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扎染技艺的数字化创新
Digital Innovation of Tie-Dye Techniq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
DOI: 10.12677/arl.2025.144066, PDF, HTML, XML,   
作者: 覃蓝宏, 关莹莹:南宁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新媒体扎染技艺非遗文化数字化New Media Tie-Dye Craft Cultural Heritage Digitalization
摘要: 在新媒体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形式也随之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新媒体视域下探讨扎染技艺的发展情况,运用数字化赋能、产教融合、等方式促进创新路径产业的发展,推动扎染技艺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
Abstract: In the era of new media, the forms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ve also changed accordingl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xcellent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tie-dyeing techniq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path industries through means such as digital empowerment and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so as to drive the innov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 of tie-dyeing techniques.
文章引用:覃蓝宏, 关莹莹. 新媒体视域下扎染技艺的数字化创新[J]. 艺术研究快报, 2025, 14(4): 430-436. https://doi.org/10.12677/arl.2025.144066

1. 引言

当下,中国社会的数字技术、互联网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传统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的方式方法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表现出生命力不足的情况。借助新媒体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构建文化强国的需要,在新时代的社会需求下,非遗文化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人的传承更包括了时代的再创造,对非遗文化如何焕发出二次生命的讨论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对于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如何构建文化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以新媒体时代下非遗文化的创新实践为研究方向,以扎染为实践,聚焦数字化赋能、产教融合等方式推动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是探索新媒体时代下扎染文化活态传承的一次实践。

2. 少数民族地区扎染的传播意义

2022年8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1]指出,要强化非遗融入生产生活,创新开展主题传播活动,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为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思路。新媒体赋能非遗文化的创新是非遗文化时代再创造性的强大动能。

2.1. 民族地区扎染文化传播的局限

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产业和商业成为发展主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地区非遗文化的传播方式方法逐渐被时代淘汰,导致非遗文化难以融入现代生活,传播效果受限。

非遗的本质属性就决定其与地域文化生态共生共存,形成难以割裂的血脉关系,非遗文化传播一直依赖于会展宣传、节日演出等一些线下活动,其覆盖地区受到地域和场地等物理因素限制。例如山东柳编,其编制技法和山东西南地区作物的种植周期密切相关,一旦脱离原生环境,技艺背后的文化逻辑难以被完整解读。其次,偏远地区交通不便、资金不足以及非遗继承人难以外出交流等因素导致传播频率低下、范围窄,扎根于特定地域土壤的文化珍宝,在试图跨域地理边界时,遭受了传承与传播的双重枷锁。

另一方面,非遗文化的传播核心在于“人”,当下形式严峻的危机是传承主体的日渐凋零与缺少新鲜血液注入,在偏远地区仅剩年岁已高的传承人独守技艺,并且其地区的经济滞后使得传承基金不足,使得年轻一代对于非遗文化的认知存在滞后,因而年轻一代缺乏学习非遗技艺的动力,进一步加剧了传承断层。此外,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也使年轻人对传统技艺的兴趣减弱,非遗文化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2.2. 推动扎染文化与新媒体融合的时代意义

回望过去无数个时代,创新发展一直是的第一发展动力,也是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古代每一个朝代的更迭兴衰都会带来创新融合,例如战争带来人口迁移,而迁移必然会伴随着文化的传播与融合,而时代发展到如今的繁荣昌盛也是无数个时代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时代发展到今天,全世界都进入新媒体时代,无数信息都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这也导致了信息过载的情况,信息无时无刻都在产生但又随即消失,非遗文化的滞后性使得其在传播过程中不具备优势,新媒体成为人们的主流,新媒体赋能非遗文化的创新能使其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其注入生命力。

民族地区,因为历史、交通、经济等一系列原因,使得非遗文化长时间传播缓慢,传统方式传播已经不能满足大众需求,从文化传播层面上看,非遗传播媒介的主体性应打破地域传播局限,加强大范围传播,新媒体技术下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进行传播突破了地域隔阂。此外,非遗在新媒体传播下也会遭到资本的干预,资本以盈利目的为导向促使非遗与新媒体融合的行为会导致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同质化、碎片化等一些影响,使非遗文化内在的内涵难以被完整解读。

