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装配式建筑项目作为工程现代化转型的重要载体,兼具使用效能要求与工业化建造特征,其采购过程面临标准协同、高原环境适配、保密管控等多维风险交织的复杂挑战。当前背景下,传统采购风险管理体系在应对装配式技术应用时呈现显著局限性[1]。本研究构建融合单位特性的装配式项目采购风险评价体系,通过AHP-熵权法揭示时效性、信息泄露等核心风险的作用机理。研究成果为破解高原环境施工延误、技术标准冲突等实践难题提供理论工具,助力实现单位效能目标与工程经济性的动态平衡。
2. 采购风险评价指标识别
2.1. 评价指标识别选取
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专家咨询–案例验证”三阶段递进式方法提取初始风险要素:
(1) 文献法
基于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以“单位项目采购”、“融合项目”、“装配式建筑代建制”等为关键词,筛选2018~2023年核心期刊文献137篇。运用TF-IDF算法提取高频风险词[2] [3]。
(其中N = 137篇文献,D = 32个项目案例)
结合扎根理论三级编码,结合项目特性补充装配式建筑、高原环境等特殊要素,形成包含38项初始指标的备选库,如下表1所示:
Table 1. Risk factors of Q project procurement based on literature method
表1. 基于文献法的Q项目采购风险因素
采购阶段 |
风险因素描述 |
采购计划编制审批阶段 |
单位需求描述模糊,代建方理解偏差(如防爆等级、隐蔽性要求未量化) |
高原/特殊环境因素考虑不足,导致预算漏项(如运输防冻措施) |
技术标准不统一,方案反复修改(如建筑材料标准冲突) |
单位内部多部门意见分歧,需求频繁变更(如部门要求冲突) |
通用材料认证周期长,影响进度规划(如防火材料双重认证) |
采购文件编制审批阶段 |
保密技术参数泄露风险(文件流转未加密) |
代建方专业能力不足,文件条款存在漏洞(如验收标准不明确) |
审批流程复杂延误时间(多部门协调困难) |
两套验收标准并存,供应商执行混乱(如隐蔽工程检测标准差异) |
发布采购公告阶段 |
公开信息过多导致泄密(如暴露设施位置) |
供应商资质要求描述模糊(资质混用) |
公告内容不准确引发质疑(如工期要求不合理) |
组织供应商报名阶段 |
保密资质审核不严(供应商保密资质造假) |
供应商对需求理解不足(如误读快速部署要求) |
报名材料弄虚作假(业绩证明不实) |
组织谈判与评审阶段 |
代建方谈判能力不足被供应商主导(如价格虚高) |
供应商夸大技术能力(如高原施工经验造假) |
评审标准执行偏差(侧重价格忽视保密性) |
确定成交供应商阶段 |
最终资质复查遗漏(如发现供应商涉诉未终止合作) |
合同保密条款未明确(如技术参数保管责任) |
成交通知延误影响进度(审批流程卡顿) |
合同签订及履约阶段 |
代建方监管责任不清晰(质量问题推诿) |
供应商偷工减料(如防爆材料以次充好) |
高原运输延误风险(极端天气预案不足) |
保密施工环节失控(现场人员未安检) |
资料存档阶段 |
保密图纸保管不当(电子文件未加密) |
验收材料缺失关键数据(如隐蔽工程记录不全) |
档案系统遭黑客攻击(网络安全防护薄弱) |
(2) 专家咨询法
本研究采用改良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咨询[4] [5],通过两轮匿名问卷调查和一轮结构化访谈,系统获取工程管理、装配式建筑技术、采购风险管理等领域的专家意见。专家组成员构成见下表2:
Table 2. Member information of expert advisory group
表2. 专家咨询组成员信息表
序号 |
研究方向 |
所在单位(领域) |
工作年限 |
E1 |
工程管理 |
工程代建管理机构 |
22年 |
E2 |
装配式建筑技术 |
国家级建筑科研机构 |
18年 |
E3 |
采购法务 |
后勤保障部门 |
15年 |
E4 |
工程防护 |
工程研究院 |
20年 |
E5 |
融合项目管理 |
院校研究机构 |
12年 |
E6 |
供应链管理 |
后勤保障部门 |
17年 |
E7 |
建筑信息化技术 |
大型建筑科技企业 |
14年 |
E8 |
设施保密管理 |
保密监管部门 |
19年 |
E9 |
高原环境工程 |
工程高校 |
16年 |
E10 |
审计监督 |
审计机构 |
13年 |
组织包含工程、装配式技术、采购管理等领域的10人专家组(见表2),通过两轮结构化咨询完成指标优化:
