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语境中非遗刺绣文化传播策略探究
Exploration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mbroidery 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 Art
摘要: 当代非遗刺绣文化在传播过程中面临受众断层、传承模式固化与文化阐释不足等困境。新媒体艺术以技术赋能与艺术创新为核心,为破解传播瓶颈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文以非遗刺绣为研究对象,从品牌塑造、媒体融合和文化市场拓展三个维度进行分析,结合案例研究与理论探讨,探索其在新媒体艺术语境下的传播路径。研究表明,品牌塑造能够突出非遗刺绣的独特价值,媒体融合有助于突破传统传播的局限,市场开拓则为其注入可持续的经济动能。通过多维度协同推进,非遗刺绣能够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Abstract: Faced with issues such as audience fragmentation, rigid inheritance models, and insufficient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 the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CH) embroidery, new media art, centered on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and artistic innovation, has become a key carrier to break through communication bottlenecks. However, in the current communication context, i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are confronted with numerous challeng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exploring effective practical paths for the communication of ICH embroidery culture, aiming to help this millennium-old craft shine in the new era. Through analyzing dimensions such as building cultural brands, promoting media integration, and expanding cultural markets, the research is conducted by combining case studies and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The study finds that building distinctive brands can highlight the charm of ICH embroidery, media integration can break through communication limitations, and market expansion can inject economic vitality into it. In conclusion, through multi-dimensional and coordinated efforts, ICH embroidery can achiev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providing a model for the communication of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文章引用:郑雅淇, 关莹莹. 新媒体艺术语境中非遗刺绣文化传播策略探究[J]. 艺术研究快报, 2025, 14(4): 467-473. https://doi.org/10.12677/arl.2025.144070

1. 引言

非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构成,承载民族技艺智慧、审美意趣与文化基因,其创新传播和活态传承意义重大。新媒体艺术语境下,数字技术赋能,多元传播形态为其打破时空边界等搭建新场域。但传统传播模式单向、覆盖面窄等弊端,难以适配受众文化参与、共创需求,探索传播策略迫切。当前,非遗刺绣文化传播借新媒体实践仍存融合特质、触达群体等短板。聚焦新媒体艺术语境,探究有效传播策略,对激活传统技艺生命力、促进文化传承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探索适配新媒体艺术生态的传播创新路径。

2. 非遗刺绣文化的传承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探析

2.1. 非遗刺绣历史底蕴与当代新媒体广泛传播

非遗刺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以针为笔、线为墨,在绸缎间勾勒千年文明脉络。苏绣的精细、湘绣的逼真、蜀绣的虚实相生、粤绣的富丽堂皇,每种技艺都承载地域风情、审美意趣与匠人精神,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鲜活载体。

过去,非遗刺绣传播多靠线下展览、师徒相传和传统出版物,范围有限、受众单一,部分技艺“养在深闺”。新媒体技术兴起后,传播范式革新:短视频平台成技艺展示新窗口,匠人直观呈现创作过程;直播带货、虚拟展厅、文创跨界等形式,让非遗刺绣从“静态观赏”走向“动态消费”,拓宽传播渠道且注入经济活力;社交媒体催生爱好者社群,不同群体交流创作、分享故事,扩大其社会影响力,使其在当代焕发生机。

总之,非遗刺绣不仅是历史艺术瑰宝,更是有当代生命力的文化资源。在新媒体视域下,它突破传统传播局限,实现从“小众传承”到“大众共享”的跨越,守护文化根脉的同时开启创新发展新路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播提供宝贵实践经验。

2.2. 非遗刺绣与新媒体融合的文化传承焕新生

非遗刺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承载着千年文明记忆与匠人心血。苏绣“平、齐、细、密”,湘绣“狮虎逼真”,蜀绣“虚实相生”,粤绣“富丽堂皇”,每种技艺都镌刻着地域民俗、审美与精神追求。但在传统传播语境下,其受限于线下展览、师徒口传等模式,传播范围窄、受众单一,文化传承渐式微。新媒体时代为非遗刺绣传承发展带来契机。从文化传播看,新媒体打破时空桎梏,让其跨越界限走向大众。短视频记录匠人创作细节,直播中传承人边展技艺边讲故事,使刺绣从“深巷珍品”成全民可赏的文化符号,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在文化创新层面,新媒体注入活力与创意。虚拟展厅让观众沉浸式赏刺绣精品,突破实体展馆限制;文创跨界使刺绣元素与现代物品深度融合,催生出兼具传统与时尚的产品,拓展应用场景,实现从“遗产”到“资源”的转变。从社会价值看,二者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与就业创造。直播带货、线上文创销售为从业者开辟增收渠道,吸引年轻人投身,壮大传承队伍;社交媒体社群促进文化交流创作,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信。