3. 扎染技艺的概述

3.1. 扎染技艺的历史渊源

扎染技艺作为承载中华民族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技艺传承的智慧结晶。秦汉至东晋时期已经出现成熟的工艺技术,唐代是扎染发展的鼎盛时期,扎染被称为“绞缬”,成为宫廷贡品在当时受到极大地推广,再到宋代受到宫廷限制,但在民间的技艺仍有发展,直至明清时代扎染技艺推陈出新,在各个地域发展,形成不同的地域风格,近现代以来,扎染技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现代媒体的关注,也焕发出一定地生命力。

3.2. 扎染技艺核心工艺流程

扎染,古时又称扎缬、绞缬,是中国民间传统且独特的染色工艺。其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扎染技艺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智慧,是二者共同孕育出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扎染工艺的完整流程涵盖前期的面料选择、染料的制备、扎结阶段、染色阶段以及后处理阶段。其中,扎结和染色阶段是整套工艺流程的核心环节。在准备阶段,面料的选择通常倾向于棉白布或棉麻混纺布等吸水性强的织物,以利于染料的渗透。染料方面,一般选用板蓝根作为原料,通过发酵、氧化等工序精心制备而成。扎结阶段则借助纱、线、绳等工具,运用捆扎、缝绞等多种技法进行组合,确保被扎结部分无法着色,从而保留面料的底色。染色阶段是将扎结好的织物用清水充分浸泡,以便均匀上色。为达到所需的颜色效果,需多次放入染缸进行浸染、脱水、再浸染的过程,期间织物会接触空气进行氧化,因此需反复操作直至达到理想色泽。后处理阶段则需拆掉线绳,反复用清水冲洗,最后晾干,由于扎结紧度不一,最后所呈现的图案也各不相同。

3.3. 扎染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

在宋朝时期,扎染技艺由于受到宫廷的限制,不同地域之间的扎染技艺仍旧在发展,不断地传承创新,久而久之,不同地域之间形成了不同流派的扎染技艺。例如云南大理白族扎染技艺主要以蓝白色为主,以几何图形纹路或一些自然元素构成,白族人们认为白色象征着“光明磊落”的人生准则,使得手工艺品承载了厚重的道德教化能力,使用几何图形和自然元素的纹路则是体现了白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也体现了农耕文明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扎染技艺也承载着白族人民的生活特征与文化态势。而四川自贡的扎染技艺则是以绚丽的颜色为主,其寓意汉族工匠精神,追求精湛与写意。

同样是技艺传承,但背后的文化内涵却各不相同。再到现代,由于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时代来临,各地域不同流派扎染技艺得以融汇,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也得交融,但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无数的消息往往都是转瞬即逝,这也使得扎染技艺虽能借助时代的背景焕发生命力,可是背后的文化内涵无法被完全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仅包括了技艺的传承,更囊括了文化内涵的创新与发展[2]

4. 新媒体视域下扎染技艺的机遇

4.1.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挑战

在传统模式下,扎染技艺往往通过言传身教、地域性展览进行传播,受限明显,尤其是民族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等一些原因,扎染技艺的传播无法脱离地域区域。此外,传统模式下的传播媒介融合力度不够,例如,在广西、贵州等偏远民族地区还在运用电视、报纸等一些旧传播媒介,所面向的传播对象不同,直接限制了传播范围,不仅如此,旧传播媒介在传播维度的角度也只是“单向灌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忽视了接收者的主体感受,使得传播信息往往只是昙花一现。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促使了传播维度的创新,从“单向灌输”到“沉浸互动”的创新,新媒体平台大大拓展了扎染技艺的传播范围,例如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可以将繁琐的工艺流程转化为具备视觉冲击力的内容,在这个快文化的时代,在短时间内可以满足接收者的好奇心从而引发求知欲,技艺背后的文化寓意得以被挖掘使得扎染技艺从“静态展品”变为“活态故事”,此外,新媒体技术可以为扎染技艺提供传播平台,例如抖音、小红书等平台,通过算法推荐与用户偏好推送,扎染技艺可以迅速接触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扎染技艺通过新媒体平台走向世界,这也成为了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也加强了国民的文化认同与自豪感,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3]

