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热点、前沿及其演进——基于Cite Space的可视化分析
The Hotspots, Frontiers, and Evolution on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Sociology in China—Base on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Cite Space
DOI: 10.12677/ass.2025.1410960, PDF, HTML, XML,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
作者: 杨恺屹: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
关键词: 社会学理论Cite Space可视化分析研究热点研究前沿演进路径Sociological Theories Cite Space Visualization Analysis Research Hotspots Research Frontiers Evolutionary Paths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研究是一道时代命题。基于对社会学理论重要性和Cite Space知识图谱方法论功能的认知,以CNKI为数据源,运用Cite Space v.6.3.R1,对1994~2023年国内社会学理论研究文献的时序和外部文献学特征分布,以及国内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热点、前沿和演化路径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展望了此研究领域的未来。30年间此研究领域呈规模整体扩张,热点与前沿交织之势。国内社会学界聚焦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的现代性和主体性,全球化语境下的社会学和社会学本土化,以及中国社会学寻根溯源等议题,紧扣中国社会进程中的每个重要节点,以深刻的自知自醒和高度的理论自觉致力于构建世界眼光中国气派兼具的中国社会学理论体系,并将此研究领域不断地引向新的纵深。
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sociological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as a time Proposition. Based on cognition on importance of sociological theories and methodology function of Cite Space knowledge map, taking CNKI as the data source, a visual analysis on the distributions of timing sequence and external bibli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iteratures of internal research of sociological theory, the hotspots, frontiers and evolutionary paths on the internal sociological theoretical research from 1994 to 2023 was carried on with Cite Space v.6.3.R1, and the future of this research field was prospected. During 30 years, the research field showed the situation of all expansion of scale and the intertwining between hotspots and frontiers. Focusing the topics on modernity and subjectivity in the western sociological theories, sociology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nd sociological localization, seeking roots and continuing veins to Chinese sociology, and closely grasping the every important node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society, the internal sociological community dedicated to building the system of Chinese sociological theories with world vision and Chinese style by deep self-awareness and self-awakening, and highly conscious of theory, and continuously led this research field to new depths.
文章引用:杨恺屹. 国内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热点、前沿及其演进——基于Cite Space的可视化分析 [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10): 834-84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10960

1. 引言

社会学理论是“试图建立可以用来解释宽广范围的社会行为、制度与变化的规律性的最抽象的原理”[1],社会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学家对学科理论的孜孜追求,1994~2023的30年间,国内社会学界在学科理论研究上潜心耕耘。Cite Space是陈超美在2004年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其“通过计算与分析文献数据的有关信息,绘制并直观地展现知识图谱和信息全景,发掘某一领域或学科中的关键文献信息及研究前沿热点”[2]。本研究基于对社会学理论重要性和Cite Space知识图谱方法论功能[3]的认知,运用Cite Space v.6.3.R1,计算并分析30年间国内社会学理论研究文献的数据,绘制知识图谱,揭示此研究领域的热点、前沿和演进路径,并展望了其未来。

2. 研究数据的来源和处理

本研究以CNKI为数据源,设置检索条件。主题字段检索词:“社会学理论”,检索来源:“期刊”、来源类型:“全部期刊”,时间跨度“从1994年到2023年”,共检索到2223篇相关研究文献。以这些文献作为本研究的数据源,导入Cite Space v.6.3.R1,绘制国内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知识图谱。

本研究的数据处理受到数据来源的影响,会出现标引不一致的现象。尤其是关键词字段,同义词和近义词同时存在,故本研究在对数据采集时,使用Cite Space中同义词合并功能,对关键词数据进行预处理。同时,Cite Space在建立知识图谱时会使用g-index里面的k值决定阈值,k值越大,节点数量越多,某个节点的g-index值越高,表明该节点的关键词被大量引用并且频繁出现在论文中。经过实验,本研究设置k值为25,该值能够最大限度保留相关性最强节点生成知识图谱,突出高频词在图谱中的重要性,减少无关词的影响,提高网络可视化效果。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国内社会学理论研究文献的时序分布