非遗刺绣与新媒体的融合,是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的共生,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为文化强国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助力,书写新时代文化传奇。

2.3. 全媒体时代非遗刺绣传播的文化特质

文化传承传播有内在逻辑。传统社会里,非遗刺绣多靠师徒相传、家族世袭和有限线下展示,像苏绣借江南绣庄人际网、蜀绣凭巴蜀手艺人流动,小范围缓慢传递,跨地域传播范围窄、速度慢。全媒体时代,其传播在广度与深度上实现质的飞跃,有三个显著特点。

第一,跨区域性更突出。传统媒介下,小众刺绣技艺多在发源地周边流传,外界难知。新媒体环境中,传播打破地域限制,有网络和平台的地方就能接收相关信息。短视频平台上,湘绣大师直播“狮虎绣”,苏绣传承人发作品视频,能让全国乃至全球观众看到,实现“绣艺无界”。

第二,创新传播要求更高。仅靠单一媒介传播非遗刺绣,效果会大打折扣。要通过多媒介、全媒体传播,就得在创意上下功夫。同一刺绣技艺或纹样传播,既要有文字创新,讲好绣品文化故事、历史渊源,又要有图像、音频、视频制作创新,针对不同媒介特点精准传播,比如为短视频平台做时长适宜的技艺展示片段,为纪录片平台打造深入挖掘文化的长视频。

第三,传播持续性要求更强。信息爆炸时代,海量信息转瞬即逝,非遗刺绣信息要有效广泛传播,就得更具持续性。单一媒介难以做到,构建全媒体传播渠道,持续投放信息增强影响力,是关键策略。推进媒体融合,能取长补短,全方位立体式开展持续性传播。比如先通过短视频引发大众兴趣,再推出长视频纪录片解读,同时配合公众号文章、音频平台故事专辑,形成持续传播攻势,让非遗刺绣文化持续浸润人心。

3. 新媒体艺术语境下非遗刺绣文化传播

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扎实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1]。在此指引下,各地积极借助新媒体传播非遗刺绣文化。苏州绣娘响应号召,入驻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借短视频、直播展示苏绣技艺,分享创作心得,观看互动者众多。还有团队与热门游戏合作,将苏绣元素融入其中,引发年轻人对苏绣的关注。蜀绣也利用新媒体,打破时空局限,通过线上展览、教程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其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

3.1. 新媒体艺术语境下非遗刺绣文化传播的内在逻辑

在新媒体重塑文化传播生态的当下,非遗刺绣凭借独特技艺与审美,于数字浪潮中探寻传承新路径,其传播逻辑需立足时代规律,解码传统与现代传播的融合机制。

在中共中央《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强调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背景之下,通过对施洞刺绣图像语言的数字艺术创新研究,提出刺绣图像语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策略,具有时代价值与使命意义[2]。物质载体方面,刺绣技艺借短视频、直播突破师徒传承局限,成为“大众可视学习”内容;作品通过图像编辑、3D建模,打破线下展览边界,实现沉浸式审美传递。数字载体则重构形态,VR技术让观众“置身”工坊模拟创作,交互H5将刺绣文化转化为故事游戏,推动传播从“单向展示”升级为“双向共创”。

文化因交往具备传播性,非遗刺绣传播根植于民俗基因与审美价值的共鸣。民俗基因里,苗族刺绣记录迁徙、苏绣承载祝福,新媒体借故事化传播、AR场景还原,助力受众解码文化密码;审美价值中,对称构图、象征图案借新媒体融入国潮文创,社交平台“审美打卡”推动传统审美从“展品”变为“社交符号”。

文化传播以“意义共享”为核心,新媒体为非遗刺绣提供新路径,本质是传统基因与现代技术适配。技术打破时空边界,偏远绣娘作品借直播触达大众;生态构建协同网络,用户成“传播者”、设计师借新媒体创新、企业打造“文化 + 商业”闭环,使传播从“个体传承”迈向“全民参与”。新媒体语境下,非遗刺绣传播逻辑是载体协同、文化驱动、规律适配的融合,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非遗 + 新媒体”实践样本。

