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公益赋能高校学生资助的精准性挑战与优化策略
E-Commerce Philanthropy Empowers University Student Financial Aid: Precision Challenge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摘要: 电商公益通过提供技能培训、创业孵化和实习岗位等赋能方式,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提供了新路径,旨在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然而,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多重精准性挑战:学生资助识别标准模糊、信息核验难度大,导致目标群体偏差;公益资源与学生需求错配,供给同质化严重;帮扶过程缺乏动态跟踪,效果评估重形式轻实质;多方协作机制不完善,联动效能未能充分发挥。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相应优化策略:构建多维识别体系与信息核验机制,实现需求精准对接与资源定制化供给,建立全过程动态跟踪与综合评估体系,以及健全多方协同机制以提升整体效能。通过这些策略,可显著提升电商公益资源的配置效率与赋能效果,真正实现精准助学,促进教育公平与学生资助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E-commerce philanthropy offers a new path for university student financial aid by providing empowerment through skills training, entrepreneurship incubation, and internships, aiming to achieve a shift from “blood transfusion” to “blood production.” However, its implementation faces multiple precision challenges: vague student aid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and the difficulty of information verification, leading to a biased target group; a mismatch between public welfare resources and student needs, resulting in severe homogeneity in supply; a lack of dynamic tracking of the assistance process, with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focusing on form over substance; and an imperfect multi-stakeholder collaboration mechanism, which hinders the full utilization of linkage effectivenes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this paper proposes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building a multi-dimensional identification system and information verification mechanism to achieve precise matching of needs and customized resource supply; establishing a dynamic tracking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entire process; and strengthening multi-stakeholder collaboration mechanisms to enhance overall effectiveness. These strategie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allocation efficiency and empowerment effectiveness of e-commerce philanthropy resources, truly achieving targeted student aid, and promoting educational equity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financial aid.
文章引用:黄馨莹. 电商公益赋能高校学生资助的精准性挑战与优化策略[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10): 2177-2181.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103381

1. 引言

高校学生资助是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的重要议题。传统经济援助虽能缓解生活压力,却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存在局限。随着电商平台企业社会责任的深化,其独特的资源整合能力与数字化优势为助学工作开辟了新路径——通过提供技能培训、创业孵化、实习岗位等“赋能型”支持,推动助学金模式从“输血”向“造血”转变。然而,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如何实现资源的精准投放和有效匹配,成为影响电商公益成效的核心瓶颈。当前项目往往因识别机制粗放、需求对接偏差、过程跟踪缺失等问题,导致公益资源未能真正惠及最需要的学生,也无法充分回应其个性化发展需求。因此,系统剖析电商公益赋能中存在的精准性挑战,并构建相应的优化策略,对提升公益效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助学”具有迫切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电商公益赋能高校学生资助的现状分析

当前,电商公益作为一种新兴的助学模式,正逐步融入高校学生资助支持体系,展现出从单纯经济援助向能力提升转型的积极趋势[1]。电商平台凭借其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与数字化技术优势,为学生资助提供了多样化的赋能路径,主要包括三大类支持形式:一是技能培训,围绕电商运营、数字营销、数据分析等实用技能开展线上或线下课程,帮助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二是创业孵化,通过提供创业指导、项目资源、启动资金乃至线上店铺支持,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三是实习与实践岗位,依托平台生态内的商家与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真实职场体验与勤工俭学机会。这些举措旨在突破传统资助中“授人以鱼”的局限,转向“授人以渔”的长效机制,助力学生资助实现从依赖外部输送到具备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性转变。在实施方式上,电商公益多采用与高校合作的方式推进,通过设立专项计划、举办训练营、组织竞赛等形式落地,部分项目已初步形成从选拔、培训到实践、跟踪的初步闭环。一些领先的电商企业还尝试将公益赋能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使其逐步系统化、常态化。总体来看,电商公益为高校助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资源,拓宽了学生资助的成长通道,体现了企业资源与教育目标相结合的创新探索,也为推动教育公平与个体发展协同并进提供了有益实践。然而,尽管形式多样、意图良好,当前项目在规模化推广与深度赋能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其可持续性与精准效能有待进一步通过机制优化与协同创新来提升[2]