“时间是投射客观存在的一个普遍维度,一些理论在时间发展序列中会表现出规律性”[3]。依据CNKI的数据统计,30年间国内社会学理论研究文献的时序分布见图1

Figure 1. Time series distribution in literatures of domestic sociological theoretical research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

1. 30年间国内社会学理论研究文献的时序分布

图1从文献产出量曲线反映了30年间国内社会学理论研究规模的动态变化:前15年的文献产出量呈波动上升;2009~2012年持续4年文献量的高产出,郑杭生、杨敏和李强等一批学者纷纷撰文,推动此研究领域进入一个高潮期;接下来9年间的文献产出量虽有所波动,但仍维持高位。至于最后2年的文献产出量有所下降,一是与此研究领域的许多热点已取得成熟的成果,而研究的新前沿正在酝酿和构筑相关;二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社会上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不断涌现,国内部分社会学家跳出书斋中的社会学理论探索,将研究兴趣转向解读这些新现象和新问题上。

3.2. 国内社会学理论研究文献的外部文献学特征分布

作者和机构属于研究文献的外部文献学特征。30年间国内社会学理论研究文献中值得关注的作者和机构分布见表1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noteworthy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in literatures of domestic sociological theoretical research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

1. 30年间国内社会学理论研究文献中值得关注的作者和机构分布

排序

作者

排序

作者

排序

机构

排序

机构

1

郑杭生(56)

13

赵万里(4)

1

中国人民大学(63)

13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5)

2

杨敏(28)

14

何雪松(4)

2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21)

14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4)

3

文军(25)

15

奂平清(4)

3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20)

15

河南科技大学政治与 社会学院(3)

4

谢立中(7)

16

夏玉珍(4)

4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15)

16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3)

5

苑国华(5)

17

郭强(4)

5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12)

17

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3)

6

刘少杰(5)

18

丘海雄(3)

6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10)

18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3)

7

尚工(4)

19

姜利标(3)

7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9)

8

黄家亮(4)

20

罗东山(3)

8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 学院(8)

9

洪大用(4)

21

周晓虹(3)

9

《社会建设》编辑部(8)

10

谭明方(4)

22

仇军(3)

1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7)

11

刘洪英(4)

23

王力平(3)

11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6)

12

陆益龙(4)

24

风笑天(3)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 研究所(5)

表1从文献产出量展示了30年间国内社会学理论研究文献中值得关注的作者和机构,郑杭生、杨敏和文军,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武汉大学分列作者和机构的前三名,意味着这三位作者和三个机构在此研究领域贡献突出。作者合作知识图谱中的D = 0.0021,表明30 年间国内社会学理论研究文献中的作者合作网络密度仅为0.0021,尽管郑杭生与杨敏,文军与王谦有过合作,但是,投身此研究领域的作者群呈现整体离散的状态。机构合作知识图谱中D = 0.0026,表明30 年间国内社会学理论研究文献中所涉及机构的合作网络密度仅为0.0026,尽管中国人民大学分别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等机构之间,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分别与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机构之间有过合作,但是,参与此研究领域的机构间的合作并不多见。以上出现的合作网络密度偏低的现象,与纯粹的社会学理论研究具备独立思考和个性化见解的特质相关。

3.3. 国内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是一篇学术论文研究主题的高度浓缩,在某一研究领域的文献分析中,出现频次高的关键词通常被认为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4];而Cite Space具备自动聚类和自动提取功能,基于此功能得到的“聚类标签词极大地帮助我们理解网络的内容”[3]。30年间国内社会学理论研究文献中关键词共现图谱和关键词聚类时线图分别见图2图3

Figure 2. The map of keywords co-occurrence in literatures of domestic sociological theoretical research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

2. 30年间国内社会学理论研究文献中关键词共现图谱

Figure 3. The timeline map of keywords clustering in literatures of domestic sociological theoretical research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

