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中国近现代期刊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进入新的阶段,各类流行杂志层出不穷,期刊上的插画(漫画)艺术空前繁荣,一度涌现出将近20本有着浓郁幽默和讽刺风格的漫画杂志。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出现一个被当时许多文章所称的“杂志年”的热潮,1934年被称为上海“杂志年”,这股期刊热潮最先是从文学艺术类杂志开始的,后来又扩展到社会科学范畴以及自然科学领域等,这些漫画杂志因其独特的视觉语言而引人注目。视觉语言是指由形式要素(语法)、表意逻辑(语义)和文化交互(语用)构成的综合符号系统,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中实现信息传递与意义建构,主要从视觉语法、符号语义、文化语用三个层面对其相应的空间叙事、风格化代码和时代精神映射进行解析,这也和潘诺夫斯基图像学中前图像志形式层)、图像志(符号层)、深层象征(文化层)的三层次分析法视觉理论一脉相承[1]。
2. 20世纪初期刊发展现状
2.1. 出版业的代表期刊
上海是旧中国期刊出版业的主要中心,时代图书公司旗下这一时期涌现的许多夺人眼球的前卫流行期刊正是“杂志年”出现的主因之一。在这座出版业竞争白热化的城市,期刊插画的视觉图像是吸引大众的重要法宝。时代图书公司主要仰仗邵洵美这位沪上名流和曹涵美、张光宇、张震宇、叶浅予这些文艺届名人共同集资而成立的。这位出身显赫的诗人、出版家及作家堪称文艺界的焦点人物,他斥巨资从德国引进了最先进的照相凹版印刷设备。这些机器构成的硬件体系,成为了其出版帝国“时代图书公司”的重要基石。
“时代图书公司”精心打造了期刊“矩阵”——1934年,与著名的《时代漫画》(见图1、图2)同期发行的尚有:高端文艺月刊《万象》《新月》;大众画报《时代》《良友》;影迷指南《时代电影》;文学刊物《论语》《文学时代》以及《声色画报》《大众生活》等影响较大的刊物。除了技术实力惊人外,其旗下杂志期刊汇聚的撰稿人阵容也可谓是群英荟萃。例如仅出版三期的《万象》杂志,就收录了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新感觉派代表性作家的作品[2]。该出版社还延揽了一群先锋平面艺术家,这批人曾联手创办《时代漫画》的前身——1928至1930年间发行的大开本周刊《上海漫画》,以富有讽刺性视觉张力的封面而闻名的《上海漫画》(见图3、图4),既用新闻摄影记录现实内容,又追踪艺术和社会圈的最新动态和活动,每期更以数页篇幅刊登融合幽默、讽刺、时尚与艺术相关的插画。这一时期的杂志许多是呈现中西混杂合壁风格的,如施蛰存就曾说过“刘呐鸥是三分之一日本、三分之一台湾地区、三分之一上海洋场文化的混合。”[3]以此来形容他的文风。人如是,文章如是,插画(漫画)也如是。
Figure 1. Cover of the first issue of “Modern Sketch”
图1. 《时代漫画》创刊号封面
Figure 2. Cover of the fifth issue of “Modern Sketch”
图2. 《时代漫画》第5期封面
Figure 3. Front cover of the first issue of the second volume of “Shanghai Manhua” in June
图3. 《上海漫画》六月第二卷第一期封面
Figure 4. Back cover of the first issue of the second volume of “Shanghai Manhua” in June
图4. 《上海漫画》六月第二卷第一期封底
2.2. 图文并茂的插画类期刊
《时代漫画》及其前身《上海漫画》以及《独立漫画》《漫画界》这些极具创意的插画(画报)类杂志之所以在当时能从众多期刊中脱颖而出,原因有许多。这或许大部分是得益于其插画今天看来也毫不过时的艺术魅力、精美卓越的纸张印刷质量、东西融汇风格鲜明的内容展现,以及收录了众多后来成为中国20世纪文艺界领军人物的先锋派艺术家们的作品,如张汀、华君武、张乐平、丁聪等人。如果从我们今天的视角来看,这本杂志最引人入胜的是其纯粹而强有力的视觉图像力量,它敏锐捕捉到了中国20世纪初这一特定混乱年代面临的种种危机与矛盾并用通俗的视觉语言加以呈现。它的期刊版面不仅是单纯的文字和图画内容展示,还可以看作是社会现象的原始镜像映射,政治的分裂、文化的碰撞、时局的动荡都倒映在其中。
