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生命观点构思与融通
Conceptualiz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Life Perspectiv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I: 10.12677/acpp.2025.1410537,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木本荣*, 李仁凤, 喻湘南: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田 杰*, 卢 冉:成都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四川 成都;范鑫宇: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四川 成都;杨 静#: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出土医学文献文物保护研究数字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关键词: 中医药生命观“形”“气”“神”阴阳之气精准医学系统生物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View of Life “Xing” (Form) “Qi” (Vital Energy) “Shen” (Spirit) Yin-Yang Qi Precision Medicine Systems Biology
摘要: 现代生命科学逐渐向传统中医药生命观中的部分思维靠拢,具有融合的发展趋势。本文阐释了中医药理论对生命的意义,深入探讨了关于生命构成的基本要素——“形”、“气”、“神”和生命的起源,并着重关注了三大基本要素之一的“气”与现代生物学和现代能量场的相通之处;重点论述了中医药的“整体观”与系统生物学的有机沟通结合,以及推动“辨证论治”在精准医学的结合帮助下实现传承与创新。同时,本文分析了中西医在认识论、实践、临床等方面的差异,发现中医注重整体辩证,西医注重实体微观;还探讨了中西医融合面临的关键科学难题和挑战,如思维方式和表达差异大、视角的不同以及伦理挑战。通过整合相关论述,以“气”为核心,连接“形”和“神”,并对中医药生命观进行现代科学的解读,推进中医药文化在赓续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实现传承与突破的并进。
Abstract: Modern life sciences are gradually aligning with certain aspect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perspective on life, showing a trend toward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significance of TCM theory regarding life, delves into the fundamental elements that constitute life—“Xing” (Form), “Qi” (Vital Energy), and “Shen” (Spirit)—as well as the origin of life,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element “Qi” and its connections to modern biology and contemporary concepts of energy fields. It emphasizes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CM’s holistic view with systems biology and discusses how promoting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Bian Zheng Lun Zhi), combined with precision medicine, can facilitate both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CM. At the same tim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erms of epistemology, practice, and clinical aspects, finding that Chinese medicine emphasizes holistic dialectics while Western medicine focuses on tangible micro aspects; it also discusses the key scientific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such 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inking styles and expressions, differing perspectives, and ethical challenges. By synthesizing relevant discussions and centering on “Qi” as the link between “Xing” and “Shen”, this article offers a modern scientif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TCM perspective on life, advancing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CM culture based on the continuation of tradition, achieving both preservation and breakthrough simultaneously.
文章引用:木本荣, 田杰, 李仁凤, 喻湘南, 范鑫宇, 卢冉, 杨静. 中医药生命观点构思与融通[J]. 哲学进展, 2025, 14(10): 312-319.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10537

1. 引言

面对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挑战,中医药事业如何应对的问题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得到了答案:加强中医药现代化,实现传统中医药创新性发展;相关单位针对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发展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要将现代科学的理论逐渐与现代医学科学融合[1]。中医药有着历史悠久的理论体系,其中不乏有阴阳平衡、“天人合一”、“辨证论治”等理念,展现了独特的生命观,但随着现代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精准医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医药理论却因其传统的体系面临着巨大的世界化、信息化困境,尤其是在认识论、实践方法和临床应用上,中西医有效融合充满着挑战。所以,如何破除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之间的体系壁垒,实现两者创新性的有效融合,特别是克服中西医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仍是目前需要攻克和解决的难题。因此,展开这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具有必要性,希望通过此次的梳理和探讨,为更好地理解中医药生命观的现代科学内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为推动中医药理论和现代科学的融合与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并为解决中西医融合的难题提供新的想法。

2. 中医药理论对生命的阐释

生命观是一种世界观,是人类对生命万物的本质、发展规律及其存在意义的基本认知。中医药生命观作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命题,凝结了中国古人对生命的本质、构成及发展规律的系统性思考,阐述了生命构成的基本要素以及生命的起源。

2.1. 构成生命的基本要素——“形”、“气”、“神”

