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老龄化视域下康养旅游融合发展路径创新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Path of Health and Wellness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tive Aging
DOI: 10.12677/sd.2025.1510298,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陈艺芊*, 刘天曌#: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湖南 衡阳
关键词: 积极老龄化康养旅游路径创新产业融合Active Aging Health and Wellness Tourism Path Innovation Industry Integration
摘要: 全球范围内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催生了诸多社会问题,引起各界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积极老龄化理念是倡导老年群体全面参与社会、提升自己的养老生活水平。而康养旅游作为一种健康养生的新兴业态,正逐步发展成为满足老年群体多样化需求的重要领域。本文以积极老龄化为视角,探讨了康养旅游发展的可行性以及与外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路径创新思路,旨在推动老年群体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助力社会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e accelerating aging process worldwide has given rise to numerous social issues, drawing extensive attention from all sectors. The concept of active aging proposed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dvocates for the full participation of the elderly in societ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quality of life in old age. Meanwhile, health and wellness tourism, as a new form of industry, is gradually developing into an important field to meet the diverse needs of the elderly.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tive aging, explor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and wellness tourism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with related external industries,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innovative path ideas, aiming to promote the elderly to form a positive and healthy lifestyle and contribute to sustainable social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陈艺芊, 刘天曌. 积极老龄化视域下康养旅游融合发展路径创新研究[J]. 可持续发展, 2025, 15(10): 181-188. https://doi.org/10.12677/sd.2025.1510298

1. 引言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等多方面提出了重大挑战,同时对老年群体生活质量的改善与老龄化社会经济活力的激发也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根据我国《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底,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万人,占总人口的15.4%,标志着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1]。在此背景下,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积极老龄化”理念已成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框架,主要强调从“健康、参与、保障”三大支柱出发,全方位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积极老龄化的概念主要从态度、行为、环境三个层面进行研究。从态度层面,积极老龄化归根到底是文化变革问题,不该被视做一个棘手的难题;从行为层面,积极老龄化倡导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用和老有所成;从环境层面,积极老龄化的含义是:老年不是人生的终结,是人生新的转折和开始,是社会发展的受益者和参与者[2]学者们除了对积极老龄化的概念进行研究,还对积极老龄化的作用进行了解读。吴若涵认为积极老龄化有利于整合老年教育,激活“银发资源”新理念[3];杨皓森分析了积极老龄化对城市适老化实施规划起到的作用[4];杜友坚在积极老龄化的视角下研究了老年友好大学构建的战略和意义[5]。国内关于康养旅游研究的主题范围和案例地多集中在两种尺度:一是微观尺度的景区(点)内,侧重于阐述微观尺度的康养元素设计、需求主体的感知和偏好;另一种是中观尺度的省级和市级研究区,注重研究区康养环境、康养旅游资源和康养设施等的空间分异、产品开发设计等[6]。而学术界对于两者相结合的研究并不丰富,很少有学者对两者的关系及发展路径进行梳理。因此,对于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康养旅游发展的可行性以及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创新路径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2. 概念界定

2.1. 康养旅游

康养旅游源自健康旅游,14世纪初罗马帝国出现温泉疗养SPA,当时兴修了大量的温泉浴场用于公共沐浴并且兼具了社交和保健的功能,这也标志着健康旅游初步形成。康养旅游的完整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医生Halber Dunn提出的,他把wellbeing和fitness两个都可表示身体和心理状态的词结合创造成一个组合词“well-ness”[7]他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与痛苦,它是一种特定环境中身体、精神以及社会幸福等各种状态的总和,其中“康养”是最高水平的健康状态。国内康养旅游发展时间较短,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定义直到2012年攀枝花提出“阳光康养旅游”的概念,康养旅游才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2016年1月国家旅游局发布《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正式明确了康养旅游的概念,康养旅游被定义为:通过养颜健体、营养膳食、修心养性、关爱环境等各种手段,使人在身体、心智和精神上都能达到自然和谐的优良状态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和。

2.2. 积极老龄化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上首次提出积极老龄化概念,即人们在老年阶段,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以便提高晚年生活质量。就个人层面而言,积极老龄化是指老年人使自己的机体、心理、精神等各个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基于个人意愿、需求和能力,持续融入到社会事务、公共治理与文化活动中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技能实现社会价值的延续,从而构建更具获得感、幸福感与尊严感的晚年生活方式。从家庭和社会层面而言,积极老龄化强调为老年人搭建学习和社会参与的平台,帮助老年群体维持自主生活的能力并延长寿命周期,同时,当老年人面临失能或半失能状态时,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的生活保障和人性化的照护服务,切实维护老年人生存质量与生命尊严[8]

