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地方高校师范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Research on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the Employment Ability of Normal Students from Local Universities in the Digital Age
摘要: 当前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数字化转型是当下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这对地方高校师范生的就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地方高校传统培养模式需加快数字化转型,师范生面临数字化就业指导滞后、数字素养断层、岗位竞争压力加大等现实困境,而对新兴教育行业的需求变化适配性不足;另一方面,数字时代催生了新业态衍生的多样职业选择,地方高校师范生可以通过校企协同机制提供的数字实践契机、教学模式创新提升数字素养等赋能就业,但这对师范生的学习能力、教学实施能力等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维度的要求。基于此,不断探索数字时代地方高校师范生就业路径的突破可能,积极研究促进其就业能力提升的相关对策尤为重要。
Abstract: The current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ucture is undergoing significant changes, with digital transformation being one of the primary trends. This has profoundly impacted the employment prospects of normal stud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On one hand, traditional training models in local universities need to accelerate their digital transformation. Normal students face practical challenges such as lagging digital employment guidance, a gap in digital literacy, and increasing pressure in job competition, while also struggling to adapt to the evolving demands of emerging education sectors. On the other hand, the digital era has given rise to diverse career opportunities derived from new industries. Through mechanisms lik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normal stud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can leverage digital practice opportunities and enhance their digital literacy via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ls, thereby empowering their employment prospects. However, this also places higher-dimensional demands on their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such as learning capacity and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skills. Given this context, continuously exploring potential breakthroughs for the employment pathways of normal stud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in the digital age and actively researching strategies to enhance their employability is particularly crucial.
文章引用:熊文可. 数字时代地方高校师范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11): 70-7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11973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数字化转型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升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了数字化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和引擎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明,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在此背景下,数字化被确认为当前社会各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相对于顶尖梯队的师范高校和区域性著名师范院校而言,地方高校师范生就业受到社会数字化转型发展影响更重大。因此,着重关注和探求数字时代地方高校师范生就业困境的破局之道,显得尤为迫切。

2. 数字时代地方高校师范生就业的现实困境

在数字化与各行业深度融合的时代浪潮下,地方高校师范生的就业图景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革。当前,地方高校师范生不仅需要应对日益激烈的岗位竞争,还要面对数字化转型对于个人能力提出的更多新要求。数字化就业指导服务的发展滞后性,加之新兴就业渠道所具有的动态变化不确定性,加剧了地方高校师范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劣势,二者共同构成制约其就业能力提升的核心因素。除此之外,由于部分地方高校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落后性,以及学生自身学习驱动力的不足,进一步导致地方高校师范生数字化能力无法与市场需求的变化适应,阻碍了其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2.1.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师范生面临的就业竞争加剧

首先,与其他重点师范院校和重点大学相比,地方师范院校的社会知名度、影响力以及在教育系统的认同度等方面较为逊色[1],因此,地方高校师范生较横向比较的985、211高校或重点大学师范生而言,不具有“名校光环”,在教育领域就业市场处于相对弱势地位,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困难。通过以江苏师范大学为研究对象,并完成自填式问卷516份(有效问卷515份),其中,在“本身地方院校背景对未来就业是否会产生影响的看法”问题上,选择“是”的学生共461人,占所有样本量的89.51%。同时,在后续的追踪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均认为现阶段就业市场偏向饱和,自身地方师范院校的背景学历含金量相对较低,就业压力和焦虑较为明显,从而更多选择继续深造、提高学历和综合素质。其次,在2003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要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非师范类高校优秀大学生到中小学任教”后,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社会化改革促使越来越多非师范生参与到传统教师行业竞争中。同时,数字化转型之下,在线教育平台、智能教育等新兴业态的出现,让传统师范生就业市场被进一步解构、分割。就业门槛的暂时性“降低”是新兴教育行业发展的特征之一,它并不像传统教育行业一样严格限制从业人员的学历、专业、社会身份,这使得大量非师范生能够进入非传统形式的教育行业。这样一来,师范生的就业生存空间再次被挤压,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再次加剧了就业竞争,地方高校师范生则面临着更大压力。最后,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譬如“慕课西部行计划”等数字平台的教育帮扶行动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经之一,通过教育资源的平台共享以及教学模式的数字化,其一方面推动了偏远地区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弥补了师资不足的问题;但另一方面,智能设备、AI助教、师资共享等技术和手段的推广也进一步导致了教师需求的减少,地方高校师范生不仅要承受来自“同行”挤占就业空间的压力,还要应对数字化转型对教师个人素质提出的新挑战,其所面临的竞争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突显。

