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评论视角下的字幕翻译问题——《哪吒之魔童降世》在日本的传播行为研究
Subtitle Translation Iss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udience Reviews—A Study on the Dissemination of Ne Zha in Japan
DOI: 10.12677/ml.2025.13101119,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 楠:宁波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 宁波
关键词: 字幕翻译功能对等归化与异化跨文化传播Subtitle Translation Functional Equivalence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摘要: 本文以《哪吒之魔童降世》在日本的传播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字幕翻译在跨文化语境下对观众理解与接受的影响。通过观众评论数据,揭示字幕翻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本文收集了来自Yahoo!映画、Filmarks以及日本个人博客和论坛的约520条评论,筛选出80条与“字幕理解”直接相关的样本,结合功能对等理论、归化与异化理论以及视听翻译学进行编码和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日本观众对影片的理解障碍主要集中在四方面:说明性台词直译过长导致信息过载;大量文化负载词被单纯音译,缺乏注释;影片依赖《封神演义》等典故,但字幕未能提供必要背景解释;角色的方言与幽默被过度中性化,削弱个性塑造。因此建议通过“压缩翻译”、“音译加简注”、“风格化语言再现”以及“多模态补充信息”来改进字幕质量,同时建立“翻译–观众–反馈–优化”的闭环机制,为中国动画的国际化传播提供可行路径。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dissemination of Ne Zha (Ne Zha: Birth of the Demon Child) in Japan as its research focus and explores how subtitle translation in cross-cultural contexts affects audience comprehension and reception. Drawing on audience review data, it identifies major issues in subtitle translation and proposes strategies for improvement. Approximately 520 reviews were collected from Yahoo! Movies, Filmarks, as well as Japanese personal blogs and forums, from which 80 comments directly related to “subtitle comprehension” were selected as samples. These were coded and qualitatively analyzed with reference to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strategies, and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Japanese audiences encountered comprehension barriers mainly in four areas: 1) literal and lengthy translations of explanatory lines leading to information overload; 2) heavy reliance on phonetic transliteration of culturally loaded terms without annotations; 3) references to classics such as The Investiture of the Gods lacking necessary background explanations in subtitles; and 4) dialects and humor in character dialogue being excessively neutralized, thereby weakening character portrayal. Accordingly, this study recommends improving subtitle quality through “condensed translation”, “transliteration with brief annotations”, “stylized language reproduction” and “multimodal 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It further suggests establishing a closed-loop mechanism of “translation-audience-feedback-optimization” to provide a feasible pathway for the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animated films.
文章引用:李楠. 观众评论视角下的字幕翻译问题——《哪吒之魔童降世》在日本的传播行为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0): 777-78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01119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动画电影逐渐成为“文化出海”的重要载体。在跨文化传播中,字幕翻译作为最主要的语言转换形式之一,其作用不仅限于台词的简单转写,更是文化意义再编码、审美经验再建构和价值体系再现的中介。然而,目前中国动画电影在海外传播过程中,字幕翻译质量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部分字幕缺乏对目标观众阅读习惯的考虑,常出现说明性台词直译冗长、语速过快导致信息过载的现象,使得观众在“读字幕”与“看画面”之间产生认知冲突;另一方面,对于承载浓厚文化色彩的术语和典故,翻译往往采取音译或简单直译,忽略了必要的注释与解释,致使目标观众难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涵。此外,方言、幽默以及人物语言风格的处理也常被过度中性化,在追求通俗易懂的同时,牺牲了原作中人物的个性和情感张力。上述问题表明,中国动画电影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字幕翻译已不再是单纯的语言层面挑战,而是直接关系到文化能否顺利“落地”的核心环节。如果字幕未能在信息传递与文化诠释之间找到平衡,就会导致观众无法顺畅进入叙事世界,从而影响影片的接受度和口碑。

