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邯郸道,作为邯郸这座具有三千年建城史城市的核心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邯郸历史文化的重要空间见证。2025年春节,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重磅回归,以全新姿态惊艳亮相,火爆出圈,凭借其独特的历史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这条长约1.8公里的街道1,8天春节期间,平均每天接待游客30万人次,假期累计接待游客达200余万人次2,一度成为热门旅游打卡地。邯郸道的爆火并非偶然,这背后是邯郸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与创新利用,也是文旅融合发展的一次成功实践。然而,在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让邯郸道的热度持续,实现从短红到长红的转变,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热度的持续不仅关系到邯郸道自身的发展,而且对于提升邯郸城市形象、推动邯郸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Figure 1. Statistical chart of research focus themes and literature quantity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in the past five years
图1. 近五年历史文化街区研究重点主题分布与文献数量统计图
根据CNKI数据库中2021~2025年的发文情况进行统计,展示了以历史文化街区为主要主题的研究重点分布,近五年,关于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多集中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策略与研究、城市更新与设计等方面,针对历史文化街区如何实现热度持续的研究相对较少,如图1。本文尝试运用多维空间理论,具体从精神空间、文化空间、感知空间和记忆空间四个维度出发,深入探究邯郸道的发展现状与潜力,提出针对性的打造策略,为邯郸道实现从短红到长红的转变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同时也为其他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1]。
2. 多维空间理论概述
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外学者较早将空间生产理论应用于城市更新与保护领域。法国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在1974年《空间的生产》中提出“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突破传统地理空间的物理属性认知,为多维空间理论奠定基础[2]。此后,大卫·哈维与爱德华·索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三元辩证法”与“第三空间”理论,被广泛用于解析街区更新中的权力博弈与空间正义问题[3] [4]。
在国内研究中,段义孚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则从情感与记忆维度深化了空间研究,他强调“空间”与“地方”的本质区别,指出“地方”是被人赋予情感、意义与记忆的空间,是情感依附与身份认同的载体。在其告别演说中,段义孚进一步阐释了人对自然与建成环境的感知如何通过记忆、想象与体验转化为具有深情的“地方感”(sense of place),这一观点为理解历史文化街区作为集体记忆与情感联结的场所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5]。
当前,多维空间理论已形成“社会建构–文化表达–情感互动–记忆传承”的完整分析框架,成为破解文旅目的地“短红”困境的重要理论工具。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精神空间、文化空间、感知空间与记忆空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精神空间作为内核,赋予空间以文化价值与情感认同;文化空间是精神空间的载体与外化,通过物质与非物质形态实现文化表达;感知空间则通过多感官体验将文化内容转化为游客的直接认知与情感共鸣;记忆空间则负责将个体与集体的体验沉淀为可持续传承的文化记忆。四者之间形成“价值引领–载体呈现–体验转化–记忆延续”的闭环机制,共同推动文旅空间从短暂热点走向可持续吸引力[6]。
(一) 精神空间
