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众多,其中,剪纸艺术作为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拥有数千年的历史,蕴含着丰厚的民俗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视觉美学价值。它承载着各个时代的民俗风情与审美,是记录民间生活的“活化石”。2021年《“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1]中,首次强调了非遗数字化战略,提出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提升非遗保护水平,数字化战略在非遗保护中扮演着核心枢纽作用,使其能够准确留存、广泛传播、创新传承,更好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迎来系统性重构。
当前学界相关研究多聚焦于AR展示、短视频传播或案例分析,存在两重局限:一是没说清“数字化如何平衡本真与创新”,二是缺乏可落地的工具模型。本研究延续“技术赋能非遗”思路,但做了三方面突破:深挖“数字化本真实现路径”,提出“核心技艺 + 文化内涵”双标准,构建“数字化保存–交互化体验–IP化共创”三阶成熟度模型,设计“元素挖掘–用户创作–内容输出–价值转化”的IP孵化流程,填补现有研究空白。
本文用案例分析与文献研究,探索新媒体与剪纸的融合路径,为剪纸及同类非遗数字化提供支撑。
2. 关键概念操作化定义
1、活态传承:指非遗剪纸在传承过程中,以“核心技艺延续 + 文化内涵活化 + 受众参与互动”为核心的动态发展模式。传承主体从“单一传承人”扩展为“大众共创者”、传播场景从“传统民俗场景”延伸至“数字生活场景”、传承形式从“师徒口传心授”升级为“线上线下融合”,打破时空限制的同时又保留实践体验,让剪纸在现代生活中持续产生影响力与生命力。
2、剪纸文化核心价值:包含三层可落地维度。一是技艺价值,即剪刀、刻刀与纸张互动形成的独特技法体系,如镂空、对称、阴刻阳刻等,这些技法是剪纸艺术的技术根基,也暗合“阴阳和谐”的东方哲学智慧。二是文化价值,作为承载民俗密码的“活态基因库”,既以“团花”“龙凤”等纹样传递团圆、吉祥的信仰,也用“牛郎织女”“老鼠嫁女”等图案延续历史叙事与民族审美。三是情感价值,作为婚庆贴喜字、春节贴窗花等场景的符号载体,连接着群体的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是维系情感的重要纽带。
3、数字化本真性:指非遗剪纸数字化转化中,需同时满足“核心技艺还原”与“文化内涵保留”的可验证标准,避免技术炫技导致文化失真。具体表现为:数字化呈现要还原流派典型技法,如河北蔚县剪纸的阴刻阳刻、广东佛山剪纸的铜凿技法需精准复现;数字化内容要契合原本文化寓意,像“鱼跃龙门”纹样不可脱离“步步高升”的民俗内涵;数字化传播要保留与民俗场景的关联,如春节主题数字剪纸需紧扣团圆、祈福的节日语境,让技术成为文化传递的工具而非篡改的载体。
3. 剪纸艺术的发展与困境
剪纸是中国民间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出花纹,制作出一种以纸为载体的镂空艺术,还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剪纸艺术的题材繁多,内容丰富,包含了民间生活、神话传说、民俗信仰等元素,具有美好的寓意。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流派众多且各具地域特色。剪纸起源于远古镂空技艺,成形于西汉,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近现代则融入现实题材并持续传承。2009年,中国剪纸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承载着千年文明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
然而,在这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门技艺也难逃“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当前政策的强力驱动与技术迭代出现并存的现象,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并将其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3]。当前,非遗剪纸存在各种困境,例如非遗传承人老龄化问题严重;年轻人因学习周期长、经济收益见效慢,缺乏学习动力;现代化生活中贴窗花、婚庆等传统民俗场景中逐渐淡化;传统的展览、书籍等传播方式受众过窄、互动性差,难以触达年轻群体;产品设计停留在传统纹样复刻,缺少现代审美元素,市场活力不足。在这些背景下,新媒体的兴起正是为这些困境提供了突破性的思路和强大的工具。
