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家伦理到视觉符号:鱼台县孝贤文化图像叙事研究
From Confucian Ethics to Visual Symbols: Image Narrative of Filial Piety and Virtue Culture in Yutai County
摘要: 鱼台县的孝贤文化是儒家伦理在当地的特异性表达。人们运用图像叙事的方式,将孝贤文化实践并传播开来。本文以图像叙事理论为基础,鱼台孝贤文化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鱼台孝贤文化在传统载体和现代载体表达中所出现的不同,图像对人们的伦理培育作用,以及特定的视觉符号对孝贤文化的表达产生的影响。分析并总结鱼台孝贤文化传承中遇到的难题和新的发展机会。
Abstract: The filial piety and virtue culture in Yutai County is the specific expression of Confucian ethics in the local area. People use image narration to practice and spread filial piety and virtue culture. Based on the image narrative theory and the Yutai filial piety and virtue cultu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of Yutai filial piety and virtue culture in the expression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carriers, the role of image in people’s ethical educ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specific visual symbols on the expression of filial piety and virtue culture.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problems and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encountered in the inheritance of Yutai filial piety culture.
文章引用:庄亦锋, 李娜, 李青. 从儒家伦理到视觉符号:鱼台县孝贤文化图像叙事研究[J]. 交叉科学快报, 2025, 9(6): 825-830. https://doi.org/10.12677/isl.2025.96104

1. 根基与土壤:鱼台孝贤文化对儒家伦理的传承与彰显

1.1. 儒家伦理中的孝道思想精要

孝的起源较早,在甲骨文中就有相关记载[1]。在肖群忠看来,传统孝道的伦理精神本质,主要体现为爱敬忠顺;或者说,孝道主要是由爱心、敬意、忠德、顺行构成的。爱生于自然之亲情,敬生于上下之伦理,爱之奉献与体现则为忠,敬之核心与践行则为顺[2]

传统儒家伦理中的孝道思想以“仁”为核心,“孝悌”为其根本。也就是说孝道在儒家伦理中是居于首德地位的。孝在亲情关系中升华成了中国人的道德情感,这种由个体到社会更是印证了孝在儒家伦理中的地位。

1.2. 鱼台县:孝贤文化的传承地

鱼台县的孝贤文化是儒家伦理在当地的特异性表达,而同样鱼台县也是休闲文化的传承地。孝贤文化已经渗透鱼台县的方方面面,比如《鱼台县志》中关于闵子骞的传说,地方文献中许多孝贤人物的生平事迹以及民间流传的关于孝贤文化的传统习俗。除此之外,孝贤文化还能具体表现出来,被人们所感知到。包括刻碑上的图案,节庆活动中的布置,以及传统衣服上的花纹等特定的视觉符号,让休闲文化在鱼台县变得鲜活。

1.3. 孝贤文化在鱼台的地方化表达与核心价值

孝贤文化在鱼台的地方性表达体现在传说文化和历史遗迹中。当地“五里三贤”闵子骞、樊子迟、宓子贱的故事在鱼台民间代代相传,且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密不可分,如因闵子骞讲学之处而留存的“闵子巷”,成为孝贤文化的实体代表。

作为鱼台县家庭伦理的核心,孝贤文化之价值体现在方方面面。子女对于父母,必须保持尊敬与顺从,家庭传承的责任也不能推卸,这是孝贤文化对于家庭的要求。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关心、履行责任,维持家庭内部和谐状态,使传统能够延续下去。

五里三贤等历史典故的传播,正是儒家伦理在鱼台的特异性展现。这些文化符号不仅加深了鱼台县的文化底蕴,增强了居民的地方文化认同感,还促进了当地文旅项目以及招商引资。

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结合深度访谈和实地考察,收集第一手资料,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鱼台县孝贤文化图像叙事的生成逻辑与当代转化,确保研究的真实性和深入性。

2.1. 访谈对象

为全面获取多元视角,本研究选取以下三类关键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

木板年画非遗传承人陶老先生:作为传统图像叙事技艺的核心持有者,他的观点关乎孝贤文化的符号表达与技艺传承。他说:“咱鱼台年画刻了几百年,过去刻关公,是敬他‘忠义仁勇’;刻门神,是盼着‘家宅安宁’。2021年建党百年,我就想,红船精神里的‘开天辟地、忠诚为民’,不也该刻进木板里?让老少爷们儿从画里看懂这些道理。”正是传承的体现。

2位退伍老军人:作为深受传统伦理观念影响的老年群体代表,他们的理解反映了孝贤文化在地方中的扎根程度。

不同年龄段的4位本地村民(涵盖青年、中年、老年):旨在获取鱼台群众对孝贤图像符号的普遍认知与接受差异。

2.2. 资料收集

访谈围绕“图像符号的解读”、“传承实践的体验”及“文化认同的形成”等主题展开。所有访谈均在征得同意后录音并整理为文字材料。同时,研究者走访了闵子祠、村民活动中心等场所,对孝贤图像的展示环境与公众反映进行了实地的观察与记录。

