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瑞士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 1818~1897)被誉为19世纪欧洲“最卓越的文化史家”,在文化史、艺术史、政治史和史学理论方面建树颇丰。他在追求历史叙述客观性的基础上,注重史学家个人的理解和诠释。从文化史、艺术史的角度出发,将历史学视作一门艺术,强调历史认识的相对性和历史知识的文艺性,创作了包括《君士坦丁大帝时代》(1853)、《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1860)、《希腊文化史》三部曲(1898~1902)在内等文化史经典著作。在布克哈特的众多著作中,最经典的当属《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它的出版被视作为“19世纪文艺复兴研究领域的两大标志性事件之一”[1]。目前该书在国内有两个版本较为流行,一为1979年由何新翻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译本;另一版则是2007年花亦芬翻译的德语直译版。全书分为6篇,按照意大利300年间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独立成章进行叙述,是研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的经典之作。
布克哈特以“个人主义”和“世俗性”为原则描绘出一幅极具浪漫色彩和诗性智慧的文艺复兴图景,构成了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的正统理论。直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伴随后现代史学理论和新史学的兴起,西方史学界开始对文艺复兴时期进行多角度研究,布克哈特的文艺复兴研究理论得到进一步挖掘。史家们沿着布氏的文化史道路继续探索,取得丰硕成果。当然,在探索的过程中不免对布克哈特的既有观念进行继承或修正,其中妇女研究尤甚,可以说“二战后欧美学术界关于文艺复兴时期妇女的研究热潮正是在批评和反驳布氏关于这一时期妇女的论述中发展起来的”[2]。
2. 内涵与构建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第五篇“社交与节日庆典”,在这一部分中布克哈特将个人置于社会的大环境下,与读者讨论个人精神是如何在社交生活和节日庆典中体现的。在该篇中布克哈特单独成章来讨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妇女地位(第六章“妇女的地位”)。可以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是一部最早系统刻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妇女社会地位的作品[3]。布氏在本章起始处便明确提出了“要了解这一时期的高级形式的社交,我们必须先记住这样一个事实,即妇女和男子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4]这一观点。他认为文艺复兴时期社会上层的妇女与贵族男子经历了相似的重大变化,这些女性同样接受了文字和语言学教育,充分发展其个性,并在艺术文化和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后文中,布克哈特分别从女性的“教育”、“个体化程度”、“社会评价”以及“社交”等四方面证明自己的观点。
一是“教育”:布克哈特认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接受高等人文教育的水平与男性几乎无异。女子与男子接受同样的文学教育在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普遍存在。在“世俗化”的社会环境中,人们聚焦于现实生活,女性研读古典文化,学习拉丁文是符合个体精神发展的表现。在这部分中布氏特别强调了女诗人的独特存在,他发现这一时期的女诗人多以男性的口吻叙事,她们坚决明确的笔调使其常被误认为是男性。布克哈特以这种独特的社会现象证明上文“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同男人并无两样”的论断。
二是“个体化程度”:上层社会女性在人文教育的影响下,展现出与男性别无二致的个体自主性。布克哈特在横向比较下得出——同时期中,意大利女性拥有其他地域女性无可比拟的个体化水平,这种以完整的自我形象示众的情况在其他地区是极其罕见的,而在该时期的意大利,无论是君侯夫人、统帅妻子或者各个领域的优秀女性几乎又拥有自己的特殊形象。这种独立的形象强调个体身上不同“质性”(ein völlig harmonisches Ganz)的和谐存在,而这种“质性”的存在恰恰说明了这一时期追求所谓的“妇女解放”是无可能的,因为当时的世界观是女性主动像男性一样努力追求完美的自我人格。
三是“社会评价”:布克哈特提出,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最高评价是拥有男性般的心灵(Geist)与性情(Gemüt)。人们追求的是一种英雄史诗般的大丈夫气概,意语中“virago”(古义为“高大魁梧而有男子气概的女性”)一词则是当时社会对一位女性的由衷赞美。
四是“社交”: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女性的社交生活并不如此性别化。在社会圈中,女性要遵守特定的社交规则,对于一些不能明说的事情要懂得达成默契的共识。这种社交潜规则与当时女性整体追求活力、美感,及面对困境时的自觉意识相关联。而与博学多才的交际花交往又是另一种社会风气。交际名花们往往拥有较高的文艺素养,极具人文内涵而受到礼遇。这种酷似古代世界与高级名妓之间基于精神吸引的男女关系虽不被社会认同但却广泛存在。
布克哈特从以上四个方面向史学界呈现出一个妇女的黄金时代。在布氏的文艺复兴妇女观中,一切于女性而言都是有价值的、积极的,她们能够主动参与政治、经济生活,进入俗世;也能操持家庭,撰写著作,实现个体发展。在这一时期中,女性具有同男性一样的社会地位。布克哈特开创性地将妇女置于文化史的研究背景下,成为当时少数认识到妇女历史作用的史学先驱之一。从布克哈特直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关于文艺复兴妇女的研究一直处于边缘状态。在此期间的学术成果也基本肯定布氏对文艺复兴妇女地位的积极评价,进一步扩大了布氏文艺复兴妇女观的影响[5]。同他宏大的文艺复兴观一样,布克哈特这种浪漫而诗意的妇女观念对后来的历史学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 突破与超越
