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valu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Guizhou Universities
摘要: 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其评价体系的科学性直接影响思政教育实效。针对贵州省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思政元素融合浅表化、地域特色挖掘不足、数字化手段应用滞后等问题,本研究基于贵州地域特色、民族体育资源及数字化教育需求,构建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教师素养、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育人效果、环境支持)和15个二级指标的多维度评价体系。该体系通过量化与质性评价结合、动态调整机制,突出地域特色与文旅融合价值,为贵州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Abstract: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physical education (PE) courses is essential for fulfill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integration critically depends on the scientific rigor of its evaluation system. Addressing key challenges in PE programs at universities in Guizhou Province, such as superficial incorporation of ideological-political elements, inadequate exploration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limited adop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this study constructs a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Grounded in Guizhou’s distinctive revolutionary heritage, ethnic sports resources, and digital education needs, the system comprises five primary dimensions (Teaching Capacity, Curriculum Design, Instructional Methods,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Environmental Support) and fifteen secondary indicators. It employs a combined quantitative-qualitative approach with a dynamic adjustment mechanism, emphasizing the value of regional distinctiveness and cultural-tourism integration. This framework provides both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practical pathways for advanc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reform in Guizhou’s university PE courses.
文章引用:汪文云, 赵娜, 尹雨嘉. 贵州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体育科学进展, 2025, 13(5): 837-844. https://doi.org/10.12677/aps.2025.135114

1. 引言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当下,高等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教育环境日益复杂多元。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加深,各种思潮相互碰撞,对高校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都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了重申和强调。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明确提出“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高校作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主阵地,体育专业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承担增强学生体质的功能,更肩负塑造人格、培育价值观的教育使命。

本文旨在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专业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拓展课程思政评价的理论框架,为民族地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研究提供新视角。通过科学的评价指标引导,推动贵州高校挖掘本土地域特色与民族体育资源,优化思政元素融入路径,提升育人实效。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课程思政理念自提出以来,引发了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国内学者深入探讨课程思政的内涵、价值与实施路径。有研究指出,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巧妙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其价值体现在塑造学生正确三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实施路径上,学者们提出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培训等建议。

国外关于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评价的研究主要围绕体育教育中的价值观培育和道德发展评估展开,虽然尚未形成与我国“课程思政”完全对应的概念体系,但在评价方法和理论框架方面提供了重要参考。现有研究多采用实证方法考察体育教学对学生品格塑造的影响机制,并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模式。Meindl 等人提出,学校除通过体育课堂教学进行德育内容的渗透以外,还要将德育内容融入学校体育环境当中,通过整体良好的体育环境渗透规范的德育内容,以此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2]。国外虽无“课程思政”概念,但在教育教学中重视价值观培养。美国通过公民教育、历史课程传递其价值观;日本借助“修身”课程培育学生道德品质。这些实践为我国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一定借鉴。

当前国际研究呈现三个显著特征:评价主体趋向多元化,除教师外还纳入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评价方式强调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评价内容更加关注价值观内化程度而非简单知识掌握。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构建科学的体育专业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相关学者指出,“课程思政”建构的精神,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倡的,也是高等教育领域中对思政教育的一种精神展现[3]。国内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评价的研究不断深入,为提升体育专业育人质量提供有力支撑。杨品臣等人深入剖析传统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在融入思政元素时的不足,提出需构建涵盖知识技能、思政素养、学习态度等多维度的全新评价体系,强调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以全面、精准地评估课程思政成效[4]。赵富学和李林探讨体育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关键作用,研究指出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关乎评价效果,通过提升教师对思政元素的挖掘、融入及评价能力,能够优化教学过程,进而提升课程思政评价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为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筑牢师资基础[5]。史德幸(2024)聚焦高等体育院校理论课程的思政建设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明确了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其研究视角涵盖实施现状分析、路径构建、效果验证等核心环节[6],但未形成体系化的评价指标。何涛(2025)关于民族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中,民族地区体育资源开发、课程思政落地路径的研究结论[7],可为本研究“本土资源开发能力”“课程设计”“环境支持”等指标的构建提供直接的实践参考,尤其对强化评价体系的民族地域适配性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3. 贵州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评价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发展现状