第一轮咨询:采用Likert 5级量表进行重要性评分(1 = 不重要,5 = 极重要),计算指标筛选阈值:
(
,
,临界值
)
剔除“供应商注册地限制”(2.3分)、“付款方式争议”(2.5分)等6项非核心指标。形成如下表3的包含32项指标的初步体系:
Table 3. Risk index system after the first round of screening
表3. 首轮筛选后风险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共32项) |
特性风险(C1) |
1. 时效性风险 |
|
2. 高原环境风险 |
|
3. 隐蔽施工风险 |
|
4. 极端气候适应性风险 |
标准协同风险(C2) |
1. 技术标准冲突 |
|
2. 双重认证风险 |
|
3. 接口协议风险 |
|
4. 材料兼容性风险 |
代建代理风险(C3) |
1. 权责错配风险 |
|
2. 专业能力风险 |
|
3. 沟通协调风险 |
|
4. 决策流程冗余风险 |
保密管理风险(C4) |
1. 信息泄露风险 |
|
2. 资质审查风险 |
|
3. 人员管控风险 |
|
4. 密级文件管理风险 |
履约控制风险(C5) |
1. 质量失控风险 |
|
2. 进度偏离风险 |
|
3. 成本超支风险 |
|
4. 供应链中断风险 |
其他风险(C6) |
1. 法律合规风险 |
|
2. 审批流程差异风险 |
第二轮咨询:计算变异系数CV值验证专家共识度,保留CV < 0.25的指标:
“保密文件传输风险”CV = 0.18、“代建方越权决策”CV = 0.21等20项指标通过验证。形成如下表4的20项指标的优化体系:
Table 4. Risk index system after the second round of optimization
表4. 次轮优化后风险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共20项) |
CV值 |
特性风险(C1) |
1. 时效性风险 |
0.18 |
|
2. 高原环境风险 |
|
|
3. 隐蔽施工风险 |
|
标准协同风险(C2) |
1. 技术标准冲突 |
0.19 |
|
2. 双重认证风险 |
|
|
3. 接口协议风险 |
|
代建代理风险(C3) |
1. 权责错配风险 |
0.21 |
|
2. 专业能力风险 |
|
|
3. 沟通协调风险 |
|
保密管理风险(C4) |
1. 信息泄露风险 |
0.16 |
|
2. 资质审查风险 |
|
|
3. 人员管控风险 |
|
履约控制风险(C5) |
1. 质量失控风险 |
0.22 |
|
2. 进度偏离风险 |
|
|
3. 成本超支风险 |
|
(3) 实证检验优化指标体系
本研究依托A单位2019~2023年实施的48个代建项目案例库,通过多维度数据分析完成指标实证筛选,此阶段旨在利用历史项目数据,通过统计方法对指标进行最终筛选,确保指标体系具备良好的可测性、统计显著性和结构效度,从而形成包含15个二级指标的最终体系,如下表5所示。
Table 5. Data type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of secondary indicators
表5. 二级指标数据类型、量化方法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原始数据类型 |
C1基于特性风险 |
1.1 时效性风险 |
定量 |
|
1.2 高原环境适配风险 |
定量 |
|
1.3 隐蔽施工风险 |
定量 |
C2标准协同风险 |
2.1 技术标准冲突风险 |
定性 |
|
2.2 军民标准协同风险 |
定性 |
|
2.3 接口协议风险 |
定量 |
C3代建代理风险 |
3.1 代建方越权决策风险 |
定性 |
|
3.2 权责错配风险 |
定性 |
C4保密管理风险 |
4.1 信息泄露风险 |
定量 |
|
4.2 保密文件传输风险 |
定量 |
|
4.3 现场人员安检风险 |
定量 |
C5履约控制风险 |
5.1 供应商履约能力风险 |
定量 |
|
5.2 质量失控风险 |
定量 |
|
5.3 进度款支付争议风险 |
定量 |
(4) 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
对包含15个二级指标的修订版指标体系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见表6:
Table 6.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results
