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现状
在“没关系”、“无所谓”二者的语义及其发展的领域,已有众多学者进行了研究。
对“没关系”的研究有:杨惠芬(1998) [1]、郭尧佳(2013) [2]对“没关系”与其他近义词“不要紧”的比较;方清明(2014)指出“没关系”和“没事儿”、“没问题”已构成应答标记,并各具有回应道歉以及安慰听话者等功能[3]。武广红(2015)侧重对比“没事”和“没关系”在口语交际中的语义及地域使用上的偏好[4]。赵雪莹(2013)对“没关系”本身进行研究[5]。
对“无所谓”的研究有:毛哲诗(2001)“无所谓”渊源追溯[6]。就“无所谓”内部结构与成句能力来说,陈维霞(2010)对“无所谓”形成的特殊句式的探究[7]。陆菡(2011) [8]、孙思(2019) [9]对“无所谓”的来源与“所谓”一词的演变趋势及动因的探究。刘伶俐(2012) [10]、刘艳(2014) [11]、芜崧(2014) [12]和牛慧芳(2014) [13]等研究者注意到了语义方面的变化。王兴才(2011) [14]、李袁媛、姚克勤(2020) [15]对“无所谓”主观化的倾向进行了探讨,指出主观化凝结的契机和表达了哪些主观态度;吴建华(2017)将“无所谓”和“不在乎”进行语义和句法方面的比较[16]。
现有对应答语的研究多样,有间接拒绝应答语、肯定应答语、直接抱怨行为应答语和恭维应答语等分类,其中不乏针对某一具体应答语的研究,如“再说吧”、“哪有”、“那是那是”和“还行”等。此外,还有汉语儿童早期应答语、应答语的韵律分析、其他民族的语言与汉族语言的应答语异同的比较和网络语体中的应答语等。
总的来说,现有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内的应答语研究逐渐受到重视,2010年后,“没关系”和“无所谓”的研究增多,这与应答语研究的发展趋势呈正比关系。
尽管“没关系”和“无所谓”各自的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但“没关系”和“无所谓”二者作为应答语的对比研究有探讨空间,如如何发展成应答语以及在交际场景中的使用情况等方面。
2. 研究目的、语料的来源与研究方法
由于“没关系”和“无所谓”在应答语领域中有相关性,因此本文结合二者的发展脉络及二者在应答场合中能够相互替换的现象,旨在探索并回答“没关系”和“无所谓”作为应答语在具体语境中应用的差异。
3. “没关系”和“无所谓”的语义分析及发展历程
3.1. “没关系”的语义分析及发展历程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将“没”解释为“没有”,作动词与作副词都表示否定。([17], p. 267)“没(有)”与“关系”进行搭配时,以“关系”在语句中的含义可以确定“没(有)”的含义,如赵雪莹(2013)所指出:“没(有)”对“关系”的否定语义取决于“关系”的含义[5]。对于“关系”的含义,结合《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的解释,“没关系”的语义的“关系”可以表示“事物间没有联系、作用”“没有某种性质的联系”和“没有影响或不重要”三种含义([17], p. 478)。
“没(有)关系”最早见于唐代,通过CCL语料库可查到“关系”一词初见于唐代陆心源的《唐文拾遗》中:并臣当司行勘事,多缘准敕推勘刑狱,或是远方人事有冤抑,凡於关系,尽须勘逐。此处可以理解为名词“有关联的情况”,这与现代汉语中所使用的含义已较为接近。
“没”发展出“否定存在”的意义后,最早与“关系”搭配使用是在清代。“没关系”和“没有关系”最早作为词语的运用是在清代《八仙得道》和张杰鑫的《三侠剑》两部小说中,其中“没关系”有2例,“没有关系”有4例,都在对话中作为谓语使用:尤氏笑着呸了一声,说道:“……如今放着甥女嫡亲的骨肉,不过请教几句闲话,说不说,打甚么紧,懂不懂,又没关系。你既然说不出来,也就罢了。什么大不了的事儿,也要往我身上推,不是可笑么!”(CCL语料库)
20世纪以来,单独成句或成分句的情况逐渐增多,20世纪20年代末,在老舍的文学作品中首次以感叹句的形式出现,并且是作为应答语:“这么一办,王女士的名誉岂不也跟着受影响?”“没关系!”
