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服务者”到“服务者”: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银龄互助”模式的建构与效能分析
From “Service Recipients” to “Service Providers”: Construction and 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the “Elderly Mutual Assistance”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apital Theory
DOI: 10.12677/ass.2025.1411974, PDF, HTML, XML,   
作者: 李 鹏, 卢子良:广西科技大学人文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 柳州
关键词: 社会资本角色转变社区治理互助养老Social Capital Role Transformation Community Governance Mutual Aid for Elderly Care
摘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探索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养老模式已成为重大社会议题。本文以柳州市柳南区“紫荆守护,夕阳再红”志愿服务项目为案例,借助社会学中的“社会资本”理论,深入剖析其“专业社工 + 志愿者队伍 + 爱心企业 + 公益慈善资源”的创新模式。论文旨在探讨该项目如何通过有意识地培育和链接社会资本,成功激发老年群体的主体性,实现其从“被服务者”向“服务者”乃至“社区治理参与者”的角色转变,从而构建出一种可持续、有韧性的社区互助养老新路径。本研究为理解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参考。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aging process in China, exploring a multi-entity collaborative model for elderly care has become a major social issue. This article takes the volunteer service project “Zijing Guard, Sunset Again Red” in Liunan District, Liuzhou City as a case study, utilizing the sociological theory of “social capital” to deeply analyze its innovative model of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ers, volunteer teams, caring enterprises, and charitable resources”. The paper aims to discuss how this project consciously cultivates and links social capital to successfully stimulate the agency of the elderly, enabling their transformation from “service recipients” to “service providers” and even “participants in community governance”, thereby constructing a new sustainable and resilient community mutual aid pathway for elderly care. This study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community governance.
文章引用:李鹏, 卢子良. 从“被服务者”到“服务者”: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银龄互助”模式的建构与效能分析[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11): 80-8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11974

1.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深刻结构性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而纯粹依赖政府的公共服务又难以满足日益多元化、精细化的老年需求。在此背景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成为政策倡导的重要方向。柳州市柳南区作为典型的老工业区,老龄化率高达30%,部分老旧小区甚至超过40%,因此柳州市益启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提出“紫荆守护,夕阳再红”志愿服务项目,该项目超越了简单的“年轻人帮助老年人”的线性服务逻辑,创新性地采用了“专业社工 + 志愿者队伍 + 爱心企业 + 公益慈善资源”的模式,旨在激发低龄老年群体的活力,构建社区内部互助体系。该项目不仅有效缓解了养老资源不足的压力,更在实践中促成了老年群体从“被服务者”向“服务提供者”乃至“社区治理参与者”的角色转变。

本研究试图回答:这一模式成功运作的内在社会学机理是什么?它如何动员并转化了哪些社会资源?本文引入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和罗伯特·普特南(Robert D. Putnam)的社会资本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对上述问题进行阐释。

2. 文献综述

2.1. 社会资本理论的核心内涵

社会资本理论认为,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实际和潜在资源的总和,能够为个体或集体行动者带来便利和价值[1]。Robert D. Putnam进一步将社会资本区分为“粘结型社会资本”(Bonding Social Capital)和“桥接型社会资本”(Bridging Social Capital)。粘结型社会资本产生于同质性强群体内部(如邻里、老友),强调情感支持和内部团结;而桥接型社会资本则指向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弱关系连接(如与企业、社会组织、政府的联系),能够带来更丰富的信息和外部资源[2]

