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学赛研”一体化在《数字贸易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Value and Practice Path of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earning, Competition, and 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Digital Trade”
摘要: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数字贸易学》课程教学的不断完善对于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经贸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以《数字贸易学》课程为例,阐述了“政学赛研”一体化在教学过程中的内涵及意义。然后,分别从思政教育融通课程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专业学科竞赛促学促研、学术研究反哺专业教学等角度,介绍了“政学赛研”四个模块及其一体化模式的应用价值、潜在挑战和实施路径。最后,进行了相应的总结,阐述了“政学赛研”一体化模式的局限性和不足,并提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ing of “Digital Trad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cultivating compound economic and trade talents with both theoretical quality and practical ability. Firstly, this paper treats the digital trade course as an example,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earning, Competition, and Research (IPELCR)”. The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application value, potential challenges,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he four modules of “IPELCR” and its integration mod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the promotion of learning and research by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competition, and the return of academic research to professional teaching. Finally, this paper makes a corresponding summary, expounds the limitations and deficiencies of the integration model of “IPELCR”, and puts forward the direction of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future.
文章引用:邱志萍, 张林云. “政学赛研”一体化在《数字贸易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11): 19-25.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11835

1. 引言

202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指出,促进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为塑造对外贸易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建设数字中国、贸易强国作出更大贡献。同时,还提出了我国数字贸易的发展目标,在发展质量、基础设施、体制机制和开放程度均实现大幅度改善,到2035年可数字化交付额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提升至50%以上。可见,数字贸易是数字经济的核心内容,已成为驱动中国国际贸易升级的核心动能,对于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和贸易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我国数字贸易发展仍需与时俱进的理论指导和人才支撑,仍需加强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也为加快完善数字贸易学科体系建设提供重要动力[1]。因此,我国数字贸易快速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的数字贸易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也对课程教学实践过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数字贸易迅速发展和商科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国贸专业教学改革在高等教育商科改革具有重要地位。事实上,数字经济时代下“新商科”对新型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及人才培养有着新的要求,需加快调整课程结构、打造多元化教学模式、应用信息化教学工具,从校内外商科导师及企业家三个维度优化学科的师资队伍[2]。新商科背景也加快了国贸专业课程教学的数智化转型,在人才需求、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产出导向指引下,努力提升本科生贸易业务能力和数智技术融合能力,进一步优化专业教学及课程体系建设[3]。与此同时,与《数字贸易学》课程教学相关的问题同样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以“新文科”建设为指引,运用模块化课程内容、分层化评价体系设计、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系统化思政教育等方式,在“学”的过程中不断丰富数字贸易教学方法[4]。还有一些学者从“课训赛创产”融合[5]、“产教研学创”融合[6]、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禀赋[7]、“岗课赛证”模式[8]等角度系统阐述数字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践路径。

可见,现有研究局限于《数字贸易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内容设计和人才培养,尚未关注实用可行的多样化教学模式。值得注意的是,现有《数字贸易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思政融通不够深入、自主学习动力及能力偏弱、教学内容及方式更新较慢等[4]。同时,由于学科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中还出现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的意识不强、学科竞赛促学促教机制不够完善、产教融合程度不够深入等问题,导致难以满足高素质数字贸易人才培养需求[5] [6]。事实上,《数字贸易学》教学模式变革与老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能力、思政教育成效和以赛促学促研效果密切相关,因而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该课程教学模式变革不仅直观体现了培养以学生及其成效为中心的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9],而且还与积极推动学生项目式学习的理念相匹配[10]。因此,本文提出的“政学赛研”一体化模式的应用价值和实践路径,为深化和改革《数字贸易学》教学模式提供了方向。

图1所示,“政学赛研”一体化由“政”、“学”、“赛”、“研”四个模块组成,四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为改革《数字贸易学》课程教学方式提供了新的方向。从内涵来看,“政”指思政教育融通课程教学,结合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筑牢学生的价值根基,为学生学习数字贸易课程内容提供强有力的内生动力和家国情怀。“学”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以问题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字贸易理论与实务,激发持续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赛”指学科竞赛促学促研,驱动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锤炼专业技能与团队协作能力,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研”的良性循环机制。“研”指学术研究反哺专业教学,通过系统的学术训练和科研实践,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研究能力,将前沿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案例与内容,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持续提升课程深度与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从应用意义来看,“政学赛研”一体化立足我国数字贸易发展需求,不仅符合数字贸易学科体系建设方向,也为改革学科教学过程提供重要支撑。“政学赛研”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助于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对提升数字贸易人才培养质量、服务贸易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Figure 1. The cycle mechanism of the integration mod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earning, competition, and research”