4. 剪纸与新媒体结合的逻辑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下,众多的非遗项目面临着传承人老龄化的现象,并且传播渠道狭隘。如今用静态记录和保存有限的传统传承与保护模式,很难激发出非遗的生命力,非遗亟待探索出创新路径。
剪纸艺术与新媒体的结合,首先源于二者在文化符号方面的适配。剪纸简练的线条、鲜明的造型,构成了一套独特的剪纸符号,剪纸符号具备直观易懂、内涵丰富的特征,它以视觉为核心,与新媒体时代“视觉优先”的传播特点达到了高度的契合。而剪纸的平面化、符号化、视觉化的特征,恰好满足了新媒体对优质内容的需求:一方面,剪纸的镂空美学、对称构图具有强烈冲击力,能够快速吸引受众注意力;另一方面,剪纸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历史故事,能够为新媒体内容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避免了信息传播的同质化和表层化。例如,抖音平台上的“剪纸动画”将传统剪纸技艺与现代故事结合,通过动态化的形式传递文化内涵,其不仅保留了剪纸的艺术特征,又能够符合新媒体受众的观看习惯。无论是视频展示剪纸过程,还是图文帖呈现成品细节,都能让剪纸的美直观传递,比文字描述更易被大众接受。这证实了二者在符号层面的适配性。
此外,更是传播功能的互补与延伸。传统剪纸的传播方式具有局限性:在空间上,依赖线下活动展览、民俗场景等,传播范围有限;在时间上,手工制作周期与物理载体的保存条件,难以实现持久保存和传播;在互动上,大多数为“创作者–受众”的单向输出,缺乏受众参与和反馈的渠道。这些局限都导致了剪纸艺术很难突破特定的人群和地区,其文化影响力也被大大制约。而新媒体的传播功能恰好能够弥补这些缺陷,与剪纸艺术的功能形成互补。其一,新媒体打破了时空限制,通过云端存储、全网传播,使剪纸作品能够跨越地域被全球受众观看,甚至成为文化输出的载体传到外国;其二,新媒体的即时性与可重复性,使剪纸艺术的传播不再受限于时间,受众可随时检索、观看剪纸内容,让艺术的影响力能够持续更久;其三,新媒体的互动性,改变了传播的方式,受众不仅是剪纸艺术的观看者,更能通过二次创作、弹幕评论、直播打赏等方式参与到传播来。比如B站用户会把剪纸元素加到动漫里;游戏平台采用剪纸元素对游戏角色展开宣传;抖音用户跟着剪纸教程实践并上传作品,这种“参与式”的传播让剪纸艺术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创造”,大大提高了受众的文化认同与情感。
综上所述,剪纸艺术需要新媒体扩展传播边界,新媒体也需要剪纸艺术丰富传播内容,两者在功能上能够相互补充,相辅相成,这就是它们能够结合到一起的实际基础。
5. 新媒体时代非遗剪纸艺术传承的优势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重构了非遗剪纸的传播与传承模式,呈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5.1. 传承渠道上,从“面对面”到“屏对屏”的方式,克服了文化的距离障碍
通过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如抖音、快手、B站和小红书)等渠道,一方面,传承人可通过短视频发布剪纸教程(如“对称剪法”“镂空技巧”),将复杂的技艺拆解为简易化方法,让各地受众者能随时随地观看学习;另一方面传承人在直播中实时演示剪纸动作,解答观众疑问,使原本封闭的技艺传授转变成了开放的公共文化共享,单条教学视频实现裂变式的传播,触达到百万人。例如,河北蔚县剪纸传承人通过抖音直播窗花剪制,直播观看量超百万,吸引了数千名跨年龄、地域的爱好者参与学习,极大扩展了传承的辐射范围。
5.2. 表现形式上,从“静态成品”到“动态交互”,实现艺术形态的创新
剪纸艺术为“二维静态窗花、刻纸”的典型形态,而新媒体技术为其注入了动态化、场景化、沉浸式的新形式。通过数字技术的融合,剪纸技术突破了“平面”“静止”的局限,逐渐衍生出符合现代审美的新形态。一方面,剪纸借助短视频、动画技术,使静态纹样“活”起来了。例如,用动画还原剪纸从“起稿”到“剪刻”再到“成品”的全过程,或让剪纸中的花鸟、人物在屏幕中呈现出飘动的效果,强化视觉感染力;另一方面,使“互动性剪纸”结合AR/VR技术,用户可通过手机扫描剪纸作品触发虚拟场景,实现虚实结合的体验。
5.3. 传承主体上,从“小众传承人”到“大众共创者”,激发多元主体参与
