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开设游泳课程的高校数量日益增多,且该课程已逐渐发展成为高等院校的主要课程之一,深受学生好评。经调查发现,尽管近年来我国游泳运动员在世界各大运动会中屡获佳绩,但我国游泳运动的普及程度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高校游泳教学领域,更是存在场地设施欠佳、教师专业水平不足等问题,这对我国游泳运动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相关研究论点。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对我国高等院校游泳课程的师资队伍、学生群体以及教学环境设施现状展开分析,并从丰富游泳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完善相关考核标准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高等院校游泳教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universities offering swimming courses has been steadily increasing, with these programs gradually becoming one of the main course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receiving high praise from students. However, surveys reveal that despite Chinese swimmers’ outstanding performances at major international sporting events, the popularity of swimming in China remain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In university-level swimming education, issues such as inadequate facilities and insufficient professional expertise among instructors have severely impact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wimming in China.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this paper proposes releva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By employing literature review and expert interviews, we analyze the current status of faculty teams, student demographics, and teaching environments in swimming courses at Chinese universities. We also propose countermeasures including enriching curriculum content,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roving assessment standards, aiming to provide practical references and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wimming education in higher institutions.
1. 引言
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体育课程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价值日益凸显,游泳作为兼具健身、竞技与救生功能的运动项目,凭借其对心肺功能提升、身体协调性培养的独特优势,逐渐成为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高校开设游泳课程的数量持续增长,该课程因兼具趣味性与实用性,不仅收获了学生群体的广泛好评,更成为高校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关键载体。与此同时,我国游泳运动员在奥运会、世锦赛等国际顶级赛事中屡创佳绩,屡屡突破历史纪录,为国内游泳运动的推广注入了强大的社会动力,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对游泳运动的关注与参与热情。然而,与游泳运动的社会热度及西方发达国家的普及水平相比,我国游泳运动的整体推广仍存在显著差距,这一问题在高校游泳教学领域尤为突出[1]。通过前期调研与文献梳理发现,当前高校游泳教学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在实践中仍面临多重现实瓶颈:其一,师资队伍结构失衡,尽管教师群体学历水平较高、科研潜力充足,但职称分布以讲师和助教为主,教授与副教授占比偏低,年轻教师居多导致教学经验积累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2];其二,教学环境与设施保障存在短板,多数高校游泳场馆虽重视安全防护,配备了防滑设施、警示标识及基础服务设备,但教学辅助器材如浮漂、浮板等严重匮乏,难以满足蛙泳等主流泳姿教学的实际需求,尤其对游泳初学者的恐惧心理缓解与技能掌握形成阻碍;其三,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亟待优化,现有课程多聚焦于蛙泳、自由泳等基础泳姿教学,对水中救生技能、多元化泳姿等内容覆盖不足,且教学方法仍以传统动作分解为主,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不足,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其四,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完善,部分高校对游泳课程考核重视度不足,存在“重教学、轻考核”现象,甚至出现学生缺课仍能通过考核的情况,导致课程教学效果无法有效落地,也难以保障学生真正掌握游泳技能。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游泳教学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与安全技能的掌握,更对我国游泳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全民健身战略的深度推进具有重要影响[4]。基于此,本文以我国高等院校游泳教学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系统剖析当前高校游泳教学在师资队伍、学生群体、教学环境设施等方面的现状与问题,并针对性地从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完善考核标准等维度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优化高校游泳教学体系、提升教学质量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进而推动我国高校游泳教学迈向更高水平,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 教师职称学历结构的剖析
任何课程的开设均与教师密切相关,而教师的专业水准会直接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职称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衡量教师专业水平的指标。在所调查的院校中,大部分游泳教师为讲师,占比达58.8%;其次是助教,占比23.5%;副教授占比11.8%;教授占比5.9%。究其原因,主要是游泳运动项目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开设年限相对较短,大部分教师的年龄结构较为年轻化。