2.3. 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的概念最早是由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在1978年提出的,他提出了著名的“三圆叠加”模型,用三个圆圈代表计算机产业、印刷出版产业和广播电影产业的技术边界,他预测这三个产业的边界终将会叠加、交叉并趋于融合。国内专家学者对于产业融合的定义不完全相同,本文讨论的康养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主要是养老、旅游、医疗、文化等多个产业相互交叉渗透,逐步融合成为更加完善的、不同类型的康养产业形态的发展过程[9]

3. 康养旅游是积极老龄化的可行路径

积极老龄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重视老年人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意义,且随着社会发展与人们观念的转变,老年人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养老模式,而是追求更有品质、更具活力的生活方式,康养旅游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旅游形式,恰恰契合了这些需求。一方面,老年群体具备参与康养旅游的经济基础和主观意愿,另一方面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多数地区都将康养旅游作为重点发展产业,为康养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因此,康养旅游已经成为推进积极老龄化的可行路径[10]

3.1. 老龄人口需求升级

康养旅游的兴起本质上是老年人需求升级与社会发展双向作用的结果,需求核心已突破单一的健康保障维度。

从基本需求层面来看,健康医疗是老年群体的核心关注点。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1031万人,首次突破3亿人,老龄人口基数庞大,且随着疾病谱的变化与寿命延长,慢性病、老年综合征等健康问题成为其生活中必然面对的挑战。因此,安全、便捷且能提供专业医疗服务的康养项目愈发受到老年人群的青睐,而康养旅游恰能为老年人提供与之适配的支持,全方位满足他们的诉求。康养旅游目的地多选址在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度假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老年人调节身心,减少呼吸道疾病等健康问题的发生。老年人入住的康养旅居基地通常配备专业的医疗团队,能提供健康咨询和紧急医疗救助服务,同时也十分注重饮食安排,提供低盐、低糖、高纤维的健康餐食,合理的膳食搭配和规律的作息安排,从生活细节上保障了老年人的身体机能稳定。

从更高层次需求来看,老年群体对个性化和精神文化的追求显著增长。随着高收入、高学历老年人群比例逐步增加。这些“新老年群体”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观光旅游,更希望在旅游活动中获得文化认同和自我价值的展示,以及个性化的定制化服务。康养旅游针对这类“新老年群体”推出了定制化方案,可依据兴趣偏好设计线路,同时行程中注重个体表达,设置满足自我价值展示环节。服务上提供弹性安排,可以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定制健康膳食与专属交通,也可以满足老年人独处或群居的需求,这种兼顾精神文化与个性需求的旅程,让他们在精神共鸣中获得认同,实现更高层次的自我满足[11]

3.2. 国家政策支持

2016年,国家旅游局发布了《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明确了“康养旅游”的概念,康养旅游便正式被国家纳入了经济发展战略,同年,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康养旅游提供了战略指导,该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推动健康服务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到,丰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发展康养旅游,推动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建设。2023年,国务院颁布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指出要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打造康养旅游等精品项[12]。2024年,国务院又引发了《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该意见提出要推动市场和政府更好结合,促进事业产业协同,推动银发经济领域跨区域、国际性合作,组建旅居养老产业合作平台,培育养老目的地等。2025年,商务部、国家卫健委等12部门联合引发《促进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方案提出要增强银发市场服务能力,推动景区设施适老化改造,开通老年旅游专线,丰富银发旅游产品供给(详见表1)。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2025年3月发布的的《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4》显示,2024年45岁以上的中老年旅游者合计出游11.94亿人次,占据了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36.81%,这充分显示了国家政策在康养旅游经济中的推动作用。

这些政策的出台不仅为康养旅游的蓬勃发展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制度框架与支持体系,也为未来的创新与突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随着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康养旅游在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中将会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Figure 1. Development policies of the health and wellness tourism industry

1. 康养旅游行业发展政策

发布时间

发布单位

政策名称

主要内容

2016年

国家旅游局

《国家旅游康养示范基地》

明确了康养旅游概念,康养旅游正式纳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2016年

国务院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推动健康服务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

2021年

文化和旅游部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丰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发展康养旅游,推动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建设

