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汉英“NP + 的/of + NP”结构认知对比分析
A Corpus-Based Cognitive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NP + De/of + NP” Structur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摘要: 本文通过细致对比BCC语料库与COCA语料库中“NP + 的/of + NP”结构的具体例句,深入剖析了汉语“NP + 的 + NP”与英语“NP + of + NP”在语义及表达形式上的细微差别。研究表明,尽管两者在结构上存在相似性,但“NP + 的 + NP”结构在汉语中倾向于凸显与“的”相关的某一部分,强调其所属或特性;而“NP + of + NP”结构在英语中则更侧重于展现由“of”连接的两个名词之间的内在语义联系,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此外,本研究还发现,英语中的“NP + of + NP”结构在翻译时,除了可对应汉语的“NP + 的 + NP”结构外,还常常可以转化为“NP + NP”的无“的”形式,体现了英语与汉语在表达习惯上的不同。本研究旨在为翻译从业者和外语学习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帮助他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运用“NP + 的/of + NP”这一语言结构,从而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加精准地传播中国文化的精髓。
Abstract: This paper delved into the nuanced differences in semantics and expressive forms between Chinese “NP + de + NP” and English “NP + of + NP” structures by comparing specific examples from the BCC corpus and the COCA corpus. The research reveals that despite structural similarities, the Chinese “NP + de + NP” structure tends to profile a specific aspect related to “de”, emphasizing ownership or attribute. Whereas, the English “NP + of + NP” structure focuses more on revealing the inherent seman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nouns linked by “of”, profiling their mutual connection. Furthermore, the study finds that when translating the English “NP + of + NP” structure, it can often be converted into a “NP + NP” form without “de” in Chinese, highlighting the differing expressive habit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he research aims to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for translators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assisting them in understanding and applying the “NP + de/of + NP” linguistic structure more accurately, thereby facilitating more precise transmission of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in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文章引用:辛奕嬴. 基于语料库的汉英“NP + 的/of + NP”结构认知对比分析 [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0): 710-72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01111

1. 引言

在语言学研究中,名词短语(NP)的构造及其在不同语言中的表现形式一直备受关注。特别是在汉语和英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体系中,名词短语通过不同的修饰和连接手段来传达复杂的语义关系,这不仅体现了两种语言各自的独特魅力,也揭示了人类语言共性与差异的深刻内涵。

汉语中,名词短语常常通过“NP + 的”、“NP + NP”及“NP + 的 + NP”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巧妙地构建了丰富的语义网络。相比之下,英语则倾向于采用“NP + of + NP”结构来实现类似的表达效果。例如,英语里的“a friend of China”在汉语中可根据具体语境灵活被翻译为“中国的朋友”(NP + 的 + NP)、“中国朋友”(NP + NP),或简化为属性描述“中国的”(NP + 的)。其中,“中国的朋友”与英语原句在结构上呈现出“NP + 的/of + NP”的对应关系。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汉语中的“NP + 的 + NP”结构都能在英语中找到直接的“NP + of + NP”结构对应。例如,在表达“长发的青年”这类特定语义时,英语无法直接套用“NP + of + NP”结构。如“*the young man of the long hair”便是不合适语法的表达。这揭示了汉英两种语言在这一结构上的非对应性。

尽管蓝盖克(1999) [1]、陆丙甫(2003) [2]、刘国辉(2009) [3]、邓素芬(2009) [4]、陈鸯芝和毛继光(2010) [5]、杜鹃(2010) [6]、徐阳春(2011) [7]、完权(2012) [8]、卢英顺(2020) [9]、戴志军(2020) [10]等众多学者已从不同维度对“的/of”以及其构成的“NP + 的/of + NP”结构进行过研究,但汉英“NP + 的/of + NP”结构处于非对应情况下的语义差异,学界尚未给出全面而明确的解释。特别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结合大规模真实语料库进行深入对比分析的研究尚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外语教学与翻译实践带来了挑战和困惑。

近年来,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为语言学研究开辟了新天地。方清明(2014) [11]指出“运用语料库对语言结构、语言使用等进行定量、定性研究已成为近年来语言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与传统内省式研究相比,大规模真实语料库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反应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为语言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鉴于此,本文旨在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依托汉语BCC语料库和英语COCA语料库,针对汉英“NP + 的/of + NP”结构展开对比分析。通过对比这两种结构在语义表达上的异同,以及探讨不对应现象产生的根源,本文力求更加精准地解释汉英两种语言在名词短语构造和语义表达方面的差异与共性。笔者期待这一研究能够为外语教学、翻译实践及跨文化交际等领域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2. 汉语“NP + 的 + NP”结构的语料库考察

