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作为衡量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是国家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自《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这一改革方向后,以“迎评促建”为导向的教学评估逐渐受到重视并成为各大高校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路径[1]。然而,国内目前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单一案例分析以及政策解读层面,没有对“迎评促建”视域下本科教学评估的研究热点及趋势开展系统性分析。
本次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和维普(VIP)数据库中1995年到2024年的相关文献为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可视化工具对这些文献开展年度发文量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高频关键词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关键词演进分析以及关键词突现分析等,用以探究当前迎评促建视域下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的研究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向。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为系统分析迎评促建视域下我国高校教学评估研究现状,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和维普(VIP)两大数据库,检索截止日期为2025年3月5日。具体检索策略如下:在中国知网采用高级检索的方式检索两个主题,分别为“迎评促建 + 以评促建”和(AND)“教学评估 + 本科教学评估”,检索到169篇相关文献;在维普数据库则采用检索式进行检索,检索式为“(M = (迎评促建 + 以评促建) OR (R = (迎评促建 + 以评促建)) AND (U = 教学评估)”,检索到相关文献228篇。
2.2. 数据筛选
针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人工筛选,保留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学术期刊论文,剔除新闻报道、政策报告、书评资料等非研究性文献,排除与研究主题无关、无完整题录信息的文献。经筛选得到知网来源文献130篇,维普来源文献170篇,然后分别将知网来源和维普来源的文献导入NoteExpress文献管理软件进行系统整合与查重,剔除重复的文献,最终得到一个包含249篇有效文献的研究样本库。
2.3. 研究方法
CiteSpace以及VOSviewer作为文献计量学领域的两大主流可视化工具,在知识图谱构建工作中各有特性。CiteSpace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团队研发,其核心功能包括共被引分析、关键词突现检测、时间线图谱绘制等,能更全面地动态展现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前沿趋势以及知识结构的演变态势[2];VOSviewer则由荷兰莱顿大学开发,以简洁的操作界面和高效的关键词共现分析见长,尤其擅长构建合作网络图谱和密度可视化视图[3]。本研究借助两者的长处,综合选取CiteSpace (6.3.R1)和VOSviewer (1.6.20)这两个工具开展文献计量分析、聚类分析等内容。
3. 结果分析
3.1. 论文年度发文量分析
本研究以收集到的2025年3月5日之前的249篇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进行发文量年度统计,并使用Excel制作得到发文趋势图,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自1994年我国开启部分高校的教学评估试点工作以后,1995年开始便有了将“迎评促建”或“以评促建”同“高校教学评估”联合起来的研究,但此阶段政策聚焦“试点探索”,尚未形成全国性评估体系,如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仅提出“加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未明确具体评估机制[4],导致1996年这方面的研究暂时停滞;1997~2007年间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又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其中2005~2006年之间的增长速度最快,并在2007年迎来了发文的高峰期,该年发文量高达48篇,占样本总数的19%,这可能与教育部在2003~2008开展的首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有关,这次评估覆盖了全国589所高校,明确提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十六字方针[5],这一“强制性政策”成为研究爆发的核心驱动力;2004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评估结果与高校资源配置、招生计划挂钩”,强化了高校对“迎评促建”的重视[6],推动了2005~2006年发文量快速增长。2008年后该研究的论文数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近几年的发文量维持在1~3篇的较低水平,这种变化的核心原因在于,随着迎评促建理念在高校教学评估实践中的持续深化,迎评促建或以评促建在本科教学评估中的研究已从早期的政策驱动型热点讨论逐步转向常态化的持续探索。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高校自我评估、社会评估与政府评估相结合的质量保障体系”,弱化了单一“迎评”导向[7];2013年启动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更强调“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进一步降低了政策对“迎评促建”研究的直接驱动。
