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孔丽华老师将分场教学引入汉字教学研究之后,本论文根据孔老师的相关研究文献把分场教学引入了词汇的教学,根据这一经验,把春节文化词汇分成了不同的分场类别,分析每个分场中的词汇并列举出不同的教学方法。据此,对分场教学的心理学、教育学以及语言学理论依据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得出了重要的结论:在对外汉语春节文化词汇教学中进行分场教学,符合了语言教学的要求,遵循了学习者的学习规律,大大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
2. 对外汉语春节文化词汇分场教学的理论依据
2.1. 语言学理论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规律的科学,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它涉及到语言的各个方面,从语言的起源到发展与演变,从语言的构造到获得与使用。语言学理论作为语言研究的系统性框架,旨在揭示语言的本质和规律,该理论主要关注语音、语法、句法、语义等分支领域,各个领域有所侧重,但都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语言的生成、理解和使用,为语言的学习与教学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教育学科,语言学理论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2.1.1.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其核心观点认为语言与认知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认为语言的感知、理解、获得与运用依赖于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强调语言学习要对语言整体把握,关注语言与思维、文化、社会的互动关系。“认知语言学探讨人类语言能力与认知过程之间的关系,旨在揭示人类语言产生、理解和运用的心理认知机制。”([1], pp. 79-86+156)认知语言学重视学习者个体因素,这一性质便决定了对外汉语春节文化词汇进行分场教学的必要性。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对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所进行的第二语言教学,格外重视学习者的心理认知因素,“语言既是一门交际工具,也是人类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习得依赖于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在教授词汇时要从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出发。”([2], pp. 176-177)在春节文化词汇教学中进行分场教学,让学习者按每个分场类别进行学习,有利于学习者对文化词汇进行归纳和整理,这一过程更加有助于学习者加深对这些文化词汇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习效率,使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春节文化词汇的相关信息更加有意义、更加容易理解和提取。
范畴化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所包含的一项重要理论,主要关注人类如何对事物进行分类和概念化,它涉及将世界中的事物、现象和概念按照共同的特征或属性进行分类。这一理论强调语言中的词汇、短语和句子等语言单位都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范畴化认知。范畴化理论为对外汉语春节文化词汇的分场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
原型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范畴都拥有一个或者是多个原型,即最具代表性的成员,则具有该范畴最典型的特征,其它成员与这一典型代表的相似程度便决定了它们对范畴的归属程度,例如表1中的“年糕”便可以作为该分场类别中的原型,其“年”字可反映出它是极其符合“春节”这一特定场景的,“糕”是一种米制品,也符合食物特征。其它与“年糕”一同属于食物而且春节时被食用的食物,指代这种食物的词汇便可被划分进入春节的“饮食场”中。
Table 1. “Dietary field” Spring Festival cultural vocabulary and their implied meanings
表1. “饮食场”春节文化词汇及其寓意表
词汇 |
寓意 |
鱼 |
鱼象征着年年有余,鱼的发音与“余”相近,象征着富裕和好运,在春节吃鱼,表达了中华人民对富裕充足的美好生活的寄托与期盼。大多数人家做鱼时都会保留一整条鱼,象征着家庭圆满完整,寓意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团团圆圆,和睦幸福。鱼也象征着中国百姓们希望未来的日子里在工作中、学业上游刃有余,顺利完成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
饺子 |
饺子是一种传统的中式食品,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北方都备受青睐,民间有一句“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饺子在制作时需要用面皮包住馅料,象征把一家人包在一起,紧紧团结、团聚在一起,共同迎接新的一年。同时,饺子形似元宝,因此也象征着财富与好运。 |
汤圆 |
汤圆顾名思义是一种圆状食物,象征着团圆、美满和幸福,寓意完整和美满。有“南汤圆,北饺子”的说法,这一俗语主要是因为南北物产差异以及不同的气候因素。北方小麦主产面粉,因而饺子成为主食,南方水稻产区糯米丰富,汤圆成为流行食物;北方气候严寒,热汤煮肉馅饺子更是一道驱寒的美味,南方湿冷,软糯甜润的汤圆更加适宜。 |
年糕 |
年糕是一种用糯米蒸熟后碾压而成的食物,年糕寓意年年高升,一年更比一年好,表达人们期望着新的一年能够获得更高的成就和更好地发展。 |
腊肉、腊肠 |
腊肉、腊肠也叫“过年肉”,是春节时饭桌上必不可少的肉类食品,腊肉腊肠的制作工序非常讲究,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腌制、晾晒、烘烤等。吃腊肉腊肠寓意祈求家庭幸福、事业顺利和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除了美好的寓意之外,腊肉腊肠还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它们富含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为人体提供一定的能量。 |
