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与推进路径
Operational Mechanisms and Promotion Paths of a High-Level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摘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方向。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的相互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的优胜劣汰。政府则通过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运用财政、货币等政策手段,应对外部冲击,保障经济平稳运行,以维护市场秩序。因此文章从主体、要素、机制三层面剖析运行机制,主体机制聚焦国企、民企、外资企业差异化运营模式,要素机制涵盖劳动力、土地等四类要素流转规则,机制建设突出政府调控监管与市场价格竞争作用。最后对应提出推进路径,旨在为构建该体制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Abstract: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20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clearly defined the strategic deployment for building a high-level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pointing out the direction for China’s economic system reform. The market mechanism realizes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among enterprises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of factors such as price, supply and demand, and competition. The government, by improving the macroeconomic governance system and using policy tools such as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ies, responds to external shocks, ensures the stable operation of the economy, and maintains market order. Therefo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from three dimensions: subject, factor, and mechanism construction. The subject mechanism focuses on the differentiated operation mode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private enterprises, and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s; the factor mechanism covers the circulation rules of four types of factors, including labor and land; and the mechanism construction emphasizes the role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as well as market price competition. Finally, corresponding promotion paths are proposed, aiming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system.
文章引用:刘佳玥.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与推进路径[J]. 哲学进展, 2025, 14(10): 266-276.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10531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对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深远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其置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专章的首位,凸显了这一任务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实现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其要求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打破各种市场壁垒,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高效配置;要求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要求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因此,深入研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与推进路径,对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2. 文献综述

1)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国内学界围绕中国经济模式和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始终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深度绑定,形成了多维度的理论对话与观点交锋。

首先,关于中国经济模式的本质,学界存在“制度融合论”与“阶段过渡论”的分歧。“制度融合论”以林毅夫(2012) [1]的“新结构经济学”为代表,认为中国模式的核心是“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协同。该观点得到张军(2018) [2]等学者的支持,其基于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实证研究表明,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引导 + 市场激励”的组合策略,有效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形成。

与之相对,“阶段过渡论”以吴敬琏(2013) [3]为代表,强调中国经济模式仍处于“向成熟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当前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虽在特定阶段发挥了作用,但长期来看可能导致资源错配与产能过剩。

其次,在政府干预的范围与方式上,学界形成了“适度调控论”与“最小干预论”的争论。“适度调控论”以高尚全(2019) [4]为代表,认为中国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面临区域发展不均衡、产业升级压力大等特殊挑战,需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弥补市场缺陷——如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缩小区域差距,通过产业基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其观点得到刘世锦(2021) [5]的呼应,后者提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政府角色转型”,强调政府应从“直接干预”转向“规则制定与环境营造”,重点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与知识产权保护。

“最小干预论”则以张维迎(2014) [6]为代表,主张“市场是最优的资源配置方式”,政府干预往往导致“寻租行为”与“政策失灵”。其基于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研究表明,行政审批、行业垄断等政府干预措施,是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创新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学界对中国经济模式的研究,呈现出“批判解读”与“理性借鉴”并存的特点,核心关注中国经验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挑战与补充。

部分西方学者基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视角,对中国政府干预经济的模式持批判态度。Stiglitz (2016) [7]虽认可中国经济成就,但认为政府主导的投资模式可能导致“产能过剩”与“债务风险”,主张中国需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减少政府对企业的直接支持。Rodrik (2017) [8]则从“制度兼容性”视角指出,中国模式的成功依赖于“强政府 + 威权体制”,其经验难以在西方民主国家复制,且长期来看可能因“政府过度干预”抑制创新活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部分西方学者开始反思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局限性,尝试从中国经验中提炼新的理论视角。青木昌彦(2015) [9]提出“市场增进论”,认为中国政府的作用并非“替代市场”,而是“增进市场功能”——如通过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市场交易成本,通过产业政策弥补市场对长期技术创新的投资不足,这一观点突破了“政府与市场对立”的传统认知。

