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西方传统节日对比研究——以清明节和亡灵节为例
Comparative Study on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Taking Qingming Festival and the Day of the Dead Festival as Examples
摘要: 中国传统节日中,清明节是纪念祖先的重要日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墨西哥,亡灵节也是纪念逝者的重要节日。它们背后都有着不一样的文化思想。这两个节日在死亡观念、情感表达和社会作用上各有侧重,也都在面对现代商业化的冲击。本文旨在了解节日习俗、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背后的跨文化信息,以尽可能避免跨文化误解,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不同文化面对生死问题的独特态度,也能进一步认识到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Abstract: Among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Qingming Festival is an important day to commemorate ancestors and ha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 Mexico, the Day of the Dead Festival is also an important festival to commemorate the deceased. They all have different cultural ideas behind them. These two festivals have their own emphasis on the concept of death,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social role, and are also facing the impact of modern commercialization. This article aims to understand the cross-cultural information behind festival customs,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social functions, so as to avoid cross-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s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at the same time, we can see the unique attitude of different cultures in facing life and death issues, and further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cross-cultural consciousness.
文章引用:段玉柔.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西方传统节日对比研究——以清明节和亡灵节为例[J]. 国学, 2025, 13(5): 1053-1058.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5.135151

1. 引言

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日渐紧密。各个国家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各有不同,在情感表达上也有各自独特的方式,在对传统节日的表达上完美地表现了出来。中华文化底蕴深厚,很多传统节日沉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精神,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西方节日也在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节日。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但也要接纳和包容西方节日文化[1]

理解各国对待死亡的节日,有助于我们跨越文化的鸿沟、消除跨文化误解和与各国人民深度友好沟通。位于东亚儒家文化圈核心的清明节与拉丁美洲信仰和印第安文化融合代表的亡灵节,是中西方文化中直面死亡的标志性节日,它们各自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为在跨文化语境下探索生死观差异提供了理想化的样本。对二者展开深入研究有助于把握不同文化的本质,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

虽然清明节与亡灵节表面上都体现着相似的哀思和纪念功能,但是其祭祀形式和情感表达分别蕴含着不同的中西方文化哲学。这些差异恰恰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中对生死和时空的不同看法。现有研究大多集中于某一节日的文化意义上,或者只是对比表面上仪式的差别。

本文旨在突破现有研究的局限性,从更深层次的文化角度来分析二者在价值观、情感表达与社会功能方面的差异,并从跨文化交际视角展开更系统的比较研究。本文将从文化起源与核心观念、仪式实践与情感表达、社会功能、现代意义与跨文化启示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为跨文化交际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参考。

2. 文化起源与核心观念

清明节不仅是节气,也是中国人非常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节气主要是用来记录季节变化的,而节日通常带有特别的纪念意义,会配合一些特定的仪式和习惯[2]。清明最初的源头是在古代的寒食节,寒食节的第二天清明节。寒食节是古代纪念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手下的大将介子推为躲避权贵的迫害,隐居于绵山的一棵老树下,晋文公下令三天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第三天介子推便抱恨而终。晋文公感于他的孝心与忠诚,便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并在寒食节的后一天定出清明节,用来纪念介子推的孝道与忠诚。所以清明节和寒食节在中国,是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的传统节日。据历史记载,清明在中国古代传统节日中起源最早,是由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而衍生的。清明节的精神基础在于儒家传统伦理中的“慎终追远”和“孝道”的思想。论语中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指慎终追远将使民敦厚。慎终,指对死者要慎重、庄重;追远,指追念先人远祖。对死者的追念与慎重,使得清明扫墓成为中国人心中对先人的敬意。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理念,清明的活动内涵也受此影响。清明,万物复苏,人们出门踏青,享受大自然的美丽,也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清明节快乐的元素不是载歌载舞,面对死亡,而是对春天来临,拥抱自然的快乐[3]。扫墓时的植树活动,又恰巧表达了人们对于死亡的追思与对于生命的渴望。清明节的主体,是关于祖先,关于血缘,关于伦理。

