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儿童龋齿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影响儿童口腔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率在多数国家呈居高不下的态势[1]。据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范围内5岁儿童乳牙龋齿患病率超过60%,12岁儿童恒牙龋齿患病率也接近50%,且发展中国家的龋齿问题尤为突出[2]。龋齿不仅会导致儿童牙齿疼痛、咀嚼功能下降,影响营养摄入与生长发育,还可能引发牙髓炎、根尖周炎等并发症,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多方面负面影响[3] [4]。
在儿童龋齿的预防措施中,使用含氟牙膏是一种简便、经济且易于推广的方法[5]。氟元素作为有效的防龋成分,在口腔保健领域的应用已有数十年历史,含氟牙膏也因此成为家庭口腔护理的常用产品[6] [7]。然而,关于儿童使用含氟牙膏的安全性一直存在争议,部分家长和公众担心氟摄入过量可能导致氟斑牙等问题,对含氟牙膏的使用持谨慎态度,甚至拒绝为儿童选用含氟牙膏[8]。
目前,虽有多项研究探讨含氟牙膏的防龋效果,但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长期跟踪数据仍较为缺乏,尤其是在特定氟浓度选择与安全性评估方面尚未形成统一标准[9]。基于当前儿童龋齿预防的现实需求与研究空白,本研究通过为期一年的对照观察,系统评估含氟牙膏在预防儿童龋齿中的长期效果,并对其安全性进行全面分析,为儿童口腔保健中含氟牙膏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研究开展于2024年6月至2024年12月,共纳入100例儿童。这些儿童均自愿参与研究,其家长或监护人签写了同意书。纳入标准为:年龄处于3~12岁;口腔内至少有1颗完整的乳牙或恒牙;近期未接受过专业口腔防龋治疗,如涂氟、窝沟封闭等。排除标准如下:患有严重口腔疾病,如牙周炎、牙髓炎等影响研究结果判断的疾病;对牙膏成分过敏;处于全身性疾病急性期,如发热、严重感染等;有智力或行为障碍,无法配合完成刷牙操作及相关检查。通过严格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保证研究对象具有同质性,使研究结果更具可靠性与说服力。
2.2. 方法
将100例儿童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实验组儿童使用含氟牙膏刷牙,对照组儿童使用不含氟的普通牙膏刷牙。含氟牙膏中氟含量依据儿童年龄阶段选取适宜浓度,3~6岁儿童使用氟含量为500~600 ppm的牙膏,7~12岁儿童使用氟含量为1000~1100 ppm的牙膏。在刷牙方法指导方面,要求所有儿童均采用巴氏刷牙法[10]。具体为:将牙刷与牙长轴呈45度角指向根尖方向,按牙龈–牙交界区,使刷毛一部分进入龈沟,一部分铺于龈缘上,尽可能伸入邻间隙内;用轻柔压力使刷毛在原位进行前后方向短距离的水平颤动,每次颤动4~5次;颤动时牙刷移动约1毫米,每次只刷2~3颗牙,再将牙刷移至下一组牙。刷牙时间为早晚各一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2分钟。家长需监督儿童刷牙过程,确保刷牙方法正确及牙膏使用量适宜,3~6岁儿童牙膏使用量为米粒大小,7~12岁儿童牙膏使用量为豌豆大小。研究期间,定期回访家长,了解儿童刷牙执行情况,并给予必要的指导与纠正。
2.3.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以龋齿发生率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在研究开始前及结束后,由专业口腔医生采用视诊与探诊相结合的方式,对儿童口腔内牙齿进行全面检查。龋齿判断标准遵循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牙齿表面出现明显龋洞、脱矿白斑或用探针检查时有粗糙感且能卡住探针,即判定为龋齿。计算两组儿童在研究期间的龋齿发生率,公式为:龋齿发生率 = (发生龋齿的儿童人数 ÷ 该组总儿童人数) × 100%。同时,观察并记录儿童使用牙膏过程中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口腔黏膜刺激、恶心、呕吐等症状。若出现上述症状,则详细记录症状出现的频率、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x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儿童基线资料比较
研究开始时,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儿童的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年龄、性别及初始龋齿发生情况等。数据显示,实验组50例儿童中,3~6岁22例,7~12岁28例;男性26例,女性24例;初始有龋齿儿童8例。对照组50例儿童中,3~6岁23例,7~12岁27例;男性25例,女性25例;初始有龋齿儿童7例。两组儿童在年龄、性别构成及初始龋齿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具体数据详见表1。
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表1. 两组儿童基线资料比较
基线资料 |
实验组(n = 50) |
对照组(n = 50) |
χ2/t值 |
P值 |
年龄(例) |
|
|
0.04 |
0.84 |
3~6岁 |
22 |
23 |
|
|
7~12岁 |
28 |
27 |
|
|
性别(例) |
|
|
0.04 |
0.84 |
男 |
26 |
25 |
|
|
女 |
24 |
25 |
|
|
初始龋齿(例,%) |
8 (16.00) |
7 (14.00) |
0.07 |
0.79 |
3.2. 两组儿童龋齿发生率比较