为了弥补内省语料库研究在特定结构上的不足,本文聚焦于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料库(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Corpus,简称BCC)中涉及“的”字结构的前1000个例句,通过精心筛选与合并重复表达,最终确定了426个符合“NP + 的 + NP”句法结构的实例进行深入剖析。鉴于后续需将此结构与英语中“NP + of + NP”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本文在名词短语(NP)的分类上力求保持英汉之间的一致性与可比性。在分类依据上,本文广泛参考了汉语学者的经典著作。如朱德熙(1998) [12]、吕淑湘(1990) [13]、方清明(2014) [11]、黎锦熙(1998) [14]、邢福义(2020) [15]、聂炎和杨苏平(2001) [16]等人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英语学界如Quirk (1985) [17]等人的分类,首先将NP细分为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两大基本类别。

在具体名词的细分上,本文进一步将其区分为四个子类:人名词、物质名词、时间名词、地点名词。这一细分有助于更加细致地探讨“的”字结构在不同类型下具体名词间的运用差异。

同时,由于英汉语言中抽象名词的产生机制及分类体系存在差异,为确保对比分析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本文决定不对抽象名词进行进一步的子类划分,而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大类进行考察。这一处理策略旨在突出“NP + 的 + NP”与“NP + of + NP”在结构上的相似性,同时聚焦于它们在处理具体与抽象概念时可能存在的共性与差异。具体参见表1

Table 1. Pairing combination of “NP + de + NP”

1. “NP + 的 + NP”配对组合

N1

N2

具体名词

抽象名词

物质

时间

地点

22

(5.2%)

123

(28.9%)

1

(0.2%)

6

(1.4%)

59

(13.8%)

物质

3

(0.7%)

53

(12.4%)

0

(0%)

3

(0.7%)

35

(8.2%)

时间

6

(1.4%)

2

(0.5%)

2

(0.5%)

0

(0%)

1

(0.2%)

地点

19

(4.5%)

20

(4.7%)

0

(0%)

6

(1.4%)

5

(1.1%)

抽象名词

12

(2.8%)

28

(6.6%)

7

(1.6%)

3

(0.7%)

10

(2.3%)

*本表数据仅是基于BCC语料库前1000条例句出现的频率计算得出的。

表1的数据可以清晰看出,在25组不同的名词短语组合中,占比最高的前六位分别是:

1) N人 + 的 + N物质,占比28.9%;

2) N人 + 的 + N抽象,占比13.8%;

3) N物质 + 的 + N物质,占比12.4%;

4) N物质 + 的 + N抽象,占比8.2%;

5) N抽象 + 的 + N物质,占比6.6%;

6) N人 + 的 + N人,占比5.2%。

值得注意的是,例(1)~(3)这三种组合在25种组合中的占比均超过了10%,并且在BCC语料库中的出现频率尤为显著,三者合计占比超过总例句的50%。尤其是例(1),其使用率占比甚至超过了总例句的20%。而例(4)~(6)虽然使用率稍低,但也各自占比超过5%,三者合计占据了BCC语料库总例句的近20%。

然而,也有几种组合在BCC语料库的前1000例例句中并未出现,具体包括:

7) N物 + 的 + N时间;

8) N时间 + 的 + N地点;

9) N地点 + 的 + N时间。

这三种组合的出现频率为0,表明在所选的语料库范围内,它们并不常见或几乎不被使用。

从上述九组组合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当N为人名词或物质名词时,无论其作为第一个名词短语(N1)还是第二个名词短语(N2),“N + 的 + N”结构的配对性都相对较高。相反,与时间名词或地点名词进行配对时,该结构的配对性则显著降低,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完全不出现。

这一发现为我们深入理解“NP + 的 + NP”结构的配对规律和使用特点提供了宝贵的线索,也提示我们在实际应用和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这些差异。

3. 英语“NP + of + NP”结构的语料库考察

为了与汉语中“N + 的 + N”结构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本文采用了与汉语研究相类似的方法来考察英语语料库。具体而言,首先,将英语名词划分为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两大类别,其中具体名词进一步细化为人名词、物质名词、时间名词和地点名词四个子类。随后利用当代美国英语语料库(The 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 COCA)作为数据源,从中筛选出911例包含“of”的例句。通过对这些例句的细致梳理与筛选,排除了不符合“NP2 + of + NP1”结构的例句,并将重复的表达合并计算,最终确定了402例符合条件的例句。最后,对这402例例句进行分类处理,并计算各类别在总例句中的百分比。这一数据整理结果将直观地展示“NP2 + of + NP1”结构的使用情况。具体分布情况见表2

