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历史建构中的凝结成果。数智时代的到来增加了信息环境的复杂性,需要明确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借助新的科学技术,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发展。
2.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的核心内涵主要可提炼为“善、诚、礼、和、孝”[1]。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核心内涵之一为“善”,儒家尤重“善”与人性的关联。孟子主张“善”乃人的本性,是人先天所固有的特质。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这一情境为例,阐明人皆有之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并据此提出“仁、义、礼、智”四德,用以论证人性本善的观点[2]。《周易·益》中“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的主张,对个人修身与社会风气影响深远。从现代伦理学看,传统“善”可简重构:功利主义层面,孟子“恻隐之心”引助人行径,契合“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见善则迁”亦积正向社会效用;义务论维度,儒家“守善性”类“出于责任行善”,践行“四德”是对人性尊严的义务守护,通康德原则;美德伦理学视角,孟子“人性本善”为美德养成奠基,“见善则迁”的实践呼应亚里士多德“美德即习惯”,助从“行善”到“成善人”。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核心内涵之二为“诚”。《论语》中孔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指失诚者难立世,凸显诚信对个人立身的基础作用;《孟子·离娄上》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3]。《管子·枢言》中提到“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形象地将诚信比作连接天下人心的纽带。在社会交往与国家治理中,诚信能够凝聚人心,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合作[4]。《韩非子·说林上》记载“巧诈不如拙诚”,告诫人们巧妙的欺诈远不如质朴的诚实。从现代伦理学看,“诚”可简重构:契约论层面,传统“诚”契合社会契约对信任的需求,“人而无信”难容于社会即破坏契约的后果;美德伦理学维度,“正心先诚意”与培育诚实品格一致,“拙诚胜巧诈”强调“诚”需内化为稳定品格。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核心内涵之三为“礼”。“礼”堪称中华传统道德价值体系中的秩序枢纽。《礼记·曲礼》开篇便强调“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突出了心怀敬意、言辞安稳在礼仪中的重要地位,唯有如此,才能让民众安定[5]。《左传》言“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赞誉礼对治国、定序的作用;《荀子·修身》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从个人、事务、国家维度述礼的不可或缺。从现代伦理学看,“礼”可简重构:正义论层面,传统“礼”的秩序性与正义论“公平秩序”相通,如“序人民”契合分配正义对社会秩序的要求;规范伦理学维度,“人无礼不生”的规范,与现代社会伦理对行为准则的需求一致,礼的约束性可视为维系社会协作的基础规范。
第四,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核心内涵之四为“和”。《论语·学而》中有“礼之用,和为贵”,指出礼的施行以达和谐为要;《礼记·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将“和”与个人情绪适度表达相连;《荀子·天论》言“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揭示和谐是万物生存发展的基础。从现代伦理学看,“和”可简重构:关怀伦理学层面,“和为贵”与“情绪中节”契合对人际关怀的追求,和谐的人际互动是关怀伦理的重要体现;生态伦理学维度,“万物得和以生”与生态伦理“人与自然共生”理念相通,强调对生态和谐的守护。
第五,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核心内涵之五为“孝”,传统道德对其推崇备至。《礼记·祭义》言“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构建从精神尊重、行为不辱到物质赡养的完整孝行体系;孟郊《游子吟》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恩;《劝报亲恩篇》曰“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强调孝的日常恭敬与积极回应。从现代伦理学看,“孝”可简重构:义务论层面,孝的“尊亲、赡养”要求,契合对父母养育之恩的道德回报义务,是子女不可推卸的伦理责任;关怀伦理学维度,“面带欢”的恭敬与《游子吟》的感恩,体现对父母情感需求的关怀,与关怀伦理“重视亲密关系情感联结”相通。
“善、诚、礼、和、孝”作为中华传统优秀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其对于维护社会有机整体的正常运行,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3. 数智时代下发展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性
数智时代是数字技术与智能化深度融合的时代,以数据为核心要素,驱动各领域创新变革与高效发展。在这个时代,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资源的共享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在数智时代背景下,发展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首先,发展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有利于个人品德修养的提升。在数智时代,信息传播迅速且繁杂,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海量的资讯。网络上各种价值观相互碰撞,很容易让人迷失自我。此时,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能为我们提供清晰的指引。例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身放在首位,提醒我们要时刻注重自我品德的修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在日常生活中,“仁”可以体现在对他人的关爱与包容上。在乘坐公共交通时,主动为老弱病残孕让座,这一小小的举动就是“仁”的践行。当我们面对网络上的不实信息时,秉持“信”的原则,不盲目转发,保持理性判断,就是在坚守传统道德。从自身做起,不断提升品德修养,才能在数智时代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随波逐流。
