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中华孝文化的道德内核和现代意义
On the Moral Core and Modern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Filial Culture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ces.2025.1310823,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黄 蕊:中华女子学院管理学院,北京;李 敬:中国孔子基金会德本教育基金,山东 济南
关键词: 孝文化道德内核现代意义人文化成Filial Culture Moral Core Modern Significance Cultivating Human Culture
摘要: 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代表中华民族先进的价值观及其道德规范,具有“熏陶、教化、激励、凝聚”的人文化成作用。本文从中华传世典籍入手,结合当今社会转型和现代家庭结构变迁的新特点、新问题,深度挖掘孝文化的道德内核和现代意义,积极探索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式方法。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孝文化的践行本质上是进行生命教育、情感教育、忠诚教育、责任教育和信仰教育的过程。其价值最终落实到个人的身心成长,家庭的和谐美满以及社会的文明进步。孝文化是新时代文化建设与家庭建设的有效路径,更是品德教育的有力抓手。
Abstract: Filial piety culture, as a traditional family virtue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the core conten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ondensing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representing the advanced valu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its moral norms, and has the function of “edifying, educating, inspiring, and uniting”.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Chinese classic books, combined with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new problem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oday’s society and the changes of modern family structure, deeply explores moral core and modern significance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and actively explores the ways and means of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filial piety culture is essentially a process of life education, emotional education, loyalty education,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and faith education. Its value is ultimately implemented in the growth of the body and mind, the harmony and happiness of the family and the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Filial piety culture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e and family building in the new era, and it is also a powerful grasp for mor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黄蕊, 李敬. 论新时代中华孝文化的道德内核和现代意义[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10): 534-539.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10823

1.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培育和践行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根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1],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展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面貌,具有“熏陶、教化、激励、凝聚”等人文化成作用。新时代深度挖掘孝文化的道德内核和现代意义,使其厚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孝文化将会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2. 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百善孝为先”,孝是德之根,孝为人之本,对中华民族而言,孝文化早已融入民族血脉,成为影响深远的文化基因,并在历代文化经典中有着深刻论述。《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以孝道为中心,系统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指出孝道是诸德之本,臣民百姓能够用孝道立身理家,国君可以用孝道治国安邦。《论语》作为记录孔子思想言论的一部经典,亦有多处关于孝道的论述。孔子从培养人孝悌忠义的德行和操守筑基入手,进而胸怀家国天下,从“齐家”达到以德治国的目的。

孝是根本性的问题,从良好家风家教的建立和传承,到社会治理乃至国运昌盛,都需要从践行孝道开始。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2]又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3]孝道,如同天道的运转,永恒不变;如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是天经地义之事,是人本有的自然之性。天地人三才之道,人道和谐于天道地道,最为重要的是孝道,孝道就像建筑的根基,根基打牢了,人就能在天地间立住了。正如《论语·学而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4]

孝文化是家庭品德教育的出发点。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5],家庭品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孝道。《说文解字》对“教育”分别做出如下解释,“上所施下所效也”谓之“教”([6], p. 64),“养子使做善也”谓之“育”([6], p. 312),表明最早的教育形式为家庭代际间的垂范和传承,最初的教育内容是品德修养与行为教化。有了孝德,人就能兼具众德,通向大道。故《孝经》云:“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7]

从文字的角度考察,自甲骨文至今,“孝”字都由“老”与“子”两部分构成,分别代表长辈与晚辈,体现了孝文化中代际互动的双向性。《说文解字》对孝的解读包含三部分:一是“善事父母者”,明确孝的核心对象;二是“从老省,从子”,揭示字形结构中蕴含的代际关系;三是“子承老也”([6], p. 171),强调晚辈对长辈的继承之意。孝本质上是长辈和晚辈之间的代际互动关系,既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也是相互支持和帮助的过程。孝道是双向的情感互动,老携子,子承老,父慈子孝。老携子不局限于长辈对孩子的身体抚养,还包括人格和德行的教化,子承老则不仅仅限于血脉的传承,还包括优秀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继承和发展。作为父母长辈,要修身好学,并悉心培养教育子孙,把一生之所学所得传授给子孙后代,使子孙成人成才,将良好家风家教传承下去;作为子孙后辈,要遵守和继承家族传统并发扬光大,光宗耀祖。中华文化就是在这样的代际传承中,不断地光前裕后,生生不息。

3. 孝文化的内涵和现代解读

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现代人对孝道的理解是“老有所养”,事实上孝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不仅包含对父母的物质赡养,更包括对长辈和祖先的敬畏、学习和传承。具体来说,孝文化的内涵首先是养父母之身,进而养父母之心,最终做到养父母之志。