3.2. 新媒体艺术赋能非遗刺绣文化传播的时代驱动

非遗刺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沉淀千年的艺术结晶,一针一线里交织着民族的审美意趣与精神追求。在时代浪潮下,新媒体艺术成为非遗刺绣传播的“时代必然选择”,为其传承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技术与需求维度看,新媒体技术的迭代,如数字交互、虚拟展示等,契合了受众对沉浸式、互动性体验的追求。传统非遗刺绣传播多依赖线下展示、师徒口传,受限于时空,难以让大众深度感知其精妙。其实“十四五”规划、2035远景目标及“国发2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鼓励和引导数字信息技术应用于传统文化产业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3]。而新媒体艺术打破了这一桎梏,通过数字交互技术,受众可在虚拟场景中“触摸”绣线肌理、“操作”针法演绎;借虚拟展示,能将各地刺绣珍品汇聚于线上展厅,让人们跨越山海,沉浸式领略苏绣“平、齐、细、密”、湘绣“狮虎逼真”的艺术神韵,满足了大众对文化体验的新期待。

从文化传承压力考量,非遗刺绣面临着传播断层风险,年轻一代对其认知度、参与度不足。新媒体艺术搭建起广阔的传播平台,短视频可清晰呈现刺绣从起针到收针的完整工艺,直播能让传承人实时与观众互动,讲述绣品背后的文化故事,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关注。这不仅拓展了非遗刺绣的传播边界,更让更多人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缓解了传统传播的断代危机,为非遗刺绣的延续筑牢根基。

3.3. 新媒体艺术语境下非遗刺绣文化传播的特性重塑

非遗刺绣在新媒体“跨媒介、强互动、碎片化”语境下,其传播特性被重塑,为文化传承发展开辟新格局。相较于传统静态图形的局限,动态化图形设计实现了视觉呈现、画面构图、色彩运用等多维度实现动态化升级,并向视觉风格、感官互动等领域深度拓展[4]。传统模式中刺绣作品是静态展品,受众只能远观。新媒体下,数字交互、虚拟仿真技术让受众在线上“触摸”绣线、感受针法,甚至沉浸式体验刺绣创作,从“旁观”到“参与”,拉近与非遗的距离。传播时效兼具瞬时扩散与长尾效应。新媒体碎片化传播使非遗刺绣内容短时间内引发关注,优质内容还能持续传播,形成长尾效应,让文化影响力持久延续。新媒体以跨媒介等特质,重塑非遗刺绣传播规则,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守护文化根脉的同时,为当代传承发展注入动力。

4. 非遗刺绣文化传播瓶颈与新媒体经济赋能

4.1. 非遗刺绣传播的现实桎梏

媒介协同不足。不同媒介在非遗刺绣传播中各有其独特作用,报纸可深入阐释刺绣的文化渊源,短视频能生动呈现针法的灵动,直播便于实时互动展示绣品细节。但实际传播时,这些媒介常各自运作,未形成协同效应。例如,一位刺绣大师的技艺展示,报纸有专题文章,短视频平台有片段呈现,却未将报纸的深度解读、短视频的直观展示与直播的互动体验相融合,进行整合传播,使得传播效果受限,无法全面且立体地展现非遗刺绣的价值。

受众群体局限。受传统传播模式影响,非遗刺绣的受众大多集中在对传统手工艺有浓厚兴趣的群体以及特定地域范围内。难以突破圈层,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年轻人更热衷于新兴的数字文化内容,对非遗刺绣这类传统艺术形式,缺乏主动了解的动力,导致非遗刺绣的传播影响力难以拓展。

市场开发薄弱。非遗刺绣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湛的技艺,但在市场开发方面力度不足。一方面,刺绣相关的文创产品类型单一,多以传统绣品为主,缺乏与现代生活、时尚潮流结合的创新产品,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市场推广力度不够,对非遗刺绣的宣传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未能有效打开更广阔的市场,使得其文化价值难以转化为经济价值,“文化之美”未能充分推动产业发展。

