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认证资格考试背景下职前体育教师教育全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for Pre-Servic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e Context of the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s
摘要: 以专业认证资格考试背景下职前体育教师教育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为研究对象,剖析了当前职前体育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实践内容与专业认证资格考试要求脱节、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不全面、实践教学与学校耦合度低等。提出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深化能力培养、创新实践形式,构建与专业认证资格考试要求深度契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通过优化评价内容、改进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主体,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建立校地合作长效机制、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实践指导的有效性,加强实践教学与学校的联系。旨在通过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提升职前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应考能力,为其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Abstract: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whole-process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for pre-servic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current pre-servic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including the disconnect between practical content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s, incomplete practical teaching evaluation mechanisms, and low coupling degree between practical teaching and schools. It proposes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deepening competency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ng practical forms to construct a practical teaching content system that is deeply aligned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s; constructing a scientific practical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by optimizing evaluation content, improving evaluation methods, and diversifying evaluation subject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practical teaching and schools by establishing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school-local cooperation, optimizing practical teaching links, and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ractical guidance. The purpose is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literacy and examination-taking ability of pre-servic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hrough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whole-process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thereby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ir future career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范运祥, 胡禧风. 专业认证资格考试背景下职前体育教师教育全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10): 540-547.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10824

1. 引言

自《教师资格条例》(1995年)确立基本框架以来,为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与准入质量,教育部于2011年启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并于2015年全面实施全国统一考试(简称“专业认证资格考试”)。这一制度性变革标志着教师职业准入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根本性转向,国家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1]。“专业认证资格考试”以《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为纲领,通过笔试与面试双重考核,统一了准入门槛,确立了涵盖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教学设计与实施、职前体育教师指导、评价反思等多维度的刚性能力标准。教育部明确要求考试“强调应用,突出实践”,其核心在于全面考察申请者的教育基本素养与实际教育教学能力。这一政策背景,对承担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职前教师教育体系,特别是实践性鲜明的体育教育专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性要求——培养过程必须与国家认证标准实现实质性的深度衔接。

然而,当前职前体育教师教育存在教学内容与专业认证资格考试要求脱节、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不全面、实践教学与学校耦合度低等矛盾。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质量,阻碍其有效应对专业认证资格考试挑战与未来教学需求。究其根源,在于传统阶段性、碎片化的实践模式难以支撑专业认证资格考试对“持续浸润–能力迭代”的刚性要求。在此背景下,亟须重构贯穿培养全周期、深度融入专业认证资格考试能力坐标的实践教学新范式——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科学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学校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更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体育教师奠定坚实基础[2]。因此,本研究聚焦于专业认证资格考试背景下职前体育教师教育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以教师资格证纳入专业认证资格考试为例,旨在剖析现有职前体育教师教育模式的问题与不足,探索优化现有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的路径,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助力职前体育教师在全程实践中提升教学技能与专业素养,以更好地应对教师资格专业认证资格考试带来的挑战。

2. 职前体育教师教育全程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

本研究构建职前体育教师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主要依托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PACK)模型[3]。该模型由Mishra和Koehler (2006) [4]在Shulman (1987) [5]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CK)基础上发展而来,旨在描述教师有效整合技术进行教学所需的知识结构。TPACK模型认为,成功的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并整合七种核心知识要素,如下所示:

内容知识(Content Knowledge, CK):指所教学科的核心概念、理论体系、事实与方法论。

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 PK):指关于学习理论、教学策略、课堂管理、学生评估等普适性教与学的知识。

技术知识(Technological Knowledge, TK):指对传统及数字技术工具(硬件、软件、平台)的理解、操作及适应性应用能力(如多媒体设备、教学软件、视频分析工具、在线学习平台等)。

这三种基础知识的交互融合形成以下四种复合知识域: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CK):CK与PK的融合,指针对特定学科内容选择最适切的教学表征形式与策略的能力。

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echnol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CK):CK与TK的融合,指理解技术如何表征、转化与拓展特定学科内容。