3. 电商公益赋能高校学生资助的精准性挑战

3.1. 学生资助识别标准模糊,信息核验难度大

学生资助识别标准模糊与信息核验难度大,是制约电商公益精准赋能的首要挑战。当前,高校的学生资助认定主要依赖于生源地开具的证明材料、学生自主申报以及班级层面的民主评议,这套传统方法存在显著的局限性[3]。其一,认定标准趋于“静态化”,往往以学年为单位进行评定,无法及时捕捉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可能发生的动态变化,如突发变故或经济改善,导致帮扶对象锁定失灵。其二,这种认定方式容易陷入“唯材料论”和“人情论”的困境,证明材料的真伪难以甄别,评议过程也可能受主观因素影响,使得部分真正需要帮助的“沉默”学生被遗漏,而个别不符合条件者却可能被纳入。其三,信息壁垒高筑,电商公益平台作为资源供给方,与高校、民政部门之间存在数据孤岛,出于隐私保护等顾虑,平台无法跨系统核验学生信息的真实性,只能被动依赖校方提供的名单,这极大地增加了精准识别目标群体的难度,致使公益资源在初始环节就面临错配的风险。

3.2. 公益资源与学生需求错配,供给精准度低

公益资源与学生需求之间的显著错配,是导致电商公益供给精准度低下的核心问题。这一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资源供给往往呈现“一刀切”的同质化倾向,电商企业习惯于将其优势资源,如常见消费品的销售技巧或通用岗位的兼职机会,作为标准方案推出,却忽视了学生因专业背景、年级阶段、职业规划和兴趣特长而产生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例如,理工科学生可能更需要实验设备支持或技术项目实践,而文科生或许更渴望学术资源或内容创作类指导,这些差异化需求常被忽视。其次,帮扶模式缺乏精细化的分层分类,未能将大一新生的基础技能培养与大四毕业生的深度实习或创业孵化区别对待,导致资源投放与学生的实际成长路径脱节。最后,根本原因在于需求反馈机制的缺失,项目设计多基于企业方的单向输出而非对学生真实诉求的持续调研与响应,这种“我们想给”而非“你们真要”的供给逻辑,必然造成公益资源与真实需求之间的结构性错位,严重削弱了赋能的实际效果。

3.3. 帮扶过程缺乏动态跟踪,效果评估不全面

帮扶过程缺乏动态跟踪与效果评估不全面,构成了电商公益赋能链条上的关键断点。当前多数项目将重心置于资源的初始投放,一旦培训举行或岗位提供即视同任务完成,而对后续过程则缺乏有效监管与持续跟进,致使帮扶过程成为一个“黑箱”。学生是否持续参与、技能掌握程度如何、在实践中遇到哪些具体困难、心理状态有何变化等动态信息无从获取,无法实现及时地干预与支持。与此同时,效果评估体系存在严重片面性,过度依赖如参与人数、物资价值、短期销售额等易于量化的表面指标,而恰恰忽视了赋能的核心目标——即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自信心的增强、职业规划的明晰以及长期发展的潜力等更为本质却难以量化的成效。这种重“量”轻“质”、重“短期输出”轻“长期影响”的评估导向,不仅无法真实衡量公益项目的实际价值,更可能导致资源误配,无法为项目的持续优化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反馈和决策依据,最终制约了赋能效果的深化与可持续性[4]