精神空间是承载群体文化价值观、集体意识与情感认同的抽象空间,作为地域精神气质的集中体现,它通过共同理想、道德规范与审美取向凝聚社会共识。河南黄帝故里景区是典型代表,其以黄帝文化为精神根基,依托轩辕庙、黄帝宝鼎坛等文化地标,深挖“人文初祖”的精神内涵。每年农历三月三举办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严格遵循“迎神、敬神、颂神、送神”的传统仪轨,通过敬献花篮、恭读拜文等仪式,唤起华夏儿女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
(二) 文化空间
文化空间是兼具物质载体与非物质活动的复合空间,既包含文化建筑、设施等实体形态,也涵盖民俗、技艺等非物质文化实践,作为文化传承与交流的核心场域[7]。以丽江古城为例,古城内的四方街、木府等古建筑,作为丽江历史的物质载体,历经数百年仍保留传统布局与风貌,承载着纳西族的商业文化与生活习俗。同时,古城积极培育多元业态,遍布街巷的手工艺品店不仅展示售卖东巴纸、纳西刺绣等特色产品,还为游客提供亲手制作的体验机会,让传统技艺可触可感;定期举办的东巴文化节,则通过东巴象形文字展示、东巴舞蹈与音乐表演等形式,集中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丽江古城通过整合历史资源、创新展示方式、丰富体验场景,构建起集文化传承、体验与交流于一体的活力空间,让游客深度感受纳西族文化的独特韵味。
(三) 感知空间
感知空间是基于人类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体验形成的主观空间认知,其核心在于“体验的立体性”,且强调空间与人的互动关系。杭州宋城景区堪称典范,其以宋代历史文化为核心,将视觉、听觉、触觉等体验深度融合:以宋代建筑风格打造的城门与市井街构成沉浸式视觉基底,身着宋代服饰的演员巡游其间,配合古风音乐、市井叫卖声与戏曲唱段的听觉氛围,在市井街,游客能参与糖画、活字印刷、陶艺等非遗互动体验项目,亲身体验宋代传统技艺的魅力。核心项目《宋城千古情》更以声光电技术串联全感官体验,将实景演绎与视觉造景、听觉配乐、触觉互动完美结合,成功构建起极具代入感的感知空间。
(四) 记忆空间
记忆空间是存储个体与集体过往经历的空间载体,依靠建筑、文物等物质媒介及非物质仪式完成记忆的保存与传递,是地域认同感的重要来源。敦煌莫高窟创新构建“线上 + 线下”记忆体系,线下依托洞窟壁画、彩塑等实体文物,通过专业讲解传递千年丝路文化记忆;线上打造“数字敦煌”平台,收录多个洞窟的高清影像与三维模型,游客可在线漫游洞窟、放大观赏壁画细节。此外,景区推出“敦煌记忆”文创系列,将壁画元素融入文具、服饰等产品,让游客带走文化记忆。
3. 邯郸道现状
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邯郸市丛台区陵西大街东侧,南北长1.8公里,东西1.6公里3,规划面积约35万平方米4,是邯郸历史文化传承与展示的关键窗口。邯郸道人文景观星罗棋布,有承载“邯郸学步”典故的学步桥、蕴含“负荆请罪”故事的回车巷、见证历史风云的武灵阁等。街区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北区以现代手法诠释传统,呈现出战汉风格,打造出购物、休闲中心等商业建筑群;南区遵循“修旧如”原则,保留明清式建筑风貌,还原古老韵味。目前,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已汇聚了多种旅游业态,有餐饮类62家,包括本地特色美食餐厅、咖啡馆、茶馆等;购物类42家,涵盖传统手工艺品店、时尚精品店、特色纪念品店等;文化体验类12家,有博物馆、艺术画廊、非遗展示中心等;休闲娱乐类2家,包含电影院、KTV、亲子游乐场所等5。前往邯郸道有27条公交线路可直达,还有39条线路可通过一次换乘抵达,交通较为便利6。
通过主流社交媒体评价数据来看,邯郸道的游客反馈存在明显短板。根据2025年9月27日在社交APP统计的数据显示,邯郸道在大众点评的评分为4.5分,共446条评论,其中中评和差评累计108条,负面评价(中评 + 差评)占比约24.2%;在美团点评的评分为4.3分,共460条评论,两星以下的负面评价有22条,占比约4.8%。综合两大平台的游客反馈,不满情绪主要集中在多个维度:历史氛围感知薄弱,游客普遍反映感受不到邯郸道浓厚的历史底蕴;商业属性过度凸显,冲淡了文化本味;夜晚灯光设计欠佳,视觉体验较差;整体缺乏独特性,未能形成差异化记忆点;文化特色表达模糊,赵文化、成语文化等核心元素不凸显;文化讲解服务不到位,历史故事与典故讲解不清楚、不深入;商业运营时间不合理,多数店铺关门较早,影响夜游体验;文创产品供给不足且同质化严重,既缺乏数量又没有特色,无法体现邯郸道的文化独特性。
结合游客评价与实地现状分析,邯郸道目前存在的核心问题集中在多维空间构建的失衡与不足。从精神空间来看,尽管邯郸道有着丰富的赵文化、成语文化等资源,但目前挖掘程度有限,多停留在表面展示,未能充分展现其深刻的精神价值,导致游客情感共鸣不足,这与游客“感受不到浓厚历史”“独特文化不凸显”的反馈高度契合[8]。在文化空间方面,文化资源展示形式较为传统,缺乏创新性和互动性,文化讲解服务缺失,且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体验业态发展尚不充分,直接引发游客对“文化故事讲解不清楚”“文创产品无特色”的不满;同时过度商业化的业态布局,进一步挤压了文化空间的表达。感知空间上,建筑风貌修复不够精细,夜晚灯光等视觉元素营造不足,听觉、触觉、味觉等方面的感知元素匮乏,加之店铺早关导致的夜游体验断层,使得游客体验不够丰富和立体,与“灯光视觉体验差”“体验单一”的评价形成呼应。记忆空间而言,游客记忆碎片化严重,缺乏有效的记忆收集和保存机制,且因文化特色不突出、体验感薄弱,难以形成深刻的文化记忆,记忆传承方式较为缺乏,不利于邯郸道文化记忆的延续和传播。