2.2. 地方高校师范生面对的数字化就业方向和渠道具有不确定性

数字化是社会的最新发展趋势之一,新兴数字化就业渠道数量众多、纷繁复杂,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地方高校师范生相对于重点高校师范生而言,由于难以第一时间接触前沿的数字化资源,在日常的教学中也较少受到专业的数字化培训,导致其既没有精确掌握数字化形势,还处于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的状态;也没有坚实的数字化基础,能够以此来支撑其可能在数字化浪潮中站稳脚跟的能力。因此,数字化就业的不确定性对于地方高校师范生来说是高风险的。在针对江苏师范大学的问卷调查中显示,薪资待遇、工作稳定性、发展前景、个人兴趣等是影响大部分学生就业选择的主要因素,因此,受社会环境和固有求职观念限制,譬如传统教师、事业单位等更稳定的职业才是大多数地方高校师范生的第一选择,而鲜少考虑不稳定、风险大的创新型数字化职业道路。总而言之,新兴数字教育岗位具备的“高增长–高风险”特征,与地方高校师范生普遍追求的职业稳定性产生冲突,使其在就业选择上难以确定。

2.3. 地方高校师范生的数字化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教育部于2022年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中提到未来教师应具备五个维度的数字素养,分别是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近年来,数字化已成为发展重点趋势,就业市场对于从业人员数字化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能力,还要掌握新兴的数字化技能。但当下地方院校数字化平台建设滞后导致的数字化培养体系不健全、地方高校师范生得到的数字化就业指导不足,以及学生数字化学习动力缺乏导致自身内驱力不足,这些内外部因素共同造成了地方高校师范生的能力断层,进一步加剧了其就业困难。

从外部来看,部分地方高校的具体教学实践无法有效提升师范生的数字化技能。2019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指出,要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包括建设智能化校园、结合现代技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育服务业态以及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等战略任务。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地方高校师范生所受的教育和接收的观念仍普遍未接轨数字化。一方面,地方高校相对于名校而言,数字培训机会较少、数字化师资不足,学生的数字化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另一方面,在地方高校的就业指导实践中,部分指导者固守传统观念,对数字化缺乏正确认识,难以提供良好的数字化环境,部分指导者因自身数字化能力欠缺,无法为地方高校师范生提供有力指导。因此,由于地方高校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在实践层面仍显滞后,未能充分结合数字化转型的特点,导致地方高校师范生数字化就业观念和能力素养的缺失,在数字化就业环境中仍处于被动。

从内部来看,地方高校师范生自身缺乏对数字化的认知意识、不具备足够的数字化教学能力,以及面向广阔就业市场的营销能力。首先,因为对数字化转型趋势认知的不足,大部分地方高校师范生的自我学习和培养还是以传统模式为主,按部就班地进行教材、书本的摄入,鲜少会主动涉及对数字化设备使用、数字化教学方法的探索;其次,在延续数字化认知不足的情况下,地方高校师范生也无法准确把握就业市场需求的变更,其相较于重点高校师范生而言,进入体制内就业的机会较少,因此对地方高校师范生来说,如教育培训行业一类的非传统岗位是一个重要且可期的选择。但是教培行业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线上教育、移动学习的迅速发展就是其突出特点之一,因此,地方高校师范生难以把握教培市场的趋势变化,也就无法及时地顺应时代浪潮,有目标地加强自身能力培训、确定就业方向、适应新兴教育岗位。最后,部分地方高校师范生仍局限于传统的就业认知之中,对于数字时代下各类教师招录政策、新兴业态的用人需求等变化,既缺乏有效认知,又无法主动探索,“原地踏步”式地等待就业机会的到来。由于缺少对就业市场的系统调研和了解,部分地方高校师范生难以制定并实施差异化的求职计划和就业能力提升策略,这种“自我营销”能力的不足会导致其错失一些学习和就业的良机。这些内外部因素共同造就部分地方高校师范生数字化应用能力和数字素养较差,难以适应数字化的求职要求和从业环境,从而无法匹配市场需求的变更。

