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语用学视角下习惯性反问的话语效果及影响分析
Analysis of the Discourse Effect and Impact of Habitual Rhetorical Ques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Pragmatics
DOI: 10.12677/ml.2025.13101118,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邵尤凤:湖南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翟金华, 刘饯悯:湖南省湘潭市湘钢一中,湖南 湘潭
关键词: 人际语用学习惯性反问人际和谐管理语用效果Interpersonal Pragmatics Habitual Rhetorical Questioning Interpersonal Harmony Management Pragmatic Effect
摘要: 近年来新的语用现象不断涌现,习惯性反问成为互动中人际关系冲突和不礼貌现象重要话题。本文在汉语语境下,以日常会话中习惯性反问话语作为研究对象,从人际语用学视角观察习惯性反问话语的会话结构、互动模式以及其语用特征,聚焦大学生群体对该话语的认识和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以Spencer-Oatey的人际和谐管理为理论依据,分析在人际交往中因违反人际和谐管理理论而造成语用负面效果,旨在增进习惯性反问话语交际本质的认识,化解冲突,实现人际关系和谐。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new pragmatic phenomena have emerged, and habitual rhetorical question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of interpersonal conflict and rudeness in interaction.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this paper takes habitual rhetorical discourse in daily conversa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observes the conversation structure, interaction mode and prag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habitual rhetorical dis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pragmatics, focuses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ults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use of the discourse, and analyzes the negative pragmatic effects caused by violation of the theory of interpersonal harmony management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ased on Spencer-Oatey’s interpersonal harmony management, aiming to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habitual rhetorical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resolve conflicts and achieve harmony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文章引用:邵尤凤, 翟金华, 刘饯悯. 人际语用学视角下习惯性反问的话语效果及影响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0): 769-77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01118

1.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日益丰富,社交媒体和数字化交流的普及,新的语用现象不断涌现。如日常会话中习惯性反问因被看作“最令人反感的话语”之一而引发关注,习惯性反问指在日常交流中,个体出于习惯而非刻意思考,在对话中频繁使用反问句式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也成为日常交往互动中人际关系冲突和不礼貌现象的话题。虽然言语交际中经常存在引发人际冲突的话语(如冒犯、责备、詈骂)等不和谐现象,但追求人际和谐则是人类理性的本质[1]

人际关系作为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点,相关研究涉及语言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领域,主要探索人们如何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语境中,通过语言的使用来建立、维护、调整乃至解除人际关系。这一研究领域强调语言的实际应用及其对人际关系动态的影响,在语言与社会关系的构建、语境与人际意义、人际交流中的情感与态度、冲突与协商中的语用策略、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差异、和人际语用能力的发展与教育等方面已有专家做出很多研究。人际关系研究应该着眼于特定的语言文化语境,根据社会成员共建的关系要素探究互动交际中的动态关系,礼貌研究仍然是分析人际关系的重要视角[2]。早在1983年英国著名的语用学家Geoffrey Leech就重点关注了维持友好关系的礼貌原则,但没有将礼貌、面子和身份置于人际关系及其建构的整体框架内讨论,随着礼貌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以及不礼貌的相关议题相继被讨论,交际关系的动态建构的语用学研究开始转向和人际语用相关的问题。Locher & Graham最初提出人际语用学的概念,认为人际语用学主要研究在社交场合中交际者是如何使用语言建立人际关系的[3]。Enfield和Spencer-Oatey进一步把人际关系研究视为语用学的关系转向,关系不再被视为一种依附于面子和礼貌的单纯的语境因素,而是一种交际结果或交际过程[4]。分析如何利用语言策略来表达尊重、建立信任、维护面子或实施权力,影响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关注语言在不同语境下相同言语行为的不同解读,说话者如何通过共知信息、预设和暗示来影响听话人的理解,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在人际冲突解决或协商过程中,特定的语用策略(如妥协、反驳、道歉等)被用来管理和调整关系,研究关注这些策略的选择、效果及其背后的心理和社会动机。Haugh认为,人际语用学是对人际交流的一种“语用综观”[5],因而可以从人际关系、人际态度或情绪、人际评价等方面探究人际语用问题,人际语用学视角下的关系需要挖掘社会成员所认同和依赖的人际关系要素[6]。情感表达和态度传递是人际语用学中的重要议题,研究聚焦于人们如何通过语言的手段等来表达情感,以及这些表达如何影响人际互动的情感基调和关系亲疏。