3.4. 多方协作机制不完善,联动效能未彰显

多方协作机制不完善导致的联动效能低下,是阻碍电商公益实现精准赋能的关键系统性瓶颈。该项目本质上需要电商企业、高校、学生组织乃至政府部门的紧密配合,然而现实中各主体间往往处于“各自为政”的割裂状态。首要问题在于角色与权责边界模糊,电商平台负责提供资源,高校负责学生组织与管理,但双方在项目共同设计、过程协同管理以及风险共担等方面缺乏明晰的责权划分,容易产生推诿或管理真空。其次,沟通成本高昂且效率低下,各方之间缺乏一个统一、高效的信息化协作平台,项目通知、报名统计、问题反馈等流程多依赖传统的人工对接方式,不仅耗费大量精力,更极易出现信息失真与延迟。最后,缺乏顶层的生态协同思维,不同电商企业之间的公益项目、电商公益与政府助学政策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信息互通与战略互补,既可能导致资源重复投入于某一热门领域,又可能使某些冷门但重要的需求成为覆盖盲区,无法形成合力,最终导致整体的联动赋能效能未能得到应有的彰显。

4. 应对电商公益赋能高校学生资助精准性挑战的优化策略

4.1. 明晰识别标准体系,强化信息核验力度

为应对学生资助识别标准模糊与信息核验难度大的挑战,必须构建一个更为科学、动态且可信的识别与核验体系。首先,需推动学生资助认定标准从单一经济维度向多维综合评估转变,构建包含家庭经济状况、学业表现、日常消费行为(在合规前提下)、突发变故情况以及个人发展需求等多指标的量化评估模型,形成更立体、精准的学生资助画像,从而减少主观判断误差。其次,要着力打破数据壁垒,在严格遵循隐私保护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或隐私计算模式的安全数据协作机制,有限度地连通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电商平台行为数据与民政部门贫困信息库,实现跨源信息的加密比对与交叉核验,从根本上提升信息真实性的甄别能力。同时,应引入动态调整与信用承诺机制,变“一年一评”为常态化监测,允许学生根据家庭重大变化及时申报,并辅以随机抽样回访和实地核查,对虚假申报行为设立明确的惩戒条款,强化诚信约束。通过“多维评估 + 技术核验 + 动态管理”的组合策略,从源头确保帮扶目标的精准锁定,为后续的资源精准投放奠定坚实基础[5]

4.2. 精准对接学生需求,提升资源供给质量

为破解公益资源与学生需求错配的困境,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供给逻辑,从“企业主导推送”转向“学生需求拉动”,实现资源的精准对接与高质量供给。核心在于建立系统化、常态化的需求调研与响应机制。电商平台应联合高校,借助数字化工具,定期开展大规模、精细化的需求普查与深度访谈,不仅了解学生的经济困境,更要深入洞察其专业背景、能力短板、职业兴趣及发展阶段(如大一新生需职业启蒙,毕业生需创业孵化),构建动态更新的“学生需求画像库”。基于此,推动公益资源供给从“标准化套餐”向“个性化菜单”转变。电商企业需开放其丰富的生态资源,设计模块化、可组合的资源包,如提供跨境电商运营、短视频内容创作、数据分析等多种技能培训课程;开放技术、设计、营销等多元化的实习与项目实践岗位;设立针对不同创业阶段的孵化基金与导师资源。学生可根据自身“画像”按需点单,系统进行智能匹配与推荐。此外,还应设立快速试错与迭代机制,通过小范围试点、A/B测试等方式验证新资源包的有效性,并基于学生反馈和数据评估持续优化供给内容。最终,通过构建一个“需求洞察–模块供给–智能匹配–反馈优化”的闭环系统,确保所提供的每一项资源都能精准回应学生的真实渴望与成长需要,从而极大提升赋能的质量与满意度,真正实现从“漫灌”到“滴灌”的质变。

