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十四五”时期标志着中国发展进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强调“加强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具体部署了发展文化遗产旅游、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一系列任务[1]。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国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与开发置于重要位置,使其成为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核心议题之一。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地理单元,非遗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区域内文化形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该地区的非遗逐步形成了以满族文化为主导,融汇赫哲族、鄂伦春族等多民族元素的文化体系,民族和宗教信仰深刻影响了民间文学、传统技艺和民俗活动等多个方面。然而,由于民族性强、流变程度高和形态复杂等原因,东北不少非遗项目正面临濒危困境[2]。实施非遗濒危评估,将有助于精准识别此类项目,并为其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策略,进一步促进非遗资源的合理保护与开发利用[3]。
2. 东北地区非遗濒危性评价体系构建
本文参考文化遗产中常用的测量指标初步确定影响因素,并结合专家访谈确定最终的评价指标(图1)。一级指标共有四个,分别是内在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4] [5]。其中内在因素是非遗与生俱来的脆弱性与发展能力,这是非遗面临外部冲击时容易濒危的内在根源,例如许多非遗高度依赖特定师徒关系之间的口传心授,缺乏系统化的文字或影像记录。经济因素是非遗濒危的重要影响因素,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投入非遗保护的资源越多,反之,经济发展较差的地区,流入非遗保护领域的资源少,非遗则越容易濒危[6]。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变迁,会从根本上改变非遗传承和发展所依赖的社会土壤与人口基础。农村是非遗生产和传承的沃土,大量年轻人口涌入城市,无法参与非遗活动的开展,非遗对社区居民的影响程度逐渐降低,不利于非遗传承。非遗本身是一种传统文化,在全球文化交融背景下,文化生态的单质化趋势对文化多样性,尤其是对弱势的地方性、民族性文化造成了强烈冲击。
Figure 1. Endangeredness rating system
图1. 濒危性评级体系
3. 东北地区非遗濒危性评价模型
本文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非遗项目进行评价,使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各项指标隶属度,确定最后的评分[7] [8]。
3.1. 指标权重确定
根据AHP层次分析法的要求,以上述判断矩阵为依据,邀请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的15位专家以填表的方式,对以上指标进行两两重要程度判定。采用九级标度法进行评估,将指标间相对重要性程度分为九级,极端重要、强烈重要、明显重要、稍微重要、同等重要分别标度为9、7、5、3、1,介于之间的分别标度为8、6、4、2;用1~9的倒数表示两指标交换次序比较的重要性。
3.1.1. 建立判断矩阵
将矩阵中的每两个要素按照上九级的标度进行判断,可得到n阶的比较判断矩阵A。
(1)
式(1)中,
表示指标i相对于j的重要性,n为各个层级的指标数量,
,
,j∈1,2……n。
在本研究中,有多位专家参与打分,采用矩阵集结方式合并为一个矩阵。具体方法是使用几何平均法将k个专家(k = 1, 2, ..m)形成的打分矩阵按位相乘,然后再开m次方,得到唯一集成矩阵。
3.1.2. 计算指标权重
将集成唯一矩阵采取几何平均法(方根法)计算权重,公式如下:
(2)
3.1.3. 一致性检验
为辨别判别矩阵中两两比较时可能会出现的不一致结论,有必要对所有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以保证指标权重的合理性。将CR作为判断矩阵一致性的标准,CR为一致性指标CI和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比值。若CR < 0.1则表明矩阵符合要求无需修改;否则,应请专家再次修正判断矩阵,最终使计算结果CR < 0.1。
(3)
(4)
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RI表示随机一致性指数,可通过查阅表格获取。