Table 2. Pairing combination of “NP + of + NP”

2. “NP + of + NP”配对组合

N1

N2

具体名词

抽象名词

物质

时间

地点

3

(0.7%)

8

(2%)

0

(0%)

0

(0%)

30

(7.5%)

物质

6

(1.5%)

21

(5.2%)

1

(0.2%)

0

(0%)

62

(15.4%)

时间

2

(0.5%)

1

(0.2%)

0

(0%)

0

(0%)

9

(2.2%)

地点

4

(1%)

10

(2.5%)

1

(0.2%)

2

(0.5%)

12

(3%)

抽象

10

(2.5%)

26

(6.5%)

3

(0.7%)

3

(0.7%)

188

(46.8%)

*本表所展示的比率是基于COCA语料库中出现的频率计算得出的。

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在25组名词短语组合中,“N抽象 + of + N抽象”的配比率最高,达到了46.8%,显示出英语中抽象名词之间通过“of”连接的强大结合力。紧随其后的是“N物质 + of + N抽象”,占比15.4%,表明物质名词也常与抽象名词结合,通过“of”来表达复杂的概念关系。

此外,“N人 + of + N抽象”“N物质 + of + N物质”以及“N抽象 + of + N物质”的占比均超过5%,显示出这些组合在英语中也具有一定的使用频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N人 + of + N时间”“N人 + of + N地点”“N物质 + of + N地点”“N时间 + of + N时间”“N时间 + of + N地点”以及“N物质 + of + N人”六种组合在COCA语料库中并未出现,占比0%。

10) N抽象 + of + N抽象,占比46.8%;

11) N物质 + of + N抽象,占比15.4%;

12) N人 + of + N抽象,占比7.5%;

13) N抽象 + of + N物质,6.5%;

14) N物质 + of + N物质,5.2%;

15) N人 + of + N时间,0%;

16) N人 + of + N地点,0%;

17) N物质 + of + N地点,0%;

18) N时间 + of + N时间,0%;

19) N时间 + of + N地点,0%;

20) N物质 + of + N人,0%。

具体来说,从例(10)到例(20)的组合中,我们可以观察到,配对较高的五组组合中有四组都涉及到了抽象名词。这表明抽象名词在“NP2 + of + NP1”结构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既可以作为被修饰的名词(N2),如例(10)和例(13),也可以作为修饰其他名词的名词(N1),如例(10)、例(11)和例(12)。相比之下,时间名词、地点名词或物质名词在与其他名词组合时,匹配率较低,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完全不出现,这进一步凸显了抽象名词在该结构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这一发现为我们理解英语中“NP2 + of + NP1”结构的配对规律和使用特点提供了新的视角,也提示我们在进行语言教学和翻译时,需要特别注意抽象名词在该结构中的特殊作用。

4. 汉英“NP + 的/of + NP”结构的语料对比分析

依据§2与§3语料库的考察结果,绘制图1如下。

在汉语中,当人名词(N人)与物质名词(N物质)相连时,“N人 + 的 + N物质”结构的使用频率相当高,达到了近30% (28.9%)。然而,在英语中,相应的“N物质 + of + N人”结构在COCA语料库中的出现率为零。相反,英语更倾向于在抽象名词(N抽象)之间使用“N抽象 + of + N抽象”结构,其频率接近50% (46.8%),而在汉语中这一结构的频率仅为2.3%。

在人名词与抽象名词的组合中,汉语中的“N人 + 的 + N抽象”结构占据次席,出现率为13.8% (约14%)。而在英语中,“N抽象 + of + N人”结构则排在第七位,频率为2.5% (约3%)。相反,英语中的“N物质 + of + N抽象”结构排在第二位,出现率为15.4%,而汉语中相应的“N抽象 + 的 + N物质”结构则位于第六位,频率为6.6%。

对于两个物质名词的组合,“N物质 + 的 + N物质”在汉语中的出现频率为12.4% (约12%),位列第三;而在英语中,这一组合则排在第五位,频率为5.2%。值得注意的是,在英语组合中,“N人 + of + N抽象”结构位于第三位,但在汉语中则排在第二。

Figure 1.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airing combination rates: “NP + de/of + NP” structures

