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义务教育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部分指出,教师应秉持英语学习活动观来组织开展和实施教学。英语学习活动观强调,语言教学应该以育人为导向,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通过组织开展学习理解类、应用实践类和迁移创新类三大类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来深化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1]。
语法教学作为英语教学课程中的重要模块,自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国内中学生就开始接触并且学习基础语法等英语技能[2]。经过一次次教育改革的完善,语法教学也呈现出其极大的优势,这对学生系统全面学习英语知识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比如,在知识体系方面,语法教学强调教授学生完整系统的语法知识点,这能够促进学生较好地掌握英语语言体系,更高效地将所学加以运用和内化;在大班级授课的现实情况下,传统的语法教学方法(如语法翻译法),对教学环境、设备、学生实际能力等方面都没有过于专业和精细化的要求,这也是这种语法教学模式得以普及的一大优势[3];此外,语法的系统教学,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与自学能力,将语法穿插在阅读语境中教学,能极大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4]。
然而,在初中英语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学生应试压力大的现状之下,初中英语语法课往往会伴随着以下几个教学方面的问题:教学目的单一性及不连贯性,在初中英语的教学中,单个单元的语法教学,往往将教学目的集中于某一个独立且具体的语法知识点,这样不利于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关于英语语法的系统思维模型,最终可能会影响整个初中阶段语法学习的连贯性[5];教学方法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导致学生的学习停留于浅层理解记忆层次,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主学习能力弱[6];教学评价手段单一,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前提下,初中英语语法课的教学评价仍局限于机械操练和书面语法题,强调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而间接忽视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这极不利于最终评价结果的完整性与准确性[7]。
本研究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以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三大语法时态为主要内容,并就学习理解类、运用实际类和迁移创新类三大类教学活动来开展教学计划,旨在将教育部所倡导的学习活动观落实到语法教学的实际运用之中,从而促进学生对这三大时态有层层递进的理解,使其能够在具体主题语境的引领之下,更系统全面的理解语法知识点。
2. 英语学习活动观与语法复习课教学
2.1. 英语学习活动观
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指学生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这一过程既是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整合发展的过程,也是文化意识不断增强、思维品质不断提升、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8]。英语学习活动观作为一种综合性教学方式的指导思想,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全面学习语法知识点,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9]。
2.2. 学习活动观指导下的初中英语语法复习课
学习活动观指导下的初中英语语法复习课,是在主题语境的引领之下,按照其细分三大类学习活动有逻辑性地合理展开的[10]。遵循英语学习活动观,教师在设计语法复习课时需以主题为引领,把语言知识理解、语言技能发展、学习策略使用、文化内涵探究、思维品质提升、多元价值判断融合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三类递进且相互关联的活动中。
自《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版)实施以来,国内关于学习活动观指导下的语法课教学和复习课教学的实践及理论研究层出不穷。栾婷婷(2022年)曾以初中英语复习课教学为例,探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策略。认为教师应以主题为引领,重组教学内容,设计合作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迁移[11]。此外,卢锦(2022年)认为小学英语语法教学中,应该践行学思结合,重视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指导作用,她以一堂英语语法复习课为例,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个层次入手阐述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小学英语语法教学活动设计理念和方法。熊楚雄(2023年)也以九年级英语语法复习课Grammar:Passive Voice为例,展示如何在话题语篇中复习英语语法。
然而学习活动观虽然在英语语法和复习课中都有研究来进行实际教学,但是在综合性较强的语法复习课中却少有使用,且对于语法和复习课的研究多集中于小学英语和高中英语教学活动中,初中英语教学阶段却鲜有涉及。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现有研究的分析,在其基础上,进一步以实际教学设计为依托,强调学习活动观对于初中英语语法复习课的重要作用,从而为一线教师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3.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初中英语三大时态复习课教学设计
3.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例旨在对学生所学的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三种时态的学习进行复习巩固。选取人教新目标版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内容,在该课本中,一般现在时常见于描述日常活动、习惯等,如七年级上册Unit 6中涉及饮食喜好的表达“Do you like bananas?”;一般过去时用于讲述过去经历,像八年级上册Unit 1“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中关于假期旅行的询问;一般将来时在表达计划、打算时出现,如八年级下册Unit 7中可能涉及的未来行程安排“I will visit the Great Wall next month.”。这些时态分布于不同单元,初次学习时教师也是分单元进行教学,并没有系统的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与对比,这就要求在语法复习课上进行整合梳理。
