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与人民生活、社会和谐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目前已成为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多学科普遍关注的交叉学科,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延伸到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领域,为教育设施空间布局、配置现状。资源供需匹配、配置效率评价以及教育均衡性研究等。从宏观角度看,本研究展现教育资源在不同尺度地区间的分配。从微观上看,研究的是区域内小学布局资源上的差异对比。在充分吸收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以西安市小学教育资源作为调查对象,分析其空间配置的基本情况,并用可视化的方式结合空间分析工具对当前小学教育资源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为西安市小学教育资源的配置提供研究新路径。
小学阶段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关键阶段,做好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西安市小学教育资源的空间配置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造成优质学校出现“上学难”问题,影响和阻碍教育公平。本研究聚焦于教育资源的科学布局和优化配置,致力于为优化西安市小学教育资源提供可行建议,达成教育公平的目标。
2. 西安市小学教育资源现状调查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西安市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尤为剧烈,如何推进教育公平,则需要做好对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以西安市小学作为调查对象,结合调查数据发现,2022年,全市有常驻人口1300万,共有基础教育学校3712所,其中,小学1174所,初中349所。在校学生186.77万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28.39万人(小学在校学生936,312人,初中在校学生347,611人)。全市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由146所压减至106所,在校生由24.46万人压减至10.51万人。按城乡类型划分,各学段具体情况如下:小学城区680所、镇区94所、乡村400所。初中城区231所、镇区44所、乡村74所。
2.1. 办学规模现状
全市小学校均规模798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西咸新区、经开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航天基地、航空基地12个区县开发区均高于全市水平。对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指标(小学不超过2000人),全市小学办学规模超过2000人的学校共计101所,占小学校数的8.6%,主要分布在人口集中的城区及外围县镇镇中心区域,其中城区97所,占比96.1%。
2.2. 办学条件现状
全市小学生均占地面积13.22平方米(陕西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小学生均占地面积25平方米),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未央区、雁塔区共计5个区,生均占地面积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特别是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城三区均在7平方米左右,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2.3. 学位结构和区域供给现状
从小学学段看,按照国家住建部标准,小学每班不超过45人,我市平均班额42人,学位供给整体符合国家标准。分区县(开发区)看,莲湖、碑林、未央、雁塔、经开、曲江、浐灞、航天平均班额已超过45人,最高的莲湖为50人,已经超过国家住建部的标准上限,显示学位非常紧张,需要增加学校布局数量或扩大现有班额。临潼、高陵、鄠邑、蓝田、周至离国家标准上限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显示学位比较充足。从分析比较看,小学学位呈现中心城区学位紧张,需要增加学校布局数量或扩大现有班额;远郊区县学位充足。整体呈现越往中心城区学位越趋紧,越往郊区学位越充足。
3. 西安市小学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分析
本文结合西安市小学教育资源的配置现状,对具体问题进行定位与分析,发现目前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学校分布不均衡、用地占地规模不合理、教育质量仍需提升。以上问题的存在,影响小学教育资源的价值释放。
3.1. 学校布局不够均衡
小学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现状调查,发现西安市在学校布局上存在不均衡的情况,这一点从全域范围和局部范围进行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
(1) 全域范围内“大校额”和“小规模”现象并存
结合调查结果发现,西安市小学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存在学校布局不均衡的情况。具体如下:一方面,中心城区、远郊区县的学校布局方面,城区的布局较为紧密,并且呈现出学位共计矛盾突出的情况,新建学校因用地问题出现较为困难,学校数量上很难进一步增加,因此为了安置适龄学生,则出现了“大班额”的情况。据统计,2022年全市共有117所中小学在校生规模超过2000人,1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超过2500人。“大班额”学校占比达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量的8.8%,影响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创建;另一方面,乡村地区学校布局较为分散,教育设施利用情况不充分,生源不饱和,存在“小规模”学校现象。据统计,2022年全市共161所区县中小学在校生规模在100人以内,占比达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总量的10%。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Table 1. Comparison of student enrollment in urban schools and county schools
表1. 城区学校与区县学校在校生规模对比
 