红烧肉 |
红烧肉是家庭团聚和庆祝新年必备佳肴,它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还能给家人带来幸福和欢乐,代表着富贵和幸福,象征红红火火,春节吃红烧肉不仅仅是一种美食享受,更是一种美好愿望的寄托。 |
家族相似性理论:指范畴内的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并非完全由共同特征决定,而是呈现出一种家族相似性,“范畴成员不必具有该范畴的所有属性,而是形成复杂交叉的集合。”([3], pp. 106-108)这就意味着同一范畴内的成员之间既存在着共同特征,又拥有一定的区别特征。这为词汇的分场提供了依据,例如表2当中的各个词汇大部分都是由动词加上名词组成的,而且它们都是带有娱乐性质的、能活跃氛围的词汇,这便是它们的之间的共同特征;而各个词汇所代表的娱乐活动所呈现的形式是不同的,这便是它们之间的区别特征。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这些词汇的共同特征和区别特征方面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进行教学。
Table 2. “Entertainment activities field” Spring Festival cultural vocabulary and their implied meanings
表2. “娱乐活动场”春节文化词汇及其寓意表
词汇 |
寓意 |
逛庙会 |
春节逛庙会有着丰富的寓意,最主要的是祈福纳吉、攘灾驱邪,这是中国民间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中国百姓通过这一活动来寄托对来年的美好幸福生活的希望,体现着中国人民共同的朴素的心理诉求。 |
赏花灯 |
赏花灯这一活动作为中国的一项传统活动,主要是在春节和元宵节等重大节日举行,五彩斑斓的花灯照亮整个城市,寓意光明和希望;赏花灯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活动,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
赏烟花 |
民间认为燃放烟花带来的声音和光芒可以驱赶厄运,保佑家人平安健康,五光十色的烟花在夜空中美丽的绽放代表着庆祝和欢乐,代表人们希望未来的生活像烟花一样美丽丰富,希望生活能够快乐幸福。春节是家人团圆之际,一家人聚集在一起欣赏烟花,寓意着家人团聚的弥足珍贵。 |
舞龙舞狮 |
龙和狮子在中国具有祥瑞之意,因此在春节观看舞龙舞狮寓意祈求平安、丰收和吉祥,人们认为狮子和龙具有威慑力,通过舞龙舞狮表演,可以驱走灾难和不幸,带来好运与平安,这种娱乐活动,形式较为热烈、欢快,人们在欢声锣鼓中忘却上一年的劳累,激励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再接再厉,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为未来而努力奋斗。 |
打铁花 |
打铁花是一项传统而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通常在春节期间举行,铁匠将铁水抛向空中,随后击打,使之在空中绽放出绚丽的火花,像烟花一样耀眼夺目,在民间信仰中,铁花能够赶走霉运,带来好运和健康,期盼下一年带来好运和丰收。 |
2.1.2. 结构主义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起源于二十世纪的欧洲,其代表人物是索绪尔,该理论强调语言的系统性和结构性,认为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等结构组合而成,因此在学习一种语言时,学习者只有全面掌握了一种语言的语音、词汇以及语法,才能更好更快地获得一门语言。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法是语言的组合规则和框架,而词汇则是语言的基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掌握好汉语词汇,就无法传递信息,更无从进行交际;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的教学至关重要。
词汇分类理论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主要关注词汇在语言结构中的分类和组织方式,以揭示不同词汇在语言中的作用和功能。这种分类方式旨在将词汇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对于对外汉语春节文化词汇的分场教学,也可从中汲取一些理论经验进行每个分场类别的教学,分析每个分场中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借鉴这一经验,将词汇置于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让学习者通过与环境互动来构建词汇的意义,学习者通过不断地探索,揭示每个分场类别中的词汇的关联性和系统性,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语言的整体结构。
在对外汉语春节文化词汇的分场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可以采用演绎法和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习者深入探究这些春节文化词汇的结构和规律,可以从一般到个别,教师开头示范将“饺子”归为“饮食场”,由此引导学习者去探究中国春节的饮食,并学会将其归入“饮食场”,另外两个分场类别也可以运用这种教学方法。
2.2. 心理学理论
学习者的心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因素,了解第二语言习得者的心理过程,对提高汉语学习效率、优化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2.2.1.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学习者的个人情感体验,认为人类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强调个体的成长、自由和潜能发挥,每个个体都有追求个人成长和发挥潜能的内在动力,这种倾向促使人们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意义。”([4], pp. 111-112)