此后,“没关系”单独成句或作为复句中的分句情况十分常见,在586例语料中有238例。“没关系”作为应答语形成了话语标记。孙丽萍、方清明(2011)指出话语标记具有衔接连贯功能和主观评价功能,由相应的实词成分语法化、凝固化而来,因此话语标记都与其原始意义有关[18]。
“没关系”逐渐凝固为典型的致歉应答语,作为应答语通常是“没有影响或不重要”。如例(1):
1) A:迟来生日快乐!
B:没关系!——BCC语料库
例(1)是有关生日祝福的对话,生日对个体一般仅限于某一天,具有时效性。对话者A既表达生日祝福,同时也说出了自己表达的不及时,含有一定歉意在,B的“没关系”主要是对歉意的回应,即迟来的祝福并不造成实质性的影响。此处的“关系”是指对有关事物的影响或重要性,而“没”是对该情况存在的否定。徐抗抗(2022)将核心原谅言语行为中的习语式原谅言语划分为否定式和阻止式两种,其中“没关系”为常见的否定受损式。否定受损式也即冒犯后果不存在或程度轻微,回复“没关系”意味着选择放弃责难[19]。
3.2. “无所谓”的语义分析及发展历程
吕叔湘(1980)的《汉语八百词》对“无所谓”的解释如下:① 没有什么可以叫做。② 不在乎,没什么关系(500) [20]。“无所谓”表示实义时为“没有所说的”,表示虚义为“不在乎、不介意”的主观态度,作为应答语时常表达后者。但纵观古代汉语中106例“无所谓”均表示“没有所说的”之意,未形成主观化倾向。
孙思(2019)在《汉语“所谓”的研究》中就“所谓”一词进行了探究与分类,该文认为“所谓”的代词化倾向形成的“有(没)所谓”蕴含着人的“在乎在意”的主观情绪,是现代时期才出现的[9]。根据CCL语料库显示出的趋势来看,“无所谓”在现当代的使用过程中,内部结构凝固。而刘伶俐(2012)也强调,在词汇化之前,“无”作为语法成分,与词汇性的“所谓”相结合,共同构成了这一表达,在现代汉语中,“无所谓”的结构从“无” + “所谓” + “中心语”逐渐向“无所谓” + “中心语”演变。也即“无”和“所谓”的结合更加凝固[10]。
表示主观态度倾向的“无所谓”,最早作为应答语出现是在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小说中,金太太回答润之“还要说你有点偏心”的话:“现在也无所谓了,不是大家都散了吗?”(CCL语料库)
“无所谓”作为应答语时,标记化程度不如“没关系”高,通常与副词“倒”、“也”或“其实”搭配,单独成句的情况较少。随着该词主观化倾向的趋势,在应答语中表示虚义的“无所谓”用法也逐渐多了起来。
二者的发展脉络大为不同,但近年来由于语义的丰富与使用频率上升,在一定的场景中出现了可相互替换运用的情况。
4. “没关系”和“无所谓”在交际场景中的使用
4.1. 问卷中“没关系”和“无所谓”的使用情况
本文为调查“没关系”和“无所谓”在各交际场合中的使用情况,通过问卷星平台发布网络问卷。本次问卷采取立意抽样的方式,根据个人工作方便,有选择地抽取样本,收集的社会变项有年龄、性别、教育程度。问卷调查形式为:提供一定语境,调查对象据此进行选择填空。调查对象95.77%为大学生,4.23%为其他人员,其中包括未成年人及中老年人。本次调查回收问卷504份,有效问卷449份,根据填写情况,最终选择性别作为所研究的社会变项,填写问卷者为男性的有218人,女性有231人。
本问卷设置的语域有两类,一为与长辈或家人的对话情境,二为与朋友的对话情境。游汝杰,邹嘉彦(2016)提出:说话人自主语体是研究语体变异的一种理论,认为说话人会利用语体变化的方式来积极地表现自己,希望获得听话人的认同;与此相对应,听众决定语体是指说话人会根据不同的听众选择不同的语体[21]。两类语域首要的区别是对话中展现出的礼貌值不同,根据中国人尊老的传统美德,与长者沟通时会展现出高礼貌值,朋友之间交谈时用词的礼貌值相对而言低一些。