3) 研究总体评述

从总体来看,国内学界围绕中国经济模式本质与政府干预的研究贴合改革进程,但未充分结合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目标,对新场景下政府与市场协同、不同市场主体适配性干预路径研究不足;国外学界批判与借鉴并存,却缺乏对中国体制运行细节的深入剖析,难以把握其内在逻辑。本文创新点在于:一是突破传统二元对立框架,提出“市场主导、政府保障、双向赋能”的协同机制,聚焦要素市场化等新场景下二者动态联动;二是构建“主体–要素–机制”三维分析体系,差异化剖析三类市场主体运行模式,系统梳理要素流转规则,整合政府与市场互动关系。

2.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

2.1.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伴随改革开放逐步深化的“渐进式探索”过程,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指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经历了“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全面深化改革”三个关键阶段,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积累了实践经验、奠定了制度基础。

1)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追求公平下的低效困境

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经济运行方式,是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政府通过制定详细的经济计划,对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规划和控制。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体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当时国家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工业基础薄弱,资源匮乏,通过政府强有力的计划安排,可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优先发展重工业等关键领域,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初步的工业体系,为国家的国防安全和后续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凸显。由于缺乏市场机制的灵活调节,企业生产缺乏自主性与积极性,生产与需求严重脱节。工业企业由于按照计划生产,产品品种单一、质量不高,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和竞争压力,造成大量资源浪费,整体经济发展陷入低效率的困境,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缓慢,所谓的公平也仅仅停留在较低层次的基本生活保障层面,无法实现更高层次的公平与发展。

2)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阶段:注重效率下的失衡发展

1978~1992年是我国市场经济的起步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进程,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在农村和城市逐步展开。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这一时期农村的改革为城市改革提供了经验和物质基础;在城市,企业改革开始试点,主要是扩大企业自主权,让企业在生产、销售等环节有了一定的决策权。

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国际市场渠道,促进了我国产业升级和对外贸易的扩张。但与此同时,由于市场机制的自发性、盲目性等特点,以及政策在区域、城乡等方面协调不够完善,导致发展不均衡问题逐渐突出(刘建丽,2019) [10]。在区域上,东部沿海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政策优惠和较好的产业基础,发展速度远快于中西部地区,形成了较大的区域经济差距;在行业之间,一些新兴行业和垄断行业利润丰厚,而传统制造业等行业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和生存困境,行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李广东等,2013) [11]

3) 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公平效率下的现代化引擎

进入新时代,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矛盾新任务,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必然选择。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常庆欣,2021) [12]。一方面,市场机制能够继续保持经济的活力与效率,促进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例如,在新兴的数字经济领域,众多创新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模式,推动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Xiao, Zhang, & Huang, 2024) [13],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公共服务供给、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手段,着力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均衡问题,促进公平正义。政府可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产业扶持政策等,缩小区域差距;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再分配政策调节行业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杨帅,赵晓漫,2022) [14]

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来看,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鲜明特征。

2.2. 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及特点

2.2.1.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其内涵涵盖市场机制、政府调控、制度保障等多个维度。

1) 市场机制的高效配置是体制运行的核心基础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机制的充分激活与制度创新的持续推进,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种高效配置并非简单依赖传统的价格、供求、竞争三要素自发作用,而是构建了要素自由流动、价格灵敏反映、竞争公平有序的现代化市场运行体系。在要素配置层面,突破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素交易平台,推动要素在城乡、区域、产业间高效循环;在价格形成机制上,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和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外,绝大多数商品和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同时完善价格监测预警和调控机制,避免价格大起大落对经济稳定的冲击。

2) 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是体制的独特优势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协同发力,既避免市场失灵,又防止政府过度干预,形成了“市场主导、政府保障、双向赋能”的独特运行模式。在市场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坚决“放权让利”,减少行政审批和行政干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主动“补位兜底”,通过科学调控、公共服务供给、制度规则制定等方式维护市场秩序、保障社会公平。在宏观调控方面,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组合工具,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目标。同时,政府与市场并非简单的“分工”关系,而是形成“协同联动”机制——政府通过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激活市场活力,市场通过高效配置资源为政府履行职能提供物质基础和效率支撑,二者相互促进、形成合力,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活力和效率,又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3)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为体制建设筑牢根基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保障国家经济命脉安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特征,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则为体制注入了多元活力,二者辩证统一、有机结合,构成了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所有制基础。

