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教学活动按其不同的特点可以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类活动。理论教学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传授,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则是指高等学校根据其培养目标的要求,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环节并使学生能从中接受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一类教学活动。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探索了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概括为: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切合实际的培养方案;完善师资队伍和体制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的优质资源,在培养过程中突出实践性环节;依托学校教育实习基地,提升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学实践能力;教研结合,提高全日制教育硕士生的培养质量。代表性的研究包括:靳春泓[1]从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出发,要求培养过程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培养教学实践能力,并提出了实施策略。邵光华[2]指出反思也成为探寻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重要视角,学者以反思的视角,阐述了作为全日制教育硕士“顶岗实习”的具体化实践模式——“基于共同体的教育硕士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征,以及践行该模式的教育策略和进一步实施需要注意的问题。路书红[3]和温向莉[4]指出,“研究性的实践”是全日制教育硕士与本科师范生在实践中的本质区别,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方式、加强管理、加强实践指导教师的培养、选拔优秀生源等措施,提高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实践教学质量。
我国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这16年时间里教育硕士培养高校稳步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硕士从开始的无人问津到现在成为本科师范生以及非师范毕业生成为基础教育教师的主要通道。专业学位教育硕士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遍的认可。各培养高校根据自身优劣势正在积极探索和改进各自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公布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修订)》和《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基本要求》[5]各相关培养高校都在因地制宜地进行各自高校教育硕士的实践教育人才培养探索。但就作者作为所在单位负责研究生教育主要管理者及研究生校内导师双重身份所掌握的情况以及到同类院校交流获得的信息看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在人才培育过程中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还存在部分问题急需改进和完善,相关内容参考冯爱琳[6],王焱、董增川、刘平雷[7],刘丽艳,秦春生[8]等文献。学者唐卫民、彭万英[9]通过深入调查分析指出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在培养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实践教学培养方案不清晰,实施过程不具体,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完善、权责利不明确,实践课程实施方案不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系统、碎片化,实践过程无明确监控,实践教学考核机制不完善等。学者王飞[10]指出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硕士培育过程中存在:各实践教学主体间缺乏合作,校内导师、行业导师和研究生三方都存在实践教学参与度不够的问题,各实践教学环节互相割裂等。学者康张琪、潘勇[11]针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双导师”制度下研究生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指出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课程与中小学融合不足,校外导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变动性大、校内外导师交流、协作严重不足。“双导师”执行措施和反馈整改力度不够。更多关于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教学研究的论文可参考李华,田俊格[12],庄玉昆、李娜[13],童汝根等[14],韩子续、邵志豪[15],叶飞、尹珺瑶[16]和罗溢枫[17]等。国外高校尤其是德国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教学质量保障等方面都有较深入的研究。教学模式归纳为以下四类:“企业主导型”实践教学模式,“资格证书导向型”实践教学模式,“项目导向型”实践教学模式,请参考俞婷婕[18]和CDIO实践教学模式,详细请参考张妍[19]。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自主设计,进行选题、研究路线设计、调查或实验操作等一系列的训练。实践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为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国外高校重视从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入手,加强实践教学所需的师资、设备、经费、场所以及校内外实践基地等软硬件建设。
2. 学科教学(数学)教育硕士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实习执行不够全面,实习效果不理想