关注学生情感:在对外汉语春节文化词汇教学中进行词汇的分场教学,每个分场都有着独特的含义,创造一些接近真实的情境并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如“饮食场”带领学生包饺子便是一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通过分场教学,减轻学习者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愉悦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合作与互动:将词汇分成不同的“场”,学习者通过共同合作探讨每个分场类别中各个词汇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习者通过与情境、同学之间的互动,获得真实的交际感受,通过在每个分场情境进行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培养学习者的社交技能和合作精神。
2.2.2.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着重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探索人类是如何感知、思考、学习、记忆和解决问题的。”([5], p. 121)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认知心理学能够帮助对外汉语教师深入研究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的认知方式和认知特点,从而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科学的依据,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增强汉语学习者的兴趣、优化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
认知负荷理论:人在处理信息时存在认知负荷的限制,一旦超过负荷便会成为无效学习,因此将词汇分成不同的“场”,让学习者在不同的分场中进行模块式的学习和复习,既能减轻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又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处理理论:人类的大脑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处理系统,将词汇进行分场,通过不同的分场类别和情境运用词汇,让学习者的大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编码词汇信息,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存储和检索学习者所学到的词汇。
2.3. 教育学理论
“教育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定义指的是一切能够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增强人们的体质和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指的是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培养和影响学习者的活动。”([6], pp. 360-364)分场教学是一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分场类别。如“饮食场”“娱乐活动场”“行为习俗场”。分场教学能够根据学习者不同的需求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教育学中的情景认知理论认为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春节文化词汇的学习更有利于学习者理解和运用汉语,根据不同的具体的分场类别,创造该词汇所适合的学习情境,例如在教学“饮食场”中的词汇时,教师可以根据已有条件创造一些场景,让学习者感受到真实的中国文化。
3. 对外汉语春节文化词汇分场类别
3.1. “饮食场”春节文化词汇
古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元素,在春节这样重大的中国传统节日中更是不可或缺。温饱的程度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在古时候的中国,平民百姓平时的饮食一般较为简单,只有在春节这种阖家团圆的日子里,才会准备一些与平常相比较为丰盛的食物来慰藉一年的辛劳。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当今寻常百姓家的食物也变得丰富了起来,因而在汉语中指代饮食的词汇也变得越来越多。
3.1.1. “饮食场”春节文化词汇及其寓意
中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新春佳节之时,美味佳肴必不可少。各地饮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各地饮食逐渐出现融合现象,春节饮食日益丰富,不同的食物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该论文主要研究中国最为常见的春节饮食词汇。
无论是哪一种食物,既能满足人们的口味和营养需求,也表达了中华儿女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总的来说,它不仅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象征,传递着人们对家人朋友的关爱和祝福,表达了对团圆和完整的珍视,也体现了中华儿女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3.1.2. 教学思路
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利用多媒体资源,可通过视频、图片等向学习者展示表1中的食物,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春节的饮食文化,并在图片下方附上汉字,以加强学习者对相关词汇的记忆。“科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效,营造汉语学习情境,推动汉语传播。”([7], p. 88)对外汉语教师也可以向学习者播放一些介绍春节的纪录片、电影或短视频,视听结合,强化多途径输入。