3.2.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人教新目标(Go-for-it!)版初中英语中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这三种时态后,虽然已经对这三种时态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但仍存在多方面问题。如语法结构上,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变化容易忘记,一般过去时不规则动词过去式也记得不牢靠,同时常常混淆一般将来时“will”与“be going to”;在语境应用方面,面对复杂语境难以准确选对时态,学生也常出现时态混乱情况;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的自主归纳总结能力弱,小组合作参与积极性欠佳,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不足,难以灵活运用所学时态知识到实际听说读写任务中。
3.3. 教学目标
语言能力:学生能准确识别并运用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在口语和书面表达中正确描述旅行相关经历、日常习惯及未来计划。
文化意识:了解不同国家旅行文化中语言表达习惯,感受英语国家在描述旅行时的时态运用特点,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
思维品质:通过对比分析三种时态在旅行语境中的运用,培养逻辑思维;在情境判断和表达中,提升批判性思维;在创作旅行故事时,激发创新思维。
学习能力:掌握时态复习策略,学会自主归纳总结,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4. 教学过程
本课例的教学过程以奇妙的旅行为主题语境来开展三大类学习活动观下的教学活动,其中共有以下设计的学习活动观下的九种活动,循序渐进的让学生对所学的语法知识点从认知到应用到迁移全方面的进行学习。本节复习课课程全程45分钟,考虑到一节45分钟的复习课不能将这九类活动都事无巨细地开展下来,本课例计划将迁移创新类活动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以下是具体教学过程:
(1) 导入(3分钟)
通过简单提问学生是否喜欢旅行、有没有难忘的旅行经历等,引出本节课以奇妙的旅行为主题语境开展语法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导入课程。
(2) 学习理解类活动(20分钟)
活动1:感知与注意——旅行时态大发现(5分钟)
内容:展示教材中七年级下册Unit 11中关于农场参观日常的句子“We saw a lot of farms and villages in the countryside. It was so beautiful.”(一般过去时),一般现在时句子“I often travel by train. It’s cheap and comfortable.”,以及一般将来时句子“I will go to London next summer. I’m looking forward to it.”。让学生大声朗读这些句子,圈出其中的时态标志词和动词不同形式。
设计说明:以旅行相关文本为载体,让学生直观感知三种时态在旅行语境中的呈现,引起对时态特征的注意,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活动2:获取与梳理——旅行信息中的时态(8分钟)
内容:呈现以下关于旅行的综合短文:
My name is Alex. I usually start my day with a cup of coffee before I plan my travel routes. Traveling is my passion, and I often explore new places. Last summer, I embarked on a memorable journey to Italy. I took a flight to Rome, the capital city. As soon as I arrived, I was struck by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 I strolled through the narrow streets of Florence, admiring the beautiful artworks in the galleries. Next spring, I will travel to Japan. I’m going to visit Tokyo, the bustling metropolis. I plan to explore the high-tech neighborhoods, visit the historic temples, and of course, enjoy the delicious sushi and ramen. I’m really excited about experiencing the unique blend of modern and traditional Japanese culture.
将学生分组,要求他们梳理出短文中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的句子,填入表1:
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sentences in three tenses
表1. 三种时态句子分类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从旅行短文中获取不同时态信息并梳理,锻炼信息提取和分类能力,进一步明确三种时态在旅行文本中的应用。
活动3:概括与整合——旅行时态规则总结(7分钟)
内容:引导小组根据梳理的句子,讨论总结三种时态在旅行语境下的结构和用法规则。教师辅助完善,形成如下表2:
Table 2. Basic structures, usages, and examples of three tenses
表2. 三种时态的基本结构、用法及示例
时态 |
结构 |
用法 |
示例 |
一般现在时 |
主语 + 动词原形/动词-s/-es (第三人称单数) |
描述旅行中的日常习惯、 规律 |
I often explore new places. |
一般过去时 |
主语 + 动词过去式 |
讲述过去的旅行经历 |
Last summer, I embarked on a
memorable journey to Italy. |
一般将来时 |
主语 + will + 动词原形/主语 + be going to + 动词原形 |
表达未来的旅行计划、打算 |
Next spring, I will travel to Japan. |
设计说明:学生在讨论和教师引导下,概括整合旅行相关的时态规则,深入理解时态本质,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符合学习活动观对知识深度加工的要求。
(3) 应用实践类活动(17分钟)
活动4:描述与阐述——我的旅行故事(6分钟)
内容:让学生以“我的一次难忘旅行”为题,用三种时态写一篇200字的英文旅游小记。先独立撰写,然后部分学生上台分享。
设计说明:学生将时态知识应用于描述个人旅行故事,实现从知识理解到实际运用的转化,锻炼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加深对时态在旅行表达中的运用理解。
活动5:分析与判断——旅行日记纠错(5分钟)
内容:给出一篇存在时态错误的旅行日记:
《My Trip to Paris》
Yesterday, I go to Paris. It is an amazing city ful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I take the subway to the Eiffel Tower. When I got there, there was so many people. I wait in line for an hour to go to the top. The view from the top was breathtaking. I took a lot of pictures. After that, I visited a famous museum nearby. I see some of the world-renowned artworks. Tomorrow, I am go to visit the Louvre Museum. I hear there are countless treasures there. I can’t wait to see them. I think I will have a great time.