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实现形式上,并非局限于传统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而是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等创新方式,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在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层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平等保护各类所有制经济的产权和合法权益,消除各种形式的市场准入壁垒和歧视性政策。公有制与多种所有制经济通过产业链协同、技术联合攻关、资源共享等方式,形成“国民共进、公私互补”的良好发展格局,为体制建设奠定坚实的所有制基础。

4) 市场主导资源配置是体系释放活力的关键所在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竞争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是市场经济体制高效运行的关键,而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主导”,更强调“有效市场”与“活力主体”的双向赋能,实现资源配置效率与创新活力的同步提升。

市场主导资源配置并非“放任自流”,而是与政府的有效监管相结合,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市场监管协同机制,打击假冒伪劣、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正是通过市场主导下的资源高效流动和竞争活力激发,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持续释放发展动能,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2.2.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1) 市场运行与资源配置一体化

实现市场机制现代化与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有机统一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一方面突破土地、数据等要素流动壁垒,依托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要素跨领域高效循环,多数商品与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辅以科学调控机制;另一方面以市场为资源配置决定性力量,赋予企业充分经营自主权,使其能依市场需求调整生产,同时通过反垄断执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等打破垄断,推动要素向高效产业集中,在规范中激发创新活力,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与经济韧性。

2) 市场与政府协同高效化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市场主导、政府保障、协同联动”的独特模式。在市场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坚决放权,减少行政审批,充分释放市场主体自主决策与创新活力;在市场失灵领域,政府精准补位,通过财政、货币政策开展逆周期调控以稳定经济,加大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投入以保障公平,完善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等基础性制度。二者并非简单分工,而是通过“政府优化环境激活市场、市场高效配置反哺政府”的联动机制,彰显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3) 所有制结构多元化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核心逻辑,通过各类所有制经济的辩证统一、竞合共赢,既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又注入多元发展活力,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体现。公有制经济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等创新形式增强活力,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非公有制经济获得平等产权保护,民营经济在吸纳就业、推动创新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外资经济通过引进技术与资本促进国内外市场融合。各类所有制经济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共进、公私互补”的格局。

2.3. 相关理论基础及支撑

1) 根本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要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建立的一种经济体制,它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遵循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等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剥削本质,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理论、商品经济理论等,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经济运行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2) 核心创新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丰富,形成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系列创新理论,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提供直接指导。

其中,邓小平理论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明确市场经济不具社会制度属性,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深度融合奠定思想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国企改革与对外开放深化以注入市场活力;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引导市场经济从“速度优先”转向“质量效益优先”,助力体制从粗放运行向集约高效转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为新时代核心指导,为体制完善指明方向。既以创新、协调等导向突破传统增长模式、解决“供需错配”、实现要素自由流动,又明确价值取向,避免市场经济偏离社会主义本质。

3.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效运行,依托“主体互动、要素流转、制度协同”的有机体系,从主体机制、要素机制、体制机制三个层面形成闭环,既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又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调控优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3.1.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体建设运行机制

1) 国有企业运行机制

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有企业作为公有制经济核心载体,其运行机制需兼顾“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引领产业升级”的功能属性与市场经济“效率优先、公平竞争”的规律,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市场化运营高效、监管约束有力、协同联动顺畅的特色模式。

在功能定位上,国企聚焦能源、交通等关键领域与公共服务,在能源领域建立“储备调节 + 应急响应”机制保供稳价,交通领域以公益优先、市场定价等补充平衡需求与可持续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牵头技术攻关,非关键领域则通过混改退出以释放市场空间(张宇,2020) [15];市场化运营方面,完善“三会一层”架构,以任期制激发管理层活力,资源配置与定价遵循市场规律,将研发投入纳入考核并设立容错机制促创新(金碚,2019) [16]

2) 民营企业运行机制

民营企业作为非公有制经济核心力量,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的“主力军”,其运行机制依托市场化优势灵活响应需求,在制度保障下公平竞争,形成“定位精准、保障有力、创新引领、协同共生”模式,为经济增长、就业吸纳、产业升级提供关键支撑。

