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案例教学法在《医学实验机能学》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和融合——以“心衰实验动物模型制备”为例
Appli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Film Clips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edical Function Experimental Science—Taking “Experimental Animal Model of Heart Failure” as an Example
摘要: 《医学实验机能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探索的学科,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社会价值。影视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将影视片段作为教学案例,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文章探讨了如何通过影视案例教学法将思政教育融入《医学实验机能学》课程。我们选取并利用医疗纪录片《人间世》中的急救场景,结合心衰实验动物模型制备,激发学生共情,增强教学互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内化“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的医学职业精神,提升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Abstract: Medical Function Experimental Science is a discipline that not only delves into scientific exploration but also embodies profound humanistic and societal valu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Medical Function Experimental Science course through the use of film clips as teaching cases. By incorporating the emergency scene from the documentary “In the Faces of Life” with the preparation of heart failure animal models, we aim to stimulate students’ empathy and enhance the interactivity and practicality of the course. This method cultivates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among students, while instilling the medical professional ethos of “respecting life and saving lives.” It also aims to increase the course’s emotional resonance and appeal, thereby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李森, 余卓翔, 袁琳波, 范小芳, 龚永生, 郭凯宁. 影视案例教学法在《医学实验机能学》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和融合——以“心衰实验动物模型制备”为例[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10): 592-597.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10830

1. 引言

在《医学实验机能学》这一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中,教师带领学生综合运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深入探究机体在正常机能活动、病理状态以及药物干预下的变化规律。这一课程不仅是一门科学探索的学科,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社会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力图将思政教育的理念和内容,通过细腻而深入的方式,贯穿于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深化的各个环节。

影视案例教学法融合叙事医学、体验式学习和基于问题的学习三大理论,构建综合性教学框架。该方法通过影视叙事文本的“细读”和反思,培养学生关注、表征、反思和归属能力,建立同理心和对医学人文价值的认同。在这一教学法下,学生经历具体体验(观看案例)、反思观察(分析伦理冲突)、抽象概念化(联系理论知识)和主动实验(应用新情境)的循环过程。同时,影视案例作为PBL的“触发器”,能够引导学生自主识别伦理问题、协作分析并形成解决方案。研究表明,这一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医学生伦理分析能力、人文关怀意识和临床决策水平[1]-[3],为培养具备人文素养的医学人才提供了有效路径。

本文中,我们以医疗纪录片《人间世》中的急救场景片段《救命》为情感触发点,以“心衰实验动物模型制备”为案例融入对象,探讨了如何将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入《医学实验机能学》课程,通过这种创新的教学设计,我们旨在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提升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使得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并内化“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的医学职业精神,为培养具有高尚医德和扎实医学功底的新时代中国临床医学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影视案例教学法在“心衰实验动物模型的制备”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影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案例选择→案例准备→课前预习→课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案例总结→知识点链接和实验操作→课后作业和教学反思。这里,我们以“心衰实验动物模型的制备”这一实验为例,具体讨论影视案例教学法在其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2.1. 通过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选择合适的影视案例素材

在《医学实验机能学》课程中,“心衰实验动物模型的制备”是一项技术要求高且综合性强的实验。该实验通过静脉途径大量滴注生理盐水并注射肾上腺素,以诱发前负荷型急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其教学目标旨在:1) 掌握急性心力衰竭模型制备的科学原理;2) 深入理解急性心衰状态下心功能及生化指标变化的生理学和病理学意义;3) 学习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抢救药物及其作用机制。该实验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而且强调了对动物实验伦理的重视,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这一综合性实验,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深化对心力衰竭病理生理过程的认识,提高临床思维和应急处理能力,同时在医学伦理、人文关怀等方面得到全面培养。

我们首先对其思政元素进行梳理,得到以下要点:1) 医学伦理:在实验动物模型的制备过程中,强调对动物福利和伦理的尊重,教育学生在进行动物实验时必须遵守相应的伦理规范和操作标准。2) 生命教育: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脆弱性和珍贵性,培养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意识。3) 责任感培养:教育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负责,确保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对实验结果负责。4) 科学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方法,鼓励他们对实验结果进行客观分析和批判性思考。5) 团队合作:实验通常需要团队协作完成,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6) 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通过模拟紧急情况、学习急性心力衰竭的抢救药物,训练学生在面对紧急医疗情况时的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7) 人文关怀:在讨论心衰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时,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对患者的关怀。8) 职业素养: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了解作为一名医生在面对心衰患者时应有的职业行为和素养。9) 法律意识:了解与动物实验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实验过程合法合规。10) 健康教育: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向学生传达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以及预防心衰等心血管疾病的意识。11) 社会责任:让学生认识到作为医学工作者在社会中承担的责任,包括疾病预防、健康促进和紧急救治等。12) 终身学习:鼓励学生将实验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作为终身学习的一部分,不断更新医学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

