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方法,而且具有指导现实实践的重要价值。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矛盾突出,具有学生就业期望高而现实就业难、学生培养数量增多而就业岗位相对减少、学生学历提升而就业优势不显以及学生“就业难”而企业“用工荒”等四个方面的主要现实表征。在理解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的内容和实践、明晰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矛盾现实表征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有利于研究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矛盾,提出应对策略,坚持正确看待并辩证解决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矛盾,对解决这一现实矛盾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Abstract: Marxist contradiction analysis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method of Marxist philosophy, but also has the important value of guiding real practice. In the new era, the contradi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s prominent, with four aspects: students’ high employment expectation but difficult to find employment in reality, the number of students’ cultivation increases but the number of employment positions relatively decreases, students’ academic qualification improves but the employment advantage is not obvious, and students’ “difficult to find employment” and enterprises’ “shortage of labour”.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he content and practice of Marxist contradiction analysis and clarifying the re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ontradictions in the new era, the use of Marxist contradiction analysis is conducive to the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ontradictions in the new era, insisting on correctly looking at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ontradictions in the new era and resolv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ontradictions in the new era, which is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of this real contradiction. I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solving this realistic contradiction problem.
                
                   
                  
    1.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理论地位,研究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剖析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的内容和实践是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矛盾及对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1.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内容
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矛盾分析法具有丰富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矛盾问题。其二,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一方面,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因此要正视矛盾,不能逃避矛盾;另一方面,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矛盾具有不同特点,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其三,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既要分清问题的主流和支流,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避免片面性,又要能够抓住主要矛盾,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主要问题。
1.2.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实践
其一,公共政策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的典型实践运用。国家建设、政党执政、社会治理需要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公共政策的出台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方法,公共政策分析是运用科学理论方法解决决策选择和实施问题的过程,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矛盾分析法作为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在整个辩证唯物主义方法体系中居于基础和核心地位。社会问题归根到底源于矛盾,公共政策分析离不开唯物辩证法的视野,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是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公共政策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正视各种复杂矛盾,根据矛盾的特殊性采取不同的治理政策,在决策的过程中还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全面、整体考虑,并要注重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其二,社会主要矛盾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的实践展现。社会主要矛盾是国家建设和政权建立的重要内容,是反映国情的基本依据。近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几次转变,最终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今社会主要矛盾转变标志着我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进入了新时代,是国家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对未来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社会主要矛盾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的实践展现,明确了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要正视矛盾,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时期划定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并采取不同的解决策略。
2. 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矛盾的现实表征
大学生就业矛盾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现实表征,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矛盾的现实表征主要体现在学生就业期望高而现实就业难、学生培养数量增多而就业岗位相对减少、学生学历提升而就业优势不显以及学生“就业难”而企业“用工荒”等四个方面,深刻剖析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矛盾的现实表征是研究解决这一矛盾问题应对策略的重要前提。为使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本研究视角将在宏观论述的基础上,同时聚焦于“双非”院校人文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矛盾,结合整体性与特殊性展开分析。