贵州省教育厅于2021年启动“高校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省内12所高校体育专业获批省级示范课程,初步形成“课堂教学 + 实践体验”的思政育人模式。例如,贵州师范大学将红军长征中的体能训练故事融入田径课程,贵阳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和大学体育与健康(武术)课程融入了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贵州省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评价以《贵州省教育厅全面推进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办法(试行)》为纲领,强调分类建设与全员参与,通过构建“医学、运动、健康”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如贵州医科大学),将思政教育融入体育教学全流程。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依托智能运动设备与在线学习平台,构建“线上理论学习 + 线下实践考核”的全流程评价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运动表现与思政素养,形成综合评估报告[8]

贵州省作为地域特色富集地(如遵义会议遗址)和多民族聚居区(拥有苗族芦笙舞、侗族摔跤等民族体育项目),具备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但当前贵州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仍存在资源转化不充分、评价体系滞后等问题。

3.2. 现存问题

在贵州省内大多数高校里,部分课程仅在理论教学中插入思政案例,未将思政目标与体育技能训练深度结合。如篮球课程中“团队协作”的思政解读停留在口号层面,未结合贵州本土篮球运动中的民族团结案例,存在思政元素融合浅表化。

对贵州地域特色(如四渡赤水战役中的体育元素)与民族体育项目(如苗族射弩中的工匠精神)开发利用率不足,大多数高校体育课程仍沿用全国统一教材,缺乏本土化思政案例库,存在地域特色挖掘不足。

在贵州省内,贵州师范大学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有相关举措,该校以精准思政引领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可能涉及数字化评价相关工作;贵州医科大学积极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其运动与健康学院在体育课程中注重思政教育,也有一定的课程建设成果,存在建立相关数字化评价平台的可能性;贵州理工学院曾启动校级“课程思政”课程资源库建设,涵盖休闲体育等专业,也可能是相关平台建设的潜在高校。其他多数院校采用纸质问卷与课堂观察法,难以实时追踪学生思政素养发展轨迹,数字化手段应用手段滞后。

现有评价体系多参照文科课程思政标准,未体现体育专业“动中学”“赛中育”的特点,缺乏对体育实践中思政表现(如竞赛道德、团队协作)的量化指标,存在评价指标同质化。

3.3. 问题成因

贵州省内体育专业教师中具备思政教育背景的较少,且教师思政素养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贵州本土思政资源的认知局限于教材,缺乏实地调研经验。高校与地方红色教育基地(如遵义会议纪念馆)、民族体育传承人的合作停留在短期活动层面,未形成常态化资源转化机制。缺乏针对体育专业课程思政的评价理论,指标设计未能体现“身体实践–价值内化”的体育育人规律,评价理论支撑较薄弱。

4. 贵州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及过程

4.1. 构建原则

以培养“体魄强健、品德高尚”的体育人才为核心,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体育精神(如拼搏、公平),践行立德树人导向原则。突出贵州“地域特色 + 民族体育”双资源优势,将遵义会议精神、苗族银饰锻造工艺中的工匠精神等纳入评价指标,以此彰显地域特色原则。遵循体育专业“以体载德、以动育人”特点,在运动技能训练、体育竞赛中嵌入思政评价维度,实现体教融合创新原则。建立基于大数据的评价指标动态调整机制,每年根据贵州“文旅融合”等区域战略更新10%~15%的指标内容,施行动态发展原则,达成良好的育人效果。

4.2. 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文献研究:梳理30篇课程思政评价文献,提炼教师、课程、教学、效果、环境5个核心评价领域。

德尔菲法:邀请15位专家(含5位贵州民族体育学者、5位思政专家、5位体育教育管理者)进行两轮指标筛选,确定5个一级指标与16个二级指标。

实地调研:对贵州6所高校体育专业200名师生访谈,收集地域特色指标建议,如增加“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实践”二级指标。

5. 贵州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

5.1. 一级指标一:教师素养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实施的核心主体,其综合素养直接决定思政育人的落地质量。本指标聚焦体育专业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与地域资源转化能力,从三个维度构建评价内容,如下表1

Table 1. Teachers’ qualities

1. 教师素养

二级指标

指标内涵

评价要点

思政意识水平

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与践行自觉

将贵州红色体育故事(如红军渡河体能训练)融入教学设计,每年思政培训 ≥ 40学时。

本土资源开发能力

对贵州地域特色与民族体育资源的转化能力

每门课程开发本土化思政案例 ≥ 3个,每学期与红色教育基地合作 ≥ 2次。

专业教学融合能力

体育技能教学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水平

如在体育专业课程中设计“团队协作–民族团结”教学环节–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中“技艺传承–文化自信”的渗透度。