2.3. 资料分析

对访谈内容和观察笔记进行归类与主题提炼。着重分析不同群体对于同一孝贤图像的理解差异,梳理与了解传统符号在当代社会中的接受程度、转化方式及潜在的传播困境,从而得出结论。本研究严格遵守伦理规范,所有受访者均知情同意,访谈内容仅用于学术研究,并对个人信息进行匿名化处理。

3. 叙事的载体:图像叙事理论与鱼台孝贤文化表达

3.1. 图像叙事的基本理论

图像叙事就是通过视觉符号来将抽象的伦理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对象。媒介的符号系统在叙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3]。而陈述故事需要线条,色彩等视觉符号,通过鲜明的色彩对比,紧张的构图以及特定的场景来完成。

3.2. 图像作为文化记忆与伦理培育的媒介

在文化记忆方面,图像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许多文明传承并发展他们的文化。比如,许多文明当时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重要事件,就是用岩画和壁画来记录的。而这些图像也成为了后人了解过去的宝贵材料。在鱼台县大闵村,有一座闵子祠,在祠堂的东西偏殿安装了视频设备,播放着“芦衣顺母”的故事影像,把闵子骞孝顺父母的事迹通过图像讲述出来,传承这一文化记忆。田文溥提出,人们通过物质载体来回忆历史,图像叙事又对其中的文化意义加以重构并赋予新的价值[4]

在伦理培育方面,图像的影响力较强。许多民间艺术是通过描绘道德榜样或者宣传传统美德来帮助人们促进对孝贤文化的认同。在鱼台县,可以随时随地看到关于孝贤的图像,以直观的形式让孝贤文化融入我们的生活。

3.3. 民间艺术:鱼台孝贤图像叙事的主要载体

民间艺术是展现鱼台县孝贤文化的主要载体。它的种类多样,有剪纸、年画以及石雕等。剪纸艺术在鱼台县十分流行,艺人们通过剪刀创造了许多含有孝贤文化元素的作品。这些剪纸作品中不仅有闵子骞“芦衣顺母”的感人场景,还刻画了宓子贱等贤人的形象。这些简单但又生动的线条,将孝贤人物和故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人们在欣赏年画的过程中,也能通过其中的图像来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孝贤文化,同样,石雕艺术也将广为流传的孝贤故事篆刻在石头上来传播与宣传。

4. 从观念到符号:图像叙事对儒家孝贤伦理的转译与呈现

4.1. 图像叙事对抽象伦理观念的具体化

图像叙事所特有的表达方式就是将抽象伦理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符号,也就是通过具体形象的塑造来将抽象伦理观念直观呈现。儒家孝贤伦理体中“孝”这一价值观念,通过图像叙事可以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场景或人物形象,如“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通过1分钟的影像叙事将“关爱”“孝”的价值观念表现得鲜活而富有感染力[5]。这种图像叙事形式让“关爱”“孝”等伦理观念变得鲜活和越来越贴近生活,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4.2. 叙事策略与伦理情感的唤起

图像叙事策略可以有效地唤起人们的伦理情感。生活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扶老携幼的画面可以传递友善,勤奋工作的场景可以诠释敬业[5]。这些不仅展现了伦理观念,还唤起了人们的伦理情感,引发更深层次的共鸣。

4.3. 儒家伦理的本土化

图像叙事在儒家伦理的本土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儒家伦理与鱼台文化通过图像叙事相结合,创造出具有鱼台县特色的孝贤文化。而当年“脑白金”广告就是通过漫画叙事来宣扬“孝道”和“人情”[5],这不仅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还能传递儒家伦理的价值观念。此外,图像叙事还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使其成为一种自然地习惯,从而实现儒家伦理的本土化[6]

5. 当代社会的伦理张力和文化调适

5.1. 传统孝贤文化与当代价值观的碰撞

尽管孝贤文化在鱼台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但其与新时代的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碰撞。一方面,个体主义自主性的兴起与孝贤文化中的无条件顺从相冲突。尤其是年轻群体对于家庭关系间相互平等尊重的推崇而不是盲目地顺从。另一方面传统孝贤故事中性别角色往往固定,这与现代的性别平等观念有所出入。而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分歧,将现代化思想与孝贤文化相融合并传承下去成为了新时代文化传承中需要处理的问题。

5.2. 孝贤文化的商业化与新媒体催生新的文化形态

新时代孝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可避免地会逐渐加深商业化程度以及逐渐通过新媒体来传播,其中不仅能遇到挑战还有促进孝贤文化发展的机遇。比如许多孝贤故事被改编为短视频或者漫画,以及发售孝贤人物的周边文创,通过轻松幽默的方式来吸引年轻人们,甚至出现了“网络迷因”式的二次创作。虽然这些二创以及周边会淡化孝贤故事的严肃性,但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孝贤文化催生出新的文化形式和意义以及广泛地传播。

