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出圈:文化符号赋能文化认同建构的实践理路
“Ne Zha” Going Viral: The Practical Logic of Cultural Symbols Empowe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DOI: 10.12677/jc.2025.1310257,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路 璐, 唐芳云:广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柳州
关键词: 文化符号文化认同《哪吒之魔童闹海》Cultural Symbols Cultural Identity “Ne Zha: Demon Child Conquers the Sea”
摘要: 文化符号作为文化认同的核心载体,对凝聚民族精神、形成价值共识至关重要。当前,文化符号赋能文化认同建构面临符号解码错位、符号意识形态断裂、符号体系建构滞后等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本文提出三重逻辑:以技术升级实现文化资源数字化转译,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强化价值引领,以多元主体协同推动受众“自在”向“自为”转变,实现符号系统闭环。《哪吒之魔童闹海》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文化工业自主化与符号转译,依托跨时空情感共鸣激活传统生命力,并基于编码解码理论促成传播实践中的文化认同,为文化符号传承创新及文化认同建构提供了实践范式。
Abstract: As the core carrier of cultural identity, cultural symbol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gathering national spirit and fostering value consensus. Currently,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empowered by cultural symbols is confronted with such challenges as misalignment in symbol decoding, disruption in symbolic ideology, and la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ymbolic systems.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this paper proposes a three-fold logic: realizing the digital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 through technological upgrading, strengthening value guidance by leveraging the inherent compatibility between Marxism and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udience from “Self-Being” to “Self-Making” via the collaboration of multiple subjects, so as to form a closed loop of the symbolic system. “Ne Zha: Demon Child Conquers the Sea” advances the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and symbol translation throu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tivates the vitalit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by virtue of cross-temporal and cross-spatial emotional resonance, and facilitates the forma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in communication practice based on the encoding/decoding theory. It thus provides a practical paradigm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ultural symbol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文章引用:路璐, 唐芳云. “哪吒”出圈:文化符号赋能文化认同建构的实践理路[J]. 新闻传播科学, 2025, 13(10): 1818-1826. https://doi.org/10.12677/jc.2025.1310257

1. 引言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认同”的深刻意义,提出通过“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1]重要论断。文化符号作为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象征性载体,通过与意义的结合,成为文化传承、身份认同和社会沟通的重要媒介[2]。而文化认同作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通过展现本民族的情感意识、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发挥同根同源的民族文化的巨大思想统摄力。已有研究虽为文化符号赋能文化认同提供了理论基础,但研究视域多停留在宏观层面,鲜少聚焦具体动画电影作品展开文化符号作用机制的探究。有鉴于此,本文系统剖析文化符号赋能文化认同的现实困境,提出其演绎路径,并以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为典型案例,深入解读其在文化符号实践中的创新举措,以期为文化认同建构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2. 范式探析:文化符号赋能认同建构的现实困境

文化符号具有传播信息、承载情感、引导行动的核心功能,而文化认同的建构需依次经历文化接触、文化内化与文化认同三个递进阶段。从文化符号主体维度审视,其在赋能文化认同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集中体现为:符号文本存在表意错位与解码碎片化问题,符号承载的意识形态出现消解倾向,以及符号认同与实践行动存在脱节现象。

2.1. 本体解构:符号文本的错位与碎片化解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作为历史的留存汇集了各民族智慧的文化遗产,存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记忆,书写了各民族共创中华的历史,凝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力量,是当前塑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资源”[3],文化符号的本体解构是基于符号文本作为文化符号的本体,在其作用过程中文化表意错位以及文化解释碎片化的现象。

文化符号的错位是指符号文本无法用当前文化中已有类型文本的符码对其进行完整解释。一般来讲,这是两种符号体系相互干涉的结果。以韩国TVN播出的《花游记》为例,其通过三重机制引发意义系统冲突:一是主体身份置换,将承载修行使命的男性唐僧转变为具备恶鬼识别能力的现代女性陈善美,使其从“佛法传播者”转变为“爱情救赎对象”,消解宗教伦理内涵;二是叙事逻辑转换,将原作“群体修行–制度规训–功德圆满”的集体主义叙事,置换为“人妖相恋–前世羁绊–破除诅咒”的二元情感逻辑;三是文化基因转换,将其中内涵的儒释道融合的文化基因、坚韧求索的民族精神与社会治理的隐喻智慧转换为“妖怪世界–类世界”的二元对立,并通过植入韩国本土符号,遮蔽中华文化的系统性意义网络,冲击我国人民的价值体系。