实习方面的情况是:学院已与肇庆市区的多所重点中学和知名学校正式挂牌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学院2023级8名教育硕士已于2024~2025第二学期分别安排在4个校外联合培养基地完成了教育实习工作。针对第一届研究生实习实际情况,综合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是实习研究生对于实习工作角色定位有差异,实习初期对不同学校的不同安排提出异议较多,比如有些基地学校由于本校人员问题要求实习生以顶岗形式进入实习工作。学生由于没有正式的教师工作经验,缺乏教学经验和信心,对于突然的顶岗角色有些惧怕心理出现,要求变更为普通实习。有些学生对于即使都是顶岗实习,由于不同学校安排不同,有学校将顶岗学生视为本校教师对待,给予了工作补贴和住宿等比较好的工作条件,有些学校虽然要求学生顶岗实习,但学生待遇与普通本科生实习无异;同时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导致部分实习研究生对于实习安排存在较大疑问,需要学院进行大量协调工作才能顺利推进实习工作。第二是实习研究生对实习工作要求把握不准,尤其是顶岗研究生对于顶岗工作任务不清晰,导致实习初期的工作效果与联合培养基地学校要求存在一定差距;部分研究生由于自身教学技能和经验不足等问题,在课程的掌控、师生沟通、班级管理等多方面面临较大压力。第三是实习研究生与联合培养基地学校指导老师、教学管理老师等沟通和指导不畅。根据实习研究生反应,对于顶岗实习情况,有实习基地学校直接简单地安排任课班级,其余指导基本缺失,导致实习研究生面临很大工作压力。第四是实习考核、评价不够明确。该院2023级学科教学(数学) 8名研究生已完成实习工作,目前对实习研究生考核的主要手段和要求是依据学校研究生院统一印制的《**学院硕士研究生实习手册》。要求所有研究生根据各自实习情况完成实习情况记录以及实习工作总结。根据学生提交的材料反应目前的考核比较脱离实际,大部分研究生不是实际实习工作的记录和反思而是虚构的回忆录,内容大部分都是记录较好的实习工作,对于实习中的困难和不足很少提及。导师仅根据学生手册内容对实习研究生进行评价,这样的考核结果必然导致对实习工作的核心要求柔化,不能对实习中学生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进行剖析和解决。第五是导师指导与学院巡查不足。该院2023级8名研究生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开始实习时大学还未开学,学生们提前2周已到联合培养基地学校开展实习工作。由于中学比大学开学早两周,导致该院还未正常上班时学生已开始实习。这样导致学生在实习开始最需要指导和帮助的时期处于无人管理的盲期。这一期间正是研究生最需要引导和关心的时间段,有学生反馈当有困难向导师求助或者向学院寻求帮助时,学院无人对接、部分导师以还未开学为由搪塞学生。学院和校内导师对于研究生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实习情况和现实困难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学院仅是开学后才到校外基地进行了简单走访,明显观察到实习研究生对于学院的指导和帮助充满期待。最后的问题是学院对实习过程的监管和实习效果的检查也存在问题。研究生在实习的一学期时间里,学院仅安排1次到校外联合培养基地进行实习巡查,后期学生的实习完全由校外导师和实习指导老师负责。校内导师基本未到研究生实习的课程进行听课、评课。实习评价仅通过手册反馈,这样的模式基本上属于放羊管理,导师和学院未尽到人才培养的主要指导和管理责任。
2.2. 教育研习流于形式,执行措施需改善
教师硕士的教育研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研习根据教指委指导文件要求一般是安排在研究生实习结束之后。通过对教育实习的全面总结和思考,让实习研究生对自身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等各方面能力有全面的认识。通过研习找到自身的不足,并针对性的进行提升和完善,为即将进入工作岗位做好全面准备。根据该校研究生院统一安排、学院安排所有完成实习的研究生除了提交完整的实习手册还必须撰写一篇不低于3000字的研习报告(实习总结),研习报告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实习的收获与困惑、存在的知识能力问题、存在的教学技能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及后续改进的措施和方案等。从收集的学生材料看,大部分学生都是使用AI工具辅助完成的相关报告,内容同质化严重,很少是根据自身实习困难做的分析,无法达到通过研习提升个人素质的目标。实习研究生目的简单为了获得研习学分,导师也很少与研习研究生沟通,对研习的考核也是流于形式。
2.3. 校外联合培养基地、双导师合作融合深度不够
该校数学院已与地方的市区几所重点中学和知名学校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并在每个基地学校聘请了多位有资历的数学骨干教师担任研究生行业导师。行业导师在权限和工作职责上与校内导师完全一样,他们与校内导师一起组成研究生的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学业指导。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理论学习指导,行业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教学技能学习指导、班级管理能力培养等。但目前的实际运行情况是由于校外行业导师自身有中学繁重的教学和管理任务,大部分行业导师还是中学行政领导,因此行业导师很少有时间参与到研究生的指导过程。行业导师在管理制度层面与校内导师具有同等权力且有学校相关文件保障,但在实际操作中作者了解到校外导师基本未有工作补贴兑现,这些情况也影响了行业导师的工作积极性。该院2023级研究生根据工作计划安排被分配在相关行业导师所在学校进行实习。由于部分基地学校和行业导师有比较繁重的工作安排,比如带高三年级课程,这些导师的工作重心显然是自己所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这就导致在该校实习的研究生未到行业导师名下指导甚至不能到行业导师所在学校进行实习。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研究生通过实习获得行业导师指导的机遇。行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在合作沟通中也存在不足。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是学院校内导师是根据学院自愿选择进行分配,这样出现的情况是研究生自己选择的校内外导师完全是随机组合,导致两个导师在行业背景、科研合作交流交集很少,难以有共同的交流合作基础。这些不利情况可能导致指导研究生可能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使研究生出现学习迷茫。
3. 改进学科教学(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能力的措施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3.1. 修正教育实习执行细则