在医学教育中,影视案例教学法的实施需精心选择与课程内容和思政目标相契合的案例素材。本课程中,我们选取了CCTV制作的纪录片《人间世·救命》作为教学案例。该片深入剖析了医院环境中的医患关系,真实记录了医患间复杂而深刻的互动过程。纪录片中记录了上海瑞金医院发生的一起急性心衰病例:32岁的患者朱建锋因急性心衰紧急入院,入院时已无心跳。尽管医疗团队进行了长达半小时的心肺复苏,患者心跳一度恢复,但最终心脏再次停跳,导致抢救失败。这一事件不仅对家属造成了极大的情感冲击,还引发了医患间的冲突。纪录片中的这一片段,其展现的思政元素与“心衰实验动物模型的制备实验”中的潜在思政元素存在显著的交集。这种交集为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相结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条件,有助于在专业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医学伦理意识、责任感、同理心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2.2. 剪辑整理影视素材案例,突出其思政元素

我们对选定的影视片段进行剪辑和整理,确保案例内容与教学主题紧密相关,同时去除可能引起争议或不适宜的内容。原片时长较长,我们通过剪辑整理,限制其总时长为5 min以内,突出以下与医学人文理念密切相关的要素:如医学伦理、患者权利、医生责任、生命教育等议题。

2.3. 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形成初步认知

课前预习是构建学生初步认知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在涉及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的急性心力衰竭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对即将讲授内容的深入理解,我们提前向学生提供了医疗纪录片《人间世·救命》作为预习材料。该纪录片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际的临床情景,而且为课堂讨论奠定了基础。学生在课前观看纪录片并进行初步思考,有助于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如急性心力衰竭的病理机制、药物和手术救治方法以及医患关系处理等方面联系起来,形成对课程内容的基本认知。此外,为了确保预习环节的有效性,建议预习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以避免信息过载,同时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并注意课前告知视频内容可能引起不适。

2.4. 课堂案例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提问或讨论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和分析纪录片《人间世》中的案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探讨影片中的思政元素,将对生命的敬畏与急性心力衰竭这一紧急医疗状况相结合,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看待医学问题,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具体教学步骤可以这样安排:

1) 课堂导入:首先,教师可以再次播放纪录片中朱建锋患者突然发病、心脏停搏并被紧急送入抢救室的片段。在观看后,教师可以提问:“患者突发急性心力衰竭的可能原因是什么?”通过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能的病因,同时指出感染可能是导致心脏功能受影响的常见诱因,例如朱建锋两周前的腹泻可能是感染的一个表现。

2) 案例分析:接着,教师可以继续提问:“患者急性心力衰竭的症状有哪些?”通过纪录片中展示的朱建锋的晕厥和意识不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急性心力衰竭可能伴随的症状,如心源性晕厥、四肢抽搐、呼吸暂停和面色发绀等,这些都是严重心功能不全的信号。

3) 深入讨论:最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根据你的观察,医院采取了哪些治疗手段来应对患者的急性心衰?是否有更好的应对策略?”这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思考现有的治疗措施,并探讨急性心力衰竭的病理机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常规方法,如药物治疗、手术等,并鼓励学生关注临床治疗的最新进展。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急性心力衰竭的医学知识,还能够训练他们运用临床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之中。

2.5. 小组讨论和案例总结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观点,提出问题,相互启发,教师在必要时给予指导和点拨。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提炼关键点,将案例分析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识。

作为医学生,应树立生命至上的理念,具备责任感和生命安全防护意识。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可能无法总是拥有完全治愈患者的能力,但“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将指导我们“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有助于我们合理处理医患关系,实现患者利益的最大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更加深刻地理解心力衰竭的复杂性和治疗的多维性,为未来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6. 知识点链接和实验操作

将影视作品中的内容与教学知识点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需严格要求遵守实验伦理,注重动物福利,规范操作流程,并认真观察实验变化。此外,设置开放性药物治疗方案,鼓励学生客观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现象,选择合理的药物干预方案,以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和解决能力。通过这种实验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心力衰竭的相关知识,还能够在实践中提升临床思维和科研能力。

在医学教育实践中,将临床案例与思政主题相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临床思维和伦理意识[4]。在完成实验报告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患者的悲剧是否可以避免”这一问题,促使学生从患者视角出发,深入思考心力衰竭的早期识别与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性。

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目标包括:1) 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纠正低氧血症,维护脏器灌注和功能;2) 纠正急性心衰的病因和诱因,预防血栓栓塞;3) 改善心衰症状;4) 避免心衰复发;5) 改善生活质量,改善远期预后。治疗原则是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积极治疗诱因和病因。

当急性心力衰竭突然发生时,应优先控制患者症状,保护患者重要器官功能、改善预后。在家中可采取以下步骤进行施救:保持冷静,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抬高患者上躯干,双腿下垂;立即给患者吸氧;打开患者胸前衣物,保证呼吸通畅;安抚患者,使其保持镇静;对于心脏骤停患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抢救。