符号文本的意义生成依赖编码与解码的协同作用,解码过程作为接收者的认知实践,会受主客观因素干扰导致文化信息的失真与变形,形成碎片化解码现象。从主观认知机制看,选择性定律构成核心干扰因素:其一,接收者基于既有认知图式,倾向于接触契合自身观念的符号文本,主动规避冲突性信息,体现为选择性接触;其二,接收者依据个体价值体系与思维范式,对符号文本进行具有主体性的意义重构,形成选择性理解;其三,接收者从已解码信息中筛选符合自身需求的内容进行存储,构成选择性记忆。另一方面,客观传播环境的“超接触性”特征加剧了这一现象:在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符号文本以系统片段式、压缩简短式的方式呈现,接触频次提升的同时,文本质量也在下降,接收者难以对符号承载的系统性文化内涵进行深度解码,转而采取碎片化、快餐式的意义提取方式,致使符号文本的整体性文化逻辑被肢解。

本体解构风险将引导现有文化规范偏向无法处理的恶性后果,导致文化接触背后的符号文本发生畸变,对文化认同造成深层威胁:阻断文化认同的双向生成,消解中华民族赖以存续的“共同文化记忆”与“共享价值体系”,使得文化认同过程从初始受阻。

2.2. 内核消解:符号意识形态的断裂与异化

意识形态可以理解为在阶级社会中以“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4]形式存在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式。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具有宣传教育功能,能够“帮助无产阶级形成符合无产阶级革命需要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5] (p. 234)。符号意识形态是文化作为社会符号集合所必须的元语言,即解释符号意义的符码的集合。作为文化符号的内核,符号意识形态反映当代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意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的意识形态内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展现符号的附加意义作用于文化认同的内化阶段。

符号意识形态的断裂体现为符号与意识形态的分离,可从两维度解析:一方面,主流价值体系的符号承载缺失引发传统文化符号意义失效。如传统戏曲中象征儒家伦理的“辞官养亲”情结,在现代个体价值与职业发展观冲击下,被部分年轻群体解读为“愚孝”或“自我牺牲的枷锁”,难以传递主流价值共识。另一方面,现代利益结构的符号适配失衡导致符号功能与民众情感需求脱节。传统节日“春节”时期的“红包攀比”现象消解亲情内涵,难以回应多元利益主体的情感需求,加剧文化认同建构的内在张力。

此外,符号意识形态的异化体现为技术与资本对符号意义的裹挟。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商业逻辑的相互渗透,正使文化符号的情感意义遭遇系统性解构,催生“为生产而生产”的符号异化现象。一方面,数字媒介通过算法流量机制压缩文化符号,剥离历史语境使其沦为碎片化消费标签,导致文化深度消解;另一方面,商业化逻辑对符号情感意义的工具化滥用更为显著,通过劫持传统符号,将集体记忆与情感价值置换为消费等级符号,使符号的意识形态功能异化为刺激购买欲的工具。二者共同抽空符号的公共意义,倒置其文化传递功能,最终使符号沦为技术控制与资本增值的附庸,引发意识形态传播失序。

当符号文本的情感意义被剥离、意识形态被抽空,文化符号渐变为被技术与资本双重驱动的异化产物,其原生意识形态因“符号生产过剩”与“意义供给短缺”,加剧现代社会文化认同的内化危机。

2.3. 实践脱节:文化符号体系自觉建构的滞后

马克思曾经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6] (p. 501)。文化符号学以人的社会实践为基础和支撑,在文化与符号的互动过程中不断生成与建构[7]。文化符号赋能文化认同构建的实践核心在于激活符号的传承基因与创新动能。