民营企业立足市场需求,在市场细分领域深耕个性化产品,民生服务领域补充公共服务供给,创新突破领域聚焦新兴产业快速研发转化,同时规避与国企同质化竞争,形成互补格局;发展保障上,通过完善产权保护让企业家安心经营,借助减税降费、融资支持等政策缓解经营压力,依托“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破除发展障碍(陈云良,李媛,2025) [17];创新驱动上,以扁平化管理快速响应市场调整研发方向,通过产学研合作与跨界融合汇聚创新资源,靠容错机制激发员工创新积极性。

3) 外资企业运行机制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外资企业,其作为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和国内外市场的“桥梁纽带”,运行机制更多地依托全球化资源技术赋能国内产业,遵循中国制度规则与市场规律,是推动经济全球化、产业升级与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力量。

外资企业聚焦双循环格局,整合国际资本、技术与管理经验对接国内产业链,聚焦高端制造等领域以技术溢出促产业升级,参与市场竞争倒逼本土企业提升(李锋,王珂,2024) [18];在发展与保障层面,通过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实现“非禁即入”,完善法规保护外资知识产权与经营自主权,以政策透明化、连续性增强投资信心,同时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创新联动层面,外资企业联动全球与在华研发机构共享资源,联合国内高校、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融入国内产业链带动配套企业创新,还参与国内创新生态建设。

3.2.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素建设运行机制

1) 劳动力要素运行机制

劳动力要素运行机制主要涵盖了供求匹配与流动、技能提升与价值实现、权益保障与激励等内容。

供求匹配借助信息平台与政策举措,精准对接企业用工与劳动者求职,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技能提升与价值实现机制通过教育体系与企业合作,开展特色培训,劳动者获取证书提升竞争力,企业设薪酬与晋升机制激励成长;权益保障依靠法规完善与执法加强,企业在合规基础上实施多元激励计划,形成劳动者与企业利益共生格局,全面推动劳动力要素高效运行。

2) 土地要素运行机制

土地要素运行机制包含产权交易与流转机制、用途管制与效益提升机制、生态保护与补偿机制三部分。

产权交易与流转机制通过规范确权、健全交易市场与规则、借助中介服务,保障土地交易合法合规,推动市场化配置(陈坤秋,周婧婧等,2024) [19];用途管制与效益提升机制依规划分区管制,城市旧改提容增效,农村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产抗灾;生态保护与补偿机制划定红线与功能区,设生态补偿基金,以资金、实物或公益岗位补偿受限区域,平衡经济与生态。

3) 资本要素运行机制

资本要素运行机制涵盖投融资对接机制、资金循环增值机制、风险防控与监管机制三方面内容。

首先是融资与投资对接机制,在该机制的作用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得以完善,企业依自身情况选平台融资,投资机构综合评估投潜力股实现对接协同;在资金循环与增值机制中,金融机构筹资后投于实体经济,企业经营盈利后分红偿债扩产,资金循环增值(任瑞敏,2017) [20];对于风险防控与监管机制而言,金融监管部门运用大数据监测指标与市场数据,发现风险制定预案,对资本不足或违法违规行为分别处置,保障市场稳定与投资者权益及金融体系安全(张小茜,孙璐佳,2017) [21]

4) 技术要素运行机制

技术要素作为驱动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核心要素,运行机制以“市场化配置、高效化转化、规范化保护、协同化共享”为目标,依托市场激活创新活力、制度保障安全流动,形成良性循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在配置上,借全国统一技术要素市场推动成果自由交易,以市场定价格,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流向战略产业与中西部,设负面清单防敏感技术风险;在转化上,构建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用科技金融助力成果落地。

3.3.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机制建设运行机制

1) 政府机制:宏观调控与市场监管

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机制是平衡“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关键纽带,通过科学精准的宏观调控与规范有力的市场监管,既防范市场失灵引发的经济波动与秩序混乱,又避免过度干预抑制市场活力,形成“调控有度、监管有效、服务精准”的运行模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制度保障。

宏观调控注重短期稳增长与长期高质量发展衔接并服务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以“财政 + 货币 + 结构性政策”协同发力,经济低迷时减税降费、加大民生支出,过热时抑制高耗能产业,同时结合相机抉择与预期管理灵活调整政策。市场监管聚焦维护公平秩序,完善基础制度与专项规则体系,修订相关法律破除垄断、填补新兴领域监管空白(王兆星,2024) [22];执法上严打假冒伪劣等行为,对中小企业引导规范、对平台企业重点监管。