回顾反问句相关研究,其意义类型与层次、否定意义的来源及其识解、反问句的语用功能与语言系统价值等一直是热点问题,涉及句法、语义和语用特点多个方面。反问句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又叫激问或反诘,对某一事理做结论的时候,不直接表述,而是用问句的形式将这确定的意思表达出来,它无须再作回答,答案就在问句中。胡孝斌将反问句的一般话语功能概括为:证实、提醒、怀疑、无奈、请求、拒绝、惊异、愤怒、命令等,主要表达不满情绪、提醒催促对方、抒情说理、谦虚客气[7],反问句的语用价值具有诱导性、隐含性、含义与功能的多样性、对面子的威胁性。另外在语用方面,反问句在交际互动中呈现出礼貌程度的等级差异,不同事件信息类型的反问句的语言形式和语用功能在使用时显现出的特点[8],使用得当可以帮助维护人际关系,而不恰当地使用则会对人际关系产生消极作用。也有学者采用实验语用学的研究方法,选取计算机辅助交际会话(CMC)的真实语料,对反问句表达强度和礼貌性上的级差进行探究[9]。但是,目前对日常生活中常出现的习惯性反问话语的语用效果及其影响研究的关注尚不足。

如今,新的语用现象不断涌现。特定人际关系制约下,使用反问句具有缓和消极性语用用意的力度、降低话语驱使性语用用意的力度的人际语用功能,在动态性人际关系中具有顺应性[10],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性反问话语同样具备破坏人际关系这一消极特征。因此本文将以调查问卷和质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拟探索人际交往互动中习惯性反语会话中的言语冲突现象,讨论习惯性反语话语的言语攻击性特征及其负面语用效应,即习惯性反问对人际和谐关系的违反。

2. Spencer-Oatey的人际和谐管理模式

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和谐取向”的社交愿望和行为驱动。探究人际关系管理,涉及关注话语缓和及其引发的人际和谐,以及冒犯、不礼貌等言语的不和谐现象所诱发的话语冲突问题。Spencer-Oatey在Brown & Levinson“礼貌原则”[11]的基础上,提出了人际和谐管理理论,人与人之间并不是一直都和谐相处的,有时也会用言语来攻击对方,产生话语冲突,只从“礼貌”的角度来解释交际中的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是不够全面的。基于言语交际中的人际语用目的,Spencer-Oatey提出语用中的人际“和谐管理模式”,认为人际交往的成功基于人们的行为期望、交际需求和面子意识等方面[12]-[14]。人际和谐管理理论以“礼貌理论”为出发点,提出了一个分析言语交际中关系管理的理论框架,它包括面子管理和社交权管理两个方面。

面子管理指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对得到他人认可和赞赏的需要,它也包括两个方面,即素质面子和身份面子。素质面子指的是交际主体在能力、技能、智力、外表、品行等与个人的素质和能力相关的部分。在交际中人们希望维护个人自尊,个人形象等,并得到对方正面评价。身份面子与人们在社会或群体中扮演的角色或起到的作用有关如朋友、父母、领导、客人等。在交际中,交际主体希望得到对方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与维护,这也涉及交际双方对对方身份面子的判定和评价。

社交权管理包括交际主体间的平等权和交往权两个方面。社交权与个人或社会的期望有关,反映人们对是否公平、是否被重视、是否被社会认可或排斥等问题的关心。平等权是指人们都有权受到他人的注意,得到公平的待遇,不被他人无端地强迫、命令、利用或者剥削。交往权指的是交际主体有权与他人保持联系或交际的权利。交往权由尊重原则、交际联系原则和情感联系原则三个部分组成。