而朋友有着不同于家人的亲密值,在与朋友相处过程中所涉及的社会变项(如社会地位、职业等)对二人交谈时使用的应答语影响较小,能够更多聚焦于对话场景对应答语选择的影响。因此除了两道与家人或长辈相关的题目外,设置了六道关于朋友的问题,分别是劝止、邀请、安慰、关心、征询意见、提醒六种场合,涉及“没关系”和“无所谓”作为应答语时的各项功能。
语域变体是语言使用的场合或领域的总称。问卷设置的八个场景对话均为家常谈话语域类型,对话仅涉及听说双方。
(一) 多数回答“没关系”的场景
“没关系”常用于较为正式的场合,其礼貌值较高,在家人道歉、解开长辈的误会后、邀请朋友、安慰朋友和同行人提醒五个场景中,多数填写者以“没关系”作为应答,原因如下:一是“没关系”常用作致歉应答语,二是中国人面对长辈遵循尊长的文化原则,与长辈对话的语域里,涉及的是表达歉意与解释误会,男性与女性选择“没关系”或者“没事”作为应答的占比都远高于选择“无所谓”作为应答;三是“没关系”有安慰听话一方的功能。
(二) “没关系”的变体
与“没关系”意思相近的回答有“没事”,在家人道歉、邀请朋友、安慰朋友和同行人提醒的场景中,均收集到“其他回答”中以“没事”作答的情况。
(三) 多数回答“无所谓”的场景
在“劝止朋友”、回应“他人的关心”和“征询意见”的场景中,选择以“无所谓”作为应答的女生分别占38.10%和50.22%,比“没关系”的人数更多。“劝止朋友”这一场景中,设置有副词“倒”作为填空的修饰,尽管有说“我倒没关系”,但“我倒无所谓”更为常见,本文分析CCL语料库中上千条语料,也仅发现1例“倒没关系”的用法,因此能够推论如果现实中使用副词“倒”,则更多人会选择“无所谓”。
在回应“他人的关心”场景中,选择以“无所谓”作为应答的男生为49.08%,高于选择以“没关系”作为应答的男生人数。征询关于“晚饭吃火锅”的意见,更多是以“无所谓”作为应答。当听众为朋友时,语域处于较为亲密且平等的关系中,不需要将对方的社会身份、地位等纳入顾虑之中,因此以“无所谓”作为应答更常见。
(四) “无所谓”的变体
问卷的其他回答中与“不在乎”相近的意思有“随便”,共4例。
(五) “其他”的回答
尽管多数人在以上场景中是“不介意”或“不在乎”的主观态度,但也有少数人作了“其他”的回答,过滤表达与场景相关的有效信息的作答,只保留表达主观态度的作答,则有以下场景涉及“介意/在乎”“中立”“不介意/不在乎”三种态度:
① 家人道歉场景的其他回答
“其他”的回答中,家人道歉这一场景有“没事”为答语,或沉默应对。解开了长辈的误会后的场景,有以“没事”为答语,也有以语气词“哦”、“嗯”或“哈哈”为回答,或者沉默应对,其中1人回答的是“有所谓”。
在家人忘记了生日并道歉的场景和长辈说“原来是这样,我之前误会你了”的情况下,有填写者会以沉默回应,沉默在此即是对话的终止。赵蓉晖(2003)指出,沉默往往意味着拒绝以反应话语去回应刺激话语,而女性的眼中,沉默不仅是无言的现象,而且意味着对交流的逃避,对他人的忽视、不理解、拒绝、不满,等等,因此她们对沉默的评价基本上是否定的[22]。以沉默为回应的填写者性别为女性,可以体现出家人或长辈的过失对她们造成一定的影响,弥补行为并没能让她们做出较为积极的回应。
② 邀请朋友场景中的其他回答
面对朋友说“能力没有那么强”的回答有“没事”、“哪里哪里”等。疑问代词“哪里”加上句调时一般是疑问句的句型,语气为升调,表达对地点的疑问;“哪里哪里”则是汉语母语者面对他人夸奖时常用的谦虚回应,表达出自己的“不足”回应他人的称赞。此场景为邀请朋友一同共事,朋友对自身能力有担忧但并不是直接拒绝邀请,“哪里哪里”的意义不同于虚化后的恭维语回应,而是借对方“没有不足”的双重否定以肯定朋友的能力。相较于“没关系”的安慰功能和“无所谓”的“不在意”之意来说,“哪里哪里”少了一重对朋友自我贬低的默认。
