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中介语是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基于自己的母语、原有知识体系和自己对外语的理解而形成的可能不太地道但有一定逻辑的语言使用习惯。中介语的石化现象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很难改掉一些错误的使用习惯,这些错误像被固化了一样很难改正,即使是学习外语多年的学习者也难免会出错。
研究中介语的石化现象对于学好外语具有很大的重要性。对学生而言,帮助学生避免石化出现,可以提高学习外语的质量,使学习者对外语有更深入的理解;对教师而言,研究石化的产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因此,研究中介语的石化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很有必要的。
2. 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
Selinker (1972)提出关于中介语的僵化理论,即二语学习者的中介语在发展到某一阶段后,长期停滞不前,某些非目标语的语言特征(如发音、语法错误)被固定下来,难以通过常规学习途径进一步接近母语者水平。中介语石化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克拉申(Steven D. Krashen)提出的[1]。克拉申(1985)在20世纪70至80年代提出输入假说,他认为二语习得的关键在于学习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略高于其当前语言水平(用“i”表示)的输入材料,通过理解这些输入,语言能力自然会提升,而非依赖刻意的语法规则学习[2]。
2.2. 国内研究
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对中介语的石化进行了研究。戴炜栋、牛强(1999)认为石化现象是外语学习中一种正常的现象,体现为技能学习,需解决把握学习时机、提升能力、维持过渡语水平及延长稳定期等问题[3]。黄绍胜(2009)结合认知语义学,研究了词汇学习中发生的石化现象[4]。邬晓锐(2021)以中介语石化对英语写作这一角度为切入点,发现写作中的石化是由错误的教学方式和不合理的学习方式导致的[5]。苏留华(2000)结合母语负迁移理论,得出结论母语迁移是个复杂的现象,实践中,回避和过度使用都有一定的市场。需利用其积极作用、减少消极作用促进英语教学[6]。赵萱(2006)研究了中介语的心理认知机制,发现中介语石化是由二语交际策略、目的语过度笼统化等因素导致的[7]。
3.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为了研究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发生,本人在万州中学初中部发放了100份问卷,其中有50个男生,50个女生,且都是初三的学生。通过收集问卷,发现有40个学生认为犯错误很尴尬;有35个学生认为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的机会很少;有39个学生认为自己总是忘记英语的语法规则,以至于经常在同一个语法知识点上出错。
4. 主要影响因素
4.1. 母语负迁移
母语会在学习者学习外语的过程中造成负面影响。中文和英文的词法、句法有很大不同。英文非常注重严谨的语法规则,而中文句式灵活,注重意会。例如,在批改万州中学初一学生的英语作业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学生经常出现语法错误。以第三人称单数为例,“He often go to the cinema”在这句话中,学生没有考虑到he是第三人称单数,所以应该遵循英语的语法规则,即谓语动词要加es,把go变成goes。这是因为在中文中,我们没有这条语法规则,中文里表达“他经常去看电影”,动词“看”就不需要发生形态上的变化,所以学生在写英语句子时就没有改变动词形态的意识和习惯。再比如,学生会写“He went to watch movie yesterday.”在这句话里,学生没有掌握好一般过去时和冠词的知识点。原因也是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在中文里他昨天去看了电影,我们不需要改变动词“看”的形态,而是添加单字“了”,就能向别人传递我已经看过电影的信息。但是在英文里,“看电影”是一个发生在过去的动作,所以谓语动词必须改变形态,变成一般过去式“went”。此外,中文里,我们说“我昨天看了电影”,隐含的意思是我昨天看了一部或者好几部电影,而在英文中,“电影”是一个可数名词,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单复数的规则,如果加冠词“a”,就说明昨天只看了一部电影,如果“movie”加了“s”,就说明昨天看了好几部电影。如果不改变单复数,那传递的信息就是模糊的、容易造成歧义的。这些例子都说明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很容易受母语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的影响,从而发生中介语石化现象。
4.2. 教师反馈