一个健康的社区治理体系,往往依赖于这两种社会资本的平衡与互动。粘结型资本提供了信任基础和动员能力,而桥接型资本则引入了新的资源和发展机会。

2.2. 关于互助养老模式的研究

国内对互助养老的研究已从初期的模式介绍转向深度机制分析。赵梦天系统剖析时间银行在实践中所面临的社会联结弱化、服务内容单一、数字鸿沟显著、服务专业性缺乏、制度规范缺失以及居民参与观念不强等现实困境。基于问题导向,提出以服务链接和赋权增能重构社会网络,以强化宣传和提升服务重塑社会信任,以加强顶层设计和健全信息服务平台强化规范作用的具体纾解措施[3]。张广庆对中国时间银行普遍存在的“志愿”与“互助”两种内涵属性进行剖析。研究发现,中国时间银行模式以政府参与为主导,依托志愿服务来运行,但内生动力不足,存在管理碎片化、互惠机制不完善等问题[4]。尹思薇则聚焦农村互助养老实践中互助共同体的生成机制,提出以“互嵌–共生”为核心的理论路径框架[5]

2.3. 关于社会资本在养老领域应用的研究

杜雅敏运用CiteSpace软件,基于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对社会资本介入养老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如何提供更好更优的养老服务、养老项目以及社会资本介入医养结合领域将是未来国内相关领域主要研究方向[6]。刘浏认为社会资本的功能有帮助组织获取资源、提高组织能力和促进组织绩效等,上述核心要素和功能恰恰是发展中的养老服务领域SOs生存和发展所迫切需要的[7]。陈秋红同样从社会资本理论角度入手针对城市社区居家养老面临的困境,提出集聚社会资本、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8]

2.4. 研究评述

通过对既有研究的梳理可以发现,学术界对社会资本理论与互助养老实践已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总体来看,现有研究仍在以下方面存在进一步探讨的空间:首先,理论层面的多数研究止步于对资本类型的静态描述,缺乏对资本间动态转化机制的系统分析。特别是在中国情境下,制度性资本如何通过政策设计促进其他类型资本的生成与转化,仍需深入研究。其次,实践层面存在“问题导向强于机制分析”的倾向。虽然学者们已经识别出互助养老实践中存在的资源整合碎片化、内生动力不足等现实问题,但对这些困境的形成机理及其破解路径的研究仍显不足。特别是对多元主体(如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如何在互助养老中形成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尚需更多实证研究的支持。最后,国内研究虽然已经开始关注到中国互助养老实践的特殊性,但多数研究仍停留在经验总结阶段,缺乏对本土实践理论意义的深入挖掘。如何将中国实践中产生的创新模式(如“时间银行积分制”、“党建引领型互助”等)转化为具有普遍解释力的理论成果,是当前研究需要突破的重点。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为本课题提供了坚实基础,但仍存在可拓展的空间:尤其多数学者关注了社会资本的某一维度,缺乏对“粘结–桥接–制度”资本动态转化路径的整体性分析。其次,对社工机构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资本链接者”和“制度构建者”的关键角色挖掘不够深入。本研究将试图弥补这些不足。

3. 研究方法

为确保研究的科学性与可靠性,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通过多种数据收集方法对“紫荆守护,夕阳再红”项目进行深入剖析。柳州市柳南区“紫荆守护,夕阳再红”项目被选为研究案例,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考量:首先,该项目呈现典型性,柳南区作为老工业区,老龄化率高达30%,部分老旧小区甚至超过40%,老龄化问题突出;其次,项目具有创新性,采用“专业社工 + 志愿者队伍 + 爱心企业 + 公益慈善资源”模式,超越了简单的“年轻人帮助老年人”的线性服务逻辑;第三,项目成效显著,曾获中宣部命名为第八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本研究采用参与式观察,研究者于2024年5月至2025年6月期间,以实习社工身份参与项目活动36次,详细记录项目运作过程、各方互动模式及遇到的挑战,形成观察笔记近5万字。并对政府官员(2人)、社工机构负责人及社工(4人)、企业代表(3人)、社区工作人员(3人)及老年志愿者和服务对象(12人)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访谈时长60~120分钟不等,重点关注各方在项目中的角色、互动关系及面临的困境。最后收集和分析政策文件、项目报告、服务记录、媒体报道等文本资料42份,重点关注项目目标与实际成效之间的差距及调整过程。