综上,邯郸道虽具备良好的历史基底与交通优势,且已形成初步的业态布局,但从游客评价数据及实际体验反馈来看,其在精神内核挖掘、文化空间激活、感知体验优化、记忆体系构建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这些问题不仅导致负面评价占比偏高、游客体验满意度不足,更成为制约其从“短红”向“长红”跨越的关键障碍,亟需通过针对性策略加以破解。
4. 基于多维空间理论的邯郸道提升策略
(一) 精神空间打造
1、挖掘文化内涵,强化精神内核
邯郸道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赵文化、成语文化等,要深入挖掘这些文化的内涵,将其作为精神空间打造的核心。比如,可以组织专业的历史文化研究团队,对邯郸道相关的历史典故、名人轶事、民俗风情等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以成语文化为例,不仅仅是简单展示成语的字面意思,更要深挖每个成语背后的历史背景、人物故事以及其所蕴含的精神价值,通过对这些精神价值的提炼和传播,使游客在游览邯郸道的过程中,能够真正领悟到邯郸文化的精髓,从而引发情感共鸣。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在邯郸道的入口处设立一个大型的文化展示墙,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邯郸道的历史脉络和核心文化元素;在街区内的重要节点位置,设置小型的文化展示牌,详细介绍某个具体的历史故事或文化典故,让游客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邯郸道深厚的文化底蕴。
2、打造文化地标,塑造精神象征
文化地标是精神空间的重要载体,它能够直观地展现邯郸道的特色与魅力。在邯郸道上,学步桥、回车巷等本身就是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标,但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其文化内涵和影响力。对于学步桥,可以在桥体周边打造一个以“邯郸学步”为主题的文化广场,广场上设置相关的雕塑群,生动展现“邯郸学步”的场景;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投影,在广场地面或建筑物墙面上展示关于学步桥的历史变迁以及“邯郸学步”这个成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解读和寓意。对于回车巷,除了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外,可在巷口设置一座高大的牌坊,上面雕刻着“回车巷”三个大字以及“将相和”的故事简介。在巷子内部,通过灯光设计、壁画展示等方式,重现廉颇负荆请罪的场景,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段历史。
此外,还可以考虑在邯郸道上新建一些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地标建筑。例如,建造一座成语文化博物馆,采用独特的建筑造型,将成语元素巧妙融入建筑设计中。博物馆内部通过实物展示、多媒体互动、场景复原等多种方式,全面展示成语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内涵。这座博物馆不仅可以成为邯郸道的新地标,更能成为传承和弘扬成语文化的重要基地。
3、开展文化活动,传承精神基因
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是激活精神空间的有效手段。要定期在邯郸道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让游客和当地居民都能参与其中,共同感受邯郸道的文化魅力。可以举办“邯郸成语文化节”,在节日期间,组织成语故事大赛、成语主题文艺演出等活动,鼓励市民和游客积极参与成语故事创作和表演,在街区设置留言墙、意见箱等,收集游客的感受、建议和故事,设置相应的奖项,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开展“穿越邯郸道,梦回古赵”主题活动,参与者可以穿着赵国服饰,参与成人礼、祭祀礼等传统仪式,沿着邯郸道游览,体验古代赵国人的生活方式,在游览过程中,安排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如投壶、射箭等,让游客亲身感受古赵文化的独特魅力。
还可以结合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举办具有邯郸特色的民俗活动。春节期间,在邯郸道举办庙会,展示和售卖各种传统的手工艺品、美食小吃,同时安排舞龙舞狮、踩高跷等民俗表演;中秋节时,举办“邯郸道赏月会”,邀请市民和游客一起在邯郸道上赏月、品尝月饼,欣赏传统的戏曲表演,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让邯郸道成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二) 文化空间打造