3.1. 养父母之身

赡养父母,是在食、财、劳等物质层面尽子女的义务责任,是在养父母之身,这是孝的基本层次,是非常不够的。赡养父母的同时,还要有敬意和爱心,唯以和颜悦色侍奉父母,才是难得。《论语》中众弟子问孝,孔子这样回答:“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8], p. 53),又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8], p. 53)有好吃的先让父母享用,家务活子女自己做,不让父母辛苦,做到这一层次不难,难的是一直保持对父母和颜悦色,不要给脸色看,孝必需做到对父母又敬且爱。进而孔子指出如何尽孝,“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9]保持对父母的和颜悦色,远比提供衣食住行更能体现孝的本质。这种对“敬”的强调,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引导人们从内心深处建立对长辈的尊重与关爱。

3.2. 养父母之心

《孝经·开宗明义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5]体现行孝的进阶层次——养父母之心。普通人尽孝,其始为养父母之身,进而顺父母之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孝顺。怎么理解“顺心”?即晚辈要有同理心,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父母长辈的角度和立场考虑问题,以父母心为心,不让父母担忧,尽可能使他们舒心愉悦。

现代年轻人学业或事业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可能会经常熬夜,或贪图享乐刺激有暴饮暴食等现象,如果能够深刻体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一古训,就会热爱生命,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不作无益之行,使父母放心,以养父母之心。孔子的弟子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8], p. 53),疾既指身体的疾患也包括道德行为的瑕疵。《论语正义》引用《孟子》里“守孰为大?守身为大”这句话,认为“守身所以事亲,故人子当知父母之所忧,自能谨疾,不妄为非,而不失其身矣。不失其身,其为孝矣。”[10]这种理念转化为现代教育,即引导个体热爱生命、规范行为、遵纪守法,本质上是一种深刻的生命教育。

如今通讯交通发达,天涯若比邻,圣人的这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11]的教导好像是过时了,但站在不让父母担忧的角度,想父母所想,仍有现实意义。全球化时代,子女外出求学求职已是常态,“儿行千里母担忧”,懂得这个道理,就应与父母保持信息畅通,及时通报自己的状况,让父母放心。

当子女已成人自立之时,父母却逐渐衰老,人生七十古来稀,尽孝时日已不多,我们该怎么做?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11], pp. 70-71)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子女应尽早尽多地陪伴父母。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到老,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本质上是一种责任教育。

“养父母之心”并不意味着,不管父母的观点或做法是否正确,都要一味地顺从。现代人对孝顺中的“顺”的理解多有歧义,甚至有人理解为愚孝,是封建家长主义,其实是片面的。当今社会发展很快,子女的文化教育水平往往比父母要高,父母的知识眼界未必如自己,观点思想也落伍了,不可避免地存在“代沟”,这时还需要听父母的建议吗?当父母有过错时只能听之任之吗?中华经典也给出了答案。“子不可以不争(诤)于父,臣不可以不争(诤)于君;故当不义,则争(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12]

具体如何谏诤劝告?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11], p. 70)即要会委婉地劝谏,也就是家庭里要保持良好沟通,有事多进行讨论和商量,有话好好说,而不能恶言恶语,相互伤害。这在现代社会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忠诚教育。

3.3. 养父母之志

《中庸》曰:“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也。”[13]这里的“志”,既指祖先对真理的追求,也包含对后代的殷切期望,“事”则涵盖祖先的事迹成就与家风家教,二者共同构成厚重的精神财富。“养父母之志”具体到生活里的践行,就是建立并传承良好的家风家教,培养优秀人才,为社会输送栋梁之才。《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5],意为遵循道德仁义,品格修养圆满让后人称颂,使后代子孙都效法,父母随之显赫荣耀,这是孝的圆满,是孝的高级层次,也是对后代子孙最好的激励和鞭策,是一种信仰与立志的教育。

子能行父之道,继承祖辈事业,善继家风,养父母之志,所以为孝。孔子认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1], p. 70)怎么理解这句话?首先这个“道”是指父亲的“美德、正道”,其次“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不是只原封不动地继承,没有发展,而是要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不断增添新的美德、新的精神、新的活力。如果每一代人都能继承并发扬父辈的美德,这些美德代代传承,就形成了家风,这是能够传承的无比厚重的精神财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14],家风家教对于人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我们熟悉的《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还有诸葛亮的《诫子书》,核心内容都是传承弘扬孝亲敬长、修身治学,勤俭持家,心怀天下等中华传统道德规范。如“绳其祖武唯耕读,贻厥孙谋在俭勤”“诗书传家久,忠厚继世长”等家训名言,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代际传承的智慧,更塑造了中华民族崇道德、重教化的文化品格。这些都是当代品德教育的生动素材。