3. 数字时代地方高校师范生就业机遇的发掘

地方高校师范生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面临着竞争加剧、指导不足、能力断层与方向不确定等挑战,揭示了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环境变革。但是,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并非只有单向的困境,同时也蕴含着破局的可能。随着数字化转型在各个行业的深入,地方高校师范生得到了更加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在线教育、职业教育以及老年教育都是地方高校师范生可以关注并涉足的就业领域。因而地方高校师范生要在寻找更多就业出路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数字化能力,积极适应新兴就业形态,开拓更广阔的就业前景。

3.1.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师范生的在线教育就业路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部分传统就业渠道已经趋向饱和,地方高校师范生在传统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选择的职业渠道越来越窄。同时,在“双减”政策之下,校外培训的各种乱象逐步消除,热度也在逐渐减退,线下教培行业的就业范围正在不断缩减。但在数字化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得网络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其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催生了诸如在线教育一类的新型教育方式,它是一种新的教育形态,是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与学互动的新型教育方式,是教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2]。数字化转型带来了更多连接线上线下的数字平台的蓬勃兴起,也推动了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当前网络课程正处于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不同于一般的在线下教室上课的形式,置于网络平台的学习同时为师生提供了更为便利的途径和场所,既有对于观众来说免费学习的网络平台,也有需要付费的网络课程,因此,当前在线教育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在教学形式上,涵盖直播授课、一对一教学等新兴形态;在课程类型上,形成免费开放平台与付费精品课程等多种模式。这些变革和途径相对弱化了传统就业市场对学历背景的过度关注,更强调教学设计与数字工具应用能力,因此对于地方高校师范生来说,虽然传统就业路径的饱和以及“双减”政策的推行给其就业带来了一定挑战,但如果能够紧跟数字时代在线教育的浪潮,打破常规的就业观念,持续提升自身数字应用能力和跨学科知识储备,抓住在线教育的就业机会,也能够获得更多的择业可能。

3.2.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师范生的职业教育就业路径

职业教育同样是地方高校师范生的可开拓的就业途径之一,《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强调,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处于突出地位。同时,职业教育在当下教育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三十一条明确提出: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及其他现代化的教学方式,积极开发职业教育网络课程等学习资源,并创新教学方式和学校管理方式,从而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融合应用。同时,数字化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而职业教育作为与市场结合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在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浪潮下,职业院校将在形式上变得更丰富、本质上更自主、时间上更弹性、内容上更定制、方式上更混合,突破传统的“围墙”限制,成为职教人员的“技术技能学习中心”[3]

数字经济在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新业态出现的同时,也对我国就业市场的格局与人才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一系列新兴的职业形态让就业市场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对岗位和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变革和多样化。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对地方高校师范生的数字应用能力和跨学科知识储备的持有与提升提出了更多要求,因此,数字能力的持有和数字素质的提高成为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必要条件[4]。而职业教育正面临着转型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各种难题,如数字化师资队伍缺乏、教师数字化素养亟待提高等,这种能力缺口与地方高校师范生的技能储备形成潜在适配空间。同时,相对于大多数义务教育学校、高校等,职业教育对于师资学历的要求相对较低,这就为有相关就业意向的地方高校师范生创造了机会,促使其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字化技能与应用能力,尽快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在就业市场上抢占先机,以弥补职业教育在数字化转型中产生的供需空缺。