优先教学常用常见词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从“饮食场”的众多饮食词汇中选择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进行教学,而不是专门选取使用频率低且拗口的饮食词汇进行教学,使用频率低的词汇往往不经常被运用到日常的交际生活中去,更不利于提高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
循序渐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多数学习者是零基础的,因而在对外汉语春节文化词汇的分场教学中,需要把握循序渐进原则,教学时要有所侧重,不能操之过急,需要考虑到学习者的接受程度,先进行一些基础词的教学,让学习者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从形体简单的词汇逐渐过渡到形体复杂的词,由笔画少的词过渡到笔画多的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文化导入原则。在春节文化词汇教学中,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因此在进入词汇教学这一正题之前,对外汉语教师应该以一些与词汇相关的文化作为课前导入,“文化导入必须遵循阶段性、适度性、规范性以及科学性四个基本原则。”([8], pp. 182-183)要符合学习者的学习阶段,把握适度原则,不能一味向学习者灌输文化知识而忽略教学任务,导入方式要符合教学规范且导入的文化内容要是科学的,符合正确价值观的。
3.2. “娱乐活动场”春节文化词汇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地快速发展,我国的温饱问题逐渐缓解,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对精神层面的需求有了更高的追求,开始创办许多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人民的精神需要;新事物的出现必然需要新词来指代,春节娱乐活动的不断涌现,为对外汉语春节文化词汇的分场教学增添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语言教学不仅仅是教授词汇语法知识,更重要的是传达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9], pp. 90-92)主要是对“娱乐活动场”当中各个春节文化词汇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见表2)。
3.2.1. “娱乐活动场”春节文化词汇及其寓意
吃、喝、玩、乐在春节期间必不可少,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是新一年的开始,过春节既是对上一年的完美落幕的总结,也是对下一年的美好期待的开始,在春节,中国人民不仅会准备许多的美味佳肴,同时还会举办许多的娱乐活动来缓解上一年辛勤工作的劳累和疲乏,也为开启来年的劳动开一个好彩头。
以上的“娱乐活动场”的春节文化词汇,多以动词后面搭配名词而组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这一点,要及时向学习者解释,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3.2.2. 教学思路
技能训练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对外汉语教学是为跨文化交际而服务的,交际是语言教学的主要目的,“以技能训练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对学习者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进行训练。”([10], p. 145)对每个分场类别中的词汇进行练习,让学习者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向学习者介绍词汇的相关寓意。“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要求交际者尽可能多地掌握目的语文化词汇及其内涵意义。”([11], pp. 61-63)作为中国春节的传统娱乐活动,表2中的娱乐活动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对外汉语教师在对这些词汇进行教学时不仅仅是要教授这些词汇的音、义、形,更要向学习者介绍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培养学习者的兴趣和积极性。
利用词汇的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进行学习。“利用组合关系为春节文化词汇创造一定的语境,通过上下文理解词汇的含义和应用场景,以此来加深记忆。利用聚合关系将相关词汇归纳整理在一起,形成词汇群,有助于学习者扩大词汇量。”([12], pp. 91-94)向学习者介绍名词与动词的搭配,让学习者学会举一反三,从而学会更多的搭配方法。
引导学习者尊重不同文化。对外汉语春节文化词汇的分场教学中所教学的词汇都蕴含着相对应的文化内涵,“要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前提是要培养学习者尊重不同文化的意识,从而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13], pp. 14-19)在对外汉语春节文化词汇分场教学中,学习者接触到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的词汇,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含义,有利于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只有尊重与理解才能够帮助学习者打破文化隔阂,促进中外人民的交流与合作。只有学习者学会尊重不同的文化,并试着去理解与适应不同的文化,学习者才能更好地学习与掌握相关的文化词汇。“培养学习者的汉语思维,避免知识讲解与思维培养割裂开来,”([14], pp. 135-136)加强学习者母语与汉语的对比分析帮助学习者识别并克服母语迁移的影响,帮助学习者逐步建立一套全新的汉语思维系统。
语素教学与词汇教学紧密结合。“充分利用语素的拆分和组合规律,能够提高学习者对词汇的理解能力并扩大词汇量。”([15], pp. 20-22)通过教学单个语素来举一反三获得对更多的春节文化词汇的认识与运用,让学习者了解语素的构词法;通过名词与动词或其他词之间的搭配来进行教学,以及讲解近义词、同义词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这种方式,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与记忆汉语词汇,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3.3. “行为习俗场”春节文化词汇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有着许多的传统习俗,其中有着不少学问,这些传统行为习俗有一定的词汇来指代,以下针对一些常见的行为习俗相关词汇的教学进行探究。
