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育人工作队伍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以杭州医学院为例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Tea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 Case Study of Hangzhou Medical College
摘要: 本文基于“大思政”视角,以杭州医学院为例,探讨高校思政育人工作队伍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路径。通过分析当前高校思政育人工作队伍协同机制存在的现实困境,结合杭州医学院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实践经验,从理论内涵、主体构成、机制构建和实践路径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思政育人工作队伍协同机制模型,为同类高校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Abstrac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takes Hangzhou Med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practical predicaments of the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ombining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Hangzhou Medical College in building a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tern, this paper conducts research from aspects such as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subject composition, mechanism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paths, and proposes a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mod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m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al colleges, providing theoretical references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simila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胡中远.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育人工作队伍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以杭州医学院为例[J]. 教育进展, 2025, 15(10): 1442-144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01988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下,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新时期高校育人工作提出新要求。作为育人工作的实施主体,思政育人队伍的建设也迎来新的挑战,需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会议重点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出了“三全育人”格局。

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并重点提出高校应围绕教师队伍“主力军”,促使其他各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在育人方面实现协同效应。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形成了当今“大思政”大背景。这些都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主体队伍框定了更广范围,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政策支撑。

2019年,原浙江省医学科学院与原杭州医学院整体合并组建新杭州医学院,是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高等医学院校,也是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唯一一所直属的医学本科高校。学校的办学性质、人才培养和中长期发展目标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实践样本。2023年学校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出“干好四五九、奋进新征程”的工作主轴,构建“四大格局”、打造“五个杭医”、实施“九大工程”。“大思政”是发展蓝图的四大梁柱的第一根,以培养高水平应用型医学人才为培养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杭州医学院关于构建“大思政”格局工作实施方案(2023~2025年)》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构建了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大思政”工作格局,营造“处处有思政、事事可思政、人人会思政、时时能思政”的育人氛围,为促进具有育人功能的各种要素形成集成效应。杭州医学院的发展与新时代对高校提出的发展要求同频共振。这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域和现实迫切性。

1.2. 研究现状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搜索关于“大思政”“协同育人”为研究主题的文献颇多,“思政育人工作队伍建设”主题较少,“高校思政育人队伍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为主题的文献更少。其中不少文献的具体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探讨、宽泛的高校协同育人机制探索或“大思政课”的研究。针对思政育人队伍的建设,尤其是聚焦“高校思政育人工作队伍中协同育人机制构建”部分的文献研究很少。

其中总结和梳理比较有参考价值的文献,不难发现高校思政育人队伍目前存在的问题有:高校思政育人队伍建设体系不完善、主体设定不全面责任不明确;现有高校思政育人工作队伍被简单认为主要分为思政教师和辅导员两支,较为独立,没有形成协同育人机制;已有育人队伍的协同育人机制缺乏完善的顶层设计、实施平台等,多元协同动力不足等问题[1]-[3]

关于大思政的研究文献,有学者认为大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4]。“大思政”旨在构建思政教育大格局和有效协同育人机制。全校齐抓共管,全员参与实施多主体、多渠道的整合性教育干预策略,建立思政工作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相结合的实施体系,将思政工作贯穿并融入办学治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思政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学校要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从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育人队伍[5]。可以看出,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育人工作需形成全校范围内的系统性协作格局,思政教育主体也应在整体性的协作框架下,互相协同形成合力,形成全校合力的育人队伍。

关于思政育人工作队伍的建设,学者认为目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主要集中在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教育上,辅导员专注于学生思想引领和第二课堂建设,思政课教师对学生主要进行的是政治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专业课教师更多关注的是专业知识传授,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作用的发挥、育人机制的构建较为薄弱[6]。也有学者发现两支队伍长期各行其是、缺乏叠加优势等问题[7]。两者存在工作性质、职责分工、隶属部门上的不同,导致在教育目标指向、资源利用和途径方法上缺少交流协调,“两张皮”和“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普遍,未能建立有效的互动融合协同育人机制,难以形成思政育人合力,严重影响了思政育人的实效性[8]

关于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讨论,各学者普遍认为要将协同理念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构建系统科学的思政教育协同育人长效机制,运用协同创新理念开展思政教育,但实际现状是高校顶层设计不到位,各个部门有效配合互动不强,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尚未形成,教育资源整合度不高[9]。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还没有形成全员参与的格局,思政教育路径比较单一,与教学科研、教学管理等衔接也存在一定问题,缺乏多层级系统科学的协同育人体系[10]。协同育人机制多元协同动力不足,作为育人的主体,高校、家庭、社会多方面之间沟通交流协同合作有待加强,协同育人主动性不够,协同育人机制保障不完善等问题[11]

1.3. 研究意义

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世界发展越来越多元化、复杂化。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将长期作为我国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大思政视域下,思政育人工作队伍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对提高高校育人成效有巨大推进作用,进而对培养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探索大思政视阈下思想政治育人工作队伍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通过挖掘新时期开展思政工作队伍协同育人的时代意蕴,探索协同育人格局的生成逻辑,同时以杭州医学院为例,针对具体问题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创新各类思政工作队伍协同育人方法和实践进路,作出构建,对实现大思政工作育人实效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 大思政与协同育人机制的理论内涵