墨西哥的亡灵节源于墨西哥古印第安人文化,特别是阿兹特克文化。在阿兹特克时期,对死的尊重被认为是生命的一个自然循环,即死者会在某个时期返回人间与生者在一起。并通过崇拜女神“米克特兰特库特利”而发展出一种生命哲学。16世纪,随着西班牙入侵,一些节日如“诸圣节”“万灵节”等元素渐渐融入这一习俗中,节日认为为死者祈祷,他们可以由炼狱升入天堂,这些仪式交织在一起渐渐形成了今天的亡灵节,“与逝者在一起”这一概念由此而生。在亡灵节期间,人们相信亡者会在某段时间回家团聚,这让生与死的界限被推翻,也让节日变得温暖与感情。

在生死观上,清明节表现出一种对死亡的敬畏和保持距离的态度,孔子所言“未知生,焉知死”反映了对世俗生活的重视。清明节的文化背景主要是儒家伦理,强调的是血缘宗族的世俗责任和伦理传承;亡灵节则传承了印第安文化对死亡的接纳与亲近,将死亡视为生命循环中自然组成部分。构建起了一种独特的生命哲学。

3. 仪式实践与情感表达

清明节的仪式焦点在于让活着的人去靠近逝者所在的地方。人们去祖先的坟墓上,献上花、纸钱等,进行铲除杂草、添土培坟等仪式,以表达自己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从而完成“慎终追远”的道德程序。人们亲往坟墓,和家人一起扫墓,其间也无形中加强了和家人之间的联系。在扫墓的过程中也无时无刻不在表现了对长辈的尊重以及对已逝者的追思。人们还会通过念家谱、读先人事迹、修祖坟等仪式把自己和家族联系得更为紧密。节日的色调是节日内涵的一种体现,它不仅仅表现在节庆用具的颜色上,也体现在人们的情感方面[4]。在整个过程中,清明节的氛围通常是安静和严肃的,大多数人穿着颜色偏向黑色、白色或蓝灰色,用来表达一种庄严肃穆,这也体现了中国特有的“哀而不伤,肃穆以远”的美学境界。这种仪式和氛围使得清明节的情感表达更加地含蓄与悠远,是一种完成精神传递的无声过程,也体现人们对逝者的敬畏以及对生命无常的凝思。怀念是清明不变的主题,让人们在一片寂静的氛围中怀揣对逝者的思念而继续前行。

亡灵节则正好相反,它不是由生者前往墓地,而是相信逝者会“回家”看望亲人。拉丁美洲人认为死亡是生命轮回的一部分,神通过祝福来参与家庭生活,在“亡灵节”这一天的庆祝活动中回来看望世人[5]。在亡灵节这天,人们在家中共同布置祭坛,祭奠亡灵,人们通过摆上逝者的照片、生前喜爱的食物和饮料、烛台、以及万寿菊这些祭品,让逝去的亲人在特定的时间循着万寿菊的花香回家来与家人团聚,此时家不再是一个居住的地方,而是一个空间,一个连接着生与死的空间,在这个时刻人们接受死亡,与死亡共存,以及在布置祭坛的时候期待亡灵回来。同时亡灵节的祭坛本身就是充满象征与创造力的装置艺术,它融合了古老印第安土著对死亡女神的崇拜、天主教的圣徒肖像和十字架的元素,以及现代音乐的生动气息[6]。这些元素在狂欢节般的美学氛围中自然地融合了历史与当下、宗教与生活,记忆在仪式下通过艺术化的表达,将死亡转化为一种可被嬉戏的“他者”,这种表达并非是对死亡的不敬,而是墨西哥文化中对生命韧性的独特赞美,人们通过笑声与色彩来确认当下生命的延续性,对死亡抱有更积极的态度。