3. 研究设计与方法

3.1. 设计调查问卷

大学生作为网络新词的高频使用者,在网络社交平台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大学生群体特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新词诞生、出圈以及高频使用时限,是新语用现象的使用者,也是改造者和“放大者”。因此,聚焦大学生群体设计习惯性反问话语的使用问题,设计问卷主题为“大学生对习惯性反问话语的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https://www.wjx.cn/wjx/activitystat/verifyreportpassword.aspx?viewtype=1&activity=312457900&type=1)。

1) 问卷内容

确定三大量化目标,包括认识度、使用度和态度维度,例如大学生能否识别“习惯性反问”?使用频率、场景、动机各种情况?使用过程中的接受度、反感度、规制诉求又是怎样。主要目的了解大学生对习惯性反问话语的认识使用情况,以及对该类话语在大学生群体中使用的使用情况作为调查目标,以小见大,试分析在社会人际交往过程中使用习惯性反问话语是会出现什么问题。

2) 被试信息

确定数据主要来源于某高校大学一年级学生,不区分专业班级,随机分发调查问卷,根据样本量约等于问卷题量乘以10的标准,抽取有效样本150个,观察大学生对习惯性反问话语的认识情况和使用情况。

3) 数据收集

问卷问题编辑于问卷星,生成二维码图片,数据收集于2025年4月23日至25日,共3天,预置回收窗口每晚23:59自动关闭。联系学校辅导员在班级QQ/微信群发布问卷星二维码,学生扫码识别匿名填答,IP限制“同一设备只能提交1次”。目标样本160份,实际回收163份,清洗后有效样本150份,有效率92%。

3.2. 分析统计数据

分析该问卷的基本情况主要从问卷内容的认识度、使用度和态度维度三个方面看,关于认识度的问题主要是问卷4、5题,使用度的问题主要在6、7题,态度维度主要在8、9、10、11、12、13等问题。例如,在了解大学生群体对习惯性反问话语的是否知道的问题上,有将近一半的同学明确知道习惯性反问话语,超过85%是听说过,主要是在与朋友聊天、与同学讨论学习、和父母沟通以及网络社交等日常生活情境中遇到习惯性反问(图1所示),话语形式主要包括“不然呢?”“你觉得呢?”“所以呢?”“这还用问吗?”“难道你不知道吗?”。在使用度和态度维度上,他们多数会认为当别人在交际中使用习惯性反问话语的时候会感到不被尊重、很没面子,同时也可能导致对方感到尴尬不自在,甚至引发争论或冲突,导致对话进行不下去;超过75%的学生认为日常互动中使用习惯性反问对人际交往产生消极影响(图2所示),是一种不礼貌行为,导致交际冲突,破坏人际和谐关系,因此日常对话中减少使用习惯性反问话语可以增强人际关系和谐,同时超过70%的同学认为该在校园内组织相关话语分享活动,有助于减少习惯性反问话语的负面影响,并表示愿意参加学校和社团开展的活动帮助我们在日常交际中减少习惯性反问话语的使用。值得注意的是,被试者曾经是否在交际中因为使用习惯性反问话语而与他人产生误会或冲突的问题上,43%的同学认为有过这种情况,但同时存在46%的同学是不确定甚至没意识到(图3所示),这与前面关于习惯性反问的认识问题中,部分同学起初对生活中出现的习惯性反问语用现象没有清楚地认识有关,有些从网络短视频上了解这一话题后才关注到生活中这一交际问题。另外,调查发现也存在少部分同学并不知道习惯性反问是什么,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交际过程中使用该话语导致交际冲突,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相关宣讲活动可以帮助他们了解相关语言知识,组织角色扮演活动更是可以让大家清晰直观的感受到习惯性反问话语给交际带来的负面影响,另外举办主题讲座、组织相关话题讨论活动,可以增加同学之间交流机会,减少交际冲突问题。