1、文化资源整合与展示
邯郸拥有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历史建筑、文物古迹、传统技艺、民俗风情等。首先,对这些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和整合,按照不同的文化主题和类型进行分类展示。例如,将学步桥、回车巷、武灵阁等历史建筑作为重点文化展示点,通过设置标识牌、建设小型展览馆等方式,详细介绍其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和文化价值;对于邯郸剪纸、磁州窑烧制技艺等传统技艺,在街区内设立手工作坊和展示区,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制作过程,游客不仅可以观看,还能亲自参与体验,购买相关的手工艺品作为纪念。其次,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丰富文化展示的形式和内容。比如开发关于邯郸道历史文化的VR体验项目,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赵国的繁华市井、战争场景以及历史名人的生活片段;在一些文物古迹展示点,运用AR技术,当游客用手机扫描相关标识时,就能呈现出文物的三维立体模型、历史背景介绍以及相关的动画演示,使文化展示更加生动、直观、有趣[9]。
2、文化业态培育与发展
大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吸引各类文化创意企业和工作室入驻邯郸道。鼓励他们以邯郸道的历史文化为灵感源泉,开发具有创新性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品,如以成语故事为主题的漫画、文具、饰品等;以赵文化元素为设计理念的服装、家居用品、旅游纪念品等。同时,建立文化创意产品展示销售中心,为本地和外地的文化创意产品提供展示和销售平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发展多样化的文化体验业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例如,可以开设传统茶馆、酒馆,让游客在品尝香茗、美酒的同时,欣赏传统戏曲、评书、杂技等表演;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馆,如以赵国宫廷生活为主题的沉浸式体验馆,游客可以换上古装,参与宫廷宴会、礼仪活动等,全方位感受赵国文化的魅力;设立文化主题民宿,将邯郸道的历史文化元素融入民宿的装修、服务和活动中,为游客提供独特的住宿体验[9]。
3、文化交流与合作平台搭建
积极与国内其他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举办文化展览、学术研讨、文艺演出等。例如与西安的回民街、北京的南锣鼓巷等进行文化交流合作,互办文化周活动,展示各自的历史文化特色和发展成果,促进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借鉴。
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等国际合作平台,加强邯郸道与国际上其他历史文化街区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国际文化艺术节、历史文化研讨会等活动,邀请国外的文化团体、专家学者等参与,展示邯郸道的历史文化魅力,提升邯郸道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 感知空间打造
1、视觉沉浸:重现历史盛景
对邯郸道上的建筑,严格按照战国赵文化和明清古城文化风格进行修缮。对北区战国风格建筑,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建筑装饰,如在飞檐处增加象征赵国图腾的青铜装饰,凸显战国的雄浑大气;南区明清建筑,着重修复建筑细节,像木质门窗的雕花,还原明清时期的精致典雅[10]。同时,统一街区招牌风格,采用古朴的木质牌匾,用传统书法题写店名,使其与整体建筑风貌完美融合,让游客一踏入邯郸道,就仿若穿越时空。其次,在重要景观节点打造情景式场景。在回车巷,依据“将相和”故事,设置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雕塑,还原两人相遇的场景,周边配以车马雕塑和古旧的巷墙,墙上绘制故事壁画,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见证这段佳话。
2、听觉沉浸:奏响历史乐章
创作专属邯郸道的背景音乐,在战国风格路段,播放激昂的编钟古乐,配合模拟的战场厮杀声、战马嘶鸣声,展现赵国的雄浑气魄;在明清风格区域,播放丝缓的丝竹之音,夹杂着市井的叫卖声、茶馆的说书声,营造闲适的生活氛围。背景音乐通过隐藏在街区各处的音响系统播放,确保音量适中,不影响游客交流,又能巧妙融入环境。