虽然清明节和亡灵节的表达方式差别很大,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点:爱不会因为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消失。无论是安静地去扫墓,还是热闹地布置祭坛,人们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来与已故的亲人建立更近的联系。清明节和万灵节不仅是中西方传统的节日,更是用来跨越生死的桥梁。

4. 社会功能分析

传统节日不仅是民族记忆的载体,也是社会得以存在的粘合剂。作为社会文化价值落脚点的传统节日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东方传统节日与西方传统节日由于差别较大的地理条件和历史环境,有着最鲜明的对比[7]

清明节中祭祀祖先是最能加强家族共同体凝聚力的活动。一家人在彼此约定好的日子到祖坟或者祠堂祭拜祖先,加强亲属之间的联系,形成以血缘共同体为基础的社会共同体,在祭祖过程中,长辈对小辈进行言传身教,将尊老爱祖的思想传递给小辈,从而使得儒家伦理代代相传,儒家伦理又维系着整个社会的伦理秩序,也让每个人都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份和家庭关系。一年一度的扫墓仪式也让年轻一代懂得了感恩、尊先和孝老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这正是中国清明节文化世代相传之内涵所在[8]。清明节中的踏青、植树等活动,其实是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讲求合乎天时的智慧,这些智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表达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在有些地区会组织一个村或者一个区都来祭祖,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以社区为单位进行扫墓,加强社区成员的地区集合力,清明节强大的凝结力维系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秩序与结构。清明节的社会功能更侧重于大宗族的团结,通过集体性的祭祖活动来凝聚家族力量。

亡灵节在墨西哥社会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促进家庭团聚,不仅是生者之间的团聚,还包括生者和逝者之间的情感联系。在一个家庭中,亡灵节期间,一家人会一起布置祭坛,摆上逝者最喜欢的食物和物件,营造出温暖的氛围,这会大大加强小家庭的联系。与此同时,在家庭之外,亡灵节也会开展公共游行、墓地装饰等等活动,这样在社区中所有家庭都会被动员起来,分享彼此对逝者的怀念,形成集体的记忆。与清明节一样,年轻人在布置祭坛过程中会听长辈讲述逝者的故事,了解他们的家族历史,传承他们独特的生死观和文化价值观。亡灵节中对死亡的戏谑态度更是对墨西哥人“死亡从来都不是终点,遗忘才是”这一生命观的认可。亡灵节促进家庭团聚的功能,维系着墨西哥社会的秩序与结构。亡灵节的社会功能更突出小家庭的情感联系,在家庭内部完成对亲人的纪念。

5. 现代意义与跨文化启示

如今,随着全球化和时代的发展,清明节与亡灵节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世界具有多样性,同时也具有统一性,文化也不例外。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性使世界丰富多彩,这种差异并没有将二者割裂开来,而是推动了二者更好地融合[9]。在适应时代的过程中,这两个传统节日不仅保持着自身强大的生命力,而且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迸发出新的生机,这也为人们理解生命、死亡与文化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现代人口激增,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工作、求学等原因长期离开家乡,人口大规模迁移导致“异地难祭”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一现象催生出了代扫墓、网上祭奠等新兴扫墓模式。人们可以在电脑或手机上献花、点蜡烛,甚至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来模拟扫墓场景,让游子即使远在他乡,也能够表达深切的思乡之情。亡灵节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很多移居城市或海外的墨西哥人会在自己住的地方简单地进行祭坛布置,或者搭建一个小型的纪念空间,虽然部分形式改变了,但仍然保留了节日的核心精神,也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小家庭的纪念当中。