3. 30年间国内社会学理论研究文献中关键词聚类时线图

基于Cite Space生成的共现图谱中,年轮环越大和字号越大表示共现频次越高,图2中的年轮环表明:30年间国内社会学理论研究文献中共现频次高的关键词是:本土化(44)、理论自觉(41)、社会学家(39)、布迪厄(31)、现代性(27)、场域(21)、郑杭生(20)、帕森斯(14)、吉登斯(13)、社会转型(10)和和谐社会(10)等,围绕这些关键词的议题就是30年间国内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热点。此外,关键词共现图谱中的D = 0.0227,表明这些热点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例如:郑杭生、社会运行、本土化和理论自觉4个热点就形成一个闭环联结,这意味着郑杭生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倡导社会学本土化,创立社会运行理论,构筑起此研究领域的一座高峰。

图3所示:30年间国内社会学理论研究文献中的关键词聚类成7个簇:社会学、社会学家、现代性、本土化、理论,场域和社会转型。图3的模块值(Q值)和平均轮廓值(S值)分别为0.642 (≥0.3)和0.9132 (≥0.7),均大于Cite Space生成的聚类图谱的评判标准值,意味着划分出来的7个簇的社团结构显著,聚类高效率且令人信服。综观每个簇中的聚类标签词,30年间此研究领域的热点聚焦四个方面:

① 西方社会学家及其理论的引荐。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社会学得以重建,此时的国内社会学理论研究百废待兴,对西方社会学家及其理论的引荐引起国内社会学界的关注,并得以延续。围绕聚类标签词中出现的西方社会学家帕森斯、布吉登斯和布迪厄,以及场域、惯习、资本、现代性、主体性和规范等,拧成一条贯穿30年间国内社会学界引荐西方社会学家及其理论的主线。“布迪厄从场域、惯习和资本三大概念出发,构建了社会实践观,为全面深入地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哲学视域。”[5] [6]“吉斯登提出的非连续性现代史观和现代性的四维度,将这种现代性思想放在现代社会学理论的背景下,构建起研究现代社会的不同侧重点和分析框架。”[7]“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现代性的观察夯实并丰富了阿多诺所说的‘忧郁的科学’,有助于反思‘受损的生活’,为观察和理解现代性提供了一套全新的理论话语和视角。”[8]“鲍曼将规范生效视为‘一种规范正是在其符合有效行为愿望时才生效’,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揭示法治国家规范的逻辑结构。”[9]“失范是一个动态的、多义的理论范畴,西方学者对其的探论经历了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解性的概念到可测量的指标的过程。”[10]“在德波提出‘景观社会’的核心议题,将‘景观’视为资本积累到这样一个程度——它变成了图像,却又不是图像的一个集合,而是一个由图像规制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深处其中,人们幻想自己具有主体性的欲望。”[11]“从世纪初开始,英国社会学展现出日益明显的轻视乃至反对量化统计的取向,并贯穿整个世纪。在持续反量化的知识经验里,英国社会学建构起自己的学科主体性。”[12]

② 拓展社会学理论研究空间。全球化和本土化是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新两极,30年间国内社会学界在关注这两极的同时,更加注重其内在的联系。“全球化进程中社会现实的改变,使社会学理论发生变革:一是超越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转向对主体间关系的关注,二是从现代性研究范式转向全球性研究范式。”[13]“全球化使中国女性社会学面对的内生的妇女问题和外生的思想指引得以合一。以‘性别和谐理论’为代表,使这个学科真正走向世界。”[14]“社会学真正的本土化标志是理论的本土化,以‘人性和社会情境’为构建理论的核心,是新时期社会学理论本土化的反思新路径。”[15]“探索社会学方法本土化首先离不开对‘国情’的关怀,以过程展现的探求策略为研究思路,实现‘符合中国国情社会学方法’。”[16]“社会学的本土化浪潮,使国内家庭研究在方法论和研究旨趣上出现带有明显传统主义复苏意味的历史转向、理论转向和工具性转向,这提醒要更多关注家庭的道德文化意涵及其精神面向对于中国人的意义。”[17]“积极的全球化实现显然有赖于成功的本土化。通过对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以及当下独特的转型实践研究,赋予社会学以鲜明的中国性格,方能最终有资格参与全球社会学的话语分享。”[18]“本土化和全球化并非矛盾体。将植根传统和适度借鉴相结合,构建富有中国特色且能够立足世界社会心理学体系的学科。”[19]