在这一背景下,《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该片在中国市场创下超过50亿元人民币的票房佳绩,被视为国产动画崛起的重要标志,但在日本上映后,其传播效果与国内反响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对日本观众评论的分析可以发现,字幕翻译问题是影响理解和接受的关键因素。具体而言,观众反馈集中反映四类障碍:其一,开场部分台词信息量过大,字幕翻译过于直译,导致读速超负荷;其二,诸如“乾坤圈”“混天绫”等文化负载词几乎全部采用音译,缺乏语义提示,使观众难以把握其象征意义;其三,影片整体叙事深度依赖《封神演义》等中国古典典籍,但字幕缺乏必要的背景解释,观众因此产生理解门槛;其四,人物的方言、幽默和语言风格在翻译中被中性化,削弱了角色个性与戏剧张力。基于观众评论的实证分析表明,跨文化传播的主要阻碍并非语言句法难度,而是文化信息的缺失和风格化语言的流失。

本论文正是基于这一发现展开研究,旨在通过对日本观众评论的定量与质性分析,揭示字幕翻译在信息处理、文化转换与风格再现方面的不足,并结合功能对等理论与归化/异化理论提出改进策略。通过这一视角,本文希望为中国动画电影在国际市场中的字幕优化与文化传播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法论

本研究在方法论上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统计,以观众评论为主要语料,并借助翻译学相关理论进行论证。

在语料收集方面,研究选取了日本三类代表性平台:Yahoo!映画,覆盖面广,多为普通观众的直接反馈;Filmarks,作为日本最活跃的观影社区,评论数量庞大,尤其集中于年轻群体;以及个人博客与论坛(如Hatena Blog、FC2、2ch),评论多为长篇影评或讨论,能补充更细致的观影体验。三类平台的结合确保了语料在广度与深度上的代表性。

在数据处理方面,研究采用关键词检索与编码分类。以“字幕”“理解できない”“分からない”“難しい”等关键词筛选相关评论,并根据问题性质将其归为四类:信息过载、文化负载词缺位、背景知识门槛以及语言风格流失。其中“背景知识门槛”主要源于观众缺乏《封神演义》等文化背景的认识,在分析中应视作“非字幕因素”,与字幕本身操作关系有限,因此在本研究中仅探讨一些补偿路径。这样既呈现了问题的频率分布,也为质性分析奠定了基础。并可以区分字幕翻译造成的直接障碍与叙事/文化理解层面的结构性障碍。

在理论框架方面,研究综合运用三类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理论[1] [2],用于考察目标语观众的理解与情感反应;归化与异化理论[3],用于分析文化负载词与语言风格的处理;以及视听翻译研究[4],提供字幕信息密度与可读性方面的支撑。同时参考国内外相关成果:[5]强调翻译的审美再创造功能,提示字幕需兼顾文化与审美;[6]提出翻译目的与策略选择的辩证关系;[7]则指出字幕翻译必须在时间与空间限制下平衡语义与表达,与[4]的“简洁优先”原则相互印证。

在分析方法上,本研究结合定量统计与质性解读。一方面,统计不同问题类别的出现频率,并以图表直观呈现;另一方面,基于典型评论展开质性分析,探讨翻译策略的利弊及跨文化接受效果。通过这一混合路径,力求揭示字幕翻译问题的本质,并提出改进建议。

2.2. 语料与样本

数据来源于三个平台:Yahoo!映画(映画レビュー)、Filmarks、个人博客/论坛(Hatena Blog、FC2、2ch等)。时间范围为影片在日本相关话题集中讨论期起至样本封存日止(连续6个月窗口)。初筛评论约520条;依据纳入标准(直接提及“理解/字幕/文化”且与影片相关),保留N = 80,用于统计与质性分析交叉验证。(伦理说明:仅使用公开评论,不含私人数据;引用时保留原语言与最小必要上下文。)

2.3. 日本本土字幕规范与观众阅读习惯

日本字幕翻译作为一门成熟的行业,长期以来形成了较为严格的制作规范,根据[7][8],字幕制作行业普遍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① 时间限制:平均1秒的画面对应的字幕约为4个日文字符;

② 行宽限制:1行最多15个全角字符;