教师反馈的及时性和反馈方式也会影响中介语的石化。当学生发生石化现象,教师应该及时指出,避免学生一错再错。如果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学生就会形成思维定势,在同一个问题上犯错误,时间长了很难更改。此外,教师的反馈方式也很重要。当学生犯错时,教师不应该立马打断,可以等学生说完后再反馈。这样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学生产生害怕犯错的心理。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重复学生所说的话,让学生自我纠正。或者有耐心地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支架帮助,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4.3.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高低也是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产生原因,不同人群学习外语的目标不同,学习动机也不同。例如,如果学习者学习外语的目的是方便去外国旅游,那么他只需要掌握最基本的口语表达句型就可以简单和人交流。但是如果他是一个留学生,或者日常生活、工作都要大量使用外语,那么该学习者的目标就是拥有较高水平的外语能力,使自己可以融入当地。显然,学习目标不同,学习动机也会发生改变。
4.4. 外界环境
学习者学习外语的输入量与输出量也会导致中介语的石化。例如,国内学生平时基本只有在课堂上才会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日常生活中基本使用母语,平时外语输入的机会较少,这就导致平时的外语输入量不足。在输出方面,斯旺认为输出有检测功能、假设验证功能与元语言功能,输出不足也会导致中介语石化现象发生。例如,在英语学习中,学习者侧重听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练习口语的机会相对较少,这就导致一些学生是“哑巴英语”,听力与阅读、写作能力很强,但是口语能力较弱,发音不标准、不够地道。
4.5. 学习者的学习策略
学习者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学习者采用的学习策略也不同。不当的学习策略会加剧中介语的石化,而科学有效的策略会帮助避免石化。例如,如果学习者使用死记硬背的认知策略,那他掌握的单词是死板的、孤立的,学习者并没有掌握在不同语境中灵活使用单词的方法。如果学习者能够学会联想记忆,例如把单词放在短语、文章或者对话中理解记忆,那他掌握的知识就是灵活的。
5. 改进措施
学习者需要意识到母语和外语的不同,并通过罗列不同点的方式有意识地将不同点记录下来加以区分;准备错题本,把平时犯的错误记录下来,并把正确的语法规则批注在旁边,并进行背诵和练习;此外,学习者还可以模仿、复述。例如,学习者发音错误,把“think”说成“sink”,我们可以通过模仿美剧里的发音来矫正自己。
其次,我们可以树立较高的学习动机,将每日的学习目标进行细化、拆分。我们可以给自己制定周计划、月计划,比如一个月内背完2000个单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外语,通过看美剧、读外文原著、听外语歌等多模态的方式维持学习动机。
此外,结合Krashen的输入假说,构建可理解性输入(I + 1)的多模态语料库。学习者应该增加外语输入与输出的频率。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与同学用英语沟通来练习英语,并用复杂句替代简单句;利用互联网,进行线上学习,使用英语流利说等外语学习软件,在线上与外国人聊天,练习自己的口语等。
最后,学习者应调整学习心态,克服害怕犯错的心理,意识到犯错的过程就是螺旋式进步的过程,实现错误脱敏。当学习者犯错时,教师应及时指出,学习者进行自我纠正后,应给予适当鼓励,增强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动机。
6. 结论
简而言之,中介语发生石化是正常现象,导致中介语发生石化现象的原因是复杂多变的,但是通过相应的对策,我们可以避免和突破中介语发生石化。
附录. 二语习得中中介语石化现象产生原因问卷调查报告
姓名: 性别: 年龄:
同学你好!这是一份帮忙做研究的调查问卷。这个问卷跟你的学习成绩、表现评价等都无关系,答案没有对错。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填写即可。我们保证,你所填内容都会保密,非常感谢你的参与!
1. 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你经常犯语法错误。
A 非常不符合 B 比较不符合 C 一般符合 D 比较符合 E 非常符合
2. 你认为犯错误很尴尬、很丢人。
A 非常不符合 B 比较不符合 C 一般符合 D 比较符合 E 非常符合
3. 犯错误后,相比老师直接指出你的错误,你更喜欢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我纠正。
A 非常不符合 B 比较不符合 C 一般符合 D 比较符合 E 非常符合
4. 除了在课堂上用英语与同学交流,日常生活中你很少使用外语交流。
A 非常不符合 B 比较不符合 C 一般符合 D 比较符合 E 非常符合
5. 你会通过看美剧、看外文原著、与外国人聊天等多种方式提升外语水平,而不是只依靠死记硬背。
A 非常不符合 B比较不符合 C 一般符合 D 比较符合 E 非常符合
6. 你对自己能学好外语这件事很有自信。
A 非常不符合 B 比较不符合 C 一般符合 D 比较符合 E 非常符合
7. 你在说外语时,会先在脑子里把中文翻译成英文。
A 非常不符合 B 比较不符合 C 一般符合 D 比较符合 E 非常符合
8. 如果你发现某段时间外语进步很慢,你会尝试新方法。
A 非常不符合 B 比较不符合 C 一般符合 D 比较符合 E 非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