此外,传承人数短缺也是扎染技艺的一大重要问题,扎染技艺的掌握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手工艺的兴趣和投入逐渐减弱许多老一辈的手工艺人难以找到合适的接班人,技艺传承面临断层的风险

同时,既懂传统技艺又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稀缺,限制了扎染技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发展。快慢文化冲突、深度价值与浅层传播的矛盾在快文化环境下,消费主义倾向日益明显。人们追求时尚、流行,导致消费观念变得短暂和即时,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能够快速满足自己需求的产品这种快消费模式与扎染技艺等传统手工艺的长期价值和深度文化内涵形成鲜明对比,如何在新媒体平台上传达扎染技艺的深层文化价值成为一个重要挑战。

然而由于新媒体时代可以跨越地域限制,大大地扩大了传承人群,新媒体时代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展示其生活方式和追求时尚的审美观念,通过短视频平台可以将系统化的教学视频推送给青年群体。

4.2. 数字化转型中的风险规避

新媒体平台为扎染产品提供了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销售渠道,传统营销渠道下,消费者只能通过线下购买的一些方法,新媒体平台将“单一售卖”的模式转变为“多元”业务,拓宽了产业边界,为扎染技艺提供多重变现渠道。例如云南大理周城村产业发展,其中又以璞真、蓝续等品牌企业为代表,其年产值超1.6亿元,带动4000余人就业。经济价值的转化也证实了新媒体将传统扎染技艺转化为实体经济收益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新媒体创新也为扎染技艺提供了可持续发展路径。

此外,经营模式的转变也是经济价值转化的原因之一,扎染工坊将个体经营与集体经营相结合,促进了扎染生产效应的提高,段氏璞真扎染坊将经营模式转化为个体与集体相结合,年产值达到300多万元,新型经营模式与传统经营方式都为扎染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4]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新媒体带来的商业化机会增多,在经济价值转化的过程中,一些资本以盈利目的为导向的商业模式出现,扎染技艺面临着过度商业化而失去原有的文化韵味,在追求扎染技艺创新和经济效应的同时,也应当保留传统工艺的本真性和内在的文化内涵,避免过度商业化而丧失其原有的文化价值。

另外,新媒体技术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前端技术结合,为扎染技艺带来的创新的表现形式,数字化技术旨在提升体验感,增强互动性。例如文化机构和博物馆通过在线直播、VR视频、等数字化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宣传,数字敦煌通过数字采集、数字存档,完成了文化遗址的1:1数字建模搭建,以数字化的方式重现了文化遗址。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的“红飘带”项目结合全息影像、机械舞台、三维声场等技术打造了全域沉浸式空间,以科技的手段增强观众的体验感,增强观众与文化资源的情感共鸣,使得文化资源从静态表现形式转化为可体验、可感知、可触摸的表现形式。

成功案例表明数字化并非取代了传统,而是对其赋能,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赋能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同质化现象,文化背后的逻辑难以被完整解读,技术的赋能并非是取代传统技艺的核心价值,而是对其进行再创造,助力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二次生命,让古老的技艺真正地“活”起来。

4.3. 数字化转型的实现路径

新媒体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5]。新媒体时代下运用数字化技术对扎染文化进行数字化处理,转化为图像、声音、视频等形式,以确保扎染技艺文化的永久保存和便捷获取。