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Knowledge, TPK):PK与TK的融合,指运用技术改造或优化一般性教学流程与方法的能力。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PACK):CK,PK,TK三者的深度融合,指在特定学科内容的教学中,恰当选择并有效整合技术以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知识。

TPACK模型强调,教师的核心专业能力在于动态地、情境化地整合CK,PK,TK以形成TPACK,从而解决复杂的教学问题。这一理论视角与我国“教师资格专业认证资格考试”“强调应用,突出实践”的核心要求高度契合——专业认证资格考试笔试对专业知识的考察(CK)、面试对教学设计(PK/PCK)、实施(TPACK)、评价反思(PK)等能力的综合测评,实质上是对教师TPACK能力的系统性检验。

立足TPACK框架审视,当前职前体育教师教育实践环节存在的核心矛盾(内容脱节、评价单一、协同不足),其深层症结在于课程与能力培养未能有效促进CK、PK、TK的深度交互融合(尤其是PCK、TPK、TPACK的有效生成与发展);评价体系难以捕捉情境化知识整合(TPACK)的动态发展过程;实践场域缺乏支撑情境适应性TPACK生成的稳定生态(真实Context的深度融入)。因此,构建“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目标,即在于创设结构化的路径和环境,促进职前体育教师CK,PK,TK知识的深度整合,最终发展其应对专业认证资格考试和未来教学实践所需的TPACK能力。本研究所提出的优化课程体系、深化能力培养、创新实践形式(内容体系维度),完善评价内容、方式与主体(评价体系维度),以及建立校地合作、优化环节、强化指导(协同机制维度),均旨在从不同侧面系统性地支撑职前教师TPACK能力的生成与发展。

3. 职前体育教师教育全程实践教学的现存问题

3.1. 实践内容与专业认证资格考试要求脱节

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与教师资格证专业认证资格考试要求之间存在显著脱节,这种脱节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能力培养和教学实践等层面。从课程设置来看,多数高校仍以传统运动技能训练为主导,教育实践类课程占比普遍偏低,而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在教师资格专业认证资格考试中是核心考察内容。以宁波大学的调查为例,约50%的师生对现有课程设置表示不满,认为其未能有效对接专业认证资格考试要求[6]。这种课程结构导致职前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等关键能力上存在明显短板,直接影响其专业认证资格考试通过率。在能力培养方面,高校普遍存在“重技能轻教法”的倾向。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的调查发现,63%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学设计能力”培养不足,47%的学生反映“教学实施能力欠缺”[7]。这种培养模式导致许多职前体育教师虽然掌握了运动技术,但在教学示范、错误动作纠正等实际教学能力上表现欠佳,而这些能力恰恰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面试环节重点考察的内容。这也导致了部分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经历较长的适应期才能胜任中小学教学工作。这些现象表明,当前高校培养模式与专业认证资格考试要求、实际需求明显脱节。在教学实践层面,当前高校的实践教学安排未能有效对接专业认证资格考试对教学实施能力的考核标准,主要表现为实践形式单一、内容浅表化。调查数据显示[8],82%的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在中学实习期间仅承担辅助教学任务,缺乏完整的课堂教学体验。这种碎片化的实践模式使职前体育教师难以系统掌握专业认证资格考试面试所要求的完整教学设计、课堂组织与教学评价能力。更突出的是,由于缺乏稳定的校地合作机制,职前体育教师接触的教学案例局限于单一学段和固定课型,无法适应专业认证资格考试面试中随机抽题、多情境模拟的考核特点。这种实践教学与考核要求的严重不匹配,直接制约了职前体育教师的应试表现和职业发展潜力。

