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反杜林论》及其当代价值探究
A Brief Analysis of “Anti-Dühring” and Exploration of Its Contemporary Value
DOI: 10.12677/acpp.2025.1411547, PDF, HTML, XML,   
作者: 耿玲玲: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反杜林论》恩格斯当代价值Anti-Dühring Engels Contemporary Value
摘要: 恩格斯在1876~1878年为批判杜林的错误观点而写作出《反杜林论》。最初其以论文的形式在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机关报《前进报》及其副刊上发表。1878年7月印成单行本。《反杜林论》通过对杜林的错误思想的批判,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该著作中揭示了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反杜林论》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列宁认为本书“分析了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最重大的问题”,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反杜林论》的主要内容可以大体分为: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新时代,研读《反杜林论》,学习其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将有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Abstract: Between 1876 and 1878, Engels wrote “Anti-Dühring” to critique the erroneous views of Dühring. Initially, it was published in the form of articles in the Central Organ of the German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Vorwärts,” and its supplement. In July 1878, it was printed as a separate book. “Anti-Dühring” comprehensively expounds Marxism through the criticism of Dühring’s mistaken ideas. Marxism consists of three main components: philosophy, political economy, and scientific socialism. The book reveals the internal connections among these three components. “Anti-Dühring”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s of the proletarian revolution and achievements in natural sciences since the emergence of Marxism and has been called the “encyclopedia of Marxism.” Lenin considered this book to “analyze the most significant problems in philosophy,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and deemed it “a must-read for every awakened worker.” The main content of “Anti-Dühring” can be generally divided into: Preface, Introduction, Philosophy, Political Economy, and Scientific Socialism. In “Anti-Dühring”,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ultimate cause of all social changes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s should not be sought in people’s minds, nor in their ever-growing understanding of eternal truth and justice, but should be sought in changes in the modes of production and exchange”. In the new era, studying “Anti-Dühring” and learning its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Marxism will help comprehensively build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文章引用:耿玲玲. 浅析《反杜林论》及其当代价值探究[J]. 哲学进展, 2025, 14(11): 13-20.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11547

1. 文献综述

通过梳理有关恩格斯和《反杜林论》有关的中外文献综述,发现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恩格斯真理观研究、平等观与正义思想研究、自然辩证法争议、体系定位与恩格斯独立贡献上。

1.1. 恩格斯真理观研究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系统阐述的真理观成为近20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通过对永恒真理的批判,恩格斯建构了一种历史的、辩证的真理观,这一观点在学界引发了深入讨论。中国学者胡绵和吴国林(2022)指出,恩格斯的真理观是通过对杜林“永恒真理”的批判展开的,其核心在于揭示真理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1]。针对复杂认识领域,恩格斯强调真理的相对性和过程性,这一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学界对恩格斯真理观的解读则呈现出不同的取向。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倾向于将恩格斯的真理观与马克思的真理观区分开来,甚至将恩格斯阐释为真理的相对主义者。这种解读尤其反映在欧美学者对《反杜林论》的解读中,他们往往强调恩格斯真理观与马克思实践真理观之间的差异[2]。不过,这种区分也受到了中国学者的批评。中国学者普遍认为,恩格斯与马克思在真理观上是一致的,都强调真理的实践基础和历史发展性。郑光辉在其研究中将马克思恩格斯的真理观统称为“实践真理观”,认为这种观点超越了纯粹认识论的范畴,将真理问题拓展到社会实践领域[3]。值得注意的是,近20年来中国学者对恩格斯真理观的研究逐渐从单纯解读文本走向了理论创新与当代应用。胡绵和吴国林(2022)强调,恩格斯的真理观可以作为回应当代真理问题的理论武器,特别是在面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两种极端真理观时,恩格斯的辩证真理观提供了一种中道方案[1]。这一观点在当代学术界应对后现代主义对真理概念的挑战时显得尤为相关。