2023年

国务院

《质量强国建设纲要》

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打造康养旅游等精品项目

2024年

国务院

《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

推动银发经济领域发展,组建旅居养老产业合作平台,培育养老目的地等

2025年

商务部、国家卫健委等

《促进消费专项行动方案》

增强银发市场服务能力,推动景区设施适老化改造,开通老年旅游专线,丰富银发旅游产品供给

3.3. “互联网+”模式兴起

“互联网+”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对传统行业进行优化升级转型,从而能够适应当下的新发展。“互联网+”浪潮的涌起,为康养旅游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多维度革新着这一新兴旅游形态[13]

互联网打破了康养旅游宣传的地域壁垒,借助社交媒体和电商平台能将康养旅游项目精准推送给关注健康养生的旅游群体,并全方位展示产品的配套设施和服务细节,让潜在游客直观感受康养旅游的魅力,从而吸引更多客源。通过互联网平台快速连接人与信息、商品、服务等,极大提升了游客的体验,例如飞猪、携程等旅游出行类APP,游客通过这些线上平台能轻松完成康养旅游线路、住宿餐饮以及疗养服务的预订,还能依据实时信息对行程进行灵活调整。在游览过程中,智能导览系统结合AR、VR技术,为游客提供沉浸式讲解与场景体验,丰富游览的趣味性。不仅如此,借助可穿戴设备与健康监测APP,游客还能实时监测健康数据,并获得个性化的健康指导,保障康养之旅安心进行。互联网技术搭建起了康养、文旅、医疗等不同产业之间沟通的桥梁,相关企业借助线上平台共享资源、合作开发,打造专属康养旅游的特色产业链,进一步丰富康养旅游产品供给。

在康养旅游的未来发展中,“互联网+”模式将继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持久的动能。当然,在推动技术应用的同时,也要重视游客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确保技术与服务的和谐发展。

4. 康养旅游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康养旅游作为一种将健康养生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方式,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康养旅游作为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重要路径其发展成效直接关系到“健康、参与、保障”三大支柱的落实质量,意义已经超越了一般旅游产业。但是通过研究发现,康养旅游在进一步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

4.1. 健康服务模式单一

健康是康养旅游的核心内容,不仅指生理上的健康,也包含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当前,老年群体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已从基础疗养升级为“监测–干预–康复–休闲”的全链条需求,既需要旅游场景中基础的医疗保障、适老化设施等硬件支持,也重视通过文化体验、社交互动等活动维持心理活力。但多数康养旅游项目仍停留在“景区 + 酒店 + 简单理疗”的浅层模式,不仅缺乏与三甲医院、专业健康机构的深度合作,未建立针对不同健康状况游客的定制化服务流程,更因跨领域资源协同壁垒陷入孤岛困境,即医疗机构掌握的老年健康档案、慢性病数据,与旅游企业积累的游客出行习惯、消费偏好数据无法实现安全流通,使康养机构无法通过大数据优化健康服务方案,也难以构建“旅游场景 + 健康管理”的闭环,导致健康这一核心需求流于表层形式,难以满足老年消费者的深度诉求[14]

4.2. 参与路径面临阻碍

老年群体通过康养旅游这种新型模式追求更高质量的晚年生活,契合了积极老龄化“参与”这一目标,但在实现层面仍面临一些问题。当前多数康养旅游项目的服务流程高度依赖数字化平台,从线路预约、健康信息填报,到行程中的服务反馈,几乎都需要通过智能手机操作。但许多老年群体对智能设备的操作不熟练,既不熟悉线上预约的步骤,也难以辨别平台信息的真实性,更担心操作失误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或经济损失,并且多数项目缺乏线下辅助渠道,没有设置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人工服务或电话咨询专线,也未提供基础的数字化指导,使得老年人面对便捷的线上服务却无从下手。同时,康养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优质康养资源多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城市或近郊,而生态与文化优势显著的乡村地区,却因资源开发不足,难以将潜在优势转化为可参与的康养场景[15],即便部分消费者希望体验乡村文化,回归自然,也因硬件不足望而却步。这些问题都导致了老年群体对康养旅游“想参与却不敢参与、想体验却无合适选择”。

4.3. 保障支撑体系薄弱

健康与参与层面存在短板,根源在于保障支撑体系的薄弱。康养旅游具有复合型属性,要求从业者兼具健康养生知识、旅游服务技能、老年服务经验,但当前人才培养体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高校相关专业稀缺且课程偏向单一领域,职业培训聚焦传统旅游服务,