2.1. 大思政观的核心要义

“大思政”是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它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为形式,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孤岛效应,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办学治校、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大思政强调系统思维和整体观念,要求全校各部门、各主体协同配合,形成育人合力。杭州医学院提出的“处处有思政、事事可思政、人人会思政、时时能思政”的育人氛围,正是大思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旨在通过整合一切育人元素,实现思政教育的无缝渗透和全面覆盖。

2.2. 协同育人机制的理论基础

协同育人机制源于协同理论,强调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作和配合,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单个子系统所无法实现的整体效应[12]。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协同育人机制是指思政育人工作队伍中各主体通过有效协作、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提升育人实效的运行方式和调节机制。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运行需要解决主体协同、资源协同和过程协同三大问题。主体协同要求打破各育人主体之间的壁垒,实现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管理人员等的有效协作;资源协同要求整合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各类思政教育资源;过程协同则要求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对协同理论的应用应超越“贴标签”阶段,将其作为剖析问题的分析工具,深入探究协同过程中不同主体间的权力关系、信息流动模式与资源博弈策略,进而分析协同效应产生的具体条件与可能存在的障碍。

3. 杭州医学院思政育人工作队伍的实践与探索

3.1. 杭州医学院“大思政”格局的构建

杭州医学院作为一所医学类本科院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思政工作作为学校发展的基础性工程。2023年,学校印发了《中共杭州医学院委员会关于构建“大思政”格局工作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用3年时间,围绕“求真博爱、创新服务”一条主线,打造两类课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培育四种核心素养(政治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配齐建强思政工作队伍,营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环境,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杭医“大思政”工作格局。这一格局不仅为杭医“申博”“更名大学”的奋斗目标提供了思想保障,更为高素质、有温度的实用型医学人才培养夯实了理想信念之基。

3.2. 思政育人工作队伍的构成与特色

杭州医学院在思政育人工作队伍建设方面,形成了“七支队伍”全员育人的强大合力,包括领导干部、专职思政教师、课程思政骨干教师、辅导员、研究生导师、临床带教老师和学生干部。这种宽口径的队伍建设思路,充分体现了大思政视域下思政育人主体的广泛性和多样性,见表1

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杭医打造了辅导员之家、辅导员工作室、青辅加油站、“Heart”暖心关怀工程等辅导员队伍建设体系,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坚实保障。这种专业化、精细化的辅导员发展模式,有效提升了思政工作骨干队伍的职业能力和工作水平。

Table 1. Composition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force

1. 思政育人工作队伍构成与职责

队伍类型

人员组成

主要职责

特色实践

领导管理队伍

学校领导、中层干部

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制度保障

落实“一线规则”, 开展“七进”活动

专职思政队伍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思政理论教学、思想引领

构建“教室–校园–学生社区”三个课堂

课程思政队伍

专业课教师、临床带教老师

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

打造《药物化学》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学生工作队伍

辅导员、班主任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事务管理

打造辅导员之家、辅导员工作室

管理服务队伍

教务处、学工部、 后勤等部门人员

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建设“一站式”智慧服务平台

校外协同队伍

合作单位、校友、实践导师

实践育人、社会资源整合

与杭州天外教育集团共建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

学生骨干队伍

学生干部、党员积极分子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

建立社区“楼长–楼层长– 寝室长”三级网格体系

3.3. 协同育人的实践特色

杭州医学院在协同育人实践中形成了三大特色:一是“思政 + 医学”的特色融合,充分利用人体科学馆、药物标本馆、急救培训课程等教学资源和浙江省学校卫生指导中心等平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共同体建设,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心理健康和健康素养教育。二是“思政 + 艺术”的创新模式,学校用“思政 + 艺术”打开了不一样的思政课,慷慨激昂的歌声唱出了青春的活力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创新理论宣讲让思想政治教育走“新”更走“心”。在构建美育体系的过程中,杭医努力探索“思政 + 艺术素养”的铸魂育人新路径。三是“思政 + 科研”的深度融合,学校建立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的制度、打造产学研合作的科创中心,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的课题研究,近两年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获奖3项、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获奖27项。这种科研育人的模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4. 大思政视域下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路径

基于杭州医学院的实践经验和对当前高校思政育人工作队伍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路径:

4.1. 完善顶层设计,强化组织领导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首先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领导。成立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的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负其责、各教学科研单位共同参与的思政课建设机制。杭州医学院的成功实践表明,只有从学校战略层面高度重视,才能有效打破各部门之间的壁垒、化解可能的利益冲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顶层设计应包括:目标协同机制,明确各育人主体的共同目标和各自责任;制度协同机制,建立健全协同育人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资源协同机制,整合校内校外各类思政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4.2. 搭建协同平台,促进互动融合

搭建多种形式的协同平台是促进各育人主体互动融合的重要载体。包括:

  • 教研协作平台:建立跨部门、跨学科的思政教研团队,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案例研讨等活动。杭州医学院与杭州天外教育集团共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通过集体备课、同课异构、合作教研等方式,加强不同学段教师的交流合作。

  • 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一体化的思政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各育人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如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线上线下结合的“一站式”智慧服务平台,由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财务处、总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入驻社区,帮助学生准确快捷地解决事务性问题。

  • 实践活动平台:打造多种形式的思政实践平台,如铜陵市充分利用“沈浩精神传承基地”“铜博物馆”等本土资源,打造贯通大中小学的红色基因传承基地,开展“行走的思政课”主题实践活动。

4.3. 创新运行机制,激发协同动力

创新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激发各育人主体的内生动力:

  • 双向融合机制:推动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双向融合,如大连海事大学出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指导员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推动思政课教师走进学生日常生活,担任兼职辅导员;鼓励辅导员走上思政课讲台,使理论传授与实践指导相得益彰。

  • 考核激励机制:将参与协同育人情况纳入教职工绩效考核和职称评聘体系,如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从工作量认定、津贴发放、职务/职级晋升、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为学生社区建设人员提供保障,将“六个一”结对共建活动纳入到职称评聘考核内容。

  • 培养培训机制:建立一体化的思政工作队伍培训体系,提升各育人主体的协同意识和能力。铜陵市出台专门方案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思政课教师培优计划”,健全中小学思政课“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

4.4. 健全保障机制,确保持续发展

健全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确保协同育人机制持续有效运行,见表2

组织保障: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协同育人的统筹协调和工作推进,如杭州医学院成立的课程思政研究中心。

经费保障: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协同育人活动的开展和平台建设。

政策保障:制定出台支持协同育人的政策措施,为各育人主体参与协同育人提供制度依据。

Table 2. El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tea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2. 高校思政育人工作队伍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要素

机制类型

主要内容

实施策略

预期效果

领导协调机制

党委统一领导、 部门分工负责

成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形成协同育人的组织保障

资源共享机制

教学资源、实践资源、 信息资源

建设资源共享平台、 建立资源整合标准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避免重复建设

信息沟通机制

定期交流、信息共享、 情况通报

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定期召开协调会议

解决信息不对称、 促进及时协同

考核评价机制

协同效果评价、 激励机制

将协同育人纳入绩效考核、 建立奖励制度

激发各主体参与协同的积极性

条件保障机制

经费保障、政策保障、 人员保障

设立专项经费、 制定相关政策、配备专职人员

为协同育人提供坚实基础

5. 结论与展望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育人工作队伍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从理念、制度、操作等多个层面进行创新和突破。杭州医学院的实践表明,只有坚持全员参与、全过程贯穿、全方位协同,才能真正实现思政育人的集成效应和协同效应。未来,高校思政育人工作队伍协同机制建设应更加注重数字化赋能和智能化升级,全面实现技术驱动下的育人能力拓展,完成学生个性化辅导、心理状态监测与干预、日常事务自动化处理等功能。同时,还应加强校际协同和校地协同,合作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打破学段壁垒,实现思政教育的纵向衔接和横向贯通。总之,构建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育人工作队伍协同育人机制,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需要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强保障。

基金项目

2024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育人工作队伍协同育人机制构建》,项目编号DS202408。

参考文献

[1] 李勇威. 大思政视阈下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协同育人的实践进路[J]. 北京教育(高教), 2023(4): 47-49.
[2] 邬旭东. 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构建[J]. 蚌埠学院学报, 2021, 10(4): 10-13.
[3] 刘彩文. 高校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 吉林教育, 2022(5): 76-77.
[4] 许建勇, 张帅, 朱静静, 等. 大思政背景下中学党组织推进育人队伍建设的探讨[J]. 华夏教师, 2023(11): 5-6.
[5] 韦文联, 程越岳, 何永勇. 高校辅导员与思政理论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3(3): 7-12.
[6] 胡晓丽. 新发展阶段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路径探讨[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 13(4): 103-108.
[7] 张扬, 管淑波, 王子鸣.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效能提升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2, 35(17): 9-11.
[8] 杭州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官网. 杭州医学院与杭州天外教育集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签约仪式成功举行[EB/OL].
https://mkszyxy.hmc.edu.cn/art/2023/6/28/art_1582_164462.html, 2023-06-28.
[9] 培养有温度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杭州医学院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N]. 浙江日报, 2024-10-27(004).
[10] 铜陵文明网. 铜陵以“共同体”建设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EB/OL].
http://tl.wenming.cn/dytd/wcnr/202509/t20250903_9015965.html, 2025-09-03.
[11]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党建铸魂∙五维融合”元主体共建“一站式”学生社区成长生态圈[EB/OL].
https://sd.sina.cn/news/2025-09-01/detail-infnyunh1086926.d.html, 2025-09-01.
[12] 辽宁省委组织部官网. 大连海事大学: 双向赋能协同融合[EB/OL].
https://www.lndj.gov.cn/portaluploads/html/site-5/info/54688.html, 2025-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