Figure 1. Situations where habitual rhetorical questions are encountered in daily communication

1. 日常交际中遇到过习惯性反问话语的情境

Figure 2.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the influence of habitual rhetorical questions

2. 大学生对使用习惯性反问话语影响的态度

Figure 3. College students’ awareness of whether habitual rhetorical questions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s or conflicts

3. 大学生对使用习惯性反问话语是否产生误会或冲突的认识

习惯性反问和一般意义上的反问在本质上都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修辞手段,但是在使用频率、目的性、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上存在一定的区别。习惯性反问更指个体在交流中频繁、不自觉地使用反问句作为表达习惯,往往超越了特定情境的需要,成为一种固定的交流模式。其次,习惯性反问可能不一定每次都具有明确的沟通目的,有时是说话者无意识的习惯性表达,可能更多地反映出说话者的语言风格或心理状态。在受众感知与接受度上对比,习惯性反问因为其重复性和潜在的消极影响,可能使交流对象感到厌烦、压力或不适,降低沟通的效率和质量;反问如果运用得当,可以视为一种有效的沟通工具,增加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15] [16],前提是它符合交流的情境和双方的交流习惯。所以,习惯性反问更多体现为个体交流习惯的问题,而反问则是一种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的修辞策略。

结合以上调查问卷基本情况了解分析,发现认识识别日常生活中习惯性反问对社会人际交往关系具有一定意义,如加强该话语本质的认识,避免人际交往的话语冲突等。因此,后文将以具体语例结合Spencer-Oatey的人际和谐管理模式作为理论框架展开分析,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习惯性反问话语的语用特征及其负面效应有哪些?在人际交往中是怎样违反人际和谐管理的?促进习惯性反问话语交际本质的认识,对化解交际矛盾冲突和维护人际关系有什么意义?

4. 习惯性反问在人际交往中和谐管理的违反

以Spencer-Oatey的人际和谐管理模式为框架,分析有代表性的习惯性反问话语在特定语境下如何违反人际交往中的和谐原则。以“不然呢?”“你觉得呢?”“所以呢?”“这还用问吗?”“难道你不知道吗?”为例。

例子1A:我们周末是去郊游嘛?B:不然呢?在家睡觉?

情境描述:A向B确定周末是否是一起去郊游,A以日常方式表达自己再次确认信息而提出询问,B习惯性反问道“不然呢……”。

主要可以从面子威胁、意图模糊性情感距离以及文化差异性上分析“不然呢”违反和谐取向。例子中B的反问可能无意中暗示A的询问没有意义和价值,对A君的沟通提出了质疑,这可能伤害到A个人面子,让他感觉自己选择向B询问这件事情是错误的,受到了贬低,使A的面子受到威胁。其次,虽然B可能只是想以轻松的方式回应A周末活动是一起去郊游而不是在家睡觉,鼓励A参加郊游活动,但这样的反问却可能被误解为批评或强迫,导致A不清楚B的真实意图是鼓励还是不满。而且,这种带有点挑战意味的反问可能让A感到被逼迫或不被尊重,从而在两人之间产生情感上的距离感,容易导致A没有继续交流的意愿。另外,不同个体对这种反问的容忍度和理解方式各异,对于某些重视直接表达和尊重个人选择的文化或个性来说,这样的反问可能尤为不受欢迎。这个对话中A的社交权表现出不公平、没有被重视的问题,“不然呢”这种习惯性反问在这次交际中违反了和谐取向,影响交际继续顺利进行。

例子2你觉得呢?