表6. 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检验项目 |
检验值 |
判断标准 |
结果判定 |
KMO取样适切性 |
0.826 |
>0.7 |
适合因子分析 |
Bartlett球形检验 |
χ² = 502.37 (p < 0.001) |
p < 0.05 |
拒绝原假设 |
公因子提取数量 |
5个 |
特征根 > 1 |
有效降维 |
累计方差贡献率 |
0.812 |
>60% |
解释力充足 |
最低因子载荷 |
0.654 |
>0.6 |
全部达标 |
该实证筛选过程通过严格的统计验证(KMO > 0.8, α > 0.7, AUC > 0.8),确保指标体系既具备理论完备性,又能精准识别装配式项目采购中的实质性风险,为风险防控提供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
2.2. 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专家咨询–实证检验”三阶段递进式方法完成指标筛选与体系构建,最终形成如表7所示,包含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的装配式项目采购风险评价体系。
Table 7. Risk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表7.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因子载荷 |
鉴别力(χ²) |
内部一致性(α) |
1. 特性风险 |
1.1 时效性风险 |
0.813 |
14.27** |
0.813 |
|
1.2 高原环境风险 |
0.782 |
9.85* |
|
|
1.3 隐蔽施工风险 |
0.735 |
8.43* |
|
2. 标准协同风险 |
2.1 技术冲突 |
0.794 |
12.33** |
0.795 |
|
2.2 双重认证风险 |
0.726 |
8.17* |
|
|
2.3 接口协议风险 |
0.698 |
7.92* |
|
3. 代建代理风险 |
3.1 权责错配风险 |
0.694 |
7.62* |
0.782 |
|
3.2 专业能力风险 |
0.672 |
6.89* |
|
|
3.3 沟通协调风险 |
0.654 |
6.15* |
|
4. 保密管理风险 |
4.1 信息泄露风险 |
0.813 |
18.34*** |
0.801 |
|
4.2 资质审查风险 |
0.768 |
15.62** |
|
|
4.3 人员管控风险 |
0.722 |
11.08** |
|
5. 履约控制风险 |
5.1 质量失控风险 |
0.731 |
11.09** |
0.785 |
|
5.2 进度偏离风险 |
0.708 |
13.44** |
|
|
5.3 成本超支风险 |
0.691 |
9.76* |
|
注:p < 0.05,p < 0.01,p < 0.001。
3. 基于AHP熵权法的A单位装配式建筑项目采购风险评估
3.1. 风险评价过程
3.1.1. 层次结构模型
(1) 准则层(一级指标)
如表8所示,准则层(一级指标)共5个维度,涵盖单位特性、标准协同、代理关系、保密管理及履约控制全流程风险:
Table 8. Explanation of criteria level (primary index)
表8. 准则层(一级指标)解释说明
一级指标 |
定义与作用 |
典型风险场景 |
C1特性风险 |
由单位需求特殊性引发的风险,体现装配式建筑与需求的适配性矛盾 |
高原极端气候导致预制构件变形、隐蔽施工窗口期不足影响工期、指标临时调整导致设计变更 |
C2标准协同风险 |
技术标准差异导致的协同障碍,反映转换难题 |
装配式构件防火等级不满足GJB要求、民用建筑材料未通过电磁屏蔽认证 |
C3代建代理风险 |
代建制下"采购方—代建方—供应商"双层委托代理关系衍生的权责矛盾 |
代建方越权决策功能指标、单位需求提报模糊导致代建方案反复修改 |
C4保密管理风险 |
保密信息在采购全流程中的泄露风险,聚焦保密制度执行与供应链管控漏洞 |
供应商违规存储设施图纸、运输环节未使用密级定位追踪设备 |
C5履约控制风险 |
项目实施阶段的质量、进度、成本失控风险,强调联合验收标准的执行偏差 |
高原焊接工艺不达标引发质量缺陷、两套验收标准冲突导致返工 |
(2) 方案层(二级指标)
15个二级指标构成风险识别的操作化维度,具体定义与风险传导路径如下表9:
(3) 指标体系扩展说明
将理论化的风险指标转化为可操作的监测体系,明确数据采集路径与量化方法,支撑动态风险预警。将理论风险识别转化为可执行的管理动作,为AHP权重计算提供数据支撑,详细内容见下表10。