3.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3.2.1. 评价指标集
根据前文确定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濒危性评价因素集。如A = {内在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B1 = {非遗自身价值,生存与发展能力,传承方式的难易程度,传承人数量及年龄层次}。
3.2.2. 评价等级
评价等级分为五级,非常濒危,比较濒危,一般濒危,比较不濒危,完全不濒危,分别赋予分值5分、4分、3分、2分、1分(表1)。
Table 1. Evaluation rating table
表1. 评价等级表
|
非常濒危 |
比较濒危 |
一般濒危 |
比较不濒危 |
完全不濒危 |
综合评分 |
5-4 |
4-3 |
3-2 |
2-1 |
1-0 |
3.2.3. 建立隶属度矩阵
隶属度表示单项评价指标相对评价等级的隶属程度,采用专家打分的方式确定隶属度R。
3.2.4. 评价模型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如下:
(5)
式中,F为指标模糊评价结果;W为下级指标的权重向量;R为隶属度矩阵。通过逐级模糊评价计算,得到综合指标模糊评价结果。
4. 朝鲜族盘索里实证研究
4.1. 盘索里非遗概况
盘索里起源于17世纪的朝鲜半岛,是朝鲜族的传统说唱音乐,属于非遗曲艺项目,于2011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非遗项目。“盘索里”是朝鲜语的直译音,“盘”意为在公开场合进行表演,“索里”意为表演形式一般为双人说唱,一人击鼓伴奏、一人手持折扇讲唱,演绎情节复杂的叙述性的长篇故事,传统曲目有《春香传》《沈清传》《兴夫歌》等[9]。盘索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三省的朝鲜族聚居区。盘索里是东北地区代表性非遗项目,本文试图对该非遗项目进行评估,以推动该地区多元非遗在现代化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4.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本研究邀请15位对东北地区非遗领域具有研究经验的专家和学者,其构建的判断矩阵均通过一致性检验,确保了权重结果的科学性与可信度。由表2可知,经济因素和内在因素的权重在一级指标权重中所占比重最高,分别为0.394和0.3377,在二级指标中,权重前四名分别是文化活动的丰富程度、社区居民的参与度、经济效益与市场价值、生存与发展能力。
Table 2. Summary of weights of various indicators
表2. 各指标权重汇总表
目标层 |
一级指标 |
相对权重 |
二级指标 |
相对权重 |
A濒危度综合评价 |
B1内在因素 |
0.3377 |
C11非遗自身价值 |
0.2731 |
C12生存与发展能力 |
0.4068 |
C13传承方式的难易程度 |
0.1526 |
C14传承人数量及年龄层次 |
0.1675 |
B2经济因素 |
0.394 |
C21区域经济实力 |
0.2731 |
C22经济效益与市场价值 |
0.4068 |
C23开发利用适宜度 |
0.1526 |
C24受众与目标市场大小 |
0.1675 |
B3社会因素 |
0.1296 |
C31社区居民参与度 |
0.4211 |
C32非遗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 |
0.2822 |
C33外界关注度 |
0.1597 |
C34专门保护机构数量 |
0.137 |
B4文化因素 |
0.1387 |
C41文化活动的丰富度 |
0.4623 |
C42学术界研究状况 |
0.159 |
C43文化冲击程度 |
0.2303 |
C44区域文化教育环境 |
0.1483 |
4.3. 模糊综合评价
在模糊综合评价过程中,邀请10名对盘索里有了解的游客、学生、教师及相关研究者进行如下打分,得到如下打分表(表3)。
Table 3. Evaluation level and score of Pansori project
表3. 盘索里项目评价等级及打分情况
评价指标 |
非常濒危 |
比较濒危 |
一般濒危 |
比较不濒危 |
完全不濒危 |
C11非遗自身价值 |
0 |
5 |
3 |
2 |
0 |
C12生存与发展能力 |
6 |
3 |
1 |
0 |
0 |
C13传承方式的难易程度 |
0 |
3 |
6 |
1 |
0 |
C14传承人数量及年龄层次 |
8 |
2 |
0 |
0 |
0 |
C21区域经济实力 |
4 |
5 |
1 |
0 |
0 |
C22经济效益与市场价值 |
9 |
1 |
0 |
0 |
0 |
C23开发利用适宜度 |
1 |
2 |
5 |
2 |
0 |
C24受众与目标市场大小 |
6 |
3 |
1 |
0 |
0 |
C31社区居民参与度 |
4 |
5 |
0 |
1 |
0 |
C32非遗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 |
6 |
3 |
1 |
0 |
0 |
C33外界关注度 |
5 |
5 |
0 |
0 |
0 |
C34专门保护机构数量 |
3 |
3 |
2 |
0 |
2 |