4. 项目概述

4.1. 项目背景与老龄化现状

实地调研发现,柳州市柳南区南站街道老龄化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且独居、空巢老人多,铁路退休职工集中。传统的养老服务体系面临巨大压力,而老年群体自身蕴藏的巨大潜能却未被充分发掘。柳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坚持以关于“银龄行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引,在全面总结柳州市雷锋广场紫荆服务站志愿服务项目基础上,坚持提高规模人数、提高服务质量“两提高”目标上在全区推广,将服务项目由简单生活服务扩大到生产生活和精神需求等各个方面。生动诠释“银发力量”,以“紫荆志愿”守护“夕阳红”。“紫荆守护,夕阳再红”是柳州市益启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紧紧围绕柳州市柳南区南站街道的现实情况和居民需求,并紧扣“幸福柳南”的大背景,聚焦“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重要命题,坚持党建引领,以专业社工带头,汇聚广大社会志愿者和其他志愿队伍的力量,全面链接资源,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创新打造“专业社工 + 志愿者队伍 + 爱心企业 + 公益慈善资源”的助老志愿服务项目。

4.2. 核心服务领域

4.2.1. 健康促进与精神关爱服务

“紫荆守护,夕阳再红”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开展“八段锦”健康操、智能手机教学课堂、“入户关爱”等活动,首先将老年人吸引并聚集起来。这些低门槛的活动不仅满足了老年人的健康和精神需求,更重要的是为他们创造了频繁互动的公共空间,为粘结型资本的培育提供了土壤。

“你们这个活动太有意义了,在你们这个活动开展之前,我还到处打听有没有这种老年人队伍。现在每周跳两次八段锦、参加智慧助老课堂,我不仅感觉身体硬朗、精神愉乐了许多,同时也在课上学到了很多操作手机的方法。我真觉得抓住了新生活,你们这个活动一定要长期延续下去。”(202411,天鹅湖社区吴阿姨)

4.2.2. 社区参与与治理赋能服务

在建立初步联系的基础上,项目通过组建“居民领袖队伍”、邀请老年人参与社区议事会等方式,引导其从接受服务转向参与社区治理。例如,低龄老人志愿者成为“银龄合伙人”,参与社区安全巡查、文明宣传等事务,实现了从“被服务者”到“服务者”再到“治理者”的角色升级。

“以前都是志愿者帮助我解决问题,现在经过长期参加你们的活动。我也成为了社区居民骨干代表,现在我也会经常带着其他居民骨干一起参与到社区事务中去。像我们这边的护学岗和巡逻义警,我已经做了有半年了,而且我还在不断带动周围人一起参与进来。”(202412,南站路社区张阿姨)

5.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合作模式分析

5.1. 粘结型资本的激活:内部关系网络的培育

5.1.1. “两清单”制度:隐性能力的显性化

在推动“紫荆守护,夕阳再红”志愿服务活动中,总结提炼出“二三四”工作模式。一是创新建立“两清单”。依托网格梳理建立活力老人“能力清单”和高龄老人“需求清单”,相互对接、匹配需求,让“夕阳再红”志愿服务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创新打造“三包”服务线。骨干志愿者“包区位”收集资料、安排活动,有技术特长的志愿者“包项目”维修水电、健康体检,住得近的志愿者“包人员”日常照料、亲情陪伴,打造了全覆盖、多层次、立体化的“夕阳再红”志愿服务格局。三是创新实施“四步工作法”。通过“一对”结成帮扶对子,“二试”试用期磨合,“三调”磨合不到位、需求不匹配的予以调换,“四树”选树先进典型,实现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特色适应,发挥“夕阳再红”公益互助养老模式最大效能。一位退休铁路技工陈叔表示修了一辈子火车,没想到退休后靠这手艺帮了23个老姐妹。这一过程将老年人个体化的、隐性的技能转化为可流通的社会资本,实现了资本的初步生产。