Figure 1. Trend graph of publication
图1. 发文趋势图
3.2. 关键词分析
3.2.1.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分析
关键词作为学术文献中的一个关键组成要素,不仅凝练了该文献的核心内容,还有助于揭示该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脉络,关键词的共现频次与分布特征也能客观反映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议题、知识结构及其发展走向等。基于此,本研究分别运用VOSviewer1.6.20与CiteSpace6.3.R1软件对所选文献的关键词进行了共现分析,旨在系统揭示迎评促建视域下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的热点导向。
运行VOSviewer1.6.20软件绘制得到关键词共现密度视图,如图2所示,VOSviewer的关键词共现密度视图是一种直观展示关键词在知识网络中分布热度的可视化方式,其借助颜色梯度来反映不同区域关键词的“密集程度”,可帮我们快速定位某一研究领域的核心热点及边缘主题,图中关键词颜色越深表明该词共现频次越高,关键词之间的距离则代表关键词之间的相关程度,距离越近代表两者相关性越强[8]。从图2可以看到,除“教学评估”、“迎评促建”及“以评促建”这三个主题关键词外,“教学质量”成为研究的热点——从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到202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升教学质量”始终是高等教育政策的核心目标,直接引导研究聚焦这一主题。另外,除中心几个关键词外,其余关键词之间的联系不太紧密,分布较为分散。
以“keyword”为节点,运行CiteSpace6.3.R1,得到节点数N = 231、连线数E = 478、网络密度 = 0.018的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3。图谱中的每一个圆环代表一个关键词,圆环越大代表该关键词出现频次越高,圆环的圆轮颜色代表了不同的年份。从图3可以看到,“教学评估”节点最大,出现频次最高,且与其他关联词的牵连最大,表明其是整个研究领域最为关键和受关注的核心主题,这与论文题目紧密呼应,体现了研究的聚焦性。此外,“迎评促建”、“以评促建”、“教学质量”等与其他关键词的牵连也较大,体现了评估不仅仅是一个检查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估推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Figure 2. Keyword co-occurrence density view based on VOSviewer
图2. 基于VOSviewer的关键词共现密度视图
Figure 3. Keyword co-occurrence map based on CiteSpace
图3. 基于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3.2.2. 高频关键词分析
把借助CiteSpace输出得到的关键词频次及中心性等数据全部导入Excel,以频次为核心指标、中心性作为辅助指标进行排序,然后挑选出排名前20的关键词进行表格绘制,如表1所示。在CiteSpace软件分析框架中,中心性大于或等于0.10即Centrality ≥ 0.10的关键词一般被视为共现网络中的关键转折点,这类节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演进轨迹[9],从表1可以看出,“教学评估”这一关键词的出现频次(93)与中心性(Centrality = 0.66)皆处于首位,这表明教学评估在该共现网络里起到了核心支撑作用,这与本研究的主题高度契合。其余高频关键词还有“迎评促建”“以评促建”“教学质量”“高校”等,它们的出现频次均大于20,其中“教学质量”的中心性也比较高,以0.33的中心性排名第二,提示教学质量在该研究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Table 1. The top 20 high-frequency keywords
表1. 排名前20的高频关键词
序号 |
关键词 |
频次 |
中心性 |
首现年份 |
1 |
教学评估 |
93 |
0.66 |
1997 |
2 |
迎评促建 |
26 |
0.26 |
2004 |
3 |
以评促建 |
26 |
0.09 |
1997 |
4 |
教学质量 |
24 |
0.33 |
1997 |
5 |
高校 |
20 |
0.25 |
2001 |
6 |
评估 |
18 |
0.24 |
1998 |
7 |
本科教学 |
18 |
0.23 |
1999 |
8 |
教学管理 |
12 |
0.12 |
1998 |
9 |
教学改革 |
11 |
0.04 |
1999 |
10 |
管理 |
9 |
0.14 |
2001 |
11 |
建设 |
9 |
0.13 |
2000 |
12 |
本科 |
9 |
0.13 |
2003 |
13 |
教学档案 |
9 |
0.12 |
2006 |
14 |
高等学校 |
8 |
0.01 |
2007 |
15 |
高等教育 |
7 |
0.22 |
1998 |
16 |
本科评估 |
7 |
0.11 |
2006 |
17 |
教学工作 |
7 |
0.10 |
1997 |
18 |
合格评估 |
6 |
0.14 |
2001 |
19 |
教育部 |
6 |
0.10 |
2000 |
20 |
教学评价 |
6 |