第一,运用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提升用户的参与感和真实感也是必要的,VR技术的核心特征是虚实结合,能够增加文化传播的娱乐性、趣味性,AR技术具有双向互动性的独特优势,可以增强用户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实感、沉浸感和互动感,新媒体时代下,用户群体的体量越来越大,用户群体尤其是年轻用户群体的体验感是不能忽视的,在快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注重年轻用户体验感是尤为重要的,南通扎染艺术馆内设有体验区,游客可以沉浸式体验“非遗时尚魔屏”和“扎染时空隧道”等数字化项目,大大增强了体验的深度和趣味性。

第二,新媒体平台为扎染技艺的数字化表达提供了广泛的传播渠道,利用可视化宣传深度解析扎染艺术,社交媒体促进双向互动,用户参与体验,视频创作者可以分享扎染技艺文化。扎染技艺传承人曹东琼通过新媒体搭建了扎染展示平台,累计超10万人次普及非遗知识。值得注意的是年轻群体是传承扎染技艺文化的中坚力量,如何提升年轻群体对于扎染技艺的文化认同感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此外,当今快文化背景下,扎染技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旧产业与当代产业理念严重不符,随着年轻用户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呈现出两级分化的趋势,一方面是年轻用户对传统技艺文化缺乏了解,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年轻人渴望通过新的方式接触和体验传统技艺文化因此,推动扎染技艺与现代教育体系及多元产业的深度融合成为必然路径。

另外,通过将扎染内容纳入高校课程、设计专业与艺术实践结合,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开展工作坊与实训项目,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与创新能力,也能促进传统技艺的当代转化。例如郑州西亚斯学院采用“1企业导师 + 5学生”小组模式开展实战化教学,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研发与生产流程。同时,联合时尚、文创、数字媒体等行业开发兼具实用性与审美价值的扎染衍生产品,可有效拓展其应用场景与市场空间。

产业化平台建设也是产教融合成果转化的重要保障,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实验室、生产实训基地、“校中厂”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真实生产环境和研发条件,例如齐齐哈尔机床产业学院组建师生团队承揽真实产品加工合同,促使学生将理论与技能进行融合。

同时,鼓励学生在传统记忆的基础上融入当代审美理念和设计理念,开发符合现代消费需求的产品。在数字化时代,社交平台的年轻用户占比重大,扎染技艺的传承要聚焦于年轻用户群体与互动。在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等平台开展官方账号,发布扎染制作过程、产品展示和历史渊源等内容,根据调查,网络新媒体是公共了解非遗的主要渠道,短视频互动内容能够有效吸引年轻用户。

第三,在社交平台包装高质量非遗传承创作者,使其创造高质量短视频进行传播,达到创作者与文化传播共赢[6],达到经济与社会双重效应收益的局面,在此过程中借助平台大数据的算法推送,扩大传播范围。

还可以通过“非遗+”模式让扎染技艺与文旅融合,提升经济效应,开展“非遗 + 研学、培训、旅拍”等项目,吸引游客打卡体验。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品牌国际化,通过与商业品牌、知名设计师等加强合作,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技艺创作,提升产品时尚度,通过“线上 + 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宣传和销售。

5. 新媒体视域下的风险与挑战

5.1. 文化真实性的消解

新媒体的核心是流量驱动和注意力经济。为了短时间抓住观众的目光,创作内容必须具有强烈的视觉张力和易模仿性,这也使得扎染传播走向符号化、浅层化和娱乐化。复杂的工艺流程、背后的文化底蕴被剥离,只剩下虚无的视觉外壳。同时,电商平台上海量订单和低价竞争,生产环节开始“偷工减料”,例如,电商平台上热销的“云南扎染连衣裙”售价仅几十元。传统植物染(如板蓝根)周期长、成本高、颜色饱和度低但柔和有层次。而这些低价产品大多使用化学合成染料,颜色鲜艳刺眼,且采用机器压印模仿扎染纹理,毫无手工的随机性和灵动感。消费者买到后,会误以为这就是扎染,从而对传统手工扎染的价值产生质疑。