过度商业化隐患。部分地区在开发非遗刺绣产业时,过度看重经济收益,对刺绣文化资源造成了一定破坏。一些刺绣作品为追求生产速度和经济效益,工艺变得粗糙,丢失了传统刺绣的精湛技艺与文化内涵;还有些以非遗刺绣为主题的文化场所,过度引入商业元素,原本纯粹的刺绣文化氛围被商业气息淹没,严重影响了非遗刺绣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也让大众对其文化价值产生误解。

4.2. 新媒体拓宽非遗刺绣受众维度

传统传播模式下,非遗刺绣受众多局限于特定圈层,文化魅力难广泛传递。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为其打开受众新局提供有力契机。借新媒体打开非遗刺绣受众新局,首先需善用多元传播形式。短视频平台可展示苏绣“平、齐、细、密”、湘绣“狮虎逼真”等精湛针法,让大众快速直观感受刺绣之美;直播能实现实时互动,绣娘展示刺绣过程、交流创作心得,增强观众参与感与体验感,邀请知名刺绣大师直播还能借流量吸引更多关注。

其次,要注重内容创新与文化内涵挖掘。不能仅展示刺绣成品,更要挖掘背后文化故事。可制作系列短视频,讲述不同刺绣流派历史渊源、代表作品文化寓意及绣娘传承坚守与创新,将刺绣与历史故事、民俗风情结合,让大众感受深厚文化底蕴,如介绍苏绣《猫戏图》时,既展示细腻针法,又讲猫的吉祥寓意,加深受众认知。

再者,要积极开展互动性活动,激发大众参与热情。利用新媒体平台发起非遗刺绣话题挑战,鼓励用户分享与刺绣的故事或模仿针法的创意视频;也可举办线上刺绣设计大赛,邀请专业设计师与普通爱好者参与,评选优秀作品并转化为实际产品,让大众从被动观赏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增强情感联结。

新媒体通过多元传播形式运用、文化内涵深度挖掘及互动性活动开展,能让更多人认识、喜爱非遗刺绣,使这一承载千年文化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与活力,更好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3. 新媒体赋能非遗刺绣经济成长

当传统非遗文化遇上新媒体技术,短视频的流行元素结合非遗的传统元素,能够演绎非遗、活化非遗,不仅为非遗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还增强了非遗项目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5]。以新媒体拓展销售渠道,是激活非遗刺绣经济活力的关键。短视频平台用户海量、传播力强,绣娘可拍摄从选线到运针的完整过程,生动呈现苏绣精妙、湘绣神韵,吸引网友关注,如苏绣大师用短视频记录《百鸟朝凤》创作,引发广泛关注,带动购买意愿。直播带货打破时空界限,主播展示绣品细节并讲述文化故事,像蜀绣传承人直播介绍蜀绣与三国文化渊源,促进消费转化。

依托新媒体推进文创融合与品牌塑造,能深度挖掘经济价值。非遗刺绣可与现代设计融合,开发兼具文化底蕴与实用价值的文创产品,如将刺绣元素融入笔记本封面、手机壳等日常物品。同时,利用新媒体讲好品牌故事,传播绣坊传承历程、绣娘匠心坚守,塑造独特品牌形象,某湘绣品牌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几代绣娘故事,打造有温度与文化内涵的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

新媒体为非遗刺绣经济赋能提供强劲动力,既拓宽销售渠道,延伸市场边界,又推动文创融合与品牌建设,深度挖掘经济价值,让非遗刺绣在经济领域焕发新生,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鲜活范例。

5. 非遗刺绣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践路径

非遗刺绣作为承载中华千年文化记忆的传统工艺,在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互动传播为核心的新媒体艺术语境下,结合苏绣、湘绣、粤绣工艺特色,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探索传播路径,对其新时代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1. 塑造非遗刺绣文化品牌

在文化产业竞争与新媒体深度介入背景下,非遗刺绣突围需塑造特色文化品牌并借力新媒体。基于品牌符号学理论,文化品牌通过技艺与文化内涵的符号化建构实现受众身份认同,其发展需依托技艺与文化内涵,借新媒体打造品牌支撑。

苏绣、湘绣、粤绣各具地域文化印记,可借助抖音“苏绣大师梁雪芳工作室”、B站“湘绣非遗研究社”等平台,以新媒体碎片化短视频叙事展示:苏绣针法微距慢放呈现,湘绣狮虎题材以“文化解谜式”剧情短视频《湘绣狮纹:从皇家贡品到民间守护的文化溯源》讲解寓意,粤绣借“粤绣非遗馆”3D数字展厅直播“云逛展”,直观传递地域文化与绣娘智慧,提升品牌辨识度。