1.2. 平等观与正义思想研究

《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杜林平等观的批判,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平等理论的核心文本,也成为近20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中国学者高晓锋(2024)指出,恩格斯通过批判杜林的先验唯心主义平等观,确立了研究平等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4]。杜林将平等视为一种超历史的普遍原则和“永恒的真理”,认为社会现实存在着与平等理念完全适应的平等事实。而恩格斯则彻底颠覆了这种观点,揭示了平等的历史性和具体性[4]。这种方法论上的革新,为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奠定了坚实基础。西方学界对恩格斯平等观的研究则呈现出更为复杂的面向。一方面,有西方学者承认恩格斯对平等观念的历史梳理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他们又常常批评恩格斯过于强调经济因素,忽视了平等观念的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等维度的相对独立性。这种批评在部分西方马克思学家中尤为明显,他们倾向于将恩格斯对平等问题的经济还原论与马克思更为多元的平等观对立起来。不过,这种对立论也受到许多学者的质疑。王广(2006)认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一改西方政治哲学通过自然状态假设和社会契约论研究正义问题的理路,确立了研究平等、正义问题的科学方法,开辟了新的研究范式[5]。值得注意的是,近20年来,中国学者对恩格斯平等观的研究越来越注重当代价值的挖掘。特别是在中国社会追求共同富裕的背景下,恩格斯的平等观被阐释为不仅关注形式平等,更注重实质平等的理论基础,这一解读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当代意义。

1.3. 自然辩证法争议

《反杜林论》中阐述的自然辩证法思想,是20年来恩格斯研究中争议最为激烈的领域之一。这一争议主要围绕恩格斯是否“错误”地将辩证法扩展到自然界,以及自然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的关系等问题展开。黎昔柒(2021)在《论卢卡奇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之误》一文中系统梳理了卢卡奇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七点批判:包括认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未能涉及理论的革命性、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起来、批判“僵化轮廓”将会消失的观点、以及指责恩格斯错误地将辩证法扩展到自然界等[6]。卢卡奇的批判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方学界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他们认为恩格斯将辩证法自然化和科学化,从而淡化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革命性和批判性。一些西方学者,特别是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如卢卡奇、柯尔施等,坚持将辩证法限制在社会历史领域,认为自然界不存在主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因而也就不存在自然辩证法[6]。这种观点本质上是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仅仅理解为一种历史辩证法,而非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学者普遍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进行辩护。黎昔柒(2021)指出,卢卡奇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批判源于他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独特理解,即仅仅将马克思主义归结为“革命辩证法”,强调理论与革命行为的统一[6]。此外,卢卡奇的“具体的总体”范畴、“历史”概念以及特殊的实践观也都构成他批判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理据。中国学者认为,这种解读实际上窄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范围,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性质。值得注意的是,近20年来中国学界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呈现出深化和拓展的趋势。一方面,学者们更加注重从文本学角度厘清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真实内涵,反驳西方学界的误读;另一方面,也致力于发掘自然辩证法的当代意义,特别是其在回应现代科技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上的理论价值。例如,有学者试图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与当代复杂性科学、系统论等联系起来,展示其超越时代的理论前瞻性。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内涵,也为其在当代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

1.4. 体系定位与恩格斯独立贡献

关于《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定位,以及恩格斯本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立贡献,是近20年来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欧美学界的一些研究者倾向于将《反杜林论》视为马克思主义体系化的起点,但也往往批评其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埋下了伏笔。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家和苏联学者则高度评价《反杜林论》在系统呈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贡献。卡尔·考茨基认为:“对马克思主义来说没有别的书能比得上这部著作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建立是从这本书开始的。列宁同样充分肯定《反杜林论》对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完整阐述,将其列为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学界出现了将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立起来的倾向,即所谓“马恩对立论”。这种观点在近年来的研究中仍有回响,特别是在一些欧美学者中,他们往往强调恩格斯思想与马克思思想的差异,甚至将恩格斯阐释为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始作俑者。姚一诺(2021)指出,这种对立论其实是西方“马克思学”人为制造的一些片面观点,其对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都是有所曲解的[7]。与此相反,中国学者普遍反对这种对立论,但在承认恩格斯独立贡献的同时,也强调恩格斯与马克思思想的基本一致性。胡绵和吴国林(2022)强调,恩格斯的真理观是一个独立的思想理论体系,应该对其进行系统分析[1]。这些研究试图在坚持马恩思想统一性的前提下,更加客观地评估恩格斯独立的学术贡献。关于《反杜林论》的体系性质,中国学界也进行了深入探讨。一方面,《反杜林论》首次系统呈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一体系化表述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另一方面,有学者质疑这种体系化是否可能导致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总的来说,过去20年关于恩格斯和《反杜林论》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研究的深度、广度和方法论自觉上仍有提升空间。未来的研究需要在文本深耕、中西对话、跨学科研究和现实关怀等方面进一步推进,从而更全面地把握恩格斯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当代价值。本文的写作将有助于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 《反杜林论》的写作背景