C41文化活动的丰富度 |
7 |
3 |
0 |
0 |
0 |
C42学术界研究状况 |
6 |
1 |
1 |
2 |
0 |
C43文化冲击程度 |
7 |
2 |
0 |
1 |
0 |
C44区域文化教育环境 |
2 |
3 |
3 |
1 |
1 |
根据隶属度定义,以RC1为例建立如下隶属度矩阵:
依次分别建立RC2、RC3、RC4及RB的隶属度矩阵。根据指标权重及隶属度矩阵,计算得到一级指标模糊评价结果如下,R1 = {0.3781, 0.3379, 0.2142, 0.0700, 0.0000};R2 = {0.6430, 0.2580, 0.1204, 0.0305, 0.0000};R3 = {0.4587, 0.4162, 0.0556, 0.0160, 0.0264};R4 = {0.6099, 0.2451, 0.0603, 0.0797, 0.0148}。进而得到综合指标模糊评价结果A = {0.5251, 0.3037, 0.1353, 0.0474, 0.0055},综合指标评价分数为4.35。
4.4. 评价结果分析
经过模糊评价得到朝鲜族盘索里综合评分为4.35分,属于非常濒危的类型,四种指标均表现出非常濒危。在内在因素方面,生存与发展能力不足,传唱曲目大部分为既定曲目,表演内容为长篇叙事,创新转型较为困难。在经济因素方面,盘索里的分布地区区域经济实力远落后于省内中心城市,并且从经济效益上来说,难以发挥巨大的商业价值。虽然可以用于商业开发,但是由于民族性,表演形式单一等原因,受众范围较小。在社会因素方面,虽然国家设有专门保护保护机构,但是盘索里在现实中居民参与程度较低,往往是被动参与,对居民日常生活影响也不大。在文化因素中,现代文化对盘索里的冲击程度较强,学术界对于该非遗的研究也较少,偏向于文学艺术研究方面,所以濒危程度较为严重[10]。
5. 盘索里开发保护建议
首先,着力丰富朝鲜族盘索里的演绎形式,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引入现代舞台技术、多媒体视觉设计和跨界艺术融合,打造沉浸式盘索里表演场景,例如将传统曲目《春香歌》与现代歌剧、舞蹈相结合,开发盘索里数字音像制品与VR体验项目,增强其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提高其生存和发展能力。简化繁琐的表演流程,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盘索里的学习传承中,鼓励经验丰富的非遗传承人以拍摄纪录片等形式留存传统曲目表演,供年轻人参观学习。
其次,全面提升吉林省尤其是延边地区的经济实力,深入挖掘盘索里非遗资源的市场潜力。依托长白山–图们江区域的文旅线路,建设盘索里传承展示中心,推出“盘索里文化之旅”主题路线,开发相关文创产品、民族乐器体验包及服饰周边,借助电商与文旅节展扩大销售,塑造具有吉林地域特色的非遗品牌,助力民族地区产业振兴[11]。
再次,积极推动盘索里走进社区基层,提高民间参与度和传承活力。在延边朝鲜族聚居区常态化开展盘索里说唱市集、社区传习所、传统节庆展演等活动,鼓励传承人进入社区教学,组织市民参与业余盘索里剧团,让这一传统艺术重归街头巷尾、融入日常文化生活,实现活态传承。建设多样的盘索里保护机构,实现游客与非遗的近距离接触,使参观者能够参与到盘索里的表演过程之中,获得更多的体验乐趣。
最后,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盘索里文化推广活动,重点推进“盘索里进校园”工程。与延边大学等高校及中小学合作,将盘索里纳入民族教育课程体系,设立社团和兴趣班,举办校园盘索里汇演、非遗夏令营等,培养青少年对朝鲜族说唱艺术的认同与热爱,为盘索里传承注入新生力量。
6. 结论与不足
本研究基于AHP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一套适用于东北地区非遗的濒危度评估的量化指标体系,本文以朝鲜族盘索里为研究实例,通过专家打分与数据综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盘索里非遗项目在当前阶段处于“非常濒危”状态。针对评估结果,研究进一步提出应通过创新演绎形式、加强基层与校园传播、提升地区经济支持能力等策略,系统增强盘索里的存续活力。本研究也为东北地区同类非遗项目的评估与保护实践提供了可参照的方法路径。
然而,须承认本研究存在若干局限。首要在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多倚重专家主观判识,且调研样本存在一定的抽样偏差与规模局限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评估结论的客观性与外推效力。此外,本研究基于横截面数据进行静态分析,难以捕捉非遗濒危状态的动态演变轨迹,所建构模型的跨类别适用性亦有待后续验证。展望未来,后续研究可致力于引入客观量化指标与纵向数据,以构建动态评估框架;拓展样本的广度与代表性,采用混合研究方法以增强结论的稳健性;并可探索将本研究模型与大数据挖掘、社会网络分析等前沿技术相结合,从而发展出一种普适性更强、能够实时响应文化生态变迁的非遗濒危度评估范式,为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与精准施策提供更坚实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