文化符号赋能文化认同的实践脱节困境集中体现为代际传承中的数字传播断层与实践创新不足,其本质是符号实践与社会变迁的结构性错位。数字技术的变革发展对文化符号传承带来多种挑战,两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数字鸿沟”与文化符号传承之间相互对抗。这组矛盾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数字原住民”如何在实践生活中解码传统文化符号;习惯传统传播方式的“数字弱势群体”如何利用数字技术传播传统文化符号。“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8]。文化符号的传承与发展将在消弭两者之间的代际鸿沟中发生质变。

创新是文化符号延续的内生动力,通过“被动适配”与“主动建构”实现符号价值的延续是赋能文化认同构建的必经之路。当今文化符号创新暴露出现代文化符号体系建构滞后性的问题。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融的视角审视,我国文化符号创新不足的深层矛盾表现为:一方面,长期依赖传统符号进行国家形象传播,导致在全球化竞争中形成“自我东方化”的刻板印象,难以突破西方中心主义主导的话语霸权;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涌现的当代符号,缺乏系统的叙事框架设计,未能有效承载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深层内涵。

费孝通提出的“文化自觉”理论强调“我们的社会生活还处于‘由之’的状态而还没有进入‘知之’的境界”[9]。文化主体需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认知基础上,实现对文化符号的系统性反思与主体性建构。唯有在自觉传承中守护文化根脉,在主动创新中拓展符号边界,才能使文化符号真正凝聚民族精神、建构现代认同,实现费孝通所倡导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理想。

3. 深层解码:文化符号赋能文化认同的演绎逻辑

“人的头脑在理解和把握外部世界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从通过感官产生的‘感觉’出发,经由‘思想、动机、意志’展开了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理想生成运动”[5] (p. 46)。文化符号赋能文化认同的逻辑路径,可从符号能指革新、符号意指深化与符号系统闭环建构三个维度展开,通过层级递进的符号实践,驱动受众的文化认同实现螺旋式进阶。

3.1. 符号能指革新:技术升级促进文化资源转化

巴尔特在继承索绪尔“能指–所指”二元结构的基础上,融合了叶姆斯列夫的层级理论,将符号视为一个由能指与所指共同构成的复合体。能指层面负责表达意义,而所指层面则承载内容意义。每个层面又进一步分为形式与实体两个层次,从而构建了符号系统的多层次分析框架[10]。符号能指在文化符号中意味着可感知外在形态,如视觉形象、声音编码、空间符号等,是文化意义的物质载体。在数字时代,传统符号的物质形态需突破静态化、文本化局限,通过技术升级使文化符号从“典籍记忆”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帮助解决年轻群体对传统符号的“认知疏离”问题。

数字技术重构文化传播范式,革新符号能指的物质载体与呈现形态,为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认同的文化符号开辟了多维路径。在技术应用层面,数字化存储与管理技术为文化资源符号化奠基,如敦煌壁画数字化、《清明上河图》VR动态长卷。这种技术处理实现了文化资源的永久性保存,且将静态历史文物转化为可交互的叙事符号。此外,5G与AI技术推动符号生产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如故宫AI修复、三星堆全息投影。VR/AR技术进一步打破符号能指的空间界限,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具身化的体验符号。河南卫视《唐宫夜宴》通过5G + AR技术,让唐代宫女的妆容服饰、宫廷乐舞突破屏幕限制,在现实舞台上构建“虚实共生”的历史场景[11]

在资源整合层面,通过搭建符号能指的协同创新网络,跨部门协作破解文化资源的碎片化困境,推动符号能指的体系化建构。河南卫视与华为、网易在文化科技融合领域的合作已呈现出技术深度渗透、IP跨界融合、生态协同创新的特点,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符号。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则促进了符号能指的跨域流通。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合作搭建的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向全球用户开放6500余份敦煌石窟及藏经洞文献的高清数字资源,“近年来,新开发的‘云游敦煌’小程序,凭借‘点亮莫高窟’‘敦煌动画剧’‘敦煌诗巾’等交互性较高的品牌活动”[12]让博物馆的典藏符号衍生为渗透日常生活的虚拟交互符号。