忽视康养专业技能,导致从业人员难以满足复合需求。更严峻的是,“高强度、低薪酬”的现状加剧了人才流失,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发布的《2024养老护理员职业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在工作负荷层面,44.39%的养老护理员工作时间高达9~12小时。在薪酬待遇方面,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养老护理员占比为36.49% [16]。工作强度大,待遇低,让从业人员望而却步,致使人才流向其他领域,形成“人才短缺–服务质量下降–消费者流失”的恶性循环。同时,跨行业协同机制与标准体系的缺失,也使得相关医疗机构与旅游企业对接不畅、适老化设施实用性不足,数据共享中的隐私保护风险也进一步凸显,这些人才和制度保障层面的问题,不仅直接制约健康资源整合与参与场景优化,更让康养旅游的融合发展失去稳定支撑,陷入需求升级但供给滞后,愿景美好但落地困难的处境。

5. 康养旅游融合发展路径创新

围绕积极老龄化的核心诉求和当前面临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康养旅游融合发展路径提供一些创新思路,以期待打造一个以老年用户为中心、高质量、可持续的新型旅游业态。

5.1. 创新健康服务模式

针对健康促进不足的问题,首先,要推动康养旅游企业与三甲医院、专业健康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派驻全科医生驻点服务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并对老年游客进行生理和心理的个性化健康评估,根据健康评估结果分类设计康养方案,例如针对身体素质较差的慢性病群体推出低强度游览、定时健康监测加膳食调理的套餐,针对心理需求突出的群体,则增设文化疗愈与社交互动相关的活动,像开展非遗手工体验、组织同龄人群体分享会等,实现一人一策的精准健康服务[17]。同时,企业需完善旅游场景内的适老化设施硬件支持,比如在酒店房间加装防滑扶手、在游览路线设置无障碍坡道、在公共区域配备紧急呼叫设备,把基础医疗保障提前融入旅游流程,打破简单理疗的浅层模式。其次,在符合隐私保护法规的前提下,由政府牵头建立老年健康与旅游消费数据共享中心,打通医疗机构健康档案和旅游企业用户数据的流通通道。利用脱敏处理后的健康数据,帮助旅游企业优化服务细节,最终构建起健康监测、服务适配、康复追踪的旅游加健康闭环。

5.2. 构建参与路径新方案

为有效破除老年群体参与康养旅游的现实障碍,需要构建一个从服务接入到资源布局的连贯性解决方案。在数字化服务方面,应对现有旅游平台推出的康养旅游模块进行适老化改造,包括采用简洁明了的一级界面、增加语音导航功能、设置子女代预约渠道等,确保操作流程简单直观。同时,在线下建立多层次服务网络,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设立康养旅游咨询点,提供面对面的项目介绍和预约服务;在旅行社门店开设专门的老年服务窗口,配备经过适老服务培训的工作人员;在热门旅游目的地设置老年游客服务中心,提供现场协助和应急支持[18]。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能够有效消除老年人因技术使用困难而产生的参与顾虑。

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需要创新城乡协同发展机制。建议由地方政府牵头,建立城乡康养资源对接平台,引导城市资本和管理经验向乡村流动[19]。重点支持乡村地区完善基础设施,包括改善道路交通条件、建设无障碍设施、升级医疗站点等。同时,依托乡村特有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开发差异化康养产品,如森林疗养、温泉康复、民俗体验等项目,形成与城市康养错位发展的特色体系。通过建立城乡联动的客户资源共享机制和标准化服务体系,既能提升乡村康养项目的专业水平,又能有效拓展城市老年人的康养选择空间,实现供需两侧的精准匹配。

5.3. 完善康养旅游保障体系

面对保障体系薄弱的问题,通过构建“政–企–学–介–用”五位一体的协同共生体来实现系统性突破。政是指政府机构,发挥了规则制定与环境营造的作用,成立由文旅、卫健、民政等多部门协调机构,出台产业融合指南与认证标准,运用政策激励跨界融合。企是指企业,通过企业联盟形式建立利益分配与风险共担机制,共同开发复合型产品,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不同行业的资源互通和共享[20]。学指的是学校与教育机构,其核心任务是设立康养旅游与其他产业相关的交叉学科,开展联合课题研究,不仅仅是培育人才,更是为对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标准研发,例如,研究不同年龄段老人的心理需求和旅游偏好,评估相关森林、温泉疗法对老年常见病的实际疗效,为企业产品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介指的是中介组织,包括但不限于线下的旅游公司,行业协会,第三方评估机构[21];线上的旅游平台、旅游APP等,为政府、市场和消费者建立了“中立桥梁”,不仅要提供旅游相关的各项服务,也担任着增强行业公信力的角色。最后的用指的是老年用户本人,各行业要充分听取消费者的意见,邀请活跃老年用户担任“体验官”充分吸取不同意见,打造更符合老年用户健康、文化、社交等需求的产品,将其从被动的消费者转变为产品的共创者,将临时的消费关系转变为持续的共生关系(详见图1)。

