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实践困境与纾困对策研究
Research on the Practical Dilemmas and Solutio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摘要: 本研究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实践为研究对象,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体教融合等相关政策为指引,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系统探讨当前体育课程思政化面临的现实困境。研究发现,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体育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难度大、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学资源与评价体系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基于协同育人理论框架,提出“三维联动”纾困路径:一是构建“三位一体”协同机制;二是深化教师培训,提升思政融合能力;三是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参与动力,为高职院校深化体教融合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
Abstract: This research uses th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and nurturing talents” and related policies such as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it comprehensively uses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systematically explore the current practical dilemmas faced b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re are prominent problem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such as the difficulty of integrating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low student participation and enthusiasm, and imperfect teaching resources and evaluation system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 “three-dimensional linkage” solution path is proposed: First, construct a “trinity”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second, deepen teacher training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third, innovate the teaching mode to increas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paradigm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文章引用:招祥柱. 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实践困境与纾困对策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10): 769-774.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10952

1. 引言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作为为数不多的公共必修课,自然要成为“课程思政”的试验田、突破口,立足“体育强国梦”重大战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自觉担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使命[2]。体育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性课程,是高等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由于体育课程是一项以具身实践和身体练习为主要方式的教育活动,使其具备了独特的思政属性和德育优势,成为高校贯彻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及大学生健全人格与锤炼意志、文明精神与野蛮体魄的重要载体[3]。当前,高职体育教学情境与职业实践情境的严重割裂。根据情境学习理论,有效的学习需要发生在“实践共同体”中。然而,现行的体育教学往往是一个封闭的、脱离职业语境的情境,学生无法将其识别为未来职业共同体所需的“合法技能”。这种情境的错位,导致学生只能边缘性地参与体育课堂活动,而无法融入到职业素养养成的深层实践中,从而产生疏离感和动机匮乏。为此,探讨高职体育课程思政面临的实践困境,研究纾困对策是一项极有意义的事。

2.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特性

体育课程思政是建立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全课程育人大格局的基础上,营造出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树立以“立德树人”丰富体育课程内容的一种综合体育教育理念[4]。依据“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高校体育课程思政通过重构教学内容与方法,将价值引领嵌入运动技能习得过程,形成“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育人机制。其本质是依托体育的实践性、互动性,达成价值观教育的无痕化、协同化和生活化,从而回应“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体育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内核,通过运动实践的自身性体验,构建起价值引领与技能习得相融合的育人机制。其以体育活动为载体,在规则内化、团队协作等情境中实现职业素养与道德认知的无痕渗透,彰显出“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独特优势。这种教育模式既遵循“做中学”的职教规律,又通过身心统一的实践路径,推动职业技能与职业伦理的同步发展。它的本质在于将价值观教育嵌入动态化运动情境,形成显性技能传授与隐性德育渗透的协同效应,如表1。例如:机械工程类的学生可能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习惯和纪律性差异大,但动手能力和社交能力可能很强。因此,需要加强器械体操和力量训练,在思政映射维度上,要加强工匠精神、规则意识和安全生产观等方面的教育。

Table 1. Comparison tab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integ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1. 高职体育课程思政专业融合对照表

专业类别

体育项目/教学内容

体育技能融合点

思政映射维度

育人目标

医护类(护理、康复)

急救体能训练 八段锦/太极拳

耐力素质培养 呼吸调控技术

生命教育 人文关怀 职业责任感

培养救死扶伤的使命意识与 沉着冷静的职业心理素质

机械工程类(机电、汽修)

器械体操 力量训练

身体协调性训练 安全操作规范

工匠精神 规则意识 安全生产观

强化精益求精的工艺追求与 规范操作的职业习惯

信息技术类(计算机、电商)

电子竞技运动 定向越野

反应速度训练 空间定位能力

网络伦理 抗挫折能力 团队协作

树立健康电竞观念与 系统思维意识

财经商贸类

羽毛球双打 拓展训练

攻防战术配合 信任背摔

契约精神 诚信意识 竞争合作观

培养合规经营理念与 风险管控意识

学前教育类

幼儿体育游戏设计 健美操

动作创编能力 节奏感培养

师德养成 审美教育 童趣保护

培育爱心耐心与 教育创新意识

交通运输类(高铁、航空)

形体训练 平衡木练习

姿态控制 应急反应

服务意识 全局观念 危机处理

塑造职业形象与 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3. 高职体育课程思政的应然价值

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5]。高职体育课程思政的应然价值,在于以具身化实践熔铸健全人格与职业精神。它的人格塑造价值在于,它以具身化实践为熔炉,通过运动技能的精准锤炼、团队协作的深度熔铸和体育伦理的自觉内化,实现体魄与人格的共生共长。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在他的《体育颂》中说:“体育,你就是乐趣。想起你,内心充满欢喜,思路更加开阔,条理更加清晰。你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你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6]

4.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4.1. 体育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难度大

高职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困境,根源在于学科属性与教师素养的双重制约。从学科特性看,体育课程以身体实践为核心,遵循“示范–练习–反馈”的技能培养模式,侧重外显行为的训练;而思政教育依托价值观念的隐性教化,强调思想认同的内化建构。二者在教学目标与方法上存在本质性差异,导致思政元素易被生硬植入,难以自然渗透,形成“机械拼接”的“两张皮”现象。从教师能力看,高职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多集中于运动科学领域,缺乏系统的思政理论素养与教学方法训练,因而对体育项目中思政内涵的挖掘往往停留于经验层面,仅能进行标签化关联,未能从教育学、伦理学等理论高度实现价值联结。