《时代漫画》《上海漫画》等风格独树一帜的杂志,其插画有时笔锋犀利辛辣、有时瞠目结舌、亦或愤世嫉俗、荒诞不羁,甚或高雅迷人等等不一而足。其漫画内容大都雅俗共赏,可能如儿童涂鸦一般简单勾勒便于普罗大众理解,也可能通过超现实等艺术手法为文化精英们设置特定的阅读密码。面对万千读者,它呈现出多样风貌。这些期刊插画作品既包容中国通俗艺术和传统艺术,又融入西方现代主义精神,最终成为里程碑式的期刊典范。
3. 代表性刊物《时代漫画》视觉语言解析
3.1. 《时代漫画》的创刊与源起
1934年1月20日,《时代漫画》在上海创刊,由为时代图书公司出版发行,主理人和负责编辑的是著名漫画家张光宇、鲁少飞。它的诞生,开创了中国期刊插画领域的一个崭新盛世。《时代漫画》中的“时代”是否来源于“时代图书公司”,抑或是指代着“现代”?也有国外学者认为“时代”(shidai)一词源自于日语中的“时代”(jidai),在中文的语境中更贴切的译法是“纪元”或“年代”——意指历史长河中承前启后的特定阶段,暗含线性进化的时间刻度进程。对于那个年代大部分的中国城市知识分子而言,与时俱进发生的政治、物质、文化领域的划时代变革,使他们确信自己正身处于一个崭新的迈向现代化的纪元[4]。
3.2. 《时代漫画》的风格定位
《时代漫画》是每月出版一次的月刊,既是艺术期刊,也是社会评论和文化艺术实验的游乐场。它是由一群有着洞悉时代远见的艺术家支持编辑出版的,其中代表性的人物是张光宇,他也是现代中国装饰艺术的奠基者之一,将西方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形式的艺术风格融合在一起,使该杂志具有了前沿性。另一个关键人物是胡考,他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文艺理论家和漫画家。他的作品漫画寻求中国气质与外来艺术的融合,反映了当时上海的各种乱象。在《时代漫画》创刊号最后一页右下角的“编后补白”中,主编鲁少飞写道:“目下四围环境紧张时代,个人如此,国家世界亦如此。永远如此吗?我就不知道。但感觉不停,因此什么都想解决,越不能解决越会想应有解决。所以,需要努力!就是我们的态度。责任也只有如此。”它表明主创们的创作态度:想方设法用杂志插图(漫画)解决时势问题并以此作为社会责任,而不仅仅是消遣娱乐的工具。
3.3. 《时代漫画》的视觉图像
3.3.1. 插画与漫画的视觉含义
插画又称插图,从字面上可理解为插在文字中间用以说明文字内容的图画,也是一种运用图形语言对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做出解释的艺术形式[5]。中文语境下的漫画有两层含义,一是译自英文中comic或comics,连环画、故事漫画、图像小说的含义,二是指英文“cartoon”中单幅卡通漫画的含义。需特别注意的是漫画属于插画的表现形式之一,经《上海漫画》与《时代漫画》等当时刊物的拓展,漫画内涵已远超常规认知的“卡通画”。通过考察1920年代末《上海漫画》与1930年代中期《时代漫画》供稿画家的作品变迁,我们得以窥见这种视觉艺术的演进轨迹。
3.3.2. 视觉叙事:城市风貌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代西方物质文明的冲击对中国主要的通商口岸城市影响最为明显。这些1842年鸦片战争后陆续签订“条约体系”因贸易而兴起的城市,至19世纪末已有几十个,如天津、广州、汉口等,尤其是上海这个最大最发达的通商口岸城市,自国际贸易蓬勃兴起,便经历了技术的革新与人口的大量变迁,也重塑了城市人文地貌,与内陆地区形成鲜明的差异。
截至1934年上海这座城市的已集聚了近百年间持续增长的外侨群体。1915至1930年间,受一战及战后经济刺激,外侨人数更翻了一番:日本和英国侨民数量居首,其次为白俄、美、德、葡、法等国的侨民,更不必说往来各口岸的多国水手、士兵与游客。尽管人数远逊于中国本地人口,这些异国面孔却与清末民初的“洋泾浜英语”一起构成了沿海都市现代化面貌交响乐中不可或缺的音符。