③ 画面显示限制:1个画面最多2行,显示时长不超过6.5秒;

④ 符号处理:省略句点。

因此,本研究在分析日本观众反馈时,将这一行业规范与观众习惯作为重要参考,以判断《哪吒之魔童降世》字幕与日本观众的匹配程度。

3. 字幕翻译问题案例分析

3.1. 字幕理解问题的观众反馈统计

为直观呈现观众困惑,将N = 80条样本归入四类问题,对应理论视角如表1所示:

Table 1. Classification and statistics of subtitling issues in Japanese audience reviews

1. 日本观众评论中字幕理解问题的分类与统计

问题类型

占比

典型反馈(日)

中文释义

理论指向

信息过载(台词过长/说明过密)

21%

序盤は説明のセリフが多く、字幕を追いながら映像を見るのが大変でした。

开场说明台词多, 读字与看画难兼顾

字幕学“简洁优先”; 读速/视线分配

文化负载词未解释

27%

乾坤圏が何の意味を持つか分からなかった。

听不懂“乾坤圈” 的含义

异化过强、 缺乏桥接注释

背景知识门槛

32%

封神演義を知らないと、 いろいろ分からない。

不懂《封神》, 很多看不明白

功能对等缺口; 文化设定未桥接

人物语言风格丧失

20%

キャラが思ったより個性がなく、 笑えなかった。

角色个性与 笑点不明显

过度归化致风格损失

从统计结果来看,背景知识门槛(32%)与文化负载词缺乏解释(27%)共同构成了日本观众理解上的主要阻滞,二者合计接近六成,显示出《哪吒之魔童降世》在跨文化传播中最大的障碍并非语言层面的句法难度,而是文化层面的知识差距。所谓背景门槛,主要体现在影片大量叙事依赖于《封神演义》及相关神话体系,若观众缺乏这方面的文化积累,字幕仅提供表层信息,很难支撑完整理解,因此,“背景知识门槛”这一问题分类属于非字幕因素,在字幕翻译上可以改进解决的范围有限。与此相对应,字幕在处理“乾坤圈”“混天绫”等文化负载词时普遍采取单纯音译,缺乏必要的注释或意译,导致观众难以建立语义联系。二者叠加的效果是,即便观众能够逐字读懂字幕,也难以真正进入叙事逻辑和人物关系,由此产生“分からない”“難しい”等观影体验。相比之下,信息过载(21%)与语言风格流失(20%)虽然同样造成理解与接受上的负担,但更多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前者源于说明性台词直译过长,字幕阅读与画面信息之间产生竞争;后者则与方言幽默被中性化处理有关,主要影响人物个性与喜剧效果的呈现。综合来看,文化知识与术语翻译缺位才是观众理解障碍的核心根源,而信息压缩与风格再现问题则属于次要但仍需重视的技术性挑战。这一发现提示字幕翻译不仅是语言对等的实现,更是文化意义的重构,如果忽视文化维度,跨文化传播的效果将不可避免地打折扣。

3.2. 字幕理解问题的案例分析

字幕在跨文化电影传播中承担着语言传递与文化再现的双重功能。《哪吒之魔童降世》在日本的观众评论显示,信息过载、文化术语缺乏解释、背景知识不足以及人物语言风格被中性化是主要理解障碍。以下案例分析将围绕这四类问题展开,探讨观众反馈与翻译策略的关系及其对叙事理解与文化可达性的影响。

案例一:信息负载与读速冲突

观众在评论中频繁指出影片开场部分说明性台词密度过大,而字幕翻译又采用直译叠加的方式,使得单位时间内呈现的文字信息远超一般观众的阅读能力。这种情况导致观众在“看字幕”与“看画面”之间出现认知竞争,削弱了叙事理解效果。根据[4],字幕应遵循“简洁优先”原则,即每条不超过两行、每行13~15个全角字符为宜,否则将造成“视觉竞争”。然而,《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字幕在处理长篇台词时未作压缩与断句优化,导致读速冲突明显。改进策略在于采取压缩翻译(删冗存核)、合理断句与节拍对齐,将字幕与画面节奏相匹配,从而缓解信息过载。