3.3.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师范生的老年教育就业路径

2021年11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强调,要依托国家开放大学筹建国家老年大学,搭建全国老年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以加强老年教育事业发展。老年教育数字化是发展的重要趋势,现阶段的实践探索成果包括远程老年大学、老年学习网、数字养老社区等。依托政策支撑,通过线下对老年大学的考察发现,当前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和发展方向已趋向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教育方式,同时,老年学生们对掌握和熟悉数字化技能应用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新增网民742万人,以10~19岁青少年和“银发族”为主。其中,50~59岁、60岁及以上群体分别占新增网民的15.2%和20.8%。如今,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向老年人群的进一步渗透,加之后者信息素养的不断提高,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在老年人群的生活、学习等应用场景将更加丰富,他们对数字化生活和学习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来寻求和选择数字资源,满足了其学习和生活的自由化、多元化和便利化[5]。我国城乡、地区之间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分布呈现不均,加之老年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不完善,在这样的需求驱动之下,对老年教育行业的从业人员需求也有所上升,为地方高校师范生提供了一条就业选择的可行道路。

4. 数字时代地方高校师范生就业拓展的多主体协同策略

数字化转型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因此地方高校师范生的就业路径拓展需要多方协同应对,只有通过国家、高校和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破除地方高校师范生的就业困境,帮助其在数字时代找到适合的职业发展方向,实现就业理想。

4.1. 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地方高校师范生数字化教育发展

宏观政策作为顶层设计,它的支持既能够助力地方高校师范生就业路径的开拓,也能为其就业能力的提升提供制度和资源的保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其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通过政策方针的制定,为地方高校师范生创造更多发展机会;二是加强资金投入,促进数字化发展与地方高校师范生就业的紧密联系;三是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实现,使地方高校师范生能够拥有更大范围的就业去向选择。同时,以上措施也能够为后续高校改革和个人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从而形成多方协同的就业能力提升机制。

其一,通过政策方针引导数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师范生就业路径的拓展。数字化是全社会的最新发展趋势之一,是新事物正在产生的过程,不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因此,为拓展数字化时代下地方高校师范生的就业路径,政府应颁布针对性的政策方针,为其就业工作提供引导和支持。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如对聘用师范生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创业补贴和就业培训补贴等支持,激励企业积极吸纳具备数字素养的人才[6],使企业录用人才的成本降低,使其不仅仅局限于“少而精”的高学历人群,而是能够适当扩大招聘范围,为地方高校师范生创造机会。同时,政府还可以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依托“互联网+”政务平台构建智能就业服务体系,通过数据共享与精准分析匹配等数字化技术为地方高校师范生提供就业帮助,使其能够获得有效、前沿的信息资源,使政策惠及不同群体并深入到过去可能忽略的方面,突破传统就业服务覆盖面不足的局限。

其二,通过资金投入加强数字化转型与地方高校师范生就业的结合。数字化转型在不同领域、方面、群体都各有展露,针对数字化转型的差异化特征,政府可以通过资金投入等方式促进地方高校师范生与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和成果相结合。一方面,注重就业扶持项目的投入和打造,设立专项基金,通过开展数字化技能培训、企业开放、就业创业激励计划等校企项目,为地方高校师范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和机会,增加与企业的实际接触。另一方面,注重相关部门与企业的联通和融合,着力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通过与企业联合作设立实习基地等产学合作形式,实现教育行业与就业市场的紧密接轨,优化师范生培养模式,为地方高校师范生创造更多切实的工作体验机会,增加其实践经验和就业竞争力。[7]政府要呼吁转型中的企业能够广纳掌握数字化能力的地方高校师范生并建立录用机制,也促进和激励地方高校师范生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企业需求–人才培养”的双向促进模式。