对于具备一定经济能力的市民而言,大到都会城市的面貌,小到其日常生活实务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最令新来者惊叹连连的是沿主要街道拔地而起的多层建筑物,诸如上海外滩金融街与繁华的南京路购物大道上的高楼大厦。街头巷尾充斥着汽车、卷烟等西方舶来新奇事物,以及咖啡馆、电影院乃至歌舞厅、酒店等新式大众消费娱乐场所。这一切都被当时的大众文化所吸纳,成为通商口岸都市生活中欢乐、荒诞与种种光怪陆离现象矛盾并存的象征[6]。
这座“摩登主义”和“时尚”的现代大都市为当时的艺术家们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7],有些人直接从人间百态的市井生活中选取场景表现,另有些人则运用艺术创意手法将幻想图景展现,还有些人用惊人的洞察力描摹出反映社会矛盾现状的插画。例如在《时代漫画》1937年5月刊中赵定铭的蒙太奇拼贴摄影作品《未来的上海赛马厅:大厦与棚户等量齐观》人为地弥合了上海繁华的中心大道——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与城市边缘蔓延的棚户区之间巨大的经济鸿沟。图片的说明文字采用了新闻报道的口吻,写到:中外人士一致称赞棚户区居民在被强制从东部地区迁出后,为成为这座繁荣城市的一员所付出的积极努力。这幅摄影蒙太奇照片组合插画很好的从文化层面表达了对城市内部地理空间的讽喻性处理。
3.3.3. 视觉叙事:时代危机与国际视野
尽管植根于上海《时代漫画》的视野却不局限于沪上而是投向更远方,这种拓展部分是源于1930年代以来持续发酵的国内外各种政治、经济危机:1931年日军占领东北三省,这场国难强烈刺激了知识界有识之士的民族主义情绪。随后1932年1月,淞沪战火燃起,上海沦为了战场。因国民政府与日本的领土争端引发的狂轰滥炸,使得整片城区沦为焦土,时代图书公司的出版宏图也不得不待战火平息后才重启。当日本侵略阴云日益迫近,全球经济大萧条又重创了中国城乡经济,整个国家面临种种困境。
《时代漫画》1934至1937年的发行历程,恰恰横亘在全球动荡的危险年代。法西斯主义与共产主义分庭抗礼,众多国家疲于应对德意日等扩张势力的围猎。许多中国人尤其感受到日本的全方位威胁。国际联盟放任意大利法西斯入侵埃塞俄比亚等事件,甚至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零奖牌”的屈辱等种种事件,都昭示着这个强权即公理的混乱年代的世界秩序。
《时代漫画》的应时而生远不止回应时局,其创刊号“威武不屈”的办刊理念贯穿始终,使这本杂志以视觉图像叙事探索了国内外政治危机、针砭时代乱象。正如叶灵凤撰写刊登在创刊号封二上的《时代的使命》所言:“……诗人悲悼他的好梦不长,委纳斯感叹人间的青春易逝。为了要弥补这莫大的缺陷。我们才创设了这时代画报。我们要从宇宙的残忍的手中,挽回这将被摧残的一切,使时代的青华,永远活跃在光明美丽的园地中,不再受到转变的侵蚀。……亲爱的读者们,请来共同维护这新开的园地罢。”杂志读者们从《时代漫画》的标题名称中可以感受到纪元更替的气息。
3.3.4. 《时代漫画》的消失
《时代漫画》在1937年消失于历史长河中。日本的入侵和日益严格的审查制度扼杀了它的鲜明活力。但它的宝贵遗产今天仍在影响世人,它不仅存在于档案或晦涩的学术论文中,还存在于人们对特定时代视觉语言的审美阅读中。这本杂志时至今日仍给人一种不可思议的现代感,政治自由、形式奔放且视觉强烈。
4. 结语
在视觉语言上,《时代漫画》《上海漫画》这类期刊杂志具有全球性、前瞻性的世界观,它根植于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中国的历史文化内涵,今天的设计师和艺术家可能会发现自己被《时代漫画》等杂志的插画所吸引,不仅仅是作为一件历史文物,而是作为中西美学视觉交融和期刊插画编辑设计的典型案例来研究。在现今模板和算法满天飞的时代,这本被遗忘的杂志提醒我们,当插画设计可以自由发挥、激发和反映时代脉搏时,它可以做些什么、带来什么、影响什么。
致  谢
行文至此,接近尾声。感谢上海图书馆和书格数字图书馆提供的文献资料支持使得这篇论文得以顺利完成撰写工作。
基金项目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20SJA0152视觉文化背景下的民国期刊插画艺术研究,黄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