针对同质化问题,打造品牌需契合使用与满足理论,洞察大众文化体验需求,树立差异化意识。以苏绣为例,除线下活动外,在小红书发起“苏绣纹样DIY挑战”,“苏绣技艺传承中心”发布教程;微信视频号推出“苏绣大师访谈”直播,每周三晚8点绣娘李守白解读针法传承;微博发起#苏绣十大经典纹样评选#活动,联合协会开展7天线上投票。同时,苏绣与“重回汉唐”跨界推苏绣纹样汉服,与“花西子”合作开发苏绣雕花口红,实现品牌赋能。

综合来看,塑造非遗刺绣文化品牌并借新媒体放大影响力,形成线上线下集群效应,对其文化传承与传播至关重要。

5.2. 推进非遗刺绣媒体融合传播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技术为非遗刺绣文化传播开拓多元创新渠道。基于媒介融合理论,大众可通过抖音“绣娘张雪梅工作室”、快手“湘绣大师刘敏直播间”观看绣娘创作细节,在直播间与刺绣大师实时互动,还可从非遗刺绣主题公众号“中国刺绣艺术”、小红书笔记“苏绣技艺传承日记”深入了解流派历史、技艺与人文故事,实现文化信息广泛共享与精准触达,这是传播模式的突破性变革。

打造非遗刺绣新媒体融合传播矩阵意义重大。需整合短视频、直播、社交平台、垂直类APP等核心新媒体资源,构建集展示、互动、交易于一体的数字化传播平台;同时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偏好,搭建非遗刺绣文化传播数据库,为个性化传播与运营提供数据支撑,此实践路径契合传播效果理论对“精准触达”与“用户黏性”的追求。

推进非遗刺绣媒体融合传播,要深度融合各类新媒体形态与技术。比如利用VR技术打造“云绣坊”,让用户沉浸式体验刺绣创作;在微博、抖音发起“非遗刺绣挑战”“我的刺绣故事”等话题活动,抖音话题#我是绣娘#累计播放量超5亿;通过算法推荐技术,将刺绣内容精准推送给目标受众。借助这些新媒体手段,保障传播的全时性、互动性与精准性,推动非遗刺绣文化传播在新媒体时代实现质的跨越。

5.3. 开拓非遗刺绣文化市场

非遗刺绣在数字技术驱动、商业转化导向的新媒体艺术中,凭借政策扶持、文化价值与新媒体助力,市场拓展成效斐然。基于文化经济学理论,以苏州苏绣为例,其通过抖音“苏绣大师梁雪芳工作室”直播带货、淘宝“苏绣非遗旗舰店”等渠道,大幅提升产品销量与品牌曝光度。同时借助小红书“苏绣美学”话题、微信小程序“苏绣定制”服务,满足大众审美与文化需求。在国际市场,通过YouTube“中国苏绣艺术”视频、Instagram“suxiu_aesthetics”图文,展现东方美学魅力,成功开拓国际市场空间。

6. 结论

非遗刺绣文化的传承传播,是承载文化根脉与回应时代需求的重要工程,需多方合力推进。苏绣的精巧、湘绣的灵动、粤绣的繁丽等,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缩影。我们要立足其文化本质,创新传播形式,把非遗刺绣的技艺之美、文化内涵与现代生活、潮流风尚结合,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同时,依托新媒体等多元渠道,发挥其快速、互动、无界的优势,让非遗刺绣突破传播局限。在文化多元与数字时代背景下,深挖其独特价值,推动与现代传播深度融合,是让非遗刺绣在新时代延续生命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诸葛福民, 赵衬. 坚持以文化自信自强指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向[J]. 中国军转民, 2024(13): 131-132.
[2] 王欣. 贵州施洞刺绣图像语言的数字艺术创新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24.
[3] 班熙霞. 数字赋能贵州苗绣产业创新发展的影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贵阳: 贵州民族大学, 2023.
[4] 郭东宇. 智媒时代背景下满族刺绣纹样的动态化图形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鲁迅美术学院, 2025.
[5] 李玥霖.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短视频运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师范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