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兴构式“X门”看网络流行语的语义演变及流行动因
The Semantic Evolution and Motivational Factors Driving Popularity of Online Buzzwords: A Case Study of the Emerging Construction “X-Gate”
DOI: 10.12677/ml.2025.13111128, PDF, HTML, XML,   
作者: 汪语晨: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关键词: X门语义演变流行动因X-Gate Semantic Evolution Motivational Factors Driving Popularity
摘要: “X门”是一种网络新兴构式,由“麦门”一词演变而来,在网络媒体平台上被迅速地传播、类推、泛化。本研究基于语言模因论,对网络流行语“X门”的语法结构和语义演变过程进行梳理,进而探究“X门”构式的语义演变机制。并从功能、性质和原则角度探讨“X门”的流行动因,以期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提供参考。
Abstract: The emerging construction “X门” (X-gate), which evolved from the term “麦门” (Mai-men, referring to McDonald’s enthusiasts), has been rapidly propagated, analogized, and generalized across online media platforms. Based on linguistic memetic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grammatical structure and semantic evolution of the internet buzzword “X门”, thereby exploring the mechanisms behind its semantic change. Furthermore, it investigates the motivational factors driving the popularity of the “X门” construction from functional, qualitative, and principled perspectives, aiming to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dissemination of network catchphrases.
文章引用:汪语晨. 从新兴构式“X门”看网络流行语的语义演变及流行动因[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1): 22-2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11128

1. 引言

源自20世纪70年代的“水门”事件而产生“名词 + 门”这一语法构式,原专门代指具有轰动效应的事件,后在中国网络上“X门”类新词迅速地被传播、复制、类推、泛化。众多学者对此现象开展了相关研究,例如周日安、邵敬敏(2007)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门”一词的类化和泛化展开讨论,并提出其将来发展为后缀的可能[1];王望妮(2007)基于网络语料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XX门”进行了诠释,揭示语言接触和变异与社会心态之间的密切关系[2]。同样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进行研究的还有学者杨永林(2008),其基于“模因”理论对各类“门”字事件在国内新闻媒体快速传播的现象进行探讨[3]。此外,夏宇、谢婕妤(2011)从语法化角度明晰了“X门”语义特征减少、语义虚化的语法化过程,在此发展进程中“X门”逐渐成为了具有强大构词能力的附缀式构词语模[4]。游玉祥(2011)对“X门”从结构特点和搭配的角度进行分析,发现“X门”中的“X”大部分为名词性词语和动词性词语,只有极少部分是形容词性词语进行充当[5]。刘娅琼(2008)聚焦“X门”语义变化的全过程,从修辞动因的角度诠释了“X门”的流行原因,并提出了“再概念化”的理论,指出“X门”是转喻后再隐喻的结果[6]。通过对“X门”的复制、传播、模因变异现象,学者吴丹(2010)解释了“X门”的发展和变化原因[7]

综上可以看出,前人对“X门”的构式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对近年来网络上出现的以“麦门”为首的“X门”类别研究较少,此类“X门”具有新的抽象意义,即指一些人对于某样东西超乎寻常的喜欢,遂聚集成一个虚拟阵营。因此,本研究聚焦新兴的“X门”类词汇,结合相关语料,对“X门”的语法结构、语义演变机制及流行动因进行讨论和探究。本研究的语料均选自于新浪微博,且考虑到用户隐私,文中例句将不再随文标注出处。

2. “X门”的语法结构

2.1. “X门”的结构分类

从结构分类来看,“X门”是一种复合构式,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后缀常项“门”,二是前缀变项“X”。其中,“X”是可变因素,说话人通过改变“X”以适应不同的表达意图和语境特点,“X”可以是任意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表示特定的事件、现象或概念。而“门”作为后缀,起到修饰和限定的作用,赋予“X”特定的内涵和外延。

根据词性,可以将“X门”构式分为以下三类:名词性、动词性和形容词性。

1) 名词性“X门”类

名词性“X门”新词由名词性语素或词与“门”后缀组成,它们主要归类为名词。这种构词模式通常遵循“名词性语素/词 + 门”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名词性语素或词的音节数量没有限制,“门”可以与单音节或多音节的语素或词搭配使用。例如:“猫门”、“鼠门”、“饭门”、“芝士门”、“春天门”、“卡皮巴拉门”等,这些名词可能是个体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等。从中可以看出,“X”通常不包括表示集合、地点或方向的语素或词。在名词类的“X门”新词中,往往选择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意义的词汇作为前缀。“X”通常指代具有象征性的事物,可以表示对某种事物的赞成或支持,或者指代某种学术派别、思想流派,或者是指代特定的事物或现象,顺应语言的经济原则。