5.2. 对传承社群的冲击

大量低价仿冒的数码印花“扎染”产品充斥线上平台,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游客在面对仅售几十元的机制“扎染”围巾和数百元的手工真品时,往往因难以辨别真伪而选择前者。这导致正宗手工扎染的合理价值被严重低估,直接损害了传承社群的经济利益。

文化自信的动摇与传承动力的减退:当外部扭曲且浅薄的“扎染”形象通过新媒体成为主流,并获得更大的市场成功时,会在传承社群内部引发文化身份的困惑。年轻一代可能因此认为“传统技艺过时且不够酷”,从而失去对深入学习复杂传统技法的兴趣与耐心。这种文化自信的动摇比经济冲击更为致命,它可能从根源上导致技艺传承链的断裂。

5.3. 知识产权的保护困境

数字技术在为扎染技艺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深层问题,主要涉及知识产权、文化伦理及社群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扎染技艺的知识产权核心在于其独具特色的纹样设计。然而,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使得纹样的复制、传播和篡改变得极为便捷,而现行的法律体系在保护传统手工艺方面却存在显著漏洞。

首先,独创性认定存在困难。许多传统纹样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经过世代传承,难以明确界定其著作权归属。其次,维权成本高昂。个体传承人或小作坊在遭遇数字侵权时,往往面临取证困难、诉讼周期漫长、经济负担沉重等现实挑战,导致维权行动难以有效开展。

5.4. 文化原真性与创新性的对立

“原真性”坚守者认为,扎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核心价值源于其独特的手工技艺、天然环保的植物染色以及蕴含深厚文化寓意的传统纹样。任何形式的创新都应当建立在对这些文化基因的尊重与保护之上,例如,大理周城的白族扎染传承人普遍坚持使用板蓝根等植物染料,他们认为,化学染料无法复现植物染随时间沉淀所呈现的温润光泽与独特质感,而这正是机器无法替代的手工价值所在。

与之相对,“创新性”坚守者主张则认为,传统必须与当代审美和市场需求接轨,否则将因脱离现实生活而丧失生命力。他们认为,适度的“变形”与“融合”是技艺得以存续与传播的必要代价。这一派别的实践者多为设计师、文创品牌主理人及跨界艺术家。他们通过将扎染与现代服装设计、家居软装、视觉艺术相结合,使其呈现出更为多元和时尚的面貌,旨在吸引年轻消费群体,为传统技艺开辟新的市场空间。

6. 结语

扎染技艺的经济转化是一个涉及文化保护、技术创新、市场开发和人才培养的复杂系统工程。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扎染技艺的经济转化提供了全新机遇,通过直播电商、社交媒体营销、数字化技术等手段,大大拓展了扎染产品的市场空间和附加值。同时,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扎染技艺的产业化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持,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一致性。

然而,扎染技艺在经济转化过程中仍面临着人才断层、快慢文化冲突、技术融合难题和商业化平衡等多重挑战。这些挑战需要通过创新路径加以解决,包括技术赋能与数字化转型升级、营销创新与品牌建设、人才培养与产业生态构建以及国际化发展与市场拓展等。

未来,扎染技艺的经济转化需要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在保持文化本真性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实现经济价值的提升。政府、企业、传承人和消费者需要共同努力,构建有利于扎染技艺传承与发展的生态环境,使这一古老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EB/OL]. 2022-08-30.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707278.htm, 2025-09-17.
[2] 刘锡诚. “非遗”产业化: 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29(4): 1-7.
[3] 向勇.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传播的三重立场: 中国性、现代性和未来性[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40(6): 58-61.
[4] 高阳, 李雨珊, 周茹. 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手工艺传承及现代化路径转型研究——以云南周城地区为例[J]. 戏剧之家, 2019(34): 201-204.
[5] 新华社. 习近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 2022-12-12.
https://www.gov.cn/xinwen/2022-12/12/content_5731508.htm, 2025-09-17.
[6] 张金芳, 罗帆. 数字化时代下扎染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