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社联动”嵌入韧性城市社区建设的实现机制与优化路径研究——以S社区为例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the “Five-Social Linkage” Embedd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silient Urban Communities—A Case Study of Community S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各类风险日益复杂化,社区作为城市系统的基本单元,其应对灾害、危机与持续发展的能力备受关注。韧性社区建设已成为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核心议题。2021年以来,“五社联动”机制逐步推行,该机制以社区为平台、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区慈善资源为补充,旨在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社区治理新格局。文章基于嵌入性理论,构建“结构–关系–功能”三维分析框架,以S社区为案例,采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和文档分析等方法,深入探讨“五社联动”嵌入韧性社区建设的实现机制。研究发现,“五社联动”通过制度整合、信任构建和资源优化三种嵌入路径,显著增强社区的经济韧性、社会韧性、设施韧性与治理韧性。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完善制度设计、培育社会资本、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能力建设和推动数字赋能等方面提出优化路径,以促进“五社联动”从“物理叠加”向“化学融合”深化,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increasing complexity of various risks, communities, as the basic units of urban systems, have drawn significant attention for their ability to cope with disasters, cris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resilient communities has become a core issue in enhanc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Since 2021, the “Five-Social Linkage” mechanism has been gradually implemented. This mechanism, which takes the community as the platform, social workers as the support, social organizations as the carrier, community volunteers as the supplement, and community charitable resources as the complement, aims to build a new pattern of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volving multiple actors in community governance. Based on embeddedness theory,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three-dimensional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structure-relationship-function” and adopts methods such as in-depth interviews,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and document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of the “Five-Social Linkage” embedd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silient communities, using Community S as a case study.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Five-Social Linkage” significantly enhances the economic, social, infrastructural, and governance resilience of communities through three embedding paths: institutional integration, trust building, and resource optimization.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proposes optimization paths from aspects such as improving institutional design, cultivating social capital, optimizing resource allocation, strengthening capacity building, and promoting digital empowerment, so as to facilitate the transition of the “Five-Social Linkage” from “physical superposition” to “chemical integration,” providing theoretical references and practical paradigms for advanc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systems and capabilities.
文章引用:李欣媚. “五社联动”嵌入韧性城市社区建设的实现机制与优化路径研究——以S社区为例[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10): 821-82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10958

1. 问题提出与相关研究

伴随城市风险的日益复杂化,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其韧性建设已成为国家与地方发展的关键议题[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推进海绵城市与韧性城市建设,强化社区层面的风险抵御与快速恢复能力[2]

现有研究多聚焦于社区应急管理、灾害预警及减灾策略,普遍呈现出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度不足的局限[3]。近年来,跨学科视角下的综合研究逐渐兴起,强调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重要性。孙美玲基于自组织理论指出,雄安新区社区韧性提升需构建多元协作机制,激活居民内生动力[4];王承慧、朱健刚等学者则深入探讨了韧性治理中的公众参与与协同治理问题[5];王薇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了乡村社区韧性差异,并强调多元治理主体的关键作用[6]

“五社联动”作为本土化社区治理创新模式,为韧性社区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与实践路径。该机制强调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通过多元主体协同联动化解社区矛盾。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概念界定与经验比较,缺乏对其嵌入韧性社区建设的机制深入探讨,尤其对“联什么、怎么联、如何动”等核心问题尚未系统回应。基于嵌入性理论视角,“嵌入”是指某一系统或机制通过结构性整合、关系性互动与功能性互补,成为另一系统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在社区治理语境下,“五社联动”的嵌入性体现在其通过制度安排、资源链接与行动协调,深度融入社区韧性建设的各个层面,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7]

基于此,本研究构建“结构–关系–功能”三维分析框架,系统分析“五社联动”嵌入社区韧性建设的实现机制:结构嵌入关注制度设计与组织架构,关系嵌入聚焦主体互动与社会资本,功能嵌入侧重资源整合与服务供给。这一框架既弥补了现有研究缺乏系统性的不足,也为理解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2. 研究设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性案例研究法,以S社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以下标准进行案例选择:首先,S社区是典型的老旧社区,人口密集、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面临多重风险挑战,符合韧性社区研究的典型情境;其次,该社区积极探索“五社联动”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价值;最后,社区曾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治理模式具有可复制性和推广意义。

