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普功能理论视角下出海微短剧的叙事研究——以ReelShort微短剧为例
Narrative Analysis of Overseas Micro-Short Drama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Propp’s Function Theory—A Case Study of ReelShort’s Micro-Short Dramas
摘要: 随着智能移动终端普及、网络视频蓬勃发展以及受众娱乐方式碎片化,全球短视频市场不断扩大,微短剧发展势头迅猛。中国微短剧逐渐被视为除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和中国网络文学以外的“第五大世界文化现象”,正在成为对外传播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根据普罗普的功能理论,选取头部出海平台ReelShort中最热门的短剧进行分析解读,将平台分类主题板块中的代表剧集按照普罗普提出的六大叙事阶段进行情节梳理,同时标注出现的各个功能项,并总结爆款短剧的功能项所具有的共性以及排列特征,以期为出海微短剧的创作和中国故事的传播提供更有效的理论指导。
Abstract: With the widespread adoption of smart mobile device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nline video platforms, and the increasing fragmentation of audience entertainment preferences, the global short-video market has been continuously expanding, and micro-short dramas have experienced vigorous growth. Chinese micro-short dramas are gradually being recognized as the “fifth global cultural phenomenon”, alongside Hollywood films, Japanese anime, Korean dramas, and Chinese web literature. They are becoming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disseminating Chinese stories internationally and enhancing the global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Therefore, based on Propp’s function theory, this study selects the most popular micro-short dramas from the leading overseas platform ReelShort for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Representative dramas from the platform’s categorized thematic sections are analyzed by organizing their plots according to the six narrative stages proposed by Propp, while annotating the functional items that appear. The study further summarizes the commonalities and sequencing patterns of functional items in hit micro-short dramas, aiming to provide more effectiv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creation of overseas-targeted micro-short dramas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stories.
文章引用:李越. 普罗普功能理论视角下出海微短剧的叙事研究——以ReelShort微短剧为例[J]. 新闻传播科学, 2025, 13(10): 1799-1809. https://doi.org/10.12677/jc.2025.1310255

1. 引言

微短剧作为一种结合了短视频传播优势和影视剧创作基因的新型网络视听形态,为海外观众提供了不同于传统文娱模式的多样选择。与国内市场相似,海外微短剧的创作以情节紧凑、制作精良为特点,迅速抓住用户的注意力,使其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娱乐体验。与此同时,海外视频市场也正经历着向“短”内容生产与传播的转变,使得“微剧”这一概念逐渐成熟,并成为全球受众在碎片化内容消费时代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观察当前的趋势,随着我国电视剧和网络剧出口的多元化和立体化传播格局的持续加强,微短剧的“出海”正逐渐成为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影视文化“走出去”的新引擎。

2. 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网络剧逐渐走出国门,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这一现象不仅引发了国内外学者对网剧文化输出的广泛关注,也促使学术界对网剧叙事策略及其跨文化传播效果进行深入探讨。

在网剧出海的大背景下,普罗普功能理论作为一种经典的叙事学理论,为解析网剧叙事结构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普罗普通过对俄罗斯民间故事的分析,提出了功能单位的叙事模型,这一理论在电影、电视剧等领域已有广泛应用,但在出海微短剧领域的应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部分学者开始尝试将普罗普功能理论应用于微短剧叙事分析,初步揭示了微短剧在情节构建、角色塑造等方面的规律性特征,但仍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的研究。

因此,本研究立足于普罗普功能理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出海微短剧作为研究对象,揭示其叙事结构内在逻辑的现状与创新,丰富普罗普功能理论在新兴媒介领域的应用研究,并为提升中国网剧的国际传播力和文化影响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