4.3. 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完善效果评估体系

为克服帮扶过程黑箱化与效果评估片面化的积弊,必须构建一个贯穿帮扶全生命周期的动态跟踪与综合性评估体系,确保赋能过程可视、可管、可优。这一体系的核心在于从注重“起点投放”转向关注“全过程成长”。在动态跟踪层面,应依托数字化平台建立学生个人赋能档案,全程记录其从资源申请、参与培训、完成实践到后期发展的完整轨迹。通过设置关键节点指标(如课程完成率、技能认证通过率、项目阶段性成果)、定期推送学习反馈问卷、甚至利用AI学习分析技术,实时监测学生的参与深度、技能掌握进度与情感态度变化,一旦发现脱落或困难迹象,系统便能自动预警,触发导师或管理员的及时干预与个性化支持,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在效果评估层面,必须彻底革新评估导向,构建一个融合“短期输出–长期影响–质性成长”的综合性指标矩阵。除了记录传统的参与规模与物资数据,更需引入能力前后测对比、学生自评与导师评价、雇主反馈跟踪、以及毕业后的职业发展状况等长效指标,重点评估其自信心、职业认同感、解决问题能力等软实力的提升。最终,将动态跟踪数据与多维评估结果深度结合,生成精准的“赋能效果图谱”,既能清晰呈现每个学生的成长增值,也能宏观衡量项目的整体回报与社会价值,为项目的持续迭代与精准优化提供坚实的数据驱动决策依据,彻底打破公益效果难以衡量的困局,确保资源的每一次投入都能收获实实在在的成长成效。

4.4. 健全多方协作模式,释放联动赋能效能

为破解多方协作不畅导致的联动效能低下这一系统性难题,必须致力于构建一个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生态协同的新型治理模式,充分释放各参与主体的联动赋能潜力。首要任务是明确划定各方权责边界,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形式,固化电商平台、高校、学生组织及相关政府部门的角色定位与责任分工:电商企业作为资源供给与技术创新主体,负责提供优质岗位、培训课程与数据支持;高校作为组织管理与育人主体,负责学生的精准推荐、过程协调与思想引导;政府部门则发挥政策指导与资源协调功能。在此基础上,亟需打造一个统一、开放的数字化协同平台,将项目发布、需求征集、报名审核、沟通反馈、数据看板等流程全部线上化、标准化,极大降低沟通成本,确保信息流转的实时性与准确性,实现跨地域、跨组织的无缝协作。更深层次的优化在于推动从“项目协作”向“生态共建”跃升,倡议建立由龙头企业牵头的电商公益联盟,整合分散的公益项目与政策资源,进行顶层设计与战略互补,避免重复投入与覆盖盲区。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讨需求趋势、设计项目、共享评估结果,并探索建立资源共享池与学分互认机制,最终形成一个目标统一、优势互补、数据共享、责任共担的公益生态系统,从而最大化地释放出“1 + 1 > 2”的联动赋能效能,确保精准助学行动能够可持续、规模化地深入推进。

5. 结论

电商公益赋能高校学生资助是创新助学模式的重要实践,但其成效高度依赖于精准性的实现。面对识别、匹配、跟踪与协作等方面的挑战,需系统构建智慧识别、需求导向、动态评估与协同治理的优化体系。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公益资源高效精准地惠及目标群体,提升学生资助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从经济援助到能力赋能的根本转变,从而真正体现电商公益的社会价值与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余仁能. 大数据驱动高校学生精准资助体系建设的价值意蕴、实践案例与现实路径[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5, 33(2): 46-51.
[2] 张鸫. 高质量发展下电商平台版权保护和知识普惠新探索[J]. 出版广角, 2023(21): 25-29.
[3] 陈笑春, 唐瑞蔓. 乡村振兴语境中公益直播带货的叙事意义考察[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42(11): 156-161.
[4] 骆玉安, 王雅梦. 主流媒体公益直播带货现象探析[J]. 传媒, 2020(19): 71-73.
[5] 令狐蓉, 谭丽琼. 基于大数据推进高校资助育人精准化的策略研究——以“三全育人”为视角[J]. 林区教学, 2022(8): 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