③ 社会转型的理论解读。时代变迁是社会学探索的恒久主题,30年间,面对中国的社会转型,国内社会学界的探索从未缺位。“从知识社会学角度论证古典社会学的社会转型思想的合理性,并阐述社会转型的动力、方向和方式,以及对这种转型应有的态度。”[20]“新二元社会是传统计划体制的社会机制和市场化社会机制共生的社会结构,其实质是包含一定产权关系的两种社会生活的组织方式和文化模式。这种社会结构的存在得益于连续的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其作用是认识中国的市场化转型和中国经验的关键因素。”[21]“认知社会学将社会想象视为理解生态和心态之间关系的理论联结,辨识社会想象的嬗变,是观察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全新切入点,人们的时间感知、空间观念和关联思维伴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而变化,又反作用于其对社会转型的认识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心态。”[22]

④ 社会学研究溯源和理论自觉。寻根续脉是中国社会学研究的传统,自知自醒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前提,30年间国内社会学界在这两个方向同时发力。“群学作为中国古典社会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应运而生,它经过秦汉时期的制度化、隋唐宋时期的民间化、元明清时期的心性化,悠悠两千多年,虽然跌宕起伏,倒也频现精彩。要吸取历史教训,护‘根’固‘本’,彻底坚持‘社会学中国化’,在群学古今贯通的前提下实现中西社会学会通。”[23]“20世纪初,随着西方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引入和传播,中国社会学开始建构。百余年来,此学科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发展和成熟起来、直面三大学术关系(即‘中–西’、‘古–今’以及‘理–实’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而研究和回答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种种实践问题,又赋予中国社会学独特的品格。”[24]“社会学理论发展轨迹是一条正弦曲线,是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批判主义交替出现,轮流占据上峰的历史的、逻辑的发展过程;在经历了古典、现代和当代三个不同阶段,最终形成了一种‘现代化研究范式’,并面临全球化的新挑战。”[25]“理论自觉是对社会学理论进行‘建设性的反思’;以立足现实,提炼现实;开发传统,超越传统;借鉴国外,跳出国外,总结‘中国理念’,探索‘中国道路’,构建起世界眼光中国气派兼具的中国社会学的目标,并把这种自觉贯穿整个社会学领域。”[26]“郑杭生对中国社会学本土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他提出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社会互构论、学科本土论和实践结构论,以及相关的中层理论,共同构成起其社会学思想的逻辑体系,而其中的核心元素是理论自觉。”[27]

4. 国内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前沿和演进

研究前沿是科学研究中最先进、最近、最有发展潜力的研究主题或研究领域[28],而突现词更适于研究的前沿探测。30年间国内社会学理论研究文献中的突现词及其年代变化见图4

Figure 4. The burst terms and their year change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 in domestic sociological theoretical research literatures

4. 30年间国内社会学理论研究文献中的突现词及其年代变化

图4显示:30间来国内社会学理论研究文献中突现词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意味着国内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前沿迭现。

1994~2003年,此研究领域的前沿定在社会学家、帕森斯和社会转型。社会学理论的建构者是社会学家,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因创立社会行动理论和结构–功能分析学说,在这个时段备受关注。1994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自此中国开启了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转型社会学理论探索在国内社会学界悄然兴起。