在中医药理论对人类生命本质的认知下,人体生命的构成离不开“形”、“气”、“神”三大基本要素,三者以辩证统一的整体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形”是指人体可被触摸的实体性物质,包括五脏六腑等结构、身形官窍等形态,是通过感官可以直接被感知的活性物质,是生命存在的物质载体。“气”是充斥于人体的无形非实体物质,散布在人体组织结构之中,是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稳定的基础,推动各种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神”是指能控制人体生命活动的意识,来源于人脑,包括意识、认知、思维等精神活动,《素问·移精变气论》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以及《素问·五常政大论》有言:“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2] [3]。“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集中表现,神决定了生命体机能的兴衰,一旦失去神,生命活动也会相应地终止。“形”、“气”、“神”三个要素之间存在着普遍且客观的联系:它们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一方的变化消长会引起另一方的相应改变,共同维系着生命的基本活动。“形”是“神”的物质前提,而“神”对“形”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气”作为中介,传递“形”与“神”的能量与信息,三者共同构筑起“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整体。如《三国志》记载华佗用针刺“夹脊穴”治疗曹操头风,通过调气(疏通经络之气)来改善形体疼痛(头风属形病),是“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的形气相互影响关系的实践检验。

2.2. 生命的起源——阴阳之气的交感

在《说文解字》中,阴谓之:“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谓之:“陽,高、明也”。“阴阳”,本指物体对于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4]。阴与阳可以看作矛盾双方,其本质是对立统一的动态平衡关系,这决定了它们必然会发生交感,从而产生生命。《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5],从哲学的角度阐明了生命的起源,认为人是天地之气融合的产物,明确生命源自于天地阴阳之气的交感融合。“阴阳”哲学观早在先秦的天道自然观就有所发端[6],《素问·天元纪大论》也曰:“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7],将阴阳升华为万物的核心,生命与精神的本源。阴阳之气的交感是生命产生的起点,而实现生命的延续发展则离不开阴阳的动态平衡。《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8],揭示了生命活动的根本规律,只有处于阴阳动态平衡的状态,人体的意识活动和生理机能才能正常运转,如果阴阳相互分离则会导致生命根本的终止,强调了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核心。《易传·乾·彖传》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9],说明阴阳消长、四时更替是天道变化的自然法则,万物顺应这种规律,遵循自身生长规律和阴阳平衡的秩序,以保证自身顺利生长并实现长久的存在与发展,此观点印证了阴阳平衡思想是价值核心与实践准则,也是宇宙和社会的根本法则。

3. 中医药生命观的现代科学内涵

中医药生命观的现代科学内涵是在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科学的基础上建立桥梁,让古老的智慧和现代的科学互相融合。而古代哲学基于天人相应的思想,认为人体由“形”、“气”、“神”三个要素构成,“形”是在人体中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实体[10];“神”是人体意识思维和生命的活动[11];“气”则既是宇宙本体和万物之原[12],又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同时作为了联系“形”与“神”之间的桥梁[13],维持着二者的动态平衡[14]。因此,“气”独特的物质性和功能性与中医药生命观的科学内涵有着相似之处,成为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有机结合的关键切入点,并对其理解中医药生命观的现代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3.1. 物质基础——中医“气”与现代生物学的科学交汇

中医自然观将“气”认为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极微小的物质颗粒,“气”虽无形无状,但也不是虚构的,是事实存在的。它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基础,聚而成形,散而为气,具有“无形中有形”的双重性质。且《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关于气的描述可以总结出“气”的“无形中有形”的内在逻辑,即从无限细微处孕育出可见的整体[15]

在现代生物学视角下加入这一理念,可以清晰地看到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以及细胞信号分子等,都可能成为“气”的物质基础。现代生物学中肠道菌群通过数量的叠加共同作用于人体的生命功能;细胞信号的数量与活性反常变化均可能改变人体健康状态[16];代谢产物则体现出该生物或细胞所处的环境和状态[17]。这些微观物质聚集成整体的性质在某些方面与中医的“气”具有“无形中有形”的特性呈现一定的相似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和信号传导的研究加深了对中医生命观中“气”的科学理解。然而,当前研究还只是处于探索这些微观物质与中医“气”之间“相似性”的阶段,它们与中医“气”之间是否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进行科学验证求实。