2.1. 政治背景

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处在动荡的变革期,资本主义在资产阶级革命结束后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这个时期的资产阶级在用暴力的手段镇压了法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后,开始持续采用暴力的手段统治无产阶级。由于资产阶级的有意为之,在工人阶级内部出现了工人贵族,他们为资产阶级服务。由于他们的存在导致许多无产阶级受到了错误的思想引导。在当时的德国有一个新的,年轻的,在不久前才刚刚统一起来的党派,为了保护这个党派不受到错误思想的影响,保护这个党派的发展,也需要写作出一篇文章去批判杜林的错误思想。

2.2. 经济背景

资本主义是带有剥削性质的,其最终目的就是尽可能多地生产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是伴随着各方面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的,在这种为利益所驱使的压迫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化,最终爆发为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英国、法国、德国相继爆发工人运动。在双方都处于混乱状况下,欧根·杜林站了出来。他声称自己是社会主义革命家,在他的著作中抨击德国的现实社会,将自己的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伪装成了科学的社会主义。这给当时的德国社会民主党造成了很严重的混乱,不管是在思想上还是组织上都是十分严重的危害。并且他的错误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德国还给当时的国际共产主义事业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危害。

2.3. 思想背景

为了批评杜林的错误思想,为了反击其对马克思主义的抨击,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为了更好地指导无产阶级政党,恩格斯创作了《反杜林论》。同时写作《反杜林论》也是对1848年以后的革命运动所产生的成果的一次大总结,不管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层面。这样的一次深刻总结也有利于后续开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同时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够臆想地创造出一个新的体系的人并不只有杜林。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在当时的德国,不管你是天才还是庸才,不管你是教授还是大学生,很多时候你轻而易举就可以创造出一个所谓的完整的体系。恩格斯指出,这是一种幼稚病。这表明德国大学生开始向社会民主主义转变,而这种幼稚病是和这一转变分不开的,可是我们的工人因有非常健康的本性,一定会克服这种幼稚病[8]

3. 《反杜林论》的主要内容

《反杜林论》由序言、引言和三个正文部分构成。三个正文部分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

3.1. 序言

序言一共有三个版本,每个版本所重点表达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在第一版,序言是1878年写于伦敦的。恩格斯在这版序言中,主要说明的是为什么写作、他自己的态度等。他表明写作这部著作并不是冲动的决定,而是经过了他本人的深思熟虑的。正如他自己所说,对象本身的性质迫使批判不得不详尽,这样的详尽是同这一对象的学术内容即杜林著作的学术内容极不相称的[8]。并且在这版序言中恩格斯表明了自己对读者的希望,就是要关注到他所说的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版序言写于1885年伦敦。在第二个版本的序言中恩格斯对这部著作要出新版表示了惊讶,因为这部著作所批判的对象几乎已经要被当时的社会所遗忘了。他自己也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几年前对杜林的批判现在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呢?这本著作一经问世就被禁。并且说明了在本书中所阐述的世界观内容绝大多数是由马克思确立和阐发的,只有少部分是他自己的[8]。在本版的序言中,恩格斯对新版的内容做了说明,除了第一章和第一版不一样以外,其余的内容都是按着第一版所进行的翻印,没有任何区别。这样做是因为恩格斯本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彻底的修改,当然他的职业操守也不允许他去做什么修改。并且他更重要的任务是去编印马克思遗稿。同时恩格斯认为这是一本论战性的著作,也不需要做什么修改[9]。同时在这版中,恩格斯说到,他和马克思可以说是唯一把自觉的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来并运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人[8]。第三版的序言写于1894年伦敦。在这里恩格斯重点说明的是增加第二编第十章《〈批判史〉论述》的原因,并且表达出对本书所主张的观点已经深深地为群众所接受的满意。