5.1.2. 常态化活动与情感共同体的构建

每周固定的八段锦、智能手机课堂等活动,形成了稳定的互动仪式。共同的经历和持续的联系极大地增强了参与者之间的信任和归属感,塑造了一个“情感共同体”。这种粘结型资本是互助行为得以发生的基础,它降低了交易成本,使老年人更愿意为“自己人”提供帮助。

5.2. 桥接型资本的引入:外部资源的协同整合

5.2.1. 政社合作:政策与合法性支持

区政府和街道办并非直接管理项目,而是通过购买服务、提供场地和政策支持等方式进行“隐性主导”。政府赋予了项目合法性背书,并通过资源协调将企业、医院等主体引入合作网络。这是项目获得稳定发展环境的关键桥接型资本。

“在项目的运作上,我们很有必要去链接政府以外的资源。尤其是像现在的老年人项目,周边的很多企业都是可以支持我们的,制造企业可以提供家电维修个人、医院可以提供医疗资源,我们要把这些都好好的利用起来。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没有宣传部、文明办的推动,这些企业也很难对我们大力支持。这样看来,其实我们链接企业资源的背后也是政府对我们的一种无形的支持。”(202506,益启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Z)

5.2.2. 社企联动:资源与技术的互补

益启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动链接柳铁中心医院、本地企业等外部资源。医院提供定期义诊和健康讲座,企业提供物资捐赠和适老化产品体验。同时社工机构在此扮演了关键的“桥接”角色,将外部的资金、技术、专业医疗资源等桥接型资本注入老年群体内部,赋能其互助活动,提升了服务的专业性和可持续性。

“现在人们最关注的就是健康问题,每次我们来做健康咨询或是健康义诊来参与的老年人都非常多。考虑到场地和开展的频次,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增加频次去附近的社区开展。”(202407,柳铁中心医院医院护士长L)

“一些老年人对自己存在的一些慢性病、基础病等情况做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后,想到我们医院来就诊。这种情况,我们也会提供一些优惠减免政策,比如优惠券、打折等。从这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我们这种共建活动正是大家所需要的,也是非常受人民群众欢迎的。“(202407,柳铁中心医院医院团委书记H)

5.3. 制度型资本的固化:可持续机制的构建

5.3.1. 规则化:志愿服务激励与认证制度

“紫荆守护,夕阳再红”志愿服务项目建立了“五星志愿者认证制度”、“服务积分兑换”等规则。将志愿者的付出变得可视化、可累积、可兑换,这不仅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将非正式的互助行为制度化的过程。它将基于人情的互惠规范,转化为了基于规则的制度认同,确保了互助行为的长期动力。

5.3.2. 结构化:从志愿队伍到社区治理主体

“紫荆守护,夕阳再红”志愿服务项目最大的成功在于促成了老年志愿者角色的结构性转变。通过制度性安排,如设立“老年议事代表席位”,使低龄老人志愿者从临时的服务提供者,转变为社区治理结构中稳定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种角色身份的固化,是制度型资本的最高形式,它标志着一种新的、可持续的社区治理秩序的形成。

6. 理论对话与讨论:社会资本如何驱动角色重构

6.1. “资本–角色”的转化机制

本研究在Putnam的粘结型/桥接型资本基础上,引入了制度型资本的概念,特指通过规则化、结构化方式固化的社会资本形式。制度型资本不仅包括正式的规则制度,还包含其在实践中被认可和执行的权威性。在中国语境下,制度型资本往往与政府权力紧密关联,政府通过政策制定、资源分配和绩效评估等方式,深刻影响着社会资本的生成与转化路径。本案例清晰地展示了一条“社会资本再生产”驱动角色重构的路径:关系激活(培育粘结型资本)→资源赋能(引入桥接型资本)→角色固化(形成制度型资本)→角色跃迁(实现从被服务者到服务/治理者)。社工机构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核心的“催化中介”作用,不仅链接资源,更有意识地设计和维护了这一转化机制。

