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社会支持对高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on High School Students’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摘要: 为探讨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在领悟社会支持与未来时间洞察力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未来时间洞察力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409名中学生进行问卷测量。结果显示领悟社会支持、心理韧性、主观幸福感和未来时间洞察力呈现两两显著正相关(r = 0.268,0.112,0.105,p < 0.01)。中介效应分析显示,心理韧性和主观幸福感在领悟社会支持和未来时间洞察力之间均起到单独的中介作用,效应值分别占总效应的34.58%和15.41%;心理韧性和主观幸福感在领悟社会支持和未来时间洞察力之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效应值占总效应的13.70%。研究可知,领悟社会支持能够通过心理韧性和主观幸福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未来时间洞察力。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chain-lik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between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on 409 middle school students using th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the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Scale, the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Scale, and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Scal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exhibite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each pair (r = 0.268, 0.112, 0.105, p < 0.01). The mediation effect analysis revealed that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each played a separate mediating role between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with effect values accounting for 34.58% and 15.41% of the total effect respectively;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lso exerted a chain-like mediating effect between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with the effect value accounting for 13.70% of the total effect.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can influence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through the chain-like mediating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文章引用:刘静瑶. 领悟社会支持对高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影响[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10): 674-68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10942

1. 引言

高中阶段是一个充满张力与可能性的关键转折点。在这一时期,青少年不仅面临着大脑神经可塑性的第二高峰,更在学业压力、身份探索和未来决策的多重挑战中艰难航行。未来时间洞察力(Future Time Perspective, FTP)作为个体对未来目标的设定、规划及行为承诺的能力,成为预测高中生学业成就与生涯发展的核心心理特质[1]。研究表明,拥有积极FTP的高中生往往展现出更强的学习动机、更优的学业表现、更有效的压力应对策略以及更高的生活满意度[2] [3],这不仅关系到其当下的适应与成功,更对其未来的大学选择、职业发展和人生幸福具有深远影响。因此,深入探索高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近年来高中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未来迷茫现象,学业高压与即时满足文化的双重冲击下,许多青少年陷入对未来的迷茫,表现出目标模糊、延迟满足能力弱化和未来规划能力缺失等特征[4]

社会支持作为个体社会关系网络的核心资源,其感知质量领悟社会支持已被广泛证实是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5]。不同于客观支持的物质属性,领悟社会支持强调个体对来自家庭、同伴和教师支持的主观体验与诠释,这种情感性认知加工更能预测积极发展结果[6]。实证研究表明,当高中生感知到充分的社会支持时,其大脑前额叶皮层的激活模式显著增强,这为领悟社会支持预测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神经机制提供了初步解释[7]

心理韧性指个体在学业挫折、人际冲突等逆境中复原与成长的动态能力[8],主观幸福感指个体对自身高中生活质量的整体情感与认知评价[9]。现有理论提示,心理韧性作为一种适应性能力,可能促进个体在压力情境下维持或恢复较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即心理韧性更可能作为主观幸福感的前因变量。不过,也存在相反的可能性,即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可能增强个体应对逆境的信心与资源,进而提升其心理韧性。

为检验上述不同理论路径的合理性,本研究将构建并比较多个竞争模型,例如将心理韧性设为中介变量,或将两者并行纳入模型等。通过结构方程建模,比较各项模型拟合指数,从而客观论证当前假设模型,即以主观幸福感而非心理韧性作为社会支持与未来时间洞察力之间的核心中介的相对优越性。这一模型比较策略有助于增强研究的理论说服力与方法的严谨性。

现有研究虽已分别探讨了社会支持对中学生心理韧性的促进作用[10],以及心理韧性对主观幸福感的积极影响,但三者如何形成链式中介路径,共同作用于高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深层机制,尚缺乏系统性的整合验证。鉴于高中生群体的特殊发展阶段和未来方向选择的重要性,本研究聚焦于高中生群体,旨在深入探讨领悟社会支持、心理韧性、主观幸福感和未来时间洞察力这一链式中介模型。通过实证分析验证该理论路径在高中生群体中的合理性,不仅能够丰富关于青少年未来时间洞察力形成机制的理论体系,更能为教育实践提供重要启示。据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1) 领悟社会支持可以正向预测未来时间洞察力;(2) 心理韧性在领悟社会支持和未来时间洞察力之间起中介作用;(3) 主观幸福感在领悟社会支持和未来时间洞察力之间起中介作用;(4) 心理韧性和主观幸福感在领悟社会支持和未来时间洞察力之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

