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弗洛姆“社会心理分析”思想
A Brief Analysis of Fromm’s “Social Psychological Analysis” Thought
DOI: 10.12677/acpp.2025.1410534, PDF, HTML, XML,   
作者: 杨昕瑞: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关键词: 弗洛姆“社会心理分析”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Fromm “Social Psychological Analysis” Psychoanalysis Marxism
摘要: 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分析”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哲学根基,批判性融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与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构建起独特理论体系,提出“社会心理”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互动的产物,并通过“社会潜意识”、“社会自恋”、“社会性格”等概念,系统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个体与群体的心理压抑、病态自恋及社会性格异化问题。该理论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微观心理维度,弥补了弗洛伊德个体心理学社会性的缺失,为现代社会心理问题的诊断与疗愈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Abstract: Fromm’s “social psychological analysis” thought is based on Marxism as its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critically integrating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 and the Frankfurt School’s social critical theory to construct a unique theoretical system. It proposes that “social psychology” is the product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ocial existence and social consciousness. Through concepts such as “social subconscious”, “social narcissism”, and “social character”, it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psychological repression, pathological narcissism, and social character alienation of individuals and groups under the capitalist system. This theory expands the micro-psychological dimension of Marxism, makes up for the lack of sociality in Freud’s individual psychology, and provides important ideological resourc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healing of modern social psychological problems.
文章引用:杨昕瑞. 浅析弗洛姆“社会心理分析”思想[J]. 哲学进展, 2025, 14(10): 290-295.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10534

1. 引言

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分析”思想是多元理论融合的产物,其核心源于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及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批判性继承与创新性整合。“社会心理分析”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承和应用,也是对“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扬弃和发展,这一理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具有独特的思想魅力。

2. 弗洛姆“社会心理分析”思想的理论渊源

“社会心理分析”思想的形成,主要源于对精神分析学说、社会批判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汲取。弗洛姆基于这些理论共同聚焦“人的问题”的研究取向,在深入钻研和系统化整合的基础上,对相关理论资源进行了创造性的融合重构,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理论品格的学术体系。

2.1.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批判继承

弗洛伊德开创性地拓展了心理学研究维度,系统阐释了被传统思想界长期忽视的认知维度,即人类心理机制由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构成。这种精神分析理论体系为后来弗洛姆开展人性研究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弗洛伊德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无意识的世界,他教给我在数以百万计的想法中,只有很小一部分我们是有意识的。”[1]在这样一个无意识的世界里,弗洛姆找到了探究人精神生活深层动力的方法。但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实践的不断推进,弗洛姆也逐渐认识到“精神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弗洛姆指出,弗洛伊德的局限在于将心理问题归因于“力比多”压抑,忽视社会制度对心理结构的根本性塑造。弗洛姆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心理问题需置于社会历史语境中分析。他借鉴荣格的“集体潜意识”概念,将研究视角从个体转向群体,提出“社会潜意识”理论,认为社会通过语言、逻辑与道德规范过滤个体意识,形成普遍压抑机制。

2.2.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化拓展

弗洛姆基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构建了具有社会批判功能的社会心理学分析路径。在继承马克思“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核心原理的同时,他创新性地将研究视域延伸至微观心理层面,以此分析当代西方社会的深层矛盾。这种理论建构既延续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又弥补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在个体心理机制研究方面的理论空白。

弗洛姆以马克思哲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为理论支点,对大众心理现象展开系统性分析。他认为,作为社会精神生活的具象表征,社会心理不仅构成社会意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直接映射着社会物质基础的实际情况。在理论建构过程中,社会心理不仅为社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基础性的经验素材,经过理论整合后的社会意识体系又会对社会心理产生能动的反作用。基于这种辩证关系的理解,有效的心理分析应当突破传统家庭场域或个体经验层面的局限,将研究视角扩展至宏观社会历史情境的考察维度。

“社会心理分析”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出发认识人性,指出人的“生物性”需求固然需要得到满足,但人并非全然为生物本能所左右,其根本属性在于“社会性”。个体心理的生成与演进过程,既受到生物本能层面的内在驱动,又在更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心理的深度影响与塑造。从本质层面来看,个体心理可被视作社会心理在微观个体层面的具体映照。社会心理的研究分析“不但要表明作为社会进程结果的激情、欲望、焦虑是如何变化发展的,而且要揭示被塑造成特殊形式的人的能量是如何反过来变成生产力,塑造社会进程的。”[2]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来看,合理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能够培育良性的社会心态,反之则导致社会心态扭曲与失衡。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分析”思想在考察社会心理对社会意识的作用机理时,还突破了弗洛伊德聚焦个体心理的传统研究范式,转而将研究重心置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群体心理共性的批判性解析。这一理论转向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承与运用,也在社会心理研究维度上实现了对其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