网络文学与IP改编研究逐渐成为关注热点,众多学者均对其在多种媒介形态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新样态和新特征领域进行了探讨。徐婧钰和陆蔓筠对网络文学IP影视剧的跨媒介叙事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一套理论模型来解释其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实现文化和产业并驾齐驱的现象[1]。彭红艳和胡安江则从话语模式和叙事优化的角度出发,通过调查和数据分析揭示了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强调其话语模式应更加国际化、产业化和多元化[2]。于苗基于“编码/解码”理论,对国产电视剧海外传播的价值观进行了探究,分析了其在文化传播和国家形象建构中的重要作用[3]

电视剧与网剧传播分析也是当前文化传播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涉及内容创新、传播策略、市场细分等多个方面。高凯和张蕙津对微短剧出海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霸总与甜宠元素为微短剧出海提供动力,并通过情感消费方式为全球观众带来独特爽感体验的理论模型[4]。刘玉喆分析了涉案悬疑网剧《谁是凶手》的叙事策略,从叙事风格、叙事核心、叙事结构及人物塑造四个维度探讨了其发展潜力[5]

国外在叙事结构及网剧研究方面的成果颇为丰富,涉及多个维度和视角。Bora Tae的研究聚焦于网剧中的爱情叙事和话语分析,通过分析韩国网剧《Love Playlist》,揭示了该剧如何通过独立剧集构建四对情侣的浪漫关系,并真实地展现了他们的分合及解决情感困境的具体方法[6]。Yue Wang则运用Labov的叙事元素理论,分析了Hannah Gadsby告别脱口秀《Nanette》中的叙事结构,探讨了喜剧演员如何将幽默与个人观点结合。研究发现,Gadsby的口述叙事中包含六个叙事元素,通过这些元素的组合,她在幽默的故事中表达了对女性社会处境的思考,展示了叙事功能的多样性[7]

尽管国内外研究在各自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国内研究主要侧重于网络文学与IP改编、电视剧与网剧传播分析等方面,缺乏对微短剧叙事结构的系统性研究以及如何提升微短剧传播效果的探讨。国外研究则多聚焦于个案分析,缺乏对网剧出海现象的深入研究和系统性比较。因此,本研究将运用普罗普功能理论,系统分析中国出海网剧的叙事结构及其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填补这一研究空白,为我国网剧的国际传播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3. 普罗普功能理论概述

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Vladimir Propp, 1895~1970)是著名的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家,他的研究开辟了民间创作研究领域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和方法,在其代表作《故事形态学》中,普罗普通过对100个俄罗斯民间故事的分析,提出了31种叙事功能和7种叙事角色的理论,这些理论对后来的结构主义和叙事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普罗普故事研究的深远意义在于把故事的外部研究转为内部研究,而他的内部研究关键在于故事的形态结构研究”[8]

普罗普对“功能”的界定是“从其对于行动过程意义角度定义的角色行为”,根据分析,他把对“功能”的考察概括为以下四点:第一,角色的功能充当了故事的稳定不变因素,它们不依赖于由谁来完成以及怎样完成,它们构成了故事的基本组成成分;第二,神奇故事已知的功能项是有限的;第三,功能项的排列顺序永远是同一的;第四,爆款短剧功能项分析所有神奇故事按其构成都是同一类型,并总结出31个功能项[9]。基于功能,普罗普提出7种角色模式:主人公、公主(或者要找寻的人或物)、施惠者、帮助者、派遣者、对头、假英雄。并总结出其对应的活动圈,借此囊括故事中各类角色和他们的行为。接着他又在此基础上演化出了6大叙事阶段,分别是准备、深入、转移、斗争、返回和承认六个阶段,并将31种叙事功能分布在这六个叙事阶段内,如表1所示。

普罗普的功能理论不仅可以为文本分析提供新思路,也可以适用于影视作品的叙事分析。影视作品的角色分类与功能识别,以及叙事结构分析中都可以通过识别不同功能项来揭示故事的发展脉络和叙事逻辑。因此,本研究立足于普罗普功能理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出海微短剧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叙事单位以及功能项进行细致分析,揭示其叙事结构的内在逻辑,以丰富普罗普功能理论在新兴媒介领域的应用研究,并为提升中国网剧的国际传播力和文化影响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