Figure 1. Chain mediation model diagram

1. 链式中介模型图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研究以河北省某高中的学生为被试,采取整群方便取样的方法抽取被试,使用领悟社会支持问卷、心理韧性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与未来时间洞察力量表对其进行测量,共回收448份问卷。排除作答时间不合理、选项连续一致的、选项有规律等无效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409份,有效回收率为91.29%。

2.2. 研究工具

2.2.1.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采用姜乾金[11]修订的中文版领悟社会支持评定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PSSS)。量表包含12个项目,采用三维度结构:家庭支持(4项)、朋友支持(4项)和他人支持(4项)。测量采用7点Likert计分法(1 = 极不同意,7 = 极同意),总分范围12~84分,得分越高表明感知社会支持水平越强。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α = 0.781。

2.2.2.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采用胡月琴与甘恰群[12]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评估个体抗逆能力。该量表共27个条目,包含两个高阶维度:个人力和支持力,其中12个条目需反向计分。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1 = 完全不符合,5 = 完全符合),总分范围27~135分,得分越高表征心理韧性水平越强。本研究中量表信度良好(Cronbach’s α = 0.817)。

2.2.3. 主观幸福感量表

本研究采用Diener等[13]编制的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测量,该量表包含生活满意度量表和积极消极情绪体验量表两部分。生活满意度量表共5个条目,采用李克特7点计分(1 = 极不同意,7 = 极同意),均为正向计分;积极消极情绪体验量表共12个条目(6个积极情绪词、6个消极情绪词),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测量近一个月情绪体验频率。量表总分计算规则为两个分量表得分之和,其中积极消极情绪体验得分 = 积极情感原始分+消极情感反向计分转换分,总分越高表明主观幸福感越强。在本研究中,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779。

2.2.4. 生涯未来时间洞察力量表

采用Park [14]等编制、雷珠[15]修订的未来生涯时间洞察力量表,共8个条目。选取该量表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尽管其名称强调“生涯”背景,但量表内容实际涵盖了未来时间洞察力在认知、动机层面的关键内涵,与本研究关注的广义未来时间洞察力构念高度契合。量表维度构成为:机会感知(3条目)、任务价值感知(2条目)、关联性感知(3条目),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1 = 非常不同意,5 = 非常同意),总分范围8~40分,得分越高表明动机价值水平越强。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良好(Cronbach’s α = 0.740)。

3. 结果分析

3.1. 共同方法偏差

本研究所涉及的四个变量均通过量表进行数据收集,可能导致出现共同方法偏差。因此,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方法对所有题项进行计算和检验[16]。结果显示,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一共有16个,旋转前得到的第一个主成分占因子总载荷的15.84%,未超过40%的临界值,说明该研究中的问卷调查结果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3.2. 变量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

研究对409名被试的领悟社会支持、未来时间洞察力、心理韧性和主观幸福感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领悟社会支持、未来时间洞察力、心理韧性和主观幸福感四个变量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表1)。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each variable

1. 各变量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

检验变量

M

SD

1

2

3

4

领悟社会支持

62.09

9.84

1

心理韧性

82.13

12.08

0.28***

1

主观幸福感

32.42

8.58

0.20***

0.34***

1

未来时间洞察力

30.45

4.85

0.29***

0.54***

0.56***

1

注:*p < 0.05,**p < 0.01,***p < 0.001。

3.3. 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本研究采用Hayes编制的SPSS宏程序Process中的Model 6检验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的链式中介效应。结果如表2所示,领悟社会支持显著正向预测未来时间洞察力(β = 0.11, t = 2.73, p < 0.001)、心理韧性(β = 0.27, t = 5.73, p < 0.001)和主观幸福感(β = 0.11, t = 2.43, p < 0.001)。心理韧性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β = 0.38, t = 7.96, p < 0.001)和未来时间洞察力(β = 0.38, t = 9.01, p < 0.001)。主观幸福感显著正向预测未来时间洞察力(β = 0.40, t = 9.79, p < 0.001)。