2.3. 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实践导向

法兰克福学派以“社会批判理论”闻名,弗洛姆在《传统理论和批判的理论》中首次将该学派的理论体系明确概括为“社会批判理论”,并将批判锋芒直指现代人的社会生活。该理论本质上建构了一个整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生命哲学、文化哲学、新康德主义批判哲学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跨学科社会哲学体系。其核心要义在于从社会哲学维度对“全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体性存在”及“社会个体存在境遇”展开批判性审视。作为一套以重构现存社会秩序为终极目标的理论体系,其不仅致力于超越既有社会范式,更通过深刻揭示现存社会结构的内在矛盾与系统性缺陷,以彻底批判的学术立场拒绝对既有社会秩序合法性的任何形式认可。

弗洛姆清晰地看到,整个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正处于愈发严重的异化状态之中。在这样一个不健全的社会环境里,生活于此的人们也变得不再健全,主要体现为创造性与主动性的丧失。弗洛姆对资本异化现象展开多维度辩证分析,在经济领域揭露劳动产品的异化本质,在文化维度批判意识形态的操控机制,而最具理论穿透力的当属其关于人性异化的哲学批判。他指出,现代性困境中的个体不仅遭遇人际关系的工具理性化,更面临着与自然生态断裂、与真实自我疏离的三重异化困境。针对这种全面异化态势,弗洛姆提出“积极自由”的解放路径,唯有通过精神自觉重构主体性,方能打破物化逻辑的桎梏。其独创性的“社会批判理论”框架,通过解构资本主义制度下理性异化、人性扭曲与社会心理畸变之间的共生关系,深刻揭示了现代文明危机的产生根源。

3. 弗洛姆对马克思与弗洛伊德思想的批判性改造

3.1. 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拓展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以劳动为核心,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活动、类本质及他人的四重异化,其本质是对经济基础与生产关系的批判。弗洛姆在继承这一框架的基础上,将异化理论从经济政治领域拓展至心理哲学维度,形成“精神异化”的独特阐释。

马克思的异化聚焦于“劳动异化”,认为工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被剥削,导致劳动产品反控自身,本质是阶级矛盾的经济体现。弗洛姆则提出“人性异化”,指出现代社会中个体不仅受限于经济剥削,更陷入“与自然断裂、与自我疏离、与他人工具化”的三重精神困境。例如,他在分析“社会自恋”时提到,科技进步使人类沉迷于“征服自然”的幻象,实则是对自然本真的背离,这种异化源于对科技的过度依赖,而非单纯的经济关系。

马克思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侧重从生产方式等宏观层面分析异化根源。弗洛姆则引入“社会心理”这一中介变量,提出“社会潜意识”作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互动产物。例如,他指出资本主义通过语言、逻辑、道德规范构成“过滤机制”,将个体的本能欲望压抑为社会潜意识,形成普遍性心理压抑,这一机制使异化从经济现象转化为心理结构的畸变。

马克思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人的解放。弗洛姆则强调“制度保障”与“个体自觉”的双重路径:一方面,需构建以社会主义为基础的“健全社会”,消解资本逻辑对人性的压制;另一方面,个体需通过“积极自由”的实践,打破社会潜意识的压抑,重构主体性。

3.2. 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社会性改造

弗洛伊德的理论以个体潜意识为核心,将心理问题归因于“力比多”压抑与童年经验。弗洛姆则批判其“生物学化”倾向,通过引入“社会维度”实现理论重构。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是个体性的,由童年创伤与本能欲望构成,其压抑源于个体心理冲突。弗洛姆提出“社会潜意识”,指社会通过文化规范对个体意识进行系统性过滤,形成群体性压抑。例如,资本主义社会将“利己主义”、“消费至上”视为合理,而将“利他冲动”、“精神追求”压抑为潜意识,这种压抑具有社会普遍性,而非个体特例。

弗洛伊德的“自恋”是个体层面的心理现象,表现为自我中心或病态自负,属于个体心理病理范畴。弗洛姆提出“社会自恋”,指群体对自身社会制度、文化价值的非理性崇拜。他以现代工业社会为例,指出人类因科技成就陷入“上帝情结”,将征服自然视为进步,实则是群体层面的自恋膨胀,导致生态破坏与精神空虚,这种异化已超越个体心理,成为社会结构性病症。

弗洛伊德的“性格”是个体潜意识的外在表现,如“口唇期”、“肛门期”等发展阶段的固着。弗洛姆提出“社会性格”,指特定社会文化下群体共享的心理特征,分为“生产性”与“非生产性”两类。例如,资本主义社会催生的“市场取向性格”,使个体将自身异化为商品,以“交换价值衡量自我价值”,这种性格机制既是资本逻辑的心理投射,又反过来维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现了心理结构与社会制度的互动性。