学生分组找出错误,分析原因并改正,之后小组代表汇报。
设计说明:通过对旅行日记时态错误的分析判断,学生强化对时态规则的运用,提高语言纠错能力,培养严谨的语言学习态度。
活动6:内化与运用——旅行规划师角色扮演(6分钟)
内容:设置情境,学生分别扮演旅行规划师和游客。游客提出旅行需求和时间安排,旅行规划师运用三种时态介绍旅行目的地的日常特色、过去游客的体验以及未来旅行安排建议。
设计说明: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将时态知识内化并灵活运用于旅行规划交流,提高在真实旅行语境下的语言交际能力。
(4) 迁移创新类活动
活动7:推理与论证——神秘旅行地推理(课后作业)
作业内容:教师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如班级群等)给出一些关于神秘旅行地的线索,部分句子用三种时态描述,学生分组(可以自行在课后通过线上交流的方式分组)根据线索推理这是哪个旅行地,并用三种时态编写故事阐述推理过程和到达该地后的可能经历,要求故事内容合理、时态运用准确,字数在150~200字左右。
活动8:批评与评价——旅行宣传文案赏析(课后作业)
作业内容:教师在学习平台上展示几篇不同的旅行宣传文案,文案中运用三种时态介绍旅行地,但在时态运用上有优劣之分。学生分组(可沿用活动7的分组方式)从时态运用的准确性、丰富性、与宣传目的契合度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填写评价表(教师提供电子表格模板),并针对某一篇文案撰写详细的评价内容,包括指出优点、不足和改进建议,字数在100~150字左右。
活动9:想象与创造——未来星际旅行畅想(课后作业)
作业内容:让学生以“未来星际旅行”为主题,想象在不同星球旅行的情景,用英语创作短文,要求综合运用三种时态,短文内容要体现创意和想象力,字数在200~300字左右。
(5) 教学反思
在本次以“奇妙的旅行”为主题语境开展的初中英语时态复习课教学中所采用基于话题语篇的语法复习模式,有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教学成效还是较为明显。本课例通过把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的复习嵌入到旅行话题语篇里,让语法知识有了具体的语境依托,学生复习起来更轻松,也更高效。然而,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也存在不足之处。在教学时,虽然围绕旅行话题展开了语法复习,但对话题内容的挖掘不够深入全面,更多精力放在了通过话题展现语法上,没能充分拓展旅行话题相关的更多元素,导致话题复习效果受限,这在后续教学中需要进一步优化改进。
4. 结语
初中英语语法复习的核心不仅是应对中考,更在于构建精准的语言表达体系,使学生能依托语法知识理解语境、传递意义。本研究将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的复习融入主题语篇,通过参观农场、撰写旅行故事、设计星际旅行等情境化活动,打破传统语法复习的碎片化与机械性。学生在“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的递进式活动中,通过听、说、读、看、写多维训练提升了语言运用的连贯性与灵活性,实现了语法知识与话题内容的协同复习[12]。也能够进一步体现出学习活动观在初中英语语法复习课中的指导作用。未来教学中,教师需进一步挖掘话题深度,平衡语法规则梳理与语境运用的比重,让语法复习成为激活语言能力、培育跨文化思维的纽带,助力学生在真实交际中实现知识的自主迁移与创新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