3.3.1. “行为习俗场”春节文化词汇及其寓意
各种习俗活动的出现与发展,使得春节文化词汇变得丰富,其寓意也更加多彩,各种习俗主要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庭的热爱,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表3)。
Table 3. “Behavioral customs field” Spring Festival cultural vocabulary and their implied meanings
表3. “行为习俗场”春节文化词汇及其寓意表
词汇 |
寓意 |
贴春联 |
中国的春联以红色系为主,其色彩鲜艳喜庆,人们通常在红纸上写上一些祝福语;春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贴春联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目标,春联上吉祥话为节日增添了喜庆和欢乐的气氛。 |
祭祖 |
春节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和巩固家族凝聚力的表现,是对先辈的缅怀与思念,能够弘扬孝道,加强家族中的情感联系,传承家族文化和价值观,在春节祭祖仪式中,人们通常会准备一些香、纸、蜡烛和祭品,既让人们更好地反思过去,也能展望未来。 |
扫尘 |
春节扫尘的寓意在于驱除晦气,迎接来年的好运和幸福,在春节来临之际,老百姓会对房屋进行大扫除,清理家里的尘埃,寓意辞旧迎新,扫除旧年的霉运和晦气,迎来福气与好运,让家中焕然一新;春节时一家人共同扫尘,既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也能锻炼身体,强健体魄,体现了优良的中华传统美德。 |
守岁 |
守岁,顾名思义在除夕夜通宵不睡觉,以此迎接新年的到来,除夕是新旧之年的交替之际,守岁可以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要反思过去的日子、展望未来的时光,不断努力进步;春节也是家人难得团聚的日子,守岁可以让一家人相聚谈心,增进亲情友谊,共度美好时光。 |
压岁钱 |
春节时发压岁钱,寓意长辈希望晚辈平安健康、顺利成长,希望给晚辈带来好运和幸福,发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希望能压住邪祟,保住平安,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一项行为习俗。随着时代变迁,信息科技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足不出户便可以给相隔千里的亲朋好友送去祝福,“电子红包”成为新时代发“压岁钱”的潮流方式。 |
拜年 |
在春节期间,人们要遵循传统的拜年礼仪,表示对先辈留下的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拜年即走亲访友,对亲朋好友表示问候与祝福,做客方要携带一些礼品以表示礼貌,而主家则需要准备美酒佳肴以款待远道而来的客人,这也是中国人好客热情的一种表现。 |
放鞭炮 |
放鞭炮是春节的传统习俗,在鞭炮声中辞旧岁,在热闹中迎新年,古时候人们认为鞭炮的爆破声能够吓走年兽和邪灵,保佑人们平安健康;如今,放鞭炮已成为春节必不可少的习俗,每家每户都会在春节放鞭炮,祈求吉祥,带来欢乐。 |
年夜饭 |
吃年夜饭是春节中最重要的习俗活动,一年的忙碌与奔波,回家后就是为了这一场的团聚;年夜饭,就是一家人在除夕之夜,男女老幼齐聚一堂,准备一桌丰盛美味的菜肴,一家人和和美美、其乐融融,寓意家庭团圆,和睦相处。 |
3.3.2. 教学思路
强调语义场的重要作用。“语义场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在词义辨析和扩大词汇量上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6], pp. 96-97)在对外汉语春节文化词汇的分场教学中要重视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把每个分场类别的词汇看作是一个完整的语义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学习各个分场类别的词汇,不断积累更多的春节文化词汇并能正确进行分场,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对不同春节文化词汇的理解与运用。
充分考虑文化因素。不同的民族与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因而会有不同的节日习俗,在教学时不能否认学习者的国家的习俗文化,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要互相尊重彼此的节日习俗,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到学习者的水平,因材施教进行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教学,更是文化传播的途径,“在教学中要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和语言交际能力。”([17], pp. 190-194)
游戏教学。在“行为习俗场”的春节文化词汇分场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可以适当采用游戏教学的方式,寓教于乐,在做中学,让学习者在课堂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创造接近真实生活的交际情境,有利于学习者体会到真实的交流感受,逐步适应跨文化交际。”([18], pp. 88-89)可以让学习者之间分组运用相关词汇进行对话练习,从而学会正确运用这些词汇。
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找到许多可以借鉴的优秀的教学方法,而由于“对外汉语春节文化词汇的分场教学”是一个较为新颖的教学研究领域和视角,因此其需要选择适合该领域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根据节日特点来设计合适的教学环节,考虑学习者的教学水平和文化背景。”([19], pp. 129-135)
4. 对外汉语春节文化词汇分场教学的优势