3.2. 能量系统——中医“气”与现代能量场的科学解读

中医自然观认为“气”是永恒运动的,它的运动遵循着“升降出入”的规律,这种“气”的升降运动,在现代科学的能量场理论中找到了相似的表述。人体能以磁场形式向外界辐射,而使磁场对人体产生感应能力则受本身固有频率的影响[18]。古代中医的音乐疗法通过特定的频率和节奏,影响人体的情绪、精神和气血状态[19]。现代研究也证实了特定频率对人体的影响,远红外线穴位照射可影响失眠抑郁症患者血清5-羟色胺(5-HT)水平[20]。《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描述了“气”的升降运动是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根本,是新旧事物交替推移的根本所在[15],这与现代物理学对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认识具有某种程度的契合。

在现代研究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人体作为能量系统而言,其“气”与电磁场和频率的表现存在关联,而中医“气”的概念与现代“生物电”的概念也存在一定联系。人体的生物电(包括心电、肌电、脑电等)都表现出了一定的频率和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对于物理频率能够治疗老年痴呆小鼠[21]与癫痫动物模型[22]的研究和人类大脑及地球电离层空腔产生光谱和强度的舒曼共振具有高度的相似性[23]都能为其提供依据。“气”在人体中滔滔不绝地运行着,同时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就如同生物电在人体各组织膜内外的定向传导,调节着细胞的代谢和功能。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气”与生物电存在一定的共通性,用生物电来对“气”进行科学解释,有助于推动中医药生命观的现代转型。

4. 中医药生命观与现代科学融合

从生命的起源到生命的基本运动特征再到生命的保养之因时、因地、因人施养。从古至今,人们从未停歇对生命本质和规律研究的步伐。中医认为生命是由天地、日月、阴阳等物质不断发展和运动变化而来,阴阳形气相感从而进一步化生为万物。《黄帝内经》从辩证的角度诠释了生命观,将阴阳五行和精气学说同宇宙及生命本质联系起来[24]

中医生命观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的理论精华相创新融合,从多个角度进一步对生命进行研究和探索。基于中医生命科学学科衍生出的创新性研究手段包括但不限于系统生物学、遗传学、现代医学工程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丰富生命科学的内涵,用中医原创理论和现代科技融合,保障中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4.1. 生命系统生物学与中医“整体观”

人的生长发育、繁衍与遗传变异等基本过程特征,无一不提示着人体本身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二者辩证统一、和谐共生,人的精神和形体同样属于一个整体,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现代健康观从身体、心理、社会等方面来进行衡量,充分体现了现代健康理论与中医学“天人合一”整体观的密切衔接。人的生命与宇宙的运动变化是密切相关的,不同时间、空间所赋天地之气不同,个人禀赋也就有所不同[25] [26]。天地自然之物的运行变化都有一定规律,而这些运动变化的平衡或失衡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反应。这与从经典力学、电磁学等角度来探索宇宙的运动变化规律有着相似之处。

系统生物学对中医“证”的研究内容加以量化,阐明生物的整体特性,是研究生物从整体到各个层次之间联系的一门学科[27]。以基因、蛋白质和代谢产物的研究为基础,从整体角度出发构建系统结构和行为模型,帮助科学家们处理庞大的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生物相关数据库[28]。系统生物学的综合分析策略有助于中医针灸学作用机制及作用靶点的研究,实现在数字化、智能化、模型化方面的整合与突破[29]。中药与经方配伍是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方法合用的体现,但其中一些药物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而系统生物学可帮助中医相关研究系统化、模型化[30]

有学者认为[31],如将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理论两者整体观机械结合,不仅不利于发挥两者学科相结合的优势,更不利于二者保持各自的本质属性。要用创新的思维和辩证的眼光,明确两者的独特优势与客观共性、差异,通过搭建恰当的科学平台,将二者有机结合,实现中医药理论与生命科学的接轨。