4.2. 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根据研究需要,通过问卷星平台生成电子问卷,发放省内10所高职院校。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42份,回收率为94.7%。剔除无效问卷后,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38份,有效回收率为92%。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面临学生参与度不足的困境,主要表现为认知、行为和目标的系统性偏差。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直接原因包括课程与教学两个层面。在课程层面上,部分课程中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结合生硬,常是“贴标签”式强行植入,没能像“盐溶于水”那样有机融合,学生明显察觉“老师在说教”,易产生心理排斥;有时二者还成了“两张皮”,前半节课讲专业、后半节课突然转到大道理,割裂感突出。且教学多为教师单向“灌输”,缺少互动、实践等调动学生主动性的环节,案例陈旧空洞、脱离学生生活,总重复“高大全”却遥远的榜样,难以引发共鸣;思政考核也依赖期末论文、思想汇报,学生常“模板化”应付,反映不出真实思想内化程度,甚至催生敷衍。在教师层面上,部分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理解不深,认为是思政课教师的事,自己仅完成任务,缺乏动力,还缺少自然融入的教学设计能力,讲着都觉得生硬;更有教师对所授价值观缺乏认同与激情,照本宣科难感染学生,言行不一还会削弱思政说服力。再者,学生就业压力大,部分学生只看重能提分、学技能的专业知识,觉得思政“无用”而轻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导致学生参与课程思政积极性不高。

4.3. 教学资源与评价体系不完善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资源与评价体系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严重制约了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入。当前体育课程的教学资源开发仍以运动技能传授为导向,尚未形成与思政教育目标相匹配的案例库、数字化资源和配套教材体系,致使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时缺乏必要的教学支撑。与此同时,现有的课程评价机制过度聚焦于体能指标和运动技能考核,未能建立科学有效的思政育人成效评估标准,导致爱国主义精神、团队协作意识等价值引领目标难以通过量化指标得以实现。

4.4. 院校支持力度和社会与行业协同不足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受限于院校支持力度不足与社会协同机制缺位的双重制约。从院校内部看,部分学校在顶层设计中未能将体育课程思政纳入“大思政”育人体系,缺乏专项政策引导和跨部门协作机制,导致资源配置碎片化;从外部协同看,校企合作中体育思政的融入路径尚未打通,行业标准与体育育人目标脱节,企业参与缺乏制度保障;社会层面则因对体育育人价值的认知偏差,难以形成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生态闭环,院校支持乏力与社会协同不足共同构成了体育课程思政系统性建设的结构性障碍。

5. 纾困对策设计

5.1.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三位一体”协同机制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实现质的突破,关键在于强化顶层设计,构建“院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院校层面要以政策为引领,将体育课程思政纳入“大思政”格局,制定专项实施方案,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实现从目标体系化、管理协同化到评价制度化的系统设计。在资源保障方面,需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教材开发、师资培训和实践基地建设,同时完善激励机制,将思政育人成效纳入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审体系,激发教师内生动力。

5.2. 深化教师培训,提升思政融合能力

高职体育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其思政素养与教学能力直接决定着育人实效。要破解当前存在的理论储备不足、教学转化乏力等难题,必须双管齐下。构建“理论 + 实践”双轮驱动的教师培养体系,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专题研修班,深化体育强国战略思想学习;依托名师工作室开展结对教研,将法治精神、意志品质等思政要素自然融入专项教学。同时完善“评价–激励–发展”联动机制,将思政教学成效纳入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审体系,设立专项经费培育示范案例,通过教学竞赛促进经验交流,推动教师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融入的转变,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育人新格局。

5.3. 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参与动力

高职体育课程思政要提质增效,需构建“职业情境–数字技术–竞赛评价”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重构教学内容,通过项目化设计实现思政教育的具象转化;运用翻转课堂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认知跃迁;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创设道德情境,深化规则意识的内化过程;建立动态评价体系,将职业素养考核有机融入竞技过程,形成“以体育德、以评促行”的育人闭环。这种教学模式既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又通过具身实践促进价值观的知行合一,最终实现技能培养与精神塑造的深度融合,增强学生参与动力。

5.4. 建立动态评价与反馈机制

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实现质的突破,必须构建“评价–反馈–优化”的动态机制。在评价层面,要建立过程性与增值性相结合的双轨体系:既要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的行为养成,又要运用纵向对比评估素养提升,从而突破传统评价的时空局限。同时引入行业企业第三方评估,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检验育人实效,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针对性。在改进层面,要形成“计划–实施–评价–改进”的闭环系统,通过定期教学反思会整合多方意见,实现教学内容的持续优化。这种动态机制既保证了评价的发展性和全面性,又能推动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学生特点的深度契合,最终达成体育课程“育体”与“育心”的辩证统一。

6. 结语

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立足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以“体”育德、以“技”育魂,通过院校机制改革、教师能力提升、教学模式创新、协同生态构建四维联动,破解当前困境。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体育思政与“1 + X”证书制度的衔接路径,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同频共振。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6-01.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021-10-22.
[2] 常益, 张守伟.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目标指向及实践路径[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1, 44(9): 24-32.
[3] 谢伟, 张矛矛, 曹洪军. 基于项群理论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探索[J]. 体育学刊, 2021, 28(4): 86-93.
[4] 刘纯献, 刘盼盼. 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特点、难点与价值引领[J]. 体育学刊, 2021, 28(1): 1-6.
[5]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 [EB/OL]. 2020-06-0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 2021-07-07.
[6] 于天博, 骆阳. 论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 体育时空, 2016(18):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