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商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中的平台自治
On Platform Autonomy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within the E-Commerce Sector
摘要: 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当下,知识产权保护成为保障行业健康发展的核心议题。电商平台凭借其独特的技术与信息优势,在知识产权保护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深入剖析电商平台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自治机制,探讨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通过对淘宝、抖音等平台的案例研究,揭示平台自治在电商知识产权保护中的重要性与实践路径。研究发现,平台自治不仅能够有效应对知识产权侵权问题,还能推动行业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法律体系的完善,电商平台应进一步强化自治能力,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Abstract: In the era of rapid e-commerce developm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has become a core issue for ensuring the industry’s healthy growth. Leveraging their unique technological and informational advantages, e-commerce platform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safeguard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his paper delves into the self-regulatory mechanisms employed by e-commerce platforms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examining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ey face. Through case studies of platforms like Taobao and Douyin, it reveals the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pathways of platform self-regulation in e-commerce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platform self-regulation not only effectively addresses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fringement but also drives industry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ooking ahead, as technology advances and legal frameworks evolve, e-commerce platforms should further strengthen their self-regulatory capabilities to provide more robust safeguards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文章引用:吴文旭. 论电商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中的平台自治[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10): 2259-2266.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103393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电子商务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飞速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9.51亿,较2023年12月增长1916万,占网民比例的89.5%。电商平台的繁荣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捷、丰富的购物选择,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新的商业机遇。然而,随着电商市场的不断扩大,知识产权侵权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电商领域,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从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销售,到未经授权的专利产品使用,再到盗版数字内容的传播,各类侵权行为严重损害了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扰乱了市场秩序。以商标侵权为例,一些不法商家通过模仿知名品牌的商标、包装等,误导消费者,谋取不正当利益。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品牌形象,也降低了消费者对电商平台的信任度[1]

为应对电商领域的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各国政府纷纷加强立法与执法力度。我国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关于加强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的指导意见》等法律法规,明确了电商平台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责任与义务。然而,由于电商交易的虚拟性、跨地域性以及侵权行为的隐蔽性,单纯依靠政府监管难以实现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在此背景下,电商平台自治作为一种补充机制,逐渐受到学界与业界的广泛关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电商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中的平台自治机制,分析其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为电商平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具体而言,本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第一,理论意义。目前,关于电商平台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律规制与政府监管层面,对平台自治的系统性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通过对平台自治的理论基础、实践模式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有助于丰富和完善电商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论体系。

第二,实践意义。在当前电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电商平台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平台自治实践的研究,能够为电商平台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帮助其建立更加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降低侵权风险,提升平台的信誉与形象。

第三,社会意义。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激发创新活力,促进科技进步与文化繁荣。通过推动电商平台自治,能够营造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 电商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2.1. 维护创新动力

在电商环境中,知识产权是激励创新、促进技术进步的核心要素。保护知识产权,如专利、商标、著作权等,能够确保创作者、发明者及创新企业的合法权益,从而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以电商领域的科技创新为例,许多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开发出具有创新性的电商平台技术、物流配送系统等[2]。如果这些创新成果得不到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抄袭、模仿等侵权行为将大行其道,企业的创新投入无法得到应有的回报,必然会削弱企业创新的积极性,阻碍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

2.2. 保障公平竞争

电商平台作为商业竞争的场所,知识产权保护对于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至关重要。若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侵权行为将大肆泛滥,导致正版产品与创新企业受到不公平竞争的压力。例如,一些不法商家通过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以低价吸引消费者,挤压正版产品的市场空间。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不仅损害了合法经营者的利益,也削弱了电商市场的整体竞争力。只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才能确保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促进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3]

2.3. 提升消费者信心

在电商购物中,知识产权的保护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利益。保护知识产权意味着消费者能够购买到正品、享受到正版服务,避免陷入假冒伪劣产品的陷阱。以购买电子产品为例,消费者希望购买到的产品是符合质量标准、拥有合法知识产权的正品。如果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侵权的假冒伪劣产品,消费者的权益将无法得到保障,可能会遭受财产损失甚至人身伤害。因此,加强电商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提升消费者对电商平台的信任度,促进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

3. 电商平台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角色与责任

3.1. 法律规定下的平台责任

我国《电子商务法》明确规定了电商平台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责任与义务。根据该法第四十一条,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与知识产权权利人加强合作,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第四十二条规定,知识产权权利人认为其知识产权受到侵害的,有权通知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终止交易和服务等必要措施。通知应当包括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据。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并将该通知转送平台内经营者;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平台内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4]