1. “NP + 的/of + NP”配对组合率对比分析

另外,一个有趣的发现是,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在时间名词和地点名词的连接上,使用“的”或“of”作为连接词的频率在考察的语料库范围内均为零,这表明这两种语言在处理这类名词组合时可能采用了不同的语法结构或习惯用法。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在汉语中,“的”字对于连接前后两个名词的范围显得相对广泛和灵活,它能够有效地将人名词(N人)、物质名词(N物质)以及抽象名词(N抽象)等多种类型的名词组合在一起。这种灵活性使得“N + 的 + N”结构在汉语中呈现出多样化的使用模式。

相比之下,英语中的“of”在连接前后两个名词时,其使用条件似乎更为严格和具体。特别是当第一个名词(N2)为抽象名词时,其出现在“N2 + of + N1”结构中的频率显著较高。这表明在英语中,抽象名词更倾向于通过这种结构来与其他名词形成关系。此外,英语中的这种结构也反映出其语法系统对于名词之间关系的一种特定偏好或规范。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的”在汉语中连接名词时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1,而“of”在英语中则对名词的选择和排序有着更为具体和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在抽象名词的使用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5. 汉英“NP + 的/of + NP”结构语义差异的认知分析

基于§4语料库对比的结果,本节将从汉语和英语中各筛出占比较高的三个组合进行认知语言学的对比分析,进而揭示汉英“NP + 的/of + NP”结构的特点以及所表达语义的异同。亦即,“N人 + 的 + N物质”(出现频率位于汉语第一位,占比28.9%)同“N物质 + of + N人”(1.5%)的对比、“N人 + 的 + N抽象”(出现频率位于汉语第二位,占比13.8%)同“N抽象 + of + N人”(2.5%)的对比、N物质1 + 的 + N物质2 (出现频率位于汉语第三位,占比12.4%)同“N物质2 + of + N物质1”(5.2%)的对比、“N抽象2 + of + N抽象1”(出现频率位于英语第一位,占比46.8%)同“N抽象1 + 的 + N抽象2”(2.3%)的对比、“N物质 + of + N抽象”(出现频率位于英语第二位,占比15.4%)同“N抽象 + 的 + N物质”(6.6%)的对比、“N人 + of + N抽象”(出现频率位于英语第三位,占比7.5%)同“N抽象 + 的 + N人”(2.8%)的对比。同时,由于汉英“N人 + 的 + N抽象”和“N抽象 + of + N人”组合的出现频率位于汉语第二位,英语第三位,合并为一例,共计五组组合进行认知语言学的对比分析。通过这五组对比分析旨在揭示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复杂关系时的独特魅力与深刻差异。

() N + + N物质N物质 + of + N

图1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汉语语境下,“的”字作为连接人称名词(N人)与物质名词(N物质)的重要桥梁,在调查所得的语料中频繁亮相,形成了鲜明的使用高峰。这种“N人 + 的 + N物质”的结构模式不仅有效地指明了物质名词的归属者,即其所有者,还极大地提升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清晰度。具体实例如例(1)~(3):

1) 我以为他们还不认识,而凌吉士已握着苇弟的,说是在医院见过。(110)

2) 所有教员的教案必须报批。(816)

3) 警察打开了老几的手铐,换上了场部的手铐。(869)

在例(1)~(3)中,“的”作为一个关键的助词,在连接人名词(如“苇弟”、“教员”、“老几”)与物质名词(如“手”、“教案”、“手铐”)时,构建了“NP + 的 + NP”的结构,明确表示了所有或所属关系。这种结构不仅清晰地指出了物质名词的所有者,还增强了句子的表达力,使得意思更加明确易懂。具体来说,“苇弟的手”(1)、“教员的教案”(2)、“老几的手铐”(3)这些短语中,“的”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去掉“的”,如“*苇地手”“*教员教案”“*老几手铐”,这些表达就会变得模糊且不可接受,因为它们失去了对物质名词所有者的明确指向。例如,在“苇弟的手”中,“的”明确告诉我们这只手是苇弟的,而非其他人的。如果去掉“的”,变成“*苇地手,则可能让人误解为是对一种特殊类型的手的泛泛描述,而非特指苇弟的手。同样地,教员的教案中的明确了教案的归属,而“*教员教案”则可能让人误以为教案就是教员本身,显然不合逻辑。