3.2. 符号意指深化:融古贯今强化思想价值引领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6] (p. 525),文化符号依附于物质载体,承载着当代统治阶级的意识。能指通过对现实的划分作用,导致了所指的相应分节,而能指与所指在意义建构过程中结为一体,这一过程即为意指,其结果或产物便是符号[10]。文化符号的意指演化本质上是社会矛盾在观念领域的投射,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符号创作导向,深化符号意指功能,强化文化符号的思想价值引领作用,赋能文化认同。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当旧有的生产关系无法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矛盾激化并推动社会革命。“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6] (p. 603)。“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6] (p. 286)。“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3]。这一转变反映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在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形式,即社会供给与需求的失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重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14]

在文化符号的传承与创新征程中,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避免文化符号的同质化与价值迷失,是守护文化主体性的关键命题。全球化浪潮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部分外来文化凭借强大的传播势能,冲击着本土文化符号的生存空间,需要加以甄别与抵御。但抵御冲击绝非闭关锁国,而是要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坚守文化主体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文化符号的意指深化不能仅止步于形式上的花样翻新,更要深入挖掘价值内核,实现其时代转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儒家“仁礼并重”的处世之道、道家“道法自然”的世界观、法家“以法治国”的治理智慧,以及佛教“慈悲向善”的精神境界,这些都是文化符号传承的符码。在当代社会,我们应结合时代发展潮流,对文化符号的意指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如将儒家“和而不同”理念转化为全球化背景下的文明对话准则,让道家“天人合一”思想成为现代生态保护的文化注脚,使文化符号在延续传统价值的同时,焕发新的生命力,真正赋能文化认同,筑牢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

3.3. 符号系统闭环:吸引多元主体赋能文化发展

符号系统闭环的构建逻辑在于通过符号的生产、流通与消费形成自循环体系。这一体系的有效运转,既需要制作方、传播方、消费群体等直接参与主体的深度介入,也依赖政府、企业、学校等支持性主体的深层次扶持。前者保障符号在传播链条中的动态流转,后者为符号意义的完整传递提供机制支撑。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受众会从“自在”向“自为”转变,在文化符号的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加深文化认同。

符号系统如同一张意义之网,通过能指与所指的联结,将分散的文化元素编织成具有凝聚力的价值体系。在这一过程中,符号系统承担着三重核心功能:首先,作为文化记忆的载体,它将民族历史、传统习俗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可感的符号;其次,作为价值传播的媒介,符号系统通过重复、强化特定的文化编码,潜移默化地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最后,作为身份认同的标识,文化符号系统构建起“我们”与“他者”的边界,当个体认同并使用某一符号系统时,便完成了文化身份的自我确认。

文化认同的构建是一个动态演进的复杂过程。受众对文化符号的认知与参与呈现从“自在”到“自为”的演进轨迹。“自在阶段”的受众作为符号的被动接收者,对文化符号的理解停留于表面,随着文化体验的积累与认知的深化,受众逐渐进入“自为阶段”,开始主动解码符号背后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自为阶段的受众同时是符号的生产者与传播者,如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用短视频演绎传统戏曲,或通过文创设计赋予文物符号新形态,将个人理解融入文化表达,进而影响更多人。这一转化过程,本质上是受众从文化符号的“接收者”转变为“共创者”的觉醒。

文化符号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企业、学校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发力,各方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文化符号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持久动能。政府作为制度设计者,应出台相关文件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数字基建等领域为文化符号发展提供制度供给,对运用传统文化符号的文艺作品和文创项目给予资金扶持与税收优惠,并利用区块链技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防止文化符号滥用。同时搭建文旅、教育、科技部门的协作平台,推动文化符号的数字化转译。企业作为创新实践者,以技术赋能和商业转化双轮驱动,可通过AI创作工具、沉浸式体验实现符号的现代表达,借力IP运营、衍生开发促进符号的生活化渗透。学校作为文化传承摇篮,应构建全学段文化符号教育体系。既在中小学校本课程中植入符号解码训练,又在高校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媒体等交叉学科,培养兼具文化底蕴与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文化符号魅力,成为传承发展文化符号的新生力量。

4. 典例剖释:《哪吒之魔童闹海》赋能文化认同实践

《哪吒2》的爆火,破解了文化符号赋能文化认同建构的现实困境,为业界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范式。其中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以跨界联动驱动高新技术的创新应用,情感激活的重点在于通过符号意识形态的跨时空融合实现具象化表达,影片传播的核心则在于符号运行过程中完成符号文本的价值内化。