4.2. 中医“辨证论治”与精准医学的融合

现代生物技术可以从基因角度对疾病进行相应的治疗,这是中医“养后天以补先天”理论的创新运用。相关研究发现除先天因素外,后天环境因素可通过改变基因表达从而产生相应的遗传效应,技术的发展革新和观念理论的完善创新助力精准医学、转化医学等概念的产生[32]。而这些新生的医学概念与中医整体观基于三因制宜下辨证论治的方法理论是相辅相成的。例如,精准化的个体诊疗方案帮助对类风湿关节炎(RA)进行精确治疗[33],RA可累及人体肾、脾、肺、血液等多个器官系统,不同个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情况有明显的差异。精准医学与中医辨证论治思想高度融合,通过基因诊断和数据分析等方法,为RA的精确治疗和诊断奠定坚实的基础。

辨证论治是中医别具特色的诊疗方法。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方法收集相应临床资料加以分析,从而辨出疾病的本质。精准医学深入研究疾病的微观物质发展变化,推动辨证论治在精确诊断和精确治疗方面的创新与传承[34]。辨证论治与精准医学都有追求疗效与维护健康的共同理念,两者共同关注的焦点是个体所呈现的不同生理与病理变化。但两者在认知领域上的主要差异是:辨证论治从宏观角度出发认识个体变化的特征,而精准医学是从基因、蛋白质、代谢等微观角度出发来认识的[35]。中医辨证论治数智化完善病症分析相结合的精确诊疗评价体系,推动中医往精确医学方向迈进[36]

5. 中西医范式差异及融合挑战

5.1. 中西医文化差异及其各自优势

中西医文化的互补式结合是未来医学文化发展的一种趋势[37]。在认识论方面,中医将人体在不受限定的自然状态下所呈现的特定规律进行辩证统摄,于是形成了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等中医认识论[37]。而西医实体求原,以人的细胞、组织系统、器官为基础,把复杂的生命现象用简单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来阐释[38]。在实践方面,中医运用望、闻、问、切的技术方法,多限于临床观察,没有发展出独立系统的实验活动;而西医运用各种仪器设备和实验设计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活动[39]。在临床方面,中医注重“整体观念”[40],重视人与天地的关系,以及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经络气血的联系、脏腑间的关系;相对而言,西医重视各个组织系统、器官的局部病变,充分认识人体的解剖结构[41] [42]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医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其中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理论等,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43] [44]。随着医学的发展,各种药物、疫苗不断研发和应用,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45]。新兴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以及精准医学、转化医学的创新发展,不断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人类防控各种慢性疾病奠定坚实基础[46] [47]

5.2. 中西医融合的关键科学难题与挑战

中西医学是我国当代医学领域的两大科学理论体系[48],两者的结合意义重大,能融合中医和西医的优势,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更全面的方案。两者是两种文明的不同成果,自然存在着差异性与斗争性[48],也成为了它们融合的关键科学难题与挑战。中医的整体观、阴阳五行、形气神等理论与西医的细胞、分子、原子等微观理论,在思维方式和表达上差异巨大,将两者有机结合,必须深入挖掘中医药理论体系与现代科学技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引,推进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体系的构建,建立符合生命规律的现代新医药理论体系[49]。其次,中医强调整体观,重在对个体的调整修复;西医强调局部观,重在对某一类疾病的解决,因此如何建立一套同时涵盖两者特点的方法,也是一大难题。伦理挑战也尤为突出,如在临床试验中,如何平衡中医以“辨证施护”为核心的人文关怀与西医以“数据化诊疗”为支撑的精确技术等问题,以确保试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同时又能保障患者的权益。

