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式幽默与《神探夏洛克》
英剧在国内流行已久,其中一个重要的吸引力便是其独特的英式幽默风格。这种幽默以“冷”为主,常通过冷静的表情和平淡的言辞制造反差效果。其典型特点包括嘲讽、自嘲、黑色幽默等。其笑点不拘泥于表面,常具有深刻的文化隐喻和社会讽刺,因而被视为一种“高级”幽默。这种幽默风格深深植根于英国文化,得益于英国文学、戏剧传统以及哲学思想的发展,比如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双关与讽刺,和奥斯卡·王尔德笔下的对话。在影视作品中,英式幽默的表达往往通过角色的台词、对话节奏和语境设计实现。其在中国的流行,也反映出观众对不同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的开放态度以及接受能力的增强。然而,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如何在语言转换的同时保留其特有的讽刺性、隐喻性和幽默感,成为翻译本地化中的关键课题。
《神探夏洛克》(SHERLOCK)由英国广播公司出版,主角为夏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原型来自英国侦探小说家阿瑟·柯南·道尔(Arthur Conan Doyle)笔下的一位天赋异禀的侦探。该剧将故事背景设定为21世纪,讲述了大侦探福尔摩斯与其得力助手约翰·H·华生(John H. Watson)所经历的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冒险,融合了英国的传统文化、现代都市元素以及复杂的语言表达。系列剧集在英国电视学院奖中获得了包括最佳剧集在内的8个奖项及12项提名,还在艾美奖上则夺得最佳电视电影、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编剧等9个奖项及30项提名。该剧也刷新了英国自2001年以来的收视纪录,并在超过200个国家及地区播放[1]。
2. 文化翻译观
“文化翻译观”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的出现而逐渐形成的重要理论范式。这一观点强调翻译不仅是语言单位的转换,更是文化意义的传递与重构。该观点提出者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1945年~),不仅是英国著名翻译家、诗人、文学家,更是翻译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André Lefevere,1946年~1996年)指出,翻译应被看作一种“文化实践”,其中译者不再是中立的“搬运工”,而是具有选择性和解释性的“文化中介者”。
“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1) 翻译应该把文化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而不是停留在语篇之上;(2) 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解码–重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交流的行为;(3) 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上的等值;(4) 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用来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2]
“文化翻译观”认为文化是决定信息核心的关键因素。翻译“不仅是把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而且要对崭新的文化及美学体系进行诠释”[3]。在字幕翻译中,尤其是在面对如幽默、习语、文化典故等高度文化依赖性的语料时,译者常常需要在“忠实原文”与“适应目标文化”之间进行权衡。因此,文化翻译观为我们理解字幕翻译中幽默的处理提供了理论支撑,尤其强调译者对文化语境的敏感度和策略运用的灵活性。在此观照下,字幕翻译不仅仅是对语言文本的压缩,更涉及文化符码的转移和意义的再创造,特别是在时间限制、空间限制和观众接受度的三重压力下,字幕译者往往需在忠实与创造之间进行动态平衡。
归化翻译是一种以目标语读者为核心导向、高度重视读者阅读体验的翻译策略。在具体翻译实践中,采用归化策略可以消解目标语读者对原作内容的陌生感;与此同时,需确保译文表达流畅自然,且与目标语使用者的语言习惯、表达逻辑高度契合——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提升目标语读者对原作信息的接收效率,为其营造舒适、顺畅的阅读体验。
与之相对,异化翻译则遵循“以原作者为中心”的原则,引导目标语读者主动靠近原作者的创作语境与表达逻辑。在翻译过程中运用异化策略,能够最大程度保留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完整传递原作的深层意义与文化内涵,进而在跨文化交流中更高效地实现文化传播的功能。
本文将从归化与异化两大翻译策略出发,深入分析《神探夏洛克》第一季中英式幽默的翻译。
3. 字幕组及案例举例
3.1. 人人字幕组
观众对于多样化影视剧集的需要是字幕组产生的主要动力。外国影片的流行在中国催生了大量“英剧迷”、“美剧迷”……这一迷群有着特定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他们不仅能自主选择接收内容的权利,而且具备能动创作的能力,字幕组就诞生于这一迷群。当所接触到的影片数量以及字幕质量不满足迷群需求时,字幕组便应运而生。
“字幕组”译自英文“fansub group”,指一群外国影片爱好者自发形成的团体,核心工作是为外语影片配上本国语言字幕。早先会通过论坛或者网站进行招募,有意者可以通过邮箱提交申请,并进行进一步的考核。一般分工为:资源组、时间轴组、翻译组、校对组、压制组和发布组。内部分工明确,工作效率显著。中国早期字幕组,便源于爱好者的自主发起与实践。中文字幕组的主要工作便是为外语影片制作中文字幕,并在互联网上分享给其他观众。本文所关注的人人影视字幕组,代号YYeTs,意为“Everybody enjoy the show”,初创于2004年[4],是国内较为活跃、观众喜爱度较高的中文字幕组。
字幕组,从广义上看指代从事资源搬运、字幕翻译、影片压制整个过程的所有成员;从狭义上看特指上述过程中参与了字幕翻译的成员[4]。本文以翻译为研究对象,因此聚焦于狭义上的字幕组——直接参与字幕翻译的成员。作为字幕组的核心构成,组员们大多因个人爱好而聚集在一起,没有固定工作地点、工作时间,“为爱发电”,化整为零,在翻译过程中会更具主动性与创造性。也正是这份热爱使得字幕组能够精准把握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情感观念以及深层内涵。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个人爱好、翻译原则以及自身知识储备会难以避免地、不经意地、或多或少地流露出来,这也是一些字幕组的“神翻译”会让人拍案叫好的原因,人人字幕组在这方面就较为出色。
3.2. 案例举例
本文以人人字幕组所制作《神探夏洛克》第一季字幕为例,将剧中出现的英式幽默举例并结合文化翻译观进行翻译策略分析。
例1:
Holmes: Dear God, what is it like in your funny little brains? It must be so boring.