其次,发展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社会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当每个人都能遵循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时,社会自然会更加和谐。传统道德中的“和为贵”理念深入人心,在数智时代的社会交往中依然适用。如今,线上交流成为人们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大家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很容易因观点不同产生冲突。但如果我们秉持“和为贵”的思想,在交流时尊重他人的意见,以平和的心态讨论问题,就能减少矛盾的产生。邻里之间,传承“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许多社区邻里互相帮助采购生活用品、照顾独居老人,让大家感受到温暖。企业之间,遵循“诚信”原则开展商业合作,能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就像社会的润滑剂,减少摩擦,让社会在数智时代的快速发展中更加和谐稳定。
最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有利于促进文化传承创新。数智技术为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手段,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借助数智技术能焕发出新的生机。许多传统的道德故事,如“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可以通过动画、短视频等数字化形式呈现,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吸引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关注,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传统道德文化的内涵。一些博物馆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数智技术,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古代道德文化场景,增强文化体验感。
4. 数智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 技术层面的双重困境
数智技术的广泛普及,带来了数字鸿沟与技术依赖这两大难题。从年龄层面来看,现代社会传统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经济发展迅速,文化的演变与价值观的变化使得社会人员流动非常广泛,子女去异地上学、工作,婚后也在异地定居,这样就产生了不少的留守父母。老年群体由于数字技能储备不足,在操作智能设备以获取传统道德文化知识时困难重重[6]。例如,他们对微信公众号的使用方法不熟悉,常常错过其中推送的传统文化内容。从地域角度而言,偏远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山区学校难以顺利开展线上传统道德文化课程。这使得老年群体与偏远地区民众难以参与到数智平台的文化活动中,严重阻碍了传统道德文化在这些人群中的传播。
与此同时,技术依赖现象正逐渐削弱文化主体性。以人工智能创作古典诗词为例,尽管机器能够依据格律生成诗词作品,但其缺乏人类特有的情感体验与道德感悟。长期依赖人工智能进行诗词创作,学习者容易流于形式,忽视对诗词内涵的深入挖掘。在通过线上VR体验传统礼仪时,用户往往只是按照程序设定完成动作,却未能真正理解其中蕴含的道德准则。长此以往,自主探索与创新能力逐渐丧失,难以准确把握传统道德文化的精髓。
(二) 传播环境的严峻挑战
数智时代的传播环境错综复杂,导致文化失真与边缘化问题日益凸显。信息过载使得传统道德文化内容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被淹没,同时,虚假信息与不良文化充斥其中,严重干扰民众的认知。部分网络平台为博眼球,传播歪曲、恶搞传统道德故事的内容,误导公众,使传统道德文化的真实性与严肃性受到损害,降低其在民众心中的公信力与吸引力。
此外,娱乐化倾向与外来文化渗透也十分严重。传统道德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被过度娱乐化改编,一些历史文化题材的影视作品为追求商业利益,肆意扭曲传统道德价值观,使其沦为娱乐的附庸。年轻一代热衷于追捧外来文化潮流,从而对本土传统道德文化的关注度大幅下降。外来流行文化借助数智技术的优势在国内广泛传播,占据了大量文化消费份额,本土传统道德文化因此受到冷落,面临严峻的边缘化危机。
(三) 文化理解与保护的难题
在数智时代,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面临着内涵转译与保护的双重困境。传统道德文化蕴含着丰富而抽象的哲学思想与价值观念,在进行数字化转译时困难重重。以传统礼仪文化为例,其仪式流程复杂,每个环节都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寓意,如古代祭祀礼仪。然而,数字展示往往只能呈现表面动作,难以深入解释其中的内涵,这就导致观众理解出现偏差,严重影响传承质量。另外,数字侵权与文化遗产保护风险并存。未经授权的数字化复制、传播行为屡见不鲜,一些网站擅自将传统民间故事制作成电子书籍进行传播,侵犯了版权。数字存储的不稳定性以及网络攻击,也对文化遗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5. 数智时代下发展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措施
(一) 深入挖掘与科学阐释
在数智时代,我们应以积极且礼敬的态度深入探寻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丰富资源。一方面,传统的文本解读、历史分析及文化溯源等方法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从古代经典文献、历史故事以及传统习俗中提炼出核心道德观念。另一方面,要充分借助现代数智技术的强大力量,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海量的文化资料,挖掘出隐藏在其中的道德元素;运用人工智能对文化载体进行智能识别与分析,更高效地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