情境描述:在一个团队会议中,领导针对一个项目方案询问大家的意见,然后转向C说:“你觉得呢?”但实际上领导心中已有决定,而这个提问更多是一种形式。

这个例子中如果C察觉到这个问题并非真正寻求意见,而是走形式,是一种虚假互动,这种习惯性反问就违反了真诚交流的原则,损害了团队内的信任和开放性。其次,对C的面子管理不当,表面上看似给予C发言机会,但实际上可能使其处于尴尬境地,如果C提出不同意见,可能会觉得自己在挑战领导的权威,影响其公共面子。这种反问在权力不对等的交流中可能加剧不平等感,让C感到自己的意见并不重要,从而影响到团队成员之间的和谐与合作精神。另外,预期管理失误,如果习惯性地使用此类反问而不付诸实际行动,会降低团队成员对沟通效率和决策透明度的期望,长此以往,会削弱团队的凝聚力。“你觉得呢”这个习惯性反问在交际中给人带来反感,影响和谐交往,甚至破坏人际关系。

例子3所以呢?

情境描述:A在向B讲述自己最近遇到的一个挑战,详细说明了问题的起因和发展,B听完后回应说:“所以呢?”

在A寻求倾听或建议的时刻,B的“所以呢?”可能被理解为缺乏兴趣或同情,没有提供预期的支持或反馈,这会伤害A的情感,减少双方的情感共鸣,没有发挥在交际过程中A把B预设为像聆听者身份面子的作用。这种反问可能让A感到困惑,不确定B是否在询问解决方案、后果,还是对讲述的内容不以为然,从而导致沟通意图的不明确,影响了交流的清晰度。如果A期待的是鼓励或共情,B的反应可能会让A感觉自己的分享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损伤了A的个人面子,特别是在公开场合下,更可能引起尴尬或不悦,导致A的面子损伤。习惯性反问在此情境下没有促进双方的建设性对话,反而可能中断了正常的交流流程,导致A不愿意进一步分享,影响了和谐的交流氛围,违反了社交权的互动不平衡。

在Spencer-Oatey的人际和谐管理模式下,这两个习惯性反问例子均显示出在不同层面上可能对人际交往和谐产生的负面影响,包括但不限于情感交流的障碍、沟通效率的降低、个人面子的损伤以及互动动力学的失衡[17]。为了避免这些不良后果,提倡在交流中采用更加积极、支持性且明确的语言表达方式。

例子4“这还用问吗?”

情境描述:A和B在讨论一个常识性问题,A问:“我们明天需要带伞出门吗?天气预报说会下雨。”B回答:“这还用问吗?”

B的回答可能让A感到被轻视,因为“这还用问吗?”隐含着对A提出问题必要性的质疑,容易让人理解为“这很明显,你怎么会不知道”“问题答案这么显而易见,何必要来问我”,伤害A的个人面子,话语权没有得到尊重。虽然B想要表达的是肯定的答复,但这种反问方式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反而需要A自行推断,降低了交流的直接性和效率,违反交际和谐取向的合作原则。在需要共情或支持的情境中,这种反问可能传达出冷漠或不耐烦的情绪,影响双方的情感连接,减少相互之间的同情和支持。总之,“这还用问吗?”在这次交流中会让A感到对话缺乏效率、被阻碍,出现“交流阻抗”或“认知失调”。提问者仅仅渴望得到简单答案,而“这还用问吗?”习惯性反问回答带有挑衅和优越感的表现,在人际关系中容易被视为对对方权力的侵犯,从而引发不满或冲突。

例子5“你难道不知道吗?”

情境描述:A向B请教一个问题,B回复:“你难道不知道吗?”

B的反问直接挑战了A的知识水平或能力,可能严重伤害A的自尊心和公共面子,使人感到羞愧或被贬低。在教学或指导情境中,这种反问方式缺乏鼓励和支持,可能抑制A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氛围的营造,同时这种带责备性质的反问会立刻使交流氛围变得紧张和对立,阻碍了开放和积极的沟通,不利于建立合作和信任的关系。

通过以上具体情境例子的分析,我们发现习惯性反问在交流互动中经常会因为没有管理好与对话者的面子和社交权,容易拉开对话间的情感距离、让对方感觉不被尊重等情况,导致交流效率低,不利于人际关系和谐的负面效果,并且在不同情境下可能对人际和谐造成情感伤害、信任缺失、沟通效率低下以及合作障碍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日常交流中,应更加注意语言的选择,力求直接、尊重、支持性的表达方式,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5. 结语