福尔摩斯:神啊 你那小脑袋里到底装了什么 空空如也吧
例2:
Holmes: Look at you lot. You’re all so vacant. Is it nice not being me? It must be so relaxing.
福尔摩斯:瞧瞧你们 一脸茫然 真是傻人有傻福 真羡慕你们
例1和例2两段台词是在不同场景下进行推理时,福尔摩斯由于本身思考过快、思路跳跃,身边的人无法跟上节奏,而对此发出嘲讽。在语用风格、语气策略和文化语境上极为一致,均能体现出福尔摩斯一贯的“优越性”——通过讽刺和夸张来表达对他人智力的“蔑视”,同时又带有一种独特的英式幽默感。人人字幕组在翻译这两段时采用归化(完全意译)的翻译策略将这种“冷幽默”转化为汉语语境中能够引发共鸣的幽默表达。
例1中以夸张表达“空空如也”来代替原文“so boring”,用更具贬义与鄙夷意味的表达取代英语中含蓄讽刺的说法,从而强化了福尔摩斯的语气,同时使中文观众更直接感受到“高智商冷幽默”的冲击力。
例2的“傻人有傻福”是民间俗语,本意是指那些看似愚蠢和无知的人有时候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和幸福。字幕组在此借用中国民间文化中的固定表达来复现原文的幽默张力,利用该俗语的字面含义反讽,将原本抽象的“relaxing”与“not being me”转换为一种贴地气的表达,使台词更为口语化,既符合观众的语言表达习惯,又不失幽默,同时使福尔摩斯的人物形象更为立体。
综合来看,字幕组在翻译中准确把握了原剧人物个性与文化幽默的交叉点,选择通过本土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重构语境,从而实现了中英两种幽默文化之间的有效转化。
例3:
Holmes: Wound’s on the right side of his head. Van Coon was left-handed. Requires quite a bit of contortion.
福尔摩斯:致命伤口在头部右侧 范孔是左撇子 身体得扭曲成啥样才能自杀。
例3出现于第二集《盲眼银行家》(The Blind Banker),福尔摩斯与笛莫探长就死者范孔是否为自杀一事展开争论,福尔摩斯通过分析死者家中一系列物品的摆放得出死者为左撇子的结论,而枪伤则应是右手造成的。该段情景展现的是典型的福尔摩斯推理风格,其幽默隐藏在严肃的推理语言背后,是英式幽默中较为常见的“暗讽”。“Requires quite a bit of contortion.”字面翻译为“需要相当程度的扭曲”,此处需要结合演员“扭来扭去的动作”暗讽“笛莫探长将死因定性为自杀”的荒谬性,在语义上不直言其荒诞之处,而是通过“语气 + 动作”,暗示事件背后的“人为性”。人人字幕组采用了非常口语化、具象化的表达方式,采用归化策略,并未拘泥于对“contortion”一词的字面再现,用“啥样”这类近似方言或地道口语的说法,生动地将福尔摩斯语气中的暗讽色彩向中文的幽默表达靠拢,具有强烈的本地化特色。
体现了字幕组对原剧英式文化语境的深刻理解与灵活适配,即通过本土语言中自然流畅又不失讽刺意味的表达方式,将原句中隐含的逻辑悖论和幽默语调传递给观众,从而在语言与文化之间实现了一种双重转换。
例4:
Watson: Sorry, you stopped her husband being executed?