其三,通过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以实现地方高校师范生就业范围的扩大。《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加强教育资源共享以及学习型社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数字化变革对教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使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都能够通过数字资源拓展学习边界、实现教育目标。但是在这股变革浪潮之下,由于城乡数字化建设的不均,更加加剧了数字教学资源的分配失衡,尤其是在贫困、偏远地区,包括师资、数字设备在内的差距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主要障碍。因此,面对数字鸿沟,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将采购数字设备、增强网络覆盖、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等工作落到实处,弥补教育信息化的硬件缺口。同时,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应放到改革的首要地位,一方面,应加强部分地区现有教师的数字技能培训,以弥补其数字化素养的不足;另一方面,要对教师数量本就不足的地方给予重视,通过优化基础设施、颁布优惠政策等措施,提升更多教师的从业意愿,这对于地方高校师范生来说,也是一个就业路径拓展的可能。政府的政策实施应具备人文关怀,使数字化赋能的范围囊括城乡各范围,能够让地方高校师范生打破过去对于贫困、偏远地区的偏见,为其提供良好的从业与教学环境,不只将目光放到岗位饱和的城市地区,也可着眼于具有良好发展未来的其他地区。

4.2. 地方高校积极改革推进师范生数字化教育升级

政策支持能够为地方高校师范生的就业提供方向引导和资源基础,但也需要依托地方高校这一关键主体,政策实施和高校改革不能脱节。因此,地方高校要在宏观政策的指导下,通过协同培养机制的重构、就业指导平台的优化以及校企合作的深化,为地方高校师范生打造出一个包含课程模块、评价体系、实践项目在内的综合性数字素养提升方案,弥补其与数字化就业市场的多方面断层。

其一,构建数字化协同培养机制,提升地方高校师范生的数字素养。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数字校园”的建设和数字化协同培养机制的推进是提升地方高校师范生的数字素养的基石,地方高校要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智慧教育环境,构筑起支撑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数字化资源体系。诸如将慕课开发、智能评测系统等嵌入传统课程安排中,使地方高校师范生的数字化能力提升与课程实施进行融合,不断接轨重点高校的数字化教学培养模式。在建设校园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基础上,地方高校还需通过优化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教室和数字化学习平台以及加强大数据中心能力建设等,最终形成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示范中心[8],使得地方高校师范生处于在校期间就能够获得数字化环境的滋养。在具体的教学中,地方高校教师要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由传统的单一传授知识逐渐过渡到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相结合,加强课程内容的更新和与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活跃学生的思维,促使地方高校师范生在掌握数字化实用技能的同时,也逐步形成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数字化思维模式。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将如多媒体之类的数字产品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中,打造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常态化混合教学模式,注重在实际教学中对真实世界资源和模拟教学场景的系统整合[9],一方面使地方高校师范生能够充分与数字化接轨,另一方面也能够逐渐适应和学习数字产品的使用和教学,强化学生数字化知识与应用能力的融会贯通,为未来的求职和就业打下基础。同时,地方高校的育人方针要指向整体提高地方高校师范生数字素养,通过整合、扩大教学资源,积极进行数字化资源开发,探索出适合具体地方高校的特色数字资源供给模式和协同培养机制,真正将数字化融入到教学培养实践中。面对地方高校师范生数字化就业的不确定性,地方院校就业指导的优化改革能够使教师和学生明确未来学习和就业的方向和目标,从而挖掘到更多就业可能。

其二,推动数字化就业指导平台建设,为地方高校师范生提供个性化数字就业服务。在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化就业指导服务已成为各高校就业工作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地方高校作为基础师资的重要输出地之一,亟需创新就业指导模式,构建线上线下共同作用的数字就业指导平台,把培养学生多维度的综合能力作为主要培养目标,并根据实时发生的问题予以改进平台功能,满足学生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需求[10]。一方面,数字化就业指导平台要依托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全面有效地分析学生的就业意向、实际能力与市场趋势,实现就业指导的精准化和职业规划的个性化[6],使得地方高校师范生能够正确接轨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从而有目标地制定求职计划和进行相应准备,并根据市场现状和个人意向的匹配结果来挖掘已有或潜在优势,相反则倒逼其提高相关方面的能力素养,在学习中不断培养数字化能力,使地方高校师范生的个人就业理想有机会得到实现。另一方面,大部分地方高校师范生对于数字化就业形势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地方高校要注重数字化就业指导平台与信息化资源的结合,加快就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使地方高校师范生能够有效掌握到较权威、准确以及前沿的信息资料,并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性的个性化数字就业服务,让每一个有需要的学生都能得到启发或帮助,从而度过迷茫的就业选择时期。