因此,“的”在“NP人 + 的 + NP物质”短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凸显作用,它确保了表达的准确性和清晰度,使听者或读者能够迅速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值得注意的是,在英语中,虽然“N物质 + of + N人”结构并未在COCA语料库中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英语中是完全不可以接受的。在描述“苇弟的手”时,英语可以表达为“the hand of WeiDi”,这种“N物质 + of + N人”的结构在某些语境下是恰当的。如句子,I thought they still didn’t know each other, and Lingji Shi has holding the hand of WeiDi and said, “We met in the hospital”就使用了这种结构。

然而,在描述“老几的手铐”时,英语更倾向使用“’s”所有格形式,“LaoJi’s handcuffs”。如,The police unlocked LaoJi’s handcuffs。这反映了英语中所有格表达的一种习惯:当物质名词与人名词之间的关系并非内在不可分割时,通常使用“’s”来表明所有关系。

这与蓝盖克(1999) [1]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of”的语义功能在于凸显两个实体之间固有的、限制性的语义关系。因此,当物质名词如“hand”被视为某人如“WeDi”身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使用“of”来连接是符合逻辑的,因为这体现了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相反,当“handcuffs”与“LaoJi”之间的关系并非内在不可分割时,使用“’s”所有格形式更为恰当。

综上所述,汉语和英语在连接人名词与物质名词以表示所有关系时,各自有其独特的语法习惯和偏好。汉语倾向于使用“的”来凸显所有者,而英语则根据两个名词之间的具体关系来选择使用“of”或“’s”所有格形式。这种差异体现了不同语言在表达所有关系时的细微差别和灵活性。

() N + + N抽象N抽象 + of + N

在BCC语料库的前1000条语料分析中,我们发现一个显著的语言现象:使用“的”来连接人名词(N人)与抽象名词(N抽象),形成“N人 + 的 + N抽象”的结构,其出现频率高居第二位,占据了总数的13.8%。这一结构在中文表达中尤为常见,体现了汉语独特的语法和表达习惯。

相应地,在英语中,虽然也存在类似的表达模式,即“N抽象 + of + N人”,但其出现频率在COCA语料库中的排名则较为靠后,位列第三位,且占比仅为2.8%。见例(4)~(9):

4) 口吃只允许他十分简略地讲述小女儿的成就。(169)

5) 孩子的本性就是寻找温情。(216)

6) ……女人的战争又要开始了。(689)

7) Although the study did not track the weights of mothers, it concluded that obesity was probably… (175)

8) …the verbal interaction of the teacher was non-confrontational, limited… (350)

9) …RTI instructional models to improve the academic outcomes of their students. (372)

在探讨汉语例句(4)~(6)与(1)~(3)的区别时,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前者在表达人名词(N人)与抽象名词(N抽象)的关系时,不仅可以通过“NP + 的 + NP”结构来明确归属,如“小女儿的成就”(4),还能直接以“NP + NP”的形式简化表达,如“小女儿成就”。这种灵活性允许说话者在需要时凸显所有关系(使用“的”),或在追求简洁时省略(不使用“的”),但省略后,原有的归属凸显便转化为更为宽泛的一般性描述。

相比之下,英语中的“N抽象 + of + N人”结构则显得更为固定和严格。例如,“the weights of mothers”(7)明确指出了“weights”的归属者,且这种结构不能简单地省略“of”来形成“NP + NP”的表述,如“*the weights mothers”,这在语法上是不可接受的。这表明,在英语中,“of”不仅作为连接词存在,它还承载着揭示两个名词间内在关系的语义功能。当两个名词之间存在这种特定的属性或所属关系时,“of”的使用是必要的,其省略将导致句子结构的不完整和意义的模糊。

值得注意的是,汉语中的“的”在“NP + 的 + NP”结构中,虽然也起到了连接和凸显的作用,但其功能更侧重于结构上的调整,而非直接赋予语义内容。它使得说话者能够根据需要选择性地凸显某一成分。而在英语中,“of”则直接参与了意义的构建,是表达名词间关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当汉语中“母亲的体重”与“母亲体重”、“教师的口头互动”与“教师口头互动”等并列表达时,可以理解为是语言灵活性的体现,其中“的”的使用与否影响着信息的焦点和描述的精度。而在英语中,这种灵活性则相对受限,必须遵循“NP + of + NP”的固定结构来准确表达名词间的关系。

() N物质1 + + N物质2N物质2 + of + N物质1

在BCC语料库的统计中,“的”连接两个物质名词构成“N物质1 + 的 + N物质2”结构时,其出现频率占据了调查范围的第三位,占比12.4%。相比之下,在英语COCA语料库中,“of”连接两个物质名词,构成“N物质2 + of + N物质1”时,其出现的频率位列第四,占比5.2%。虽然从出现位次上看,两者相对接近,但它们在各自语言体系中的使用习惯、语法规则以及所承载的信息量上却存在显著差异。以例(10)~(15)为例:

10) 他就地打了田鼠的土豪,开了田鼠的粮仓。(510)

11) 老几总是把布口袋的绳子系在手指上。(211)

12) 他背对着警车的门,双膝着地。(837)

13) You explore 50 rooms of a five-story apartment building. (5)

14) Many of the glass—the glasses of the cars, the vehicles coming in were damaged. (284)

15) The text of the Second Amendment unambiguously explains its purpose… (345)

在例(10)~(12)中,“田鼠的粮仓”(10)、“布口袋的绳子”(11)以及“警车的门”(12)均通过“的”字明确了物质之间的所属关系。然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例(10)“田鼠的粮仓”在特定语境下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转喻用法,与例(11)和(12)形成鲜明对比。

在例(10)中,“田鼠”并非直接指代自然界中的小型哺乳动物,而是被用作比喻,象征那些贪婪剥削、聚敛财富的人。相应地,“土豪”和“粮仓”也超越了其字面含义,分别指向这些剥削者的财富积累与存储场所。在这种转喻用法中,“田鼠的粮仓”通过“的”字强化了剥削者与财富存储之间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在语境中不可或缺,因为它深刻揭示了剥削者的富有本质。同时,“田鼠”作为已知信息,通过“的”字巧妙地引出了新信息的焦点——“粮仓”。

当然,在特定语境下,“田鼠粮仓”这一简化形式同样能够被接受,尤其是在它作为整体概念被一般性描述时。例如,在描述孩子们在田野中的探险经历时,“田鼠粮仓”便恰如其分地描绘了他们发现的疑似田鼠的储食之处。

反观例(11)和(12),其中的“布口袋的绳子”与“警车的门”在多数情况下即便省略“的”字,其意义依旧清晰。然而,保留“的”字则能更加精准地指出绳子的归属是布口袋,门的归属是警车,这在强调归属关系的语境中显得尤为重要。

转向英语表达,例(13)~(15)则展示了“of”在连接名词以凸显其内在关系时的必要性。无论是“room of the building”(13)中的部分与整体关系,“glasses of the car”(14)中的附属与主体关系,还是“text of the amendment”(15)中的同位关系,都表明“of”在构建复杂名词短语时不可或缺。尤其是例(15),它揭示了“text”与“amendment”之间的紧密无间,两者在意义上相互等同,不可分割。

() N抽象2 + of + N抽象1N抽象1 + + N抽象2

在英语与汉语对比中,一个显著的语言现象是:“of”连接两个抽象名词时,其使用频率远高于汉语的对应结构,几乎达到半数,而汉语中类似结构的出现频率仅为2.3%。这一显著差异背后,蕴含着深刻的语言学动因。叶斯柏森(1988) [18]指出,抽象名词可以被视为包含其他事物属性(即主体的属性)的事物的名称。同时,李锡胤(1981) [19]认为,抽象名词并非指代完全独立存在的事物名称,而是指代被视为独立存在的事物名称。何玉英(2002) [20]也认为“某些客观属性根据我们的需要可被视为独立存在的实体”。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李锡胤(1981) [19]还是何玉英(2002) [20]都强调,抽象名词并非单纯指代物理世界中直接可感的具体事物,而是根据我们的认知需求被“视为”独立实体的属性集合。因此,当两个抽象名词通过“of”连接时,一个名词作为属性,另一个则成为这些属性的宿主,两者间形成了紧密且不可分割的关联,这正符合蓝盖克对“of”功能的定义——凸显两个实体间固有的、限定性的语义关系。

例(16)~(18)生动展现了“of”在连接抽象名词时的用法:

16) there are problems that may be encounter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border measures to enforce domestic environmental laws… (43)

17) As a result of the above rules, negative infinity is the lowest possible value… (273)

18) …and faculty can make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kills and a commitment to the public weal… (515)

在例(16)~(18)中,“of”不仅连接了两个抽象名词,还通过预设其主体或实体的存在,增强了表达的完整性和清晰度。例如在例(16)中,“application”预设了其实体“measure”的存在,使得整个短语“the application of border measures”意义明确。同样,在(17)和(18)中,“result”和“development”也分别预设了“rule”和“skill”作为其主体,通过“of”的连接,这些关系被清晰地表达出来。