2.1. 学生就业期望高而现实就业难
在社会大趋势和结构性就业观念差异的影响下,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希望可以找到稳定、薪资高、地域好和环境优良的岗位,因此,公务员、教师、医生等稳定职业,金融、自媒体、电商等高收入行业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倾向,考公、考编、进国企、自媒体创业等队伍庞大,存在着就业期望高的整体态势[1]。而政府、学校、国企等单位吸纳就业能力有限,自媒体行业也呈现不稳定发展形势,以及行业整体岗位的相对稳定使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高就业期望,导致出现就业难的现实情况。在这样不均衡的状态下,部分学生依旧追求高期望行业从而导致就业率降低,加深了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现实就业矛盾。就“双非”院校人文学科毕业生来说,人文学科教育旨在培养精神独立与批判思维,这无形中塑造了毕业生对工作价值、创造性与个人发展的较高期待。然而,市场为其提供的初始岗位多为基础性、辅助性文职,薪资与发展空间相对有限。这种“精英化”的职业理想与“大众化”的就业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导致了深刻的失落感与“有业不就”或“高不成低不就”的选择性困境。
2.2. 学生培养数量增多而就业岗位相对减少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义务教育不断普及,高校不断扩招,教育事业发展欣欣向荣,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高校门槛逐渐放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进而转向普及化教育,学生培养数量增多,出现了同一学历水平人数剧增的现实状况,甚至由此引发了学生培养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而与此同时,由于疫情、国家关系变化等因素影响,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增大,行业的不稳定发展和生育率的不断下降,就业岗位呈现饱和甚至相对减少的态势,从而导致学生培养数量增多而就业岗位相对减少,使得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率降低,激化了现实的就业矛盾[2]。具体而言,就“双非”院校人文学科毕业生来说,随着高校的扩招,人文学科因其培养成本相对较低,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但能充分吸纳其就业的传统领域,如文化、出版、科研等行业,增长速度缓慢,而新兴数字产业创造的核心岗位多偏向技术与理工科,这就造成了同质化人才的“红海竞争”,大量人文学科毕业生追逐少数“对口”岗位,加剧了内卷,使得“学历通胀”在这一群体中尤为明显。
2.3. 学生学历提升而就业优势不显
由于教育的普及和高校的扩招,学生学历呈现整体提升的趋势,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口素质水平的提高,但这不可避免会造成学历层次不分明和学生培养质量降低的问题。一方面,学历层次不分明。在大趋势下,很多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更好地招生,钻研改名,为挤进本科院校行列费尽脑汁。此种行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容忽视的是本科学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研究性和综合性,若技术学院更多为招到生源而改变自身的职业技术属性,我国目前所紧缺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提供保障工作则值得担忧[3]。另一方面,学生培养质量降低。学生学历提升是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进行的,在这样的形势下,学校的培养体系、教师的培养水平以及学生自身能力等条件均是影响学生培养质量的内在因素。如今,部分高校为了一味追求“高、大、上”,设置了许多与国家现实情况并不相符的专业课程,一方面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学生培养质量难以保障。此外,学生数量的增多势必会扩大教师队伍,教师水平参差不一,产教融合流于形式,实践教学薄弱[4],学生自身也存在较大区别,以上均可致使学生培养质量降低,学生学历提升而就业形势依旧严峻,甚至出现学历贬值速度超过升学速度等现实社会问题。当下,硕士学位俨然已成为许多岗位的基本门槛,但对于“双非”院校人文学科毕业生而言,学历提升的边际效益递减。当众多竞争者都拥有相同学历时,“院校出身”的标签效应反而被放大,使其在与名校生的比拼中处于劣势。更重要的是,企业招聘更看重解决实际问题的“硬技能”与直接经验,而人文学科提供的思辨能力、文化素养等“软实力”难以在标准化筛选中被有效识别和衡量,导致其学历光环无法转化为切实的就业优势[5]。
2.4. 学生“就业难”而企业“用工荒”
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是当前劳动力市场的突出矛盾。这是供给方(学生)与需求方(企业)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的必然结果。学生与企业是利益共同体,学生依赖企业将其知识资本转化为现实价值,实现职业发展;企业依赖学生获得创新活力和核心人才,保障长远发展,二者统一于经济社会的运行之中。但由于结构性就业观念差异、社会舆论环境以及学生自身期望高等因素的影响,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矛盾出现学生“就业难”而企业“用工荒”的现实表征。一方面,学生“就业难”。由于学生就业期望过高,更多希望从事知识密集型岗位,而知识密集型岗位由于我国产业体系调整变革还在持续推进,这种岗位并不丰沛,以及吸纳就业人数能力远低于劳动密集型岗位,导致学生的高期望难以满足,进而出现“就业难”的社会形势。另一方面,企业“用工荒”。我国中小型企业占全国总体企业数量的绝大多数,是我国就业岗位供给的主要来源,而在这其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又占多数,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地区。但劳动密集型企业无法提供较高的薪资报酬和良好的就业环境,以及很多用人企业并不愿或无力承担较高的用人成本,因此,许多企业长期存在“用工荒”,一些生产线甚至中断,企业将招聘目光转向中年人,但这始终不是长久之计[1]。这一悖论本质上是经济结构转型、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就业观念演变不同步的集中体现。解决之道在于推动矛盾转化,促进产业升级、优化教育结构、引导合理预期,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劳动力供需的动态平衡,“双非”院校人文学科毕业生解决就业矛盾亦需如此。
3. 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矛盾的应对策略
就业涉及民生,是民生之本,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和美好生活,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因此解决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矛盾是促进国计民生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举。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矛盾应对策略有二,其一,正确看待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矛盾,正视矛盾并以“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矛盾。其二,辩证解决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矛盾,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3.1. 正确看待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矛盾