弗洛姆的独特贡献在于打破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分析的学科壁垒,通过“社会心理”概念,填补了传统唯物史观在个体心理机制分析上的空白,使“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更具微观解释力。将精神分析从个体治疗层面提升至社会批判维度,揭示了心理问题的社会结构性根源,避免了“泛性论”的生物学还原主义。

4. “社会心理分析”思想的核心内容

弗洛姆借鉴了弗洛伊德理论中一些核心概念,例如“无意识”、“性格”、“自恋”和“自虐”,并将这些概念与自己在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领域的广泛临床观察相结合。通过融合个人的成长经历、学习过程以及思想创新,他从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汲取了有益的思想成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心理分析”方法论和概念体系,主要涵盖了“社会潜意识”、“社会自恋”以及“社会性格”理论。

4.1. “社会潜意识”的运作机制

所谓“社会潜意识”,是指社会通过对个体思想与情感的规范而形成的约束性压抑状态。不同社会因其独特的社会现实、价值取向及道德准则,会逐步构建起全体成员需共同遵循的思想体系。该思想体系虽具备统一性特征,却难以充分兼顾个体的差异性需求。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为避免陷入孤独境地,往往会产生人际交往的情感归属需求,并在此过程中被动地顺应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上述思想规范体系犹如一个“筛选机制”:唯有个人的想法能够通过这一机制的过滤,方可转化为个体的显性意识;若无法通过筛选,则只能处于被压抑的“潜意识”状态。从现实来看,由于社会规范对每个个体均存在约束层面,因此“社会潜意识”所引发的压抑现象具有普遍存在性。

“社会潜意识”的过滤机制主要通过语言文字、思维逻辑、道德规范这三类文化要素得以实现,具体表现为对“表达内容的许可范围、表达形式的恰当性、表达合理性的判定标准”的系统性规范。这三类要素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作用于社会成员思想意识的规范体系,进而形成“社会潜意识”的压抑机制。当社会结构无法代表多数成员的利益,且普通群体缺乏反抗意识、机会与能力时,这种压抑的深度与广度会显著增强。从本质上讲,个体“潜意识”中蕴含的本能欲望、冲动与需求,是人性本真状态的体现,本身不具有道德属性。然而社会价值体系中存在的善恶、对错、美丑等评判标准,通过统一化的规范对差异化个体形成压抑,这种压抑具有特定社会形态的共性特征。弗洛姆指出,只有当个体能够清晰认知所在社会对人性潜能的促进或压抑机制时,才可能全面真实地面对、接纳并转化本我的需求,否则将陷入持续性压抑或心理病态。

4.2. “社会自恋”的现代困境

“社会自恋”的概念源于弗洛伊德个体“自恋”理论的延伸与拓展。弗洛伊德指出,人类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常态自恋心理,具体表现为爱惜自身名誉、恪守职业操守、践行慈善义举等行为。在未发展至极端状态时,这类自恋通常被视作健康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反之,当自恋演变为病理性状态时,个体往往会呈现过度自我中心的自满、自负、自私等心理特征,甚至伴随人格分裂、强迫障碍、躁狂症等严重心理病理表现。

弗洛姆的研究重心并非聚焦于个体层面的病态心理现象,而是基于心理机制与社会结构交互作用的社会心理学视角。故而他提出,“自恋”在社会维度中具有特殊意涵,当个体对其所处社会产生非理性的过度关注时,诸如陷入狂热的民族主义思潮、偏执的宗教情结、狭隘的爱国主义观念等,往往会丧失对社会民主、正义、自由等价值的冷静客观认知,进而演变为社会层面的病态“自恋”状态。

现代工业社会促使人变得自大,病态的“社会自恋”导致人们失去了正确的判断意识,“人类已经把自己塑造为上帝。他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一个人造的世界。”[3]这种源于“人类中心主义”的过度自恋,促使现代人凭借科技手段征服自然、改造世界,从摩天大楼的崛起、原子能的开发利用,到深海探索、航天事业的拓展……当人类沉迷于以科技征服自然的自负幻象时,甚至为战争披上“正义”的外衣。从本质而言,这不过是人类自以为是的自我恋慕,即对自然的脱离与破坏、对科技的过度依赖,最终导致个体在高科技构建的物质世界中逐渐“失去精神家园”,陷入自我异化的困境。这种异化不仅表现为对自然本真的背离,更体现为在物质文明膨胀中迷失自我,沦为科技产物的附庸。