3.2. 正文

3.2.1. 哲学

在哲学部分,恩格斯首先批判了错误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并在随后系统的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他指出,按照杜林先生的说法,哲学是对世界和生活的意识的最高形式的阐发,在更广的意义上说,还包括一切知识和意愿的原则[8]。杜林所说的原则是从思维产生的原则,而不是从外部世界所得来的。在杜林这里,思维永远不能从自身中,而只能从外部世界中汲取和引出这些形式[9]。这就导致,在杜林这一切是反过来的。原则是研究的最终结果而不是研究的出发点并且这些原则也是从自然和人类社会中抽象出来的不能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9]。这些原则想要正确就必须要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而不是人类和自然界要去尊重和适应这些原则。这完全就是本末倒置的一种理念,是完全错误的。并且杜林把一切有意识的行为都称为是上帝的东西[9]

在这一部分,恩格斯指出要对我们所处的世界,形成一种精确的认识,这不管是对某一个时代或者是所有时代都是不可能的[8]。还指出了物质与运动、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一个哲学范畴,反应了事物变化发展的一切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不可能有离开运动的物质,也不可能有离开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运动而单独存在的时间与空间是不存在的,离开时间和空间而单独存在的物质运动也是不存在的。这四者是不可分割的关系。批判了杜林形而上学的观点,将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进行了论述。分别是矛盾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矛盾律是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自己发展自己的过程。还在这一编中,详细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批判了杜林错误的唯心主义先验论。指明了世界统一于物质。说明了物质世界的客观性,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但是这个相对对立只是在一定的范围一定的条件下才成立的对立。除此以外,在这一部分还批判了杜林的道德理论,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在道德上的观点。杜林认为道德是社会永恒存在的,他是从数学和抽象人性论出发的[9]。道德是有阶级的,每一个阶级的道德都是不一样的。恩格斯认为,道德并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平等观念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而不是杜林所说的那种超阶级的、超历史的平等观念[9]

3.2.2. 政治经济学

因为杜林全面攻击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所以在这一部分恩格斯对杜林的庸俗经济学进行了批判。杜林将他的先验主义完全应用到了政治经济学的领域,他认为暴力是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8]。恩格斯对杜林的经济学进行了彻底地批判并且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恩格斯指出,暴力只是一种手段而已,真正的目的一直都是经济利益。目的与用来实现目的的手段相比较谁是基础性的,结果不言而喻,肯定是目的具有更具基础性和决定性[9]。所以在历史上,经济比政治更具有决定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杜林将压迫优雅地表示为未来达到糊口目的的手段。这真的是可笑之极,在那个充满剥削和压迫的时代,这个思想更加麻痹了广大群众的思想,蒙蔽了群众的双眼,使得群众无法正确的认识到谁才是他真正的敌人。资本主义是隐蔽了剥削的社会,资本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尽可能多地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你以为剩余价值是他们自己生产的?并不是,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生产出来的。这也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恩格斯说到,为了使用奴隶,需要做到两点,分别是一奴隶劳动所需要的工具和对象;而努力维持困苦生活所需要的资料[8]。恩格斯还指出了经济对于政治的决定作用,暴力只是手段。私有制的出现不是暴力的结果[8]。奴隶制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恩格斯在这里还论述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首先说劳动价值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商品具有两个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劳动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分。再次说剩余价值学说。杜林明目张胆地歪曲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观点。恩格斯在这里对其进行了批判并且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他指出,资本本身不是货币。货币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作为货币的货币流通公式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公式是不同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尽可能多地获得剩余价值。据此,马克思找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并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最终走向灭亡的规律。在这一部分,针对于杜林认为人对人的统治是人对自然界统治的前提[9],恩格斯认为这是错误的。此外,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对立可以在人的劳动中得到说明。同时,恩格斯还阐明了一切政治权利都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的职能为基础的[8]。政治权利对经济具有反作用,这个反作用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促进一个是阻碍。杜林对待暴力的看法是错误的,他认为暴力是绝对的坏事[9]。在马克思看来,暴力是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9]

