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活化视域下助力科普能效提升路径探究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Popular Science through the Revitaliz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OI: 10.12677/isl.2025.96106, PDF, HTML, XML,   
作者: 倪洪亮*:北京市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北京;谢园园*, 钟 声#: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北京;孙雪琪#:北京市气象局探测中心,北京;朱开智, 武 博:北京万云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北京
关键词: 非遗活化科普能效提升地域文化传承非遗传承发展Revitaliz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nhancement of Popular Science Efficiency Inheritance of Reg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摘要: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保护传承与科普教育能效提升均备受关注。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非遗活化传承与创意发展、科普信息传播与可视化设计、地域文化传承与科普教育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研究发现,非遗活化与科普能效提升联系紧密、相互促进。探索非遗活化路径可创新科普教育形式,提升其吸引力与效果;而科普教育的提升也有助于非遗文化的传播传承。未来,应进一步探索两者结合的路径与方法,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提升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及传播。
Abstract: Amidst rapi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both the preserv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CH) and the enhancement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effectiveness have garner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This paper employs a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ology to examine relevant research on ICH revitalisation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 scienc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nd visualisation design, as well as regional cultural transmission and science education. Findings reveal a close and mutually reinforc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ICH revitalis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effectiveness. Exploring pathways for ICH revitalisation can innovate science education formats, enhancing their appeal and effectiveness; conversely, improvements in science education also aid the dissemin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ICH culture. Moving forward, further exploration of integrated approaches and methodologies is warranted to advance the transmission and development of ICH culture, thereby elevating public awareness and communication regard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文章引用:倪洪亮, 谢园园, 钟声, 孙雪琪, 朱开智, 武博. 非遗活化视域下助力科普能效提升路径探究[J]. 交叉科学快报, 2025, 9(6): 839-843. https://doi.org/10.12677/isl.2025.96106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日益受到重视。非遗作为民族文化和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其活化与传承不仅关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也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科普教育作为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其能效的提升同样不容忽视。在此背景下,探索非遗活化与科普教育相结合的路径,对于促进非遗传承与科普能效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

2. 非遗活化传承与创意发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非遗项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快速的生活节奏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冲击;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也为非遗的活化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作为民族文化和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其活化传承与创意发展对于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非遗活化的实现可以通过创新表达形式、产业融合发展、教育普及推广让非遗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实现传承与发展。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传统戏曲制作成动漫作品,用数字艺术展示传统建筑技艺等,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将非遗与旅游、文创、餐饮等产业结合。如开发具有非遗特色的旅游线路,推出非遗主题的文创产品,打造非遗美食体验等,实现非遗的经济价值。在学校、社区开展非遗课程和活动,培养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非遗的兴趣和认知。例如邀请非遗传承人进学校授课,举办非遗展览和讲座。

在这一背景下,非遗活化传承与创意发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周佳梅(2024)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深入探讨了唐山皮影这一非遗项目的现状与发展路径,强调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性[1]。徐韩璐(2024)则从数字传播的角度,提出了通过视觉化、数字化、产品化手段,推动西路乱弹这一非遗项目的活化与传承[2]。巩孝天(2025)针对大连贝雕这一具体非遗项目,结合当地经济和教育资源,探讨了其在现代社会的融合策略[3]

龚叶宇(2025)的研究聚焦于滩头年画的创意视觉应用,通过融合现代视觉语言和时代精神,探索了滩头年画在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上的创新性发展[4]。邹睿(2025)则从数字化技术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华县皮影非遗项目在数字化赋能下的活化发展路径,为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5]

谢向英(2024)从非遗活化的视角出发,对闽南拍胸舞的存续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教育传承、文化创新、产业发展等多方面的建议[6]。李方照(2025)则通过研究动漫创作手段在皮影戏中的应用,为非遗戏剧项目的活化提供了新的模式和路径[7] [8]

此外,冯康辉(2023)在非遗活化背景下,对平阳木版年画的插画设计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插画设计的形式,为非遗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9]。蔡珊莹(2023)则从符号学的视角出发,对泉州提线木偶的文创产品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为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10]

综上所述,非遗活化传承与创意发展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综合性课题。通过实地调研、数字传播、文化创新、动漫创作、插画设计等多种手段,非遗项目得以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文化的持续发展,非遗活化传承与创意发展的路径将更加多元化和宽泛化,为非遗项目的持续传承与创新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3. 科普信息传播与可视化设计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普信息的有效传播对于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促进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龙婷婷(2022)从公共管理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科普宣传形式,强调了科普设施在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为科普信息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制度保障[11]。慕景妍(2024)则结合融媒体和新文创背景,探讨了科普IP形象设计的创新方法,指出IP形象作为新的视觉语言形式,在科普信息传播中的独特优势[12]

李迎辉(2023)针对二十四节气地域性文化景观的设计问题,提出了基于叙事策略的设计方法,旨在增强景观与观众的互动性和故事性,使科普知识更加生动有趣[13]。樊荣(2024)则聚焦于社区垃圾分类的科普信息可视化设计,通过情景化设计语言提升信息获取效率,为城市社区垃圾分类的科普宣传提供了新思路[14]

汪一帆(2024)从符号学视角出发,设计了以“黄河象”为主题的自然博物馆文创产品,将符号学运用于产品设计之中,有效融入地方特色,提升了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市场竞争力[15]。友燕玲(2023)则探讨了数字化时代非遗“活化利用”的实践,尤其是宁波稀有剧种的线上传播,为非遗项目的科普信息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16]