6.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在融合传统中医药生命观与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下,中医药生命观的核心特点得以显著突出。首先,生命的基本要素是由“形”、“气”、“神”构成的,三者相互作用形成“形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观;再者,生命发源于阴阳之气的交感,其存在与发展依赖阴阳的动态平衡;最后,生命的认知以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辩证思维为根据,以中医整体观辩证把握其变化规律。对中医药生命观进行系统性分析后可知,“气”是宇宙和生命的本体,是一种肉眼不可见、极其细微的物质颗粒,处于永恒的运动中,与“形”和“神”相互转化,以其独特的物质性和功能性,与现代生物学和能量场理论相联系,为传统理论注入现代内涵。不过,因为这两者在认识论、实践和临床方面等上存在一些差异,两者融合仍有着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待解决,如文化差异、思维表达、视角侧重及伦理挑战,面临着构建新医药理论体系、建立涵盖两者特点方法的科学难题。因此,以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核心基础,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深入微观层面探索生命本质,是实现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有效融合的重要路径之一——这一路径既尊重中医药理论的主体性,又能借助现代技术破解传统理论的微观阐释难题,进而推进中医药文化在赓续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实现传承与突破的并进。

基金项目

2024年度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专项课题(2024MS564);四川中医药文化协同发展研究中心2023年拟立项项目(2023XT134)。