3.2. 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不全面

实践教学的评价是判定实践教学结果及成效的重要环节。评价内容来看,课内实践教学评价大多是教师对职前体育教师各类型的作业进行检查,根据评分标准赋分,评价往往缺乏对职前体育教师思想状况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判断和评估,存在单一性和主观性。在见习、实习评价中,以验收各类书面材料为标准进行终结性评价,只要求职前体育教师按时完成任务即为合格,评价缺少对职前体育教师在实习实践中所获得能力的过程性考核[9],动态性评价不佳。从评价方式来看,多数高校在教育实习中以教师评价为主,一般以双导师(高校教师和实践学校指导教师)以及辅导员作为评价主体,并占有不同的权重,评价结果相对客观、公正,但评价仍然存在主观随意性或片面性,这样的评价方式相对简单。对于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评价不够全面,缺乏对实习过程中行为表现的考察和实习生自评、互评环节。在调查中发现,实践学校指导教师因顾及职前体育教师实习成绩对未来就业的影响,往往给出较高的实习鉴定成绩,所指导的职前体育教师成绩区分度非常小,职前体育教师的实习表现和能力增长并未在实习成绩中客观呈现,评价存在一定的弊端[10]。职前体育教师作为被评价的对象,应该纳入评价主体,发挥其自身在评价中的作用,以评价为手段,提高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3.3. 实践教学与学校耦合度低

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对中小学的教学实践多停留在派送实习生上,但平均几个月的教育实习很难锻炼职前体育教师“教”的能力,更多的只是一种教学体验,其基本的教学技能、专业技能及教师基本素养很难得到提升[11]。据调查川南高校体教专业安排的见习时间和实习时间均分别为1周和2个月,受天气因素、其他活动安排、其他学科教师占等影响,职前体育教师真正用于实践教学的时间并不多。在实践过程中经常出现以下矛盾和问题:部分学校不重视体育课教学,直接让学生充当教师上课;而另一部分学校担心实习职前体育教师影响教学进度和质量,不给职前体育教师独立授课的实践锻炼机会;校内实践教学对象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对象经常变化;分散实习管理松散,不能真实掌握职前体育教师的实践情况;集中实习人数太多,指导教师无法做到人人兼顾。职前体育教师在有限的实践时间内得不到指导教师的真正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职前体育教师不能较长时间在真实中小学体育课堂中学习、模仿、实践、改进、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无法循序渐进地实现从职前体育教师向体育教师身份角色的转变,只是完成了“教学见习”和“教育实习”这两个实践教学过程或者课程,自身师范技能并未得到较大提升,但教师资格考试中面试环节考察的正是职前体育教师的师范技能和教学实施能力。同时,缺少请进来式的互动与交流机制,没有得到来自基础教育一线教师更多的指导和支持。当前大多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内实践与教育见习、实习等实践环节之间缺乏有效融合,课内实践各自为政,教育见习、实习教学目标递进性和层次性不突出,不能够与课程实践有机联系,职前体育教师在校学到的理论知识难以在实践教学中得到运用,实践能力的转化受到阻碍。

4. 职前体育教师教育全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略

4.1. 顺应专业认证资格考试趋势建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当前实践教学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能力培养不全面、实践形式单一等问题,导致职前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实施等核心能力上难以满足专业认证资格考试要求。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从课程体系、能力培养和实践形式3个方面进行系统性优化,构建与专业认证资格考试要求深度契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全面提升职前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应考能力,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体育教师奠定坚实基础。