4.1. 技术创新:跨界融合下的文化工业自主化与符号转译

在西方技术霸权挤压下,中国动画产业发展自主性严重受限。《哪吒2》在技术自主、产业协作、符号转译三个方面破局,实现全链条自主创新。这种将技术攻关嵌入文化主体性建构的范式,奠定文化认同的深层逻辑,为全球技术霸权格局下的文化工业自主化提供中国方案。

算力支撑与渲染技术突破奠定《哪吒2》文化资源符号化的技术基座。贵安超级计算中心提供关键算力支撑,可高效处理亿级特效粒子运算与复杂光影渲染,保障视觉呈现精度[15]。分布式存储架构与国产云计算硬件升级形成协同效应。制作团队借助AI智能降噪、GPU加速技术,将海量渲染任务分发至数千台服务器并行处理,较传统模式降低90%成本[16]。自适应渲染管线的开发,能够根据镜头复杂度自动调整渲染精度,在保证视觉效果的同时优化资源使用效率。同时通过弹性算法实现EB级数据存储与高IOPS读取,满足单帧数万参数调整与多帧合成需求,为复杂特效提供稳定技术支撑。

协同创新网络为《哪吒2》破解文化资源碎片化提供了有效路径。影片集结光线传媒、彩条屋、可可豆动画及全国众多团队,形成“资金发行 + 项目管理 + 内容技术”的完整链条。在内容制作上,通过“26模块拆分法”,将1900个特效镜头分解为动画、材质等独立单元,138家公司以“核心团队 + 外包矩阵”模式协作,推动专业化分工。此外,制作团队采用USD等开放性技术工具,保障团队内部数据高效交换与适时调整,使跨地域协作成为可能;依托ShotGrid等专业化制片管理系统,实现任务分配、进度追踪和资源调度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这种工业化协作流程的构建为生产链条提供了系统性保障。

技术创新与应用为《哪吒2》文化资源符号的转译提供了典型范式。在视觉符号的立体化建构上,“动态水墨渲染引擎”[17]将传统水墨的“写意性”转化为可计算的物理参数,保留了书法艺术的气韵流动,将平面化的笔意转化为具有空间叙事功能的动态符号。针对敖丙的龙族形态,制作团队依据古籍记载,依据生物动力学建模技术建立了“鳞片联动力学模型”。在声音符号的跨时空融合中,频谱分析技术成为激活非遗声音符号的核心支撑。音频团队首先对贵州侗族大歌原声唱段进行频谱解析,提取出“喉腔共振峰”“鼻腔泛音列”等关键声学参数,再通过算法将其与电子合成器的频率矩阵精准匹配。这种技术处理打破了非遗声音符号的地域传播壁垒,构建起能与Z世代听觉经验共鸣的现代音景体系。

4.2. 情感激活:符号叙事与意识形态跨时空建构

情感本身具有催化思想的作用,可以激发“人的对象化的本质力量”[6] (p. 193)。立足《哪吒2》主体内容,从动画符码、动画叙事和动画主导价值出发,可解释《哪吒2》意识形态跨时空建构的路径以及具象化表达激活情感的方式。

《哪吒2》在传播过程中,以图像符码、声音符码、色彩符码等基本元素表达符号文本要呈现的东方美学与精神内核。其一为图像符码,主要体现在传统象征符码与时代特色符码两个方面。哪吒莲花、莲藕重塑肉身的符号设定暗合佛道重生哲学,战袍火云纹昭示道教“火德星君”神格;敖丙龙鳞纹饰以《山海经》夔龙图腾为原型,强化上古神话基因。魔丸哪吒的“反英雄”邋遢形象与灵珠敖丙的“高岭之花”人设,本身就是隐含时代“反叛”精神的特色符码。其二为声音符码,《哪吒2》的配乐精妙融合中外音乐风格,既蕴含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又兼具国际化的多元表达,彰显了民族精神与创新活力[18],凸显角色个性的配音、充满川渝特色的方言以及表情包式土拨鼠尖叫,均在剧情演绎时增添诙谐感,拉近与观众的情感距离。其三是色彩符码,“从对比强烈的互补色入手”[19],哪吒的红色与敖丙的蓝色相生相克,强化角色的神魔的对立。龙族一行的服饰、兵器等象征元素,多用灰色、紫色等暗色表示,神族相关的服饰、场景,以黄色、白色、青绿色为主色调,为后续剧情的反差演绎埋下伏笔。