Table 2. Chain mediation effect test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2. 心理韧性、主观幸福感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回归方程

整体拟合指数

回归系数显著性

结果变量

预测变量

R

R2

F

β

t

心理韧性

领悟社会支持

0.35

0.12

13.89

0.27

5.73***

主观幸福感

领悟社会支持

0.46

0.21

21.82

0.11

2.43***

心理韧性

0.38

7.96***

未来时间洞察力

领悟社会支持

0.68

0.46

57.34

0.11

2.73***

心理韧性

0.38

9.01***

主观幸福感

0.40

9.79***

注:*p < 0.05,**p < 0.01,***p < 0.001。

用Bootstrap抽样方法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见表3,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在领悟社会支持对高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预测中介作用均成立,总间接效应值为0.19,95%置信区间为[0.07,0.31],占总效应的64.04%,置信区间不包含0,总间接效应显著。

Table 3. Analysis of chain mediation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3. 心理韧性、主观幸福感链式中介效应分析

效应类型

Effect

LLCI

ULCI

相对效应值%

总效应

0.29

0.20

0.39

直接效应

0.11

0.03

0.18

35.96%

总间接效应

0.10

0.07

0.31

64.04%

领悟社会支持→心理韧性→未来时间洞察力

0.10

0.04

0.17

34.58%

领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未来时间洞察力

0.05

0.01

0.09

15.41%

领悟社会支持→心理韧性→主观幸福感→未来时间洞察力

0.04

0.01

0.07

13.70%

Figure 2. Path diagram of chain mediation effect between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2. 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链式中介效应路径图

领悟社会支持→心理韧性→未来时间洞察力的95%置性区间为[0.04, 0.17],该区间不包含0,表明心理韧性在该路径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量为34.58%;领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95%置性区间为[0.01, 0.09],该区间不包含0,表明主观幸福感在该路径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量为15.41%;领悟社会支持→心理韧性→主观幸福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95%置信区间为[0.01,0.07],该区间不包含0,表明该路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量为13.70%。链式中介效应路径图如图2所示。

4. 讨论

4.1. 领悟社会支持与未来时间洞察力

研究数据显示领悟社会支持可正向预测未来时间洞察力,即高中生领悟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其未来时间洞察力越高,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17]。个体感知到来自家庭、同伴或社会的支持,会显著提升其对未来的开放性与掌控感,更愿制定长期目标并积极规划[18];高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个体因重视长期发展,会主动拓展社交网络、深化关系联结,从而获取更丰富的社会支持资源[19]。Carstensen [20]在Science期刊提出,个体对未来剩余时间的感知直接影响其社会目标选择。当个体感知未来时间充裕时,会优先选择知识获取型目标,从而主动寻求社会支持资源以优化长期收益。这一文献首次明确将未来时间洞察力与社会支持关联起来:高未来时间感知力驱动个体扩大社交圈以积累资源,而社会支持又强化个体对未来的开放性与可控感,形成正向循环。

4.2. 心理韧性的中介效应

本研究发现,领悟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增加心理韧性进而提高高中生的未来时间洞察力。领悟社会支持作为个体感知到的情感与工具性资源,通过提升心理韧性,间接强化个体对未来目标的开放性与规划动机。根据社会情绪选择理论(SST),高社会支持增强个体对环境的掌控感,促使其将心理资源投入长期目标,而非短期情绪调节,从而提升未来时间洞察力[21]。例如,Gallagher与Vella-Brodrick [22]发现,社会支持通过减少未来不确定性焦虑,直接促进韧性发展,进而增强未来时间洞察路径的机会感知维度。针对上海市1547名初中生的研究发现,社会支持通过社会能力提升心理韧性,进而增强对于未来的目标设定能力[23]。相关研究发现,心理韧性与未来取向均直接正向预测学业成就,高韧性个体更主动识别并利用支持资源,其社会支持水平显著高于低韧性组[24]