(4) 最终指标体系
最终指标体系如下表11所示。
Table 9. Explanation of scheme level (secondary index)
表9. 方案层(二级指标)解释说明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定义与影响 |
风险传导示例 |
C1特性风险 |
1.1 时效性 |
项目交付时效与行动需求的匹配度 |
高原运输延误→错过冻土最佳施工期→基础工程返工→总工期超限 |
|
1.2 高原环境 |
高海拔、低温、缺氧等特殊气候对施工质量与进度的影响 |
昼夜温差剧烈→预制混凝土构件开裂→防护性能不达标 |
|
1.3 隐蔽施工 |
设施伪装要求与装配式施工标准化之间的矛盾 |
隐蔽涂层施工延误→暴露设施位置→触发应急预案→追加伪装工程预算 |
C2标准协同风险 |
2.1 技术冲突 |
国家建筑标准与防护标准的技术参数差异 |
民用防火涂料耐火极限不足→返工更换材料→成本增加 |
|
2.2 双重认证风险 |
两套资质认证体系导致的供应商准入门槛叠加 |
厂商未取得保密资质→保密环节分包→供应链断裂风险 |
|
2.3 接口协议风险 |
技术标准在构件连接节点的适配性缺陷 |
连接件抗爆冲击力不足→增设加固装置→单构件成本上升 |
C3代建代理风险 |
3.1 权责错配 |
代建方项目管理权与单位最终决策权的边界模糊 |
代建方擅自变更供应商→单位验收不通过→法律纠纷→项目停滞 |
|
3.2 专业能力不足 |
代建方缺乏工程管理经验引发的技术误判 |
未识别高原冻土影响→设计深度不足→返工损失 |
|
3.3 沟通协调障碍 |
单位多部门需求冲突导致的决策延迟 |
新增要求→设计变更协调耗时→错过预制构件生产周期 |
C4保密管理风险 |
4.1 信息泄露 |
保密技术参数在采购文件流转、生产运输环节的外泄风险 |
承包商违规传输布局图→数据被截获→项目中断 |
|
4.2 资质审查疏漏 |
对供应商保密资质的审核不严引发的供应链风险 |
分包商资质造假→关键图纸外流→项目重新招标 |
|
4.3 人员管控失效 |
参与方人员违反保密规定的行为风险 |
工程师私自拷贝图纸→存储设备遗失→设施泄密→追责 |
C5履约控制风险 |
5.1 质量失控 |
验收标准差异导致的工程质量争议 |
民用验收合格→单位检测不达标→返工损失 |
|
5.2 进度偏离 |
高原施工窗口期、审批流程差异引发的进度延误 |
极端天气导致构件延迟→关键路径延误→总工期超限 |
|
5.3 成本超支 |
特殊要求导致的成本不可控因素 |
追加特种钢材→材料成本上涨→总支出突破预算 |
Table 10. Extension description of Q project risk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表10. Q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扩展说明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监测指标举例 |
数据采集方法 |
C1特性风险 |
1.1时效性 |
高原运输时效偏差率 |
北斗定位系统追踪运输轨迹 |
隐蔽施工窗口期利用率 |
施工日志与气象数据交叉分析 |
C2标准协同风险 |
2.1技术冲突 |
标准转换成本系数(万元/项) |
联合审查会议记录分析 |
技术方案迭代次数 |
BIM模型版本变更记录统计 |
C3代建代理风险 |
3.1权责错配 |
单位需求变更响应时长(天) |
电子审批流程时间戳分析 |
|
|
代建方案否决率 |
单位需求管理数据库追溯 |
C4保密管理风险 |
4.1信息泄露 |
保密文件加密等级达标率 |
信息管理系统日志审计 |
供应商保密协议违规次数 |
保密检查专项报告分析 |
C5履约控制风险 |
5.1质量失控 |
验收标准差异项数 |
质量验收问题清单对照 |
返工成本占比(%) |
财务系统成本超支科目追溯 |
Table 11. Q project risk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表11. Q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C1特性风险 |
1.1 时效性 |
|
1.2 高原环境 |
|
1.3 隐蔽施工 |
C2标准协同风险 |
2.1 技术冲突 |
|
2.2 双重认证风险 |
|
2.3 接口协议风险 |
C3代建代理风险 |
3.1 权责错配 |
|
3.2 专业能力不足 |
|
3.3 沟通协调障碍 |
C4保密管理风险 |
4.1 信息泄露 |
|