1. “政学赛研”一体化模式的循环机制图

接下来,本文将结合《数字贸易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培养人才目标,分别从思政教育融通课程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专业学科竞赛促学促研、学术研究反哺专业教学等四个方面,系统阐述“政学赛研”一体化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说明可能存在的挑战(问题)和具体的实践路径。具体而言,《数字贸易学》课程的教学过程应持续融入“政学赛研”一体化模式,从而从筑牢价值根基、强化学习能力、锤炼专业技能、培养学术素养、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充分释放应用价值。在应用价值的基础上,《数字贸易学》课程的教学过程应围绕着教学流程与内容,旨在构建“政学赛研”协同联动的教学体系,从思政教育引领价值方向、教学相长双向赋能体系、学科竞赛促教促研平台、学术与教学互动反哺机制等方面提供教学改革路径。此外,本文最后总结了“政学赛研”一体化模式的局限性,并说明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为助力数字贸易教学改革和培养高素质经贸人才提供一定的指导。

2. 思政教育融通课程教学

2.1. “政”的应用价值:有利于筑牢价值根基

思政教育在《数字贸易学》课程教学中发挥着价值引领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筑牢价值根基,为培养兼具专业技能、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新时代商科人才提供价值方向。基于政策法规、职业道德、贸易政策法规、行业伦理规范、国家战略(如数字中国、贸易强国等)等内容,思政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字贸易伦理观和国家视野,深化理解数字贸易的中国方案与价值导向。同时,这能够有效强化学生对国家战略与政策的理解力、社会责任感、文化自信,使其成为既精通国际规则又坚守中国立场,既具备创新精神又恪守商业伦理的新时代数字贸易人才。思政教育这一价值根基既为“学”注入了使命导向,促使理论知识学习与国家战略需求遥相呼应;又为“赛”奠定了规范意识,确保学科实践在规范环境中开展;还为“研”提供了战略导向,引导学术研究紧扣国家发展重大需求。

2.2. “政”的实践路径:坚持思政教育引领价值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思政教育融入《数字贸易学》教学中仍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方面,现有教学内容停留在政策文本表面解读,未能有效结合数字贸易真实业务场景,同时难以量化评估思政成效。另一方面,思政元素与学、赛、研等环节衔接仍不够紧密,缺乏具备政策实务经验的师资及成体系的本土案例库,从而较难与“学赛研”形成体系。为此,本文认为应始终坚持思政教育引领价值方向,以思政教育升华“政学赛研”一体化模式。

具体而言,首先,应深化政策战略融入教学主线,将中国关于数字贸易的重大决策与发展战略系统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可以设置中国数字贸易政策解读、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跨境电商监管政策、数据安全法、行业伦理等专题模块,结合RCEP、DEPA等国际协定中的数字贸易规则,通过政策研读、案例分析等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国家战略意图与制度型开放举措。然后,开展中国数字贸易实践案例教学,精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数字贸易企业实践案例(如跨境电商出海、数字服务贸易等)与重大平台项目(如进博会、数贸会等)。通过案例教学、实地调研、项目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悟中国方案的实践成效。最后,应强化规则伦理与价值引导,将国际数字贸易规则、数据安全法规、数字伦理等内容纳入教学环节。在学科竞赛和学术研究中嵌入对合规性与社会责任的要求,培养学生恪守商业道德、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职业素养,塑造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全局视野。

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

3.1. “学”的应用价值:有利于强化学生学习能力

“政学赛研”一体化模式通过构建问题导向的学习体系,在熟悉国家战略需求、参与竞赛实践和基础专业研究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字贸易理论,有效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通过政策解读、案例研讨、竞赛实践与学术研究的多维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打通理论联系实际的壁垒,提升知识吸收效率。该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字贸易的核心内涵与发展规律,深入理解中国在跨境电商、数字服务、智能制造、数字支付、数字规则、智能物流、数字贸易成本与壁垒等领域的创新实践与解决方案。这种自主学习能力既为“政”的解读提供了认知基础,帮助学生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又为“赛”的实践储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竞赛成果更具创新性与深度;还为“研”的开展培养了批判性思维,支撑学生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贸易研究,进而带动教学模式实现多维度变革。

3.2. “学”的实践路径:完善教学相长双向赋能体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当前《数字贸易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学相长体系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传统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及能力较为缺失,同时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无法高效利用政策、竞赛、学术等资源;其二,师生互动机制尚未健全,缺乏有效的双向反馈渠道,制约了教学内容的优化发展。鉴于此,本文认为应积极完善教学相长双向赋能体系,以自主学习和教学相长赋能“政学赛研”一体化模式。