急性心力衰竭的一般治疗措施包括:1) 体位:患者应采取最舒适的体位,如半卧位或端坐位,以减少静脉回流;2) 吸氧:立即鼻管高通量给氧,严重者可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或无创呼吸机持续加压(CPAP)给氧,以升高肺泡内压;3) 救治准备:建立静脉通道,留置导尿管,及时监测心电等数据;4) 出入量管理:准确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为了解病情、协助诊断、判断治疗效果提供依据[5]

在完成上述讲述后,教师应进行总结陈词,升华本节课的意义:作为医学生,应树立生命至上的理念,培养责任担当意识、生命安全的防护意识。在与死神的搏斗中,虽然我们可能并非总是拥有百战百胜的治疗手段,但“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的医学精神总能指引我们“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有助于我们合理处理医患之间的潜在冲突,实现患者利益的最大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更加深刻地理解医学伦理的重要性,为成为具有高度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医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2.7. 课后作业和教学反思

在医学教育的课后环节中,布置具有深度的作业和反思任务对于巩固和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至关重要。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反馈与学习成效,对教学过程进行细致地反思与必要的调整,以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

在分析纪录片《人间世·救命》所呈现的医患关系等医学主题时,特别需关注医患冲突的成因,尤其是在医疗行为未能挽救患者生命时,家属与医务人员之间的紧张关系。本课程旨在从“敬重自己”、“尊重他人”、“正视疾病与死亡”三个维度,具体化并层次化“敬畏生命”的理念,以此培育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其一,敬重自身:医学生应意识到,作为未来的医者,首先需重视并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包括加强自我认知、培养专业素养,并在职业实践中保持自我节制。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基础上,医生应对自己的职业声誉负责,通过合法途径保护自身权益,同时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实现风险共担,保障各方的合法合理利益。

其二,尊重他者: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作为医疗实践与患者之间的桥梁,需运用专业知识与仁爱之心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通过耐心倾听、消除疑虑、建立信任,共同为患者的康复努力。尊重他人意味着理解和尊重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他们在面对疾病和死亡时的情感需求。

其三,正视疾病与死亡:医学生应通过教育和实践,学会如何以人文关怀的方式引导患者及其家属面对疾病和死亡。生与死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现实,医生有责任帮助患者和家属理解死亡的本质,给予他们必要的心理支持。同时,医生应提醒患者和家属理性看待医疗行为,认识到医生的能力有其局限性,不是所有疾病都能被治愈。在尊重生命的前提下,学会适度接受生命的终结。

此外,我们应当探讨“用动物实验拯救人类生命”这一核心伦理困境。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专门的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思辨3R原则(替代、减少、优化)的意义、动物的道德地位、以及作为未来医生如何面对这种伦理压力。

总之,通过这一教学设计,医学生将更加深刻地理解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学会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平衡专业责任与人文关怀,构建起以“敬畏生命”为核心的医学伦理观,为成为具有高度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医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影视案例教学法在《医学实验机能学》思政教育中的融合策略

在临床医学类专业课程中,医德医风教育尤其需要重视,学生的医者精神的育成是我们进行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如何恰当地运用影视案例教学法,来完成在《医学实验机能学》课程中的融合,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情感共鸣与价值观引导:通过影视片段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主旋律影视剧可以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和人文道德观念,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2) 案例选择与课程结合:精心选择与思政教育目标相关的影视案例,将这些案例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素养。

3) 课堂讨论与互动: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影视案例进行深入讨论,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实践性。

4)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将思政教育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5) 反思回顾:对该教学法进行试点,并通过前后测问卷、焦点小组访谈、学生作业文本分析等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方法,收集和分析数据,科学地评估该教学法在提升学生共情能力、伦理决策水平、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实际效果。

4. 结语

影视案例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这种方法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的实效性。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影视案例教学法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将极大地有利于《医学实验机能学》课程的教学。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罗光华. 影视案例教学的功能与教学策略[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9(12): 188-189.
[2] Charon, R. (2001) Narrative Medicine: A Model for Empathy, Reflection, Profession, and Trust. JAMA, 286, 1897-1902.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3] Blasco, P.G. and Alexander, M. (2005) Ethics and Human Values. In: Alexander, M., Lenahan, P. and Pavlov, A., Eds., Cinemeducation: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Using Film in Medical Education. Radcliffe Publishing, 141-145.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4] 汪铭, 陈聚涛, 张隆华, 等. “双一流”背景下新医科实验教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以人体机能学实验课程为例[J]. 高教学刊, 2024(22): 31-34.
[5] Marteles, M.S. and Urrutia, A. (2014) Acute Heart Failure: Acute Cardiogenic Pulmonary Edema and Cardiogenic Shock. Medicina Clínica, 142 (Suppl 1): 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