NOTES

*共同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岑孝清, 颜维海, 韦兆钧. 习近平中医药发展重要论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思想的新发展[J]. 中医药文化, 2019, 14(6): 7-13.
[2] 王庆其. 论《黄帝内经》的生命观[J]. 中医药文化, 2020, 15(2): 8-12.
[3] 人民卫生出版社, 编. 黄帝内经素问[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3: 159.
[4] 宋欣阳, 陈丽云, 严世芸. 论阴阳、中和与中医学的关系[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 32(6): 2433-2437.
[5] 刘国伟. 问道《黄帝内经》探寻中医生命观及其思维规律[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14(9): 77-79.
[6] 王英, 贺莉萍, 王天玲, 等. 传统中医药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生命观与健康观教育[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21, 35(2): 71-73, 91.
[7] 杨永杰, 龚树全. 黄帝内经[M]. 北京: 线装书局, 2009: 11.
[8] 周荣易, 马丙祥, 王娇娇. “冲气”观与中医学[J]. 辽宁中医杂志, 2020, 47(3): 70-72.
[9] 孔颖达疏. 周易正义[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10] 邱烈泽, 章文春. 《黄帝内经》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之形的探析[J]. 江西中医药, 2017, 48(7): 10-12.
[11] 赵张旸, 章文春. 从人体之气的生成谈气论证构[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2, 37(10): 5606-5608.
[12] 章文春. 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的气功修炼理论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13] 谢海金, 李良松. 《淮南子》形气神的身体理论[J]. 医学与哲学, 2022, 43(18): 59-63.
[14] 王志斌, 王洋, 黄玮杰, 等. 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探讨微观指标在中医辨治中的应用[J]. 中医杂志, 2024, 65(4): 337-340.
[15] 雷顺群. 中医哲学思想的特定内容[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2(4): 1-4.
[16] 任超, 张利平. 衰老及相关疾病与细胞信号转导的关系[J]. 生物技术通报, 2005, 21(1): 12-15.
[17] 张明泉, 赵玉堂, 张再康, 等. 运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中医气络的可行性探讨[J]. 时珍国医国药, 2009, 20(11): 2905-2906.
[18] 徐安龙, 史渊源, 卢涛, 等. 中医生命科学的构思[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43(8): 623-629.
[19] 宋文生, 陈俪媛. 音乐与气血: 中医音乐疗法的原理与实践[J]. 人人健康, 2024(33): 67.
[20] Chang, Y., Liu, Y. and Liu, C. (2009) The Effect on Serotonin and MDA Levels in Depressed Patients with Insomnia When Far-Infrared Rays Are Applied to Acupoint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37, 837-842.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21] Iaccarino, H.F., Singer, A.C., Martorell, A.J., Rudenko, A., Gao, F., Gillingham, T.Z., et al. (2018) Author Correction: Gamma Frequency Entrainment Attenuates Amyloid Load and Modifies Microglia. Nature, 562, E1-E1.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22] Grossman, N., Bono, D., Dedic, N., Kodandaramaiah, S.B., Rudenko, A., Suk, H., et al. (2017) Noninvasive Deep Brain Stimulation via Temporally Interfering Electric Fields. Cell, 169, 1029-1041.e16.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23] Saroka, K.S., Vares, D.E. and Persinger, M.A. (2016) Similar Spectral Power Densities within the Schumann Resonance and a Large Population of Quantitative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Profiles: Supportive Evidence for Koenig and Pobachenko. PLOS ONE, 11, e0146595.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24] 王小平. 《内经》关于对生命起源的认识探微[J]. 中医药学刊, 2004(2): 307-308.
[25] 王阶, 汤艳莉. 试论中医学健康观[J]. 中医杂志, 2011, 52(12): 995-997.
[26] 闫希军, 吴廼峰, 闫凯境, 等. 大健康与大健康观[J]. 医学与哲学(A), 2017, 38(3): 9-12.
[27] 沈自尹, 黄建华, 林伟, 等. 从整体论到系统生物学进行肾虚和衰老的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29(6): 548-550.
[28] 刘港, 毛庆, 毛伟维, 等. 系统生物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J].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32(2): 176-179.
[29] 杨永清, 尹磊淼, 徐玉东, 等. 系统生物学与针灸学[J]. 上海针灸杂志, 2009, 28(10): 616-619.
[30] 梁众擎, 赵霞, 邢琼琼, 等. 基于系统生物学的中医药发展探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 34(12): 5537-5539.
[31] 方金苗, 杜武勋. 基于整体观的系统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J]. 辽宁中医杂志, 2015, 42(12): 2462-2465.
[32] 王琦. 中国式的精准医学: 九体医学健康计划[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 30(10): 3407-3411.
[33] 吕柳, 马玉草, 黄正慧, 等. 从精准医学与辨证论治初探类风湿关节炎的个体化诊疗[J]. 时珍国医国药, 2024, 35(1): 154-156.
[34] 李西海, 贾良良, 刘献祥. 从辨证论治与精准医学初探未来医学的诊疗模式[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 33(11): 4789-4792.
[35] 贾龙, 张华. 论精准医疗对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创新探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 32(12): 5270-5273.
[36] 尤良震, 张晓雨, 蒋寅, 等. 面向精准医学的中医辨证论治数智化研究问题与策略[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2): 551-555.
[37] 张洪雷, 张宗明. 论中西医文化基因的差异及优化重组[J]. 中医杂志, 2015, 56(8): 631-635.
[38] 林柳兵, 苏凯奇, 沈艳婷, 等. 中西医思维的差异[J]. 中医学报, 2018, 33(11): 2133-2137.
[39] 常存库. 中西医关系的科学与文化分析纲要[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7(10): 721-722.
[40] 樊代明. HIM, 医学发展新时代的必然方向[J]. 医学争鸣, 2017, 8(1): 1-10.
[41] 张京安, 崔天红. 中西医临床的差异比较与结合[J]. 医学与哲学, 1992(8): 42.
[42] 林宏远, 张晓维, 王文惠, 等. 中西医临床实践优势互补融合——清晰定位、肯定疗效和明确机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 44(3): 365-368.
[43] 烟建华. 《内经》五脏概念研究[J]. 中医药学刊, 2005(3): 395-399, 406.
[44] 林泽斯, 王洪琦. 《道藏∙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图》中关于脏腑理论的研究[J]. 中医杂志, 2013, 54(11): 985-986.
[45] 张成岗, 巩文静, 李志慧, 等. 医学3.0为中西医融合发展提供新机遇[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 40(10): 1258-1263.
[46] Prasad, V. (2016) Perspective: The Precision-Oncology Illusion. Nature, 537, S63-S63.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47] 何明燕, 夏景林, 王向东. 精准医学研究进展[J]. 世界临床药物, 2015, 36(6): 418-422.
[48] 段金月, 洪欣, 汤雯雁, 等. 基于矛盾观辨析中西医文化差异[J]. 中国民间疗法, 2022, 30(24): 13-16.
[49] 郑啸, 郝海平. 代谢仿生导向的中西医融升路径[J]. 中国科学基金, 2024, 38(3): 440-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