4.3. “社会性格”的双重作用

“社会性格”指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成员共享的心理特征,构成个体性格结构的核心要素。精神分析理论指出,“性格”植根于潜意识心理机制,对行为模式起调控作用。作为社会实现自身目标的心理工具,“社会性格”的功能在于驱动个体履行社会角色,同时使其在文化规范框架内获得心理认同。

从类型来看,社会性格主要分为“生产性”与“非生产性”两大范畴。“生产性社会性格”表现为主动认同社会文化价值体系,并自觉践行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模式;“非生产性社会性格”则以消极被动、囤积倾向、剥削心理等为典型特征,在现代社会中具体呈现为接受取向、剥削取向、囤积取向和市场取向四种类型。社会性格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互动中兼具“黏合剂”与“炸药”的双重功能。一方面,合理的社会制度及适配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能够催生健康且具主动性的社会性格——这类性格通过发挥社会整合功能,激发个体在社会活动中的创造潜能、生命活力与价值热情;另一方面,当社会以金钱利益为核心导向时,个体价值与尊严会陷入被压抑的“异化”状态,促使社会性格向病态化演变。此时,这种性格机制会转化为隐性的社会破坏因子,既阻碍社会系统的稳定运行,也抑制个体自我实现与生命价值的正向发展。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系统呈现了其创新性的社会心理分析理论框架。他以个体心理机制的剖析为逻辑起点,逐步拓展至对社会整体心理结构的系统性诊断。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其显性与隐性的价值体系、文化范式等深层结构,揭示出现代人精神异化的社会根源。这一分析路径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性解构提供了心理维度的论证,也为构建符合人性发展的社会形态提供了理论切入点。他指出:社会心理分析不但要表明作为社会进程结果的激情、欲望、焦虑是如何变化发展的,而且要揭示被塑造成特殊形式的人的能量是如何反过来变成生产力,塑造社会进程的。

5. “社会心理分析”思想的价值

弗洛姆通过融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马克思主义学说与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要素,不仅揭示了病态社会结构中个体心理的异化状态,更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系统性病症展开了深刻批判。他围绕“如何克服异化并构建健全社会”这一核心命题展开理论探索,尤其注重从人的内心世界切入,其“社会心理分析”思想在揭示社会结构与个体心理互动机制方面,展现出不可忽视的理论合理性与现实价值。

“社会心理分析”思想对现实社会的分析,其根本目标在于通过建构或革新合理的社会制度及经济思想体系,为社会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导向性路径。从本质层面审视,资本主义制度以资本逻辑为运行根基,将物质利益的至上性予以合理化,这种内在机制构成了催生人类“劳动异化”与“精神异化”的深层动因,也使得该制度成为需要从理论与实践层面进行批判扬弃的社会形态。

弗洛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心理学的双重维度,深入探究了西方“社会心理”问题的本质根源。他明确提出,在物质财富相对充裕的基础上,通过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来激发人的“主动性”,并回归精神生存的价值维度,是破解过度物欲导致“精神异化”的关键路径。“社会心理分析”思想融合了马克思解放全人类的理论视野与弗洛伊德聚焦个体心理的治愈思路,形成了独特的问题解决方案,既需要合理社会制度提供宏观层面的保障,也需要个人在其中践行“积极自由”、主动承担自我发展的责任。唯有制度保障与个体自觉双重机制协同作用,才能构建符合人性发展的健全社会体制,促使民众从哲学与心理学层面认知自身真正的心理需求,摆脱认知局限与存在迷茫,成为富有创造性的“自为的人”,从而为良性社会心理的构建奠定广泛而稳固的民众基础。

尽管弗洛姆的思想浸染着理想主义特质,但其依托“社会心理分析”框架对西方社会的剖析,涵盖了虚伪的民主政治形态、市场机制的逐利本性及畸形的消费文化体系,仍彰显出深刻的批判锋芒与现实启示价值。这种分析不仅为洞悉现代性危机的心理本源提供了独特理论视角,更通过对“社会潜意识”、“社会性格”等机制的系统阐释,为反思资本主义文明的内在悖论提供了兼具思想史深度与实践指向性的理论坐标。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分析”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从人的“社会性”本质出发,突破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个体局限,将心理分析的维度从个体心理拓展至社会群体心理,着重揭示社会制度与文化环境对个体心理状态的深层塑造作用。这一思想不仅推动了精神分析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也为社会心理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弗洛姆. 在幻想枷锁的彼岸[M]. 张燕, 译.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
[2] 弗洛姆. 逃避自由[M]. 刘林海, 译. 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社, 2007.
[3] 弗洛姆. 弗洛伊德思想的贡献与局限[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