3.2. 平台自治的理论基础

平台自治是指电商平台基于自身的技术、信息和管理优势,制定并实施一系列规则和措施,以实现对平台内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有效治理。平台自治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技术优势。电商平台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对平台内的海量商品信息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平台可以快速识别潜在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提高侵权监测的效率与准确性。例如,一些电商平台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对商品图片进行比对,检测是否存在盗图等侵权行为[5]

二是信息优势。平台作为交易的中介,掌握着丰富的商家信息与交易数据。这些信息能够帮助平台更好地了解商家的经营行为,及时发现侵权线索。同时,平台还可以与知识产权权利人共享信息,加强双方的合作与沟通,共同打击侵权行为。

三是合同关系。平台与平台内经营者之间存在着合同关系,平台可以通过在合同中约定知识产权保护条款,要求商家遵守相关规定,承担知识产权侵权的法律责任。这种基于合同的约束机制,使得平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商家的行为进行规范与管理。

3.3. 平台自治的优势

与传统的政府监管相比,平台自治在电商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平台自治具有更高的效率。由于电商平台能够实时监测平台内的交易活动,一旦发现侵权行为,可以迅速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避免侵权行为的进一步扩大。而政府监管往往需要经过复杂的执法程序,处理周期较长,难以满足电商交易快速发展的需求[6]

其次,平台自治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平台对自身的业务模式和用户行为有着深入的了解,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更加针对性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例如,对于一些新兴的电商业务领域,平台可以及时调整监测策略,有效应对新出现的侵权问题。最后,平台自治能够实现多方共赢。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可以提升自身的信誉与形象,吸引更多优质商家和消费者入驻,促进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也能够激发其创新活力,为平台提供更多优质的商品和服务。平台内的合法经营者也能够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开展业务,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

4. 电商平台知识产权保护自治机制的实践

4.1. 入驻审核机制

电商平台在商家入驻环节,通常会对商家的资质和知识产权状况进行审核。以淘宝为例,平台要求商家提供营业执照、品牌授权书等相关证件,对商家的主体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对于销售品牌商品的商家,平台会仔细核实其品牌授权的真实性与有效性。通过这种入驻审核机制,淘宝能够从源头上筛选出具有合法经营资质和良好知识产权状况的商家,降低侵权风险。据淘宝公布的数据显示,通过严格的入驻审核,平台每年能够拦截大量存在知识产权侵权风险的商家入驻,有效净化了平台的经营环境[7]

4.2. 侵权监测与预警机制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电商平台构建了强大的侵权监测与预警系统。京东通过对平台内海量商品信息的实时监测,能够快速识别出可能存在侵权的商品。其监测系统可以对商品的图片、文字描述、品牌标识等进行多维度分析,与已有的知识产权数据库进行比对,一旦发现相似度超过设定阈值的商品,系统会立即发出预警。例如,在监测到某商品的图片与某知名品牌的产品图片高度相似时,系统会自动将该商品信息推送给平台的知识产权保护团队进行进一步核实。这种侵权监测与预警机制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侵权行为,为平台采取后续措施争取时间[8]

4.3. 投诉处理机制

当知识产权权利人发现平台内存在侵权行为时,可通过平台的投诉渠道提交投诉申请。以拼多多为例,平台设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投诉平台,权利人可以在线提交侵权投诉材料,包括侵权链接、侵权证据等。平台在收到投诉后,会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审核,并根据审核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投诉成立,平台会立即对侵权商品进行下架、删除链接等处理,并对侵权商家进行处罚。同时,平台会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给权利人。拼多多通过高效的投诉处理机制,有效保障了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9]

4.4. 信用评价与惩戒机制

电商平台建立了信用评价体系,将商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纳入信用评价指标。在唯品会的信用评价体系中,如果商家被认定存在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其信用评级会受到严重影响。信用评级较低的商家在平台上的搜索排名会靠后,且在参加平台的促销活动、获取流量支持等方面会受到限制。此外,平台还会对严重侵权的商家采取更为严厉的惩戒措施,如终止合作、列入黑名单等。通过这种信用评价与惩戒机制,唯品会能够对商家形成有效的约束,促使商家自觉遵守知识产权保护规定。