③ 安慰朋友场景中的其他回答
问卷填写者有八成以上的回答了“没关系”,起到安慰作用,应答语后面设置的是“还有机会”,则“没关系”有对朋友能力等方面的肯定意味。朋友诉说失意时有“没事”、“啊这”等为应答,“啊这”以语气词“啊”和疑问代词“这”组成,通常表达惊讶、无奈等情绪,本身没有实在意义。“啊这”的应答更多是聚焦在应答者自身对此事的惊讶,在会话中不起能刺激对方就此继续交流的作用。
④ 回应他人的关心场景中的其他回答
朋友关心身体,“其他”回答中以回答“没事”和“好的”为主。“好的”是肯定的应答,表示对朋友劝告“不要熬夜”的同意。“没关系”和“无所谓”在此场景下是对朋友劝告内容的否定。
⑤ 朋友询问意见场景中其他回答
朋友询问意见:“今晚吃火锅可以吗?”的场景回答中有赞同该意见的:“吃”“好啊”“可以”“随便”“(我都)行”“都行,看你”“听你的”“ok”和“yes”,“吃”是针对动作应答;“随便”、“我都行”表示即使不是火锅是别的菜系也可以接受,郭笑(2023)认为“随便”一般用于非正式的场合[24],且“随便”不具有[+礼貌]的语义特征,与“无所谓”有相似之处;“都行,看你”“听你的”表示把决定权全权交予朋友。保持中立的回答有“看情况”;直接表示拒绝的有“不要”和“不吃(并解释原因)”。
⑥ 同行人提醒场景中的其他回答
同行人提醒答者的场景回答中有“好”和“没事”等,“好”为形容词,作为应答语表示同意对方所说。
通过社会问卷调查,对“没关系”和“无所谓”在不同语域下人们的选择偏向做了调研。得出在家人道歉、解开长辈的误会后、邀请朋友、安慰朋友和同行人提醒五个场景中,常以“没关系”作为应答;在劝止朋友、征询意见和回应他人的关心的场景中,更多人以“无所谓”作为应答。
任绍曾(2007)指出,话语标记是依存于前言后语、划分说话单位的界标[23]。“没关系”在CCL语料库中大多为单独成句或单独成小句,而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该问卷中情景问答的选择题里选择“没关系”的情况偏多,其原因不排除受“没关系”作为应答语标记化的影响。
4.2. 语料中“没关系”和“无所谓”可相互替换的情况
“没关系”和“无所谓”的使用语境异同分析首先可以比较二者语义特征,“没关系”和“无所谓”的使用语境异同分析首先可以比较二者语义特征,吴建华(2017)的研究中把“无所谓”语义划分为[+主观性],[+自由度],[+随便],[+不论,不管],[+不重要]五项[16];“没关系”是客气的相对友好的表达,综合文献及语料的分析,因此笔者将“没关系”语义特征列为[+主观性],[+自由度],[+礼貌值高],[+随便],[+否定受损],[+安慰]。
“没关系”和“无所谓”都有“不介意、不在乎”的意思,即有[+主观性],[+自由度],[+随便]这三个相同的语义特征,在符合这三个语义特征的场景下可以互换,表达对自己是否受损的不在意,或是不涉及整体利益受损。
(一) 回应致歉
赵雪莹(2013)指出,在道歉语的应答中,首先,它作为接受道歉的回应,传达了对对方情感的深切理解和接纳;其次,它具备安抚的功能,表明说话者对此事并不在意,旨在减轻对方的负担;最后,它在社交互动中展现出缓解尴尬氛围的能力,有助于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5]。“没关系”的功能并不一定是单一的,有时候兼有多种功能。如:例(2)~(3):
2) A:“我失业了。”
B:“原因?”