在互联网和短视频催生的新语言现象中,大学生主要扮演着首发创造者和快速传播者等角色,也在网络新语言现象“生成–筛选–定型”全链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引擎作用。本文从人际语用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大学生对习惯性反问使用情况和认识,借助Spencer-Oatey的人际和谐管理模式,分析和解读日常生活中具体的习惯性反问语例对人际和谐关系的负面影响,研究发现,该话语在交流互动过程中主要易引发误解、降低交流效率,损害人际关系等负面语用效果分析。同时,日常生活中与人交际时减少习惯性反问话语的使用可以避免尴尬和冲突引爆点,节省交际情绪成本,提高对话效率。关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这一重要群体对习惯性反问的讨论和认识,能在语用层面识别并减少情绪操控与语言暴力,重塑“提问的尊严”,训练理性表达,把“说话有依据、质疑有温度”转化为青年群体的表达责任,为社会中人际交往注入积极和谐、温暖理性的语态。再者,深入解析习惯性反问话语效果的过程可以更好地帮助理解习惯性反问怎么产生冲突,如何对人际关系造成伤害,增进社会说话人对习惯性反问话语交际本质的认识,并为避免和化解言语冲突,促进人际和谐,对推动构建和谐友善的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基金项目

2024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对外翻译国家话语体系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4ZDB033)。

参考文献

[1] 冉永平. 人际交往中的和谐管理模式及其违反[J]. 外语教学, 2012, 33(4): 1-5+17.
[2] 冉永平. 人际语用学视角下人际关系管理的人情原则[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8, 41(4): 44-53+65.
[3] Locher, M.A. and Graham, S.L. (2010) Interpersonal Pragmatics. Mouton de Gruyter.
[4] Spencer-Oatey, H. (2011) Conceptualising “the Relational” in Pragmatics: Insights from Metapragmatic Emotion and (Im)politeness Comments. Journal of Pragmatics, 43, 3565-3578.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5] Haugh, M. (2013) Im/politeness, Social Practice and the Participation Order. Journal of Pragmatics, 58, 52-72.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6] 冉永平, 黄旭. 人际语用学视角下的礼貌与关系[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 43(3): 35-45.
[7] 赵雷. 谈反问句教学[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0(3): 26-31.
[8] 张文贤, 乐耀. 汉语反问句在会话交际中的信息调节功能分析[J]. 语言科学, 2018, 17(2): 147-159.
[9] 周凌, 张绍杰. 反问句否定含义强度及(不)礼貌等级的实验语用学研究[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2, 45(1): 25-35.
[10] 冉永平, 方晓国. 语言顺应论视角下反问句的人际语用功能研究[J]. 现代外语, 2008(4): 351, 359+436.
[11] Brown, P., Levinson, S.C. and Gumperz, J.J. (1987) Politen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12] Spencer-Oatey, H. (2008) Face, (Im)politeness and Rapport. In: Spencer-Oatey, H., Ed., Culturally Speaking: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Politeness Theory, Continuum, 11-47.
[13] Spencer-Oatey, H. (2002) Managing Rapport in Talk: Using Rapport Sensitive Incidents to Explore the Motivational Concerns Underlying the Management of Relations. Journal of Pragmatics, 34, 529-545.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14] Spencer-Oatey, H. (2013) Further Reflections on “Relating” and “Face”. A Response to Arundale, Carbaugh and Locher. Journal of Pragmatics, 58, 149-151.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15] 冉永平, 黄旭. 人际关系的语用学研究[J]. 外语教学, 2019, 40(2): 19-25.
[16] 何自然. 人际语用学: 使用语言处理人际关系的学问[J]. 外语教学, 2018, 39(6): 1-6.
[17] 宫丽丽, 冉永平. 身份理论视域下调侃话语建构虚假冲突的人际关系取向[J]. 外语导刊, 2024, 47(3): 21-3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