科学阐释传统道德文化精髓至关重要。要立足当下时代发展和社会实践的需求,全面梳理传统道德文化的内容体系。通过准确阐释其核心要义,让大众清晰理解传统道德观念的内涵与实践要求;确保阐释的全面性,清晰呈现传统道德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不同层面的规范以及各层面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同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传统道德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赋予其契合当代社会的新内涵,让古老的道德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 融合媒体加强传播
1) 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
数智时代,舆论生态与传播方式深度变革,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核心阵地。此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需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紧密协作、发挥优势:传统媒体凭借深厚内容积淀与专业采编团队,打造高质量内容,如湖南卫视《中华文明之美》以古装形式呈现传统美德与诗书礼乐之美,践行“中华美德传天下,中华文明远流长”使命;新兴媒体借助数智技术精准分析受众偏好,定制个性化内容,如短视频平台推送契合用户喜好的道德故事片段,提升传播精准度。从媒介环境学看,数智技术作为新型媒介,正重塑人类道德感官,契合麦克卢汉“媒介即感知延伸”理论——媒介重构感知方式,数智技术亦如此:短视频、直播延伸共情感官,如公益直播直观呈现远方困境,激发即时关怀,打破时空限制;算法推荐构建“信息茧房”,窄化道德认知,长期接触单一价值观易弱化多元感知。可见,数智技术既拓展道德感官边界,也带来感知偏差,需提升媒介素养以平衡其双重影响。
2) 加强对内宣传和对外传播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因此,在数智时代,我们要统筹做好对内宣传和对外传播工作。对内,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和宣传渠道,将传统道德文化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通过社区宣传、学校教育、文化活动等形式,让传统道德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道德文化的熏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外,要积极讲好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道德智慧和精神风貌。利用数智技术,创新对外传播方式,如制作精美的多语种文化宣传片、开发具有互动性的线上文化体验产品等。同时,加强中华传统道德文化重要典籍的外译工作,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外学者参与传统道德文化的研究与交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三) 凝聚多方育人合力
学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在数智时代,应积极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一体化建设。根据各学段的实际情况,明确传统道德教育的重点内容和目标,实现各学段教育的有效衔接。家庭是个人道德养成的摇篮,数智时代也不能忽视家庭在传承传统道德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将敦亲重义、孝老爱亲、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融入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家长要注重言传身教,以自身的高尚品德和良好行为为子女树立榜样,通过日常的家庭互动,向子女传递传统道德文化的精髓[7]。社会是传承传统道德文化的广阔舞台。企业将诚实守信、敬业乐群等传统美德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管理中,社区利用数智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以传统道德文化凝聚社区居民,构建和睦邻里关系。
传统道德在现代化、数字化进程中面临显著“不适”与张力,这并非单向技术冲击,而是文化传统与现代传播逻辑的碰撞。从“不适”看,传统道德的“语境化阐释”与数字化“碎片化表达”存在天然张力:如“礼”需结合场景做伦理判断,短视频却常将其简化为“拱手作揖”符号,剥离“毋不敬”内核,这与赵毅衡“符号过载”理论契合——传统道德深层内涵被简化为易传播符号,文化厚度可能稀释。同时,传统道德“代际传承性”与数字化“即时性消费”冲突:“孝”文化本需家庭日常浸润,而数字化传播中“晒孝心”的流量导向,易让孝行沦为表演,正如麦克劳德所言“数字时代道德表达易陷‘表层化陷阱’”。不过,有学者从实践角度补充:数字化虽有碎片化局限,但可通过“内容分层设计”缓解——短视频先以“传统美德小故事”吸引关注,再链接长图文或纪录片,完整呈现“仁”、“义”的历史脉络与现代价值。这提示我们,化解张力需在传播链条嵌入“内涵补全机制”,让碎片化内容成为深度理解入口。
综上,传统道德与数字化的张力客观存在,既需重视符号化、浅薄化风险,也不能否定技术适配潜力,其本质是文化传承的现代适应性难题,需在多元对话中平衡。
6.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深植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土壤,是民族得以绵延不绝、繁荣昌盛的精神根基。诚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所描绘的,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恰似春兰秋菊,在岁月更迭中始终散发着馥郁芬芳。在数智时代的浪潮中,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发展注入精神动力,其蕴含的价值理念在新时代持续传承、创新发展。青年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是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当代青年站在时代新起点,肩负传承重任,定能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让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在新征程上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