0.08 |
1998 |
3.2.3. 关键词聚类分析
在关键词共现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可以将联系紧密的关键词归为同一类别,从而揭示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和知识结构[10]。本研究采用CiteSpace6.3.R1软件,在关键词共现网络的基础上,利用对数似然率(LLR)算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关键词聚类图谱,结果如图4所示。在CiteSpace中,一般认为聚类模块值Q值 > 0.3代表聚类结构显著或有效,聚类平均轮廓值S值 > 0.7表示聚类分析结果高效可靠,令人信服[2]。本研究聚类得到的模块值Q = 0.7512 (Q值 > 0.3),平均轮廓值S = 0.919 (S值 > 0.7),这表明此次聚类结构非常显著且结果高效可靠、令人信服。
Figure 4. Keyword clustering graph based on CiteSpace
图4. 基于CiteSpace的关键词聚类图谱
Table 2. Keyword clustering statistics table
表2. 关键词聚类统计表格
标签 (Label) |
大小值 (Size) |
轮廓值 (Silhouette) |
聚类关键词 (Keywords of clustering) |
#0教学评估 |
26 |
0.951 |
教学评估;教学管理;高校图书馆;民办高校;独立学院 |
#1迎评促建 |
24 |
0.899 |
迎评促建;迎评工作;文化视野;国家开放大学;大学文化 |
#2评估 |
20 |
0.826 |
评估;质量;解析;实践教学;学科建设 |
#3高校 |
20 |
0.863 |
高校;教学质量;教学计划;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课程考核 |
#4本科教学 |
20 |
0.944 |
本科教学;整改;自评自建;评估制度;临床医学 |
#5建设 |
19 |
0.864 |
建设;图书馆;高校评估;本科院校;档案 |
#6教育部 |
18 |
0.919 |
教育部;高等院校;本科;专业建设;档案工作 |
#7本科评估 |
17 |
0.899 |
本科评估;教学评价;评估指标;课堂教学;实证研究 |
#8教学工作 |
16 |
0.967 |
教学工作;以评促建;专家组;评估工作;高等艺术院校 |
#9教育质量 |
14 |
0.993 |
教育质量;合格评估;保障体系;学院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 |
#10以评促管 |
14 |
1 |
以评促管;档案管理;学校档案;教学效果;评建结合 |
#11管理机制 |
7 |
1 |
管理机制;自我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管理实践;评估学 |
从图4可以看出,本次聚类成功得到11个大聚类,分别为:#0教学评估、#1迎评促建、#2评估、#3高校、#4本科教学、#5建设、#6教育部、#7本科评估、#8教学工作、#9教育质量、#10以评促管、#11管理机制,各聚类的详细信息见表2,编号越小代表该聚类规模越大、包含的关键词越多、对应研究领域更受关注。结果显示“#0教学评估”为最大聚类,此聚类包含了26个与教学评估直接关联的关键词,主要关键词有教学评估、教学管理、高校图书馆、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等,表明研究涵盖了教学评估的多个方面——既有教学管理机制、教育资源配置等内部要素,也涉及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等不同类型院校的评估实践;“#2评估”、“#7本科评估”等聚类进一步体现出评估在质量保障、实践教学、学科建设等具体领域的应用拓展。第二大聚类是“#1迎评促建”,直接贴合该研究的主题,该聚类中有24个关键词,主要关键词有迎评促建、迎评工作、文化视野、国家开放大学、大学文化等,显示出迎评促建工作不仅涉及具体的评估活动,还与大学的文化建设及发展紧密相关。“#5建设”聚类表明研究还关注高校在评估过程中的建设和发展,涉及图书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档案等管理水平的完善;“#10以评促管”聚类则进一步凸显出评估与管理的相互作用关系,即强调教学评估对档案管理规范化的促进作用。
3.2.4. 关键词演进分析
关键词时间线图谱通过将关键词按时间轴和聚类分布(X轴为年份,Y轴为聚类),来直观展现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和长期趋势[2]。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在关键词聚类图谱的基础上,绘制生成关键词时间线图谱,见图5,该图展示了从1997年到2024年间,教学评估相关领域的关键词演变和趋势。其中“教学评估”是最突出的关键词,贯穿了整个时间段,表明教学评估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核心,这符合论文的研究主题;“迎评促建”作为第二大节点,在2005年左右开始显著出现,表明在这一时期,迎评促建逐渐成为教学评估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质量”近年来逐渐成为一个重要关键词,反映出教育质量在教学评估中的重要地位;“以评促管”、“管理机制”是较新的研究热点,表明未来的研究趋势可能是将评估结果与高校的管理机制相结合,通过评估来促进管理的优化和改进,以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
Figure 5. The keyword timeline map based on CiteSpace
图5. 基于CiteSpace的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3.2.5. 关键词突现分析