华生:这么说 你救了她的丈夫吗?
Holmes: Oh, no, I ensured it.
福尔摩斯:才不 我给他板上钉钉了。
例4出现在福尔摩斯和华生与房东赫德森太太(Mrs. Hudson)首次见面前,福尔摩斯告诉华生“6年前她丈夫在佛罗里达被判死刑,我帮了点忙”,所以赫德森太太会在租房时给他们优惠。华生的提问同时也是观众的疑问,在观众都默认福尔摩斯救了她丈夫时,福尔摩斯则以冷漠沉静的语气说出“Oh, no, I ensured it.”带有些许黑色幽默的色彩,完全颠覆了观众所期待的“英雄行为”,制造出出人意料的幽默张力。
从语言层面看,原句中的“ensured it”本是中性动词,但在上下文中承载了反向效果:不是拯救,而是确保执行死刑。字幕组的翻译“板上钉钉”则是汉语中典型的成语表达,意指事情已经无法改变,结局已成定局。采用归化(完全意译)的翻译策略,不仅保留了原句中“确保执行”这一语义核心,而且通过成语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语气的坚决和戏剧性。它用中文文化中耳熟能详的俗语强化了福尔摩斯冷峻、果决、甚至冷酷的一面,也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他逻辑至上、无情揭露真相的性格特质。
福尔摩斯在原文中通过反差(观众以为他救人,实际却让人被处决)制造幽默,字幕组则通过“才不……板上钉钉”这样一句极具口语色彩和讽刺意味的表达,让中文观众迅速捕捉到这种冷幽默的调性。“才不”一语简洁有力,模仿了口头否定的自然语气,使角色的语态更贴近中文语境,也符合福尔摩斯一贯带着嘲讽、自负的说话风格。
从文化翻译观来看,这一翻译例子说明字幕组在面对文化差异和幽默结构时,优先考虑了语境还原和文化效果对等,即使牺牲字面意义,也要保住原句的讽刺、反转与人物性格呈现。人人字幕组的翻译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本土化处理,不仅实现了翻译内容的接受度提升,也成功唤起了中文受众对原剧语气与讽刺结构的感知,是一次兼具审美调和与文化传递功能的有效翻译实践。
例5:
Holmes: According to one of her staff, Raoul de Santos,
福尔摩斯:据她的职员拉乌尔·德桑托斯说
she cut her hand on a rusty nail in the garden.
她在花园的锈钉子上割伤了手
Nasty wound. Tetanus bacteria enters the bloodstream,
伤口很严重 破伤风杆菌侵入血液
Good night, Vienna.
然后就拜拜了
这段台词是第三集《致命游戏》(The Great Game)福尔摩斯在分析一名死者的死亡原因时出现的。最后一句“Good night, Vienna.”是一句英式俚语,字面意思是“晚安,维也纳”,用于幽默或讽刺地表示死亡、结束或无可挽回的局面,但实际在英语中是一种黑色幽默的表达方式。人人字幕组使用了非常口语化的表达“拜拜了”,语气轻描淡写,带有调侃与黑色幽默的意味,很好地重现了福尔摩斯的讽刺语气和死亡隐喻。它没有照搬原语中的“维也纳”,采用归化(完全意译)的翻译策略,舍弃字面对应,着眼于目标语受众对语用效果的理解与接受,从而有效地传递了原文的讽刺与黑色幽默。这种翻译策略展现出字幕组对英式表达的敏锐理解和在文化转换上的灵活把握,避免了文化误读或观众不解的情况。
例6:
Jim Moriarty: If you don’t stop prying, I’ll burn you. I’ll burn the heart out of you.
莫里亚蒂:你还是追根究底的话 我会让你心如刀绞 我会把你的心掏出来 让你痛不欲生。
Holmes: I have been reliably informed that I don’t have one.