Figure 1. “Government-enterprise-academia-intermediary-user” collaborative system

1. “政–企–学–介–用”协同体系

6. 结语

在积极老龄化视域下,康养旅游满足了老年群体健康维护、社会参与、自我实现的需求,既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未来还需结合时代发展与老年群体需求变化,持续探索政策保障、技术赋能、业态创新等维度的深化路径,推动康养旅游真正成为提升老年群体生活品质、实现积极老龄化目标的有效载体,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供实践支撑。

项目基金

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23YJA790051)。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张昕. 《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发布[EB/OL].
http://www.ddylcy.org.cn/gyView.asp?ID=560, 2025-09-26.
[2] 穆光宗. 老年发展论——21世纪成功老龄化战略的基本框架[J]. 人口研究, 2002(6): 29-37.
[3] 吴若涵, 姜皓严, 周一鸣, 等. 积极老龄化视阈下老年教育激活“银发资源”的路径探索[J/OL]. 中国成人教育, 1-7.
https://link.cnki.net/urlid/37.1214.g4.20250916.1947.004, 2025-09-26.
[4] 杨皓森, 姜宇逍, 陈杰, 等.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城市空间适老化评价与规划应对[J/OL]. 建筑学报, 1-6.
https://link.cnki.net/urlid/11.1930.TU.20250908.0831.006, 2025-09-26.
[5] 杜友坚, 陈靖霞. 积极老龄化背景下老年友好大学构建的价值、困境与策略[J].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25, 38(4): 47-55.
[6] 朱冬芳, 钟林生, 虞虎. 康养旅游研究的国内外对比与展望[J]. 世界地理研究, 2023, 32(11): 167-180.
[7] Dunn, H.L. (1959) High-Level Wellness for Man and Society.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and the Nations Health, 49, 786-792.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8] 李章林.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云南省发展旅游养老服务的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财经大学, 2024.
[9] 任成凤. 基于产业融合理论的“养老 + 公寓”开发模式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 2020.
[10] 杨文凯.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康养旅游要素创新[J]. 国际公关, 2023(13): 20-22.
[11] 蒋依依, 王兆峰, 刘民坤, 等. 中国康养旅游的理论探析、产业实践与健康效应[J].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6): 1272-1292.
[12] 文放. 重磅! 2023年中国及31省市康养旅游行业政策汇总及解读(全) [EB/OL].
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231027-c78eca60.html, 2023-10-29.
[13] 熊会会, 陈滨, 黄慎燕, 等. “互联网+”背景下北海市康养旅游发展的对策研究[J]. 商业经济, 2025(3): 30-33.
[14] 马颖杰.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康养旅游发展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海洋大学, 2020.
[15] 胡付梅. 乡村康养旅游产业创新模式及路径探讨[J]. 西部旅游, 2022(17): 10-12.
[16] 杨佳璇, 陈婉儿. 重磅解读《2024养老护理员职业现状调研报告》: 市场缺口达550万, “人才荒”难题何解? [EB/OL].
https://www.capwhale.com/newsfile/details/20241217/fa710aa4b7644af98142e83d4c8ae529.shtml, 2025-09-26.
[17] 王乐, 高文智. 健康中国时代背景下绥化市康养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 绥化学院学报, 2025, 45(6): 70-72.
[18] 曾翰超.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康养旅游服务创新发展研究[J]. 旅游纵览, 2025(10): 187-189.
[19] 黄颖祚, 杜婧晔, 吴肇邦, 等. 粤港澳大湾区康养旅游的需求、供给及发展模式研究[J]. 绿色科技, 2025, 27(11): 238-243.
[20] 蔡颖. 广西六万大山森林公园康养旅游发展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宁: 广西大学, 2023.
[21] 陈雪钧, 李莉. 共享经济下康养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策略研究[J]. 开发研究, 2022(4): 7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