所谓电影叙事,是电影通过一系列影像的排列组合,以银幕为载体向大众呈现的文化创作手段[20]。该动画采用伦理化分段叙事方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对传统神话进行颠覆性重构,借助哪吒与敖丙的身份错位,以及神族与妖族的行为反差,重新建立善恶对立关系,打破了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模式。其二,采用分段式叙事结构:第一阶段展现哪吒与敖丙面临的身份枷锁及信任危机;第二阶段通过二人伪装仙童闯关的剧情,揭露玉虚宫的炼丹阴谋;第三阶段则是群体觉醒,联合反抗阐教。其三,在伦理化叙事与价值表达上,影片将道家“阴阳相生”的哲学思想,儒家“仁者爱人”“和而不同”的伦理思想以及墨家“兴天下之利”的侠义担当融入符号文本中,既呈现东方美学的辩证智慧,又暗含“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性。

哪吒符号的语义流变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宋代佛典将其塑造为“佛教护法神”,折射宗教权力对世俗秩序的规训功能;明代《封神演义》建构“剔骨还父”的叛逆少年意象,实为封建农耕文明下父权压迫与个体反抗冲突的文学转喻,呼应商品经济萌芽期的个性解放诉求;当代动画电影则以魔丸与灵珠的身份错位重构符号内核,“小爷是魔,那又如何”的呐喊,成为市场经济语境中青年群体对“标签化歧视”与“阶层固化”等现代性困境的隐喻抵抗。哪吒符号的变化,并非符号能指的自发演进,而是遵循“物质基础–社会意识–符号意指”的生成逻辑。当“忠孝”伦理范式让位于“个体主体性”觉醒,哪吒符号便从“反父权”的伦理反抗升维为“反宿命”的存在哲学,其永恒魅力正在于与每个时代的精神困境共振。观众藉由符号系统的意指实践达成个体经验的文化确证,在文化解码中完成从“情感共鸣”到“身份归属”的深层认同建构。

4.3. 传播实践:在符号运行中实现文化认同

英国学者斯图亚特·霍尔于1973年提出的编码解码理论,把信息传播过程划分为编码、传播、解码三个阶段。因此,本部分结合《哪吒2》案例,在编码解码理论指导下,分析该影片在三个阶段的行动策略,从而为提升文化符号赋能文化认同的实践效果提供经验借鉴。

在编码阶段,导演杨宇将个体创作意识转化为团队行动共识,采取“专业主导 + 集体协作”的模式,以“死磕”精神统一创作理念,从《封神演义》和《哪吒闹海》提取灵感,深入考证哪吒故事的历史流变,在《哪吒2》的内容主线创作中糅合集聚中国古代青铜鼎文化的“天元鼎”、彰显中式美学设计的玉虚宫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确保传统文化符号在创新表达中不失文化根脉。“个人在精神上的现实丰富性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丰富性”[6] (p. 541)。为打破传统动画制作壁垒,《哪吒2》主创团队联合近140家中国动画公司、4000余名工作人员共同完成制作,形成“动画界奥运会”式的行业协同模式。这种规模化合作不仅提升了技术水平,更通过资源整合将分散的行业力量凝聚为文化传播共同体。

在传播阶段,影片主要通过动画形象、声音制作、场景设置等电影话语,将前期编码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动画电影符码,以2D、3D、IMAX等多种放映版本传递给受众,拓宽受众的选择范围,带来不同的观影体验。此外,人民日报、新华网等权威媒体为影片提供推广平台,如人民网推出的《文化之眼·从〈哪吒2〉谈开去》专题报道,北京青年报解读影片盘活的文物等,不仅实现了影片的商业推广,更使其承载的传统文化符号为大众熟知。抖音、B站、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作为受众讨论影片的重要阵地,制作团队也在此积极参与互动。《哪吒2》通过多元媒体的融合开发,形成符号矩阵,激发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的深入挖掘与认同。