此外,于淑艳(2024)研究了“非遗 + 科普”地质公园旅游纪念品的设计,通过融入非遗元素和科普元素,实现了文化传承、教育科普和经济发展的多重目标[17]。黄萍(2024)针对中医药文献文物的文创设计开发进行了探索,将传统中医药剂中的药材标本进行可视化呈现,将药材食物、药剂配比、药方出处等信息融合成文创摆台,增强了受众对中医药文化的喜欢与深入,为中医药文化的科普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18]。而吴远征(2023)则从高职院校的角度出发,创新了陶瓷科普教育的形式,为青少年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19]

综上所述,科普信息传播与可视化设计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通过公共设施的优化、新媒体的融合、文化景观的叙事、信息可视化的创新以及非遗项目的活化,科普信息得以更加生动、有效地传递给公众,对于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促进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设计的不断创新,科普信息传播与可视化设计将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4. 地域文化传承与科普教育

地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和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何宝珠(2022)通过《江南有条钱塘江》科普绘本的设计实践,深入探讨了地域文化传承视角下的科普绘本设计,强调了将钱塘江地域文化特色融入科普教育的重要性[20]。该研究不仅丰富了地域文化在科普教育中的应用形式,还为其他地域文化的科普传播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另一方面,黄萍(2024)针对中医药文献文物的文创设计开发进行了探索,通过梳理出土中医药文献文物资源,结合当前文博旅游热潮,提出了文化创意设计的创新路径[18]。这一研究不仅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为地域文化在科普教育中的多元化呈现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将中医药文献文物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不仅赋予了古老文化新的生命力,也增强了公众对中医药知识的兴趣和理解。

综上所述,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科普教育紧密相连,相互促进。通过创新的设计手段和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地域文化得以在科普教育中得到更加广泛和深入的传播,为公众提供了更加丰富和深入的文化体验。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设计理念的持续创新,地域文化在科普教育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为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5. 结论

综上所述,非遗活化与科普能效提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通过探索非遗活化的发展路径,可以创新科普教育形式,提升科普教育的吸引力和效果;同时,科普教育的提升也有助于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未来,应进一步探索非遗活化与科普教育相结合的路径和方法,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和文化自信。

NOTES

*共同第一作者。

#共同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周佳梅, 侯巧灵, 李松运, 等. 双创背景下的唐山皮影非遗活化发展路径研究[J]. 大众文艺(学术版), 2024(17): 4-6.
[2] 徐韩璐, 郑舒怡, 胡欣宇, 等. 非遗活化传承下“西路乱弹”数字传播创新设计研究[J]. Design(汉斯), 2024, 9(1): 620-627.
[3] 巩孝天, 马文静, 陈子璞. 大连贝雕非遗活化策略研究[J]. 天工, 2025(15): 88-91.
[4] 龚叶宇. 非遗活化视角下滩头年画创意视觉应用研究[J]. 天工, 2025(16): 58-60.
[5] 邹睿, 许瑞. 数字化赋能华县皮影非遗活化发展路径研究[J].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5, 5(10): 76-78.
[6] 谢向英, 林子琳. 非遗活化视域下闽南拍胸舞的存续策略[J]. 绥化学院学报, 2024, 44(11): 79-82.
[7] 李方照. 基于非遗活化的动漫创作手段在皮影戏中的应用研究[J]. 科技视界, 2025, 15(7): 54-56.
[8] 李方照. 基于非遗活化的海宁皮影戏与动漫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 戏剧之家, 2024(14): 40-42.
[9] 冯康辉. 非遗活化背景下平阳木版年画插画设计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太原: 太原师范学院, 2023.
[10] 蔡珊莹. 符号学视角下的泉州提线木偶文创产品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泉州: 华侨大学, 2023.
[11] 龙婷婷. 公共管理视角下对科普宣传形式的分析与思考——以“广西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科普展厅”为例[J]. 中外企业文化, 2022(1): 57-58.
[12] 慕景妍. 融媒体和新文创背景下科普IP形象设计创新方法研究[J]. 玩具世界, 2024(6): 182-184.
[13] 李迎辉. 二十四节气地域性文化景观的叙事策略[J]. 黑河学院学报, 2023, 14(8): 177-180.
[14] 樊荣, 陈紫琪, 陈鹏. 社区垃圾分类的科普信息可视化设计策略研究[J]. 设计, 2024, 37(12): 140-144.
[15] 汪一帆, 王玥玥, 王丽. 符号学视角下自然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J]. 设计, 2024, 37(20): 18-21.
[16] 友燕玲. 数字化时代非遗“活化利用”实践——以宁波稀有剧种线上传播研究为例[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3, 21(2): 135-140.
[17] 于淑艳, 张文超. “非遗 + 科普”地质公园旅游纪念品设计探讨[J].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24(5): 1236-1237.
[18] 黄萍, 胡慧翎, 杨子莹. 针对中医药文献文物的文创设计开发探索[J]. 网印工业, 2024(8): 83-86.
[19] 吴远征, 靳大伟. 高职院校创新陶瓷科普教育的探索与研究[J].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3, 57(4): 16-17.
[20] 何宝珠. 地域文化传承视角下科普绘本设计研究——以《江南有条钱塘江》创作实践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科技学院,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