具体而言,其一,实施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定期参与全国教指委数字贸易学科和国际贸易学科会议及教学培训会议。鼓励教师申报和参与数字贸易教研教改项目,推动教师将最新行业动态转化为教学资源,提升其实践教学与课程开发能力,实现教学内容的持续更新。还应以“研”和“赛”的真实问题重构教学大纲,采用项目式学习、案例教学、模拟仿真等教学方法。其二,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支持体系,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供微课程、案例库及科研工具等资源。利用思政教育、学科竞赛和学术研究等多维协同模式,引导学生熟悉和掌握数字贸易理论,在“干中学”的过程中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互动转化。其三,还应创新师生协同发展模式,设立师生协作科研项目,鼓励共同开展政策调研、案例开发、学术研究和学科竞赛,以此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应建立常态化学习反馈机制,定期评估教与学的效果,完善教学相长双向赋能体系。

4. 专业学科竞赛促学促研

4.1. “赛”的应用价值:有利于锤炼专业技能

在“政学赛研”一体化模式的支持下,《数字贸易学》课程教学通过学科竞赛、实践调研等渠道实现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有助于系统化锤炼学生的数字贸易专业技能。该模式以外贸从业、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的学科竞赛和实践调研为抓手,引导学生深度掌握跨境电商运营、数字营销、大数据分析、跨境支付、物流调度、国际贸易规则与谈判应用等核心职业技能。这种专业化技能训练既能够有效反哺“政”的认知,使学生通过实践深化对数字贸易战略与政策的理解;又能提升“学”的成效,促使理论知识向应用能力转化;还能赋能“研”的深度,为学术研究提供真实案例与数据支撑,形成“以赛促技、以研精技”的良性循环。通过竞赛锤炼和调研实践,学生既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又形成了政学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最终培养出符合数字贸易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2. “赛”的实践路径:搭建学科竞赛促教促研平台

需要提及的是,在《数字贸易学》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科竞赛的促学促研功能面临双重挑战。其一,赛教融合深度不足,竞赛内容与课程教学衔接不够紧密,多数学生仍将参赛视为课外活动,未能有效反哺日常学习。其二,成果转化机制欠缺,竞赛成果向学术研究、产业应用的转化不足,缺乏系统的孵化支持。因此,本文认为应搭建学科竞赛促教促研平台,在参与专业比赛“干中学”的过程中赋能“政学赛研”一体化模式。

具体而言,第一,构建课赛融通的课程机制,将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POCIB全国外贸从业能力大赛、OCALE跨境电商竞赛、全国数字贸易技能大赛等权威赛事内容融入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和设计“竞赛专题模块”内容。通过完善的竞赛培训机制,应用“以赛代练”的模式,将备赛过程转化为课堂教学环节,使竞赛成为检验理论学习成效的实践平台。第二、建立竞赛成果转化机制,指导学生将学科竞赛的研究报告转化为学术论文、调研报告或创新创业项目。尝试建立竞赛与研究互促通道,支持学科竞赛成果(如统计建模、大创项目等)向学术研究转化,助力学术研究成果反哺学科竞赛创新,形成“以赛促研、以研优赛”的良性循环,提升学生参与各类各级竞赛的积极性。第三,应强化校企协同指导模式,引入企业导师参与竞赛指导,将行业真实问题转化为竞赛课题。通过“企业出题、学生解题、双师评题”模式,推动竞赛成果匹配产业需求,构建产教融合的竞赛生态体系。

5. 学术研究反哺专业教学

5.1. “研”的应用价值:有利于培养学术素养

“政学赛研”一体化模式通过构建学术研究培养机制,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和灵活运用数字贸易理论知识,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研究素养与创新思维。在《数字贸易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该模式旨在通过组织学术工作坊、参与导师课题和论文写作训练等途径,借助学术性的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学术兴趣,系统培养学生文献综述、数据分析、学术表达、学术写作等研究能力。可见,这种学术素养的培养既为“政”的理解提供了精神支撑,帮助学生解读国家战略与政策背后的理论依据;又为“学”的过程注入了探索精神,推动理论知识向研究创新转化;还为“赛”的实践提升了学术内涵,使竞赛作品具备更强的研究深度与创新性。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数字贸易领域的前沿研究方法,培养基础的学术思维,形成“政学赛研”良性互促机制,培育出兼具研究能力与实践创新的数字贸易人才。