其三,进行校企合作新模式拓展,为地方高校师范生提供更多数字化实践机会。地方高校师范生在以往的教学实训中通常难以接触到前沿的数字资源,一方面体现在其日常培养还是以传统模式为主,多集中于一些基础技能训练,与数字化教学及就业场景有所脱节;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其实习期间难以参与更多数字化创新实践,仅局限于简单的批改、监督等工作,这导致地方高校师范生的就业能力明显落后于重点高校师范生。因此,地方高校要积极与新兴产业接轨,推动教育场域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拓展校企合作的新模式。需注重“产学研”三者的联通与融合,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确保资源的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教育领域与就业市场的对接[7]。一方面,通过和新兴产业的合作,并以此为契机,了解数字化前沿发展趋势以及市场需求和就业形势变化,深化对培养地方高校师范生数字化能力的认识和要求,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方式,促进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融入企业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可以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通过引企入校、访企行动等活动,尽早实现校企融合。甲乙双方需在平等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根据不同类型的企业建立具体的合作模式,明确权责关系。例如,甲方(企业)可在乙方(学校)需要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派员工进入校园进行实地考察与参与,对乙方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提出建议;同时,甲方也可以设立具体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乙方相关专业学生所需的见习、实践活动等提供场地支持与其他必要协助。这样一来,地方高校既能深度了解战略性新兴企业对未来毕业生知识、能力与素养的要求,并帮助企业提前锁定符合用人要求的目标学生群体,以促进地方高校培养计划有针对性地融入企业实际用人需求,使人才培养更具前瞻性和适应性,拟培养学生群体也能够契合新时代发展方向[11];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激发地方高校师范生数字化实践的积极性,适时为学生提供交流、参与、共享企业资源和实践的机会,从而提高其数字化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乙方也应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包括遵守甲方相关规定和制度、严守企业商业机密、根据甲方合理需求签订合作协议等,共同推动“产学研”一体化人才的培养,有效弥合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鸿沟。

4.3. 地方高校师范生持续提升个人数字教育技能谋新机遇

政策和高校的引导和支持为地方高校师范生搭建和提供了更多新平台和新机会,但最终就业能力的提升仍取决于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地方高校师范生需要以外在客观条件为基础,自觉跳出舒适区,通过转变固有的传统就业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能力,并以具备人文温度的育人理念站稳脚跟,争取在就业市场占据主动地位。

其一,转变就业观念,勇于尝试新的数字化就业领域和方式。数字时代表明将有更多就业选择的出现,在部分传统就业路径上,地方高校师范生相对于985、211高校师范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困难,因此,地方高校师范生需要转变原有的就业观念,使自己的职业选择呈现出多元化特点。要有开放的态度和尝试、冒险的精神,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不断发掘数字化背景之下新的就业领域和路径,以教师岗位为根基,同步探索在线教育、教育科技等衍生领域,并不断进行自我学习和提升。除此之外,数字时代也意味着更多不确定性和未知挑战的出现,因此,地方高校师范生还需增强风险意识,培养自己应对变化和挑战的能力,积极面对市场竞争,也要注重创新意识与创业意识的培养,不被动等待而是积极主动地创造自己的职业机会,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观,改变忽略个体职业发展成长、只一味追求稳定工作的传统观念,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要有清晰的认识,关注自身职业发展的长远性,不局限于对短期利益的盲目追逐[12],更加谨慎地选择未来职业道路。