2002~2010年,此研究领域的前沿是全球化、现代性、功能主义、主体性、吉登斯和方法。2002年,加入WTO后的中国正式开启全球化进程,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学研究呼之即出;同时国内社会学界紧盯现代性、主体性、功能主义、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反思和重建等社会学议题,并着重引荐提出结构化理论和现代性理论范式的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

2009~2014年,此研究领域的前沿是实证主义、二元对立、社会行动、方法论、理论和中国。直面中国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二元对立现象,国内社会学界提出破解之道,并探讨社会行动的新模式,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新理念。同时,国内社会学界运用自然科学法则研究社会学问题,使研究充满实证主义色彩;而社会学方法论的取向研究则上升至哲学高度。回顾中国社会学发展史,正本清源则成为国内社会学界的一种共识。

2012~2020年,此研究领域的前沿是理论自觉、中层理论,郑杭生和孙本文。国内社会学界追寻孙本文对社会文化因素与心理因素关系的探寻;聚焦郑杭生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引领中国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推介他创建的社会运行学派和提出的中国特色中层理论。

2013~2023年,此研究领域的前沿是场域、惯习、本土化、法社会学和布迪厄。基于社会整体观探讨法社会学理论,国内社会学界理清法律的社会基础和社会作用,给在中国建设法制社会提供理论依据;社会学理论本土化成为国内社会学界的共同追寻。超越社会现象学和结构主义之间的对立重建社会实践理论的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以及他提出的场域和惯习等概念,引起国内社会学界的注目。

基于30间国内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前沿演替,勾勒出30间此研究领域的4条演进路径:

路径一:从美国的帕森斯和英国的吉登斯,到中国的孙本文和郑杭生,再到法国的布迪厄,国内社会学理论研究置身于大师的理论光环下,一路前行。

路径二:从社会结构与功能分析学说,到社会学中的现代性、主体性、全球化和本土化议题,再到中层理论和超越二元对立的实践理论;从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反思,到社会行动模式的构建,再到社会学方法论的确立,国内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学理清晰、学脉贯通。

路径三:面对发生在中国的市场化经济转型、加入WTO、构建和谐社会和建立法治中国等重大实践,国内社会学理论研究以转型社会学、全球化语境下的社会学变革、消除二元对立的社会壁垒、社会整体观下的法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建树,呼应着中国社会进程的每个重要节点。

路径四:从引荐西方社会学理论,到追溯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再到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体系,走出了一条借鉴西方又超越西方,彰显“神州气派、本土风格、中国特质、华夏品位”[29]的中国社会学理论发展之路。

5. 研究的结论和展望

“创造性地将引证分析(历时性)和共引分析(结构性)结合起来”[3]是Cite Space的独到之处。基于Cite Space对国内社会学理论研究文献的引证分析和共引分析,表明:30年间国内社会学理论研究的规模呈整体扩张之势,围绕对“社会行为、制度与变化规律性的最抽象原理”的解读,国内社会学界孜孜以求,使此研究领域凸显热点纷呈、前沿迭现,热点与前沿相互交织的趋势。尊崇大师、紧扣时代、学理明晰、学脉贯通,国内社会学界以深刻的自知自醒和高度的理论自觉,在构建世界眼光中国气派兼具的中国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征程上砥砺前行。

延续30年间国内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总体趋势,大力培养人才和增强学术交流是关键。在宽松共赢的学术氛围中,继续夯实基础、拓展视野、凝聚共识,从量的规模和质的创新上将此研究领域引向新的纵深。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研究既属于一个研究范畴,也是一道时代命题,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学术使命。以习近平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讲话精神为引领[30],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研究对象和重要变量带入社会学研究中,深度聚焦大流动背景下的社会组织重构、网络社会运行与治理,新时代的社会结构、社会心理与社会心态、社会保护和社会安全等重大社会学理论热点问题[31],构筑此研究领域的新前沿,以既有高度又有温度的社会学理论原创性成果,在推动中国社会全面进步的进程中彰显中国社会学界应有的担当。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共生学科服务的路径预设与实现策略研究”(16BTQ033)。