福尔摩斯:早有可靠之人说过 我没有心。
这段对话出现在福尔摩斯与反派莫里亚蒂的首次对峙,莫里亚蒂威胁福尔摩斯不要再继续追查,而福尔摩斯则自嘲“我没有心”隐藏着对莫里亚蒂威胁的不屑。莫里亚蒂情绪强烈、恫疑虚喝,而福尔摩斯的回应却冷静甚至冷酷。从文化翻译的角度,字幕翻译必须考虑到语体风格与观众的文化接受习惯。在文化翻译观中,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对等转换,而是将源语的文化语义和语境意义重建到目标语言中。此处,字幕组对福尔摩斯的台词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将“reliably informed”翻译为“可靠之人说过”这种较为书面化、间接的表达,保留了原文中那种“被动 + 冷幽默”的表达方式,体现了福尔摩斯的讽刺风格和英式说话方式,进行了语气与讽刺语境的还原,一方面生动体现福尔摩斯语气里的自嘲与不屑,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福尔摩斯人物性格——理性、孤傲、不合群——的准确把握。
4. 总结
本研究以文化翻译观为理论框架,聚焦《神探夏洛克》第一季(人人字幕组版)中的英式幽默字幕翻译,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拆解分析,明确了归化与异化两大策略在英式幽默跨文化传递中的适配逻辑与实践效果。
研究发现文化翻译观的“异化为主、归化为辅”与英式幽默的字幕翻译实践存在适配偏差。巴斯奈特在《翻译研究》的结语中写道:“我未曾涉猎电影文本翻译中的一些复杂问题,这个翻译过程还涉及动态视觉部分,因为观众会关注演员的口型,我也没有谈及与之相关的字幕翻译问题,在字幕翻译中,阅读速度、释义和总结是不可分割的要素。”[2]由此可以了解到,文化翻译观在字幕翻译领域的应用存在空白。文化翻译观强调“以文化为基本单位”“实现功能等值”,但字幕翻译受时空双重限制(单屏1~2行文字、与台词画面同步),无法像文学翻译那样通过注释、补充说明完整传递文化背景——如“Good night, Vienna”的俚语文化内涵,若按理论要求完整诠释隐喻,需额外添加文化注释,而这会超出字幕承载能力,导致观众信息过载。另外,粉丝字幕组的非官方属性与“即时性需求”,进一步弱化了“异化为主”的可行性。英式幽默的“语境依赖性”与中文观众的“文化认知差异”——英式幽默植根于英国阶级文化、语言习惯,中文观众缺乏天然认知基础。若强行以异化策略保留“含蓄表达”,会导致笑点流失。
具体来说,英剧中英式幽默的字幕翻译需要面对的挑战包括:由于英式幽默与英国社会文化息息相关,所以译入中文时,译者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目标语文化中没有类似的用法;另外,如何在翻译中保持幽默的语言节奏,及如何通过简洁而精准的语言展示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尤其其中语言的节奏、语气和词汇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观众对角色的理解和情感共鸣。字幕翻译受时间与空间限制,若想在短时间内让中文观众快速捕捉笑点,适当的个性化翻译尤为实用。谢天振认为,“比较多的个性化翻译的一个很主要的特征就是‘归化’。”[5]归化策略是消解文化隔阂、提升幽默接受度的核心路径。而异化策略是保留英式幽默特质、传递文化内涵的重要补充。在部分强调人物性格与英式表达风格的场景中,异化策略展现出独特价值。
文化翻译观强调,翻译是“文化实践”,译者需在“忠实原文”与“适应目标文化”间权衡。本研究案例印证了这一观点:无论是归化策略下对字面意义的适度调整,还是异化策略下对原文表达结构的保留,本质都是译者基于“时间限制、空间限制、观众接受度”三重压力的动态选择。这种选择并非非此即彼,而是以“幽默传递”与“文化适配”为核心——当文化差异可能阻碍笑点理解时,优先采用归化;当保留原文表达更能凸显英式幽默特质与人物性格时,适度运用异化,最终实现“既让观众看懂,又让观众感受英式幽默魅力”的目标。这种选择并非背离文化翻译观,而是在“非官方属性 + 即时性需求”的约束下,对“异化为主”理论的实践重构——以“归化优先”实现“幽默传递”的核心目标,再通过语义精准性保障“文化功能等值”。
本文通过英式幽默字幕翻译实践案例,揭示传统翻译理论在“高度受限文本”中的适配规律:一是明确“异化/归化的优先级”需结合翻译场景动态调整,而非遵循固定理论范式——在字幕翻译这类“时空压缩、观众导向”的场景中,“归化为主”反而更能实现文化翻译观“文化功能等值”的核心目标;二是补充了“非官方翻译场域”的理论解释空白,指出粉丝字幕组的“社群属性、即时性需求”会重构理论实践逻辑,为后续研究“传统翻译理论与新兴翻译场景(如短视频字幕、粉丝翻译)的结合”提供了批判视角与分析框架。
本研究仅聚焦《神探夏洛克》第一季(人人字幕组版),样本范围相对有限,未能涵盖不同英剧(如《生活大爆炸》)中英式幽默的多样类型(如情景喜剧),也未对比不同字幕组的翻译策略差异,结论的普适性有待进一步验证。此外,研究未纳入观众接受度的实证数据(如观众对幽默翻译的理解程度、偏好反馈),仅从文本层面分析策略效果,未能完全体现“以观众为中心”的翻译目标,后续研究可补充实证调查,进一步完善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