1. 引文
《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作为经济学领域的经典教材,其中文译本的质量直接影响读者对经济学概念的理解。目前较具影响力的译本包括梁小民与梁硕的版本。本文选取第一章部分典型例句,对比分析两译本与笔者译本的处理方式,旨在探讨经济学文本的翻译原则与策略选择。
2. 翻译评论的定义
许均教授指出,翻译评论是对转换活动的合理程度和转换结果的等值程度作出评价[1]。纽马克在《翻译教程》中提到,翻译批评是翻译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纽带[2]。
3. 原文解析
原文1:For every hour she studies one subject, she gives up one hour she could have used studying the other. And for every hour she spends studying, she gives up one hour that she could have spent napping, bike riding, watching TV, or working at her part-time job for some extra spending money.
梁硕、梁小民译:对于她用于学习一门课的每一个小时,她都要放弃本来可以用于学习另一门课的一小时。而且,对于她用于学习功课的每一个小时,她都要放弃本来可用于睡眠、骑车、看电视或做兼职工作以赚点零花钱的一小时。
笔者译文:她在一门功课上每学一小时,都放弃了可以用来学习另一门功课的一小时,而她每学习一小时,都放弃了可以用于睡觉、骑车、看电视或兼职赚取零花钱的一小时。
这段内容主要介绍了经济学的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即人们在作出某项选择之时,其实都是放弃了许多其他潜在的选择的,这就是我们做一件事的机会成本。这句话的翻译难点在于前后句之间逻辑关系的呈现。笔者觉得这段话梁译过于受限于英文句子的句式结构,反而使得上下句之间的因果关系不够明晰。因此,笔者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采取省译的翻译方法,省略了for的翻译。
原文2:When people are grouped into societies, they face different kinds of trade-offs. One classic trade-off is between “guns and butter”.
梁硕、梁小民译: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经典的权衡取舍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
笔者译文: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经典的权衡取舍是在“武器与面包”之间的权衡取舍。
苏珊·巴斯内特指出,翻译是文化交际的表演性行为[3]。所以翻译的目的在于文化交际,因此在翻译涉及文化的内容时,译者需要仔细思考选择何种翻译策略。翻译上面这句话时译者有两种选择。即选择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策略。笔者认为此处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会更易于中国读者理解。这句话里包含两个不同的意象,即gun (枪)和butter (黄油)。而这两个意象的隐含意义分别是指国防武器和消费品。这句话中蕴含的经济意义是:社会资源一定时,当社会将金钱更多地投入生产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用于生产消费品黄油的支出就会减少。此处枪和黄油都是国外的常见意象,而这两种物品在中国却并不常见。因此为了加深中国读者对此句话经济含义的理解,笔者选择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选择意译,将其译为武器与面包这两个中国读者更为熟悉的意象。
原文3:When the government redistributes income from the rich to the poor, it reduces the reward for working hard: as a result, people work less and produce fewer goods and services.
梁硕、梁小民译:当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给穷人时,就减少了对辛勤工作的奖励;结果是,人们工作少了,生产的物品与服务也少了。
笔者译文:当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给穷人时,这就减少了对辛勤工作的回报:结果是,人们减少工作量,生产的物品与服务也变少了。
这句话的经济含义是,政府的再分配政策会打击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使得人们不再像之前那样努力工作。首先,原句中的“reward”一词,我觉得译为回报更为准确,因为回报一词强调的是人们付出努力而最终有所收获,但奖励一词则侧重对一个人所做的事情或者所取得的成就进行嘉奖与鼓励。因此,在此处的语境中,回报一词更为贴近原文语境。其次,译文对于work less的处理也不太恰当,可能会引发歧义。梁译将其处理为工作少了,这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可能是指就业机会减少,第二层含义才是原文想要真正表达的内容,即人们不如以前努力工作了。因此,为了避免歧义,笔者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增译原文内容,译为“减少工作量”。
原文4:The poor should not be ignored just because helping them distorts work incentives.