A:“没有原因,各种原因。”
B:“没关系!冰的实力在!”——BCC语料库
3) A:“开黑嘛,我亚索贼溜。”
B:“我很菜。”
A:“没关系!”——BCC语料库
例(2)的“没关系”兼有缓解尴尬和安抚两重功能,一方面缓解自己冒昧问原因而接收到委婉拒绝回答的尴尬,另一方面又起到安慰友人失业的作用。例(3) A发出一起玩游戏的邀请,B表示自己水平很差,A回答“没关系”表示理解并且带有安抚的意味。
“无所谓”回应发话者的歉意时,主要表示自己[+主观性] [+不在乎],如例(4):
4) 梅丽开了车门,站在车子边,笑道:“我骑驴让谢先生走,我也是过意不去呀!”谢玉树道:“这也无所谓。”——CCL语料库
例(4)梅丽谦让谢玉树,对让谢玉树“走”的行为表示歉意,谢玉树回答“这也无所谓”带有宽慰的意味,但不再有其他的解释又显得局促,梅丽和谢玉树二人缄默了起来,直到驴夫的插嘴打破僵局。
在回应致歉语时,“没关系”与“无所谓”都有宽慰的话语功能,但“无所谓”礼貌值更低,会造成冷场的尴尬氛围。
(二) 表达“不在乎”的主观态度
“没关系”也可以表示“不在意、不在乎”的意思。有时表达的是不在乎他人,如例(5):
5) 赵子曰心里已乐得痒痒的难过,可是依旧板着面孔的问:“这么一办,王女士的名誉岂不也跟着受影响?”“没关系!”——CCL语料库
5’) “这么一办,王女士的名誉岂不也跟着受影响?”“无所谓!”
例(5)欧阳天风为了打倒张教授,在劝赵子曰加入时,以王女士会成为赵太太为诱饵,赵子曰担心王女士的名誉受影响,欧阳天风回他“没关系”表明王女士的名誉不在欧阳天风考虑的范围内,在欧阳天风看来,比王女士名誉更重要的是打倒张教授,因而此处也能够用“无所谓”进行替换表达。
也可以表示对自己是否受损的不在意,如例(6):
6) 洗老太太:仲文,别把祸揽到你自己身上去,你知道你哥哥的脾气!
洗仲文:没关系,妈!——CCL语料库
*6’) 冼仲文:无所谓,妈!
例(6)冼仲文不在乎祸揽到自己身上,不顾冼老太太的阻拦。在此场景中是回应冼老太太的劝告,面对长辈,需要遵循中国人尊老的传统美德,与长者沟通时会展现出高礼貌值;冼老太太的话语同时表现出对儿子冼仲文的担心,此处用“无所谓”不能满足[+高礼貌值] [+安慰]的语义需要。
回应关怀时,则只能用“没关系”,如例(7):
7) 同学A:我洗完(澡)了!
同学B:别洗不干净。
同学A:没关系,我只是没卸妆。(2024.3.17)
例(7)即将到点停洗澡水,此时A先于B洗澡,A洗澡速度很快,因此B对她进行关怀,说话双方都站在了对方的角度进行思考并体谅对方,A借“没关系”回应了B的关心。
8) 同学A:面试不会很紧张吗?