参考文献

[1] 尼尔∙J∙斯梅尔瑟, 仕琦. 社会学理论[J].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1995(1): 9-24.
[2] 侯剑华, 胡志刚. CiteSpace软件应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现代情报, 2013, 33(4): 99-103.
[3] 陈悦, 陈超美, 刘则渊, 等.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 科学学研究, 2015, 32(2): 242-253.
[4] 邱均平, 张晓培. 基于CSSCI的国内知识管理领域作者共被引分析[J]. 情报科学, 2011, 29(10): 1441-1445.
[5] 解玉喜.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及其对社会学研究的启示[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1): 105-111.
[6] 宫留记. 场域、惯习和资本: 布迪厄与马克思在实践观上的不同视域[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7(3): 76-80.
[7] 孙志祥. 吉登斯和他的现代性思想[J]. 学术界, 2000(5): 230-238.
[8] 肖文明. 观察现代性——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新视野[J]. 社会学研究, 2008(5): 57-80, 243-244.
[9] 罗伯中, 胡义梅. 社会规范的本质与法治国家规范的逻辑结构——鲍曼社会实在论的规范观研究[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14, 24(3): 70-75.
[10] 朱力. 失范范畴的理论演化[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7(4): 131-144.
[11] 张敦福. 从“消费异化”到消费者主体性: 西方消费研究理论的变迁及其社会学反思[J]. 广东社会科学, 2020(6): 195-203.
[12] 王苍龙. 量化统计、实证哲学与学科主体性——英国社会学风格的形成及其对中国社会学的启示[J]. 社会发展研究, 2021, 8(4): 215-238, 243.
[13] 王黎芳. 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学理论的变革[J]. 天府新论, 2006(4): 94-98.
[14] 王宏亮. 中国女性社会学面对全球化的问题和经验[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2, 24(5): 43-48.
[15] 夏玉珍, 姜利标. 社会学理论本土化的反思[J]. 河南社会科学, 2010, 18(1): 118-121, 2188.
[16] 王东. 论社会学方法本土化的必要性和途径——“符合中国国情社会学方法”的立论[J]. 天府新论, 2010(3): 97-100, 105.
[17] 吴小英. 重返传统: 家庭研究的方法论转向[J]. 理论月刊, 2022(8): 91-104.
[18] 周晓虹. 社会学的中国化: 发轫、延续与重启[J]. 江苏社会科学, 2019(6): 73-82, 258.
[19] 赖吉胜. 本土化和全球化——社会心理学的现代发展[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 36(12): 68-69.
[20] 杨富平. 古典社会学的社会转型思想[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2, 14(10): 74-76, 80.
[21] 刘平. 新二元社会与中国社会转型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 2007(1): 104-117, 207.
[22] 肖莉娜, 何雪松. 社会想象的嬗变: 理解中国社会转型的认知社会学视角[J]. 浙江学刊, 2019(1): 38-41.
[23] 景天魁. 中国古典社会学的近代命运[J].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 2022, 42(6): 41-65, 163-164.
[24] 杨敏, 褚世伟. 中国社会学: 百余年回眸与未来展望[J]. 江苏社会科学, 2021(1): 24-35, 241-242.
[25] 文军. 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与基本规则论略[J]. 学术论坛, 2002(6): 119-122.
[26] 郑杭生. “理论自觉”与中国风格社会科学——以中国社会学为例[J]. 江苏社会科学, 2012(6): 1-5.
[27] 杨发祥. 郑杭生中国特色社会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基于理论自觉的视角[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5(6): 34-41.
[28] 陈仕吉. 科学研究前沿探测方法综述[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9(9): 28-33.
[29] 洪大用, 黄家亮. 理论自觉与社会运行学派的发展[J]. 社会学研究, 2015, 30(5): 2-12, 242.
[30] 丁元竹. 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J]. 行政管理改革, 2020(10): 4-13
[31] 龚维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需要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J]. 社会治理, 2020(10): 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