Table 1. Propp’s narrative functions table

1. 普罗普叙事功能表

叙事 单元

叙事功能

准备

1. 一位家庭成员离家外出(e);2. 对主人公下一道禁令(б);3. 打破禁令(b);4. 对头试图刺探消息(в);5. 对头获知其受害者消息(w);6. 对头企图欺骗其受害者,以掌握他或他的财物(г);7. 受害者上当并无意中帮助了敌人(g)

冲突

8. 对头给一个家庭成员带来危害或损失(А);8a. 家庭成员之一缺少某种东西,他想得到某种东西(a);9. 灾难或缺失被告知,向主人公提出请求或发出命令,派遣他或允许他出发(В);10. 寻找者应允或决定反抗(С)

转移

11. 主人公离家(↑);12. 主人公经受考验、遭到盘问、遭受攻击等,以此为他获得魔法或相助者做铺垫(Д);13. 主人公对未来赠予者的行动做出反应(Γ);14. 宝物落入主人公的掌握之中(Ζ);15. 主人公转移,被送到或引领到所寻之物的所在之处(R)

反抗

16. 主人公与对头正面交锋(Б);17. 给主人公做标记(К);18. 对头被打败(П);19. 最初的灾难或缺失被消除(Л)

归来

20. 主人公归来(↓);21. 主人公遭受追捕(Пр);22. 主人公从追捕中获救(СП);23. 主人公以让人认不出的面貌回到家中或到达另一个国度(Х);24. 假冒主人公提出非分要求(Ф);25. 给主人公出难题(З);26. 难题得到解决(Р);27. 主人公被认出(у)

接受

28.假英雄或对头被揭露(О);29. 主人公改头换面(Τ);30. 加害者受到惩罚(Η);31. 主人公成婚并加冕为王(С**)

由于普罗普的理论最初是针对俄罗斯民间的神奇故事进行分析和总结,所以其主要适用于“迫害/考验”模式的故事,所以在对ReelShort微短剧进行功能项分析的过程中,还需考虑扩展和适应的因素以使解读更符合实际情况。

4. ReelShort微短剧的叙事研究:延续与创新

2024年我国出海微短剧应用内购收入共达1.7亿美元,其中,“中文在线”的海外公司“枫叶互动”(Crazy Maple Studio)推出的在地化微短剧平台ReelShort贡献了短剧出海赛道52%的下载量和48%的收入,双端领跑出海短剧赛道,以热门作品迅速占据海外影视市场份额,受众以美国为主,广泛分布于欧洲与东南亚,《纽约时报》评价其为“在美国市场取得重大突破的中国应用”。

ReelShort以短视频的方式制作影视剧,单集视频时长1~2分钟,既减少了短视频平台各个内容之间的跳脱与割裂,又缩短了长视频平台内容的制作周期[10]。平台除了使“霸总”、“复仇”等主题西化以外,还结合当地观众偏好,为其特供颇受欢迎的“吸血鬼”与“狼人”题材,并将所有短剧分为“怀孕生子”(13部)、“一见钟情”(31部)、“狼人与吸血鬼”(8部)、“隐藏身份”(33部)、“破镜重圆”(11部)以及“亚洲故事”(162部)六个专题方便用户选择和观看,其中高点击量作品主要集中于前五个专区。各专区内具有代表性的爆款剧集包括《The Double Life of My Billionaire Husband》《The Virgin and the Billionaire》和《Fated to My Forbidden Alpha》等,以上短剧通常包含多个分类标签,被放在两个及以上的专区,截至2024年10月,其点击率也断层领先于其他作品,因此选取上述爆款微短剧作为研究对象,借助普罗普功能理论对其进行分析。