3.2.3. 科学社会主义

在这一部分的内容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理论,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经济根源。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并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作了论述。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这一规律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矛盾以及阶级斗争发展趋势的深刻剖析而得出的。还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作了论述,为无产阶级追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社会主义一定会代替资本主义,这个代替并不是主观臆想的,而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其中生产和生产关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要求时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要求时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所以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一定会代替资本主义。并且在这部分,恩格斯指出未来社会的发展一定是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是公有制,而不是私有制。

4. 《反杜林论》的当代价值

4.1. 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反杜林论》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反杜林论》中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深刻阐述,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分析问题。用正确的方法认识世界会有助于大家对于世界的理解,做出正确的决定。学习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使我们明白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是破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要学会用矛盾律来看待所遇到的事情。中国共产党就充分做到了这一点。矛盾无时不有,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要明确地认识到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并且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优先找到主要矛盾,并且将其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同时也要注意不能养成以偏概全的错误的世界观。事物的矛盾是具有特殊性的,在不同的情景下有着不同的特点,所以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同时发展不能急功近利,要贴合现实,要一步一步地去做,不能跨越式的前进。当时世界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各国之间的交往交流越来越密切,文化的传播也越来越广泛,各种思想相互交错。本文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读者要运用好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去了解事物发展的动力、方向并正确看待事物的运动。

4.2. 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

《反杜林论》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所以学习《反杜林论》有助于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正确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马克思理论和实践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实现人类的解放,而要真正实现人类解放的首要基础和前提就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当今世界的经济在较大程度上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作为发展中的国家,我们要认真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这有利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带领着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继续研读马克思主义的原著,从中汲取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原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现长期性战略目标。针对于目前世界性经济会出现的经济危机问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是由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而不断发展来的。生产的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归整个社会或者说社会中的大多数所占有。而私有制则保障了有产者的个人利益,使得生产资料归个人所有。这就导致了生产过剩,这种过剩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因为劳动人民是有对这个商品的需要的,但是由于自己获得的工资太低根本买不起这个商品,所以并不是不需要而是无力购买。

本文认为,通过对《反杜林论》中相关内容的学习,读者可以明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不能光靠市场,还要靠政府。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共同作用,最大限度保障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4.3. 有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反杜林论》中有关社会主义的论述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最重要的就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指出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给予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信心。当今世界处于深刻的变革调整期,面对世界体系中所存在的危机和挑战,社会主义国家要始终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扎根在本国自己的土地上,让真理之树在自己的国家生根发芽,绽放光芒。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是一种方法论。我们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拒绝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书面化。同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正确地看待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会走向共产主义。但是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曲折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方面,社会主义国家要有耐心,有信心。同时我们要看到资本主义国家从一开始就是具有优势的,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在某些方面强于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是一定会灭亡的,这一点你不容置疑的,是资本主义灭亡是一个历史世界,它有着一定的发展顺序和逻辑。虽然资本主义经历了一定的低迷期,但是目前仍具有生命力。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资本主义的发展,要学会从资本主义的发展中汲取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力量。社会主义的发展要吸取一切可以吸取的优秀经验包括资本主义的管理经验。同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一定要紧密结合自身的社会实践,不能只是想法,要将理论付诸实践,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本文认为,《反杜林论》的论证为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历史必然性的理论支撑,这可以被视为增强制度自信的一个思想来源。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上,我们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还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10]

参考文献

[1] 胡绵, 吴国林. 恩格斯真理观的批判性建构及其价值审视[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4(5): 10-16.
[2] 姚颖. 《反杜林论》研究的欧美视角: 评述与重释[J]. 学习与探索, 2014(11): 21-26.
[3] 郑光辉.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再认识[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3(11): 101-107.
[4] 高晓锋. 恩格斯对平等的历史唯物主义确证[J]. 浙江学刊, 2024(2): 164-171.
[5] 王广. 恩格斯对杜林平等、正义观的批判及其当代启示[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6(11): 41-45+83-84.
[6] 黎昔柒. 论卢卡奇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之误读——基于《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思考[J]. 晋阳学刊, 2021(2): 37-43.
[7] 姚一诺.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呼唤青年学者[N]. 社会科学报, 2021-04-29(005).
[8] 恩格斯. 反杜林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9]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编写组.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M]. 第二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0] 潘国邑. 《反杜林论》中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及当代启示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喀什: 喀什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