在解码阶段,受众需对《哪吒2》涵盖的信息进行主动解读。“只有尊重观众,观众才会尊重你”[21]。从受众的反馈来看,其对动画文本中文化符号的解码以主导模式为主,解码者能够基本理解编码者在作品美感、文化符号深层次内涵、艺术化表现手法等方面表达的意义。此外,多元主体为表示对《哪吒2》的支持,推出一系列的活动,济南长清灵岩寺推出凭观影记录免门票活动,以“电影 + 文旅”的方式使观众在物理空间中延续对电影文化符号的情感联结。在教育领域,北京多所中小学将哪吒元素融入开学典礼。通过精心设计的“哪吒文物拼图”“法宝闯关”等课程,使文化认同从银幕延伸至日常生活,形成“意识唤醒–行为实践–价值内化”的完整链条。

5. 结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是镌刻在血脉中的集体记忆,更是支撑文明绵延不息的精神脊梁。文化符号作为文化的具象载体,串联起历史、现实与未来,不仅承载着传统的智慧与价值,更在时代浪潮中不断演进,成为凝聚文化认同的核心纽带。通过技术赋能、价值深化与多元共创,文化符号将抽象的文化基因转化为可感知、可共鸣的时代语言,让文化认同在个体与集体的互动中生根发芽。随着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文化符号必将释放更大的创新活力,以更丰富的形态融入生活、对话世界。期待政府、企业、社会与个体形成更强合力,让文化符号成为照亮精神家园的灯塔,在守正创新中持续增强文化认同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中绽放时代光彩,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新篇。

基金项目

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大学生社交媒体成瘾问题研究”(项目编号:YCSW2025585)。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9-09-28(02).
[2] 沈桂萍, 王迎春. 以共享文化符号推进中华文化认同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 思想战线, 2025, 51(3): 146-155.
[3] 马慧.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符号机制研究[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1): 14-26.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92.
[5] 李忠军, 刘怡彤.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 第1卷[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4.
[6]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7] 沈正赋.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建构与实践面向——基于文化符号传播的视角[J]. 现代出版, 2024(8): 20-29.
[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8: 104.
[9] 费宗惠, 张荣华. 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9: 4.
[10] 肖伟胜. 巴尔特的文化符号学与“文化主义范式”的确立[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42(1): 114-126+191-192.
[11] 霍菲菲. 5G + AR技术, 让国宝再现生机[N]. 科普时报, 2021-06-11(02).
[12] 丁晓宏, 韩雪, 秦彤, 等. 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 助力文物资源全民共享[EB/OL]. 2023-09-30.
http://www.ncha.gov.cn/art/2023/9/30/art_722_184429.html, 2025-07-05.
[13]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三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9.
[14] 习近平. 加快建设文化强国[N]. 人民日报, 2025-04-16(02).
[15] 王缉慈. 影片《哪吒》系列成功的地理密码[EB/OL]. 2025-02-20.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192482, 2025-07-05.
[16] 屠晨昕.《哪吒2》奇迹的背后, 是一场国产动画工业革命[EB/OL]. 2025-02-17.
https://tidenews.com.cn/news.html?id=3047564&source=1, 2025-07-05.
[17] 刘侠, 滕继濮. 技术传递情感 科技赋能国漫——《哪吒之魔童闹海》实现东方美学基因与现代动画元素完美结合[N]. 科技日报, 2025-02-10(03).
[18] 沈冰. 音乐助攻“哪吒”放异彩(文化之眼·从《哪吒2》谈开去④) [N].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2-21(07).
[19] 康丽丽.《哪吒之魔童降世》服装的神话色彩表达[J]. 电影文学, 2020(3): 97-99.
[20] 方天. 新时代主旋律电影意识形态话语的重构——基于编码解码的理论视角[J]. 电影文学, 2024(9): 12-17.
[21] 刘阳. 专访《哪吒2》主创解锁成功密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N]. 人民日报, 2025-02-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