6.2. 角色转变中的权力分化与排斥效应

研究发现,社会资本的培育和转化过程并非完全平等,可能产生新的权力分化和排斥效应:首先,资源分配存在马太效应。活跃、有能力的低龄老人更容易获得资源和支持,而真正需要帮助的高龄、失能老人反而可能被边缘化。其次,制度化管理可能带来官僚化风险。标准化、量化的管理方式虽然提高了效率,但也可能削弱互助活动的自发性和情感性。本研究避免了“隐性主导”的模糊表述,通过具体机制分析政府权力运作:政府通过购买服务资金分配掌握核心资源,通过绩效考核指标引导项目方向,通过表彰、认证等方式授予象征性资本。这种权力结构既保证了项目的政策契合度和可持续性,也可能制约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6.3. 与西方理论的对话:中国本土化实践的特点

本研究与Putnam的理论形成对话,并补充了中国特色。项目实践表明,在中国语境下,桥接型资本的引入极度依赖于与政府(体制)的成功链接,政府的主导是合作网络能否建成并稳定的关键因素。这与西方背景下社会组织更多依靠自身进行社会募资和链接市场资源有所不同。本研究揭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框架下,社会资本培育与转化的独特路径。

7. 结论与政策启示

7.1. 研究结论:社会资本转化的双重效应

“紫荆守护,夕阳再红”项目的成功,本质上是社会资本的成功培育、转化与再生产。研究揭示了社会资本转化的双重效应:一方面,通过粘结型资本的激活、桥接型资本的引入和制度型资本的固化,实现了老年群体从“被服务者”向“服务者”乃至“治理者”的角色转变;另一方面,这一过程也产生了新的权力分化和排斥效应,需要引起重视。

7.2. 理论贡献:制度型资本的分析框架

本研究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了一个分析社会资本转化的三维框架(粘结型–桥接型–制度型),特别强调了制度型资本在中国语境下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这一框架不仅适用于养老领域,也可用于分析其他领域的社会治理创新实践。

7.3. 政策启示:促进资本转化的制度设计

基于研究发现,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首先,优化政府购买服务合同设计。在合同设计中应平衡标准化与灵活性,既通过明确的目标设定保障政策方向,又给予社会组织足够的自主空间应对复杂现实。其次,建立包容性机制。针对可能出现的排斥效应,设计针对性的包容机制,确保弱势老年群体不被边缘化。最后,推动政社权力关系重构。从“控制–服从”转向“引导–协作”,政府更多扮演平台搭建者和规则维护者角色,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专业性和创新性。

7.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本研究为单案例研究,结论的普适性有待更多样本的检验。未来研究可采用定量方法,对社会资本各维度与项目成效进行相关性测量。此外,可进一步探讨数字技术在社会资本转化中的作用,以及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资本转化模式差异。

参考文献

[1]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Richardson, J.,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Greenwood, 241-258.
[2] Putnam, R.D. (1993) The Prosperous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 and Public Life. The American Prospect, 4, 35-42.
[3] 赵梦天, 陈瑶瑶, 黄祖雷. 破解“存储-兑换”断裂: 社区互助养老的参与困境与纾解——以L市D社区时间银行的实践为例[J/OL].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1-11.
https://link.cnki.net/urlid/62.5125.g4.20250909.1606.006, 2025-10-28.
[4] 张广庆, 梅宏. 论中国时间银行的二重性——互助养老与志愿行为的辨析[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5(3): 38-44.
[5] 尹思薇, 骆潇蔓, 宋靓珺. 从互嵌到共生: 豫东南D村养老互助共同体构建的机理探赜[J]. 老区建设, 2025(6): 75-85.
[6] 杜雅敏, 万立军. 社会资本介入养老领域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3(10): 60-64.
[7] 刘浏. 养老服务领域社会组织社会资本与绩效的关系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合肥: 安徽医科大学, 2020.
[8] 陈秋红, 马晓涵. 社会资本视域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J]. 法制博览, 2019(25): 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