突现关键词是指在特定时间段内出现频率或关注度显著升高的关键词,常用于揭示研究领域的热点演变和新兴趋势,突现强度(Strength)越高说明影响力越大[2]。本研究使用CiteSpace软件导出了前14个突现关键词,结果如图6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突现强度最高的关键词是“以评促建”,为2.57,其最早出现于1997年,突现持续时间为2007~2009年,这反映出以评促建的理念在早期就受到了重视,强调评估不仅仅是为了评价,更是为了促进建设和发展;“教学评价”的突现强度达2.55,在所有关键词中仅次于“以评促建”,其突现持续时间范围为1998~1999年,这与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加强教学评价研究”的政策号召直接相关[4];“评估”“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合格评估”等关键词的突现强度也相对较高,体现了高等学校教学评估的重要意义;值得留意的是,“民办高校”成了近几年新兴的突现词,从2020年起至2024年一直保持着较高关注度,这说明近年来研究者针对民办高校教学评估的研究有所增长,这种研究转向可能与民办高校规模扩张背景下的质量提升的需要、规范化管理的导向密切相关。
Figure 6. Keyword emergence graph based on CiteSpace
图6. 基于CiteSpace的关键词突现图
4. 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本研究运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可视化工具,通过对1995~2024年间中国知网(CNKI)和维普(VIP)数据库中关于迎评促建视域下本科教学评估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分析,揭示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未来发展趋势。以下是主要的研究发现:
自1994年我国开启部分高校的教学评估试点工作后,1995年相关研究开始出现,1997~2007年间发文量总体上升,特别是2005~2006年增长最快,2007年发文量达到峰值,推测这可能与教育部在2003~2008年开展的首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密切相关;2008年后相关研究的年发文量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近几年来维持在1~3篇的较低水平,这反映出迎评促建或以评促建已成为高校教学评估研究中的常规议题。
关键词分析得出的结论表明,除“教学评估”“迎评促建”及“以评促建”等主要核心主题词外,“教学质量”反复出现,体现出该领域对教育本质属性的持续关注。通过开展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到11个主要类别,其中规模最大的聚类“#0教学评估”涉及26个关键词,说明了教学评估研究范畴的广泛情形;“#1迎评促建”聚类内有24个关键词,反映出迎评促建和大学文化建设紧密相连;其他类似“#2评估”“#3高校”“#4本科教学”的聚类,进一步说明了研究对高校整体、本科教学质量等的关注焦点。时间线图谱进一步展示了研究主题的发展脉络——“教学评估”作为核心内容贯穿整个研究时段;“迎评促建”于2005年前后显著进入研究范畴,并逐步成为重要研究板块;而“以评促管”“管理机制”等新的热点话题出现,说明未来研究将更加留意评估在高校管理优化方面的作用。突现分析所呈现的结果显示,“迎评促建”跟“教学评价”是早期研究热点,而近几年“民办高校”变成新热点,这显示出研究对不同类型高校教学评估的关注程度上升。
总的来说,高校教学评估研究呈现出从单一评估向多元治理过渡的趋势,还从统一的标准框架往更有分类特色及个性化的评估深入发展,未来的评估工作需强化跟高校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以带动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4.2. 讨论与展望
4.2.1. 教学质量的核心地位
结合高频关键词以及聚类分析结果,教学质量作为核心主题贯穿研究的始终,既是本科教学评估聚焦的要点,也展现出高等教育领域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持续探索,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明确高校评估制度开始,教学质量便成了高等教育评估的恒久主题[11],高质量教学不只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里的基本要求,更是高校在教育市场激烈角逐中拔得头筹的关键。教学评估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途径,借助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采用恰当的评估方式,能精确识别教学环节中的长处与短处,进而为教学改进提供方向上的指引,怎样进一步加深对教学质量内涵的认识,怎样依据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特性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评估举措,仍是未来研究应当深入探讨的要点。
4.2.2. 评估理念的拓展与深化
“迎评促建”跟“以评促建”理念的诞生,代表我国本科教学评估从单纯的外部监督过渡到促进学校内部建设,早期评估倾向于对教学结果做诊断式评判,但随着教育改革稳步推进,评估理念不断延伸,开始重视借助评估过程促进高校教学条件的改良、教学管理的优化以及教学质量的增进等,这一理念的改变让越来越多的高校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评估活动中,把评估作为自我诊断、自我更新和自我进步的时机,真正做到迎评促建、以评促建。随着教育评价改革的持续深化,未来评估理念预计会进一步深化拓展,更加聚焦于学生学习成果、教师教学成长及高校内涵式发展等方面的评估。
4.2.3. 评估实践的多元化与专业化