4. 孝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现代意义

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脉的最优秀部分或核心部分,凝练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代表中华民族先进的价值观及其道德规范。中华孝文化本身所具有“熏陶、教化、激励、凝聚”等人文化成教育功能,在新时代德育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仍然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现代意义。

家庭是人生第一课堂,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的家庭教育,对个人道德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行之有效的培育和引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15],反复强调全党和全社会都要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问题。当今社会转型和家庭结构变迁的背景下,深度挖掘孝文化的道德内核和精神价值,探索其现代化转化路径,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使孝文化成为现代化家庭品德教育的出发点,家风家教的核心内容,家庭建设的有效抓手,以及社会文明建设的推动器。

4.1. 孝文化能促进个人品德和修养的提升

孝文化的践行正是以家为场域,以孝为根基,熏陶、教化、立德、树人的过程。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实现人的本质复归,人正则家兴国安。当今社会大力弘扬孝文化,就是进行生命教育,道德教育,忠诚教育,责任教育和信仰教育的过程,培养知行合一的有健全人格的公民,达成人文化成之教育引导功能。

4.2. 孝文化能促进家庭和谐、美满和幸福

家庭建设的目标包括促进家庭成员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品德修养,以及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积极的家庭互动、良好的家庭生态等。幸福体验源于长辈与晚辈之间爱的双向付出,源于相亲相爱的家庭互动,源于家庭关系的和谐自然,家庭其乐融融,身心自然健康。当家庭成员因“爱”和“敬”凝聚在一起,家庭便成了可以相互支撑、共克困难、共御风雨的幸福港湾。积极的家庭互动和健康的家庭生态使家庭成员有较高的境界和德行,具有波澜不惊的智慧与从容,向善向上,心胸宽广。

4.3. 孝文化能促进社会和谐,国泰民安,化成天下

中华孝文化蕴含“家国同构”“孝治天下”等理念。《礼记·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化成的次第([1], p. 7),构建了一个从个人修身、家庭建设到天下治理的完整逻辑链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念,将家庭中的“仁爱”与“责任”等道德内核,通过提高公民的境界和德行,重塑社会价值观,推动形成和谐包容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是社会文明进步、国家发展的基石。家和则万事兴,家齐而后国治天下平。一定意义上讲,小孝是为家,是传承血脉,大孝是为国,是传承文脉与国脉。

5. 新时代如何激活传统孝文化新的生命力

中华孝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新时代激活传统孝文化新的生命力,需要多维度协同推进。

首先要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主线,家长父母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孝德为家庭品德教育的抓手,努力培育和传承优良家风,尤其注意发挥妇女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其次要注重发挥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的联动效应,整合各方资源针对青少年开展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的课程、读书会、游学或社会实践活动,学习传播和弘扬孝文化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另外整个社会要努力营造孝亲尊老氛围,政府要加强对老龄事业的规范和引导,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保障老年人权益,各类媒体加大舆论宣传和监督,多策并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构建孝道伦理的集体性和公共性,促进社会和谐文明。

在新时代德育教育中,中华孝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孝,使小家温馨,各美其美;孝,使邻里和睦,社会共生;孝,能治理天下,国富民强。孝文化是人生幸福的源泉,家庭和谐的基础,国家长治久安的助力。以家国情怀守正创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修身正己,明德化用,止于至善,这是孝;做好人,做好中国人,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化,构筑新时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这也是孝。

基金项目

此文章为中华女子学院重点课题(ZKY20402020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化成机制研究——对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影响)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战国)孟子. 四书五经精注精译·孟子[M]. 北京: 团结出版社, 2020: 149.
[2] 陈书凯. 孝经·三才章[M]. 南京: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77.
[3] 陈书凯. 孝经·圣治章[M]. 南京: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81.
[4] (宋)朱熹. 四书集注[M].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16: 45.
[5] 陈书凯. 孝经·开宗明义章[M]. 南京: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58.
[6] (汉)许慎. 说文解字[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64.
[7] 陈书凯. 孝经·感应章[M]. 南京: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111.
[8] (宋)朱熹. 四书集注·为政第二[M].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16: 53.
[9] 陈书凯. 孝经·纪孝行章[M]. 南京: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91.
[10] 刘宝楠. 十三经清人注疏·论语正义上[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0: 48
[11] (宋)朱熹. 四书集注·里仁第四[M].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16: 70.
[12] 陈书凯. 孝经·谏诤章[M]. 南京: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108.
[13] (战国)子思, 东篱子. 中庸全鉴[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0: 163.
[14] 李守力. 周易诠释卷一·坤卦·文言传[M]. 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6: 57.
[15]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35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