其一,优化课程体系是解决实践内容脱节的关键。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传统运动技能训练课程占比过高,而教育实践类课程不足,导致职前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等核心能力上存在短板。为此,应重新规划课程结构,适当增加教育实践类课程的比重,并减少与教学实践关联度不高的传统技能训练课程。同时,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群,将专业知识课程(CK)与实践教学课程(PK)有机融合,促进PCK (学科教学知识)的早期形成。如将《运动生理学(CK)与《体育教学实践》(PK)课程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让职前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运动生理学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促进CK与PK的融合,提升其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奠定PCK基础。并将课程内容与专业认证资格考试能力标准精准对接,确保职前体育教师在课程学习中系统掌握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其二,深化能力培养是提升职前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当前职前体育教师教育在能力培养上存在“重技能轻教法”的倾向,导致职前体育教师在教学示范、错误动作纠正等实际教学能力上表现欠佳。为解决这一问题,需构建以TPACK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能力培养体系,特别是聚焦PCK (特定运动技能教学策略)和TPK/TPACK (技术支持的课堂组织与反馈)。具体以专业认证资格考试能力标准为依据,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核心能力分解为具体的教学任务和实践项目,融入每一门课程中。可以设置“教学设计与实施”模块,要求职前体育教师完成从教学目标设定(基于CK和PK)到教学过程实施(体现PCK)的完整教学方案设计,并在模拟课堂中进行实际演练。同时,采用项目式学习、问题式学习等创新教学方法,引导职前体育教师在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也可通过“教学案例分析”项目,让职前体育教师分析真实教学案例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三,创新实践形式是提升实践效果的重要保障。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浅表化是导致职前体育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需增加实践教学的多样性,开展模拟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研讨、教学观摩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整合CK、PK、TK提供多元场域。尤其是引入针对体育学科特性的“运动技能精细化实践与反馈模块”:利用视频分析技术(TK),对职前教师的运动技能示范(CK)和教学指导过程(PK)进行记录、慢放、标记和分析,使其能直观地识别自身和学生在动作技术(CK)上的问题,并练习提供精准的纠错指导(PCK)。这种基于技术的即时反馈循环,是发展TPACK (整合技术的体育学科教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并以“模拟教学大赛”的形式,让职前体育教师在模拟课堂中进行实际教学演练,同时邀请专家和一线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其发现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可加强实践教学的深度和系统性,通过设置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实践任务,引导职前体育教师逐步掌握完整的教学设计、课堂组织与教学评价能力。在教育实习环节,要求职前体育教师完成从教学准备到教学反思的全过程实践,确保其在实践中系统提升教学能力。同时,引入真实教学情境,增强实践针对性。通过与中小学合作,定期安排职前体育教师进入中小学课堂观摩、见习,甚至参与部分教学活动,积累真实教学经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虚拟教学环境,模拟专业认证资格考试面试场景,让职前体育教师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教学实践,提升其在复杂情境中整合应用CK、PK、TK的TPACK能力。

4.2. 立足职前教师发展构建科学评价体系

当前实践教学评价机制存在评价内容单一、评价方式片面、评价主体单一等问题,难以全面反映职前体育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成长轨迹。为解决这些问题,需从优化评价内容、改进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主体3个方面进行系统优化,以适应职前体育教师教育全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需求,提升其应对专业认证资格考试和未来教学工作的能力。

其一,评价内容应全面覆盖职前体育教师的实践全过程,不仅关注最终结果,更要重视过程性考核。当前评价多以书面作业和终结性考试为主,缺乏对职前体育教师思想状况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判断。为此,应将评价内容细化为多个维度,包括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组织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学生管理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等。在实践教学中,通过日常教学反思记录、课堂观察记录、教学案例分析等方式,动态记录职前体育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和成长,形成过程性评价档案。同时,结合终结性评价,实践教学结束时的综合考核,全面反映职前体育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其二,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将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当前评价方式相对简单,缺乏对实践过程中行为表现的考察和职前体育教师自评、互评环节,容易导致主观随意性和片面性。为解决这一问题,应采用“双导师制”,由高校教师和实践学校指导教师共同参与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同时,引入定量评价工具,教学行为观察量表、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等,对职前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进行量化分析。此外,增加自评和互评环节,引导职前体育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和同伴交流,提升其自我管理、自我规范和自我反思能力。

其三,评价主体应多元化,包括职前体育教师自身、同伴、高校指导教师、实践学校指导教师以及实习单位等。通过多方参与评价,从不同角度对职前体育教师的实践表现进行评估,避免单一评价主体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职前体育教师可以通过撰写教学反思报告进行自我评价;同伴之间可以通过课堂观摩、教学研讨等方式进行互评;高校指导教师和实践学校指导教师可以通过日常指导、课堂观察等方式进行评价;实践单位可以通过学生反馈、教学效果评估等方式进行评价。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全面、客观地反映职前体育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成长轨迹。同时,将评价结果纳入实践教学的全过程管理,通过分析评价结果,及时发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实践教学环节。