5. 电商平台知识产权保护自治面临的挑战

5.1. 法律法规不完善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着法律法规不断适应新形势的挑战。当前电商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在法律法规层面上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法律制度的滞后性。现行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主要基于传统商业模式制定,对于电子商务这一新兴领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考虑不足。随着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新的知识产权问题不断涌现,现有法律在应对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侵权时显得捉襟见肘。二是立法空白和模糊地带。在电商平台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一些新兴领域存在立法空白。例如,对于社交媒体、自媒体等平台上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现行法律缺乏明确的规定和指导[10]。同时,一些法律条款在电商环境下存在模糊地带,导致法律执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争议。三是监管机制的不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在电商平台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监管机制不够完善。监管力量的分散和缺乏协同机制导致监管效率不高,难以形成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合力。同时,对于电商平台的责任和义务界定不清,导致平台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积极性不高。针对以上问题,需要加强对电商平台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的完善。一方面,要根据电子商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修订和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使其更好地适应网络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管机制建设,明确电商平台的责任和义务,强化平台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主体责任。同时,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跨国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只有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才能有效地保护电商平台上的知识产权,促进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5.2. 侵权行为隐蔽性与复杂性

在电商平台中,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许多侵权行为具有较高的隐蔽性。一方面,侵权者可能利用网络的匿名性特点,隐藏真实身份进行侵权行为,使得追踪和定位侵权者变得困难。另一方面,一些侵权者可能会通过技术手段,如伪装成合法商家、使用虚假宣传等手段来掩盖其侵权行为,使得消费者难以辨别真伪。此外,一些侵权行为还可能隐藏在电商平台的其他商家之中,通过模仿、抄袭等方式进行隐性侵权,使得平台难以全面检测和打击侵权行为。与此同时,电商平台中的侵权行为呈现出复杂性特点。一方面,侵权行为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商品描述、图片、文字、视频等各个方面,使得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涉及面广泛且复杂。另一方面,侵权行为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盗图、盗版、假冒等,使得侵权行为难以被统一识别和打击。此外,一些侵权者还可能采取联合侵权、跨境侵权等方式,形成复杂的侵权网络,增加了打击侵权行为的难度[11]。针对这些隐蔽性和复杂性的侵权行为,电商平台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同时,政府也应加强对电商平台的监管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罚力度。电商平台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着侵权行为的隐蔽性与复杂性等挑战。为了保护知识产权的合法权益,需要平台、权利人、政府等多方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和沟通,共同打击侵权行为。

5.3. 平台间协作困难

不同电商平台之间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协作困难的问题。一方面,各平台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和流程存在差异,导致在信息共享、协同处理侵权案件等方面难以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例如,某些平台对侵权行为的认定标准较为宽松,而另一些平台则较为严格,这使得在跨平台打击侵权行为时,难以达成一致的处理意见。另一方面,平台之间存在竞争关系,部分平台担心共享知识产权保护信息会泄露商业机密,影响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对平台间的协作持谨慎态度。这种平台间协作困难的局面,限制了对跨平台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使得一些侵权者能够利用平台之间的差异,在不同平台上继续从事侵权活动。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行业自律,推动电商平台之间建立统一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和协作机制。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平台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合作,形成打击侵权行为的合力[12]

5.4. 技术更新带来的挑战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商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新兴技术的崛起,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电商平台的运营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的法律问题,尤其是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上。技术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矛盾。在电商领域,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产品的复制、模仿和传播变得极为容易。一些不法商家利用技术手段,非法复制、盗用他人的知识产权,如盗图、侵权盗版等,严重侵犯了原创作者的知识产权。而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也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新的手段,如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侵权行为,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内容审核等。因此,如何在技术发展的同时,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成为电商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新兴技术对电商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产生冲击。例如,人工智能的挑战。随着AI技术的普及,智能推荐、自动化客服等应用广泛,一些侵权内容可能通过智能审核时因识别不精准而导致漏检或误判。同时,AI生成的内容也可能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如何界定其权属成为新的问题。电商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在技术发展的浪潮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只要我们积极应对,合理利用新兴技术,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行业自律,就一定能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推动电商领域的健康发展。

6. 加强电商平台知识产权保护自治的建议

6.1. 完善平台规则

电商平台应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明确侵权行为的认定标准、处理流程以及相应的处罚措施。平台在制定规则时,应充分征求知识产权权利人、商家以及相关专家的意见,确保规则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例如,平台可以细化侵权行为的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侵权行为制定具体的处理办法。对于轻微侵权行为,可以采取警告、下架商品等措施;对于严重侵权行为,则应采取冻结账户、终止合作等严厉处罚。同时,平台要及时更新规则,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技术发展。随着新的电商业务模式和技术应用的出现,平台应及时将相关知识产权保护要求纳入规则体系,确保规则的时效性。