2) 动词性“X门”类

动词性“X门”类主要由动作动词和心理动词构成。例如:“中午刚吃过,现在已经把下午饭和明早咖啡点好了!干饭门永存!”、“自愿加入睡教,睡门永存!”、“一个爱学习的人,再坏能坏到哪里去呢,这就是我的善恶观,学门永存!!!”、“走到哪里都要举起镜头,我可太喜欢拍照了,拍门!”、“飞门永存!永远会被青春校园氛围感折服!”等。动词性“X门”类新词通过将动作动词或心理动词与“门”后缀结合,形成了具有特定含义和情感色彩的构式。它们通常用来表达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状态的认同、支持或热爱。

3) 形容词性“X门”类

在语用层面,“X”要从某种事件中抽象概括出最凸显的特征,因此形容词类“X门”主要由性质形容词构成,性质形容词能够直接说明事物的特征或性质。例如:“裸门”,指的是美妆产品中的裸色调单品或妆容,一般以浅粉、奶茶、杏色等低饱和度的颜色为主,这些颜色可以打造出清透自然的裸感妆效。还有用于自嘲的“寡门”,表达一种“孤单”或“冷清”的状态。除此之外,还有具有特殊意义的“暖门”,其中“暖”字具体指代游戏名称中的角色“苏暖暖”,例如,“我自愿加入暖门,拥护门派门义,履行信徒义务,永远喜爱苏暖暖!永远积极向上!永远保持可爱!为苏暖暖和我的幸福奋斗终身!”。单从“暖门”二字看,“暖”可以理解为“温和”的词义,但此处结合语境来看,“暖”是指一款换装养成类手机游戏“奇迹暖暖”。说话者则是该游戏的忠实用户。

从上例可以看出,要准确把握“X门”构式的确切含义,关键在于将其与相应的事件联系起来。无论是形容词类还是其他类别的“X门”,都需要还原到事件本身,从事件中获取“X门”所包含的正确意义,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所指代的具体内容。

2.2. “X门”的句法功能

“X门”的句法功能主要为两类,一类是充当句子成分,作主语、宾语或定语等;另一类则是作独立语,充当单句或分句。作主语例如:“一个喜欢猫猫的人会有什么坏心眼,猫门永存!”、“咖门会保佑每一个努力的人”;作宾语和作定语的情况较少,在“麦门信徒集合啦!”中,“麦门”一词充当定语,修饰“信徒”,表明领属关系。

在作独立语时,“X门”可以充当单句或分句,通常位于句首或句尾,句式常为“X门善恶观”。例如:“一个喜欢吃薯条的人,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这就是我的善恶观,薯门!”、“空门!一个四月中旬就开冷空调的寝室,再坏能坏到哪里去!”等。“X门”处于句首位置时,能够快速吸引读者注意力,并需要后续的句子来补充语境信息。在句尾位置时,它常常用于表达说话人对前文内容的总结和情感表达,以积极的情感上升作为结束,旨在激发读者的认同感,互动性较强。

3. “X门”的语义演变

3.1. “X门”的语义演变过程

网络新兴构式“X门”最初源于“麦门”的创造,是网民自发表达对麦当劳食物喜爱的说法形成的语气词,而后在人类认知机制的加工下,演变为对自己喜爱的事物的表达。而“麦门”一词源自宗教词语“Amen”,汉译为“阿门”。“阿门”是犹太教和基督教中的宗教用语,它在祷告和宗教礼拜中表达信徒对所祈祷内容的真诚愿望,表达“诚心所愿”的意思。

“门”在现代汉语中本义指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后由“家门”之义延伸为“家族”、“门第”,发展到现在,有“事物的分类”之义。“麦门”受到现代汉语中“门”字原始含义的影响,其含义开始经历转变。“麦”字代表“麦当劳”,而“门”字则承担了其他的义项。在新媒体语境中,公众在联想和类化的作用下扩大了“X门”的意义,将其与新的语素结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词语。

3.2. “X门”的语义转喻机制

束定芳、田臻(2019)曾指出,“词语的意义在具体的使用中得到动态的构建,并在不同的使用场合通过隐喻、转喻、意象图式、概念整合等认知机制得到逐渐扩展”[8]。隐喻建立在两个不同概念域所投射的映像之间,而转喻指同一个概念域内的投射。从前文“X门”的语义演变中可以看出,“X门”的词义转喻机制为:“阿门”(语气)先隐喻为“麦门”,再转喻为“门派”。新的“X门”构式是在“麦门”构式的基础上,通过转喻机制形成的。例如,“猫门”、“鼠门”等新型“X门”构式,可以通过它们与特定门派用语及其相关性之间的联系,实现转喻。