(一) ReelShort爆款微短剧普罗普功能分析

《The Virgin and the Billionaires》:故事主要围绕女主角Cindy和男主角Charles之间的婚姻冲突展开,并逐步揭示Jenkins家族操纵的阴谋。Cindy作为Jenkins家族的女仆,被强迫替代Jenkins家的女儿Nikki引诱Charles,以促成Nikki和Charles的婚姻。但Nikki实际上是Cindy的双胞胎妹妹,二人关系复杂,牵涉家族荣誉、金钱利益和个人情感等多个层面。普罗普功能分析如表2所示。

Table 2. Propp’s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Virgin and the Billionaires”

2. 《The Virgin and the Billionaires》普罗普功能分析

(1) 准备:

Cindy的母亲住进医院(е1)

Cindy被禁止告诉Charles真相(б1)

Cindy多次向Charles否认自己的身份(Ь2)

Nikki欺骗Charles她才是未婚妻人选(г)

Charles信以为真并决定与Nikki结婚(g)

(2) 冲突:

Nikki缺少未婚夫(а1)

Nikki及其母亲多次打骂Cindy (А6)

Jenkins家族通过为Cindy的母亲提供帮助来胁迫其不能告诉Charles真相(А8)

Nikki胁迫Cindy用Charles来交换肾源(А8)

Nikki将自己与Cindy互换以达到结婚的目的(А12)

Nikki攻击怀孕的Cindy (А14)

Nikki以初夜逼迫Charles与其订婚(А16)

(3) 转移:

Cindy代替生病的母亲为Jenkins家族工作(Д1)

Charles知道真相并请求Cindy跟他一起离开(Д7)

Cindy依然否认身份并拒绝了Charles (Γ1)

Charles为Cindy寄去晚礼服(Ζ1)

(4) 反抗:

Nikki及其母亲撕毁Cindy的晚礼服(Б)

Cindy第一次态度强硬地要求Nikki的母亲自己收拾被她乱扔的垃圾(Б1)

Nikki的阴谋被Charles发现(П)

欺负Cindy的园丁被Charles赶走(П6)

Charles确信Cindy是自己的未婚妻(Л7)

(5) 归来:

Cindy被带到Charles家中(R)

与Cindy在一起将对Charles的生意造成损失(З)

Nikki的母亲要求Cindy代替暂时昏迷的Nikki跟Charles结婚(Ф)

Cindy发现Nikki是她的双胞胎妹妹(Р)

Cindy在婚礼上被认出(У)

(6)

Nikki一家对待Cindy态度恶劣的原因被揭露(Ο)

Cindy展示证据让Nikki沦为众矢之的(Н)

Cindy搬进Charles家中成为他的妻子(С*)

《Fated to My Forbidden Alpha》:故事发生在两个狼族之间的冲突与纠葛中,围绕着血脉的觉醒、伴侣的拒绝与接受,以及权力的争夺等一系列事件。女主角Selene是一名在血月狼群中被收养的孤儿,随着剧情推进,Selene“未来的首领”的身份被揭露。她的伴侣Alexander Cane,出现在故事的多个转折点上,Selene与Alexander在一系列的冒险和误解之后,两人最终确认了彼此的感情,并一起面对来自其他狼群的挑战。普罗普功能分析如表3所示。

Table 3. Propp’s functional analysis of “Fated to My Forbidden Alpha”

3. 《Fated to My Forbidden Alpha》普罗普功能分析

(1) 准备:

孤儿Selene离开家园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е2)

血月狼群首领Jackson要求Selene为他们干活(б2)

Selene反抗Jackson要成为她的alpha的要求(Ь1)

(2) 冲突:

Jackson缺少命中注定的伴侣(а1)

Selene在十八岁前没有自己的守护神(а3)

Jackson的女伴多次打骂Selene (А6)

Jackson欺骗Selene她没有自己的族群(А8)

Selene被Jackson拒绝而遭受痛苦(А18)

Selene被Jackson赶出血月狼群(в5)

(3) 转移:

Selene被初次命定的alpha Jackson拒绝(Д8)

Alexander出现并问候Selene (Д2)

Selene礼貌回应Alexander (Γ2)