6.2. 加强技术赋能,提升侵权监测与处置效率

技术是电商平台实现知识产权自治的核心支撑,平台需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构建更智能、精准的知识产权保护技术体系。

首先,优化AI驱动的多维度监测系统。当前部分平台已应用图像识别、文本比对技术,但仍需拓展监测维度:一方面,针对商标侵权,可引入“商标显著性特征提取算法”,通过识别品牌Logo的独特设计元素(如颜色比例、图形结构),精准排查“改款仿冒”商品——例如阿里系平台开发的“知识产权大脑”,已能通过分析商品图片中商标的线条、轮廓等细节,将侵权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2%以上;另一方面,针对著作权侵权(如盗版图书、侵权视频),可搭建“内容指纹库”,对平台内商品的文字描述、视频片段生成唯一“数字指纹”,与权利人授权内容库实时比对,实现侵权内容的秒级预警[13]

其次,探索区块链技术在确权与存证中的应用。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性可解决知识产权“确权难、存证难”问题:平台可联合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为商家提供“一键确权”服务——商家上传原创设计、专利文件等资料后,区块链系统自动生成时间戳与存证哈希值,形成具备法律效力的电子证据;同时,在侵权投诉环节,权利人可直接调取区块链存证信息,无需重复提交纸质证据,缩短投诉处理周期。例如京东区块链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已为超过5万家企业提供存证服务,将侵权投诉处理时长从平均72小时压缩至24小时内。最后,建立技术容错与人工复核机制。AI监测可能存在“误判”风险(如普通商标与知名商标的相似性误识别),平台需设置“人工复核通道”:对于系统标记的疑似侵权商品,由专业知识产权审核团队(可吸纳退休法官、专利代理人等外部专家)进行二次核验,同时允许商家提交“非侵权抗辩材料”(如合法授权证明、设计灵感来源),避免因技术误判损害合法商家权益。

7.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电商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中平台自治的系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平台自治是电商知识产权保护的核心力量。在电商交易虚拟性、跨地域性的特点下,单纯依赖政府监管难以应对海量侵权行为,而电商平台凭借技术优势(如AI监测、区块链存证)、信息优势(如商家数据、交易记录)及合同约束,能够实现侵权行为的“早发现、快处置”,成为连接权利人、商家与政府的关键纽带。

第二,当前平台自治已形成多元化实践机制。从入驻审核的“源头防控”,到侵权监测的“实时预警”,再到投诉处理的“快速响应”与信用惩戒的“长效约束”,电商平台构建了全流程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且部分平台(如阿里、京东)通过技术创新与多方协作,显著提升了保护效果。

第三,平台自治仍面临法律法规滞后、侵权复杂性提升、跨平台协作不足等挑战。这些问题既与电商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制度适应性不足有关,也与技术更新引发的新型侵权(如AI生成内容侵权)有关,需通过制度完善、技术升级与协同共治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 华树春. 美欧日电商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实践经验与启示[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0(4): 30-33.
[2] 宋伊淳, 张雪峰. 我国电子商务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中的问题与对策[J]. 国际公关, 2019(6): 292.
[3] 祝珺. 电商平台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J]. 知识产权, 2020(4): 66-73.
[4] 李梦艳. 谈《电子商务法》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以电商平台为视角[J]. 法制与社会, 2020(18): 5-6, 10.
[5] 王柯. 电商平台知识产权保护的完善与思考[J]. 法制博览, 2020(30): 142-143.
[6] 吴力. 跨境电商知识产权保护在提速[N]. 国际商报, 2021-07-28(002).
[7] 马珺. 我国跨境电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 2022.
[8] 耿丹. 电商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22(24): 147-149.
[9] 张昆, 范思远. 跨境电商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J]. 中国市场, 2023(5): 193-195.
[10] 许洪强, 邓福平, 陶波. 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现状分析与探索应对[J]. 法制博览, 2023(8): 34-36.
[11] 来芸, 黄靖, 杨悦. 保护亚运会知识产权推动电商平台自治[J]. 中国外资, 2023(8): 24-26.
[12] 逄苗, 姜琳. 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N]. 烟台日报, 2024-04-26(003).
[13] 李俊霞, 李桂红, 褚义兵, 等. 电子商务法[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4: 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