案例二:文化负载词的“无义音译”

影片中“乾坤圈”“混天绫”“灵珠”“魔丸”等关键术语多以音译呈现,虽然形式上保留了文化特征,但缺乏语义信息,观众无法理解其象征意义,结果字幕成为“无义符号”。这种处理方式属于过度异化的翻译策略[3],虽保持了源语的陌生感,却牺牲了目标观众的可理解性。针对这一问题,较优的做法是“音译 + 极短注释”,例如“乾坤圏(宇宙を象徴する輪)”。在6~10个全角字符内补充最小化释义,既能保留文化专名的异质性,又能实现即时的语义桥接,更符合[1]所强调的功能对等原则。

案例三:世界观与典故的“入口缺失”

影片叙事高度依托《封神演义》这一文化母体,缺乏相关背景的观众往往难以进入故事世界。评论中出现大量“封神演義を知らないと分からない”之类的反馈,反映出字幕翻译未能提供有效的“入口指引”。这类背景门槛问题不仅是语言转换不足,更是文化信息补充的缺失。字幕在有限的时空中能够承担的文化解释作用极其有限[9],但作为跨文化传播的核心环节,仍有必要探讨字幕在这一方面的可能补偿路径。按照功能对等理论,字幕翻译应确保目标观众获得与源语观众相似的接受体验,因此在关键角色或设定初次出现时,字幕应通过微注提供简要说明,如“哪吒 = 道教神話の少年神”。同时,还可借助多模态补充手段,如官网释义、影院导览资料或社交媒体的术语短视频,帮助观众降低理解门槛。

案例四:方言幽默与人物声设的“去棱角”

在中文原版中,太乙真人的语言充满方言色彩与口头禅,这既营造了幽默效果,也凸显了人物的鲜明个性。然而在日语字幕中,这类语言特征被中性化为普通口语,结果幽默感与人物特色均被削弱。观众在评论中明确指出“キャラが思ったより個性がなく、笑えなかった”,正是这种“去棱角”效应的体现。字幕翻译在此若过度归化,必然削弱角色塑造与观影体验。改进的策略是在保证日语自然度的同时,引入轻口语、拟方言或重复性口癖(如句尾语气词、拟声语等),以保留人物的“声纹”,从而最大程度再现原作中的喜剧张力与性格特质。

4. 改进策略

在前文对观众评论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哪吒之魔童降世》在日本的字幕翻译存在信息过载、文化负载词缺位、背景知识门槛过高以及人物语言风格流失等问题。因此,本章在总结前文发现的基础上,将功能对等理论与归化/异化理论结合,同时参考日本字幕翻译的本土规则与观众阅读习惯,提出改进路径(表2)。总体目标是在功能对等的导向下,实现“可读–可感–可记”的接受效果,并在归化与异化之间取得动态平衡,从而增强字幕在目标文化语境中的适切性与传播力。

Table 2. Summary of subtitling issues and strategies

2. 字幕问题与对策概要

问题

问题表现

日本字幕规范

解决策略

信息过载

直译堆叠读速失配

每秒约4字、每行13~15字

最多2行、最长6.5秒

压缩翻译、断句对拍、关键信息前置

文化负载词

无义音译

外来语可附极简注释

音译 + 微注;首现必注、二现可省

背景门槛

缺乏知识无法进入叙事

必要时可用简注

字幕微注 + “术语卡片” (官网/厅内导览/社媒短视频)

风格流失

中性化过度

允许用口癖、语尾、 轻口语再现风格

保留角色“声纹”,增强代入感

4.1. 功能对等导向下的字幕优化

字幕翻译的首要任务是确保观众能够在有限时间内准确把握核心信息,从而获得与源语观众相似的理解和情感反应。针对说明性台词过长、信息负载过重的问题,译者应当采取压缩翻译策略,删去冗余表达,保留关键信息点,并在断句上与画面节奏保持一致,以降低读速压力。同时,对于文化负载词,可以采用“音译 + 极短注释”的组合策略,在保留文化异质性的同时,提供最小化的语义提示。例如,将“乾坤圈”译为“乾坤圏(宇宙を象徴する輪)”,便能在保持文化符号感的基础上提升理解度。这种做法兼顾了功能对等与文化传递的双重需求。结合日本字幕翻译的行业规范,可以为这些问题提出更具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具体如下表。