关于实习方面的建议是:第一是指定专门负责实习工作的指导老师,不定期对研究生实习情况进行巡查和指导,避免此前的由导师指导的放养模式。目前该院2023级研究生实习学习已经结束,通过实习总结发现目前的导师负责制存在较大随意性。由于实习学校是根据校外联合培养基地实际需求、研究生个人情况以及行业导师实际情况统筹安排的,导致有些学生是顶岗实习,有些学生是普通实习。对于顶岗实习研究生,由于学生是承担完整的学科教学任务,是较为正式的教师工作角色实习效果普遍较好。通过一学期的完整带班授课,学生的教学技能显著提升,学生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为后续改进找到了方向。对于普通实习的研究生,实习效果差异较大。由于没有太多机会直接授课,研究生只能大部分时间跟随实习指导老师(可能不是行业导师)随堂听课、协助完成相关教学日常工作比如:批改专业、批改试卷、盯自习等。实习研究生感觉与普通的本科生实习无异,仅为本科实习的重复。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学院在实习工作安排时未明确要求校外联合培养基地对研究生实习需要提供细致的指导要求,以及基地行业导师应该履行的责任。建议学校需要向基地实习学校以及行业导师说明研究生到联合培养基地学校实习不是简单的工作助理和学徒,实习研究生除了向经验丰富的行业导师以及指导老师学习教学技能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处理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教学技巧、课堂突发情况处置、班级管理以及对教学工作的反思等;同时实习研究生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对于已经开题的学位论文,要在实习工作中积极收集学位论文研究素材,对相关研究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实习研究生须充分利用在联合培养基地的时间与中学一线教师、同学进行深入交流和沟通,为自己的学位论文找到正确且有价值的研究内容。这些工作都需要实习研究生与行业导师、指导老师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学习。目前该院2023级实习情况的反应出实习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实习工作简单、机械。这些问题都是因为指导老师没有全程参与和客观评价学生实习工作所致,必须改变之前的放养模式。
3.2. 改进教育研习评价方式
关于研习方面的建议。研习实践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在实习结束后一月内结合各自实习工作经历提交一份结合开题学位论文研究中发现的相关问题的总结,总结内容要求实习研究生针对问题要给出自己明确的解决方案,实习过程中进行问卷调查、个例分析、教学求证以及教学工作评价和未来改进方向等方面的研习报告,同时提交相应实习总结和自我评价1份。根据学生提交的材料,要求实习研究生校内导师和带队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实习和研习学习做出客观评价,并作为学生研习实践教学材料存档。基于以上内容,笔者提出以下关于见习、实习、研习的实践教学安排,详情见表1。
Table 1. Subject teaching (mathematics) “Three Learnings” practical teaching plan
表1. 学科教学(数学)“三习”实践教学计划表
定性、定量效果评定 |
学期 |
校内实训 |
校外实训 |
时间次数与要求 |
校外导师定性、定量评价 |
第一学期 |
|
基地见习(听课、批改作业、班级管理) |
1周,课程分析,参与集体备课 |
校外导师定性、定量评价 |
第二学期 |
|
基地见习、听课、批改作业、班级管理 |
1周,课程分析,参与集体备课 |
校内导师定性、定量评价 |
第三学期 |
教学技能训练与课例分析、微格教学、基地见习 |
|
1学期,微格教学每人4次;案例分析每人8次;见习1周 |
校内校外导师定性、定量评价 |
第四学期 |
|
实习、研习(实习总结、班级管理总结、课程自我评价、学位论文素材收集和整理) |
1学期,课程设计每人5份,实习总结、研习总结各1份 |
3.3. 加强导师指导能力培训、促进校内外导师间合作融通
由于办学和师资原因,该校2023级研究生培养是学校第一届研究生,学院学科教学(数学)校内导师大部分都是非数学教学论或者教育学等与教育硕士学源结构相近专业的导师,导致校内导师在指导专业学位教育硕士时存在明显不足。专用学位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数学)的重点是培养基础教育数学学科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在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指导时需要的是“双师双能”型导师。目前我院首届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已经出现学位论文选题学术化等问题,为此学院正制定相关管理办法要求教育硕士导师必须到中学进行挂职锻炼一年,了解基础教育实际情况。目前大部分导师已完成相关审批流程,下一步便是逐步落实到相关中学进行挂职锻炼和学习,以达到“双师双能”型导师要求。在校内外导师交流融合方面,笔者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改善。首先是学院定期举办导师交流座谈会(每学期至少2次,开学和期末各1次),通过导师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导师们可以针对他们共同指导的学生在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上的不足给出明确建议和指导;同时对今后研究生的培养方向达成共识,避免导师意见相背给研究生带来困扰。由于校内导师以前一般都是学术型研究较多,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对于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了解的相对贫乏;反之校外行业导师则是实践技能比较丰富但理论知识相对不足,两者可以相互补充。通过导师间交流,他们完全可以找到合作进行科研和项目申报的基础。通过这些交流互动导师间合作共赢,有利于研究生的培养。校内外导师同时需要明确各自对于研究生的指导责任和义务,对于本科是非师范专业的研究生更应该给予指导,确保研究生通过实践教学的“三习”在教学技能上有显著提升。研究生在校外联合培养基地进行见习和研习学习期间,导师要全程参与到研究生的指导过程。
以上是笔者对学科教学(数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一点思考,希望这些建议能为提高研究生实践教学能力提供帮助和参考。
基金项目
本研究得到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024A1515010983)、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编号:2025JGXM_181),肇庆教育发展研究院教育硕士专项研究项目(编号:ZQJYY2025046)和肇庆学院第四批创新科研团队项目(编号:TD202410)的资助。
NOTES
*通讯作者。