梁硕、梁小民译:(社会)不应该仅仅因为帮助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弃之不顾。
笔者译文:(社会)不应该仅仅因为帮助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机制而弃之不顾。
此句的翻译有可取之处也有值得斟酌之处。首先此句的翻译译者采取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译法,将be ignored这一被动形式译为主动的弃之不顾,表达干净利落又贴近原文。这是原文处理得好的地方,但原文译者将work incentives译为了工作激励,笔者以为此处加上机制一词会使得译文更加完整准确。
原文5: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they often decide that the benefit of a college education is not worth the cost.
梁硕、梁小民译:所以他们通常决定:不值得花费这种成本来获得上大学的收益。这一点儿也不奇怪。
笔者译文:所以他们通常认为上大学带来的收益不值得他们付出这么多的成本。这是不足为奇的。
这句话的是作者为了阐述机会成本的含义而举出的例子。即运动员放弃从事职业体育运动而去大学求学的机会成本是每年几百万美金的薪水。所以他们通常认为读大学带来的收益不及其所需要付出的成本。这句话原文译者的翻译有点过于字面对应,把decide直接翻译为了决定,这种措辞方式会使得中文有生搬硬套的感觉,影响语句的流畅性。而且此处标点符号的使用也不够严谨,原文译者在决定后加了顿号,以强调决定事项的重要程度,但是笔者却认为英文原文中并没有想要突出决策事项重要性的含义。所以笔者没有在此处采用任何标点符号。
原文6:When policy makers fail to consider how their policies affect incentives, they often end up with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梁硕、梁小民译:当决策者未能考虑到他们的政策如何影响激励时,这些政策通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笔者译文:如果决策者未能考虑到他们的政策对激励的影响,那么这些政策通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奈达认为:翻译的首要之点是翻译信息的内容,即翻译原文的意思。因此,语言信息或语义信息的传译在翻译中享有优先地位[4]。因此翻译时为了将句子的语义表达清楚,译者可能会更改原文的句式形态。这个地方有一个结构是when…… (分句) + 主句,虽然when的字面翻译是当……时,但此时上下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是表条件的假设关系。所以笔者认为不应该把when翻译为当……时,而是如果……,那么,以还原原文句意。
4. 结语
英语是屈折语,而汉语是非屈折语。相较而言,英语中存在丰富的形态变化。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词的形态变化越丰富,其表意就越精确。通过仔细研读该书的原著与译本,我发现在翻译这类书籍时,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其中就包括单词以及句式的翻译。首先就是经济学专业术语的翻译。如rational people (理性人)、marginal benefit (边际收益)、efficiency (效率)、equality (平等)等。这些术语背后都有其独特的经济含义。在翻译这类术语时,我们首先需要阅读一定的平行文本,才能有相应的背景知识作为支撑。因为理解是翻译的基础,只有在充分理解原文语义的前提下才能译出真正准确且符合目的语规范的内容。而且还要注意汉语中一些会引起歧义的表达,我们需要注意自己的措辞,以免传递错误信息,误导读者。在经济类文章的翻译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文化词,在翻译这类词语时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笔者以为最好采用归化而非异化的翻译策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降低读者对作者所举经济事例的陌生程度,进而促进知识的摄取。在翻译这类文章时,我们也需要保证严谨的态度,注意每一个词语的措辞,不能仅仅局限于字面对应。在翻译整个句子时,要注重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以及衔接方式,这样才不会使得中文读起来生涩不自然。总而言之,在这类文本翻译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严谨的翻译态度,精准用词,以免产生歧义。还有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语域问题。在翻译这类文本时,我们一般选用客观中性的词语,这样才能对经济学中的原理与事实作出最客观与正确的描述。所以笔者与译者一样,都选择了比较中性的语域,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解释经济学中的各个问题。因此,为了不让读者困惑,译者采取了在正文旁标注释义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可以减轻读者的阅读障碍,同时保障了正文的美观度,和行文的流畅度。因此这是一种很好的处理方式,值得之后的译者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