5.2. 一级指标二: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课程思政落地的关键载体,本指标从目标、内容、评价三个核心环节,构建兼具地域特色与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如下表2

Table 2. Course design

2. 课程设计

二级指标

指标内涵

评价要点

思政目标定位

课程思政目标的明确性与可操作性

目标包含“传承贵州红色体育精神”等地域内容,与体育技能目标双向支撑。

本土资源融入

贵州特色思政元素的课程化程度

教材中贵州红色体育案例占比 ≥ 20%——实践课中民族体育项目(如侗族摔跤)的思政解读深度。

评价维度设计

课程思政评价的多元性

设计“课堂表现 + 实践活动 + 竞赛道德”多维评价表,学生“贵州红色体育知识”考核占比 ≥ 15%。

5.3. 一级指标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创新与优化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本指标聚焦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学方法应用与实践育人质量,如下表3

Table 3. Teaching methods

3. 教学方法

二级指标

指标内涵

评价要点

情境教学创新

基于贵州地域特色的教学 情境创设

在红军长征路线开展“重走长征路”体能训练课,邀请苗族银饰匠人参与“射弩技艺中的工匠精神”实践教学

数字化教学应用

信息技术在思政教学中的融合

利用VR技术还原遵义会议时期体育活动的案例数量,“贵州红色体育”MOOC平台学生参与率。

实践育人效果

校外思政实践活动的质量

每学期组织“民族体育文化进社区”活动 ≥ 1次学生在“四渡赤水”定向越野等红色体育竞赛中的思政表现。

5.4. 一级指标四:育人效果

育人效果是课程思政评价的核心落脚点,本指标从认知、价值、能力三个维度,全面评估学生的思政素养提升情况,如下表4

Table 4. Educational effect

4. 育人效果

二级指标

指标内涵

评价要点

思政认知水平

学生对贵州红色体育文化的认知程度

贵州红色体育知识测试平均分–民族体育项目思政内涵的理解深度。

价值观念内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能力

体育竞赛中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的行为频次,参与体育赛事的主动性。

实践创新能力

运用思政理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设计“红色体育 + 乡村振兴”方案质量–民族体育文化创新作品(如红色主题苗族舞蹈)数量。

5.5. 一级指标五:环境支持

良好的育人环境是课程思政持续推进的重要保障,本指标从制度、资源、技术三个层面,评估学校的支撑保障能力,如下表5

Table 5. Environmental support

5. 环境支持

二级指标

指标内涵

评价要点

制度保障机制

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政策支持

体育专业课程思政专项经费占教学经费 ≥ 8%,教师思政教学成果纳入职称评审的权重。

资源整合力度

校内外思政资源的 协同程度

与遵义会议纪念馆共建“红色体育实践基地”数量,民族体育传承人担任校外思政导师的人数。

数字化平台建设

课程思政评价的 技术支撑

建立“体育课程思政大数据分析平台”,动态追踪学生思政表现平台对接贵州文旅厅“红色体育资源数据库”的实时性。

6. 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权重

6.1. 教师素养(权重:20%)

思政意识水平(权重:6%):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掌握程度,以及将其融入体育教学的意识能力。

本土资源开发能力(权重:7%):体育专业教学基本功,能否在技术动作讲解、训练指导中自然渗透本土思政资源。

专业教学融合能力(权重:7%):教师主动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关注学生品德与价值观塑造的积极性和投入度,并自然地进行体育技能教学与思政的融合。

6.2. 课程设计(权重:20%)

思政目标定位(权重:7%):课程思政定位与体育专业知识技能目标的有机结合程度,是否明确且具有正确性和可操作性。

本土资源融入(权重:8%):贵州地域特色、民族体育等特色资源在课程内容中的体现,是否设计了特色思政教学模块。

评价维度设计(权重:5%):把握课程各章节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逻辑关联,以及不同学段课程思政内容的递进关系,开展多元化的评价。

6.3. 教学方法(权重:18%)

情景教学创新(权重:6%):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等创新模式,实现思政与体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情况。

数字化手段(权重:7%):利用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展思政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果的实践情况。

实践育人效果(权重:5%):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价值观引导,以及师生、生生互动中思政教育的开展效果。

6.4. 育人效果(权重:25%)

学生思政认知水平(权重:9%):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评估学生在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团队精神等方面的成长。