4.3. 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

通过对研究数据的分析发现,领悟社会支持可以通过提高主观幸福感进而增强高中生的未来时间洞察力。家庭、教师与同伴提供的社会支持能显著提升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Dou等人对582名高中生的追踪研究发现,领悟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且这一关系在低社会经济地位群体中更为显著。Diener, E. [25]进一步明确,社会支持是主观幸福感的核心预测变量之一,个体从重要他人处获得的情感支持与实际帮助,直接关联着更高的生活满意度与积极情感水平。针对青少年群体,Benson [14]强调,青少年的未来导向认知高度依赖其心理适应状态,而领悟社会支持通过强化主观幸福感,能为他们构建更稳定的未来时间视角提供心理基础。

4.4. 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的链式中介效应

领悟社会支持作为个体对外部支持资源的主观感知,其作用机制可通过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双重中介路径实现。根据压力—资源模型[21],社会支持作为保护性资源,首先通过增强心理韧性缓冲环境压力,进而提升主观幸福感;而主观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状态,能扩展个体的认知资源,促进未来导向的目标规划。这一过程符合社会情绪选择理论[15],即积极情绪体验会增强个体对未来时间的开放性认知。

Luo等[26]对高中生的追踪研究发现,领悟社会支持通过增强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直接促进心理韧性发展。Zager Kocjan等[27]对2722名成年人的研究发现,心理韧性在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基于Zhang等人[28]的研究,平衡时间观能显著提升主观幸福感,且个体对时间观和谐性的主观自评是预测主观幸福感的最强指标。Carstensen的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认为,积极情绪体验能扩展个体的认知资源,使其更倾向于规划长远目标。综上,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的链式中介路径揭示了领悟社会支持如何预测高中生的未来时间洞察力。

5. 教育启示与不足

基于本研究的背景和理论框架,通过系统性地增强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能力、培养其心理韧性以及提升其主观幸福感,以培养高中生积极的未来导向。

学校应系统性整合家庭、学校与社区资源,构建“三位一体”的支持体系。例如,通过建立家长心理课堂强化家庭情感联结,同时开发朋辈互助学习小组和教师导师制,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与情感支持。

心理韧性是连接社会支持与未来导向的关键中介变量[21]。教育实践中,可设计包含认知重构—情绪调节—行为训练的三维课程体系:通过成长型思维工作坊帮助学生将挫折重新定义为能力发展的机会。引入正念冥想、渐进式肌肉放松等技术,降低考试焦虑对学业表现的负面影响。通过目标分解与时间管理训练提升学生的行动效能感。

主观幸福感的培养可通过资源增益、能力提升等方法。学校可采取以下措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学元素,建设幸福校园物理空间,并通过“校园吉尼斯”“班级文化节”等活动提升集体归属感。利用大数据技术绘制学生的“积极心理素质画像”,为低幸福感学生推送定制化干预方案。教育干预需突破校园边界,形成多方联动,家庭层面通过“家长心理韧性工作坊”提升监护人的情绪管理能力,避免家庭冲突对学生心理资源的损耗。社区层面企业、高校合作开发“生涯探索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科研体验机会,将未来导向转化为具体行动路径。政府层面将心理韧性培养纳入地方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确保资源投入的持续性。

通过上述系统性策略,可有效激活社会支持–心理韧性–主观幸福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正向循环,不仅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心理健康水平,更能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本研究存在以下几方面局限性,未来研究可据此进一步深化。首先,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设计,所有数据在同一时间点收集,尽管基于理论构建了变量关系模型,但这种设计无法严格推断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例如,主观幸福感与心理韧性、未来时间洞察力之间的正向关联,可能存在反向因果或第三方变量解释。为厘清变量间的因果方向,未来研究可采用纵向设计或日记法,通过交叉滞后分析等方法,更准确地检验社会支持、心理韧性、主观幸福感与未来时间洞察力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机制。

其次,为保持推论的严谨性,建议读者在解读结果时,将文中所有模型路径理解为变量间的预测关系或潜在作用路径,而非确定的因果效应。最后,本研究样本仅取自同一地区的若干所高中,样本来源相对集中,且在性别、年级、家庭背景等分布上可能存在局限性,结论推广至更广泛的学生群体(如不同文化背景、教育环境下的青少年)时尚需谨慎。未来研究可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分层随机抽样,以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并检验模型在不同亚群体中的普适性。