在传统的剪纸技术传承中,主要依赖师徒口传心授、书籍画册,受众多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这种封闭性的传承方式极大限制了剪纸的传播。而新媒体的出现,赋予大众更多参与和创作的机会和权利,让传承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一方面,爱好者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剪纸作品教程、创意剪纸,成为传承的“扩散者”;另一方面,网友通过二次创作方式参与剪纸艺术的传承,例如,在非遗剪纸话题下,用户将传统吉祥纹样融入现代设计,如服饰图案、游戏角色、文创产品等,让传统技艺与当代生活进行深入融合,剪纸从古老技艺转变成了更新颖、紧跟潮流的文化符号。
新媒体时代的非遗剪纸传承,本质上是传统技艺与现代传播逻辑的融合。新媒体时代下剪纸艺术突破了传统载体的限制,其特点体现为:传播范围的扩大、表现形式的创新、参与主体的多元,为非遗剪纸注入新的生命力,成为更具生命力和传播力的存在。
6. 非遗剪纸数字化创新的具体案例
在新媒体数字技术下,非遗剪纸正突破传统传承方式,通过数字化创新焕发新生。以下案例便生动展现了艺术与数字化技术融合的创新成果。
6.1.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剪纸动画:非遗剪纸与新媒体技术融合的全球传播范式创新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剪纸动画,将奥运会元素与剪纸艺术形式结合,实现了从“文化展示”到“全球传播”的突破,为非遗的时代化提供了全新范式。该系列的剪纸动画以冬奥会核心元素为主题,将剪纸艺术的传统技法与新媒体动画深度融合。创作团队从河北蔚县剪纸、北京剪纸等地方流派中提取剪纸技术精髓,以镂空留白的经典技法,塑造运动员的优美身姿,让每一个画面都具备了帧帧流畅的视觉张力。此次实践的核心价值在于,突破了非遗剪纸“静态展示”的传统形态,借助新媒体动画的形式,让剪纸从“装饰艺术”变为“文化载体”。它不仅是技术的融合,更是精准抓住了“传统技艺诠释时代精神”的核心,这种“文化转译”思路值得同类非遗项目借鉴”,让中国剪纸的纹样符号、审美意趣被世界看见。
6.2. 梅山剪纸数字化传承平台:区域性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标杆实践
湘潭大学梅山剪纸数字化传承博士服务团,以数字技术驱动与红色基因赋能为核心,开发了“梅山剪纸数字体验馆”网站平台,并且设置了“梅山剪纸”“红色剪映”“网上商城”“互动社区”四大板块,为梅山剪纸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的传承探索新路径[4]。该平台将剪纸艺术的历史渊源、经典作品、创作教学与消费购买等环节融为一体,为用户提供了“一站式”的数字化服务体验,成功树立为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标杆项目。
综上,不论是借助大型国际赛事的传播力,还是通过构建数字化平台的“一站式”传承与推广,都体现了在数字时代中,通过技术融合与模式创新,既要坚守传统技艺,又要契合时代需求,这才能焕发新生的发展趋势。
7. 新媒体视域下剪纸文化的创新路径建议
7.1. 聚焦互动体验
新媒体的核心优势是其强大的交互性。对于剪纸文化的创新,首先要利用技术将静态观赏转化为可参与的沉浸式体验,构建一个用户与文化可深度交流的数字场所。
其一,深化AI的辅助创作,降低创新门槛。搭建一个用户可参与的AI辅助设计平台,前期让AI训练学习大量经典剪纸风格,构建出丰富的剪纸风格模型库。用户仅需输入文本描述,比如“一幅表现春天来临的剪纸,包含燕子、柳树和孩童,风格偏向陕西民间剪纸”,或上传简单草图,AI便能快速生成多种差异化风格的剪纸线稿,并且支持用户在线微调和细化。同时,平台可设置“风格融合”功能,允许用户将剪纸与其他艺术形式(如漫画、插画)结合,生成创新作品。这种AI辅助的方式不仅有助于降低创作门槛,让零基础用户轻松体验创作乐趣,拓展大众参与的可能性,又能为专业创作者提供灵感素材,极大地激发大众的创作与分享欲望。
其二,发展沉浸式交互体验,构建数字文化空间。超越简单的AR扫描展示,致力于开发更深层的沉浸式体验。利用VR技术搭建全景式的虚拟剪纸艺术馆和创作工坊,馆内可划分“历史溯源区”“流派展示区”“动态创作区”三个板块。用户通过佩戴VR设备,不仅能够自由穿梭在空中欣赏动态化的剪纸作品,并且能够通过手柄模拟“虚拟剪刀”的触感进行创作,获得创作的体验与乐趣。这种通过交互设计的体验方式,让用户从“观看者”转变为“体验者”。