Alexander将定情信物交给Selene (Ζ1)

Selene跟随Alexander回到暗影部落(R)

(4) 反抗:

Selene与Jackson正面交锋以永远离开(Б)

Alexander跟Jackson大打出手(Б1)

Jackson被Alexander打败(П1)

Selene成功脱离血月狼群(Л10)

(5) 归来:

Jackson以Selene的身世为诱饵劝说她回到血月狼群(З)

Selene回到血月狼群被Jackson未婚妻下毒(Пр6)

Selene被Alexander及时救下(Сп)

Selene的身份得到揭露(У)

(6)

Jackson及其未婚妻对待Selene态度恶劣的被揭露(Ο)

Jackson受到重伤,其未婚妻被狼群流放(Н)

Selene与Alexander成婚并成为红色黎明未来的首领(С**)

《The Double Life of My Billionaire Husband》:故事讲述了女主角Natalie自幼被离婚的父亲抛弃,与母亲相依为命,但母亲突然身患重病急需一大笔医疗费用,在寻求帮助时,同父异母的妹妹提出“代替结婚”作为帮忙的前提条件,为了母亲她最终还是无奈地答应了妹妹的要求嫁给假扮普通人的Sebastian。普罗普功能分析如表4所示。

Table 4. Propp’s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Double Life of My Billionaire Husband”

4. 《The Double Life of My Billionaire Husband》普罗普功能分析

(1) 准备:

Natalie的母亲因病住院(е1)

Natalie被要求嫁给Sebastian Klein (б2)

Natalie同意了妹妹的要求并与Sebastian结婚(Ь2)

店员强制Natalie支付租借婚鞋的损失费(г)

(2) 冲突:

Natalie背负贷款无法偿还(а2)

Natalie受到继母的打骂(А6)

继母用医疗费诱骗Natalie跟Sebastian结婚(А8)

Natalie代替妹妹去结婚(А12)

Natalie受到流氓骚扰(А19)

继母将Natalie驱逐出家门(Β5)

(3) 转移:

Sebastian将结婚礼物交给Natalie (Ζ1)

Sebastian因为Natalie试图典当礼物而问询(Д2)

Natalie对Sebastian全盘托出(Γ2)

Sebastian将Natalie带到他真正的住处(R)

(4) 反抗:

Natalie与继母一家为财务争吵(Б)

与Natalie有过冲突的当铺拥有者被以牙还牙(П1)

Natalie母亲的医疗账单被付清(Л)

(5) 归来:

主管给Natalie许多难以完成的任务(З)

主管诬陷Natalie买来让CEO过敏的咖啡(З)

Natalie努力工作留在公司(Р)

CEO了解真相并将Natalie的主管开除(Р)

继母要求Natalie离婚然后让妹妹跟Sebastian结婚(Ф)

Sebastian的双重身份被Natalie知晓(У)

(6) 接受

Natalie妹妹的阴谋被Sebastian揭露(Ο)

Natalie继母一家的财产被收回(Н)

Natalie与Sebastian举行真正的婚礼(С*)

(二) 叙事延续:完整结构下的传统结局

1、叙事结构完整

普罗普在研究中发现,尽管民间故事的表面细节千差万别,但其深层结构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在现代微短剧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种结构的体现。无论是微短剧还是电影,它们往往遵循“准备–冲突–转移–反抗–归来–接受”的基本叙事模式,通过一系列事件的有序排列来推动故事发展。这些情节单元被细化为场景或序列,每个场景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和功能,共同推动故事向前发展。

这些剧集均有外貌出众的男女主角和节奏精准的情节反转,既迎合了当地受众对熟悉题材的选择偏好和对情节反转的心理预期,又推动了通过中国微短剧的叙事方式来打破文化障碍的进程,打造出了区别于欧美故事的另类“爽文”叙事,为海外观众提供直观而充分的情绪价值,使得微短剧传达的故事深入人心,从而持续关注。