4. “X门”的流行动因

4.1. 语言模因强势性的凸显

何自然(2023)提出,模因按照其传播力度可以分为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9]。强势模因是指复制的保真度高、被复制的机会多、传播的范围广、存活的时间长的模因。网络语言通常模仿、复制原始信息的音和形,并用类推的手法进行重现与创新,具有推动性(何自然、何茵如,2022) [10]。“X门”新兴构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可复制性,属于强势语言模因。前文已指出,“X门”中的前缀“X”成分多样,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且在句法功能中可以充当句子成分或者是独立语。因此,该结构简单、易模仿,且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导致其在网络语境中频繁复制、广泛传播。例如:“一个喜欢xx的人,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这就是我的善恶观,XX门!”、“X门永存”等句式简单易模仿,具备较好的语言模因潜质,属于强势性语言模因。因此,网友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学习并模仿,广泛运用到各类语境中,扩大“X门”的影响力。

4.2. 网络媒介传播

“X门”作为新兴的网络构式语言,是互联网的产物。而如今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网络语言的流行和传播提供了平台。新媒体时代,新浪微博、微信、B站、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是助推“X门”传播的媒介和载体。“X门”由模因宿主创造,进一步借助于网络空间进行传播扩散。例如,新浪微博平台上麦当劳官方“麦当劳,我永远的家。麦门”为口号的微博文案,吸引了大量麦当劳粉丝的关注;除此之外,微博关于#“X门”#热门话题讨论也进一步助推其传播;就微信而言,聊天者通过“X门”这种新兴表达形式,增加话语的幽默感,并借助相关的表情包传达感情,增进交际双方交流的体验感。B站完善的弹幕机制、小红书等其他社交媒体的实时评论机制,也为“X门”模因传播提供了巨大的机会。此外,还有各类新闻媒体、公众号也会在推送新闻事件时使用“X门”这一表达方式吸引广大网民关注。因此,“X门”这一新兴构式得到了广泛而快速的传播。

5. 结语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并在社会中不断演变和发展。“X门”作为网络新兴构式,具有高度能产性。其语法结构可以分为:名词类、动词类和形容词类等,且在这种结构中,“X”语素或词的音节数量没有限制,“门”可以与单音节或多音节的语素或词搭配使用。“X”进入词模“X门”的语义前提是源于说话人“喜爱”、“认同”、“推崇”的情感。从句法功能来看,“X门”可充当句子成分,作主语、定语或宾语;此外,也可充当独立语,作单句或分句。

“X门”构式由“麦门”一词演变而来,而“麦门”的起源是宗教词语“Amen”。通过隐喻、转喻等认知机制,形成一系列新的“X门”构式。作为网络流行语,“X门”凸显了其语言模因的强势性,并借由新媒体平台进一步流行和传播。“X门”构式在网络社群中扮演着新的认同标志的角色。通过创造相关的新词汇,潜在受众通过评论和点赞等交互形式来实现身份互认,引发情感上的共鸣。这种共鸣感让不同背景、性别和年龄的使用者在身份认同的基础上感受到归属,建立社群,从而推动了“X门”这一词模的广泛使用和流行趋势。但在追求幽默、新颖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其情绪共振功能,合理地使用并传播。

参考文献

[1] 周日安, 邵敬敏. 美英式原型标记“-门”的类化和泛化[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7(4): 43-47.
[2] 王望妮. “门”后的思考: “XX门”的社会语言学解读[J]. 外语教学, 2007(3): 24-27.
[3] 杨永林. 千门万门, 同出一门——从美国“水门事件”看文化“模因”现象[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8(5): 385-389+401.
[4] 夏宇, 谢婕妤. 从“~门”浅析语义虚化和语法化[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4): 138-139+156.
[5] 游玉祥. “X门”构式的语义信息及认知形成机制[J]. 外语研究, 2011(4): 45-49.
[6] 刘娅琼. 从“X门”看再概念化过程——兼论修辞结构的构建手段之一[J]. 修辞学习, 2008(3): 36-40.
[7] 吴丹. 从模因论看“X门”现象[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1(2): 123-125.
[8] 束定芳, 田臻. 语义学十讲[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9.
[9] 何自然. 新媒体中网络语言的语用问题[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3, 30(5): 1-9+110.
[10] 何自然, 何茵如. 语言模因引领下的网络语言现象[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