进入20世纪60年代,在欧美社会运动和新史学理论的双重作用下,妇女研究作为新史学的重要组成愈发受到学界重视。“文艺复兴时期的妇女”这一研究对象得到持续关注和讨论。至七十年代初期,西方史学界再次出现了文艺复兴研究浪潮,许多关于文艺复兴时期妇女的研究成果在这一时期发表。这些论文大多从家庭的角度出发,探究文艺复兴上层妇女的地位和处境。这批学者虽并非完全认同布克哈特关于文艺复兴时期妇女的相关论断,但大体仍对他的观点表示赞同。从这个角度看,他们的观点依旧处于布克哈特文艺复兴妇女观的影响下。
直至1977年,美国妇女史学家琼·凯莉–加多尔(Joan Kelly-Gadol)发表的《妇女有文艺复兴吗?》打破了这一局面,引发学界对于文艺复兴女性社会地位的再思考。加多尔在文中指出——“妇女没有经历自己的文艺复兴,至少在文艺复兴时期是这样”[6],直接驳斥了布克哈特的观点。凯莉认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展现出了极具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在人文主义、资本主义及国家民族社会形态等方面均有显著的积极性,这种进步为男性提供了机会,他们能够寻找个性尊严,实现个体化需求,在这个过程中追求世俗意义的幸福。但女性的社会地位却显现出与上行发展的不匹配性。在文中,凯莉划定了四个她认为历史学家应对性别差异进行比较的领域,包括性的规制(the regulation of sexuality)、政治和经济角色(political and economic roles)、包括教育和思想在内的文化角色(cultural roles)以及男女的意识形态和象征差异(the ideology and symbolism concerning)。
以性的规制为例,凯莉深入分析“典雅爱情”(courtly love)文学中所展现出的两性关系变化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典雅爱情是在中世纪西欧贵族骑士阶层中广为流行的一种爱情观念,它因游咏诗人的广泛传播和男女贵族的大力宣扬而逐渐成为一种社会习俗[7]。凯莉发现中世纪的典雅爱情文学中广泛存在一种女性形象,她们往往出身贵族,具有独立意识及自我价值,拥有对性的相对自由和表达;而文艺复兴时期的典雅爱情却强调和赞扬女性贤淑、贞洁的品质,要求女性符合社会规训和顺从。二者都处于传统的社会背景下,但相较而言,中世纪典雅爱情为上层妇女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琼认为文学作品作为现实的镜像表达,在中世纪时期的社会现实里,贵族妇女拥有更大的社会权力,她们能够影响当时的文学内容从而塑造一种女性理想的爱情模式并加以流传。但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妇女逐渐失去了这种左右文学的权力。文学作品中新柏拉图式的爱情“掩盖却恰恰表现出了文艺复兴时期贵族女性对丈夫和君主的依赖”[6]。这种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之间的分野,被布克哈特轻描淡写地带过了,凯利–加多尔指出“正是因为在这种关系下,现代意义上的性别划分出现了”[6]。凯莉–加多尔的这篇文章真正意义上突破了布克哈特的积极文艺复兴妇女观范畴,彻底揭示了这一研究存在的巨大可能。此后学者们开始从多个角度研究这一时期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实现状况。
经过几十年间学者的不断探究,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妇女研究经历了由浅入深的发展阶段,为历史学的发展开拓了领域,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20世纪60年代前,学者们同布克哈特一样将研究目光聚焦在上层精英女性上,尤其是拥有显赫身份的贵族或具有突出成就的女性。他们根据文学作品中对这一时期妇女个人生活和社会参与的描写,试图刻画出女性全体的社会风貌。这种研究成果显然是较为片面的,在后期的发展中,史学家们将妇女研究与政治史、经济史、艺术史、宗教史等多种史学类别相联系,不断从新的研究视角出发。其研究材料也不再局限于文学著作,而扩展延伸到法律条例、个人传记、公共档案等更多丰富史料上。研究对象更是从精英妇女而逐步转向包括普通城市妇女、劳动妇女、修女在内的妇女全体,力图展现一个真实的文艺复兴。在探究“妇女有无文艺复兴”这一论题的过程中,部分学者意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妇女自我意识所发生的变化。尽管这一时期的妇女仍然承受着中世纪遗留下来的社会压迫,且消极的女性观念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我们同样能够看到,挑战固有传统的思想意识与抗争行动已经开始涌现,这一现象被称为“文艺复兴女性主义”[5]。
丰富的研究成果使得人们对文艺复兴时期妇女的生活和处境有了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书写新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妇女”历史形象成为必要。已有学者对此进行了积极的尝试。美国历史学家玛格丽特·金(Margret King)撰写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妇女》[8]一书就对这一时期的妇女历史更加详尽地分析和论述。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妇女按照身份进行划分,全面地考察了文艺复兴时期社会各阶层女性在家庭、宗教、社会生活中的状况,在明确回答文艺复兴时期妇女的地位和处境的同时,对妇女自我意识的变化作出客观评价[9]。该书的中译本于2008年出版,为国内学界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妇女地位提供了重要文本。
4. 结语
雅各布·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对妇女处境的论述,开创了西方史学界关于文艺复兴时期妇女研究之先河。如今,作为新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史研究已从最初的“边缘课题”发展为文艺复兴研究的核心分支之一,并逐渐从社会史中独立出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领域。文艺复兴时期的妇女研究正是以布克哈特理论为镜鉴,将研究视角由少数转向被忽视的广大女性群体,完成了从“精英叙事”到“整体叙事”的关键转变。
任何时代的妇女观都并非静止的结论,对女性地位与形象的理解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以史为镜、不断检验与深化的动态过程。反思并完善既有的认知框架,不仅是精准把握女性历史境遇的关键,更是推动相关研究走向深入、积极回应时代议题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