教师的学历亦能从侧面反映其专业水平与素养。从对高校游泳教师学历的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拥有研究生学历,占比64.7%;其次是本科学历,占比23.5%;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11.8%。通过学历结构分析可知,高等院校的教师大多学历较高,这表明他们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且有推动学院游泳专业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潜力。
3. 高等院校游泳课程学生群体状况
3.1. 大学生对游泳课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
高等院校学生对游泳课程的认知状况是影响高等院校游泳教学的重要因素。本文对某高校1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详细询问了他们是否喜爱游泳运动等问题。被调查的大部分大学生对游泳运动项目表现出极高的喜爱度,占比达72%;不喜欢的仅占5%;一般喜欢的占比23%。这说明大学生对游泳运动怀有浓厚的兴趣。经过深入调查分析,学生喜爱这项运动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在世界游泳比赛中,我国选手能够取得较为优异的成绩;二是当下大部分人偏好有氧运动,而游泳运动是优质的有氧运动,学生紧跟潮流,故而希望参与游泳运动;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游泳运动姿态优美,所以喜爱这项运动。
紧接着,对被调查学生是否具备游泳能力进行了调查,会游泳的学生占比82%,其中游泳水平较高的学生占37%,水平一般的占比58%。这表明大部分学生的游泳技术水平处于一般状态,仅能保障自己在浅水区不发生溺水情况,从侧面反映出教学水平有待提升。
3.2. 大学生学习游泳运动动机的调查分析
大学生学习游泳运动的动机是影响整个教学能否取得良好成效的重要因素[5]。通过对大学生学习游泳运动动机的数据调查显示,学生的动机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主要包括增强体质、提高水平、满足社会社交需求、培养意志品质、获取救生技能以及丰富自身兴趣爱好等方面。其中,以增强体质为动机的学生占比34%,以满足社会社交需求为动机的占比26%,以丰富自身兴趣爱好为动机的仅占2%。
当下大学生学习游泳运动的生活状态。现今的大学生基本为00后群体,这一群体对享受生活、实现自我价值有着强烈的诉求,时刻准备在社会中有所建树。增强体质在社会和学校已不再仅仅是口号,在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已逐步在学校转化为实际行动,游泳运动这种健康且具娱乐性的运动项目在学生中愈发受到欢迎。通过对被调查学生的深入了解发现,社会交往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参与游泳项目的重要因素,这一代人热衷于社交,认为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交能力才能融入社会并取得成功。
4. 高等院校游泳教学环境设施状况
4.1. 游泳教学的器材状况
通过对开设游泳课程的高校的游泳场馆进行实地考察,并对游泳场馆设施进行详细了解可知:在游泳场馆的配备设施中,许多设施直接服务于教学,旨在保障游泳初学者的人身安全,因此具有重要意义。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开设游泳课程的高校的游泳场馆配备了器械设备,但不够丰富充足,仍需进一步完善。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辅助器械匮乏。高校游泳教学以蛙泳技术教学为主,而蛙泳学习中学生所需的浮漂、浮板等器材极为短缺,游泳初学者因恐惧无法漂浮的教学环节所需的浮漂也较为少见,这给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带来了阻碍。
4.2. 游泳教学场地的环境
馆内过道设置了防滑设施,并有工作人员负责清理,保持干净整洁。水池四周均设有排水通道,可避免池中溢出的水积聚。泳池四周设置了牢固的扶梯,方便人员攀登,保障安全。馆内设置了多种提示牌,如深水区与浅水区的分界提示牌、深水区入水者需持深水游泳资格证的提示牌、不许穿鞋下游泳池的提示牌以及小心地滑、不准跳水的警告牌等,这充分体现了游泳馆对安全隐患的重视。游泳馆配备了热水供应充足的沐浴室和更衣柜,为节约环保,很多学校发放的游泳卡对沐浴时间做出了规定,但时间较为充裕,这使得浴室资源能够快速循环使用,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不能洗热水澡或过于拥挤等影响学生游泳兴趣的情况。
5. 高等院校游泳教学现状的对策建议
5.1. 丰富游泳教学课程内容
通过调查分析可知,大部分高等院校在开设游泳课时,主要教授蛙泳和自由泳两种技术动作,仅有少部分学校涉及仰泳等内容。学校老师在游泳教学过程中,对水中救生技能方面的知识传授不足,且现阶段大学生在学习相关技术动作时不够严谨认真,每次上课单纯为了娱乐,最终连基础的蛙泳动作都掌握得不够理想。
调查显示,大部分高等院校将游泳课程作为大学一二年级的选修课程。此时的大学生刚从高中步入大学校园,满怀憧憬与活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高等院校的游泳课程可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丰富教学内容,传授不同的游泳泳姿和技术,激发学生对游泳课程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游泳的乐趣,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5.2. 创新游泳教学方法手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高科技已广泛渗透到各个行业。在我国体育教育教学领域,也出现了许多高科技元素,如直观的动作动画视频等,能够清晰地展示某些动作特点,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先进的教学手段不仅能让教师有更多时间钻研教学,还能使教师和学生更便捷地获取有价值的资料,让师生在获取知识方面更加高效。对于学生而言,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能够让他们学到更多知识,也能弥补因游泳教师专业水平不足而产生的问题。
然而,调查发现,在具体的技术动作讲解过程中,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不够深入。许多老师仍采用动作分解等传统方式传授游泳技术,这不仅让老师教学负担较重,也让学生感到乏味。因此,高等院校应提倡采用网络或多媒体教学方法,以推动游泳教学的快速发展。
5.3. 完善游泳教学考核制度
调查发现,很多学校在游泳课程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视整个教学环节,但对最终考核不够重视,导致无法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深度。此外,许多大学生虽然选修了游泳课,但并不参加课程学习,最终仍能获得通过的成绩。考核并非目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切实掌握游泳课程内容。若不进行考核,可能会使很多学生不重视该课程,上课不认真,最终无法掌握游泳教学内容。这种无组织无纪律的作风可能会延续到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生活中,对其一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学校必须制定严格的考核内容和指标,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使游泳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6. 结论
当前高校游泳教学呈现出“学生兴趣高涨但技能水平不均,教师队伍潜力雄厚但教学经验有待提升,硬件安全到位但教辅器材匮乏”的总体特征。未来若能从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及严格考核制度三方面协同发力,必将充分激发教学活力,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游泳技能与安全保障能力,从而推动高校游泳教学迈向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