5.2. “研”的实践路径:构建学术与教学互动反哺机制

需要看到的是,学术素养与研究能力培育也同样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当前学术训练与教学环节存在脱节,缺乏相对系统的学术素养培养过程,学生难以将文献述评、数据整理、实证分析等技能有效运用于学习竞赛实践中。另一方面,科研资源未能充分反哺教学,学生参与学术研究的动力不足,制约了一体化模式成效的持续显现。因此,本文认为应构建学术与教学互动反哺机制,以学术素养培养及其与教学互促的形式赋能“政学赛研”一体化模式。

具体而言,首先,应构建阶梯式学术训练体系,尝试开设“数字贸易研究方法”工作坊,系统训练学生文献阅读与综述、数据分析和学术写作与表达能力。积极开展循序渐进的学术能力培养路径,依托经济贸易学科理论和计量经济学等知识基础,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个完整的研究周期,培养其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然后,实施学术兴趣驱动的项目式教学,鼓励学生将课程知识点延伸为学术课题,支持其自主申报校级科研项目。建立课程论文、竞赛作品、学术成果的转化机制,将优质课程作业培育为学科竞赛报告、学术会议论文和期刊投稿,激发学生研究主动性。最后,应建立产学研协同的学术反哺机制,将学术前沿讲座、文献研读、数据挖掘与分析工具应用、研究报告撰写等学术训练模块嵌入课程,将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教师横纵向课题,通过学术沙龙、论文答辩会等形式,形成教学启发科研问题与科研产出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

6. 总结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和数字贸易教学亟需改革的背景下,本文提出了“政学赛研”一体化模式,旨在将思政引领、教学相长、竞赛实践、学术研究等内容引入到课程教学实践中,重点阐述了其在《数字贸易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和实践路径。毋庸置疑,在《数字贸易学》教学过程中,应加快建立“政学赛研”联动机制,将四要素循环赋能课程教学全过程,从而构建一个动态、开放、协同的一体化全新育人体系。这不仅进一步释放了《数字贸易学》的课程教学价值,而且也提供了可行的实践路径与方向,为不断提升数字贸易人才培养质量与课程建设水平提供保障。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政学赛研”一体化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较为突出的价值,但其模式本身及实施仍面临一定局限性。首先,该模式对教学资源与师资整合能力要求较高,部分院校在政策资源引入、竞赛平台搭建及跨学科教研组织方面存在现实困难。然后,“政学赛研”四维要素的深度融合需持续而稳定的机制保障,短期项目制合作难以形成长效育人生态。最后,当前模式效果多依赖于质性评价,在量化评估体系构建与学生成长追踪方面尚不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仅初步地阐述了“政学赛研”一体化模式的应用价值和实践路径,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也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新的深化方向。具体而言,第一,后续研究应探索适用于不同院校层次的差异化实施路径,增强模式的普适性与适应性,结合具体的授课对象、班级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阐述。第二,未来研究应构建科学的多维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进行长期追踪与实证分析,从而得出更为具体深入的结果与政策方向。第三,更为重要的是应重视数字技术的赋能,研究数字化教学平台及工具在“政学赛研”一体化模式中的综合应用研究。

基金项目

2024年广东省“质量工程”立项建设项目:“双百行动”背景下《电子商务运营》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研究;东莞理工学院首批校级新工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立项项目(20200258)。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马述忠, 濮方清, 潘钢健, 郭继文, 柴宇曦. 数字贸易学[M]. 第2版.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4: 1-3.
[2] 王琳. “新商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研究[J]. 上海商业, 2023(7): 193-195.
[3] 卢瑜, 王雄英. 新商科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数智化课程体系构建[J]. 高教学刊, 2024, 10(36): 85-89.
[4] 吉易成. 新文科背景下数字贸易学教学方法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24, 45(19): 210-212.
[5] 蒋雨秀, 莫凡, 苏宣云. “课-训-赛-创-产”深度融合下国际数字贸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J]. 市场论坛, 2024(2): 51-55+67.
[6] 顾晓燕, 华树春, 朱玮玮. “产教研学创”融合背景下数字贸易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 改革与开放, 2020(22): 105-108.
[7] 刘礼稳, 谭卓瑛. “2 + 6 + N”背景下数字贸易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4, 27(9): 232-235.
[8] 周菁. 职业技能五维融合: “岗课赛证创”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挑战——以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数字贸易现代学徒制为例[J]. 现代商贸工业, 2024, 45(10): 95-97.
[9] 陈基海.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地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索[J]. 科教导刊, 2025(10): 26-28.
[10] 贾建国. 学校常态化推进项目式学习的理念、困境与策略[J]. 教学与管理, 2025(26): 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