反观汉语,虽然“的”也能连接两个抽象名词,但是在调查范围内其使用频率并不高。在汉语中,抽象名词既可以表示属性,又可以被视为实体(叶斯柏森(1988) [18];李锡胤(1981) [19];何玉英(2002) [20])。由上文考察可知,当使用“的”连接两个抽象名词时,往往是为了凸显其中一个名词的属性特征;而省略“的”则更多是对该事物的一般性描述。然而,在属性与其实体紧密相连的情况下,这种凸显作用可能并不明显,因此两个抽象名词可以直接连接,形成“NP + NP”结构,如例(19)至(21)所示:

19) 接着又有摔碗的声音,我忍不住分开看热闹的人冲进去了。(62)

20) 我迫切需要这人间的感情,想占有许多不可能的东西。(93)

21) 他在重庆被关押的时候,半地牢里腐烂的稻草和腐烂的生命的气味,长着青黑毛发的地砖……(834)

这些例子中的“摔碗声音”“人间感情”“生命气味”均可以看作是两个抽象名词直接连接形成的“NP + NP”结构,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 N物质2 + of + N抽象1N抽象1 + + N物质2

在探讨“N抽象2 + of + N抽象1”(§5.4)与“N物质2 + of + N抽象1”两种结构时,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前者中,N抽象1通常被视为实体,而N抽象2则作为N抽象1的属性;而在后者中,情况正好相反,N物质2作为实实在在的实体,与抽象名词N抽象1相连接,形成了属性与实体之间的内在关系。见例(22)~(24):

22)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523)

23) But in truth, the lands of the Edui and the Arverni, the CARNUTES AND THE Belovaques… (607)

24) University of Toronto, published the results of a 2003 study on education… (798)

在探讨含有“of”的名词短语结构时,一个核心观察是,无论N1或N2分别承担实体或属性的角色,短语的中心语始终倾向于N2,这彰显了“of”在构建此类短语中的固定且关键的作用模式。以例(16)“application of measure”为例,尽管“measure”(N1)作为被操作的对象或实体出现,但整个短语的中心思想聚焦于“application”(N2),形成了“措施的应用”这一核心意义,强调了应用行为的重要性。这一模式在例(17)和(18)中同样有所表现。

然而,在例(22)“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的侧重点,其中“Special Education”虽然作为“Journal”的特定内容或属性存在,但短语中心词仍然为“Journal”,整体传达的是“特殊教育杂志”这一具体概念,强调了杂志作为实体的存在及其所属领域。类似地,在例(23)中提到的“Edui”和“Arverni”作为抽象部落名称,虽然它们所代表的土地在物理上被视为实体,但整个短语“the lands of the Edui and the Arverni”的核心依然聚焦于“lands”。即,土地本身。这样的表达方式巧妙地突出了土地的实体性及其与部落名称之间的所属关系。

此外,例(24)“University of Toronto”进一步展示了“of”在连接地理实体“Toronto”与抽象概念“University”时的桥梁作用。这种通过“of”的巧妙结合,共同构成了“多伦多大学”这一既蕴含具体地理位置又完整表达学术机构身份的名词短语。在此过程中,“University”作为中心词,通过“of”与地名“Toronto”紧密相连,不仅实现了从抽象概念到具体实体的自然过渡,还赋予了该学术机构鲜明的地域特征。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哪种结构中,“of”都以其独特的方式构建了名词短语,确保了短语的中心语始终为N2,从而清晰地传达了句子的核心意义。

而在汉语中,物质名词与抽象名词的组合使用“的”字与否,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效果。见例(25)~(27):

25) 山的颜色和轮廓都也模糊成一片,只给人一种沉郁之感。(9)

26) 他可以根据肠胃运动准确地判断时间:肠胃的运动从缓到急,最激烈的时候简直是五脏互相咬噬。(537)

27) 司机就没听见他的下车请求,卡车的速度丝毫不减。(611)

例(25)“山的颜色”中,“的”字不可或缺。因为“山”与“颜色”均为较为宽泛或抽象的概念,它们之间需要“的”来明确关系,形成对特定对象(即山的颜色)的具体描述。若省略“的”,则变为“*山颜色”,这在汉语中是不符合语法的,也无法准确传达原意。相比之下,如若把“颜色”这一抽象概念替换为更具体的名词,如“顶端”或“脊梁”时,“山的顶端”或“山的脊梁”,则“的”字可以省略而不影响意义的清晰表达。因为这些具体名词与“山”之间形成了更为直接和明确的关联。

