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更注重道德和情操的培养,体现了立足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新的课程观。课程思政旨在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所有教师、课程和教育的育人功能,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教学体系[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中学教育心理学》是师范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师范生科学理解学生心理、有效实施教书育人工作的必备专业基础。对《中学教育心理学》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品格,引导学生立志成为优秀人民教师。本文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为师范专业的公共心理学课程思政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的系统化范式。
2. 课程介绍
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是一门通过采用科学方法研究教与学过程及其相互作用中学生与教师表现出的行为及其心理活动的科学,内容包括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内容。教育心理学可以为教师提供学习与教学的理论和研究,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教学行为;还可以提供研究视角和方法,帮助教师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3] [4]。为培养高质量的教育工作者,大多数的师范类院校都将《中学教育心理学》作为公共必修课,要求师范生学习。但是正因为是公共课,学生对待公共课不像专业课一样用心,忽视《中学教育心理学》课程的重要性,甚至一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听。对学生的学情进行调查分析显示,有20%的学生认为大学期间主要精力是学好专业课,82%的学生认为课堂学习方式应该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此外,在课程难度上,学生认为主要难度来自于课程理论。综上学情调查表明学生在课程学习时存在质疑课程价值,较少参与课堂活动,拖延完成作业等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内在学习动机迫在眉睫。
2023年9月,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明确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5]。习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讲话一方面表现出对教师这个职业的高度肯定,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习总书记对教师群体的殷切希望。师范院校以培养优秀师范生为主要培养目标,教育家精神的提出也将唤起我们对师范生的培养的深刻思考。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的培养,这要求师范院校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推进教育理念的内化和教育情操的培育[6]。我们试图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立足教学内容,根植教学活动,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在促进内容学习的同时实现价值追求。
教育家精神是以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为代表的广大教师群体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7],是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前进、不断创新的“第一动力”[8]。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可以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将教育家精神与未来的职业精神相融合,让学生成为新时代“大先生”而努力,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此外,我们将进行线上学习线下学习联动,线上学习以理论学习为主,线下学习以知识点为主。授课过程中,我们将思政内容融入课前(课程目标)、课中(课程活动)和课后(课程评价),实现课程思政三融合。最终形成“一引领,双联动,三融合”的课程思政融合方式(见图1)。
Figure 1. The teaching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al Psychology” guided by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图1. 教育家精神引领《中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
3. 课程思政建设途径
3.1. 课程思政融入课程目标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科学、清晰、可操作的思政目标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在原有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心理学的育人特色以及培养方向,提炼形成《中学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思政目标。具体如下,知识目标:理解中学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包括对学生心理发展、学习心理等基本理论的理解与应用;对应的思政目标为学高为师:师者当积蕴深厚,有教育塑造人才的学问造诣。能力目标:初步具备开展教学指导的能力,在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所学师范类专业为课堂教学设计和研究寻找心理依据,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指导;对应的思政目标为身正为范:师者当呕心沥血、持久不懈地言传身教,带领学生深入思考,刻苦实践。价值塑造:理解教师工作的重大意义,认同教师的职业价值和角色,树立献身教育事业的理想信念,并能够主动自我完善,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对应的思政目标为躬耕教坛、强国有我:坚定理想信念,不断为民族复兴伟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3.2. 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活动