经过为期1年的干预后,对两组儿童龋齿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实验组50例儿童中,新增龋齿儿童6例,龋齿发生率为12.00%;对照组50例儿童中,新增龋齿儿童18例,龋齿发生率为36.00%。实验组龋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进一步按年龄分层分析,3~6岁儿童中,实验组新增龋齿2例,发生率为9.09%;对照组新增龋齿8例,发生率为3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7~12岁儿童中,实验组新增龋齿4例,发生率为14.29%;对照组新增龋齿10例,发生率为37.04%,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具体数据详见表2。
Table 2. Comparison of dental caries incid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n, %)
表2. 两组儿童龋齿发生率比较(例,%)
组别 |
总例数 |
新增龋齿例数 |
龋齿发生率 |
χ2值 |
P值 |
实验组 |
50 |
6 |
12 |
7.2 |
0.01 |
对照组 |
50 |
18 |
36 |
|
|
3~6岁实验组 |
22 |
2 |
9.09 |
4.23 |
0.04 |
3~6岁对照组 |
23 |
8 |
34.78 |
|
|
7~12岁实验组 |
28 |
4 |
14.29 |
4.06 |
0.04 |
7~12岁对照组 |
27 |
10 |
37.04 |
|
|
3.3. 两组儿童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过程中,对两组儿童使用牙膏后的不良反应进行密切观察。实验组中,1例儿童出现轻微口腔黏膜刺激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对照组中,2例儿童出现口腔异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且所有不良反应症状均较轻微,未影响研究继续进行,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具体数据详见表3。
Table 3. Comparison of adverse reaction occur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n, %)
表3. 两组儿童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组别 |
总例数 |
不良反应例数 |
不良反应发生率 |
χ2值 |
P值 |
实验组 |
50 |
1 |
2 |
0.34 |
0.56 |
对照组 |
50 |
2 |
4 |
|
|
4. 讨论
龋齿作为人类最常见的口腔慢性疾病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考古发现的古代人类颅骨化石中已存在龋齿病变痕迹。从医学概念而言,龋齿是在细菌、食物、宿主及时间共同作用下,牙齿硬组织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破坏疾病,主要表现为牙齿表面脱矿、龋洞形成,严重时可累及牙髓引发疼痛、感染,甚至影响咀嚼功能与颌骨发育。儿童由于口腔卫生习惯尚未完全建立、饮食习惯中高糖食物摄入较多,成为龋齿高发人群[11]。含氟牙膏预防龋齿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氟离子可与牙齿釉质中的羟基磷灰石结合,形成更耐酸的氟磷灰石,增强牙齿抗酸蚀能力;氟能抑制口腔中致龋菌(如变形链球菌)的代谢活动,减少细菌产生的酸性物质;在牙齿早期脱矿阶段,氟可促进矿物质重新沉积,实现釉质再矿化,逆转早期龋损[12]。
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含氟牙膏的实验组儿童龋齿发生率显著低于使用普通牙膏的对照组,这一结果与含氟牙膏的抗龋机制直接相关。氟磷灰石的形成使实验组儿童牙齿在日常饮食中的酸性物质侵蚀下更易保持结构完整,减少了龋洞形成的基础;而致龋菌代谢被抑制,则降低了牙齿周围酸性环境的持续破坏作用,从源头减少了龋齿发生的诱因。进一步按年龄分层分析发现,3~6岁和7~12岁两个年龄段的实验组龋齿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这与研究中针对不同年龄选择适宜氟浓度的干预策略密切相关。3~6岁儿童使用500~600 ppm低浓度含氟牙膏,既满足了抗龋所需的氟离子补充,又降低了低龄儿童误吞牙膏可能带来的风险;7~12岁儿童使用1000~1100 ppm稍高浓度牙膏,则适应了该年龄段牙齿矿化程度更高、龋病风险相对稳定的特点,强化了抗龋效果。同时,家长监督下的正确刷牙方法与适宜牙膏用量,确保了氟离子与牙齿表面的充分接触,提升了氟的利用效率,使不同年龄段儿童均能从含氟牙膏中获益。在不良反应方面,两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且症状轻微,这得益于严格的牙膏用量控制与适宜氟浓度选择,避免了高氟暴露可能导致的口腔黏膜刺激或其他系统反应,证实了含氟牙膏在儿童群体中应用的安全性。
综合本研究结果可知,含氟牙膏在预防儿童龋齿中具有明确的长期效果,且安全性良好,可作为儿童口腔保健的常规措施推广应用。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样本量仅为100例,且为单中心研究,可能存在地域代表性不足的问题,结果的普适性有待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研究随访时间为6个月,虽然观察到了显著的短期效果,但含氟牙膏的长期抗龋效果及累积安全性仍需更长时间的追踪观察;研究过程中虽对刷牙方法和用量进行了指导,但未完全控制儿童饮食结构、口腔卫生习惯等混杂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对龋齿发生率产生潜在影响。未来研究可扩大样本量,纳入不同地域、不同饮食文化背景的儿童群体,延长随访周期,并严格控制混杂因素,同时探索不同氟浓度含氟牙膏在不同年龄段儿童中的最优应用方案,为儿童龋齿预防提供更精准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