而在例(26)“肠胃的运动”和例(27)“卡车的速度”中,情况有所不同。这里,“肠胃”和“卡车”作为具体的物质名词,为后续的抽象名词“运动”和“速度”提供了具体的载体或主体,使得这些抽象概念得以具体化。因此,在这些情况下,“的”字可以省略,直接表达为“肠胃运动”和“卡车速度”,依然能够保持意义的完整和清晰。这种省略“的”字的用法,使得句子更加简洁,同时也强调了名词之间的直接关联。

综上所述,汉语中“NP + 的 + NP”与“NP + NP”两种结构的形成,取决于名词之间的具体关系以及是否需要凸显某个名词的特定属性。当两个名词均为抽象或泛指概念时,通常需要“的”来明确关系;而当其中一个名词能够具体化另一个名词时,则“的”字可省略,形成更为紧凑的表达方式。

6. 结论

本文通过对比BBC语料库中前1000条关于“NP + 的 + NP”结构的例句与COCA语料库中“NP + of + NP”结构的实例,得出以下两个结论。首先,在语义层面上,英语“NP + of + NP”与汉语“NP + 的 + NP”结构并不完全对等。具体而言,“of”在英语短语中扮演的角色是强化并凸显两个名词之间的内在逻辑或属性关系,而汉语“的”则侧重于凸显与“的”紧密相连的某一组成部分的特定属性或身份。其次,从结构对应性的角度来看,英语中的“NP + of + NP”结构在汉语中可对应为“NP + 的 + NP”与“NP + NP”两种不同形式。这种对应关系的灵活性源于汉语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和精确性。在实际应用中,选择何种汉语结构(即是否使用“的”)主要取决于英语“NP + of + NP”所传达的具体语义内容及语境需求。这一发现不仅为翻译工作者和语言学习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有助于他们更加准确地把握两种语言在结构转换中的微妙变化,同时还强调了准确理解和运动这两种语言对于提升跨文化交流质量、促进中国文化精准传播的重要性。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为相关领域的实践与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基金项目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2YJC740087)的部分研究成果。

NOTES

1这一结论可以从§2和§3的语料库数据中清晰的出。在随机抽取的BBC语料库的1000条例句中,有426例符合“NP + 的 + NP”结构。相比之下,在COCA语料库中,仅有402条例句符合“NP + of + NP”结构。这表明,在汉语中,使用“的”来连接两个名词的普遍性远远超过了使用“of”来连接两个名词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Langacker, R.W. (1999) 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 Mouton de Gruyter, 73-90.
[2] 陆丙甫. “的”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J]. 语言文字学(人大复印资料), 2003(6): 14-29.
[3] 刘国辉. 向心结构还是领属结构——以英语“of”结构和汉语“的”字结构为视点[J]. 外语学刊, 2009(3): 35-38.
[4] 邓素芬. 英语名词性领属结构语序的认知分析[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2009, 9(3): 99-101.
[5] 陈鸯芝, 毛继光. 英汉领属短语的共同认知基础[J]. 沈阳大学学报, 2010, 22(2): 59-62.
[6] 杜娟. 侧面——基体关系解读NP2 + of + NP1结构[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8): 111-113.
[7] 徐阳春. 板块、凸显与“的”字隐现[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1(6): 76-82.
[8] 完权. 超越区别与描写之争: “的”的认知入场作用[J]. 世界汉语教学, 2012, 26(2): 175-185.
[9] 卢英顺. 从认知图景看“NP1 + (的) + NP2”的语义理解[J]. 汉语学习, 2020(5): 3-12.
[10] 戴志军. 介词of的多义性网络: 认知体验视角[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 36(7): 158-162.
[11] 方清明. 汉语抽象名词的语料库研究[J]. 世界汉语教学, 2014, 28(4): 532-541.
[12] 朱德熙. 语法讲义[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8: 41.
[13] 吕淑湘. 吕淑湘全集(第一卷) [M].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2: 72-73.
[14] 黎锦熙. 新著国文语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8: 71-73.
[15] 邢福义. 汉语语法三百问[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35.
[16] 聂炎, 杨苏平. 现代汉语语法简明教程[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1: 106-109.
[17] Randolph, Q., et al. (1985)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gman Group Limited, 703.
[18] 叶斯柏森. 语法哲学[M]. 何勇, 译.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88: 77-91.
[19] 李锡胤. 俄语名词的多义现象[J]. 外国语, 1981(3): 39-43.
[20] 何玉英. 名词的指称特性[J]. 外语学刊, 2002(4): 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