1) 导入环节
如前文所述,部分学生面对《中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时兴趣不高,动力不足。因此,在进行课程导入时,以思政案例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以杨士莪“爱党报国、倾听海洋声音”作为学习动机章节的导入;以“工匠精神”作为技能学习章节的导入;以“载人航天精神,自立自强创新超越的时代凯歌”作为创造力章节的导入。思政案例作为导入,避免了知识的理论性带来的枯燥性,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思政的融入更自然。
2) 案例分析环节
在课程中,我们还会引入一些思政案例结合课程理论进行分析。比如,我们在讲解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时结合全国优秀教师张桂梅老师的故事,让学生充分理解自我实现的价值,在较好地掌握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同时以张桂梅老师为偶像,在未来的教育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在讲解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时,结合现实问题,让学生思考教育中“拔苗助长”的危害,掌握个体的发展要遵循成长规律的知识的同时,对现实问题警醒。在讲解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时,将学习内容与媒体报道的先进事迹结合,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我们在课程上介绍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让学生明白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案例的结合让学生明白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思政案例也可以引发学生的价值反思,让学生为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而奋斗。
3) 教育启示环节
《中学教育心理学》面向师范生开设,在课程建设中,我们也会结合师范专业认证成果导向(Outcome based education, OBE)理念,即以成果为目标导向,以学生为本,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的课程体系的建设理念[9],将枯燥的理论内容与教育启示相结合,加深知识的理解和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比如,在关于教师的心理章节,让学生讨论什么是好老师?自己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子?最后,再让学生思考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老师?同时再次让学生巩固教育家精神,让学生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为成长为优秀的教师而努力。价值的引领也更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我们针对每一章不同的内容进行了课程设计,形成如下表所示的课程思政地图(见表1)。
Table 1. Implementation plan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al Psychology
表1. 《中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
章节 |
导入 |
课堂活动 |
课后作业 |
思政主题 |
认识课程 |
绪论 |
|
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为何要学习教育心理学?如何教育学生? |
收集本学科领域的教育家,展示优秀教师的品质。 |
培养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
了解学生学习特点 |
心理发展理论 |
婴儿过早坐立是否合适? |
通过经典的心理学理论,启发学生,在之后的教育中应该怎么做? |
根据所学习的理论,写科普推文,让学生感觉学有所得。 |
形成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
青少年被称为狂风暴雨时期,我们要如何与青少年相处? |
讨论:如何更好的认识自己? |
写给工作以后的自己的一封信。 |
|
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 |
播放残奥会夺冠瞬间的视频,提问大家的感受。 |
展示教育家因材施教的案例。思考:面对偏科的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办? |
接纳身边朋友的与众不同,接纳自己的与众不同。 |
拥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
教与学 |
学习与学习理论概述 |
借助毛主席的名言引入:毛主席提出“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他认为人到五十五,才是出山虎。 |
针对不同的理论,提供不同的案例,进行讨论。比如,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讨论滥用惩罚和奖励的后果? |
基于班杜拉的理论,思考我们作为老师要给学生树立什么榜样? |
养成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
中学生学习动机及其培养 |
发放学习动机的问卷,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做一个简单的调查。 |
在讲解内部动机的时候,引入奥运冠军潘展乐,以及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案例。 |
总结如何提高内在学习动机,思考如何调整自己的学习动机。 |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
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导入。 |
讲解陈述性知识时以党史资料为例,而讲解程序性知识时,以奥运冠军熟练的技术为例讲解。 |
思考如何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要如何培养我们的学生。 |
学习策略与学习迁移 |
介绍不同的科学家的学习策略。 |
引用思政案例讲解学习策略学习迁移的种类。 |
思考如何有效避免负迁移? |
了解教师心理 |
中学教师心理 |
案例导入:从复旦大学毕业的视障硕士研究生朱苓君回到特殊学校当老师。大家为什么来到师范院校? |
思考:我要成为一名什么老师?分享第一章布置的作业——大家收集优秀教师的品质。 |
课程总结:完善自己关于未来的寄语,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
培养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