同学B:我的心本来就不在浙大,所以无所谓,我的心态是乡巴佬进大城市参观。(2024.3.17)
例(8)在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面试现场,B认为浙江大学不是第一选择,因此“无所谓”的心态是对最终是否能被录取不在意。
值得注意的是,“无所谓”有时在字面义上表示的是“不在乎”,恰恰反映出内心的“在意”程度十分强烈。如例(9):
9) 那些看起来“独立得体”的女孩,其实很多,都在用“无所谓”包住“没人爱”的真相。——小红书
*9’) 那些看起来“独立得体”的女孩,其实很多,都在用“没关系”包住“没人爱”的真相。
例(9)的“无所谓”是独立得体的说辞,将“被看见”与“被帮助”的[+不重要]凸显,实则所提到的“独立得体”之人渴望并且愿意被承接住脆弱的情绪。如若替换成“没关系”,字面表达的侧重点则在[+不在乎]和[+否定受损]方面。
表达的是不在乎他人,也能够用“无所谓”进行替换表达。面对他人的关心,回应对自己是否受损的不在意则取决于发话者,发话者为长辈时,此处用“无所谓”不能满足[+高礼貌值] [+安慰]的语义需要;朋辈之间能用“无所谓”回应。“无所谓”有时在字面义上表示的是“不在乎”,将[+不重要]的语义放置字面意义上,实则透露出的是内心的“有所谓”。
(三) 表示同意或拒绝建议
“无所谓”和“没关系”都可以用以回应发话者的建议,如例(10):
10) 姐姐:你饿的话现在就可以打火锅。
弟弟:我无所谓,随你。(2024.1.13)
10’) 弟弟:我没关系,随你。
例(10)姐姐站在弟弟肚子“饿”的角度提出打火锅的时间,弟弟所说的“无所谓”从侧面回答了“还不饿”,并补充道“随你”,把打火锅的决定权交回给姐姐,因而此场景亦能用“没关系”回应,同意姐姐的决定。
“无所谓”可以表达出拒绝说话者的建议,如例(11):
11) 最爱的妈咪:只要人不错可以考虑,条件好的看不上你。
女生:哦,无所谓,那我也不会委屈自己,我又没想高攀。——小红书
*11’) 哦,没关系,那我也不会委屈自己,我又没想高攀。
例(11)女生认为自己是985高校的毕业生,家里在介绍对象时却介绍了初中学历的对象,因此她“无所谓”有没有条件好的,语义特征包含[+不论,不管],不愿意接受此时的建议。如果换成“没关系”,表示“不愿意”的情绪则大大缓和。
“无所谓”和“没关系”都能够表示对发话者建议的接受,但表示拒绝说话者的建议时,只能用“无所谓”。
“没关系”和“无所谓”的使用情境情况总结见表1:
Table 1. The usage contexts of Meiguanxi and Wusuowei
表1. “没关系”和“无所谓”的使用情境
场景 |
没关系 |
无所谓 |
回应致歉 |
[+宽慰] [+缓解尴尬] |
[+不在乎] [−缓解尴尬] |
表达“不在乎”的主观态度 |
[+不在乎他人] [+否定自身受损] [+高礼貌值] [+安慰] |
[+不在乎他人] [±否定自身受损] [±重要] |
表示同意或拒绝建议 |
[+同意建议] |
[±同意建议] |
5. 结语
“没关系”继承了古代汉语中的“没有关联”的用法,也在致歉语应答中逐渐凝固化,用以衔接可接解释或原因等,并且有主观的判断(自身是否受损)及评价(是否在意自身的受损)的功能。
“无所谓”最初由“所”字结构演化而来,在古代汉语中只表示“没有所说的”之义,现代“所谓”主观化而出现词汇化,且内部结构的凝固也较为稳定,暂未出现其他变化倾向。
“没关系”具有[+主观性],[+自由度],[+礼貌值高],[+随便],[+否定受损],[+安慰]的语义特征;“无所谓”出现在应答语中,具有[+主观性],[+自由度],[+随便],[+不论,不管],[+不重要]的语义特征。正因“没关系”的语用功能丰富以及“无所谓”主观化倾向明显,二者共同具有[+主观性],[+自由度],[+随便]的语义特征,符合以上三个语义特征的语用情境二者能相互替换。表达[+否定受损],[+安慰]时,多用“没关系”回应;表达[+不论,不管],[+不重要]时,多用“无所谓”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