4.2 资质审查疏漏 |
|
4.3 人员管控失效 |
C5履约控制风险 |
5.1 质量失控 |
|
5.2 进度偏离 |
|
5.3 成本超支 |
3.1.2. 判断矩阵构建与权重计算
(1) 判断矩阵示例
以基于特性风险(C1)为例,下属的3个二级指标(1.1时效性、1.2高原环境、1.3隐蔽施工),组织专家组采用1~9标度法对指标间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建判断矩阵(见表12)。
Table 12. Example of judgment matrix
表12. 判断矩阵示例
C1 |
1.1 时效性 |
1.2 高原环境 |
1.3 隐蔽施工 |
1.1 时效性 |
1 |
3 |
5 |
1.2 高原环境 |
1/3 |
1 |
2 |
1.3 隐蔽施工 |
1/5 |
1/4 |
1 |
(2) 计算几何均值
通过几何平均法计算每行指标的几何均值,消除极端值影响,公式为:
,计算结果如下:
(3) 归一化权重
将几何均值归一化处理,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值,公式为:
计算结果为:总和
(4) 一致性检验
通过一致性比率(CR)验证专家判断逻辑是否自洽,避免矛盾评分影响结果可靠性。计算最大特征值(
):
计算一致性指标(CI):
计算一致性比率(CR):查表得随机一致性指标RI = 0.58 (3阶矩阵),则:
,通过一致性检验,专家判断逻辑合理。
3.1.3. 全部二级指标权重计算
根据前文内容,其他一级指标(C2~C5)的权重计算可参照此流程迭代完成。全部二级指标权重如下表13、表14所示。
Table 13. Judgment matrix and weight of all secondary indicators
表13. 所有二级指标判断矩阵与权重
一级指标 |
判断矩阵(简化表示) |
权重计算结果(二级指标权重) |
全局权重(一级 × 二级) |
C1特性 |
[1, 3, 5; 1/3, 1, 2; 1/5, 1/2, 1] |
0.648, 0.230, 0.122 |
0.152, 0.084, 0.046 |
C2标准协同 |
[1, 2, 4; 1/2, 1, 3; 1/4, 1/3, 1] |
0.539, 0.297, 0.163 |
0.118, 0.065, 0.036 |
C3代建代理 |
[1, 2, 3; 1/2, 1, 2; 1/3, 1/2, 1] |
0.539, 0.297, 0.163 |
0.098, 0.054, 0.030 |
C4保密管理 |
[1, 4, 5; 1/4, 1, 3; 1/5, 1/3, 1] |
0.648, 0.230, 0.122 |
0.145, 0.080, 0.044 |
C5履约控制 |
[1, 3, 4; 1/3, 1, 2; 1/4, 1/2, 1] |
0.539, 0.297, 0.163 |
0.127, 0.070, 0.038 |
Table 14. Complete weight system
表14. 完整权重体系
二级指标 |
局部权重 |
一级权重 |
全局权重 |
排名 |
1.1 时效性 |
0.648 |
0.282 |
0.152 |
1 |
4.1 信息泄露 |
0.648 |
0.269 |
0.145 |
2 |
5.1 质量失控 |
0.539 |
0.236 |
0.127 |
3 |
2.1 技术冲突 |
0.539 |
0.219 |
0.118 |
4 |
1.2 高原环境 |
0.23 |
0.282 |
0.084 |
5 |
4.2 资质审查 |
0.23 |
0.269 |
0.08 |
6 |
3.1 权责错配 |
0.539 |
0.182 |
0.098 |
7 |
5.2 进度偏离 |
0.297 |
0.236 |
0.07 |
8 |
2.2 双重认证 |
0.297 |
0.219 |
0.065 |
9 |
4.3 人员管控 |
0.122 |
0.269 |
0.044 |
10 |
3.2 专业能力 |
0.297 |
0.182 |
0.054 |
11 |
1.3 隐蔽施工 |
0.122 |
0.282 |
0.046 |
12 |
2.3 接口协议 |
0.163 |
0.219 |
0.036 |
13 |
3.3 沟通协调 |
0.163 |
0.182 |
0.03 |
14 |
5.3 成本超支 |
0.163 |
0.236 |
0.038 |
15 |
3.1.4. 组合权重验证(AHP-熵权法)
(1) 熵权法计算客观权重
基于A单位2019~2023年48个代建项目案例库的实测数据,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处理原始数据,计算各风险指标的信息熵值与客观权重。计算流程如下:
数据标准化:
对48个项目案例的15个二级指标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以高原环境风险为例):
其中
为第i个项目在高原环境风险指标上的原始数据(如冻土影响天数)
基于历史数据计算信息熵值(以高原环境风险为例),详细结果见表15:
(2) 组合权重优化
为克服单一赋权法的局限性[6] [7],本研究采用博弈论思想,寻求主客观权重的最优组合,旨在找到一个与主客观权重偏差之和最小的均衡解。
设由AHP法求得的主观权重向量为
,其中
为二级指标数量
Table 15. calculation results of entropy weight of all secondary indicators
表15. 全部二级指标熵权计算结果
二级指标 |
信息熵 |
差异系数 |
熵权 |
熵权排名 |
1.1 时效性 |
0.512 |
0.488 |
0.185 |
1 |
1.2 高原环境 |
0.742 |
0.258 |
0.098 |
6 |
1.3 隐蔽施工 |
0.823 |
0.177 |
0.067 |
11 |
2.1 技术冲突 |
0.681 |
0.319 |
0.121 |
3 |
2.2 双重认证风险 |
0.764 |
0.236 |
0.09 |
7 |
2.3 接口协议风险 |
0.857 |
0.143 |
0.054 |
14 |
3.1 权责错配 |
0.693 |
0.307 |
0.117 |
4 |
3.2 专业能力不足 |
0.809 |
0.191 |
0.073 |
9 |
3.3 沟通协调障碍 |
0.891 |
0.109 |
0.041 |
15 |
4.1 信息泄露 |
0.598 |
0.402 |
0.153 |
2 |
4.2 资质审查疏漏 |
0.735 |
0.265 |
0.101 |
5 |
4.3 人员管控失效 |
0.816 |
0.184 |
0.07 |
10 |
5.1 质量失控 |
0.702 |
0.298 |
0.113 |
8 |
5.2 进度偏离 |
0.778 |
0.222 |
0.084 |
12 |
5.3 成本超支 |
0.854 |
0.146 |
0.055 |
13 |
组合权重向量W可表示为两基础权重的线性组合:
,其中
、
为待求的最优组合系数,且
,
,
。
根据博弈论思想,目标是找到一组最优系数
和
,使得组合权重W与基础权重W1、W2的离差极小化,即寻求一个共识解。该目标可转化为以下优化模型:
将
代入上式,并根据最优化一阶导数条件,上述极小化问题可转化为求解如下线性方程组:
根据本研究的AHP权重W1与熵权法权重W2数据,代入上述方程组,求解该线性方程组,得到原始解:
,
。
对原始解进行归一化处理,求得最优组合系数:
因此,主客观权重的最优组合系数确定为
,
。采用线性加权法计算组合权重:
。
计算结果如下表16所示。
通过肯德尔和谐系数检验主客观权重一致性:W = 0.812 (p < 0.01)表明组合权重既保留专家经验判断,又反映历史数据规律,具有统计学显著性。
3.2. Q项目采购风险分类
3.2.1. ABC分类法
根据ABC分类法的帕累托原则(20%关键因素决定80%风险),结合Q项目采购风险指标的全局权重排序,分类结果如下表17:
Table 16. Combination weight calculation results
表16. 组合权重计算结果
二级指标 |
AHP权重 |
熵权 |
组合权重 |
组合排名 |
排名变化 |
1.1 时效性 |
0.152 |
0.185 |
0.165 |
1 |
→ |
4.1 信息泄露 |
0.145 |
0.153 |
0.149 |
2 |
→ |
2.1 技术冲突 |
0.118 |
0.121 |
0.119 |
3 |
↑1 |
5.1 质量失控 |
0.127 |
0.113 |
0.121 |
4 |
↓1 |
3.1 权责错配 |
0.098 |
0.117 |
0.106 |
5 |
↑2 |
4.2 资质审查疏漏 |
0.08 |
0.101 |
0.089 |
6 |
→ |
1.2 高原环境 |
0.084 |
0.098 |
0.089 |
7 |
↓2 |
5.2 进度偏离 |
0.07 |
0.084 |
0.076 |
8 |
→ |
2.2 双重认证风险 |
0.065 |
0.09 |
0.075 |
9 |
→ |
3.2 专业能力不足 |
0.054 |
0.073 |
0.062 |
10 |
↑1 |
4.3 人员管控失效 |
0.044 |
0.07 |
0.055 |
11 |
↓1 |