3.3. 课程思政融入课程评价
1) 课程思政融入课后作业
我们在布置课程作业时,也会结合思政内容,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让学生在巩固课程内容的同时进行价值观的引领。比如,我们在绪论中介绍《中学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框架后,让学生收集自己学科领域中的教育家,展示教育家品质。在完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后,要求学生总结如何提高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反思自己的学习动机,并进行调整。
2) 课程思政考核
在期末综合测试中,我们增加了部分课程思政内容的考核,考察学生的学习水平。部分案例分析内容以思政案例为主,让学生有自我发挥的空间。
3) 达成度分析
基于OBE理念,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分析,课程目标3为价值塑造:理解教师工作的重大意义,认同教师的职业价值和角色,树立献身教育事业的理想信念,并能够主动自我完善,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对课程目标3进行达成度分析,可以考察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
3.4. 以《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章节为例
《中小学心理发展的理论》章节主要介绍心理发展的经典理论,要求学生掌握心理发展的概念和基本特点,把握心理发展的因素。该章节是帮助学生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内容,但是理论性内容较强,学生较难理解。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结合思政内容,进行了课程设计。
首先在课程导入时,我们会以“鸡娃”和“卷娃”的现实问题作为导入:让学生思考一下事实:网络上出现了一些攀比的事件“我家宝宝3个月就会坐了”,那么早坐是宝宝优秀的表现吗?有什么伤害吗?现实中鸡娃,让宝宝幼儿园阶段学习过多的知识,有什么危害吗?通过这些现实问题,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完经典理论时,让学生思考这些理论对我们教育有什么启示。比如,我们在介绍双生子爬梯实验——48周开始爬梯的宝宝和53周开始爬梯的宝宝,最后在55周比赛时取得的成绩是一样的,这对我们的教育有什么启示?让学生借助学习通线上平台进行讨论。该讨论也与导论相呼应。
课程最后,我们会引用教育家陶行知的话进行总结: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强调“生活即教育”,主张教育应与孩子的实际生活相联系。陶行知先生的观点与所学的理论相互呼应,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内容,也让学生了解教育大家的一些教育理念。
课后,我们要求学生结合今天学习的内容写一篇科普文章,互相传阅,进行生生互评。让枯燥的理论更容易掌握。
4. 未来工作中面临的挑战和展望
4.1. 面临挑战
(1)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首要任务是避免思政案例与心理学理论“两张皮”的现象。为解决这一常见问题,我们应在未来工作中着力挖掘二者深层的契合点。例如,在讲解“学习动机”时,可以张桂梅老师的事迹为例,剖析她如何通过激发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与“成就动机”来提升其内在动力。如此,思政案例便成为理论的生动注脚,理论则成为解读人物行为的深刻框架,最终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
(2) 中学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公共课程,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常常面临学生参与度低、对内容不理解甚至不愿配合的情况。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我们可以将其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进行探讨。例如,在讲解“学习动机”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自身出发提升学习动机?以此帮助他们理解学习动机的重要性,并为后续教学积累有效思路。
(3) 此外,我们在教师成长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不同的问题。新手教师刚入职,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和实施需要较长的一个过程。学校可以通过教研组实施老带新的方法,尽快帮助新教师成长。而熟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与时俱进,可以使课程更有趣。
4.2. 未来展望
未来,我们将采用边教学–边评价–边反思–边改进的四边模式优化思政教学。我们在进行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评价,询问学生思政的融入是否生硬,同学们的可接受度如何,以及对于课程的建议。基于学生的反馈进行反思,进一步对课程进行改进。
此外,在未来课程建设中,我们可以增加实践环节,将课堂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应用;例如,我们将增加模拟课程环节,让学生试讲,将所学内容加以利用;我们也将关注学生的教育实习,解决学生在教育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而且,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技能,可以试图将学生的专业课知识与中学教育心理学的内容进行联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整理自己学科中的教育家,分享学生熟悉的教育家精神,让学生的课程参与感更高。最后,课程中还可以利用VR,AI等技术实现课程的多元化,增加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
5. 总结
教育心理学是师范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其主要目标是理解教师在某一情境(教学情境)中教授学生教学内容时究竟发生了什么,最终改善教与学的过程。针对教育心理学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对培养新时代的“大先生”提供了价值引领,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利用线上线下平台,进行课程改革,并形成了课程思政地图。
基金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NGJGH20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