数据收集采用三角验证法,包括:① 深度访谈:对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社工机构负责人、社会组织代表、志愿者骨干和社区居民等共22人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每次访谈时长约30分钟;② 参与式观察:研究团队于2023年3月至8月期间,参与社区联席会议、志愿者培训、应急演练等活动共15次,记录观察笔记;③ 文档分析:收集社区工作档案、项目报告、会议记录等内部文档48份,以及媒体报道、政策文件等外部资料21份。

数据分析采用主题分析法:首先对访谈转录文本和观察笔记进行编码,识别关键主题和模式;然后通过交叉比对不同来源数据,验证研究发现的一致性;最后运用“结构–关系–功能”分析框架,系统梳理“五社联动”嵌入社区韧性建设的实现路径与作用机制。整个研究过程遵循学术伦理规范,对所有受访者进行匿名化处理。

3. “五社联动”嵌入韧性社区治理的逻辑框架

基于“结构–关系–功能”三维分析框架,“五社联动”机制通过以下方面嵌入韧性社区治理。

3.1. 结构嵌入:构建协同治理制度框架

社区党组织与居委会作为核心力量,通过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居民议事会等制度化平台,将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及慈善资源纳入统一治理体系,形成“社区吹哨、各方报到”的结构性响应机制[8]。这种结构嵌入打破了条块分割的治理格局,为多元主体协同提供了制度保障,打破“各自为政”的碎片化治理格局,推动社区资源整合与共享,有效缓解因沟通不畅导致的资源浪费与治理低效问题,提升社区整体韧性治理能力。

3.2. 关系嵌入:培育社区社会资本网络

通过社工的专业服务和志愿者的日常互动,构建基于信任的社区关系网络。在S社区,志愿者队伍从12人发展到286人,形成“党员带头、居民响应、社工指导”的良性互动模式。这种关系嵌入增强了社区凝聚力,为危机时期的集体行动奠定了社会基础。“五社联动”机制下,社区通过社工、社会组织及慈善资源等多元主体,积极拓展外部支持与内部动员渠道,形成社区内外资源联动互补的良性循环[9]

3.3. 功能嵌入:实现资源整合与服务优化

各主体根据自身优势承担专业化职能:社会组织提供养老服务、儿童关爱等专项服务;社工运用专业方法激活居民参与;慈善资源通过社区基金会撬动社会资金。这种功能嵌入实现了优势互补,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和服务供给质量。

4. 案例分析:S社区的实践与成效

4.1. S社区概况

S社区位于成都老城区,占地0.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5万,住户6328户,人口密度较高,基础设施老化明显,属于典型的老旧社区。社区按照“一格多员、一员多能”的原则,划分为4个网格片区,配套7个居民自治小组、4名民情专递员和4名廉情监督员,“两委”班子成员共14人。党委下设5个党支部,现有党员198名。近年来,S社区党委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积极探索基层治理创新,先后荣获“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四川省文明社区”“成都市十大优秀社区”等称号,并多次接待中央、省市领导调研,治理成效获得高度认可。

之所以选择S社区作为研究样本,一方面在于其老旧社区的现实困境与韧性治理需求高度契合,另一方面则因其较早探索“五社联动”模式,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备较强的典型性与可复制性,为本文机制提炼与路径优化提供了扎实的事实基础。

4.2. S社区实践

本研究基于“结构–关系–功能”三维分析框架,通过对S社区的深入案例分析,系统考察了“五社联动”机制嵌入社区韧性建设的实现路径与作用机理,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在结构嵌入层面,“五社联动”通过党建引领和制度创新,构建了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刚性框架。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作为核心枢纽,通过建立联席会议、信息共享、应急联动等制度化平台,将原本分散的社区组织、社工、志愿者和慈善资源有效整合,形成了“统一指挥、分层响应、高效协同”的组织架构。这种结构嵌入不仅明确了各主体的权责边界,更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碎片化治理”难题,为社区韧性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社区建立“五社联动”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社区治理难题。2023年通过该平台成功协调解决物业纠纷、环境整治等12类问题,诉求响应率从65%提升至92%。

第二,在关系嵌入层面,“五社联动”通过社会资本培育和信任机制构建,形成了紧密的社区治理网络。研究发现,社工的专业服务、志愿者的日常互动以及社区活动的持续开展,显著增强了居民之间的社会联结和信任水平。S社区的实践表明,关系嵌入有效促进了居民从“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培育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共同体意识,这种深厚的社会资本成为社区应对危机时的重要缓冲和恢复力量,通过开展“邻里节”“楼道茶话会”等活动,社区居民互动频率显著增加。调查显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从2021年的58%提升至2023年的85%,社区志愿者服务时长累计超过1.2万小时。