定期邀请专业的传统音乐团队在街区内进行表演。比如安排剧团在广场搭建的古戏台上进行演出,演员们身着传统戏服,用高亢激昂的唱腔演绎邯郸的历史故事;组织丝弦表演团队在街巷中的小舞台上表演,让游客近距离感受这种独特地方戏曲的魅力。此外,还可以设置音乐互动区域,摆放一些传统乐器,如编钟、埙等的仿制乐器,让游客亲自上手演奏,参与到音乐的创作中,增强听觉体验的互动性。
3、触觉沉浸:触摸历史温度
在街区内设立多个传统技艺体验工坊。在邯郸剪纸工坊,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指导游客剪纸,让游客亲手触摸纸张和剪刀,感受纸张在剪刀下变成精美图案的过程;在磁州窑陶艺工坊,游客可以亲自上手拉坯、塑形,体验泥土在手中成型的乐趣,感受传统陶艺的独特魅力。通过这些亲身体验,让游客在触觉上与邯郸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在街区设置互动性的历史文化设施,如在赵国军事文化展示区,摆放仿制的兵器和铠甲,游客可以穿戴体验,感受其重量和质感;在历史故事场景中,设置可触摸的道具,如在“完璧归赵”场景里,提供仿制和氏璧,让游客触摸,增强参与感,拉近与历史的距离;在成语文化互动区,设置一个大型的成语拼图装置,游客通过触摸、移动拼图块完成成语拼图,在互动中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从触觉角度增强对邯郸道文化的感知[11]。
4、味觉沉浸:品味历史韵味
打造邯郸美食街区,汇聚各类特色小吃。除了传统的驴肉火烧、拽面,还有永年酥鱼、南沿村拉面、武安活水豆腐等美食,店家可以提供试吃活动,让游客先尝后买。同时,在美食制作过程中,融入历史文化元素,如在制作拽面时,讲述拽面与古代行军打仗的渊源,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了解背后的历史故事。
开设文化主题餐厅,如以战国文化为主题的“赵国食府”,餐厅装修模仿赵国宫殿风格,包间则以典故命名,服务员身着古装,菜品名称结合赵国历史典故,如“将相和拼盘”“胡服骑射烤羊排”等,从菜品造型到口味,都为游客带来独特的味觉和文化体验。
(四) 记忆空间打造
1、定制专属时空胶囊
在邯郸道的中心广场或标志性建筑旁设置“邯郸道时光舱”,制作一批精美的时空胶囊,外壳采用坚固且具有纪念意义的金属材质,刻上邯郸道的标志性图案与年份。游客可以将自己在邯郸道的难忘瞬间以照片、手写信、小纪念品等形式放入其中,比如游客购买的特色剪纸、品尝美食后的包装贴纸,或是写下对未来邯郸道的期望与祝福的明信片等。每隔固定的时间周期,如1年或3年,举行隆重的开启仪式,邀请曾经参与投放的游客或他们的后代共同见证,唤起大家对邯郸道的集体记忆。这不仅为游客创造了独特的参与感,也让邯郸道成为承载他们情感与回忆的特殊场所。
2、设立记忆收集站
在邯郸道入口或中心广场等显眼位置设立“邯郸道记忆收集站”,这个站点外观可以设计成具有邯郸特色的建筑样式,如仿造战国时期的亭台楼阁。收集站工作人员引导游客分享他们在邯郸道的游览故事、感受与照片,游客讲述时,工作人员会认真记录,还会用高清摄像机拍摄游客的分享画面,收集站还提供精美的明信片、便签纸与彩笔,游客能将想说的话、美好的瞬间手绘下来。这些内容经整理后,一部分会在收集站内的展示区展览,让后续游客能够了解他人的邯郸道之旅,另一部分则被妥善保存,成为邯郸道记忆档案的一部分[12]。
3、开发线上记忆博物馆
开发专属的邯郸道线上记忆博物馆小程序或APP,游客在游览前就可以下载注册。在游览过程中,游客可以通过拍照、录制短视频的方式记录自己的行程,同时添加文字描述和心情感悟,上传至线上记忆博物馆。博物馆内设置不同的主题板块,如“美食记忆”“建筑印象”“文化体验”等,方便游客分类查看与分享,平台还具备社交功能,游客可以关注其他用户,点赞、评论他人的记忆分享,形成互动社区,让游客在虚拟空间中持续交流对邯郸道的记忆与情感。
5. 结论
邯郸道的热度持续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从精神空间、文化空间、感知空间和记忆空间多个维度进行协同打造。通过重塑城市精神、激活文化基因、优化空间品质、唤醒历史记忆、延续历史文脉等策略,构建多维空间的协同机制,实现从“短红”到“长红”的转变。这不仅为邯郸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路径,也为其他城市文化街区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NOTES
*通讯作者。
1邯郸晚报https://mp.weixin.qq.com/s/oMLmB8EDFKTGU5Kb8cZBJA。
2网信邯郸https://mp.weixin.qq.com/s/icsQyQ6yElZMERK5pJtYdA。
3邯郸晚报https://mp.weixin.qq.com/s/oMLmB8EDFKTGU5Kb8cZBJA。
4千年邯郸道https://mp.weixin.qq.com/s/u8X3IGytLwjGla_VMtqBEQ。
5邯郸晚报https://mp.weixin.qq.com/s/oMLmB8EDFKTGU5Kb8cZBJA。
6邯郸本地宝https://mp.weixin.qq.com/s/CkqMWw67_CjwvHQWrQO5b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