首先,矛盾具有普遍性,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矛盾是社会矛盾的内容之一,因此我们要正视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矛盾,不能回避更不能忽视。其一,要分析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矛盾的主要原因。面对矛盾首先应思考矛盾的产生原因,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矛盾有社会舆论、父母和学生自身对就业岗位期待高的影响,有产业体系变革仍需加快、加深、增质、增量的影响,有高校培养体系、学科建设、教师队伍水平的影响。以上三方面因素均是影响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矛盾的主要原因,分析这一内容是我们解决矛盾问题的前提基础。其二,要研究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矛盾的应对策略。正视矛盾后要解决矛盾,研究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矛盾的应对策略是正视矛盾的实践取向。在解决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矛盾时要明确原则,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及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就“双非”院校人文学科毕业生而言,其就业矛盾是宏观就业市场多重悖论交织下的典型结构性困境。核心在于,个体的教育投入与职业回报、群体的供给质量与市场需求之间,形成了尖锐而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这一就业困境,是教育、个人与市场系统失调的集中体现。唯有通过系统性改革,才能将这些尖锐的“对立”转化为相互促进的“统一”,实现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与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
其次,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矛盾。一方面,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矛盾引发负面影响。其一,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导致就业率降低,可能会增加社会无业人员的数量,增加家庭乃至国家的负担,甚至学生可能会因找不到工作而产生消极情绪,妨碍自身发展,影响社会氛围营造,进而影响民族、国家的未来。其二,大学生就业矛盾的另一面是企业可能存在的“用工荒”,会制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延缓产业变革,进而影响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矛盾隐含积极因素。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要求我们辩证看待问题,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矛盾固然存在负面影响,但同样隐含积极因素。大学生就业矛盾根源在于产业变革速度慢于高校扩招速度,而如今所存在的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恰好可以成为倒推高校整改、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就业矛盾有关民生,并且是越来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因此,这一矛盾性社会问题可以为产业体系变革、高校教育发展提出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成为动力之一。
3.2. 辩证解决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矛盾
其一,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矛盾存在以下三种不同影响因素,一是时期因素,二是地域因素,三是学生自身因素。首先,不同时期学生面临不同的就业矛盾,因此不同时期要坚持不同的解决策略。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我国实行“统包统分”政策,就业矛盾相对来说并不突出,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政策与我国国情并不相适应,我国逐渐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加之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等举措。在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矛盾呈现不同的现实表征,相比前一时期矛盾加剧,应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化解矛盾。其次,不同地域学生面临不同的就业矛盾,因此要实行具有地方特色的解决方式。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具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就业条件,因此,对于东部等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而言,由于地域的吸引力,学生竞争激烈,要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招聘模式,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做好外省学生的生活保障工作。而对于西部等欠发达地区,人才吸引力较弱,人才流出较严重,因此应加大对人才引进的支持力度,做好人才招聘的各项保障工作,提高吸引力,充分鼓励就业、创业。最后,不同学生情况面临不同的就业矛盾,因此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供解决办法。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不同学生情况不同,在毕业时也会面临不同选择,每名学生都应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和未来规划对就业进行适时选择。如,对于选择继续深造升学的同学来说,比起当下的就业矛盾,他们更关注由学历贬值、高校扩招等情况引起的未来的就业矛盾,而对于当下即要就业的同学来说,现实的就业矛盾即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我们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具体因素解决不同的就业矛盾。
其二,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首先,应坚持“两点论”,要看到解决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矛盾所需要的多方重要主体,包括: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等,用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就政府而言,应继续坚持鼓励就业、创业政策,并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发展情况、地域特色,实行适合各地区的就业政策,缓解一线城市学生的就业压力,促进落后地区人才引进工作走实、走深。与此同时,加快经济发展,助推经济体制改革,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根本上解决就业矛盾。就用人单位而言,要建立透明公开的招聘政策,摒弃歧视观念,改变高高在上的身份视角,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就高校而言,要搭建起有效的学习平台,根据国家和现实需要,建设完善的学科体系,严格教师选聘条件和审核制度,提高学生培养质量,落实就业辅导、创新创业等学科建设,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有效的就业保障服务。就大学生自身而言,打铁还需自身硬,大学生自己应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结合未来规划和国家需要,进行就业选择。其次,要坚持“重点论”,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政府和学生自身是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矛盾的两个重要主体,在这一矛盾问题中,应抓住这两个主体深入推进解决就业矛盾问题。核心策略是构建高效的技能认证与信息对接平台,以此作为沟通的桥梁。一方面,建立国家主导、行业认可的标准化技能认证体系,将模糊的“学历”转化为清晰的“能力凭证”,使学生的技能供给精准对标企业需求,化解“学非所用”的矛盾。另一方面,打造权威的供需信息中枢平台,实时汇聚岗位要求与人才数据,通过智能匹配减少市场摩擦,化解信息的不对称性。这不仅能引导学生按需规划职业发展,也能助力企业精准觅才,是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有效路径。
4. 结语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方法,而且具有指导现实实践的重要价值。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分析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矛盾问题,不仅有利于剖析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矛盾的现实表征,而且有利于研究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矛盾的应对策略,对解决这一现实矛盾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新时代,我们应持续关注大学生就业矛盾,坚持正确看待和辩证解决,多方主体协同发力,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推进就业政策落地生花,促进我国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