1.3 隐蔽施工 |
0.046 |
0.067 |
0.054 |
12 |
→ |
5.3 成本超支 |
0.038 |
0.055 |
0.045 |
13 |
↑2 |
2.3 接口协议风险 |
0.036 |
0.054 |
0.043 |
14 |
↓1 |
3.3 沟通协调障碍 |
0.03 |
0.041 |
0.034 |
15 |
↓1 |
Table 17. ABC risk classification
表17. ABC风险分类表
分类 |
风险指标 |
全局权重 |
累积权重 |
风险特征 |
A类(关键风险,
前20%) |
|
|
42.4% |
需优先防控的核心风险 |
1 |
1.1 时效性风险 |
0.152 |
0.152 |
行动窗口期刚性约束,高原运输延误直接威胁部署 |
2 |
4.1 信息泄露风险 |
0.145 |
0.297 |
保密技术参数外泄可能引发重大安全隐患 |
3 |
5.1 质量失控风险 |
0.127 |
0.424 |
验收标准差异导致返工,防护性能不达标风险 |
B类(重要风险,
中间30%) |
|
|
28.2% |
需重点监控的次生风险 |
4 |
2.1 技术冲突风险 |
0.118 |
0.542 |
装配式构件防火/防爆指标与民用标准不兼容 |
5 |
3.1 权责错配风险 |
0.098 |
0.64 |
代建方越权决策功能指标引发法律纠纷 |
6 |
1.2 高原环境风险 |
0.084 |
0.724 |
冻土施工窗口期短,昼夜温差导致构件变形率超限 |
7 |
4.2 资质审查疏漏风险 |
0.08 |
0.804 |
供应商保密资质造假形成供应链断裂隐患 |
C类(一般风险,
后50%) |
|
|
19.6% |
常规管理的边际风险 |
8 |
5.2 进度偏离风险 |
0.07 |
0.874 |
审批流程差异导致设计冻结期延长 |
9 |
2.2 双重认证风险 |
0.065 |
0.939 |
材料需同步通过GB/T 8624与GJB 868A认证,周期增加 |
10 |
3.2 专业能力不足风险 |
0.054 |
0.993 |
代建方缺乏高原装配式施工经验引发技术误判 |
11 |
1.3 隐蔽施工风险 |
0.046 |
1.039 |
伪装工程与标准化施工冲突 |
12 |
5.3 成本超支风险 |
0.038 |
1.077 |
特殊钢材用量超预算,但可通过经费调节 |
13 |
4.3 人员管控失效风险 |
0.044 |
1.121 |
可通过管理有效控制 |
14 |
2.3 接口协议风险 |
0.036 |
1.157 |
连接件抗爆力不足问题已通过加固设计解决 |
15 |
3.3 沟通协调障碍风险 |
0.03 |
1.187 |
单位多部门需求冲突通过建立联合决策组缓解 |
通过ABC分类实现资源精准投放,确保A类风险防控资源占比不低于70%,B类配置25%,C类仅保留5%日常监控预算。
3.2.2. 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基于帕累托法则与权重累积原则,风险评价结果显示,装配式项目采购风险呈现显著的三级分化特征。A类关键风险(占比5%~15%)以时效性风险(全局权重0.152)、信息泄露风险(0.145)和质量失控风险(0.127)为核心,累积贡献约42.4%的风险值,其共同特征为对项目效能产生系统性威胁。例如,高原运输延误直接导致项目折损,保密技术参数外泄可能触发项目中断或安全隐患,而验收标准差异引发的质量争议造成返工成本过高。
B类次生风险(占比20%~30%)主要包括技术冲突(0.118)、权责错配(0.098)和高原环境风险(0.084),累积权重28.2%。此类风险通过协同效应放大损失,如技术标准冲突迫使材料更换,单项目成本增加;代建方越权决策引发的法律纠纷,间接导致进度偏离率上升。
C类长尾风险(占比50%~70%)以隐蔽施工(0.046)、成本超支(0.038)和接口协议风险(0.036)为代表,累积权重19.6%。尽管单因素影响较小,但存在“量变引发质变”的潜在威胁,例如标准化施工与隐蔽需求的冲突导致返工率增加,而审批流程差异累计延误超45天时,可能触发时效性风险的阈值临界点。
4. 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包含5个一级指标(特性、标准协同、代建代理、保密管理、履约控制)和15个二级指标的风险评价体系。通过AHP-熵权法组合赋权,突破传统单一赋权方法的局限性,显著提升风险评价的客观性与稳定性。本研究为装配式工程采购风险管理提供了量化决策工具,在项目效能与经济性平衡、特殊环境工程管控等领域具有重要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