价值观内化效果(权重:8%):学生在体育实践、竞赛中展现出的道德品质,以及运用思政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创新能力(权重:8%):学生参与红色体育宣传、民族体育推广等社会服务活动的表现,以及社会各界的评价。

6.5. 环境支持(权重:17%)

政策保障力度(权重:6%):学校及教育部门关于体育课程思政的政策文件、激励机制的完善程度。

资源整合力度(权重:6%):地域特色教育基地、民族体育传承基地等实践资源,以及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情况。

数字化平台建设(权重:5%):建立体育课程思政大数据分析平台,实时追踪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

7. 贵州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路径

7.1. 评价方法创新

采用“30%量化指标 + 70%质性评价”模式,如结合学生体质测试数据与思政行为观察表评价育人效果,实现量化与质性结合。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学生“体育思政成长档案”,记录红色体育实践、民族体育传承等活动的全过程数据,执行动态过程评价。

7.2. 地域特色实施策略

开发“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红色体育路线,将急行军体能训练、渡河协作等转化为实践项目,红色体育资源活化。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中开设“苗族芦笙舞中的文化认同”“侗族摔跤中的礼仪规范”专题,评价学生对民族体育思政内涵的理解,达到民族体育课程创新。

7.3. 数字化评价平台构建

7.3.1. 数字平台技术选型

采用云端(阿里云/贵安云)负责数据存储与深度分析,边缘端(校园服务器)处理实时评价数据,终端(Web/小程序)支持多角色访问,适配高校师生使用习惯。

7.3.2. 数字平台核心功能模块

指标管理模块:支持动态调整评价指标权重(如根据政策导向提升“家国情怀”指标占比),内置贵州体育思政案例库(可上传、检索本地化教学素材)。

数据采集模块:通过课堂签到系统、体育赛事管理平台、学生实践日志等多渠道自动采集数据,同步支持教师手动上传思政教学反思报告。

智能分析模块:利用大数据技术生成“课程思政热力图”(展示各章节思政融入效果)、“师生成长曲线”,通过AI算法识别薄弱环节(如某班级“拼搏精神”指标偏低时,自动推送相关教学资源)。

反馈优化模块:形成个性化改进方案,如针对民族体育课程思政不足的教师,推荐优质示范课视频;向院系提供年度评价报告,辅助思政教学改革决策。

8. 保障机制建设

高校成立“体育课程思政评价领导小组”,由分管副校长牵头,思政部与体育学院协同实施。每年组织教师赴遵义、黔东南开展“红色体育 + 民族文化”实践研修,培训时长 ≥ 15天。设立课程思政专项基金,30%用于开发本土思政案例,20%用于数字化平台维护。切实实现组织保障、师资队伍和经费支持的有力保障。

9.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构建的评价体系通过5个一级指标与15个二级指标,实现了对贵州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的系统性评价。其创新点在于:将贵州地域特色与民族体育资源转化为可量化指标,如“本土资源开发能力”“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实践”,彰显地域特色有机融合。引入大数据与区块链技术,推动评价从“结果导向”向“过程追踪”转变,实现评价机制动态化,可及时反映客观的、科学的、有效的状态。针对体育专业特点,在教学方法与育人效果中突出“运动中的思政表现”,强化了个体的品格修养,也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了体育功能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很好地体现了体教融合的创新。

下一步将结合贵州“大生态、大健康”战略,3年内新增“体育环保思政”等指标。同时,与贵州高校体育专业联盟合作,在10所高校试点,形成可复制的“贵州模式”。

基金项目

2024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般课题(课题:贵州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4B045。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Z]. 2020.
[2] Meindl, P., Quirk, A. and Graham, J. (2018) Best Practices for School-Based Moral Education. Policy Insights from th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5, 3-10.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3] 伍醒, 顾建民. “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 大学教育科学, 2019, 175(3):54-60.
[4] 杨品臣, 刘江, 毛爽. 课程思政视阈下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解析与重构[J]. 体育科技, 2022, 43(2): 131-133.
[5] 李林, 赵富学. 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培育的问题聚焦与破解路径[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2, 56(9): 91-100.
[6] 史德幸.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及实证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首都体育学院, 2024.
[7] 何涛. 民族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及推进路径[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5, 6(4): 62-64.
[8] 贵州省教育厅. 《贵州省教育厅全面推进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办法(试行)》政策解读报告[Z].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