然而商业化的过度渗透给清明节和亡灵节都带来了双刃剑效应。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也有了更多的人去了解其祭祖仪式和文化内涵。商家也借此机会推出了各种相关商品,从纸扎别墅和轿车到电子产品,琳琅满目。亡灵节也由此产生了许多骷髅周边,大量印有骷髅图案的廉价配饰涌入市场;但由于时代的发展,生产的产品有时过于夸张或过于娱乐化,丧失了其原本应有的意义。虽然这些商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节日的影响力,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但也不可避免地淡化了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本质,节日变得表面化,失去了原来的情感深度和文化价值。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对清明节与亡灵节的理解常常会引发跨文化误解,对彼此节日的态度也反映了潜在的刻板印象和文化中心主义。西方人可能会将清明的肃穆氛围解读为“压抑”,对烧纸的习俗感到非常疑惑,这样的不解就会使得他们很难理解其中蕴含的对祖先的怀念和对自然的敬畏;当东亚人第一次遇到亡灵节时,他们会从自己文化的角度看待亡灵节,可能会认为狂欢节式的庆祝活动是对死者的不敬,从而忽视了其背后墨西哥人对家庭、记忆和生命力量的珍视。

然而,正是这些差异展现了文化的丰富性。理解文化差异的关键不是判断孰优孰劣,而是学会尊重彼此的习惯和感情。深入探究两个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可以帮助人们避免跨文化刻板印象从而实现有效沟通。清明节与亡灵节提供了从不同角度处理生死关系的智慧,极大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让我们能够从全球化和多元视角来审视生命的意义。

6. 小结

清明节与亡灵节的仪式生动地展现了中西方在死亡哲学上的本质差异。清明节期间,人们通过扫墓、祭拜等活动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同时也强调家庭责任的重要性,注重宗族大家庭的整体关系。这些仪式庄重而含蓄,是对生死的敬畏和传统的延续。而亡灵节则通过热闹的庆祝活动,让人们以欢乐的方式迎接逝者“归来”,用色彩和音乐打破对死亡的恐惧。这些仪式强调的是一种“生命仍在继续”的积极态度,也展现了小家庭内部之间深厚的情感。前者通过庄严的悲伤表达对生与死的敬畏,而后者通过多彩的狂欢表达对生与死的延续。

这些差异的根源在于各自深厚的文化土壤,清明节中深厚的儒家道德伦理文化底蕴,以及亡灵节中当地文化与印第安文化的完美融合。二者也存在相同点,它们都表达了对已故亲人的思念,维系了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情感联系,并且在现代化进程中都面临着商业化和文化意义肤浅化的挑战,但是二者在发展中仍然展示了新时代跨文化互动和表达中对话的可能性。从人类社会步入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愈来愈快,各个国家、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并相互渗透[10]。文化没有优劣之分,我们必须懂得“取其所长,避其所短”。

本文有助于理解文化的深层含义,促进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现代数字化祭奠对节日内涵的长期影响以及从跨文化比较视角对其他生死相关节日的对比分析等方向。这些研究方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各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中的文化价值,并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找到跨文化交流的共鸣与启发。

参考文献

[1] 颜瑜.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西方传统节日对比研究——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J]. 科技资讯, 2020, 18(17): 230, 232.
[2] 房伟. “清明”中的生命意识与家国情怀[J]. 走进孔子(中英文), 2025(2): 40-44.
[3] 李凤能. 寒食节的兴盛与消亡[J]. 文史杂志, 2019(2): 111-113.
[4] 洪欣荷, 高梦宇. 清明节与亡灵节祭祀色彩和情感基调之比较[J]. 地域文化研究, 2019(1): 72-77, 155.
[5] 李月. 墨西哥亡灵节与中国清明节节日文化对比分析[J]. 文化学刊, 2022(3): 200-203.
[6] 孙华. 墨西哥亡灵节: 旅行者竞相奔赴的文化盛宴[N]. 文汇报, 2023-11-13(004).
[7] 彭晓风. 中美传统节日社会文化内涵的差异比较[J].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21, 32(1): 59-62.
[8] 王郡玲. 中国清明节与墨西哥亡灵节之文化比较[J]. 管子学刊, 2016(4): 108-111.
[9] 袁惠琪. 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 7(27): 164-168.
[10] 张康宜.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漫谈[J]. 青年文学家, 2017(9): 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