6. 传承与挑战:鱼台孝贤文化图像叙事的当代境遇

6.1. 当代传承的主要形式与载体

在今天的社会,鱼台孝贤文化用图像讲故事的方式,不再只依靠过去那种单一的民间艺术形式,而是多种方式并存的新局面。

保护并传承那些古老的载体,是这一切的基础。负责保护文物的地方部门,对闵子祠里的浮雕和石雕做了两件事情。一件是用数字技术给它们建立档案并进行修复,另一件是积极推广孝贤文化。他们在传授非遗手艺的工坊里,开设了关于孝贤主题创作的课程。这样就把传统的图像符号,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里。

随着时代的发展,短视频成为了传播孝贤文化的新平台。当地政府制作了一些关于孝贤文化的短视频来讲解那些传统图像符号。借助短视频平台的推送,来宣传和发扬孝贤文化。

将文旅项目和教育相结合,开辟出新的传承道路。在中小学的美术和语文课本中加入孝贤图像和故事,老师指导学生学习其中的内容并鼓励他们说说自己的看法。文旅部门也推出了孝贤文化研学游的活动。他们计划让学生动手参与剪纸孝贤图制作等活动来身临其境地明白孝贤图像所包含的意义。这不仅能让学生从图像中学到知识,还能让他们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

6.2. 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传统载体的生存遇到难题。随着手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渐渐老去,而年轻人对这些需要复杂技巧的图像制作提不起兴趣。这使剪纸、年画等这些传统民间艺术在传承中遭遇困境。除此之外,一些古老的石壁与壁画也遇到了维护资金高昂甚至难以维持原貌的困难。

理解图像符号的难度在增加。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习惯于接受零散的信息,而对于需要花费较多时间来理解的图像故事,通常没有足够的耐心。这点在年轻人身上尤为明显,他们对于警示性图画背后的文化故事不清楚,也很难从“芦衣顺母”中联想到孝顺父母。

商业化地加深同样带来许多问题。在开展文旅项目时,有些孝贤图像的细节制作时被人忽略,使得许多孝贤故事表现得十分模糊。以及一些改编影视或宣传作品过度娱乐化,使得它原本的道德教化意义被人忽略,甚至让人们对于孝贤文化产生不正确的理解。

6.3. 机遇与发展

尽管存在困难,但鱼台县的孝贤文化图像叙事仍然有很大发展潜力,新的技术与宣传方式给它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数字技术是保存和传播文化的新方案。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创建一个虚拟的闵子祠,使用户能够身临其境地观看浮雕里的故事场面,还能通过互动功能来理解图像符号的含义。这样就把孝贤文化和现在的生活联系起来。这些数字技术不仅能保护古老的石雕免遭损坏,还能让年轻人参与其中并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社会需要建设更好的道德规范,这带来了让大家认同孝贤文化的机会。当下家庭结构的变化,引发了对传统伦理价值的重新审视。这时,孝贤文化提倡的家庭和谐、社会责任等价值,又被人们看重了。鱼台县可以把孝贤图像故事用到社区管理中去。同时,可以通过评选“孝贤家庭”活动,并为这些家庭画肖像漫画。这样就把图像故事和现实中的好榜样结合起来了。这能增强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力。

把当地文化当作品牌来运营,可以扩大它的传播范围。将鱼台的孝贤图像故事,放入整个“儒家文化圈”的宣传计划里来打造“孝贤符号”这个独特标志。由此开发出既有艺术美感又有实用价值的文化创意产品。也可以和电影电视行业合作,或者和游戏行业合作来把本地孝贤人物的故事改编成动画片或游戏里的场景。用现代人熟悉的视觉语言重新讲述这些故事。这样就能让鱼台孝贤文化从一个地方性的标志,变成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文化符号。

7. 结论

鱼台孝贤文化通过图像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不仅是儒家伦理在当地的特色表达,还能让人们对家乡产生认同感以及情感归属。其次,用图像讲故事,将抽象的儒家伦理转变为人们能感知到的视觉符号,也促进了文旅项目的发展和吸引外界的投资。

在此过程中,困难与机遇共同存在。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儒家伦理观念的含义可能会被人遗忘以及商业活动过度娱乐化所带来的核心价值的忽视。同样数字技术,短视频平台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也为鱼台县提供了表达的方式。文旅项目与教育的结合使得让年轻人更认同孝贤文化,这给它的传播带来了新的进步空间以及增添了新的生命力。

基金项目

本文系山东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山东省红色地标文化叙事重构对大学生抗逆力培育的路径与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5ZSZX204)的成果。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山东非遗短视频审美传播对大学生文化心理弹性的培育研究”(项目编号:L2025Q05160389)的成果。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彭艳, 马建欣. 传统孝文化的时代价值研究[J]. 汉字文化, 2024(15): 181-183.
[2] 肖群忠. 儒家孝道与当代中国伦理教育[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36(1): 1-6.
[3] 周孟杰. 可供性、赛博人与多元化: 网络电影的媒介逻辑与文化表征[J]. 电影文学, 2021(24): 71-74.
[4] 田文溥. 数智时代下年画的展示与传播路径研究[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2): 153-160.
[5] 周琪.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图像化构建[J].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6, 2(4): 35-40.
[6] 王钰博, 陈淑丽. 图像叙事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路径研究[J].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19(6): 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