  
    年份  | 
    数量(所)  | 
    在校生规模(人)  | 
    义务教育学校占比(%)  | 
  
  
    2022  | 
    约117  | 
    2000~2500  | 
    8.8%  | 
  
  
    2022  | 
    约161  | 
    <100  | 
    10%  | 
  
 
(2) 局部范围内教育设施与城市建设进程不匹配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基础教育资源和设施的补充并未与之同步,从而造成西安市小学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合理,出现教育设施与城市建设进程不匹配的情况。如曲江一期、莲湖大兴、未央路沿线的区域学校布点不足,学校保障压力较大。高新、浐灞、曲江、航天等一些开发区优质学校周边居住密集,入学需求较大,导致招生规模不断地扩张,导致“大班额”的情况出现。具体如表2所示。
3.2. 用地占地规模不合理
用地占地规模通常决定着学校的规模,但结合城市发展的基本特点,西安市小学阶段的学校规模普遍存在城区学校密集但规模较小,用地规模偏小,导致学校硬件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十分困难,制约和限制学校教育资源的优质均衡发展。如全市城区小学占地面积小于0.8公顷的共计175所,其中碑林区28所、新城区30所、莲湖区25所,占城六区总规模的47%。
Table 2. The proportion of model schools in each region and the building area per student
表2. 各区域示范校占比与生均建筑面积
 
  
    区域  | 
    小学数量  | 
    省级示范校占比  | 
    生均建筑面积(m2)  | 
  
  
    雁塔区  | 
    89  | 
    18%  | 
    8.2  | 
  
  
    碑林区  | 
    76  | 
    22%  | 
    7.9  | 
  
  
    高陵区  | 
    52  | 
    3%  | 
    5.1  | 
  
  
    鄂邑区  | 
    48  | 
    2%  | 
    4.8  | 
  
 3.3. 教育质量仍需提升
虽然近年来显示义务教育的短板和弱项已经得到重视,但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还需要持续的扩大。在义务教育方面,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级之间教育发展还不够均衡。一是优质教育资源有所不足。二是教育实践中“民强公弱”现象依旧存在。
4. 西安市小学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策略
对西安市小学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发现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其中包括了历史原因,也包括了现实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归类核心问题成因,提出针对西安市的小学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策略和方案,具体如下。
4.1. 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1) 科学预测全市小学适龄学生人数,科学合理布局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适龄学生的数量决定着学校的数量与规模,合理预测基础教育适龄学生人数,是学校布局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布局的关键因素。为此,西安市要根据近年来人口总量的变化,依据人口普查相关资料,做好适龄入学学生的数量预测,为后续的科学规划打好基础[1]。
(2) 严格按照基础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分类抓好落实
《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完全小学:12班、18班、24班、30班,每班45人。九年制学校:18班、27班、36班、45班,小学阶段每班45人、中学阶段每班50人。初级中学:12班、18班、24班、30班,每班50人。完全中学:18班、24班、30班、36班,每班50人。西安市中心城区继续扩大班额,取消额度上限。对远郊区县开展相近合并、增加班额,集中师资为主。
(3) 明确网点布局,开展区域针对性优化
完整的小学学校空间网点布局,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基础。因此,西安市要结合各区县的小学区域资源的配置情况,通过相近调查之后,采取撤、留、迁、并、扩、建等措施,实现教育用地整合,使每所学校成为规范化标准学校。
(4) 认真制定配套政策
西安市规划部门在编制、审核新建小区和旧区改建、扩展详细规划时应当符合中小学校布局规划,并征得教育部门的同意,切实保证中小学校布局规划的顺利实施。认真制定配套性政策,确保学校的科学规划与布局,做到因地制宜。
4.2. 着力挖掘扩容,积极稳妥推进学位保障工作
(1) “一校一案”合理制定学位供给工作方案
对有条件的、办学水平和群众认可度较高的学校,经市上和区县(开发区)认定后,按照管理权限制定“一校一案”学位供给工作方案。相关《方案》经市和区县(开发区)审定后,区县(开发区)教育部门要加大对学校的指导力度,通过充分利用现有校舍资源、改扩建教学楼、建设新校区、合并周边薄弱学校、倾斜调配教师编制等方式,在不产生大班额情况下,进一步扩大学位供给。
(2) 建立校际帮扶机制提升优质学位供给
为了充分发挥优质小学教育资源的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依据学校的发展水平、地理区位条件等,将区域内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结对子,建立捆绑考核机制。采取和开展“组团式”的交流支教模式,鼓励优质学校的骨干教师对薄弱学校进行帮扶,探索优质课程的资源共享机制,从而协调好优劣势资源的整合,持续做好资源配置工作[2]。
(3) 加大经费投入
增加学位供给涉及土地、校舍和师资保障,均需增加经费投入。因此,市级和区县(开发区)要结合自身财力,建立合理的经费分担机制,多渠道筹措经费,保障学位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的教育”和“孩子们成长得更好”的期盼。
4.3. 空间资源精准调配
西安市小学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除了前期的统筹工作和保障工作外,空间资源的精准调配显得尤为重要。在空间资源精准调配上,具体策略如表3所示。
空间资源的精准调配方案,如图1所示。土地出让后,开放商选择配建学校或者是缴纳基金,以此来保证配套学校的支持,为适龄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Table 3. Precise allocation of space resources
表3. 空间资源精准调配
 