其二,主动增强数字技能,提高个人数字化素养。《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2022~2035》中提到,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数字社会公民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应具备的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包括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数字技能的具备已是地方高校师范生就业实现的必然要求之一,需要结合其自身的内驱力,主动进行数字化学习,提升数字化素养和实践能力。首先,需要培养自身数字化学习习惯,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数字化技能的学习和培训,让数字技能内化于自身,提前储备相关的数字技术工具和软件知识,并主动学习一系列工具软件的操作应用,掌握数字化环境下实施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提升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13]。其次,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数字化资源,有意识地捕捉平时学习中信息化知识和材料,也要注意观察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数字化教学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对一切数字化理论和实体保持敏锐,从而促进自身数字化知识体系的完善和深化。最后,还可以依托学校、机构或开放网络等提供的学习平台进行操作、开发及反馈实践,比如公众号、网络课程、慕课APP等,一方面提高自身数字化工具软件的操作与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在实践中增强个人的数字化素养,提高复合型就业竞争力。

其三,树立正确教育理念,实现数字技能培养与育人温度的结合。不可否认,数字技术正在深刻改变整个教育行业,教师能够通过这些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个性化教学等,但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传统教学还是数字化教学,“育人”都是第一目的,即使到了数字时代,教学仍然是以内容为“王”,技术应用只是工具。教师的教学能力并非一味加强数字技术的应用,如运用各种平台、软件等数字资源,再如设计得十分精美的PPT,此类实践都是游离于实质性教学能力与核心教学内容之外的辅助性要素。因此,在个人素质的提升与培养中,“会用”是一方面,“会教”也是一方面,数字没有温度,人的情感才有温度,在未来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下,教育工作不能脱离人本身。因此,在地方高校师范生的日常学习和培养中,要理清“育人”和“育才”的关系,实现“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变,将数字技术的掌握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更切实地提升自身竞争力和综合能力,不仅是在短期内的就业落实中获得优势,更是为未来长期的发展奠定基础。

5. 结语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关注地方高校师范生的就业问题关系众多普通家庭的生存和发展。数字化转型带来了挑战和机遇,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地方高校师范生在此过程中普遍处于劣势,需不断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以便能够在现有就业困境中找到突破。对地方高校师范生而言,知识储备、教学水平以及数字化技能是当前就业能力提升的关键,需要在政策支持、高校改革和个人努力的多方协同下,积极提升自身包含数字化在内的综合素养,以适应数字时代下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通过对当下地方高校师范生就业形势和能力提升对策的研究,全面思考地方高校师范生就业的现实困难及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其困境的突破和向好发展。

致 谢

首先,感谢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省级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为202410320057Y)所提供的基金支持;

其次,感谢给予引用权的资料、文献、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

最后,感谢项目指导教师张丽霞老师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对我的帮助以及项目组成员一年来的相互支持。

基金项目

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危机”中寻“新机”——人口负增长时代“双非”院校师范生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410320057Y)。

参考文献

[1] 吴建童. 地方高校师范类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6, 7(2): 43-46, 132.
[2] 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 2019-09-30.
http://www.gov.cn/xinwen/2019-09/30/content_5435416.htm, 2025-05-24.
[3] 本刊编辑部. 把握数字化契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专访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2(13): 5-11.
[4] 郭长龙, 吴玉剑. 高职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困境与进路[J]. 职教通讯, 2024(10): 70-75.
[5] 张红兵, 孟祥彬, ,吴亦繁. 老年教育数字化学习应用困境及弥合策略研究[J]. 成人教育, 2022, 42(11): 37-44.
[6] 常赛. 数字经济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观: 特征、困境与优化路径[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2024(10): 168-171.
[7] 杨旭, 陈槟馨, 刘家敬. 双减背景下师范生慢就业状况及对策探索[J]. 中国就业, 2023(12): 40-42.
[8] 赵凌云, 胡中波. 数字化: 为智能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赋能[J]. 教育研究, 2022, 43(4): 151-155.
[9] 顾建军.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现代意蕴与职业教育调适[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1(5): 20-25, 32.
[10] 赵中楠, 王莉莉, 高雪瑶. 数字化时代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模式的新路径探索[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4, 30(3): 64-72.
[11] 杨邦勇, 陈国铁, 林依婷.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24(7): 39-46.
[12] 冯然. 新业态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研究[J]. 就业与保障, 2024(1): 106-108.
[13] 刘凤娟, 郑宽明, 袁书卷, 等.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地方高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与提升对策[J].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7(4): 62-67,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