其三,建设可溯源的数字资源库,筑牢创新基础。利用高精度三维扫描技术,对国家级、省级等非遗剪纸作品进行1:1还原扫描,建立数据完备的线上剪纸数字博物馆。为每个纹样标注清楚所处流派、年代、寓意等标签,并记载对应的历史背景资料与传承人信息。此外,资源库需具备智能检索功能,可按元素、寓意、流派等进行查找搜索。这不仅确保文化遗产能够永久保存,也为后续的创新作品提供具有规范性、可靠性的素材源,从技术层面保障“数字化本真性”的实现,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支撑。
7.2. 深化文化价值
在技术赋能的基础上,内容创新与策划是连接现代受众的关键。其需通过精准的叙事与视觉转译,将剪纸深厚的文化价值转化为当代人易懂的,并愿意传播的文化IP。
其一,打造文化IP,挖掘故事内涵。摒弃对传统纹样的简单复刻,深入挖掘剪纸背后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与哲学思想,如“老鼠嫁女”[5]“牛郎织女”“八仙过海”等经典题材,用现代方式转译与重构。例如,以“老鼠嫁女”打造系列IP内容:先制作几分钟的动画短片,讲述老鼠家族筹备婚礼的趣味过程,融入“避灾祈福”的民俗寓意;再推出“剪纸角色”的表情包,将新郎、新娘、媒婆等形象设计成Q版动态表情;最后开发互动式的故事绘本,用户可通过点击屏幕触发剪纸角色的动作与对话。通过多形式的输出,让静态的剪纸纹样彻底转变为有性格、有故事的IP形象,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提升剪纸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其二,开发不同内容,精准触达多元圈层。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定制差异化的内容矩阵:对于普及人群(大众):创作节奏较快、视觉冲击力强的短视频,例如,采用“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展现剪纸从一张红纸到完整作品的过程,搭配卡点音乐与光影特效。投放在抖音、快手等平台,用于引流和破圈,吸引大众关注。对于兴趣人群(爱好者):面向剪纸爱好者,产出深度内容。在B站、微信视频号推出系列教学课程,从基础的剪刀使用、纹样设计,到有难度进阶的流派技艺(如广东佛山剪纸的铜凿技法);制作纪录片,走访不同地区的传承人,记录技艺传承故事与地域文化特色;举办线上“剪纸大师访谈”直播,邀请专家解读剪纸纹样的文化寓意与创作思路,沉淀核心用户群体。对于专业人群(研究者/从业者):在数字资源库的基础上,增设“学术专区”,收录剪纸相关的学术论文、技艺研究报告、非遗保护案例;定期举办线上学术研讨会,邀请行业专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提供技艺流程档案,详细记录剪纸从选料、描样、裁剪到装裱的完整工序,为专业创作与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其三,抓住“国潮”风波,重塑剪纸视觉美学。与知名的国潮品牌、年轻设计师合作,将剪纸元素与当代设计深度融合,如把传统“团花”纹样拆解为几何线条,应用于连衣裙的领口、裙摆花纹设计;将“龙凤”纹样的轮廓通过刺绣、印花等工艺应用于服饰中;打造剪纸主题的包装设计,例如,为茶叶、月饼等传统食品设计礼盒,采用“开窗式”结构,将剪纸图案绘制于此,兼具美观与文化内涵。此外,推动剪纸元素进入公共艺术领域,在城市广场、地铁站、商业街等打造剪纸主题装置,用特殊材料制作巨型剪纸雕塑,夜晚通过灯光秀让图案呈现动态变化,让剪纸成为城市文化名片。这使其脱离“土味”标签,成为一种被年轻人追捧的“高级感”的东方美学符号。
综上所述,新媒体语境下剪纸文化的创新发展,需牢牢把握“体验”与“价值”两大核心。
8. 结论
总而言之,非遗剪纸的创新路径是一个多维赋能的系统模型。这一模型要求我们彻底转变固有思维,不再将剪纸视作传统技艺,而是将其定位为一个可借助数字技术赋能、当代故事激活、市场机制发展的活态文化IP,推动剪纸艺术深度融入现代生活场景,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活态传承。
本研究的价值在于:理论上,成熟度模型填补了非遗数字化阶段划分的空白;实践上,IP孵化流程将创新想法转化为实操步骤,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
新媒体不仅是非遗剪纸传承的“工具”,更是重构其传承生态的“契机”。它打破了传统传承的时空限制,降低了参与门槛,拓展了商业路径,让剪纸艺术从“小众技艺”变为“大众可感、可参与、可消费”的文化符号。非遗剪纸需通过互动体验和内容创新,实现“传统技艺”与“数字时代”的深度融合。唯有这样,非遗剪纸才能真正在新媒体视域下“活”起来、“火”起来,成为承载民族文化记忆、适配现代生活的“活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