微短剧通常以功能项ебЬ作为开篇,以一位家庭成员离家作为背景,然后由对头为主人公下一道禁令,主人公对这道命令或顺从或反抗,可能是主人公父母失踪或是生病住院,使主人公不同程度上依附于对头,而对头往往在主人公身上有利可图,所以类似于替嫁或是做杂工等命令常被提出,主人公为了家人或自己会对这一命令做出反应。

在为观众交代背景和关键人物后,冲突矛盾会通过аАΒ呈现,其中功能项细分类型各不相同,常常包含了对头各不相同的伤害行为和主人公的觉醒,为故事的高潮做了铺垫。不同的是,由于微短剧自身时长的局限性,需要其在短时间内吸引受众注意力并引发共情,所以在剧集相对靠前的冲突阶段中,更多的是包含对主人公的打压和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以此引发受众的投射性心理,并通过这样的方式吸引受众对短剧持续关注。

在微短剧中,主角的行动和转变是故事发展的关键,包括了主人公离家、获得帮手等情节,推动故事向前发展,主要有ΖДΓ或ΖДΓR两种功能项排列方式。热门剧集中的主人公在转移环节中无一例外都是受到外界帮助而逃离困境,与神奇故事不同,“宝物”在微短剧里通常以“定情信物”出现,由于反转叙事的特质,主人公在取得这一物件之后并不会像普罗普功能理论描述的一样就此获得成功,反而可能成为对头进一步打压的理由,以此引发后续情节。

微短剧的高潮部分往往是主人公对现状不满的爆发,通过БПЛ推动矛盾升级,引出后续情节。“正面交锋”往往是由主人公和同伴一起完成,或是主人公受到同伴启发而进行反抗,而对头被打败也是借力于他人,但最初的灾难一定会被解决。

主角的归来和故事的结局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表现形式不一,可以分为(R)ЗФРУ/ЗПр6СпУ两种类型。主人公在这一阶段或回到自己本来的家庭,或是以胜利者的身份回到梦寐以求的地方,在其中或许又会受到假冒主人公或是难题的阻挠,但通常都会以被认出或得到帮助结束。故事结局往往需要快速而符合观众心理预期,所以构成功能项排列单一,以ΟНС为主,通常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拍摄出对头受到惩罚和主人公成婚,然后故事到此结束。

总体而言,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叙事形式,尽管在篇幅长度和节奏安排上与传统影视作品有着明显的不同,但其核心的叙事元素和结构模式仍然保持着高度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这种叙事方式通过紧凑的情节和快速的节奏,使观众在短时间内就能体验到完整的故事并且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2、角色塑造鲜明

在出海微短剧中,各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并且暗含了强烈的中华文化元素。在大众熟知的童话故事中,主人公受到的压迫是来自当下所处的家庭,例如灰姑娘等故事,但其备受压迫的原因常常是迫不得已或是对现状无可奈何。但在出海微短剧中,虽然主人公所受到的压迫也来自于所处的环境,但她们忍受的原因通常是为了某一生病的家人,如Cindy的母亲住进医院(е1)和Natalie的母亲因病住院(е1),均强调孝顺和舍己为人,将孝道融合进了角色塑造中,使得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对头往往就是抛弃孝道的角色,他们被刻画成唯利是图并且为了达到嫁入豪门的目标而不惜伤害亲情的角色,与主角形成强烈对比,也在无形中引发受众对角色特质的思考。

与传统故事一样,主人公积极善良所以被男主角所发现,而对头阴险卑鄙于是被外人所唾弃。面对困难,主人公往往不卑不亢、为人正直,如Cindy态度强硬地要求Nikki的母亲自己收拾被她乱扔的垃圾(Б1)、Natalie努力工作留在公司(Р),对头则机关算尽、刻薄恶毒,如继母将Natalie驱逐出家门(Β5)、Nikki及其母亲撕毁Cindy的晚礼服(Б)等,为主人公带来了伤害和困难,但男主角往往可以明辨是非并且勇敢果断,总是可以及时赶到并解救主人公,为她解决难题并带她永远地离开,最后完成婚礼过上幸福的生活。