2) 市场机制:价格引导与竞争驱动

市场机制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资源配置的“核心引擎”,通过“价格引导资源流向、竞争激发主体活力”实现要素高效配置与经济良性循环,与政府机制互补协同,形成“信号灵敏、竞争有序、效率优先、公平兼顾”模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价格引导上,则以市场定价为主,政府调节为辅,多数商品要素由市场定价格,少数民生领域政府定价并听证。破除壁垒从而保障价格信号精准及时传导,构建监测预警机制应对价格异常波动;竞争驱动方面,靠公平竞争审查与反垄断执法打破壁垒、严打违法行为。通过竞争激发国企、民企、中小企业活力,形成互补格局。

4.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路径

4.1.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体建设推进路径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体建设的推进路径主要分为国有企业建设、民营企业建设以及外资企业建设三方面。

首先,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要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非国有资本,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何瑛,杨琳,2021) [23];加强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培养创新人才,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杨思莹,白桦,2024) [24];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关键领域的投资,提高国有资本的配置效率(张晨宇,毛新述等,2023) [25]

其次,从民营企业方面来说,推进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体建设,要落实各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减轻民营企业负担,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建立健全民营企业的产权保护制度,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增强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闫爱青,2022) [26]

最后,对于外资企业而言,更好地推进主体建设,要加强对外资企业的政策引导和服务,完善外资法律法规,保障外资企业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放宽外资股比限制,鼓励外资企业在华投资设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地区总部(韩超,王震等,2021) [27];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高端外资项目落地(王博勋,2022) [28]

4.2.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素建设推进路径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素建设,需要各要素建设相互配合、协同发力,共同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筑牢基础,其中劳动力要素、土地要素、资本要素以及技术要素的建设是重中之重。

首先,劳动力要素建设需要注重素质提升与技能培训。加大教育投入,完善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体系,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劳动力,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培训体系。同时劳动力要素建设需要劳动权益保障与激励机制建立,通过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力度,来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其次,对于土地要素而言,要更好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土地产权制度,明确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等权利关系,建立健全土地交易市场,促进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接着,从资本要素的方面来说,要完善金融市场的体系建设,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包括主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等,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便利化资本要素跨境流动,逐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促进资本要素的跨境流动。

最后,技术要素的推进路径主要分为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运营、推动技术转移与扩散等三个方面。首先,政府可以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深度合作,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基金,支持联合研发项目;其次则是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加大侵权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最后则是培育专业的技术转移机构和人才队伍,为技术供需双方提供评估、交易、转化等一站式服务。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缩小技术差距,提升全社会技术水平。

4.3.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建设推进路径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建设的推进路径主要从完善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两方面进行。

1) 政府机制

首先政府需要进行宏观调控机制的优化。着力完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工具,加强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宏观调控的精准性与有效性。例如,在经济下行压力时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降低利率,刺激经济增长;在经济过热时期,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林木西,2024) [29]

其次,政府同样需要完善市场监管机制,构建统一、权威、高效的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市场监管法律法规,完善市场监管执法程序,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市场监管执法水平。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提高市场监管的公平性与透明度;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经济的监管,规范平台企业的经营行为(孔庆山,张芹等,2018) [30]

最后,提升公共服务机制同样是推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建设的关键路径。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来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王震,2019) [31]

2) 市场机制

对于市场机制的改革而言,除少数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由政府定价或指导价外,最重要的就是完善价格机制。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基于这种情况,可以着力加强成本监审、价格监测、价格听证等制度建设,提高价格形成的合理性与透明度。

其次,则是优化市场的供求机制。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市场供求信息平台,以及时准确地发布商品和服务的供求信息,引导生产经营者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经营计划。同时也要加强对市场供求关系的调节,运用储备调节、进出口调节等手段,来应对市场供求的短期波动与长期失衡(王晓东,2022) [32]