4.1. 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
在对外汉语春节文化词汇的分场教学中,有利于加强教学的系统性,使教学系统具备清晰、全面的教学目标,重视学习者的个人情感,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因素,培养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分场教学,按每个分场类别依次、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确保整体构架中各个分场类别的词汇教学具有连贯性与互补性,让学习者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掌握每个分场类别的春节文化词汇,实现教学的高效性以及提高教学质量。
在对外汉语春节文化词汇的教学中进行分场教学,有利于加强春节文化词汇的针对性,根据学习者的自身情况进行由易到难的春节文化词汇的分场教学,针对每个不同的分场中的词汇进行针对性的教学,采取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模式。在对外汉语春节文化词汇的分场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在分场教学中能够灵活处理各种状况,不断探索针对不同词汇以及不同学习者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4.2. 考虑学习者个体因素
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学习者的个体因素,而春节文化词汇的分场教学,便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词汇的分场教学,可以把不同分场的春节文化词汇划分为不同的模块,让学习者按照每个模块分场地进行学习,为下一分场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学习者头脑中逐渐积累不同分场类别的春节文化词汇的含义与用法,增强学习者的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减轻学习者学习与记忆的压力,充分考虑到了学习者的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
4.3. 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
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处处体现着丰富而多彩的中华文化,通过春节文化词汇的分场教学,既能向学习者传授知识,也能让学习者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通过春节文化词汇的分场教学,让学习者掌握春节中各个分场类别的相关词汇,以便以后在特定的春节场景中能够正确地理解与运用这些文化词汇,为学习汉语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了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4. 传播中国文化
“文化传播具备双向属性,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应有之义。”([20], pp. 14-17)对外汉语春节文化词汇分场教学中主要探讨春节中各个分场类别的文化词汇的寓意以及教学思路,不单单是汉语词汇的教学,更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通过春节文化词汇的分场教学,使外国的汉语学习者们了解到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在教师的介绍与引导之下,学习者能够逐步发现春节文化的魅力所在,激发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从而让春节文化走向世界舞台,面向未来,使中国文化得到广泛传播。
4.5. 分场教学的局限性
分场教学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但其主张以场景化、模块化的方式切割教学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知识碎片化,对于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完整的知识体系被拆解为独立的场景,阻碍学习者构建系统的认知框架。主题教学法正是与分场教学相互补充,其强调以核心主题为纽带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能够解决知识碎片化的局限性;二者相互融合,既发挥了分场教学的实践性,也保留了主题教学的系统性,让学习者在整体认知与局部实践中不断提高汉语水平。
5. 结语
对外汉语春节文化词汇的分场教学是一个较为新颖的研究领域,旨在探索新的文化词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分场教学,各个分场类别的春节文化词汇被系统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授,既符合学习者的学习心理状况,有利于在系统中循序渐进地提高学习者对春节文化的认知,培养学习者尊重不同文化的态度,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运用这些词汇在特定情境中进行交际的能力,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对外汉语春节文化词汇的分场教学中,学习者所学习到的不仅是词汇的相关知识,也能从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春节传统文化的魅力。对外汉语教师需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开拓自身眼界,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做一名合格的中国文化传播者,为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春节文化词汇的分场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对外汉语教学的新路径,不断优化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推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不断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