4.3. 加强实践教学中与对接学校间的联系

当前实践教学与学校耦合度低,职前体育教师在有限的实践时间内难以获得有效的指导和真实的教学体验,直接影响其应对专业认证资格考试和未来教学工作的能力。因此,需从建立校地合作长效机制、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实践指导的有效性3个方面入手,加强实践教学与对接学校间的联系,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其一,建立校地合作长效机制是解决实践教学与学校耦合度低的关键。当前,职前体育教师的实践教学多停留在短期实习阶段,缺乏深度参与和持续指导。通过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高校与中小学可以共同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明确双方在实践教学中的职责与任务,确保实践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高校可以定期派遣职前体育教师到合作中小学进行教育见习、实习,同时邀请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师担任兼职导师,参与高校的实践教学指导和课程建设。这种长期合作机制不仅能够为职前体育教师提供稳定的实践平台,还能促进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升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

其二,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是提升职前体育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实践教学多以分散实习为主,导致职前体育教师难以获得系统的教学体验和有效的指导。为此,高校应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集中实习的比重,确保职前体育教师能够在连续的时间内完整地参与教学活动。同时,高校应与合作学校共同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如教学观摩、模拟教学、教学研讨等,让职前体育教师在实践中逐步掌握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评价等核心技能。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职前体育教师可以参与合作学校的体育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等全过程,通过真实的教学实践积累经验,提升实践能力。此外,高校还应建立实践教学的动态监控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实践教学效果。

其三,增强实践指导的有效性是提升职前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保障。当前实践指导多以高校教师为主,缺乏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深度参与,导致指导内容与实际教学需求脱节。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建立“双导师制”,由高校教师和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师共同担任实践指导教师。高校教师主要负责理论指导和教学方法的传授,中小学教师则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供具体的教学建议和指导。在教育实践中,中小学指导教师可以带领职前体育教师进行课堂观摩,分析优秀教学案例,指导其如何处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同时,高校应定期组织实践指导教师培训,提升其指导能力,确保实践指导的质量和效果。此外,高校还应建立实践指导的反馈机制,通过定期召开实践指导研讨会,收集职前体育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实践指导内容和方式。

5. 小结

本研究针对专业认证资格考试背景下职前体育教师教育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展开研究,以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理论框架为指导,以教师资格专业认证资格考试为例,分析了当前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实践内容与专业认证资格考试要求脱节、评价机制不完善以及与学校耦合度低等,并提出了优化课程体系、深化能力培养、创新实践形式、完善评价体系和加强校地合作等策略。研究强调,通过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能够有效提升职前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应考能力,为其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一研究不仅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其他学科的职前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金项目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职前体育教师教育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项目编号:HNJG-20230264)。

参考文献

[1] 李家发.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基于教师资格国考制度[J]. 大学教育, 2018(10): 195-197.
[2] 马军. 基于能力导向的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当代体育科技, 2014, 4(20): 64-65+67.
[3] Koehler, M.J. and Mishra, P. (2009) What Is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Contemporary Issues in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9, 60-70.
[4] Mishra, P. and Koehler, M.J. (2006)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 Framework for Teacher Knowledge.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The Voice of Scholarship in Education, 108, 1017-1054.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5] Shulman, L.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 1-23.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6] 周信德. 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下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6, 18(6): 39-42.
[7] 莫卓娴, 孙英元.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整合的研究[J].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9(3): 100-102.
[8] 魏承诺, 刘林, 王镓洁, 等. 教资国考背景下高校体教专业学生师范技能培养现状研究[J]. 科教导刊, 2021(13): 176-178, 184.
[9] 米鹏旭. 专业认证视角下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优化策略[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4): 113-115.
[10] 于录艳. 专业认证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 37(4): 101-105+124.
[11] 郑伟, 林波. 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下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研究[J]. 大连大学学报, 2017, 38(6): 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