3、结局符合预期

正义最终会战胜邪恶这一传统结局模式在微短剧中依然普遍存在,观众总是期待看到正义的力量最终战胜困难和挑战。在出海微短剧中,不论过程多么曲折,结局一定是以ΟНС这三项功能为中心展开,主人公的婚礼和对头的惩罚会被放在接近的短剧中,为观众呈现出强烈的视觉对比。同时,作为故事起点的е项功能也会随着主人公与男主角的情感发展而被解决,无论是被支付的医药费还是与亲生父母的相见,都推动了主人公家庭成员之间的团聚,为主人公塑造出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圆满的结局为观众提供了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安慰。因为在经历了多重反转的紧张情节发展和角色冲突之后,一个幸福的结局能够缓解观众的紧张情绪,给予他们一种心理上的释放和愉悦感。在这一情况下,即使微短剧的故事结束了,圆满的结局也能够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而这种期待和希望的延续是观众继续关注同一主题或系列作品的动力。

微短剧的圆满结局对观众而言不仅是故事的结束,更是情感体验的高潮和心理需求的满足。对于微短剧平台而言,实现情感满足则是流量变现的重要叙事策略。

(三) 叙事创新:单线主题中的交叉融合

1、叙事单元交叉

微短剧的叙事节奏快,总体时长在一小时左右,且每个场景的展开时间极短,通常不超过5秒。这种快节奏的叙事方式要求创作者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牢牢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因此对情节的设置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主线明确的剧集中反复制造矛盾冲突进行反转叙事成为微短剧的首要选择。在主线情节清晰明确的剧集中,创作者往往会选择反复制造矛盾冲突,并通过反转叙事的手法来吸引观众。主人公在剧情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在任何阶段再次遭遇对手的伤害,从而不得不从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重新回到充满冲突的场景中。例如,当主人公跟随男主角成功抵达一个安全的地方时,对手总能以各种巧妙的理由和手段引诱主人公再次陷入陷阱,然后开启新的一轮矛盾冲突,使得故事不得不重新回到反抗和解决问题的阶段,再次解决问题。这种情节的不断反转,使得观众在自以为猜到最终结局的情况下发现预期的剧情被意外打破,从而产生出一种惊喜感,这种惊喜感能够迅速提升观众的情绪,带来愉悦的体验,同时使观众仍然对剧集保持浓厚的兴趣与好奇,有助于实现对微短剧长时间的关注和投入。

2、角色功能融合

微短剧中的主人公常以女性角色为主,主人公的婚恋是所有故事的矛盾起源,她们对待感情坚定不移,但对于对头的压迫往往采取顺从的态度,直到男主角的出现。施惠者和帮助者通常都集中于男主角,且由男主角为主人公提供“宝物”。这一“宝物”以订婚礼服或是钻戒出现,是作为跟主人公婚姻的承诺,也暗含了这一角色是帮助主人公解决困难和赢得幸福生活的主要原因。对头则是制造矛盾冲突的人物,并且他们同时扮演了假冒主人公的角色,在微短剧中,对头的目标围绕着阻挠主人公的婚恋展开,通常以直接伤害或是制造误会来进行,对头也不只是单一人物,而是由与主人公有血缘或是情感关联的一个家庭来扮演,家庭里每个人物都对主人公带来不同的考验。派遣者这一角色则常常空缺,因为微短剧的开端主要由对头对主人公的压迫来推动,主人公的使命也并非“寻找”,与传统的童话故事一样,女主角的故事开启前只需“等待”。在微短剧中每一个角色都不再只是单一功能的载体,而是有着不同背景、动机和情感的多功能人物,这种多维性使得角色更加鲜明,也更容易吸引观众注意。