参考文献

[1] 李春淼. 初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一个链式中介模型[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23): 4-9.
[2] Husman, J. and Lens, W. (1999) The Role of the Future in Student Motiv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4, 113-125.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3] Zimbardo, P.G. and Boyd, J.N. (1999) Putting Time in Perspective: A Valid, Reliable Individual-Differences Metric.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7, 1271-1288.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4] 刘玲, 戴金芮, 王倩昀. 职普融通背景下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市5192名高中生的调查数据[J]. 基础教育课程, 2025(6): 32-39.
[5] 陈雪峰, 时勘. 孤独感与领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5): 534-536.
[6] 李苏玲, 向祖强, 樊晏辰, 等. 领悟社会支持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自我肯定与认知重评情绪调节策略的链式中介作用[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1): 23-28.
[7] Lu, H., Song, Y., Wang, X. and Liu, J. (2024)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17, Article ID: 1295668.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8] 庞红卫, 夏晶, 张建州, 等. 初中生心理韧性的发展特征、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基于Z省教育质量监测数据[J]. 教育测量与评价, 2025(1): 74-85.
[9] Donoso, G., Casas, F., Oyanedel, J.C. and López, M. (2021) Relationship between Digital Development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hilean School Children. Computers & Education, 160, Article ID: 104027.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10] 周保霞, 刘芳. 心理适应对中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效应分析[J]. 心理月刊, 2025, 20(7): 89-93+113.
[11] 姜乾金.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1, 10(10): 41-42.
[12] 胡月琴, 甘怡群.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 心理学报, 2008(8): 902-912.
[13] Diener, E. (2000)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34-43.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14] Park, I., Han, K. and Ryu, K. (2019)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Career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Scale.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48, 701-714.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15] 雷珠. 时间透视的力量: 高中生生涯未来时间洞察力对专业决策动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22.
[16] 周浩, 龙立荣. 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 心理科学进展, 2004(6): 942-950.
[17] 伍露. 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多重中介效应[J]. 心理学进展, 2020, 10(8): 1079-1086.
[18] 曹杨磊, 刘雅彤. 专科应届毕业生社会支持对未来时间洞察力的影响: 自我和谐及学业延迟满足的作用[J]. 校园心理, 2023, 21(4): 268-275.
[19] Casu, G., Gentili, E. and Gremigni, P. (2020)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The Mediating Role of Gratitud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7, Article No. 6707.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20] Carstensen, L.L. (2006) The Influence of a Sense of Time on Human Development. Science, 312, 1913-1915.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21] Benson, P.L., Scales, P.C., Hamilton, S.F. and Sesma Jr., A. (2006)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In: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Theoretical Models of Human Development, Vol. 1, 6th Edition, John Wiley & Sons, Inc., 894-941.
[22] Gallagher, E.N. and Vella-Brodrick, D.A. (2008) Social Suppor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s Predictor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4, 1551-1561.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23] 付越, 张琳霓, 梁丹丹, 等. 社会能力在初中生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之间的中介作用[C]//中国心理学会. 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7: 1213-1214.
[24] Lin, S., Mastrokoukou, S., Longobardi, C. and Bozzato, P. (2024) The Influence of Resilience and Future Orientation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High School: The Mediating Role of Social Suppor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olescence and Youth, 29, Article ID: 2312863.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25] Diener, E. (2000)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34-43.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26] Luo, Y., Ma, T. and Deng, Y. (2023) School Climate and Adolescents’ Prosocial Behavior: The Mediating Rol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Resilienc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4, Article ID: 1095566.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27] Hobfoll, S.E. (2011)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 Its Implication for Stress, Health, and Resilience.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Stress, Health, and Cop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27-147.
[28] Zhang, J.W., Howell, R.T. and Stolarski, M. (2012) Comparing Three Methods to Measure a Balanced Time Perspecti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Balanced Time Perspectiv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4, 169-184. [Google Scholar] [Cross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