最后,要推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建设,市场需要强化竞争机制。鼓励企业开展创新竞争,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等方式提高市场竞争力。例如,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鼓励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开展差异化竞争,提升创新能力与市场竞争力(曹虹剑,张帅等,2022) [33]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 新结构经济学与中国发展之路[J]. 中国市场, 2012(50): 3-8.
[2] 原毅军, 张军, 孙大明. FDI技术溢出与自主研发的比较——基于中国制造业技术升级的视角[J]. 科技与管理, 2017, 19(5): 1-8.
[3] 吴敬琏. 增长减速、发展转型和改革重启[J]. 经济经纬, 2013(6): 1-6.
[4] 谢伏瞻, 高尚全, 张卓元, 等. 中国经济学70年: 回顾与展望——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笔谈(上) [J]. 经济研究, 2019, 54(9): 4-24.
[5] 刘世锦. 深化各领域改革启动新一轮高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增长[J]. 审计观察, 2021(4): 6-11.
[6] 张维迎. 功利主义改革无法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J]. IT时代周刊, 2014(16): 11.
[7] Stiglitz, J.E. (2016) Striving for Balance in Economics: Towards a Theory of the Social 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Journal of Economic Methodology, 23, 235-268.
[8] Rodrik, D. (2017) The Elusive Promise of Structural Reform. NBER Working Paper No. 23723 (Rev.).
[9] 青木昌彦, 金滢基, 奥野-藤原正宽. 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比较制度分析[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
[10] 刘建丽. 新中国利用外资70年: 历程、效应与主要经验[J]. 管理世界, 2019, 35(11): 19-37.
[11] 李广东, 方创琳.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7): 1102-1112.
[12] 常庆欣.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推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J]. 山东社会科学, 2021(2): 20-25.
[13] Xiao, D., Zhang, C. and Huang, Y. (2024) Digital Economy Policy and Enterpris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Evidence from Innovation and Structural Effects. 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45, 131-146.
[14] 杨帅, 赵晓漫. 走向共同富裕: 中国社会保障再分配的实践、成效与启示[J]. 中国社会科学, 2022(11): 79-99.
[15] 张宇. 国有企业功能定位与核心竞争力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20(12): 45-52.
[16] 金碚. 论国有企业基本功能的合理定位[J]. 中国工业经济, 2019(1): 5-17.
[17] 陈云良, 李媛.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权保护[J]. 学习与实践, 2025(6): 55-62.
[18] 李锋, 王珂. 外资技术溢出与本土产业升级路径分析——基于高端制造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 2024(5): 67-75.
[19] 陈坤秋, 周婧婧, 陈韵雅, 等. 中国城乡土地要素流动格局与影响机理[J]. 经济地理, 2024, 44(6): 183-192.
[20] 任瑞敏. 金融逻辑主导下的资本运行机制及其批判[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7, 19(6): 104-114.
[21] 张小茜, 孙璐佳. 抵押品清单扩大、信用增进与企业破产风险: 动产抵押法律改革的“双刃剑”效应[J]. 中国工业经济, 2017(7): 1-18.
[22] 王兆星.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监管制度创新[J]. 中国行政管理, 2024(2): 35-42.
[23] 何瑛, 杨琳.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历程、成效与展望[J]. 管理世界, 2021, 37(7): 44-60+4.
[24] 杨思莹, 白桦. 国有企业创新质量提升的时代要求、理论逻辑与机制设计[J]. 学习与探索, 2024(10): 137-146.
[25] 张晨宇, 毛新述, 毛聚. 国企改革、国有资本布局优化与价值创造——基于中央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证据[J]. 管理科学学报, 2023, 26(10): 36-56.
[26] 闫爱青. 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民营企业的产权保护视角[J]. 经济问题, 2022(10): 36-42.
[27] 韩超, 王震, 朱鹏洲. 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市场化路径: 外资开放与发明专利行为[J]. 国际贸易问题, 2021(3): 78-92.
[28] 王博勋. 用法治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Z]. 中国外资, 2022-02-28.
[29] 林木西.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J].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4, 15(5): 12-19.
[30] 孔庆山, 张芹, 杨蕙馨, 温德成. “双随机、一公开”产品质量监管模型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18, 26(11): 1-9.
[31] 王震. 公共政策70年: 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与改革[J]. 经济研究参考, 2019(5): 25-36.
[32] 王晓东. 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中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以农产品为视角的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22(5): 2-19.
[33] 曹虹剑, 张帅, 欧阳峣, 等. 创新政策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质量[J]. 中国工业经济, 2022(11): 13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