微短剧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常会将叙事线索压缩成一条清晰的主线。通过精心设计的情节和场景,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制造出令人难忘的记忆点,以此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相反,过于细致的角色分类和复杂的角色设置会给观众带来一定的观看负担,这种负担可能会导致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感到困惑,从而影响到微短剧的整体点击率和观众的观看体验。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微短剧的叙事节奏和观众的观看习惯,可以将微短剧中的角色进行简化分类。根据总结,微短剧角色用主人公–男主角–对头即可概括角色特质,坚定不移的男主角和心地善良的主人公之间的相识相知,与机关算尽的对头的阻挠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微短剧故事。通过这种简化的角色分类,观众可以更容易地记住每个角色的特质和功能,从而在紧凑的剧集中迅速抓住故事的主旨。

3、场景设置独特

由于微短剧受到自身时间安排和情节设置的限制,因此少有空镜出现,其场景设置往往与人物相关联,大多为不同的室内建筑,主要可以分为对头的住所、男主角的住所。随着对头的住所往往是主人公相识的地点,两人关系发展引发对头不满从而进一步迫害主人公,在此期间,矛盾发生推动剧情安排男主角再次返回以帮助主人公解决问题,最终主人公从前者搬离,来到男主角的住所,从地点的转变体现人物的成长,最终实现美满结局。这一设置使故事发生环境具有较强的记忆点,能够让观众迅速辨别接下来是温情发展还是矛盾冲突,也能根据环境迅速地回忆起上一个故事情节,使观众观看的记忆负担减轻,从而也更愿意继续关注剧集。而故事中那些出现频率较低的室外场所,例如马场、花园等,往往是用以揭示男主角的富裕家庭背景。这样的设定不仅让读者感受到男主角的家境殷实,而且也为其在故事中解决各种矛盾和冲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因为男主角拥有这样的背景,他才能够在关键时刻作出决定,帮助主人公搬离对头的住所,从而展开新的生活篇章。

5.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用中国话语搭建中国形象,用中国叙事传达中国故事,既是国际传播的重要任务,也是媒体的企业使命。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与传播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不仅彰显了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自信,更是构建国家形象、增进国际理解和友谊的关键途径。通过扩大微短剧的影响力,我们可以让中国文化和中式模式在不知不觉中对西方世界产生影响,微短剧市场的广泛占领趋势也为我们实现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ReelShort的出海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模式,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借助普罗普功能理论对ReelShort爆款微短剧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其叙事框架、功能项排列规律以及角色塑造特征,以期为微短剧的创作和传播提供理论支持。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研究者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微短剧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潜力,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徐婧钰, 陆蔓筠. 基于IP改编热的网络文学IP影视剧跨媒介叙事考察[J]. 科技传播, 2024, 16(3): 113-116.
[2] 彭红艳, 胡安江. 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的话语模式与叙事优化[J]. 当代外语研究, 2020(1): 119-128.
[3] 于苗. “编码/解码”视域下国产电视剧海外传播价值观探究[J]. 中国广告, 2022(10): 62-67.
[4] 高凯, 张蕙津. 极致体验与情感满足: 微短剧的全球传播实践[J]. 现代视听, 2023(11): 17-21.
[5] 刘玉喆. 涉案悬疑网剧《谁是凶手》叙事策略探析[J]. 中国民族博览, 2022(18): 184-186+193.
[6] Tae, B.R. (2020) Analysis of Love Narratives and Discourse of Web Drama: Focusing on the Web Drama. The Journal of the Korea Contents Association, 20, 64-76.
[7] Wang, Y. (2020) Narrative Structure Analysis: A Story from “Hannah Gadsby: Nanette”. 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1, 682-687.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8] 程正民. 普罗普的故事结构研究和历史研究[J].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2(5): 82-91+159.
[9] 弗拉基米尔·普罗普. 故事形态学[M]. 贾放, 译.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16-59.
[10] 龙小农, 李芙蓉. 从Netflix到ReelShort: 流媒体平台全球传播模式分析[J]. 当代电影, 2024(11): 9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