关键词聚类分析显示出高校教学评估实践呈现多元化与专业化的发展走向,“#3高校”聚类中的高校教学质量、教学计划等关键词,凸显出评估对高校整体教学运行机制的关注;“#4本科教学”聚类以本科教学、整改、自评自建等内容为核心,突出了本科教学在教学评估中的核心位置以及高校在评估中的积极行动;“#10以评促管”和“#11管理机制”聚类的构建,象征着评估超出了教学范畴,扩展至高校管理的各个环节,成为带动高校治理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手段。未来评估工作有可能聚焦多元评估主体参与、多方法综合运用及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等,借此提升评估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4.2.4. 民办高校的关注度提升
“民办高校”近段时间成为本科教学评估研究领域突现的关键词,反映出教育界对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里的关键部分,民办高校在扩大教育规模、推动教育多元化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但其与公办高校的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当前国家提出建设“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高校”的目标,就是期望通过优化办学质量、调整学科专业设置等办法,解决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发展失衡的问题[12]。值得注意的是,与公办高校相对比,民办高校在办学资源、师资配备、管理模式等方面呈现出独特性[13],这也说明它的教学评估需要更有针对性,未来,建设契合民办高校特性的教学评估体系、探索促进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评估机制,有望给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关键保障。
4.2.5. 人工智能助力教学评估
人工智能的快速成长为本科教学评估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挑战,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可多维度捕获课堂场景,以评估教与学的状态[14],智能语音识别能够借助处理教学音频分析师生互动及知识传授效果[15] [16],这些自动化评估都有助于显著改善评估的整体效能;数据价值挖掘方面,人工智能还能把教学数据中隐藏的信息挖掘出来,为教学评估提供更全面深入的视角,就如对学生学习轨迹、教师教学风格这些多维度数据进行挖掘,发掘潜在的教学问题及改进途径,进而推动高校教学评估从以往的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转变[17]。
值得警觉的是,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对教学评估有一定好处,但它的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18],一是伦理风险,评估数据涉及师生隐私,需建立数据分级授权与脱敏机制,防范数据滥用或泄露;二是公平性挑战,AI模型训练数据若存在偏差(如过度依赖传统优势学科数据),可能导致对新兴学科、特色专业的评估不公,需优化模型训练样本的代表性;三是技术适配问题,部分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可能面临AI技术引入成本高、技术维护能力不足的困境,可探索“低成本适配方案”或搭建区域共享AI评估平台。后续研究可聚焦AI评估模型的可解释性优化、不同类型高校的AI评估差异化路径等方向,推动技术赋能与风险防控协同发展,助力高校教学评估向智能化、精准化、公平化转型。
在科技急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跟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结合愈发紧密,这不仅为迎评促建工作带来了技术优化,也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针对“智能教育”的战略规划相契合。在今后的迎评促建工作里,高校教师和评估者等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优势,积极探寻其在教学评估里的创新应用[19],同时也得注意妥善应对有关挑战,推进教学评估往科学化、智能化、高效化迈进,助力高等教育质量更上一层楼。
致 谢
感谢成都中医药大学杏林名师人才培育支持计划教学菁英项目,成都中医药大学青年教师教学骨干提升计划、成都中医药大学校2023年度校级一流课程《科研思路与方法》、成都中医药大学核心通识课程《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基金项目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3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23LK0207);成都中医药大学2023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ZD202304);四川省教育厅2023年度重大课题(JG2023-54);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中医药教育数智化发展研究(ZL202514);成都中医药大学2023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3YB05);2023年度医学技术学院教学团队–医学技术通识课教学团队,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风传承行动”2022年度学风涵养工作室——“科学教育树新风”人才摇篮工作室(XFCC2022ZZ002-046)。
NOTES
*共同一作。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