  
    措施  | 
    具体方案  | 
    预期效果  | 
  
  
    弹性教育用地机制  | 
    新区开发中实施“教育用地银行”:开发商按住宅面积15%配建学校或缴纳教育扩容基金  | 
    2025年前新增教育用地1800亩  | 
  
  
    存量空间改造  | 
    老城区利用闲置办公楼/厂房改造“微型学校”  | 
    释放学位容量3000+个  | 
  
  
    TOD模式教育综合体  | 
    地铁枢纽上盖建设“学校 + 社区中心”立体校园  | 
    土地利用率提升40%  | 
  
 Figure 1. Precise allocation model of spatial resources
图1. 空间资源精准调配模型
4.4. 师资流动制度创新
在小学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框架构成中,师资资源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西安市小学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实践,需要建立师资流动制度,探索师资流动制度的创新与实践。
一方面,建立结构性激励体系。为激励西郊区任教教师的积极性,为其提供薪酬杠杆,如郊区任教教师津贴梯度制,距市中心每10 km + 10%工资。高级职称评审过程中将主城区教师郊区任职经历纳入其中,作为主要的考核依据之一。在发展通道上,设立“乡村名师工作室”专项经费,为郊区教师提供参加国际研修项目的资格。
另一方面,形成智能调度平台。开发“教师资源数字沙盘”,根据教师的教学特长和流动意愿进行智能画像,依托智能匹配的方式进行学校需求分析,找到学科缺口,做好发展定位,一旦出现动态预警警报,则自动触发调配机制。
师资资源流动制度的创新,打破传统固定的教学模式的限制,让教师得以流动起来,从而在根本上实现了小学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拉近城乡在师资方面的距离,保持良好的教育环境的营造。
4.5. 技术赋能公平教育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西安市小学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实践中,进一步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具体策略和路径的探索如下:
一方面,打造全域教育智慧云。西安市小学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要积极推进和打造全域教育智慧云。具体内容如表4所示:
Table 4. Global education smart cloud
表4. 全域教育智慧云
 
  
    层级  | 
    功能模块  | 
    覆盖目标  | 
  
  
    基础层  | 
    5G教育专网 + AI算力中心  | 
    2026年乡村学校100%接入  | 
  
  
    应用层  | 
    虚拟双师课程/智能作业系统  | 
    日均使用率 > 80%  | 
  
  
    数据层  | 
    学生能力图谱 + 资源推荐引擎  | 
    个性化辅导覆盖率100%  | 
  
 另一方面,数字资源众筹模式。城区名校录制精品化的课程,并在精品课程形成后上传至市级资源库,郊区教师按照教学需要可以随时调用,使用数据兑换继续教育学时[3]。
4.6. 实施保障机制
实施保障机制的建立,对西安市小学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效果显著。如图2,在完成教育资源的投放后,通过智能监测平台对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情况进行监测,在出现失衡预警之后,启动调整预案,优化资源配置。如果配置并未失衡,则在年度评估后生成改进白皮书,建立健全保障机制[4]。
积极开展差异化的考核,将关注焦点放在以下方面,具体如表5所示。
Table 5. Differentiated assessment indicators
表5. 差异化考核指标
 
  
    区域类型  | 
    考核指标  | 
  
  
    主城区  | 
    辐射带动校数量/资源共享率  | 
  
  
    新兴城区  | 
    学位供给增速/跨区就学下降率  | 
  
  
    远郊县区  | 
    师资稳定率/数字化课程使用深度  | 
  
 Figure 2. Detection feedback closed loop system
图2. 检测反馈闭环系统
5. 小结
城市空间的布局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教育资源作为城市空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是达成教育公平的基础载体。在本课题的研究实践中,围绕西安市小学资源的优化配置给出可行方案,致力于为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可行建议,为政府教育政策出台、教育改革深入提供参考和借鉴。
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西安市小学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项目编号:25JY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