第三,在功能嵌入层面,“五社联动”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和专业服务供给,实现了治理效能的最大化。各主体根据自身优势承担专业化职能:社会组织提供精准服务,社工发挥专业支撑作用,志愿者扩大服务覆盖,慈善资源弥补资金缺口。这种功能嵌入不仅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更通过项目化运作方式,将韧性建设任务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行动方案,确保了服务的精准性和可持续性。社区发展基金会累计撬动社会资金320万元,实施微更新项目18个,受益居民达2100人。在2023年夏季暴雨应急响应中,多元主体协同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40%,损失减少35%。

5. S社区“五社联动”嵌入韧性城市建设的优化路径

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以下优化路径。

5.1. 完善制度设计,强化结构嵌入

建立“五社联动”标准化工作流程,明确各主体权责边界,完善联席会议、信息共享等制度机制,提升协同效率。建议S社区党委进一步发挥“主心骨”作用,将“五社联动”纳入基层党建考核指标,建立“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联动体系。通过“红色议事厅”“党员积分制”等抓手,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员在应急抢险、矛盾调解、志愿服务中亮身份、作表率,动员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矛盾调解、应急救援等工作,真正做到“关键时刻有组织、群众身边有党员”。

5.2. 培育社会资本,深化关系嵌入

通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建立志愿者激励机制等方式,增强居民归属感,构建紧密的社区关系网络。S社区“五社联动”的实现,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通过培育和强化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社会慈善资源等各方力量,为韧性社区建设提供坚实基础。政府应出台专项政策,支持社会组织发展,提供场地支持、税收优惠、项目资金等,同时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工作坊和经验交流会,提升社会组织负责人的管理能力和专业水平,并建立社会组织与社区需求的对接平台,引导社会组织根据自身优势承接项目。

5.3. 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功能嵌入

建立社区资源数据库,完善需求识别与资源对接机制,推广项目化运作模式,提升资源使用效能。S社区应依托网格化管理体系,网格员定期走访居民,收集居民需求和意见建议,建立需求台账,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社区居民需求进行分类和分析,识别出社区的共性需求和个性化需求。将S社区的内部需求转化为具体的服务项目,通过项目化管理,明确项目目标、实施步骤、时间节点和责任主体,建立服务跟踪机制,定期对服务项目进行检查和评估,收集居民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

5.4. 加强能力建设,提升嵌入效能

定期开展社工、志愿者专业技能培训,提升社会组织项目管理能力,增强多元主体的专业服务水平。依托“社区邻里节”“韧性文化节”等品牌文化活动,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场景。比如,通过举办“家庭应急演练PK赛”,由社工设计情景、志愿者协助、居民家庭组队参与,在寓教于乐中提升自救互救能力;开设“社区韧性讲堂”,邀请消防员、心理咨询师、律师等专业人士轮值授课,实现知识共享与风险共治。

基金项目

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韧性视角下城市社区“五社联动”协同治理的实现机制与优化路径》(项目编号:2025SYJSCX113)。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J]. 求是, 2023(10): 4-8.
[2] 吴晓林, 谢伊云. 基于城市公共安全的韧性社区研究[J]. 天津社会科学, 2018(3): 87-92.
[3] 许远旺, 孙晓倩. 协同治理视角下“五社联动”的实践反思与优化进路[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7(4): 126-134.
[4] 刘蕾, 李德艳. 项目化共生: 社区“五社联动”治理模式优化研究——以江苏苏州创新实践为例[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5(5): 1-18.
[5] 杜晓燕, 吴倩, 徐乐. 人民城市理念下数字赋能社区韧性治理的实现机制与优化路径[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4(3): 115-124.
[6] 徐家良, 成丽姣. “服务激活社会”——五社联动驱动社会建设的运行模式[J]. 治理研究, 2023, 39(2): 33-45+157-158.
[7] 原珂, 赵建玲. “五社”联动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J]. 河南社会科学, 2022, 30(4): 75-82.
[8] 汪超, 宋纪祥, 朱文婕. 面向新安全格局的社区韧性影响因素探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24, 31(3): 109-117.
[9] 任敏, 胡鹏辉, 郑先令. “五社联动”的背景、内涵及优势探析[J]. 中国社会工作, 2021(3): 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