4.2. 多模态传播的协同机制

考虑到字幕的空间与时间限制,完全依赖字幕承担文化搬运功能存在明显不足。因此,可以借助多模态传播手段分散解释性负荷。具体做法包括:在影片官方网站与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概念闪卡”或“术语解说短片”,在蓝光/DVD及流媒体版本中提供双轨字幕(标准字幕与注释字幕),并在院线放映中配合术语小卡或导览资料。这种字幕–媒介的协同机制能够突破单一字幕的局限,为观众提供多层次的信息支持,从而降低背景门槛,提高观影体验。

4.3. 观众反馈驱动的闭环机制

字幕翻译的优化不应止步于译者的主观判断,而应建立以基于观众反馈为基础的循环改进模式。具体而言,可以构建“初译–收集反馈–二次优化–版本迭代”的闭环。以Filmarks与Yahoo!映画为代表的影评平台能够提供大量关于字幕理解的关键词(如“分からない”“難しい”)与情感极性评价,这些数据可作为字幕质量评估的直接指标。通过系统化收集和分析观众评论,译者与发行方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在后续的流媒体或蓝光版本中进行修订与优化。这种反馈机制不仅有助于提升单部作品的传播质量,也能为未来中国动画作品的国际化提供可持续的改进经验。

5.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以功能对等理论与归化/异化理论为框架,系统考察了《哪吒之魔童降世》在日本传播中的字幕翻译问题。通过对Yahoo!映画、Filmarks等平台观众评论的收集与分析,揭示了字幕在信息负载、文化负载词、背景知识门槛与人物语言风格四个层面存在的不足。研究总结出字幕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应兼顾三重目标:在语义层面实现核心信息的清晰传达,在接受层面保证观众能够顺畅进入叙事世界,在文化层面促进跨语际的情感共鸣。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首次将大规模观众评论作为字幕翻译质量评估的实证语料,从“接受侧”而非传统的“译者侧”展开分析。这一视角不仅揭示了翻译策略在实际传播中的成效差异,也验证了观众反馈可以成为字幕优化的动态参照。通过此方法,字幕不再仅是译者的产物,而是置于传播链条中、与观众反应互动的文化实践。研究亦存在不足。首先,语料来源主要局限于公开评论平台,缺乏问卷调查或实验对照,导致数据代表性仍有待加强;其次,与字幕的可读性和即时理解相比,影片的叙事连贯性、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等文学层面的效果并不完全由翻译所决定[9]。因此,字幕翻译虽是跨文化传播中的关键环节,但并非全部因素,未来研究有必要将翻译质量与受众文化接受心理、叙事习惯等维度结合考察,以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出海”。

基金项目

本研究为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基地项目“人工智能在中国影视作品精准外译与文化‘走出去’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4JD03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Nida, E.A. (1964)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Brill Publishers.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2] Nida, E.A. and Taber, C.R. (1969)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Brill Publishers.
[3] Venuti, L. (1995)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Routledge, 1-2.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4] Díaz Cintas, J. and Remael, A. (2014)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Subtitling. Routledge.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5] 刘宓庆. 翻译美学导论[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6] 谢天振.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7] 篠原有子. 映画字幕の翻訳学[M]. 神戸: 晃洋書房, 2018.
[8] 日本映像翻訳アカデミー. 字幕翻訳とは何か1枚の字幕に込められた技能と理論[M]. 東京: 出版社, 2018.
[9] Zheng, J. and Fan, W. (2022) Hong Lou Meng in the English World: Reception of a Translated Chinese Classic in Digital Media. The Translator, 29, 312-326. [Google Scholar] [Cross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